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1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08高考二轮复习资料-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4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工商业的繁荣【专题突破】1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和“重农抑商”的政策(1)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因为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推行重农抑商的原因、目的和作用一个国家或政府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所决定的。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主要部分,农业生产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

2、统治者的阶级地位是剥削压迫农民,重视农业有利于扩大经济利益。因此,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有利于统治稳固。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作用: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对小农经济、封建社会的确立起了积极作用。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的闭塞状态,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特别是在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以后,重农抑商政策就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历史表明,农工商皆“本”,国家才会富强。(3)规律与技巧纵观历史,统治者如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及发展生产的政策,就能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促进古

3、代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历代经济政策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则促进当时生产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历代经济政策,从动机上看是为发展封建经济,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但在效果上则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符合人民和国家利益,因此应当给予充分肯定。2古代土地兼并现象和赋税制度的变化(1)土地兼并的产生及影响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其最大特征。当一个新朝代建立之初,统治者调整土地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土地兼并也就愈演愈烈。显然,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强的表现,是封建土

4、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自身克服的经济现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同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土地兼并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政治上;土地兼并直接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加剧了社会的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使一些王朝走向灭亡。经济上,对农民来讲,造成农民的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对地主来讲,封建地租较重,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2)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征税标准

5、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人身依附放松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成为基本定时,以唐朝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汉朝征收的更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代役税。税种由繁多到逐渐减少,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3)方法与技巧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6、规律。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政治中心的南移。(2)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明显特征: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

7、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重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4中国古代经济区划的时代变迁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表现在整个历史时期,是经济区划的变化及经济重心的南移。(1)商周时期最主要的两个经济区是关中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尤以关中地区为中心。(2)战国时期各国千方百计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界限分明的经济区,主要有关中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齐鲁经济区、燕赵经济区及江淮经济区。(3)两汉的经济区域大体可分为关中、关东和江淮地区。(4)魏晋时期,在恢复东汉末年经济大衰退过程中,形成了巴蜀地区、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等三个

8、经济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三国鼎立局面。(5)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6)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最后完成时期,此后,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7)明清时期,商品性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区域性市场的发展,形成了江南区域市场、华南区域市场、华中区域市场和华北区域市场。5古代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1)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政策及原因政策:鼓励人口增殖。原因:人力是当时生产力的主体,是小农经济的支柱。人丁是封建国家赋役的具体承

9、担者。人口的多少和国土的多少一样,是当时社会治乱、国力盛衰的标志。(2)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因素有:国家对人身控制的程度。尤其是清朝以前,丁口是交纳赋税的根据,为逃避赋役,隐匿人口现象严重,自实行地丁银后,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故人口突增。与疆域的增缩和统治范围的变化有关。与封建统治的处境有关。统治较稳定时,人口统计相对真实,隐蔽人口现象减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观念有关。(3)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促进鼓励人口和劳动力增长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兴盛。但到了清朝,由于“摊丁入亩”、战乱减少等方面的原因,人口急剧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人多耕地少,又盲目垦荒,“围湖造田

10、”,结果破坏了植被,减少了湖泊的蓄水能力,造成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后果一直影响到现在。6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1)出现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标志是,明朝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工场。如苏州出现以丝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和机工之间的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2)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农村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本、高

11、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7规律与技巧在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时,涉及的内容十分繁杂,而且有些内容既属于内容也是表现,例如水利工程的兴修,既可视为原因,又可视为表现。了解经济发展的表现,首先要考虑生产各部门的各自情况。(1)对农业来说,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

12、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加以对照。(2)手工业生产在各代发展中,一般都涉及一两个突出的行业及产品,和冶炼、丝织,或造纸、造船,或制瓷、棉纺织等。例如西汉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丝织业出现提花机,冶铁开始采用煤作燃料。(3)商业发展主要从市场形成、都城和城市繁荣,货币流通、对外贸易、边地贸易等方面加以归纳。【专题演练】1南北朝时期经济面临的最突出的任务是()A开发江南,恢复北方经济B发展土族庄园和寺院经济C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D少数民族实现农业化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形成了几大产粮区,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当时产粮区的是()A三吴地区B洞庭、鄱阳湖流域C成都平原D岭南和闽

13、江流域3土地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否则就会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下列现象会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唐时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五代十国时南方政权重视修海塘、兴水利北宋劳动人民在山坡上开垦梯田清朝前期在不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ABCD4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当时流行的谚语说:“苏湖熟,天下足。”材料所反映的实质是()A南方耕地面积有所增加B南方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C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D江南的农业生产发展5北魏“均田制”和清初“更名田”的共同特点是()A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B保证农民生产的时间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减轻了农民的赋役负担

14、6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的第一次动力革命是()A牛耕B铁农具C翻车D筒车7下列各项中,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是()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初税亩D西汉编户制度8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与清朝前期推行“摊丁入亩”,两者的共同作用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直接导致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BCD9水利工具是农业进步的基础。与图l相比,图2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A促进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C灌溉时节省了人力D能够利用鼓风冶铁图1图210下列选项体现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发展成就的是()A铸铁柔化B漆工艺夹贮C出现考工记D青铜铸造采用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技术11

15、下列关于唐朝商业发展的表述,不准确的是()A唐朝初期,出现了专营货币存放和借贷的柜坊B唐玄宗年间发行的“开元通宝”成为当时普遍流通的货币C政府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胡商遍布各大都市D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12阅读下边统计表,该统计表说明了()A经过农民战争大量土地抛荒B官僚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C农民战争后土地回到农民手中D土木之变破坏了北方农业13清代江宁府志中记载:“机户不得逾百张,张纳税当五十金,经选批准造册,给文凭然后敢织。”以上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清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B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D清政府严格管理丝织业的生

16、产14我国长期以来南北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改变。主要原因有()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方土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南方统治者的扶农政策ABCD15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唐朝初期采取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是()A减轻田租,十五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税B实行租庸调制,“庸”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C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D奖励垦荒和实行“推丁入亩”16阅读下列各图,回答问题。(1)图l中的两种文物分别出现于何时?它们的出现有何意义?(2)图2、图3说明了牛耕技术怎样的发展状况?对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17“秦堤牢固,

17、工程精当。闸水抖门三十六。劈湘铧嘴二千尽。有天平大小。溢洪流,调分量。湘漓接,通汉壮”。该诗吟咏的水利工程是()A郑国渠B灵渠C六辅渠D都江堰18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人身税)。清代丁税出现了变化,参照右表,以下表述正确的是()A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B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C雍正朝人口增长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D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19阅读中国古代人口、田亩情况统计图,公元1655年人口数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A中央政权控制的疆域缩小B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C人口统计有稳瞒不报现象D长期的社会动乱和战争20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

18、规模缩小,江南出现重要产粮区,这突出表明()A战争对经济的兴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D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21王安石的募役法和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表现出的最大特征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限制官僚地主的经济特权C保证农民劳动时间D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22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B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稳定的财政收入D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3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两者的主张()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C都有利于加强封

19、建统治D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24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但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注意调整生产关系B鼓励垦荒,扩大耕地C革新生产工具提高生产效率D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品种25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说:“历史上税费改革进行过不止一次每次税费合并以后,都抬高了下一次农民负担的门槛,而人们又往往把以前农民税费合并的基础忘掉,认为又是合理的。我想我们不能走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一定得跳出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走了“黄宗羲怪圈”的主要原因是()A土地兼并难以控制B官僚地主掌握各级政权C征收钱粮增加了中间环节D改革者用人不当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

20、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见下图。材料二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邹逸麟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征请回答:(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两大经济区是哪里,简述这一地位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领土开拓的方位和范围,并归纳领土开拓的方式。(3)举例说明秦汉是如何加强对新拓边疆地区管理的。秦汉开拓边疆有何积极意义?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轻田租,十五税一(汉书田仪注:民年十五以上至

21、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兵马,民年七至十四岁出口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者,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马焉)文献通考曰:汉凡二十三岁以上为正卒,每一岁当给郡长官一月之役。其不役者,为钱二千入于官,以雇庸者。”摘自汉书和文献通考材料二大唐六典记载唐朝的赋役制度曰:“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两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则租调俱免。”摘自大唐六典卷3材料三(杨)炎疾其弊,乃请为两税法,。其租庸杂徭悉省,(注:全部免去)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

22、准,而均收之。自是(注:从此)人不土断而地著(注:著土地而安居),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摘自新唐书杨炎传材料四1581年张居正改革,其内容为“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摘自明史张居正材料五丁口之输赋也,其来旧矣。至我朝雍正间,因各疆吏奏请,以此摊入地亩。于是,输纳征解,通谓之地丁,或曰丁随地起。惟均之于田,可以无额外之多取,而催科易集。摘自清史稿材料六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指出:历代赋税制度改革每改革一次,税就加重一次,而且一次比一次重。史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黄宗羲定律”。摘自中国经济思想史材料七赣西刘士奇报告载文: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

23、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除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20世纪40年代中共又一税制记载:一方面要规定地主应该普遍的减租减息,不得抗不实行。另一方面,又要规定农民有交租交息的义务,不得抗不交纳。材料八2006年1月1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废止实行了48年之久的农业税条例正式生效。从此,中国9亿农民将彻底告别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皇粮国税”,中国进入了无农业税的历史新时代。中国新闻网请回答:(1)在我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发展史中,从汉代到清朝先后实行了什么赋税制度?其各自的显著特点是什么?(2)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农民对国家的赋税负担主要有租、调、役。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

24、判断哪种负担最重?请说明理由。(3)材料三、四、五反映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什么发展趋势?(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定律”出现的社会根源是什么?(5)材料七中的两种税制中,农民在租税问题上的主要差别是什么?说明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6)材料八中的中国9亿农民将告别“皇粮国税”的历史有何意义?28古代中国以农耕文明为主,边疆地区也存在着游牧经济。阅读以下地图,回答问题。(1)黄河中下游地区是中国夏商周时期农耕文明的中心地带。简要说明夏、商、西周时期农业发展的情况。(2)结合秦汉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地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北方扩展的原因和影响。(3)结合魏晋时期的有关知识,分析图中标识的农业区域向

25、南方扩展的格局及其影响。专题4参考答案1A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经济遭到破坏,故北方面临恢复经济的任务。同时北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2D当时各地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的产粮区。3B的做法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人为地破坏生态环境。故答案为B。4C本题还是材料信息类型的选择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问题。关键词是“富于中原”“苏湖熟,天下足”。而且根据材料引文出自宋史也可以推断出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故C项正确。5A“均田制”将国家掌握的一部分土地分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义务,“更名田”将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两者的

26、共同点在于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6A春秋时牛耕的出现,使畜力第一次代替了人力,从而将人力解放出来;铁器的广泛使用并不表明将人力解放出来;翻车的使用需要人力,当然它也就没将人力解放出来;筒车的使用虽然是使用自然力,但它出现在隋唐时期,时间比较晚。故该题选A。7B注意题目中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判断出是封建社会的改革,而且是“以法律形式确立”,根据各项的内容,确定正确答案是B。8C做此题的关键,首先是要明白二者的各自作用,然后再从中找出其共同点。商品经济是明朝后期才出现的,用排除的方法就可确定答案为C。9C图1为春秋时期的桔槔,可将水由低处提至高处;图2为唐朝时的灌溉工具筒车,利用水流冲击的力量和

27、惯性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与图1相比,图2显然节约了动力。10C考工记是一部反映战国时期齐国官营手工业的专著。11B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时发行的货币,并非唐玄宗开元年间推行的,而是指“开天辟地新纪元之流通的宝货”。12B本题为图表信息题,表中两组数据分别反映了明初和明朝中期的垦田数,中期比初期少,主要是地主官僚大量隐瞒土地不报并且土地兼并日益严重。13B此题容易错选的是A项,A项反映的只是表面的问题,而且材料中不仅限制工场规模,还有收取重税等内容,从这个角度讲A项也是片面的。限制规模、收取重税等都是封建统治在工业方面的表现,其后果就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故选B项。14A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有:

28、江南地区的气候、日照、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宜于发展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民族融合也有发展;统治者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南方比北方相对安定。15BA项属于汉初采取的措施,C项属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D项属于清朝实行的措施,只有B项是唐朝初期实行的。16(1)牛尊出现于春秋时期,铁口犁出现于战国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说明春秋时期已开始有牛耕,它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口犁说明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较广泛地使用。它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发展状况,由中原向边疆地区扩展;牛耕工具逐步改善,出现曲辕犁。影响:农业发展;促进经济文化交流。17B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

29、读懂材料意思,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词是“湘漓接,通汉壮”,表明该水利工程是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而且通到了广西,据此分析可知为秦朝统一进程中修的灵渠。故正确答案为B项。18A本题通过提供一幅图表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清代摊丁入亩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的理解、应用能力。由于从雍正朝才开始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合一,人头税被废除,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因而B、C、D三项都存在明显的史实性错误。19D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图表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1655年是由于明末清初战争所导致的人口急剧下降。20C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史实,表明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

30、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基础,故C符合题意。21D王安石募役法的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与唐朝的纳绢代役相比,显然是表现出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的经济特征。22A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封建经济基础的核心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故A项正确。23D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分析,商鞅和黄宗羲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商鞅的“重农抑商”和黄宗羲的“工商皆本”思想,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故D项符合题意。24A本题旨在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封建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以适应

31、生产力的发展。25B解题关键是明确“黄宗羲定律”这个怪圈的含义。在结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概况进行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官僚地主掌握各级政权。26(1)山西和山东经济区。原因:是政治重心;开发较早,人口稠密。(2)北方:河套;西方:河西走廊、西域;东南沿海;西南;云贵高原。方式:远征;移民;屯垦;政治控制。(3)秦:设桂林、南海、象郡管理越族人地区。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地区,保护商旅;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郡县;保护中原农耕文化(或农耕区);促进边疆经济发展;打通与中亚、西方的陆路交通;巩固和扩大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7(1)汉代编户齐民以丁为征税标准,是我国封建赋役制度形成的标志。唐前期租庸调

32、制主要征收实物,还可以从庸代役。唐中后期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分夏秋两季征收。明朝一条鞭法征税标准由实物向货币转变,种类由繁到简。清朝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头税(2)劳役最重。根据材料一,23岁以上成年人每年服役一个月,相当于钱二千,而每年交算赋仅一百二十钱。据材料二,凡每年服劳役两个月,而租和调各相当于服劳役十五天。(3)趋势: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由实物为主逐步向以货币为主转变。赋税种类由繁到简。征税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集中收取。(4)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5)是否向地主交纳租税。材料七中前一个赋税制度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根据开展了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

33、土地革命;后一个赋税制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各阶层人民一起抗日而在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政策”。(6)意义: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8(1)夏商周时期,已经有“五谷”等农作物,耕作技术、农田水利建设有较大发展,已懂得使用肥料。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工具。(2)原因:秦统一中国,击退匈奴,取得河套地区;西汉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影响:促进了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但容易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3)扩展: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南流域;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影响: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专题4第23页(共1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