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8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08高考岳麓版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 四单 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重点难点】1重点: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的经济调整。 2难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的关系;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错误的原因和影响;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教学过程】【预习思考】一、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至1956年底)开始起步 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1

2、社会主义工业化“一化”背景:A政治上:到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了巩固。B经济上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 建设提上日程。C方针政策上:1953年,中共中央在 中提出 的主张,要求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完成对 、 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一化三改”、“一体两翼”。)概况:A重点:中国借鉴 的经验,做出了 的决定,并强调要处理好 、 和 之间的关系。 B开始: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 ,集中力量建设 企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 C成就:到 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我国新建了 、 、发电设备、 以及 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 ;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

3、、 、 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三改”目的:为了适应 ,早日建成 。概况:A农业a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b过程: 1953年全国普遍试办以 、 为特征的 ;1955年,颁布 ,全国掀起了兴办 的高潮。B手工业:a原因: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不利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能适应工业化的要求。b过程:1951年,国家开始试办手工业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 运动,开始从 方面入手,逐步按 、 、 改造,后改为 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 改造。

4、C资本主义工商业:a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所有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b过程:建国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 、 和 的策略,运用 、 和 等形式,将其纳入 轨道;1953年底, 实行 的公私合营;1956年,实行 的公私合营。结果和意义: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在中国基本确立。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底至1966年)曲折发展1中共“八大”(1956年)主要内容:A基本国情:三大改造的决定性胜利已经基本解决 同 的矛盾,基本结束 的历史,基本建立起 制度。B基本矛盾: 同 之间的矛盾, 同 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

5、主要任务是要 ,把中国尽快地从 变为 。 D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意义:中共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在它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2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出现的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 。概况:1958年,中共 会议提出了 的总路线。接着,党中央发动了以 为中心的“大跃进”和以“ ”为特点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A在经济建设中以 、 、 和“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迅速发展。B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 , 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的 受到严重挫伤。C导致我国出现了连续三年(

6、年)的 时期。3调整:方针: 年冬,党中央提出了“ 、 、 、 ”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 的轨道。 结果:到 年底,国民经济形势 , 有所改善。 4认识:1956196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虽然走了不少的弯路,经历了许多的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三、“文革”时期(1966年至1976年)最严重挫折1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表现:经济建设中“ ”倾错误 , 了国民经济建设。3恶果: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 亿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 上徘徊。 1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起步的标志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取得哪些成就? 2“一五”计划为什么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重工业是国民经济

7、、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不全。中国要建立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就要优先发展重工业。3“一化”与“三改”的关系任何?体现了什么原理? 4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总趋势如何?5通过本课学习,你得到什么认识? 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国家制定政策要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不能盲目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要协调发展要努力加强政治民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重难阐释】20世纪5

8、070年代,中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取得的成就、失误及其教训 1探索:20世纪50年代,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为标志,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探索,之后的1956年,中共八大就我国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等问题作出了正确决定,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及同年反对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等都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探索。2成就:在此期间,我国建成大中项目500余个,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工农业总产值增长近60%,建立了武汉、包头等钢铁基地,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铁路新建8000多公里,原

9、子弹爆炸成功,研制出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农村用电量增长70多倍等等。3失误1957年的“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当前主要矛盾的正确论断。1958年确立了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又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我国出现了三年经济困难,“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导致了十年的“文革”浩劫。4出现失误的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封建专制存在时间长,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党的机体,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出现盲目服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一直用阶级斗争学说来指导革命,用群众运动的方法解决问题,难以很快地转变观念。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

10、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迫切需要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主要领导人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想尽可能纯洁革命队伍。国际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尖锐,于是想加速建设社会主义以便对抗资本主义。5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变革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进行

1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民主,加强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巩固应用】1下列各项,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 B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下列表述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3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得

12、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一届人大会开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C一五计划基本完成 D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4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一工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 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以担任我们的副厂长 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的话我们不能听 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5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这是因为: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提出尽快地使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A B C D6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

13、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在于A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速度 B片面地强调公有化程度C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D主观地夸大了阶级斗争的形势7下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 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完全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A B C D8十年探索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呈现出的趋势是A经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B前期和中期较好,后期问题较多 C初期和后期较好,中期问题较多 D中期存在问题,后期逐渐纠正 9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中国经济起步晚,基础薄弱 B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

14、封锁C中共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D指导思想上犯了急于求成、脱离实际的“左”倾错误10 1960年冬,中共中央提出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 、充实 、提高 ”的八字方针,目的是A解决反右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问题 B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C解决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D落实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经济方针 第20课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标要求】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

15、义。【重点难点】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2难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教学过程】【预习思考】一、经济体制改革战略决策的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 年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方面来的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 的序幕。二、经济改革的实践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尝试:“ ”结束后, 省和 省率先在农村 ,鼓励或肯定农民在一定范围内实行 。针对 实行 后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怀疑甚至有人坚决反对所谓的“ ”, 及时给予支持。B成效:以 为主要特征的 ,使农民

16、获得了 和 的 ,极大地调动农民群众的 。农村的工业化:农村 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 ,有利于农业的 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中心:以 为中心环节。目标: 年,中国共产党“ ”确立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 。实质:是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管得过死,企业严重缺乏活力的情况。成效: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的 ,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 ,使 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 和 。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决策制定: 年10月,中国共产党 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2理论创新: 年9月,中国共产党 全国代表大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理论进一步创新。报告指出:“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这对我国 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1为什么把十一届三中全会看作党的历史上一次飞跃?2从现代化的角度如何认识当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重难阐释】1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含义: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

18、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特征: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作了规定:A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中心环节。B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C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 D建立以按劳分配

19、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E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以上五种主要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3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前提、内容及意义(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对农村生产关系变革(2)前提: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即坚持社会主义所有制不变。(3)内容:包产到户,变集体生产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4)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

20、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资本和劳动力。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答: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5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时期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

21、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巩固应用】1“文革”以后,中国现代化建设重新启动,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突破性举措是A直接选举农村基层干部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C取消人民公社 D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3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变。这三次巨变是指: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立

22、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抗战胜利A B C D4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改革措施是A实行包产到户 B发展乡镇企业C建立人民公社 D实行土地改革6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B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C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促进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7下列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增强了企

23、业的竞争力C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B中共十四大上 C中共十五大上 D中共八大上9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主要侧重于A放权让利 B承包经营 C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A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C促进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 D改变了公有制的主导地位11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对农业生

24、产有什么作用?121949年后的中国经济 1949年后的中国有着完全不同的制度和政策。1978年以前几乎全部中国经济都被国家所拥有和控制。同1949年以前的经济相比,它的表现要好得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改造。但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其自身深受创伤。(这一时期),它的增长比较慢,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以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她的成功与苏联经济的崩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世界经济千年史(1)1949年后的中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怎样的“改造”? (2)为什么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使其自身深受创伤”? (3)中国是怎样实现从“增长比较慢,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成为世

25、界上人均GDP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的改变的?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历史思维能力。解答第一问主要应根据材料进行归纳。解答第二三问主要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答案 (1)对经济结构的改造,一方面是对经济所有制的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方面是经济构成的调整,如工农业比重、工业布局等。 (2)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造成“左”倾思想的迅速发展并恶性膨胀,由此而发生的“大跃进”和“文革”严重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3)一是以改革促发展。78年以后,中国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以安徽为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92年十四大宣

26、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确立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二是以开放促发展。以四个经济特区为窗口,实行对外开放。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招商引资并开拓国外市场,加入WTO等。13阅读下列根据有关中国现代史资料编制的表格:表一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份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份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 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表二 1978年、1992年我国几种经济成份比较表所有制性质经济成份1978年1992年公有制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8

27、0.8%51.4%集体所有制经济192%350%城乡个体经济07.8%私有经济私有经济 经济、合资、外商独资05.8% 回答:依据上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思路解析 这道图表式材料解析题提供了两张统计数据表,并据此提出两问,旨在考查历史阅读能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准确界定两张表格的时间性,从而判定其所反映的不同历史阶段;表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前后的不同,表二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所引起的变化。第二,要注意回答“变化”时,须从经济结构(主要是所有制)和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两个角度

28、去观察。第三,分析“原因”主要应运用所学知识,把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找成果。答案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重大变化:从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私有经济占优势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并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原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过渡。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私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兴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14.

29、中共“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作出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重大决策。扼要指出这两次决策的实践结果有何差异,并简要分析其原因,从中应总结出什么重要的经验教训。 思路解析 这是一道比较分析题,设问角度大体是“由果找因”。该题重在从宏观角度考查对1956年以来共和国史上一些影响全局的重大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解题时应逐问作答,先准确概括不同结果,再简要分析原因,最后引出有认识价值的经验教训。答好此题要具备从全局高度看问题的能力,要站得高看得远,善于抓比较,抓联系。答案 实践结果:“八大”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取得重大成就。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国民经济比

30、例严重失调和三年经济困难;“文革”开始后,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被打断,国民经济损失严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成为新时期的突出特色。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加强。原因: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从理论上修改“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在社会主义建成以前阶级矛盾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以阶级斗争为纲完全背离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决策。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造成“左”倾错误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

31、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开创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经验教训:必须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理论基础。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才能取得重大成就。第21课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课标要求】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主体知识】【预习思考】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2概况:设立经济特区:从1980

32、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 、 、 、 、 五个经济特区 。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 个沿海港口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相继把 、 、 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作出了开发、开放上海 的决定。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地出现了不同级别的 开发区、 以及 、金融贸易区和 区。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 到 ,再到 ,从 到 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3 对外开放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二、加入世贸组织1过程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了关贸总协定召开的国际 谈判会议。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

33、的 地位。 年11月11日,中国成为 正式成员。2影响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 。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 的一个契机,标志着 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必将有力推动 的繁荣与发展。 和 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应对。1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具有哪些特点?3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重难阐释】1。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目前,世贸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有个成员国,成员国的贸易总量占世界

34、贸易的90%以上。其管辖范围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世贸组织是独立于联合国的法人组织,它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较高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旨在通过市场开放、最惠国待原则、非歧视性原则、互惠原则、透明度原则、公平贸易等原则,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具有活力的和永久性的多边贸易体制,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2改革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的主要区别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而被迫开放的;今天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内容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通过不平

35、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今天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不同:旧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今天的开放将能够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性质不同: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今天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巩固应用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

36、是 A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B引进外资,加快发展步伐C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 D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后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除深圳、珠海、厦门之外,还有A汕头 B海口 C广州 D温州3以下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 A海南省 B深圳 C上海 D长江三角洲4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A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政策的地区 B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C特殊的民族政策和文化体制的地区 D特殊的关税政策和贸易体制的地区 5下列城市不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A大连 秦皇岛B天津 广州 C青岛 烟台 D上海 厦门 6江泽民说:“引进来与走出去是对外开放的两个

37、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招商引资与走出国门同时并举 招商引资是为了解决我国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2003年,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 走出去是为了积极开拓国际市场A B C D7中国正式加入了世贸组织是在 A2000年11月 B2000年12月 C2001年11月 D2002年12月 8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以下正确的是 A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有利无害 B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不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9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在深圳、珠海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

38、出成绩 10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层次依次是: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A B C D11有人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第22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标要求】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率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主体知识】【预习思考】一、从国内生产总值看生活巨变1落后的状况:到1978年,经过近30年 的社会主义建设,新中国的经济取得很大进步,但 仍位列很多 国家之后。2新时期的巨变概况AGDP的巨大变化: 之后,中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1978年至1995年,中国G

39、DP平均年增长 。其中1991199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 ,远远超过同期 国家,也超过同时期 国家的年均增长率。B经济总量的迅速增加:199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 ,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 。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 位,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 。影响开始向小康迈进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四大件是 、 、 以及 等;80年代以后是 、 、 、 等;如今, 、 、 、 成为新的四大件。3确定新的目标:2002年,中国共产党 “ ”发出了 的号召,提出在 和 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 的宏伟目标。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1城镇化的含义:

40、城镇化又称 ,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 转向 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 的重要指标之一。2进程:加快阶段: 以来,随着 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高速发展阶段:进入 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目标: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 ,走一条 和 协调发展的 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 。3城镇化的道路:发展乡镇企业:随着 的深入发展, 异军突起,成为农民实现 领域转移的重要途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的人数大大增加,使 迅速崛起,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城市区域化: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 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有:以

41、为中心的 城市群,以 、 、 为中心的 城市群,以 为中心的 城市群等。这些城市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为 和 的发展提供依托。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1发展概况:随着 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自从 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因特网发展极其迅猛。随着社会、 、文化和 的发展,特别是 和 的飞速发展,因特网在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 的一个缩影。2主要影响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 、 界限,并超越 、 、的束缚使 、 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 、 和 、娱乐方式。互联网不仅改变着 社会生活,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

42、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 和 。四、时尚中国1思想观念上: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 加快, 意识、 意识、 意识、 观念、 和 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行动的指南。2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变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讲究 ,居住条件的改善引发了“ ”。流行语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既有 而创造的词语,又有 的影响;既有 造成的,也有 语言和各地方言的影响,表现得十分丰富多彩,生动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时尚的更新。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GDP发生怎样的变化?2GDP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3中国的城镇化有那些途径?形成了怎样的趋势?4互联网的发展在中国产生

43、了怎样的影响?5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及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重难阐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动价值的总和,它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内和国外的财产和提供劳务所获得的收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计算出的平均值。【巩固应用】1从1987年至1995年,我国的GDP年增长率超过了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取得上述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A改革开放的推行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党的新时期基本路线的形成 D信息时代的到来2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号召的是: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

44、大 D中共十六大3下列事件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的是:中国与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 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 大多数人进入小康社会 中国 GDP排名的迅速上升A B C D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原因有:土地改革的完成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A B C D52001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在发展中国家中排名:A第一 B第二 C第六 D第十6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的变化包括: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全部进入了小康社会 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显著提高 家庭时尚发生了巨大变化A B C D7当今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一条重要的

45、途径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B乡镇企业的发展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国有企业的改革8当今时尚中国的出现,对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涉及到人们的:生活节奏思想观念语言生活质量A B C D9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 B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C现代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D人们的价值观及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方法发生改变1080年代末我国兴起了“装修热”,这一潮流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建筑工艺的发展C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轨 D现代人对金钱的崇拜11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中国的互联网

46、发展有何表现?互联网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答案第19课1答案:B解析: 2答案:A解析: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3答案:D解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主义制度是指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制度。4答案:D解析:国家对于拥护社会主义改造的资本家,采取了团结使用的政策,不少资本家因为业务特长,都被委以一定的政务,参与企业的管理。5答案: C解析: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是1953年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的。6答案:C解析:从题干所限定的范围来看,它们同经济发展及生产关系密

47、切相关,但与阶级斗争并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所以D项可首先予以排除。“人民公社化”片面地强调公有化程度,总路线和“大跃进”片面地强调经济发展速度,A、B两项都不全面,应予以排除。7答案: C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经济建设中“左”倾错误的主要表现,错在“正确”,错在“完全”。8答案: C解析:在“八大”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蓬勃发展。1958年,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修改了“八大”的正确路线,开始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并最终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使国民经

48、济形势又开始好转。 9答案: D解析:A、B、C三个选项均是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的因素,A是历史的原因,B是外因,C是内因,但都不是主要原因,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就是明证。 10答案: B解析:八字方针的中心环节是“调整”,目的是搞好经济建设的综合平衡,这表明党重新恢复了“八大”所坚持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第20课1答案:B 解析:A、C、D三项不属于经济体制改革。2答案:B 解析:安徽凤阳的小岗村率先进行了分田到户的尝试,四川省也紧随其后。3答案:A 解析:20世纪的三次巨变与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功绩紧密相联。其中第二次巨变包含两大步骤,抗日战争只是新民主主

49、义革命的一个阶段。4答案:C 解析:注意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5答案:B 解析:农业现代化即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乡镇企业与此直接对应。6答案:C解析:经济体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任何生产关系的调整或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服从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着眼点。7答案:D 解析: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一个稳健的过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8答案:C 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命题的热点,需认真梳理史实。9答案:D 解析:注意到时间阶段的限制。10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

50、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11答案:实质:在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21课1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2答案:A解析:海口、广州、温州属于开放的城市或省会,并不是特区。3答案:D解析:1985年后,中国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4答案:B解析: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5答案:D解析:厦门属于经济特区。6答案:A解析:

51、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招商引资国家是在2002年。7答案:C解析: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11月11日。 8答案:B解析:中国为加入世贸组织做出了许多努力,并不是被动卷入世界市场的,对中国有利有弊,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而且也符合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9答案:A解析:改革开放初期,深圳、珠海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无法居于前列,这时我国才开始出现外资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推行,谈不上取得突出成绩。 10答案:B解析:从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领域已逐步扩大到包括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3个三角地带、13个边境城市,初步开放了900多个市、县。这样,

52、一个由沿海沿江沿边内陆,梯次推进的多层次全方位格局基本形成。11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也必将有力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同时又是一种挑战,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给中国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中国及中国企业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完善自己,才能应对挑战。第22课1答案:B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的

53、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B选项是A选项和C选项的先导,D选项是结果。2答案:D解析:中共十三大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3答案:A解析:此四项都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结果。4答案:B解析:两项与题干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符,凡带此两项的均可以排除。两项均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途径。5答案:A解析:当时在世界上排名第六,但题干中要求是“在发展中国家中”。6答案:B解析:选项的说法不正确,现在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

54、答案:B解析:A、C、D三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城镇化没关系。8答案:A9答案:C解析:现代生活方式只是使人们在继承传统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加丰富多彩,不可能彻底改变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10答案:A解析:装修热缘于居住条件的改善,而实质反映的问题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11答案:表现:从1995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以来,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国因特网发展及其迅猛,中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上网用户总数迅速增加。因特网中国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影响:互联网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的界限,并超越空间、国界、种族的束缚,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递和共享。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互联网不仅改变着传统的社会生活,还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观点、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