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709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5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检测试题: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WORD版缺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选择题11949年5月,解放军占领上海后,陈云将华北贸易总公司改组为11个专业公司。各专业公司均按经济区划和交通要道在中小城市设立分支公司,统一调度资金和干部。上海的这一试验()A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奠定了国民经济恢复的基础C提供实行新经济体制的经验 D改变了民族私营经济的性质2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8个陆军师集体转业,改编为建筑师。这一决定的目的是() A加强重点工程的建设 B强化海空力量的发展C促进军队编制的完善 D减轻军费支出的重负3如表是1952年主要工业品总产量的国际比较,据此可知()中国美

2、国苏联日本法国印度原煤(亿吨)0.665.12.60.40.50.3原油(万吨)44266713788291525发电量(亿度)73388791244933051钢(万吨)13587852733484865146水泥(万吨)28638721019446742266A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B重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情绪C中国工业生产基础和水平落后 D冷战形势制约了中国战略选择4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这种做法在本质上()A标志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B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C切断了农民与市

3、场的有机联系 D杜绝了贱买贵卖的剥削方式5读下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6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则都降低到3%以下。这说明() A生产关系的改造工作已经完成 B“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超额完成C国营、集体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D重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71956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为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

4、0%,高于1953年和1954午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当时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B社会主义建设热情高涨C“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D新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8如图是1952196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摘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该统计数据反映了A国民经济结构日渐趋于平衡 B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D“大跃进”期间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下滑9“一五”期间,“优先保证工业面向华北、西北和华中的新工业中心”,大部分的工厂“建在非沿海省份的城市,如湖北的武汉、内蒙古的包

5、头、吉林的长春和四川的成都”。这说明“一五”计划() A利于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B完全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C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D有效提升了我国的产业结构10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须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建国初期中国()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 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11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称:“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

6、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得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之后,“粮食卫星”从亩产数千斤一下子窜升到了数万斤。钱学森的科普文章()A直接导致了农业“浮夸风” B为“大跃进”提供科学依据C体现了科学家虚伪的一面 D是当时社会政治风气的产物12毛泽东在报告中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对该报告解读正确的是() A“苏联的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中共主要倾导人注意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成

7、功经验C说明中共中央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D党的主要领导人已认识到人民公社体制的危害1320世纪50年代,土地、劳动力、资金的集中为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推广良种、密植等,麻城县就出现了个别的“状元田”、“丰产田”。人们对此异常惊喜,相信经济建设可以创造奇迹。这说明()A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B农业的变革与发展催生了跃进思想C经济建设出现重大失误 D科学实验的成就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4建国后的某一时期,河南焦作市市委、市政府曾出台措施规定:生产队以原高级社的生产小队规模为基础,全市现有生产队2039个,应调整为3270个。最终,全市共退赔土地20726亩,房屋66346间,机器111部,

8、汽马车170辆,牲口1189头,生猪14123头,羊21485只,并赔偿无偿调用劳力损失,群众深表满意。这些措施的出台表明() A土地改革运动存在一定阻力 B农业合作化运动在顺利推进C国民经济调整工作逐步展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51956年陈云提出“三主三辅”构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其补充;全国工农业产品主要是按照计划生产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社会主义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在国家领导之下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而存在。该构想()A有利于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B落实到随后的经济建设中去C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 D加快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61958年4月

9、,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A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减少国内工业产品价格的波动171959年11月,国家统计局在召开的省市统计局长会议上提出:“对统计数字的准确性,要虚心考虑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党的领导的意见,不能单纯从统计数据出发。”这种做法()A成为当时浮夸的一条重要渠道 B一定程度上纠正“左”倾错误C导致三年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D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18. 1

10、954-1959年,我国国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迁移人口大部分来自农村。1960年迁移率达50%,但迁移人口主要来自城市。这一变化是由于()A农村改革初见成效 B工业化进程的受措C户籍管理制度变化 D计划经济体制松动191962 年9 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201962年7月,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的

11、农村生产资金座谈会纪要中明确指示:“信用社应当恢复1957年以前的管理体制,即信用社应当是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资金独立,自负盈亏,公社不得挪用或者支配信用社的资金。”这一措施()A使大跃进以来的错误得到有效纠正 B加速了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C有利于国家权力与农民利益的协调 D扩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211960 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22下图为1959-196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曲线示意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12、A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经济调整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C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D中苏关系交化导致GDP增速波动231965年,中央直属企业增加到10533个,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2.2%,其中属于生产资料的产值占55.1%中央直接掌握的财政收入由原来的50%提高到60%左右。这表明()A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B政府强化集中统一管理模式C计划体制弊端得列初步解决 D政府重视经济建设均衡发展24据载,19611962年国营商业零售价格仅上升7%,然而在不受国家控制的集市贸易上价格却上涨了2倍多,其中粮食上涨竞达125倍。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国营商业发挥了稳定物价的作用 B

13、当时普遍存在经济数据浮夸现象C国家对国民经济比例进行了调整 D经济计划没有准确反映实际情况25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也犯过类似的历史错误。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等,中国的“文化大革命”与“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等。这些错误共同的历史经验教训是()A社会主义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要按比例协调发展B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C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D社会主义建设要不断完善民主法制建设261973年,根据周恩来指示,国家计委提出:在今后三五年内,从国外进口一批技术先进的成套设备与单机,价值43亿美元。在当时被称为“

14、四三方案”。这一方案()A属于“文化大革命”促进经济的体现 B说明领导人有了对外开放的初步设想C是各级干部群众抵制“左倾”的结果 D说明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271977 年 11 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 ,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2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

15、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291979年,北京东风电视机厂以“散件加工”形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效益,被国家广电总局认为是打乱了国家计划,挤压了民族工业。某领导则批示:“看来,这个厂要给洋人做加工厂。”这说明()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 B引进国外技术造成竞争加剧C对外开放政策尚未真正执行 D体制和观念的变革任重道远301977年,中国经济出现快速恢复。据此1978年2月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了前一

16、年制订的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到1985年达到钢产量6000万吨的目标,即增长到252%,而钢产量实际到1985年增长到1977年产量的197%。材料表明() A改革开放增强了经济建设的信心 B传统经济建设观念仍影响中央决策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全国人大已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1从1978年到1982年,城镇个体劳动者从15万人增加到147万人,增加了8.8倍,在城镇劳动者总数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就业形式多样化 B分配方式多样化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D管理模式的转变3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

17、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 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3320世纪80年代,我国政府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反映了() A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国人共识 B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城市对农产品需求增加34“农村和城市效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

18、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A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5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8条规定,允许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在中国投资;1988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确认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 1993年修正时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有企业”取代“计划经济”和“国营企业”。材料反映()A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完善C改革成果得到法律确认 D政府不再参与企业经营361984到1991年间,中国国内市场是名副其实的卖方市场,只要厂家生产出来,就很容易

19、卖得出去。在中央政策的鼓励下,中国出现了一波自主创业的高潮,私营企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神话。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市场经济目标提出激发创业积极性 B缓和国内供需矛盾是改革的重要目标C政府开始调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物资匮乏迫使中央加快国有企业改革371984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此口号()A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体现了经济特区创新的实于精神C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38 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

20、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A .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B.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开始建立 D. 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39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实行了“利改税”和“调节税”制度,力图给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从实践上确定了经济改革的市场取向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活跃商品经济C对外开放加速了经济模式的有效转型 D改革初期“左”倾思想对经济有影响40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

21、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 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4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上变化主要源于()A适应国际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B适应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C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调整 D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

22、不断探索42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到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了15年。在审议中国外贸体制时一共提出了4万多个问题,但归结起来核心问题是中国()A为国内企业争取缓冲期 B承诺不承诺搞商品经济C承诺不承诺搞市场经济 D为了维护自身根本利益43下面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增长统计表(单位:亿美元)。表中信息反映出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1980年1990年2000年2012年38141154447229386712引进外资(已利用外资)1984年1990年2000年2012年27051028959356113294A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 B在全球化中

23、的地位提高C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 D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44在1984年启动的城市改革中,各地采取“先放权、再转轨、后简政”的办法,既促进了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转轨,又推动了政府机构改革。各省把计委、经委、财办、农办等机构合并为计划经济委员会,走出了政府机构改革的路子。这反映出()A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开始由农村向城市转移B中国改革的方向正在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C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制度改革同步进行45在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这说明()A广东是改革幵

24、放的排头兵 B经济体制之争备受关注C思想解放加速了改革开放 D简政放权取得初步成效46“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A建立市场主导的社会经济体制 B推动国民经济均衡发展C把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结合起来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47“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邓小平“南方谈话”

25、()A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B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打破了认识误区坚定了改革信心48印尼雅加达邮报称,“一带一路”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肯定与支持。德国全球新闻网称,“一带一路”项目贯穿欧亚大陆,将影响沿线44亿人口。而欧洲也愿意搭乘中国快车,这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机遇。对“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看法不正确的是()A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机遇C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D能够平衡各国的利益二、非选择题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

26、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雏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

27、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

28、、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度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13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

29、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2分)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张謇经两多年的奔波,先将凑集到手的资金于光绪二十四年,在通州唐闸陶朱坝兴工建厂,根据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取名为“大生纱厂”。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倾销东北的洋布锐减,南通关庄土布得以在东北畅销,一年总销数在15万件以上,而当时大生纱厂的棉纱产量仅及关庄大布用纱量的一半,这就给大生纱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05年获利特厚,增加股本67万两。1907年,大生分厂在崇明建成,资本80多万两,纱锭26000枚。是年7月23日,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成立了统一正厂、分厂的“大生纺织

30、股份有限公司”,呈准商部注册,并取得“百里之内二十年不准别家设立纺厂”的专利权,树立了大生地方经济垄断的体系。 材料二 1985年,张瑞敏接手“海尔集团”后,下令将有缺陷的76台冰箱全部砸掉;并亲自砸了第一锤。张瑞敏就是要让工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1998年海尔集团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日前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美国盖起了海尔大厦。在美国、意大利、孟加拉国、尼尔利亚等国建立了12个工厂。最近,我们对海尔、海信、康佳、TCL、科龙、青岛啤酒、华为、中兴等企业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看到,正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孕育、发展了这些初步具备了国际

31、竞争能力、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水准的现代化的企业集团,这就是中国跨国公司的雏形。 (1)根据材料一,分析大生纱厂快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謇与张瑞敏创业的共同点。(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海尔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0分)3(2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三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己不复存

32、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

33、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l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以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

34、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4(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五”时期,在农村全面开展了农村合作化。农村经济体制另一项重要变化是,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速国营农牧场的建设。1954年先后由军队转业官兵组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军垦农场,政府还组织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黑龙江、新疆、华南开荒,建立国营农场。 摘编自陈廷煊19531957年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材料二美国农业的增长高峰,出现在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时期,此间美国农业经历了一些关键性的技

35、术变革:首先是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动力对畜力的替代;其次是现代科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杂交技术改善了农作物品种,经现代科学改良的畜禽养殖技术大规模应用;化肥、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开始大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装备系统及信息系统得到完善。摘编自孟令杰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并分析其实施的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异同,并简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的影响。(15分)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12年,中国开始实行专利制度,设立主管工业专利的机构。1912年6月

36、13日,工商部制订了科技奖励法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1923年6月,农商部经修仃重新颁布了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把奖励对象扩大到新产品及其新的制造方法两种,授予3年或5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该章程内容的扩大,为形成较完整的专利保护奠定了基础。随后,1928年6月,合并后的农工商部又公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规定了对新产品或其新的制造方法分别授予15年、10年、5年和3年的专利权,对仿造外国产品有显著成绩的,给予褒奖;1929年2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1929年7月31日,南京政府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2年9月30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奖励工业技术暂行条

37、例等等。材料二 我国专利法自1985年实施以来,为适应国际国内专利保护制度的不断变化,历经了1992年、2000年、2008年三次修订。修订内容以专利法为主干,辅之以专利法实施细则与专利审查指南等法规、规章以及规范性丈件的修改。一经过第三次修改后的专利法,使得我国专利保护水平总体上达到TRIPS协定知识产权协定,是世界贸易组织体系下的多边贸易协定标准的要求,为我国加速迈进知识产权强国的行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具体实施起来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专利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有效专利实施率低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任园园我国专利法的历史沿革与现行法律存在问题及完善(1)根据材

38、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专利保护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利保护制度的变化特点。(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专利保护制度的认识。(5分)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特别是在推动基础设施和大规模制造业的发展方面,政府弥补了私人部门弱小的不足。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私人部门逐渐壮大,而基础设施也基本完善,同时,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公共用品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这时,就要求政府转变职能,从生产领域中逐步退出,而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

39、于提供公共用品。在经济发展和市场发育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弱化地方政府干预和法制化、民主化进程来保证民众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陆铭等著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请选取一个角度,运用中外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所述政府与经济的关系进行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时所选书目190多部。 摘自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序言材料二 本书作者约翰哈罗德克拉潘(John Harold Clapham 18751946)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担任过剑桥大学英王

40、学院副院长、英国经济史学会会长、不列颠科学院院长等职,1943年受封为爵士。本书很有参考价值。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英国经济史的作者中,本书是篇幅很大、史实周详、资料比较丰富的一种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克拉潘同英国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否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苦难而是幸福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摘自顾林:现代英国经济史(1986年版)中译本前言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领域的多种现象。指

41、出其中一种现象并说明形成的原因。8(12分)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间历史资料1878年清政府在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78年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1895年“公车上书”创办万国公报成立强学会1895年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1897年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后出版译著天演论1912年清帝颁布退位诏书1917年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1917年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1924年孙中山北上京津、宣传新三民主义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请从上表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

42、题。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CACCBABBABDC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BCACABDCDCBD题号252627282930313233343536答案CCBBDBCCCDCB题号373839404142434445464748答案BDABDCACCCDD二、非选择题1(25 分)(1)相同点: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任意三点,6分)不同点: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

43、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8分) (2)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任意3点6分)历史意义: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

44、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5分)2.(1)原因:善于抓住商机;采用股份制,扩大资金规模;获得地方垄断特权共同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注重产品质量;能把握商机。(15分)(2)背景: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深人;中国企业逐渐壮大;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影响: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世界贸易的发展。(10分) 3(25分)(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或公元前八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通过加强户口管理和推行早婚等方式增加国家人口(或秦国商鞍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或初在全国推

45、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即是对传统人口政策的继承(或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控制人口的思想开始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或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或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10分)人口不断增长(或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2)变化:人口压力使人口增殖思想转变,政府转向控制人口(或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人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或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

46、铺开到城乡全体);控制人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人;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或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启示: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5分) 4(25分)(1)结果:农业走上集体化道路;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小私有制基本消亡;土地公有制逐步确立。(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背景:西方国家的封锁;苏联的经验;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目标要求。(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相同:重视农

47、业;促进农业生产;推动大农场的发展。(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不同:中国:注重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发挥人力作用;开发边疆。(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美国:强化技术革新;重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分)简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建立集约化的规模农业;加速农业国际化;科技农业日益显著;出现新的污染和土质退化等新问题。(5分)5.(25分)(1)趋势:以奖励工业和科技发明与创新为主;相关法律逐渐增多;保护内容渐趋完整。(1点2分.3点6分)原因: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的发展;西方因素的影响。(任意1点2分,3点6分)(2)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适应经济体制转型的需要;专利保护水平达到国

48、际标准;相关法律不断修订。(1点2分;4点8分)认识:企业要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自己。(任意1点2分,2点4分,3点5分)6.(12分)一等(129分)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中外史实,逻辑严密。 二等(85分)观点明确,理由较充分;能够运用中外史实予以说明,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40分)有观点,运用中外史实不够准确,逻辑关系不清;观点不明确,缺少论证。 答案示例一角度: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说明:新中国建立初期实施一五计划,经济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新中国初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助于稳定政权,发展国民经济;斯

49、大林模式中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罗斯福新政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所以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有其优势。答案示例二角度:弱化政府的干预有利于经济发展。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政府转变职能,政府减少行政干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苏联(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也是弱化政府干预,市场活力得到提升,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过程中均出现政府权力下放,市场活力相对提升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50、经济出现“滞胀”后,各国纷纷对市场放权,弱化了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促成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所以政府干预一定程度的弱化激发市场的活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7(12分)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现象,如 “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翻译出版;对翻译出版物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中译本前言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等等,根据史实对现象形成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特别提示】“示例”只作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现象1:“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并翻译出版。(4分)原因:经济建设政策深刻影响学术建设;改革开放需要西方先进

51、生产技术、经济理论和管理经验;“文革”结束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增强。(8分)现象2:对“西方经济学”翻译出版物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左”倾思想在学术领域仍然存在(在翻译、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还在进行批判)。(4分)原因:“文革”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还不彻底,“左”倾思想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如 明显遗留有“文革”的气息,在1986年出版的经济学名著现代英国经济史的中译本前言中,作者和作品均被人为套上“资产阶级”标签,严厉批判该书“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突

52、出强调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力图证明英国近代经济史是对英国劳动人民血腥掠夺的历史,)。(8分)现象3: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如译者认为该书“很有参考价值”,但又认为该书的内容“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前后自相矛盾)。(4分)原因:“文革”结束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许多人对发展经济是不是还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表现出种种忧虑;思想领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8分)8(12分)(1)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经济近代化历程。清政府在唐山创办开平矿务局,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朱其昂在天津创办贻

53、来牟机器磨坊、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范旭东在天津创办永利碱厂见证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2)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政治近代化历程。“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中国开始政治近代化的探索。清帝退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民主共和成为历史潮流。北京青年学生掀起反帝反封建军阀的五四爱国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新政协召开、新中国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3)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的思想近代化历程。严复创办国闻报,维新派人士通过创办近代报刊、学会、学堂宣传维新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促进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孙中山北上宣传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是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纲领,推动了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