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乐山市十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半期联考试题(含解析)(总分150分 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黑色方框以内,否则答案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经济与道德并非风马牛不相及,两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出现的食品问题、医药问题、工程问题等都说明,发展经济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一旦道德出现问
2、题,经济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会形成灾难性的后果。有人担心,用道德去支撑经济发展,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将道德工具化甚至亵渎了道德。其实不然,道德的存在意义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际和谐,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了具体的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等都只能是空谈。古今中外的学者对经济的理解和把握可谓是观点纷呈,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经济,他们都不同程度地认同,经济不只是投入、产出、效益等纯物质和物质活动的现象和概念,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事实上,经济是人的经济,是人际关系之经济,经济活动一定内含着作为经济人的应该和人际利益交往活动的应该,
3、离开了人、人际关系之应该的认识和把握,就难以真正认识经济。即在本体论意义上,经济一定内含着道德,经济与道德共生共存。换句话说,没有道德视角,经济是不可能被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的,同样,没有道德理念和道德手段,经济建设也将是不完善的甚至是畸形且没有生命力的。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马克思在撰写鸿篇巨制资本论的过程中,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切入展开研究,而这些商品在马克思的眼中不只是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用来买卖的劳动产品,他通过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内在特质和矛盾的分析,揭示出了商品内部的两个对立的经济主体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不可调和的矛盾,进而由此展开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探索和揭示
4、,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和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科学论断。这是经典的阶级分析法,也是阶级道德分析方法。这就是说,唯有弄清楚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的阶级、阶级关系乃至阶级利益关系中的应该与不应该,才有可能更深入地剖析资本主义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这说明,经济现象均可以进行道德评价,有经济必有道德问题存在着,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或缺。同时也说明,道德能以其特有角度揭示经济活动的本质,道德是一定经济制度或一定经济力量兴盛的重要推动力量。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然而,生产力的发
5、展水平又取决于劳动工具的不断改进与发展,换句话说,劳动工具的先进程度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先进的劳动工具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不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而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由“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构成,而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作为“精神生产力”或“主观生产力”,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选自王小锡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有人担心,用道德支持经济,甚至让道德帮助赚钱,是亵渎了道德并将之工具化。B. 如果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
6、进步,道德存在的意义就得以彰显。C. 相对于投入、产出、效益等,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更为重要的经济要素。D. 大凡有先进的生产力一定有快速发展的经济,这说明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分析了经济与道德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关系,认为道德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B. 文章在论说观点的过程中,有效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C. 文章谈道德的存在意义,进而谈到经济一定内含道德,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力量,行文思路清晰。D.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认为经济不仅是经济的现象和概念,并列举马克思的资本论来说明,论说客观。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7、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离开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效果,谈道德的觉悟是没有意义的。B. 畸形经济一定是忽视道德甚或道德缺失的经济,因为道德是经济制度或经济力量的重要推动力量。C. 没有人及其观念导向的融入,生产力将是“死的生产力”,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D. 经济现象可以进行道德评价,如果要真正认识和把握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和经济现象,道德视角不可缺失。【答案】1. B 2. A 3. B【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是亵渎了道德并将之工具化”理解错误,应是“将道德工具化甚至亵
8、渎了道德”。C项“人的主观因素也是更为重要的经济要素”理解错误,应是“人的主观因素客观上是不可忽视的经济要素”。D项“这说明物质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理解错误,应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故选B。【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相互依存的关系”分析错误,文章没有表现“相互依存”。故选A。【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
9、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经济制度或经济力量”理解错误,应是“一定经济制度或一定经济力量”。故选B。【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
10、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留住这个村庄刘亮程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黄沙梁埋着太多的往事,我不想过早地触动它。一旦我挨近那些房子和地,一旦我的脚踩上那条土路,我一生的回想将从此开始。我会越来越深地陷入以往的年月里,再没有机会扭头看一眼我未来的日子。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我会克制地,不让自己去踩那条路、推那扇门、开那页窗在我的感觉中它们安静下来,树停住生长,土路上还是我离开时
11、的那几行脚印,牲畜和人,也是那时的样子,走或叫,都无声无息。那扇门永远为我一个人虚掩着,木窗半合,树叶铺满院子,风不再吹刮它们。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输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
12、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那一刻,我就像与它静静相守的另一个村庄,它看不见我。我把它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把所有它知道不知道的全拿走了,收藏了,它不知觉。它快变成一片一无所有的废墟和影子了,它不理识。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黄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威。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一开始他便误认为我在沙湾县城长大。我已不太像一个农民。当车穿过那些荒野和田地,淅渐地接近黄沙梁时,早年的生活情景像泉水一般涌上心头。有几次,我险些就要忍不住说出来了,又觉得不应该把这么
13、大的隐秘告诉一个才认识不久的人。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走动、居住和生活,那不是我的,我不会留下脚印。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他们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桠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他们的刀斧伸不到黄沙梁。我和你相处再久,交情再深,只要你没去过(不知道)我的故乡,在内心深处我们便是陌路人。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
14、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好着呢嘛,老人家。我说。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这是一大户人家,院子很大,里面时常有许多人。每次路过院门我都朝里望一眼,有时他们也朝外看一眼。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侯。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黄沙梁还有哪些人?”我又问。“不知道。”他没抬头,像对着狗耳朵在说。“王占还在不在?”“在呢,”
15、他仍没抬头,“去年冬天见他穿个皮袄从门口过去。不过也老掉了。”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也不知道那一村人在忙啥。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
16、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间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节)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二段提到作者不会轻易地走进村庄,打扰村庄是害怕村庄遭到了破坏,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B. “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写出作者长期在外打拼,很少回到村庄,与村庄缺乏联系,直至感情像枯木一样死去。C. 文中老人在与作者对话中,并不十分清楚黄沙梁的情况,从侧面反映出村庄寥落无人的现状,同时揭示了文章主题。D. 文章结尾与标题相呼应,深化主旨,言
17、有尽而意无穷。5. 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含义及作用。6. 简要分析作者在文末为什么会莫名流泪?【答案】4. B 5. 修辞手法:比喻(象征),将我比喻为树木,将修理枝条,砍折桠杈比喻为在生活中遭遇的挑战、挫折和伤痛。内容作用:体现了村庄带给他的坚强和隐忍,也体现了他和村庄之间无法隔断的血脉和联系。结构作用:承上启下,表明作者的根在黄沙梁,再多磨难也不会将他打倒,村庄是他内心强大的后盾,能带给他力量。 6. 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想要保留旧有的村庄文明。想要融入村庄而不得的失落和忧伤。对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痛惜。【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
18、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与村庄缺乏联系,直至感情像枯木一样死去”分析错误,作者对村庄的感情一直都在,并没有死去。故选B。【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干要求“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含义及作用”,这是考查句子含义和作用。解答句子含义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他们
19、可以修理我的枝条,砍折我的桠杈,但无法整治我的根”这句话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要结合上文的“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他们整不死我,也无法改变我”这句话来理解句意和作用。“我的枝条、我的桠杈、我的根”明显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比喻为树木,将修理枝条,砍折桠杈比喻为在生活中遭遇的挑战、挫折和伤痛,无法整治我的根则体现了我的坚强和隐忍。分析作用可结合句子所在的位置来考虑结构上的作用,这句在文章的中间,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再结合上文的“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
20、根还在黄沙梁”来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可见作者是为了突出他和村庄之间无法隔断的血脉和联系,表明作者的根在黄沙梁,再多磨难也不会将他打倒,村庄是他内心强大的后盾,能带给他力量。【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人文精神发掘。作品意蕴的发掘,可以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题干要求分析作者在文末为什么会莫名流泪?其实就是对文章主旨的考查。结合文章的“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它像一堆破旧东西扔在荒野里。正是黄昏,四野里零星的人和牲畜,缓缓地
21、朝村庄移动。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锹锄头碰击的声音听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这两处的描写,可见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离开故乡后,渴望再次融入而不得,所以流泪是为了表达想要融入村庄而不得的失落和忧伤;写从小生活的“村庄”黄沙梁被废弃荒芜的事情,所以流泪是因为乡村被边缘化,变得逐渐荒芜、冷清的痛惜;本文还表达了作者与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流泪是因为旧有的熟悉的乡村文明逐渐流失的惋惜之前。围绕这几点来分析即可。【点睛】理解句子的含义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就可以推知整句的含义;
22、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很重要,做题时应从分析句子的位置入手;从分析句子的表达入手,这一方法适合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带有赏析的性质,需要还原修辞意或者揭示警戒意或表明双关意;不要人为拔高,这是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性通常是因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是把一些不找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往上加;要学会多角度理解文中的句子。(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四川凉山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火灾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投入689人在海
23、拔4000余米的原始森林展开扑救。31日下午,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进行救援指导,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应急响应,并派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西部战区陆军第77集团军某陆航旅和战区总医院派出直升机和医护人员飞赴火场,参与救援及人员搜救任务,四川省军区凉山军分区紧急组织附近13个乡镇310余名民兵赶赴现场投入抢险救援,搜救失联人员。截至18点30分,30名扑火人员遗体全部找到。目前,灭火工作仍在进行中。(央视网 2019年04月01日)材料二:木里森林火灾起火
24、点是怎样确认的?就是这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被木里县森林公安初步认定,它就是火灾现场的那棵雷击木,也就是点燃“木里330森林大火”的“罪魁祸首”。如何确定这棵树就是雷击木?又是如何从茫茫树海中将其找出的?据参与火灾现场勘查的木里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黄河介绍,由于多年来在这个区域内并没有发生过火灾,因此初步判断,这棵树或有可能在3月30日被雷电击中。黄河说:“一看就是雷击树,因为之前调查过很多雷击火场,对这棵雷击树是非常清楚。”他指出,树约17米高,雷击槽大概是宽6厘米、深3厘米,顺着树干斜着(下来),旋转型的螺纹,从树梢一直延伸到地面,人为肯定是没办法做出的。黄河还进一步指出
25、,雷击槽现在是黑色的。如果没有被第二次燃烧,它应该是白色(木色)的,就是树芯的颜色。据悉,在调查过程中,周围很多村民都证实自己在3月30日下午5时之后曾听到雷声。黄河说,当时的雷击应该是把这棵云南松下面的腐殖质层点燃了,“因为树干上有明显的碳化痕迹,树皮也没有(被烧)掉。树皮是完整在上面的”。勘查也发现,该树周围的腐殖质层比其他地方的燃烧得更加剧烈,碳灰明显较多较厚。据此,森林公安的侦查人员初步推论:在高处的这棵高度为17至18米的云南松首先遭到雷击,随后腐殖质层被点燃,然后蔓延到山谷。(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摘自金羊网 4月9日)材料三: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1950年以来,中国年均发生
26、森林火灾13067起,受害林地面积653019公顷,因灾伤亡580人。由此可见,中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危害也很大,今天佰佰安全网来给大家介绍下我国近年来发生过哪些大型森林火灾。1987年5月6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西林吉、图强、阿尔木和塔河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同时起火,引起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特大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过火面积达101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近70。烧毁房舍61.4万平方米。内含居民住房40万平方米,贮木场4处半,林场9处,存材85.5万立方米,烧毁各种设备2488台,粮食650万斤。桥涵67座,铁路专用线9.2公里,通讯线路483公里,输变电线路284.2公里。受灾群众5万
27、多人,死亡193人,受伤226人。2009年2月11日下午3时30分左右,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新沙村因村民在田野里点燃收割的麦秆引发森林火灾。在砍隔离带的过程中,风势突然加大,火苗狂蹿达二三十米高,现场指挥人员当即命令所有救火人员撤离。27岁的镇干部汤杨安全撤离后,发现仍有救火群众在拼命救火,便冲回火场组织撤离,被突如其来的大火吞噬,当场殉职。2009年2月12日下午4时起,贵州省毕节地区层台镇、海子街镇、阳山公园、白马山林场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村民陆秀洪和王天贵扑火时被烧死,另有3人受伤。毕节地委、行署迅速组织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人员和乡镇、办事处的干部群众上千人,和火灾激烈搏斗11个小时,才
28、扑灭大火。2010年大理市“312”特大森林火灾案 过火面积达836.35公顷,造成经济损失达446万余元。2010年3月,受历史罕见干旱影响,加上当地有春耕烧荒的传统,广西百色市频发森林火灾。据初步统计,至3月5日17时,全市发生263起森林火灾,过火面积约6949公顷,受灾森林面积约633公顷。截至6日22时,百色市森林火灾最后一个火点被扑灭,持续长时间的百色森林火灾告一段落。(摘自佰佰安全网)材料四:发生森林火灾你应该怎么办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
29、害。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特别是火灾的处置要注意如下事项:一、发现森林火灾应立即拨打119电话报警,详细准确报告起火地点、火场面积以及燃烧的植被种类。同时要留意附近可疑人员,方便灾后调查取证。二、扑火时要运用好扑火技术,避免鲁莽蛮干,在缺少工具时,可就地折断树叶较多的树枝对起火点进行有效的扑灭作业。要时刻注意观察火势变化,避免被火灾烧伤。特别是注意不要在下风头迎火扑救。三、发现自己处在森林火场中,要保持头脑清醒,并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选择火已经烧过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转移;穿越火线时要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切忌顺风在火线前方逃跑。四、清理火场时,要注
30、意烧焦倾倒的“枯立木”和“树枝”突然落地伤人,并且防止掉入燃烧的腐殖层中,避免烧伤。五、在林地需要伐倒树木设立隔离带时,要选派有经验的人实施,注意树的倒向,防止树倒伤人。六、晚间扑火间歇休息时,一般不要超过15分钟,防止由于劳累和困倦睡觉,在转移时掉队。在休息和行动时,必须做好人员的清点工作。七、在扑火过程中,首先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扑火人员、居民点和重要设施的安全。现场指挥员必须认真分析地理环境和火场态势,在扑火队伍行进、驻地选择和扑火作战时,要时刻注意观察天气和火势的变化,确保扑火人员的安全。(摘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7. 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 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由于
31、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导致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B. 木里县险情发生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指导救援,随后启动应急响应。C. 塔里木县森林公安局副局长介绍,确认点燃森林大火的就是那棵高17至18米、树围2.13米的云南松。D. 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的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8. 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A. 整合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大型森林火灾,火灾的原因是干旱和人为操作不当。B. 森林火灾的发生、蔓延和火灾的强度,都有其规律性,只要做好火灾处置的注意事项,就能避免伤亡。C. 建国以来,我国年均发生的森林
32、火灾有一万多起,受害林地面积达几十万公顷,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D. 四则材料在讲述森林火灾时,虽然侧重点不一样,但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9. 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森林火灾的?【答案】7. D 8. C 9. (1)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2)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森林的监控监测;(3)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积极采取救援措施;(4)调节林分结构,营造防火林带;(5)加强林道网建设,增强火灾控制能力;(6)运用高科技,利用空中优势,有效灭火。【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
33、,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由于导致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强加因果。原文是“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可知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地方扑火人员失联是因为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而不是当地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B项“随后启动应急响应”错,原文是“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应急响应”;C项“确认点燃”错,原文是“被木里县森林公安初步认定”。故选D。【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34、此类试题回答时需注意,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火灾的原因是干旱和人为操作不当”错,根据原文“森林火灾,是指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林火行为。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可知主要是干旱,没有“人为操作不当”;B项“只要做好火灾处置的注意事项,就能避免伤亡”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D项“但都采用了列数字的方法”错,材料三的说明方法主要是分类别而
35、不是列数字。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题干要求“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谈谈你是怎样看待森林火灾的?”,本题题干没有明确的要求,谈论的内容不脱离四则材料的范围即可,可从森林火灾的影响、危害、预防措施、施救方法等方面谈论。材料一主要是谈论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后,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刻派出工作组前往现场进行救援指导,应急管理部已启动应急响应,并派工作组连夜赶赴现场,指导救援处置工作。可概括出政府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积极采取救援措施;材料二主要谈论
36、的是木里森林火灾起火的原因,根据原文中“森林公安的侦查人员初步推论:在高处的这棵高度为17至18米的云南松首先遭到雷击,随后腐殖质层被点燃,然后蔓延到山谷”的描述,可概括出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森林的监控监测;材料三主要是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生过的大型森林火灾,从而说明中国森林火灾的发生危害也很大。可从加大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等角度,宣传如何预防森林火灾,减少危害;材料四主要谈论了森林火灾发生后的处置注意事项,由此可围绕调节林分结构,营造防火林带;加强林道网建设,增强火灾控制能力;运用高科技,利用空中优势,有效灭火等角度谈论。【点睛】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
37、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
38、之。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一岁凡数上,小有水早,辄上闻。正统六年疏言:“今河南、山西积谷各数百万。请以每岁三月,令府州县报缺食下户,随分支给。先菽秫,次黍麦,次稻。俟秋成偿官,而免其老疾及贫不能偿者。州县吏秩满当迁,预备粮有未足,不听离任。仍令风宪官以时稽察。”诏行之。河南近河处,时有冲决。谦令厚筑堤障,计里置亭,亭有长,责以督率修缮。并令种树凿井,榆柳夹路,道无渴者。大同孤悬塞外,按山西者不及至,奏别设御史治之。尽夺镇将私垦田为官屯,以资边用。威惠流行,太行伏盗皆
39、避匿。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及是,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时山东、陕西流民就食河南者二十余万,谦请发河南、怀庆二府积粟以振。又奏令布政使年富安集其众,授田给牛种,使里老司察之。前后在任十九年,丁内外艰,皆令归治丧,旋起复。(选自明史.于谦传)10.
4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B.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C.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D. 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永乐,年号名。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历代皇帝都有年号。B. 吏
41、部,为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吏部尚书,主要负责文职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C. 左迁,贬职。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有不同的说法,“迁”字用法最灵活,可以表达调动、升职或降职。D. 丁内外忧,也叫丁忧。古人在朝中做官遭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孝服孝三年,称为“丁忧”。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谦自幼相貌奇异,七岁时有僧人断言他将来是救世的宰相。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于谦才华出众,对下属一向严格的都御史顾佐唯独对他很客气。B. 于谦秉公执法,巡按江西时为几百个罪犯沉冤昭雪。皇帝深知于谦可担当大任,亲手写下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于谦被破格提拔为兵部右侍郎。C.
42、 于谦体恤民情,上疏请求皇帝将河南、山西储存的谷物在每年三月分发给各州县上报的贫困户,等秋收后还给官府,年老多病或贫穷无力者可免于偿还。D. 于谦为官清正,每次进京议事都是空着双手去,因为得罪当权者王振,被借故弹劾,被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在监狱中关了三个月之久,出狱后降为大理寺少卿。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俱疏言之。(2)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答案】10. B 11. A 12. D 13. (1)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
43、。(2)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解析】【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可根据什么人做什么事的句式结构来断句。首先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分别是“高煦”、“帝”“谦”,分别对应的谓语和宾语有“出降”、“命谦口数其罪”、“正词崭崭/声色震厉”,由此可排除AD。比较BC两项,“战栗”应该是紧跟“伏地”,具体指趴在地上的状态,所以排除C。故选B。
44、【1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历代皇帝都有年号”错,年号始于汉武帝。故选A。【1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
45、“因为得罪当权者王振”,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于谦并没有得罪王振,是另外一个同姓同名的于谦得罪了王振。故选D。【1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得分点:“部”管辖的地区;“延访”访求、访问;“兴革”兴办、革除;“疏”名作动,上疏;“即”立即。第二句得分点:“阿”逢迎;“劾”弹劾;“以”因为;“迁”晋升;“怨望”怨恨怪罪;“举”推举;“自代”宾语前置,应该是“
46、代自”。【点睛】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
47、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栗,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恰逢当时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
48、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正统六年,于谦上疏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涨水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
49、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九年,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当初,杨士奇、杨荣、杨博主持朝政,素来很看重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三杨”主办的。但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那些有权势的人不能不感到失望。到了这时,“三杨”已经去世,太监王振掌权,正好有个姓名和于谦相似的御史,曾经顶撞过王振。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代替自己。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把他投到司法部门判
50、处死刑,关在狱中三个月。后来王振知道搞错了,把他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再命于谦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前后在任共十九年,他父母去世时,都让他回去办理丧事,不久便起用原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晓 起林景怡天鸡弄喔咿,残星在斜汉。整衣出幽扉,山城漏初断。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此时游葛天,淡然空百羡。海色
51、上寒梢,渐识梅花面。注:林景怡,宋末元初的遗民诗人。葛天:即葛天氏。吕氏春秋古乐张揖注葛天生,三皇时君号。”海色:将晓的天色。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标题是“晓起”,全诗却不着一“晓”字,诗人通过“天鸡”“残星”“幽扉”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晨起郊游图。B. 诗歌尾联运用了借代手法,借梅花的冰清玉洁来代指诗人高洁的节操。C. 这首诗以时空变化展开的。诗歌七八句的“游葛天”“空百羡” 表达了作者鄙弃社会现实之意。D. 本诗一、二句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不同,采用了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15. “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这两句诗奇妙无穷,请你
52、简要分析其妙处。【答案】14. B 15. 运用叠词,“微微”“冉冉”形象生动的写出清晨郊外水面轻风吹拂,田间的露雾被渐渐吹散的情形,从而引发了下文诗人“此时游葛天”的错觉,为后文诗人坚守梅花般清高孤傲的情操而欲归隐作铺垫。【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诗歌尾联运用了借代手法”错,不是借代
53、,而是象征或者比喻。故选B。【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先审清题干,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确定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手法的作用或效果。题干要求赏析“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的艺术手法及其妙处,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角度分析。“微微水风生,冉冉田露散”首先很突出的一个手法是叠词的运用,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叠词的好处。如“微微”形象生动的写出清晨郊外水面轻风吹拂的情形,“冉冉”形象生动的写出田间的露雾被渐渐吹散的情形。还可从结构上的作用来分析。如这两句诗都描写了破晓时景物的特点,从而引发了下文诗人“此时游葛天”的错觉,为后
54、文诗人坚守梅花般清高孤傲的情操而欲归隐作铺垫。【点睛】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知识补充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55、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56、。(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观刈麦中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是:_,_。(2)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3)离骚中表明自己因为德行美好而遭到小人诽谤的两句:_,_。【答案】 (1). (1)足蒸暑土气 (2). 背灼炎天光 (3). (2)总角之宴 (4). 言笑晏晏 (5). (3)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6). 谣诼谓余以善淫【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
57、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灼”“晏晏”“蛾眉”“诼”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人类是自然万物的一种,自然界 人类的弟兄。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种天然的联系,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看到流逝的江水,会想到时光的 ;看到再生的小草,会想到生命的顽强;在寂静的山林里,会平息烦躁的心情;面对 ,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单日一个秋天,( ):它的 ,会使人联想到生命的代序;它的成熟,会令人感到喜悦和满足;它的萧瑟,会让
58、人觉得寂寞和悲伤。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铺天盖地 阖然长逝 满城风雨 悄然而至B. 比比皆是 一去不返 暴风骤雨 悄然而至C. 铺天盖地 一去不返 满城风雨 悄无声息D. 比比皆是 溘然长逝 暴风骤雨 悄无声息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 就会带给人们许多不同的感受B. 人们许多不同感受就接踵而至C. 就会带给人们一模一样感受D. 就会带来飘飘欲仙般不同的感受。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接触自然时,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的原因,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这种天然的联系。B. 由于人
59、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C. 由于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一定的感悟和联想,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联系。D. 当人们接触自然的时候,由于人与自然之间存在这种天然的联系,常常会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感悟。【答案】17. B 18. A 19. B【解析】【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铺天盖地:一下子到处都是。形容来势很猛。根据语境,第一空是说自然界中人类的弟兄很多,所以选
60、“比比皆是”。一去不返:比喻事情已成为过去,不能重现。溘然长逝:忽然去世。根据语境,修饰的是“时光”,选“一去不返”合适。暴风骤雨: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满城风雨:某一件事(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根据后文的“会释放被压抑的情感”,选“暴风骤雨”合适。悄然而至:形容寂静无声的到来。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根据语境,主语是“秋天”,选“悄然而至”合适。故选B。【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括号前后的主语都是“秋天”,从话题统一的角度来看
61、,B项,与前文陈述对象不一致,应排除。从后文来看,秋天给人的感受应是不一样的,可排除C项。D项,“飘飘欲仙”比喻不当,与后文的“喜悦和满足”“寂寞和悲伤”不一致,应排除。故选A。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而且“当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结构混乱,“当人接触自然时”和“人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两句杂糅,应删去“当”,使“人”做整个句子的主语。所给四个选项中,A项,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B项
62、,修改正确;C项,因果倒置,不合逻辑;D项,缺少主语,删除“当”。故选B。【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0.下面是某
63、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邀请函为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并指导您有效地对孩子作心理疏导,我校决定于5月15日在学术报告厅举行家长会,届时我们将聘请知名心理辅导专家作专题讲座,同时也希望您能为学校发展提出美芹之献。请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准时参加,不得缺席或迟到。XXX中学2019年5月8日【答案】(1)第一行顶格写称谓“尊敬的家长:”(2)“指导”改为“帮助”(3)“4月15日”后加上具体的时间如“下午五点”(4)“美芹之献”改为“宝贵意见”(5)“不得”改为“请勿”【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
64、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题干中的“表述和格式方面有五处错误”这个要求暗示考生在修改时既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格式。如本文是某校向家长发出的邀请函,开头要写称谓,所以要在第一行顶格写称谓“尊敬的家长”;“指导”语义太大,用在学校对家长的邀请函上不合适,可改为“帮助”; 邀请函要有具体的时间,在“4月15日”后加上具体的时间如“下午五点”;“美芹之献”指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提建议,用以自谦,用在家长身上不合适,可改为“宝贵意见”; “不得”用语太生硬,可改为“请勿”。【点睛】
65、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
66、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21.学校安排了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专题阅读课程。下面是学校语文组推荐给学生的课程实施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答案】课程从阅读作品开始,同时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可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特色等角度解读作品,进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再借鉴他人的评论,(最后形成自己的小论文。【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
67、是学校语文组推荐给学生的课程实施流程图,是针对雨果巴黎圣母院的专题阅读课程的流程图,从箭头的指向可知阅读这本小说要从阅读作品和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开始;然后重点从可从阅读作品角度展开分析,如要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角度解读作品,重点把握小说的主旨和艺术特色。最后通过借鉴他人的评论,形成自己的小论文。这类题目解答时要认真看图,仔细观察,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读懂图示的意思答题时注意把这些转化为语言,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晰即可【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
68、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迷人的风景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据歌词改编请以读你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2.不得暴露个人身份信息。3.不得抄袭或者套作。4.不少于800字。【答案】读你 十里长堤之上,夜色笼罩四野,车头灯似莽撞的兔子跃进这肃穆的苍青色。我头轻轻倚着车窗,用痴醉的目光看你,看这容貌依旧的你。我是否该在你额前一吻呢,我的故乡? 爸爸拉开车门,轻声道:“路太长,出来休息下吧。”我应声而出,被野性的山风揽了个满怀
69、,注视着江堤前水波温情脉脉的长江,货轮、渔船在夜色中亮着警示的光芒,忽明忽暗;那岸边繁华的都市有彻夜不熄的夜世界和川流的车群,散发着流光。转过头来,这儿是一片已入梦乡的恬静,蛐蛐儿眯着眼絮语,微风撩起山林的情思,长过衣襟的野草随风轻摇却抖下了簌簌的乡思。伫立于此,胸口汹涌的乡愁几欲喷薄。我已无法用简单的“看你”、“听你”、“嗅你”、“触你”来形容我的情感,唯有那温柔的“读你”二字称我心意。 阔别三年故乡,你已睡下,知否?知否?一个游子正在你的睡脸上静静注目着,读着你被时光雕出的丝丝皱纹,读着你为哺育儿孙在眼角新添的哀怅? 萤火虫密谋着,在我转眼的一刹那,手挽起手,合伙点燃了山火。一刻间,山林没
70、有了秘密,每一个角落都亮起了清明透彻的光芒,但这光芒熹微,并没有因此照醒故乡。在群山连绵的夏日宁夜,我沐浴山风,在悄无声息中观赏一场山火,只是这山火无热无躁,尽是多添了几分幽幽罢了。 地上山火,天上银河。仰头而望,璀璨金光星罗棋布,浩瀚气势要把我吸入其中,蔚蓝深沉的天空低吟着诗句,最后沉沉睡去。哦,故乡,这星光是你在梦中思念游子的泪珠吗?这份思念如此清澈,以至于发出这等异耀的辉光!因为我从你赐予我的这夜星空中,读出了你在梦中悄声呓语的哀愁。“你当初被我们接到城里去念书时,也是晚上,萤火虫和星星同样这般闪亮。”爸爸倚在车身上,仰头凝视夜空,任浮游的萤光在身边晃荡。 我愣住了。故乡,你那殷切盼归的
71、心我读懂了,眼睛却怎么泛出泪来?你用夏日最热烈美好的景送我离开,望我早归,哪知却是一别三年?今日你以同样之景迎我归来,怎不让我感激? 月光白花花的,像懂事的孤儿在长堤两旁的树下荡着秋千。农屋已熄灭灯火,在微弱偶起的蝉声和蛐蛐儿的梦话中沉眠。野草依旧挥着手,文静地庆祝我回家。只有明灭的萤火映亮我的双眸,作最后的仪式。这便是你的语言,千万般形式不过一句慈母的轻语:“你回来了!” 释迦拈花时,迦叶笑了,人们问:迦叶为何而笑?大宁禅师说:因为他想笑。如我现在这般,读懂你是多么值得欢呼庆幸的事,而我却没了缘由的,在你多般形式的言语下,无声而独寂地垂泪。 读你,读你。故乡,读你这浓愁的乡情。【解析】【详解
7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是一则材料类命题作文,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时,既要注重题目也不能忽视材料,题目固然重要,比材料更直观,但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文题“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然,“你”作为“读”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以写自己;还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
73、也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人员等)。“你”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蓝天、山河,动物等。还可以写学校、家、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 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材料也不可忽视,如“读你千遍也不厌倦”是具体解读“你”的方式;
74、“读你的感觉像三月”“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是读“你”带来的感受;“迷人的风景、铭心的往事、美好的人们、伟大的经典”这些是“你”的内涵。好好解读材料可以打开写作的思维。结构示例:本文要求只能写成记叙文或者散文,因为题目的关键是“读”,所以要以记叙文字为主,但要使用其他的表达方式作为补充,最好是夹叙夹议,或者先叙后议。此题需要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具体事例,写出对“你”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了解过程。事件可以是并列式结构,也可以是层进式结构。手法可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素材积累:1.人是折翼天使降临人间,所以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我努力去读懂他们,而读你却并非易事。2.母亲是一个人一生最关键的人,母爱更是像空
75、气一样,播散在每一处。母亲就好像一本书,你必须用心感受,才能读懂它,读到母爱。3.我愿在夏风中,读你树叶一碧,然后微笑,然后等待。4.读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我仍想将你当成一棵树,读懂你细密年轮下无人在意的伤悲。 只是,时间还允许我这样做吗?只愿上天有心。5.看你花白的双鬓,浑浊的双眼,干皱的皮肤,父亲,我似乎懂了。我懂了你欢乐之后的责任,你沉默之中的关切,你愤怒过后的省视。再读你,我读出了父爱的辛酸、厚重和无言。一路上,你的白发、愁容和背影早已刻入我的心中,编纂成一本最珍贵的书,它的名字叫“父亲”。 再小心翼翼地捧起你,轻轻翻开书页,走向前方,然后,细细读你。我知道未来有一天,我会真正
76、地懂你,感谢有你,父亲,我会认真“读你”。【点睛】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中,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审视材料,明确方向对于材料类命题作文,我们往往只注重题目而忽视材料,因为题目比材料更直观。这样忽视材料的存在,往往是造成审题立意偏颇的主要原因。这里的材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材料往往隐藏或暗示着写作的方向。如:2012年江苏卷“忧与爱”这一命题,但从给出的题目来看,“忧”与“爱”两者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但我们结合一下材料,不难发现重点应该在“忧”字上,“忧”中见“爱”。因为“忧”与“爱”并非对立关系,相反,“忧”是源于“爱”,“爱”得越切,也就“忧”得越深。“忧”得越
77、深,就显示“爱”得越切。这样,审视好材料,也就更加明确了作文题目的写作方向。(2)把握命题,准确界定把握命题,就是要对命题中所给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准确的界定,我们既要准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性,也要特别注意区别“邻近概念”和“近义概念”。一旦混淆了题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则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如,“忧与爱”这到命题,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必须对“忧”和“乐”这两个概念有明确的界定。这里的“忧”是一种“担忧”,是一种因爱而产生的“忧心”,万万不能和“愁苦”混淆在一起。(3)两者兼顾,梳理关系在材料类命题作文写作中,要把“材料”与“命题”两者兼顾,明确两者间的关系,不可偏颇。一般来说,两个组成部分之间可能存在着如下几种关系:1.导入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的指向,一步步引出命题本身;2.解说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加以必要的阐释说明,一般是借助材料来阐释命题所包括的内涵或命题所涉及的范围;3.限制关系:即命题人通过材料对命题的内涵或外延适当加以限制,或者对写作侧重点予以暗示,以避免命题过大或过宽泛。梳理好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立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