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课时东西干湿差异显著课题东西干湿差异显著教学步骤过程与方法设计意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教师(展示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指导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题目。学生合作探究:(1)在图中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的地区。(2)在图中找出学校所在省区降水量大致是多少。(3)归纳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成果展示)(1)1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通过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兰州、拉萨一线,5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主要经过西北内陆地区。(2)学生合作探究。(3)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总趋
2、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精讲点拨:受海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距离海洋越来越远,因此降水逐渐减少,同学们可以阅读教材第34页“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最多的地区和最少的地区。转承: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时间分配是否均匀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教材第35页“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和“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同学们观察展示的图片,分析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规律。学生分组探究:分成两个小组进行问题探究。小组一:分析“中国南北四个城市降水的季节差异图”,说出图中城市降水主要集中在什么季节?小组二:分析“北京年降水量极值图”,分析北京市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成果展示)小组一:图中四个城市降水都主要集中在49月,也就是夏秋季节。小组二:北京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降水量是261.8毫米,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降水量是1406毫米。精讲点拨:从同学们的分析我们知道,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一年之中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很大,容易导致旱涝灾害的发生,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等降水量线弯弯曲曲,线条较复杂,因此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小组中学得好的同学的带动作用,让他们给予基础差的同学帮助,这样既能够加深自身
4、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课堂效率。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分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两方面,因此把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探究,能够锻炼学生对统计图表的判读和分析能力。转承我们在学习气温的时候,知道了不同气温地区分成很多温度带,同理,降水量不同的地区,我们分成了几个干湿地区,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差异。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影响教师:我国不同地区降水量不同,干湿状况差异明显,所以把我国分成了四个干湿地区。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同学们读图独立完成下面题目。学生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第35页正文最后一段,说明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2)在图中找出四个干湿地区,比较教材第34页“中国年降水量的
5、分布图”,说出四个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成果展示)(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是气候的干湿状况。(2)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的分界线是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转承:降水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影响,我们一起分析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教师(展示教材第36页“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教材第37页活动第1题“两种不同特色的民居图”):同学们观察图片,分成两个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差异并完成教材第37页活动题。学生分组探究:小组一:观察教材第36页的
6、图,分析不同干湿地区的植被类型有什么差异。小组二:讨论教材第37页活动第1题的两幅图,观察其屋顶坡度的大小,分析其和当地的降水有什么关系。(成果展示)小组一: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类型是水田;半湿润地区植被属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带,耕地以旱地为主;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是我国主要的牧区;干旱地区植被稀疏,多沙漠戈壁。小组二:甘肃夏河县的房屋屋顶坡度较小,浙江绍兴的房屋屋顶坡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甘肃夏河县降水较少,浙江绍兴降水较多,屋顶坡度大有利于雨水下泄。精讲点拨:我国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饮食、风俗和农业生产等都不相同。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传统交通工具也有明显的不同,南方地区降水较多,河湖密
7、布,因此传统交通工具是船舶,北方地区降水较少,陆地广阔,传统的交通工具是马车,因此被称为“南船北马”。利用教材现有的图片资料进行探究,能够直接有效地使学生了解不同干湿地区植被和生产、生活的差异。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我国降水量空间分布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降水量时间分配不均,一年中夏秋季节降水较多,不同年份降水量变化较大。根据各地的干湿状况,我国共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等四个干湿地区,不同干湿地区内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较大,植被类型也有明显的不同,本节共有两条线经过秦岭淮河一线,它们是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地区及
8、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这充分印证了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主要的地理分界线。教学反思本节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对年等降水量线不能迅速地找出和正确地判读,对于雨季的概念和雨季的变化也比较陌生,因此通过安排学生分组探究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且辅以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学习,总体看来效果还不错。在学习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的时候,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列举不同干湿地区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差异,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本课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分析不同干湿地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时,虽然使用了多媒体展示资料,但是还有很多同学不能正确地分析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这反映了学生分析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欠缺,以后要注意这方面问题的设计和训练。第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