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2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3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专题突破】一、如何认识古代的统一和分裂(1)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和四次大统一春秋战国分裂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秦汉(3个王朝)西晋(1个王朝)隋唐(2个王朝)元明清(3个王朝)(2)国家统一的原因与影响国家统一的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民族融合的不断加强使民族矛盾逐渐缓和,中华民族内部凝聚力日益加强是封建国家长期统一的基本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如马克思所说

2、的,亚洲的大河流域需要有中央集权的机构来执行公共工程的职能。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文化传统,如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对维护国家统一的有利作用。一批杰出人物,如秦始皇、唐太宗、康熙为国家的统一奠基、巩固、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统一意义深远: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边疆开发、抵御侵略、提高国防地位等发挥了重大作用。(3)分裂的原因与影响国家分裂的原因:政治黑暗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导致中央集权的衰弱而无力控制地方。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而威胁到统一。民族矛盾尖锐导致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分裂的影响:影响各地各民族之

3、间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定。(4)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主要体现在: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延伸。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国家统一逾千年,分裂时间不过数百年。从朝代来看:秦、两汉、隋、唐、元、明、清都是统一王朝,汉、唐、明、清统治均在二百年以上,影响巨大而深远。从分裂时期看:即使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从地位和作用来看:统一的王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作用大,超过任何一个分裂时期,如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与隋唐

4、中华文化圈的形成,统一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5)古代维护(巩固)统一的斗争和反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维护(巩固)统一的斗争:汉平定七国之乱;唐平定安史之乱;宋扫平藩镇割据;清平定三藩之乱;清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的叛乱;清康熙帝统一台湾等。反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明朝抗倭斗争;中朝抗日斗争(邓子龙与李舜臣);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回台湾;清康熙帝派兵抗击沙俄斗争(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签订)等。二、关于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理论观点(1)民族的定义斯大林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有关论述,给民族下了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

5、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民族对民族的压迫,尽管是以一整个民族对另一整个民族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上它主要是压迫民族中的剥削者(统治阶级)对被压迫民族中广大劳动群众的阶级压迫。民族是分阶级的,每个民族内部都有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居于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是民族压迫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在压迫民族中,大多数劳动人民也深受民族压迫之害,因为压迫民族中的统治阶级在对外压迫别的民族时,必然要在国内加强对劳动人民的统治。(3)汉民族和各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就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民族结合而成的

6、大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处于一个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广大的疆土,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发达,形成主体民族。在共同的发展中,汉民族给予各兄弟民族不少进步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对汉族也曾给予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祖国的广大疆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共同创造出来的,绝不只是某一个民族的功劳。和汉族一样,各少数民族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缔造都作出过自己的贡献。(4)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和睦相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偏见、歧视、隔阂和战争,但也存在着友好合作关系。自秦汉以来,中国就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

7、局面是比较长久的,分裂局面相对来说是较短的,这就有利于各族之间发生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特别是各民族交错杂居,彼此影响,取长补短,有着相互依存、利害共同的关系。因而各族之间的和睦友好是民族关系的主流。(5)关于民族英雄问题一般说来,凡是在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就可称为民族英雄。民族英雄的产生基本上是和民族战争的正义性、进步性相联系的。民族英雄一般具有高尚情操、民族气节、疾恶如仇、大义凛然这样一些品质。民族英雄只属于某一民族本身,在两个民族交战时,代表双方利益的民族英雄是不存在的。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对古代各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如岳飞、文天祥等都不称民族英雄,将民

8、族的概念界定为中华民族,仅把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中出现的杰出人物称为民族英雄,如戚继光、郑成功等。【创新训练】一、选择题1秦朝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中以秦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颁行全国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A加强了各地区经济的交流B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影响D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2我国在元明清三朝历经了长达600多年的大一统时期,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出现这种局面的历史必然原因是()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往,民族融合不断加强封建经济的不断发展,南北方经济联系密切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自然经济不断发展ABCD3“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划制度从萌芽、出现到完全确立和全面

9、推行,即从春秋初期至秦始皇统一全面实行郡县制,大约经过5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其过程与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出现和全面确立几乎是同步的。”在此过程中,在一个诸侯国范围内普遍实行县制开始于()A管仲在齐国的改革B韩赵魏三家分晋C李悝在魏国的改革D商鞅在秦国的改革4下列关于元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叙述,不准确的是()A汉族大量迁居边疆开发边疆经济B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管辖C大量波斯人和欧洲人定居中国D对云南和琉球实行有效管辖5西汉建立之初,在继续实行郡县制的同时推行封国制,产生的后果是()A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C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影响了统一稳定的局面6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

10、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是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实行的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D清朝在继续推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我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回答7、8题。7如图,中央政府对于图中箭头所指地区的管辖形成于()A秦统一时B西汉时期C东汉时期D唐朝前期8乾隆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当时的官员视察西藏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召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对于清朝上述政策理解正确的是

11、()A对少数民族采取歧视政策B不重视边疆地区经济发展C采用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D在边疆地区推广农耕经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不断发展和巩固的。回答9、10题。9以上图片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中的珍贵文物资料,其分别反映的是()A图1是汉与西域图2是汉与突厥图3是契丹人生活图4是唐与吐蕃B图1是汉与匈奴图2是唐与突厥图3是西夏人生活图4是元与吐蕃C图1是汉与匈奴图2是唐与突厥图3是契丹人生活图4是唐与吐蕃D图1是汉与西域图2是汉与突厥图3是金的生活图4是唐与吐蕃10以下地区首次被纳入中央管辖的时间对应正确的是()A新疆唐朝西藏唐朝东北两汉台湾元朝B新疆两汉西藏唐朝东北唐朝台湾隋朝C新疆唐朝西藏元朝东北两

12、汉台湾唐朝D新疆两汉西藏元朝东北唐朝台湾元朝11下列措施,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民族间交流与融合的是()驻藏大臣的设置改土归流行省制度察举制度僧官制度ABCD12下列图片反映出清朝前期存在的什么矛盾?() 满洲贵族统治与汉族的矛盾清朝中央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祖国统一与分裂国家的矛盾ABCD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古到今各民族为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1319题。13一位古代诗人在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昭君出塞的主要意义是()A昭君出塞是为了个人幸福B昭君出塞维护

13、了汉族的利益C昭君出塞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D昭君不畏艰难14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他在位期间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100多种生产技术、医药书籍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把手工业技术传到南诏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ABCD15铁木真一生中最主要的功绩是()A领导蒙古部落反抗金的统治B率领蒙古骑兵西征取得胜利C建立统一的蒙古政权D结束辽宋夏金并立的局面16下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中与康熙帝有关的是()反对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赐给西藏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设台湾府平定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发动的叛乱平定

14、“三藩之乱”ABCD17我国古代加强对台湾管辖的措施是()设南海郡设澎湖巡检司改土归流设台湾府ABCD18右图为元朝世祖皇帝平云南碑。该碑的树立标志着()A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云南开始归属中国的版图C云南的地方割据政权统治结束D行省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19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强大凝聚力B统治者实行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C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强有力的管辖措施D中国取得抗击外国侵略者斗争的胜利“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都对伟大祖国的形成的发展作出了重

15、大贡献。据所学知识回答2025题。20对秦始皇攻打越族所带来的影响,应主要看到()A有利于越族的开发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B给越族人民带来了痛苦C扩大了秦的疆域D兴师动众,劳民伤财21下列关于两汉与匈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第三次用兵匈奴后,在新疆设置了西域都护B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C东汉初年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人口增殖D东汉派窦固、窦宪出兵匈奴,最终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胁22唐太宗时蒙古高原一带最强大的少数民族是()A鲜卑B突厥C回纥D吐蕃23据新唐书记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这则史料反映的和唐实行和亲的民族

16、是()A吐蕃族B回纥C匈奴族D乌孙族24促使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客观原因有()清朝的强大和稳定强烈的爱国心驱使沙俄的压迫和欺凌乾隆皇帝的热情接待ABCD25在处理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关系方面,明清两代,都使用过的是()A僧官制度B改土归流C金瓶制签D设立卫所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策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材料二天会(金太宗年号,1123

17、1138)时,掠致宋国男妇不下二十万,能执工艺自食力者颇足自存,富戚子弟降为奴隶,执炊牧马皆非所长,无日不撄(遭受)鞭挞、不及五年,十不存一。粘罕驱所掠宋人至夏国易马,以十易一;又卖高丽、蒙古为奴,人二金。靖康稗史材料三(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正月,上谓宰臣曰:“山东、磊名等路猛安谋克(金国地方行政单位)户之民,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宫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许佃于人,仍禁其农时饮酒。金史材料四太祖起朔言,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

18、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材料五元朝建立后,中原汉学者许衡给元世祖上疏指出:“国朝土宇旷远,诸名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国家仍处朔漠,无事论此,必如今日形势,非用汉法不宜也。鲁斋遗书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辽国太宗在位时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不得摘抄材料原句)(2)据材料五,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根据是什么?(3)对比材料二、三判断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说明判断的理由。(4)据材料一、三、四,契丹、金国、元朝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其统治者的主观动机是什

19、么?客观效果怎样?27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

20、,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28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请回答:(1)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2)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

21、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3)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29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概括指出清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大举措。(2)与以往相比,清初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何突出特点?(3)简述清初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结果。专题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CBCB610BBCAC1115BCBDC1620BBCBB2125BCBAD二、非选择题26答:(1)共同点:设置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材料二特点:分散地方官吏的职权。(2)增设特务机构(3)同:特务统治。异:前者特务机构控制在皇帝手中;监督

22、官吏,防止其图谋不轨。后者特务机构成为宦官专政的工具;镇压人民,形成社会恐怖。特点:封建统治日益腐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4)有利于整顿吏治,防止官吏腐败;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势力形成,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生产发展。27答:(1)主张:厚赏厚罚,赏罚分明而有信,让民众懂法。(2)特点:轻罪重罚具有严酷性;严格维护社会秩序和私人财产;富人和穷人在受罚中不平等。联系:材料一是材料二的理论依据;材料二是一在实践上的表现。影响:轻罪重罚,受罚人增多,一方面提供了大量无偿劳动力供秦驱使;另一方面 激化阶级矛盾,使秦短命而亡。(3)不同:罪罚相当。原因:约法三章针对秦律的严酷,对人的生命财

23、产给予尊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顺应了百姓的意愿。(4)本质:法律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进步性:增加经济立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需要。否定秦法轻罪重罚的主张,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大进步。28答:(1)目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完善科举制、网罗人才。效果:实现了目标;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巩固了统一,维护了社会安定,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发展。(2)内容: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定大明律;施行特务统治;推行八股取士。影响:强化了君主专制,违背了社会发展趋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29答:(1)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监察事务

24、;太尉负责军事。(2)完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3)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互制约;实行特务统治。(4)目的:巩固、强化皇权。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大臣专权,稳定政局。专题3参考答案1D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主要考查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统一货币的意义。选项B、C与统一的货币没有直接关系,所以B、C不是本题的正确选项。以秦半两钱作为统一的货币属于流通领域的措施,统一货币,废除六国旧币,利于商品交换及贸易;统一货币属于秦朝颁布的,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所以它又有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D正确。A表述正确但不全面,

25、所以不是本题的正确选项。2C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也属于因果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历史规律再认再现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从题干中分析出限定的条件:一是时期,元明清;二是内容,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三是求答项,出现上述局面的历史必然原因。所谓历史必然原因即根本原因。依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分析所给的备选项,选项符合限定的三个条件,正确;选项符合史实,正确;选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完善,秦建立、元发展(行省制度),明进一步发展(特务统治、废丞相,设三司),清达到顶峰(军机处的设置),所以此选项符合史实,符合题干的三个限定条件,是正确选项。选项不符合史实,因为在明朝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又有缓慢发展,

26、对自然经济是一个冲击。3D率先在一个诸侯国范围内普遍推行郡县制,开始于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变法,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废分封、行县制”。D项正确。4C结合书本知识可以知道,A、B、D三项都是书本上的内容,C项不符合史实,应该是题目所要求的选项。5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不利于中央集权,影响了统一稳定的局面,形成王国问题。6C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在明朝废除了行省制度,因而C项说法不正确。7B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

27、割的一部分。所以该题的答案是B。8C乾隆帝对西藏“听其相沿旧习”,当时的官员对西藏实行“羁縻”措施,都体现了采用“因地制宜的统治政策”。9C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读图释文的能力,选项中提供了分析和结论,可以用排除法,确定C项表述完全正确。10D本题以四组对应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参考选项,新疆与两汉、西藏与元朝、东北与唐朝、台湾与元朝对应准确。11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选项的答案有两个限制,一要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二要有利于民族间交流与融合。项是西汉时期的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是为适应专制主义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不是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故不选。其他选项都是既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

28、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又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12B本题考查考生读图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图中分别涉及民族关系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国家与边疆少数民族分裂势力的矛盾,后者是中华民族与欧洲侵略者的矛盾,但两者没有体现出满汉矛盾,排除。故B项正确。13.C14.A15.C16.B17.B是秦朝为管理广东地区而采取的措施。是明清为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采取的措施。据此可排除带或的选项,B符合题意。18.C19.B20.A21.A22.B23.BC、D中的匈奴族与乌孙族都是汉朝时与中原王朝的和亲,故可排除。唐与吐蕃族实行过和亲,但该材料中“患西戎”反映的则是一种紧张的关系,其中的“西戎”即是吐蕃族,据此可

29、排除A项,故B符合题意。24.B25.B26(1)一国两制,蕃汉分治。(2)后魏、辽、金“行汉法”,所以历时最久。(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材料二表明,当时的金统治者掳掠大量宋人为奴。材料三表明,金人采用了向佃种土地者收租的封建剥削方式。(4)征服汉人居住区后,均采用了汉人的制度。其主观动机是维护对汉人的统治。其客观效果是增进了民族融合,加速了该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7(1)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2)天朝上国(华夏至上)。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

30、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文政治制度、思想观念。(4)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28(1)否(不符合)。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2)表现:打败东突厥后,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或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1、;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29(1)重大举措:清初康熙帝两次亲征,粉碎准噶尔部贵族的分裂势力,控制了漠北蒙古和天山南北。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乾隆皇帝还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重新统一新疆。顺治和康熙分别正式赐予达赖和班禅称号,确立了册封制度,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683年清军入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1685年、1686年康熙帝发动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迫使沙俄在1689年签定了尼布楚条约,解决了中俄东亚边界问题。(2)特点:一方面通过反击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另一方面,把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斗争同加强民族联系和行政管理相结合。(3)评价: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基本奠定了我国辽阔疆域的基础;在清朝统一政权之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