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定中学08届历史单元复习教案 第 20 页 共 20 页第四单元 封建社会的繁荣一阶段特征政治封建国家统一安定1、国家长期统一,疆域辽阔,社会稳定时间相对较长2、唐朝初期,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形成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制度创新,影响深远经济封建经济全面繁荣原因:国家统一,交通发达,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民族交流,中外交往。表现: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有较快发展,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市场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城市兴旺,出现国际性大都会;赋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出现以土地财产为标准的征税;经济重心在唐朝后期开始南移。民族关系多民族国家发展巩固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2、,包括战争,管辖,册封,和亲,会盟,经济文化交流等。促进和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封建化进程;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扩大,程度加深;各民族间互通有无,友好往来。唐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对外关系盛况空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表现在: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开放政策);中外交通发达,与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友好往来频繁。隋唐文化对亚洲乃至世界影响深远。文化辉煌灿烂对外文化兼容并收,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亚洲尤其亚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文化圈。二考纲导图三知识探微大事年表时间事件及概况581-618年618-907年605-610年627-649年七世纪前期690年713-
3、741年八世纪前期八世纪中期755-763年780年重要人物人物事迹及简评 人物事迹及简评 杨坚鉴真杨广玄奘宇文恺义净翟让杜环李密僧一行李渊孙思邈李世民元丹贡布房玄龄李春杜如晦陈子昂李靖孟浩然李王维魏征高适唐高宗岑参武则天李白狄仁杰杜甫姚崇白居易李隆基杜牧宋璟李商隐唐德宗展子虔杨炎阎立本颉利可汗吴道子骨力裴罗欧阳洵大祚荣虞世南皮罗阁褚遂良松赞干布颜真卿文成公主柳公权金城公主张旭崔致远怀素吉备真备名词概念开皇大兴城洛口仓含嘉仓京杭大运河好大喜功三征高丽瓦岗军贞观之治存百姓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广开耳目,求访贤哲量才受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以儒为师周“自荐”求官大兴文治集贤
4、院开元之治盛世局面三省六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士族庶族九品中正制分科考试进士科科举制进士明经武举殿试世家大族抑制门阀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府兵制募兵制寓兵于民兵农合一胡汉分治军阀割据势力租调制民年五十,免役收庸租庸调制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江南开发圩田放火烧山围湖造田自然生态平衡江淮地区筒车曲辕梨茶税海上霸王绫锦唐三彩彩瓷青瓷秘色瓷南青北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切削抛光焊接工艺推进器波斯的织法和风格私家店肆驿驴五铢钱开元通宝市物价税收邸店和柜坊旅店货栈交易场所夜市草市坊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突厥汗国天可汗瀚海都督府怀仁可汗回纥回鹘维吾
5、尔族裕固族靺鞨黑水粟末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鱼牙绸朝霞绸渤海馆彝族白族云南洱海六诏云南王藏族赞普吐蕃文字册命长庆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国际大都会新罗坊新罗馆国学儒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技艺姓氏服饰节令风俗大化改新银币天竺郁金香菩提树十进位计数法赤土国骠国道德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名马异药波斯店灿烂辉煌光照四邻开明兼容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火药佛经日历书籍火箭大衍历地球子午线千金方四部医典唐本草赵州桥奇巧护固,甲于天下唐诗革新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咏史诗敦煌莫高窟初唐三大家秦王破阵乐霓裳羽衣舞地图解读重要地图获取信息隋朝疆域都城统治范围民族分布仓库交通台湾邻国重要的部门及分布地区重要都市唐朝前期统治区域:主
6、要少数民族分布重要地名重要人物唐朝前期统治区域:主要少数民族分布重要地名重要人物主要交通路线陆路海路主要交往国家四重难突破典题例证1隋朝大运河(1)目的政治上:巩固和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经济上:加强南北经济交流,以便南粮北运.军事上:对高丽用兵的需要个人享乐:隋炀帝巡游江南,追求个人享乐(2)条件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加强,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经济建设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繁荣.(3)概况三点四段五河六省(4)评价积极:有利于沟通南北交通,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运河沿岸,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加重劳动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
7、隋朝迅速灭亡,加强了对江南人民的搜刮和掠夺。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是:北方经济恢复和江南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统治者迫切要求维护国家统一局面的集中反映是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的见证国都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南方的体现ABCD解析:项“国都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南方”是元朝的史实,可排除。答案:C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位于洛阳附近,这种布置是合理的,主要理由是A、位于东都要地,能确保平安稳固 B、粮食能迅速满足长安、洛阳需要C、地处交通大动脉的中心地带,便于粮食集散D、位于盛产粮食的地区,来源很广【解析】本题只要学生明确洛阳是隋朝的商业中心,同时洛阳地处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南北商品的集散地,更重要的是洛阳是南方粮食
8、运往北方并转运到各地的集散地,可见,兴洛仓建在洛阳附近是合理的,故正确答案应选择C2隋朝的历史地位 虽然短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1)隋朝在一时期民族融合和南北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重新实现了国家的统一。(2)隋朝在借鉴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对唐朝及以后的历代王朝产生了积极影响。(3)隋朝继续实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并实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对全国的控制。(4)隋朝加强了同流求、西域等地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对唐朝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5)隋朝因暴
9、政而亡,为唐统治者提供了教训。(6)隋朝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隋朝统一全国的必然性是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江南经济的发展隋文帝的决策正确()ABC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必然性”三个字。备选项中的都是隋统一的必然性,即都是隋统一的客观历史条件。而隋文帝的决策正确只是隋统一的主观条件。答案:A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在于 A、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制 C、开凿大运河 D、创立科举制3比较秦朝和隋朝的异同 同:(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统一的朝代。(2)都开创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沿用。(3)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和大运河)。(4)都因暴政而
10、被农民起义推翻或瓦解。(5)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6)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出现繁荣局面。(7)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异(1)取得政权的方式赢政继位,兼并战争,统一全国,建立秦朝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统一全国(2)时代不同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开始走向繁荣(3)治国重点不同,故影响不同秦注重政治,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初注重政治外,还注重经济为唐朝盛事打下基础(4)对知识分子政策秦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隋实行科举制,笼络读书人秦、隋是两个短命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制定了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制度和政策B.开辟了沟
11、通南北经济交流的水上运输通道C.修筑了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D.推行了以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统治方法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联系教材关于秦、隋两朝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B项只符合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史实,但不符合秦朝,因为秦朝开凿灵渠,只是沟通了湘水和离水。C、D两项只符合秦朝的史实,但不符合隋朝。故B、C、D三项不是共同点,可排除。答案:A4评价隋炀帝 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封建暴君过暴政表现:滥用民力,征伐高丽,奢侈腐化,严刑峻法。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自己的统治也被农民起义推翻功经济:兴建东都洛阳,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开凿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
12、文化的交流;修建驰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正是:设进士科,促进科举制的形成。阅读下列材料: (炀帝大业二年)隋之极盛也。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举百余万众,吊运者倍之。举天下之人十分九为盗贼。身丧国灭实自取之,盖资我唐之速有天下也。 杜佑通典历代盛衰户口 请回答: 上述材料认为隋朝由盛而速灭的原因是什么?这段材料列举了哪些5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1)隋朝统一全国,制定了一些政治、经济、文化措施,为唐朝发展提供了前提。(2)政
13、治上,唐初吸取隋亡的教训,唐太宗认识到存百姓思想,所以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采用隋以来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武则天和唐玄宗时,继续唐代宗的一击,励精图治,重视官吏的选拔。(3)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展。(4)文化上,完备科举制,是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的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个致命打击。(5)民族上,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对外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6)广大农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和精神财富。所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比
14、较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唐太宗曾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唐太宗牢记隋亡教训,善于反省自己的过失B、 唐太宗时期对人民的剥削依然沉重C、 唐太宗时期政权统一,疆域广阔,交通便利D、 唐太宗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要解答本题首先必须读懂材料的意思,再结合唐太宗的统治风格进行分析判断。B项既与史实不符,也不符合历史事实;C与材料反映的情况无关;D项是反映的是唐太宗统治时期的一种现象,不是其实质问题;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
15、择A6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表现(1)经济发展的原因国家统一、强盛,社会稳定,这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沿用均田制,唐后期又改革赋税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广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技术,使用先进的手工技术。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无。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政府又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2)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中国古代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和发展,隋朝统一后,短期内实现繁荣;唐朝前期繁荣,后期遭破坏。(3)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农业有较快发展,其特点是:江南地区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
16、。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产地分布广。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分工细、品种繁多,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风格。商业较前代更繁荣,交通便利,有统一的货币和固定的交易市场市。城市兴旺,出现长安、洛阳等商业大都会,扬州、成都成为长江流域的两个商业都市中心。“贞观之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自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A、农业发展,粮食价格便宜 B、丝织品质量提高,价格上涨C、农产品、丝织品大量投放市场 D、唐政府奖励垦荒,农业发展【解析】对材料的分析可以知道,其中既说到了贞观年间经过五六年的发展粮食产量的提高,又说明了粮食价格
17、的下降,这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对材料的理解必须涉及到以上两层含义。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C项与材料的意思相悖;D项只提到了农业发展,并未说明粮食的价格;A项既反映了农业发展,又反映粮食价格的下降,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A 唐玄宗时的户数是唐太宗时的近三倍,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B、带来沉重的人口压力C、造成粮食、资源的紧张 D、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解析】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增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封建社会,土地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人口的增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它的主要作用是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故本题的正确答案应
18、选择A。7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1)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从而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中央机构更加成熟完善,为后世朝代所沿用。(2)选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取代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的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3)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地主庄园经济发展。(4)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也
19、是从汉代以来征税由重人口、轻田产转变为轻人口、重田产的分水岭。(5)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的变化。中央政府的政策变得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变得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6)文化上的变化。佛教变得中国化。社会风气由于受少数民族和外国生活习俗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比较开放。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隋唐科举制的认识。科举制初创时,改变了以往选官制度的弊端,通过考试选拔了大批人才,大大扩大了封建官僚队伍的来源。根据题干
20、中的“进步意义”,可排除B、D两项;根据题干中的“主要”,可排除C项。答案:A前唐书百官志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反轻宰相之体。”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三省长官皆为宰相 实行宰相集体负责制 宰相分管事务较多 宰相不被重视A、 B、 C、 D、【解析】 “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说明了、是正确的;材料中的“宰相事无不统”、“不以一职名官”“常以领他职”说明了是正确的;材
21、料中的“而反轻宰相之体”的意思是宰相的职能不明显之意,并不是宰相不被重视,可见不正确,因此答案选择B8民族关系的发展隋唐时期,边疆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北部的回纥、西北的突厥、西南的南诏、东北的靺鞨、西部的吐蕃等。这些民族都曾建立政权,加强了与中原的交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大发展,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时期。其主要原因是:(1)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族融合的发展,使民族交往有了良好的基础。(2)隋唐强盛的国力,为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保障。(3)统治者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4)交通的发达,便利了各民族间的交往。(5)少数民族自身政治、经济的发展。唐
22、朝前期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行政管辖: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符,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建黑水都督府。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安定。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会盟。唐同周边各族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开明民族政策原因社会条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民族融和唐朝所拥有的强盛国力。统治者的明智认识。评价根本目的:缓和矛盾,维护唐朝统治有利
23、于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有利于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了唐朝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B、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C、利用和亲的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D、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解析】解答本题必须先要清楚两幅古代名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昭君出塞是汉元帝时迫于匈奴的强大而将宫女昭君作为公主,远嫁呼韩邪单于;而步辇图反映的是贞以观时期,松赞干布遣使向唐政府求婚,之后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从上分析可知,步辇图反映出的唐朝的突出特点应选择D项9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原因、作用和
24、启示。 主要特点:交往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国家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也都有往来。范围之广,历史少见。而且这些交往并不因中国发生内乱而中断,有明显的连续性。如日本连续十三次派出遣唐使。交往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交往渠道众多。有官方外交往来,公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等。主要以贸易和佛教为纽带。交往内容明显不同。中国传出去的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技术等,推动了各国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艺术,丰富了唐朝的社会生活。在交往过程中,中华文化圈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对
25、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原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唐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作用:唐朝的对外关系发展使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通过对外交往,唐朝学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进一步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丰富了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 启示:唐朝的对外关系前所未有,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
26、的繁荣发达。因此,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经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也为对外交往频繁提供了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应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唐朝统治者对待外国和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重视对外交往。因此,我们应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加强与外国的经济技术合作。 下列各项,属于我国古代学习、吸收外国经济文化成果的是缀术 唐乐 熬糖法 班田制A.B.C.D.剖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情况的掌握。缀术是祖冲之的专著。唐乐深受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影响,唐乐就有高丽乐。熬糖
27、法是学自印度的。班田制是日本受唐影响而实行的经济制度。答案:C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了 新罗文化十分发达 新罗和唐朝关系密切 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 新罗已学会印刷术A、 B、 C、 D、【解析】明显看出材料中并未反映出“新罗已学会印刷术”这样就可以排除含有的B、D两项;“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说明了新罗文化十分发达,因为唐朝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应选择A10隋唐文化的特点: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兼收并蓄:统治阶级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
28、,创造了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氛围。内外交通发达,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热烈、活泼的多民族色彩。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都有频繁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外来优秀成分,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宗教和艺术方面。世界领先: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和火药,僧一行开始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唐本草、赵州桥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影响深远: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高峰,也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世界文明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推崇佛教佛经浅显易懂雕版印刷佛经人们盼望安定ABCD答
29、案A对我国石窟艺术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有石窟是封建统治阶级宣传佛教的产物石窟是我国古代雕刻和绘画艺术的宝库千佛洞是世界艺术宝库之一石窟艺术反映了隋唐社会繁荣的景象 ABCD答案C11唐朝诗歌空前繁荣的原因诗歌的繁荣,是唐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在社会生活领域发生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有:(1)唐代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是一切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础。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了丰足的社会财富,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物质条件。 (2)唐朝是庶族地主上升发展时期,从他们中间涌现出的知识分子比士族子弟更有才能和抱负,更了解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 (3)唐代以科举取士,特别在高宗时开始形成的以诗取士制度,
30、在客观上起了导向作用,推动了诗歌的普及和提高,形成了重视诗歌、爱好诗歌的社会风尚。 (4)唐代的学术文化政策相对开明,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创作“自由”,有利于诗歌的发展。 (5)各种文学艺术的发展,对诗歌的繁荣也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6)唐诗繁荣还有诗歌自身发展的原因。(7)国内各民族的融合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也为诗歌增添了新营养。杜甫描写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其中对“公私仓禀俱丰实”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诗人夸大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盛况B、较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粮食产量高的现象C、当时人口增殖,大量良田开垦D、政
31、府的官仓和地主的私囤较为丰实【解析】首先应明确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杜甫的诗句较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由此可以断定杜甫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盛况,故A项不正确;C项不是诗句的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情况,故不符合题意要求;B、D两项是诗句所反映了情况,这里就要求学生明确了,在封建社会中,广大农民阶级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国家财富是掌握在政府和官僚地主手中的,诗人又是同情劳动人民的,故D对诗句的理解是最准确的。因此正确答案应选择D12隋唐时期社会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启示(1)原因:全面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隋唐时期尤其
32、是唐朝前期的统治者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相对减轻对农民的剥削,鼓励发展生产。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统治者采取了较为开明和开放的政策,支持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文化政策上,隋唐统治者大兴文治,发展科举,重视科技,健全教育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实践中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财富。(2)表现:政治上: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繁盛的局面。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民族关系上:各民族进一步融合,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空
33、前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上:对外交通发达,唐朝和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文化上:唐朝时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全面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3)影响:对中国:推动历史进一步发展,进入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感也加强了。对世界:推动了东亚乃至亚、欧、非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尤其对朝鲜和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贡献。(4)启示: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必须依法治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才能发展,任人唯贤
34、,事业才能有我;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 经济重心在唐后期开始南移 农田水利建设比前代有发展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A、 C、 C、 D、【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基本史实的能力。解答本题时只要依托列举项再现隋唐时期的农业发展情况即可做出判断。隋唐时期,农业有了较快发展的特点之一是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故正确;唐朝后期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到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正确;隋朝开通大运河有利于农田灌溉,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
35、了不少水利工程,故正确;隋唐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已成为生活必需品,故正确,本题应选择D【答案】D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之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有了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 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都城长安商业活动繁荣A、 B、 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两京置市署: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说明了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说明
36、了符合题意;材料同时反映出了唐都长安的商业活动频繁,故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反映出两京有专门的手工业管理机构,应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选择D。五思维拓展专题联线1关于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1)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有:西汉: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东汉:光武中兴;唐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乾盛世。(2)盛世局面的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和睦,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交往频繁,对双方影响大;文化发达,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影响深远。(3)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统治者的个人作为:注意吸取前代灭亡教训,修整政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实现开明的民族
37、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安定统一的社会环境。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4)对启示局面的认识一方面要肯定它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即使在盛世时期,社会矛盾仍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盛世局面正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农民级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只不过剥削程度较轻。(5)启示国家统一、社会定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先进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2从隋唐与突厥族的关系看“东突”恐怖势力问题隋唐是我国民族关系大发展时期,其民族政策借鉴了秦汉时的经验和做法,较
38、好地处理了国内民族问题。突厥族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隋朝初年,突厥族分裂为东西突厥。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东突厥降众归附唐朝,与其他民族融合。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势力强大,天山以南的西域各国都受它控制,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太宗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败西突厥,西突厥灭亡。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活跃了二百多年的突厥族在唐朝退出了历史舞台!自20世纪初以来,极端宗教狂热分子,根据殖民主义理论,编造了一套“东突厥理论”,鼓吹“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并错误地称新疆为“东突
39、厥斯坦”,还号召新疆一切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联合起来,组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他们这种论调,否认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否认了自汉朝以来中央政权对新疆的管辖,也不符合突厥族的历史实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疆的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相联合,掀起了“东突厥斯坦运动”,多次制造恐怖活动。对这一系列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活动,我国政府给予了坚决打击。2002年1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的文章,谴责了目前在境内外猖狂活动的“东突”分子的滔天罪行,驳斥了他们捏造的“东突厥斯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国家”的弥天大谎。铁的历史史实岂容否认?“东突”恐怖势力的险恶用心
40、昭然若揭!3汉唐中外交往的比较(1)汉代以陆路为主,唐朝水陆并举。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中国同西亚、欧洲的商贸关系开始发展起来,唐朝时丝绸之路仍然是中西方的重要商道。汉武帝以后,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期,海路更为发达。(2)汉代以商贸为主,唐朝的使臣、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全面展开。(3)汉代以丝和丝织品为主,唐代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商贸物品大为增多。(4)汉代商贸具有单向性,唐代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不仅传播文化,而且广泛吸取各国经济文化成果,促进了唐朝的繁荣。4科举制度的产生、完善及评价。 A产生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 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
41、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自北魏推行均田制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经济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给他们一个政治出路。 中央政府利用庶族地主抑制士族势力,削弱地主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隋唐时期重视选拔人才,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B兴起与完善 科举制的兴起。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始用分科考试方式选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科举制的完善。唐承隋制,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增加科举取士人数,且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 C作用:是隋唐两代能够成为
42、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 抑制了门阀势力。 扩大了官吏来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子政局的稳定。 具有一定的文化统治(垄断学校教育内容、科举考试内容)与文化普及(是唐诗繁荣的直接原因)功能。也造成士人把精力集中于应付考试,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 科举制为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采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D废除(1905年新政) 原因: 科举制度本身存在许多严重弊端(如考试内容单一、不合时宜,考试作弊等),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 西学的传播,对科举制度形成巨大冲击,科举制度不能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削弱了科举制度赖以存在的根基,“读书致仕”的价值观念发生动摇。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不少士人忧国忧民,不再热衷科举,积极入世,注重经世之学。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