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80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200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2008年高考复习精品资料第十二单元 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6课时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田书堂一、复习目标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1)新中国的诞生和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严峻的经济形势(2)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3)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3)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

2、就二、知识归纳阶段特征: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阶段(1949年10月日1952年)。(1)新中国建立初期,面临着严峻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到1950年6月,先后解放了华南、西南等地区和海南岛等沿海岛屿。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及沿海一些岛屿外,实现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空前的大统一。人民解放军的所到之处,立即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的统治机构,实行军管,进而成立各级人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人民民主政权逐步建立和完善。(2)根据政协共同纲领的规定,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取消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特权,并通过征用、征购等形式逐步接收帝国主义在华的财产。在没收

3、和征收这些资产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人民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取缔投机商人,刹住物价上涨风,统一全国财政收入,统一全国物资调度和统一全国现金管理。到1950年5月,全国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财政收支接近平衡,金融物价趋于稳定,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中共 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又对全国工商业进行了合理调整,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状况的好转。(3)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在国内,各界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前线,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全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和生产改革、民主改革。这些运动相互促进,对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起了重

4、要作用。(4)到1952年底,我国工农业生产均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国家财政收支平衡,物价稳定,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开始有所改善。同时,人民民主政权也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一、 新中国的成立1.成立条件(1)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2)国民党政府已被推翻;(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路线、方针的准备;(4)全国人民热烈拥护在共产党领导下迅速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北平,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2)内容: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

5、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3)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了准备。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会,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2)开国大典: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4历史意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任人奴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

6、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4.新中国建立后头三年的任务(1)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巩固人民民主专政;(2)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为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在上述任务中,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1原因:新中国面临的威胁(1)内部:人民解放战争尚未结束,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华南、西南一带负隅顽抗。国民党大批特务、土匪到处进行破坏活动。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7、(2)外部:美国和一些帝国主义国家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妄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2措施:(1)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人民解放军追歼国民党残余部队,在新解放区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到1950年夏,基本上消灭了祖国大陆国民党残余部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2)抗美援朝:背景:美国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情况: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把美

8、国侵略军赶到“三八线”以南,1953年夏,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取得胜利。意义: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保卫了朝鲜的独立;捍卫了世界的和平;维护了中国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3)土地改革:背景:广大新解放区的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政策: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实行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情况: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意义: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

9、废除了;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镇压反革命背景:国民党在大陆上的大批反革命分子进行种种破坏活动,威胁着新政权。情况:1950年10月,中央发出镇压反革命活动的指示,依法惩办那些罪大恶极、怙恶不悛的反革命首要分子。意义:基本上肃清了祖国大陆上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取缔了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娼妓、贩毒、吸毒、聚众赌博等丑恶现象,使社会风尚为之一新,社会秩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定(5)三反五反背景:有些不法资本家,不满足正常经营获得利润,而采取非法手段牟取暴利;有些国家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城以后,贪图享乐,经不起资产阶

10、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的错误。情况:A、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B、在私营企业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骗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意义:三反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五反打退了不法资本家向社会主义的猖狂进攻,在工商业中进行了一次普遍的守法教育,开始建立了工人阶级对资本家的监督。三、国民经济的恢复1原因:严峻的经济形势(1)原因:国民政府进行长期的内战;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2)形势:工农业

11、生产萎缩;交通运输阻塞;物资缺乏;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2措施(1)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内容: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使这些企业转变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意义: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经济基础。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兼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2)稳定物价背景:国家财政经济困难,投机商人乘机兴风作浪,造成物价暴涨。目的: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安定人心。内容:“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意义:1950年春,全国物价稳定,结束了我国连续十多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人民的信任。(3)统

12、一财经背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财政收入分散,公粮、税收仍归地方,而行政开支、军费、建设投资等由中央支付,造成中央财政困难。内容: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从而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意义:实现了中央财政收支平衡,物资供求平衡,现金出纳平衡,到1950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开始好转。(4)合理调整工商业依据: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到重要作用。内容: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意义: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5)恢复和发展生产农村: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

13、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工矿企业:进行民主和生产改革,废除了旧的各种压迫工人的制度,清除了隐藏的反革命分子和封建残余势力,废除了不合理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意义: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普遍开展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运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3结果:国民经济恢复表现: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四、如何区分过渡时期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

14、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取缔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丑恶现象、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进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等。但这其中的许多斗争同时还具有社会主义性质。抗美援朝是民主革命反帝斗争的继续,但不是遗留下来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此进行的斗争有:

15、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各级人民政府、进行三大改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五、对建国初期的各项措施的认识建国初期,面临极其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采取了剿匪作战、抗美援朝、士地改革、镇反运动、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当时的两大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且,巩固政权有利于恢复经济;恢复经济是从根本上巩固政权,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体现两种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社会主义革命就是打退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的进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现了既定的工作重心:城市的管理和经济发展。具有过渡时期的特点:

16、各种阶级、各种经济成份并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上述措施的实施,使得人民政权彻底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就为向社会主义的逐步过渡创造了条件。六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外交方针,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上述方针为指导,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进行抗美援朝、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七几个时间界标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祖国大陆彻底解放和完全统一。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标

17、志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标志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标志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中国历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八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性的表现。(1)社会主义革命和民主革命 实 现 合 流(合 二 为 一),人 民民主专政政权得到巩固,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2)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经历了从保护、限制、利用到改造、利用的转移,民族资产阶级由剥削者变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3)社会阶级结构经历了由多种阶级成分(民族资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并存到都成为社会主义劳

18、动者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由社会主义与资本主的矛盾转变为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4)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 )并存的局面转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5)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有了新的发展,国家政治制度由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6)外交上,由建国初期的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主权等外交准则发展到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19、、平等互惠(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使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7)民族关系上,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制度,1958年以后,各民族相继进入社会主义。(8)法制建设上由共同纲领时代过渡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代。(9)中国的社会性质在这一 时期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转变。第一次:1949年,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次: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开始。三、典例精讲1(2007宁夏文综)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A城镇农副产品供应 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质量C

20、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 D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工业化建设,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相对落后,为确保工业化建设,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A讲评:比较选择题实际上反映了学生对历史事物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认识。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做到全面准确地掌握知识,善于将一些相近的知识点进行比较。2(2007上海历史)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

21、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解析:抓住关键信息,时间是1956年,又提到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无疑是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答案:A讲评:解材料选择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取信息,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进行知识迁移。3.(2006年广东历史卷)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能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49-1952年各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52年的是 A严重、困难、农民、地区、解放 B敌人、解放军、中国人民、美国、解放 C准备、中国共产党、敌人、改造、经济建设 D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22、、祖国解析:A、B项中的“解放”“解放军”与1949年、1950年、1951年相关联,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除台湾及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D项中的“中国人民”与1949年联系紧密,“侵略”“美帝国主义”与1950年联系紧密。答案:C讲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实际上也是一道小专题内知识点的比较题,我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也应该重视。4. (2006年江苏历史卷)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是为了 A将全国主要财政经济由中央集中统一管理B实现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C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发展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D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解析: A项是中央统一财

23、经的措施,与题干不符合;B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内容;中央合理调整工商业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故D项不正确。答案:C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比较和分析能力。关键要注意“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目的。5.(2005北京高考文综)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选项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解析:“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是毛泽东在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上向世界宣告的,这一事件正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其他选项易排除。 答案:B 讲评

24、:本题是一道史论结合的题目,题目给定论点,寻找依据,答题也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所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是复习考试的关键。四、课堂理解1.50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中,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同时又促进了生产发展的是没收官僚资本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赎买解析:项在没收官僚资本后将其转变为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项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在农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的措施,故三者都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了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项只是使土地从地主手中转到农民手中,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由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故 项符合题意。答案:C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

25、业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农业生产的投资,努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主要致力于改革生产关系强调发展农村乡镇企业重视工业反哺农业,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同类历史现象的比较能力。特别要注意的是题干中的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后”,即建国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进行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即改革生产关系。答案:B3.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 领 导人民争取革命胜利的一大基本经验,革命胜利后这一经 验发展成为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四项基本原则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成果,随着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人民政协不再具有代行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26、,但作为民主政治 协商的机关继续存在,从而形成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答案:A4.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从以上表格内容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属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解析:关键要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通过选举产生的,1954年中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而表格所列内容与人民代表大会没有关系。答案: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A归农民所有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D归国家所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土地改革既然属于民主革命,就是将

27、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理解“土地改革”的含义;既然分配给农民,最大的可能就是归农民所有分析出新结论。本题带有明显的导向性,引导学生注重对课本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掌握。正确答案A。答案:A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A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解析:本题考查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思维深度。过渡时期总路线包含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目的自然是实质性的。况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前提是社会主义,自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另外从技巧上说,B、C、D作为并列的同类现象,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都无法区分出实质还

28、是非实质。正确答案A。答案:A7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D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解析:本题考查属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属于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况且,结合今天仍在广泛使用的对外政策,也可判断出来。正确答案B。答案:B8.周恩来同志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国家之间关系应该 “求同存异”,这一外交方针的提 出是在日内瓦国际会议 B万隆亚非国际会议不结盟国家会议 第届联合国大会解析:会议主要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中国在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

29、955年亚非独立国家举行亚非国际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与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两会周恩来都没有参加,会议中国没有派代表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团以乔冠华为团长。答案:B五、课后巩固1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反对官僚主义成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下列运动,把反对官僚主义作为目标的有 “三反”运动“五反”运动 整风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可采用排除法。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镇压反革命运动是中共中央于1950年3月采取的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活动,不涉及反对官僚主义

30、的内容,故可排除,据此可排除 、 选项。依据 、选项只要判断和中包含反官僚主义的一项即可。依据所学可知“五反”运动是1952年1月中央开始的反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偷税漏税、偷工减料、盗骗国家财产和国家 经 济 情 报 等“五毒”行为的斗争,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故可判断答案为。答案:2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题意先判断所给选项是否是两种改革的目的,再判断哪种目的是主要目的。所给选项中,D项不是当时的目的,首先予以排除;A、B项各是

31、某一方面的目的,是并列的,而且各从一定的角度表现着C。故正确答案C。答案:C3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解析:本题既考查再现能力,又考查思考分析能力。学习一五年计划时,根据课本所给的著名企业,得出集中地的判断,做题时运用之,这就属于再现。即使学习时没有思考集中地,那么做题时,根据课本叙述的特征所给的著名企业,得出关于集中地的判断,这就属于思考分析。正确答案C。答案:C4解放后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这主要表现在A全国物价得到稳定B土地改革胜利完成 C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D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表现”。首先依照

32、课本知识知道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再考虑到官僚资本的归宿是转化为国营经济,即可选出。正确答案C。答案:C5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完成D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能力。三大改造是突出的历史现象,它的主要历史影响是什么,这是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到的,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能力。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特征如何,这无论在政治课,还是历史课中都可能接触到,据此,不难作出判断。正确答案D。答案:D61953年,我国开始通过

33、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下列对这两项政策的评述中,最正确的是 是性质完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后者是对前者的全盘否定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解析:1953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使农村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从作用来看两者都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答案:7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积极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和80年代农民踊跃领取“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点是都是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都是建国

34、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控广大农民都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目标都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解析:可采取排除 法。只符合农业合作社,只符合家庭联产承包合同书,只符合农业合作社。答案:8结合建国初期(19491956)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三个方面的有关史实,说明新中国是怎样成功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是怎样成功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掌握和分析、比较、概括等能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答案:经济结构变革: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此后,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35、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 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要矛盾:由建国初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六、阶段测试1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 当 时担任书记的张子善,堕落成为大贪污犯,被依法判处死刑,这说明建国后,出现一些共产党功臣腐败的现象 党和政府严惩腐

36、败分子这出现在“三反”运动中这发生在镇压反革命运动时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有些国家机关和企业的工作人员进城以后,贪图享受,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错误或罪行,刘青山、张子善 就是罪行最严重的两人。为此,从1951年起,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 “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刘、张两人被依法判处死刑。排除,选 。答案:A2.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通过分析可知 都是毛泽东建立新中国后的作为,皆符

37、合题干的要求。答案:A3.建国初期开展的运动中,体现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精神的主要是土地改革运动 抗美援朝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解析: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共产 党 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三反”运动正是针对国家机关和企业工作人员进城后,贪图享受,经不起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犯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的错误或者罪行而实行的。答案:C4.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

38、过的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建国初期,为反击“糖衣炮弹”的攻击而开展的斗争是“三反”“五反”运动 镇压反革命运动“四清”运动 “反右倾”斗争解析:题干强调的是“为反击糖衣炮弹的攻击而展开的斗争”,项不符合题干之意,、项不是发生在建国初期,只有项正确。答案:A5建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据统计,1951年中国私营工商业的发展与1950年相比,数量增长11.5,职工人数增加11.6,工业总值增加39,利润增长倍。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合理调整工商业 稳定物价斗争取得成果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 “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解析:1950年上半年,中央合理调整了

39、工商业,调动了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私营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答案:A6.“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安心,地主劳动回心。”这一局面应该出现在1931年土地革命时期 1941年“双交双减”实施后1947年解放区土地改革后 1950年全国土地改革推行后解析:“贫雇农得地”和“地主劳动”,说明这种土地政策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可排除 。再从对富民的政策方面分析,建国后的土地改革采取保存富农经济政策,可判断答案应当是 项。答案:D7抗美援朝是为解放台湾受阻而采取的补救措施是对美国扶蒋反共的反击是为了避免在中国境内作战而出兵是民主革命中反帝斗争的继续解析:从战争的实质

40、和对中国的影响来考虑。答案:C8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改善民生为直接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发动“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解析:本题应抓住“改善民生为直接目的”这一限定语,意指与人民生活直接相关,这样可以排除 、项。“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正是为了打击投机倒把,改善人民生活的,、三项则是针对官僚资本、私营工商业和国家工作人员、资本家采取的措施。答案:C9.下图是1950年上半年报纸刊登的政务院发布的决定,中央颁发这两个决定的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解决中央财政困难打击投机倒把 合理调整工商业解析:要注意阅读图。为解决国家财政困难

41、,中央人民政府规定把公粮、税收、库存物资和公营企业的利润一律收归国库,由中央统一掌握。上图正是当时报纸对中央决定的刊登情况。答案:B10.新中国建立初 期,党和人民政府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些改革的影响有 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确立了工人在企业中的领导地位抵制住了资产阶级的腐蚀,纯洁了干部队伍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 法。党和人民政府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无法达到抵制 住了资产阶级的腐蚀、纯洁了干部队伍的作用,故排除。答案:A11.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

42、均产量的变化。 其中引起1949年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田水利的兴修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解析:关键要注意题中的时间是19491957年,因为建国后从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土地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19531956年对农业的改造,土地成为集体所有。故答案为 项。答案:C12.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中共 七 届二中全会提出的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有一脉相承的关 系,体现在()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规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简单地说就是“一化(工业化)三改

4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是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社 会。 虽 然符合两者的史实,但它不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的总 任务,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立的答案:D13.列宁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我国建国初期符合这一观点的举措是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 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开展“三反”“五反”运动 超额完成“一五”计划解析:解题的关键是要符合题干中的时间限定 “建国初期”。 项是经济方面的表现,可以首先排除。、项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也可以排除。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44、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就 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这是建国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最重要的举措。答案:B14据资料载:1952年,我国现代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占35.5 针对这一现状,中央做出的重要决定是重点发展农业 轻重工业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 工农业并举解析: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针对题干中所述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状况,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 会主义工业化国家,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

45、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以及中央人民政府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都规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答案:C15.“一五”计划期间建成的使 南北铁路贯通的重大基础工程是武汉长江大桥 宝成铁路兰新铁路 湘黔铁路解析:注意题干要求为:“一 五”计 划 期 间,是“一 五”计划期间的成就,但 并没使南北铁路贯通,、项时间不符, 为十年探索时期的成就, 为“文革”时期的成就。答案:A16.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重点工程集中于东北地区农轻重协调发展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 法。 与 冲突,不合实际,排除即可。17.东北

46、被称为“新中国工业的长子”是因为该地区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机器工厂 最早将官僚资本转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建成新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是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解析: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当时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而原来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成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故有“新中国工业的长子”之称。答案:D18.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列关于它的叙述正确的是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析:1954年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47、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答案:A19.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 实 践斗争中,毛泽东做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有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解析:民主革命时期是1840年到1949年,在此期间毛泽东的贡献是前三项,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生在建国后,我们称之为过渡时期。答案:C20.新中国成立初 期,中国与西欧各国建交的主要障碍在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 苏联对新中国外交的干预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 新中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基本方

48、针解析:中美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项不符合史实,项的方针是正确的,不 会成为障碍。最容易误选项,实质上要联系当时西欧各国的情况来理解。二战后的西欧普遍衰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控制了西欧各国,美国对新中国的孤立政策自然影响到了西欧各国与中国的建交。答案:C21.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评述,正确的是它表达了拥护国际和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愿望 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它适用于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它仍然适用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 解析:以“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49、”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自提出后就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是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通过分析,可知皆符合题干的要求,全选。答案:D22.中苏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最能反映的新中国外交方针是“另起炉灶” “一边倒” 和平共处 睦邻友好解析:建国初期,面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尖锐斗争,鉴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此,1950年,中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一边倒”方针,即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外交方针。答案:B 第卷二、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 为保

50、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权,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3月)材料2(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材料3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注: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材料4 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

51、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对比材料1和材料4,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4)根据材料2和材料3,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解析:本题是出现在

52、文科综合试题中的传统的历史材料解析题,它以大连、旅顺的归属为切入点,沟通中国和世界、中国近代和现代,较好的考查历史材料的阅读与阐释、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应用、以及分析、归纳、概括、文字表述等多项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回答第(1)问时,首先要通过阅读材料,理清大连旅顺问题从出现到解决的4个步骤1898年租借、1905年转让、1945年苏联收回、1950年中国收回,这就体现到历史材料的阅读与分析、概括能力。其次要注意题目中“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的提示,它要求答题时从课本中找背景,作为原因答出,在从材料中找出解决方案分别答出。第(2)问的设计意图就是要见微知著,通过大连、旅顺问题来折射中国的国际地位。答题时

53、,首先要通过材料中的解决方案的合理与否来判断中国的国际地位高低变化;其次,要避免绝对化的倾向,要从不同的方案中看到提高,在提高中看到屈辱。第(3)问的“根本差异”实际就是要求答出两个时期外交政策的不同点。其中,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在历史课本、政治课本中均有表述,可以而且必须直接引用,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按照于此相反的内容答出即可。第(4)问的设计意图就是要求概括出两个时期大国做法的共同点,审题时,要把“各大国”看作是一个整体,千万不可理解为各个大国。答案:(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

54、在中国旅顺、大连享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领土,背着中国用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2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于富农,我们只消灭封建式剥削的部分,即没收其出租的土地,并取消高利贷,富农所经营的土地、商业以及其他财产则不能没收。1935年12月中共

55、中央文件材料二:在对富农减租减息后,同时需交租交息,并保障富农的人权、政权、财权。1942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的决定材料三:旧式富农按照平分原则,土地及一部分财产之所以应当拿出来分配,是因为中国的富农一般带有很重的封建和封建剥削的性质,还因为他们所占的土地数量较多,质量较好,如不平分则不能满足贫雇农的要求。1947年12月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材料四:保护富农所以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财产,不得侵犯。富农所占有的之出租的少量土地,亦予以保留不动。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回答:(1)中共在上述几个时期对待富农的政策各有什么特点?(4分)(2)中共在以上几个时期调整富农政策的

56、原因是什么?(4分)(3)中共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原则是什么?(4分)答案:(1)特点:1935年没收富农出租的土地;1942年承认富农土地所有权,减租减息;1947年没收富农多余土地及部分财产;1950年建国后保护富农土地和财产。(4分)(2)原因:1942年由于中国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调整是为了调动富农的抗日积极性1947年阶级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阶级,并满足贫雇农对土地的要求;1950年调整是为了稳定民族资产阶级,顺利完成土地改革,以利于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4分)(3)依据: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分)25阅读下列表格:表一1949

57、年国民经济情况简表项目全国总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产量下降工业生产50农业生产25粮1.1亿吨27棉44.4万吨49钢15.8万吨83煤0.32亿吨48表二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简表产品1952年产量比1949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1.639亿吨4993棉130.4万吨19353钢135万吨75446.2煤6649万吨1057.4表三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简表产品1957年产量比1952年增加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粮1.95亿吨1930棉164万吨2693钢535万吨296580煤1.3亿吨96210回答:(1)表一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2)表二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表

58、一到表二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表三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表二到表三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答案:(1)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状况。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的搜刮以及战争的破坏。(4分) (2)说明经过三年努力,到1952年底国家财经状况取得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等。(4分)(3)说明到1957年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

59、实施。(4分)26结合史实,概括指出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历史条件,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历史条件: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政治前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解决了过渡时期各方面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和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恢复国民经济等措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一五”计划实行和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0分)结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领导核心。(4分)27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怎样在我国

60、建立起来的?答案:(1)19491952年,党领导人民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恢复了国民经济,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4分)(2)1953年,党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这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从法律上保证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19531956年,国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