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619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创新设计》2016年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大一轮专题讲义: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及理论成果 第30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概览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来内容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睁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19世纪60年代洋务思潮兴起,提出“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物质文明甲午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良和共和国道路的探索,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旨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历经不断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第30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考

2、纲要求1.“睁眼看世界”和维新思想。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考点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中国向何处去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1.背景3.影响二、中国向何处去维新思想成熟(君主立宪)1.背景2.目的: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3.理论武器:进化论、西方社会政治学说。4.核心主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主张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5.主要人物及主张6.影响1.“中体西用”的含义及其实质(1)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

3、江河日下的清王朝。(2)实质:在不触动清王朝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2.比较19世纪6090年代与19世纪末的西学东渐的不同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领导地主阶级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重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倡西学,兴民权,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实践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影响迈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3.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利用孔子的学说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2)成因

4、: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硬性地宣传资产阶级主张,否定封建伦理道德,阻力很大,而且必然会失败。主观原因:康有为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幻想“中西结合”。讲史料史料一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势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导读史料中的“旧有思维定势”指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史料

5、中“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的含义是政治上当时的中国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因此“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史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导读史料表明康有为的设想是建立君主立宪、三权分立的政治体

6、制。练史料史料(2014江苏高考,改编)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探究:史料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答案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

7、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1.(2014海南高考)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答案D解析“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2.(2013重庆高考)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

8、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答案B解析此题的关键词句一是“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其含义是知道抵御外国的侵略虽然很难但也不是没有办法;二是“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一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3.(2013天津高考)“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9、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批评者具有国民意识,通晓世界形势,了解西方民主政治,应是维新派;而被批评者仅学习西方的“皮毛”,即先进技术,应是洋务派。4.有学者在描述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这一运动使中国“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近代社会方向运动”。“这一运动”的指导思想是()A.“中体西用” B.维新思想C.民主革命思想 D.无产阶级思想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工业化)的起点,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故选A。5.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10、之一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国者,私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这反映了严复()A.中体西用的观点 B.人民主权的主张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进化和革命的思想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严复认为,自秦以来,国君从人民手中窃取了权力;国家本来是人民的公有财产,王侯将相,本来是国家的公仆而已。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反映了人民主权的主张。故选B项。考点二走向共和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一、中国向何处去民主共和思想兴盛1.背景2.表现二、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11、。3.内容4.评价三、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3.含义4.意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主题民主共和思想的理论成果三民主义1.多角度看待三民主义从时代背景看三民主义产生于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从纲领内容看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推翻清朝统治从民生意识看三民主义借鉴欧美经验,结合中国国情,同情人民疾苦,呼唤社会公平从民主政治看三民主义倡导

12、民权,指导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确立了三权分立式责任内阁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从时代发展看三民主义与时俱进,由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进程2.新三民主义的特点(1)内容新新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要求,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新民生主义中提出了要“节制资本”、颁布劳工法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谋求改善工人与农民的生活。(2)思想新:新三民主义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讲史料史料一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

13、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这样做法,方才可以免除种种阶级冲突、阶级竞争的苦恼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导读据史料可知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力图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平等的社会。他对中国革命的设想的特点是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同时进行。史料二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导读由史料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态度是可以照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则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实际。在其革命实践中具体体现为仿效西方物质文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借鉴西

14、方的政治文明,确立三权分立制和责任内阁制,同时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并将民权与反帝相结合。练史料史料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探究: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答案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1.(2014海南高考)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

15、资本垄断C.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答案C解析从“以俄为师”“不可学”等信息可知孙中山的态度是有选择地学习苏俄,不主张照搬。2.(2013安徽高考)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C解

16、析材料中社会问题即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材料强调民生主义的目标是“谋人民全体之福利”。3.(2012海南高考)1918年1月,孙中山说:“此后我国形势,应注重于西北。若俄国现在之革命政府能稳固,则我可于彼方图大发展也。”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孙中山()A.已经确立三大政策B.决定走俄国人的路C.认为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存在关联D.确定了日后国民革命的战略答案C解析解题时一定要关注时间,此时三大政策尚未提出,A项错;B项不符合史实;这也不是国民革命的战略。孙中山的这段话比较清楚地说明想借鉴俄国革命实现中国革命的发展,C项正确。4.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

17、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由此可以得出,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政治目标是()A.结束满洲贵族的统治B.教育国民改造国民C.实现民主政治D.平均地权解决国民生计答案C解析据材料民国为国民所公有,民主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权利为国民所共享。可见明确主张民有、民治、民享,也就是实现民主政治,故C项正确;结束满洲贵族统治诚然为目标之一,是初级而非终极目标,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教育国民改造国民,故B项错误;材料亦未涉及平均地权,故D项错误。5.1912年10月,孙中山在上海社会党的演说中指出:“循进化之理,由天演而至人为,社会主义实为之关键。”孙中山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内涵指的是()A.消灭私有制,实

18、行公有制B.平均地权,土地国有C.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D.推翻满人统治,建立民国答案B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了解孙中山提出“社会主义”的背景,鉴于欧美国家贫富差距悬殊,社会进化论盛行,而社会主义学说主张社会财富的平均和人民普遍幸福,这和民生主义相同,因此孙中山多次讲到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故B项正确。考点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2.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前期的指导思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3.内容: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4.意义知识拓展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关键词民主(德先生)指

19、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与民主思想科学(赛先生)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新道德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公民道德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臣民道德)新文学平易、新鲜、通俗的国民文学旧文学雕琢、陈腐、艰涩的贵族文学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儒家思想在近代不同时期的命运维新变法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命运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

20、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原因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也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具有两面性;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北洋军阀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目的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之处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全盘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实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讲史料史料一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

21、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导读史料中“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是: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史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史料三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盖以孔子之

22、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陈独秀复辟与尊孔导读史料一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家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史料二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练史料史料(2012广东高考,改编)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

23、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探究: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1.(2013江苏高考)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

24、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由“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可以判断题干的观点是新文化运动继承并发展了旧文化,故选D。A、B、C三项是对题干材料的错误解读,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这些信息,均排除。2.(2012福建高考)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A.自强与求富 B

25、.进化与革新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一是五四运动;二是“打倒偶像”“启蒙”;三是“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结合以上三点可知殷海光认为五四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故D项正确。3.“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绝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段话反映的应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变法,大兴民权B.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君主专制C.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D.无产阶级政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中实现“自主自由之人格”,“绝不认他人之越俎

26、,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等信息可知,该思想主张实现民主自由,摆脱奴隶之羁绊,实现思想解放。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呼吁国民思想解放。故选C项。4.“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诗兰花草是1919年胡适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归国后写成的。就当时社会背景以及胡适的理想而言,“兰花草”比喻的是()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自强C.民主与科学D.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1919年正值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又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之一,可判断“兰花草”应指“民主与科学”。故选C。5.教育新闻网曾撰文指出:“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27、带动文化全球化,我们会不会成为没有精神家园的流浪儿”这里作者主要是针对新文化运动()A.引进西方学说 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C.提倡文学革命 D.彻底否定民族文化答案D解析“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民道德水平下降,思想混乱形势严峻”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故选D。A、B、C三项都属于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2.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3.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

28、60年代以后,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的传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4.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5.著名思想家严复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迫切性和合理性,以便达到救亡图存,自强保种的目的。6.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指导辛亥革命。7.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

29、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8.三民主义存在着历史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汲取了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9.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接受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0.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夺取政权和建设政权的问题,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前提(民族革命);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社会革命)。11.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两者根本利益是

30、一致的,共同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12.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为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13.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来讲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前期都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他们才演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成为无产阶级的代表。热考视角视角一主流价值观担当社会使命押题1晚清时期,一些仁人志士在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同时,却又鼓吹“西学中源说”:如薛福成认为,“所谓西学者,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彼袭而精究之,分门别类,愈推愈广,

31、所以蒸蒸日上,青出于蓝也”。就是作为西方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议院,也成了中国的发明,梁启超认为,“洪范之卿士,孟子之诸大夫,上议院也;洪范之庶人,孟子之国人,下议院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A.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承B.有助于推动当时向西方的学习C.为学习西方找到了科学的依据D.受国人盲目排外旧观念的影响答案B解析“中体西用”思想只学习西方器物,而材料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结合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可知不是盲目排外,故D项错误;“西学中源说”不是科学的依据,故C项错误;“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与一些仁人志士意识到中国落后于西方有关,故推动了当时向西方的学习,故B项正确

32、。视角二文明史观理解晚清学习西方的思潮押题2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时期处于19世纪60至90年代,中国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了中国对社会器物的变革要求。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体现了中国提倡社会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变革思想。其余选项不能全部

33、概括材料内容。押题3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中间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梦想有一种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等。其中“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主要是()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答案 D解析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最后上升到思想层次。由此可推理题干中的“全面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是指新文化运动。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也可得出正确答案为D项。视角三史学方法依据史料推断历史结论押题4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表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客观上为民族资

34、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B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都是官办企业C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D同盟会的民报和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答案A解析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推动了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同时外商企业的丰厚利润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故A项正确;发昌机器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故B项错误;二战期间我国工业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而发展艰难,故C项错误;维新派和革命派对封建文化都没有进行系统批判,故D项错误。视角四史学前沿围绕晚清变局的争鸣押题5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

35、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只须给皇帝开经筵讲理学就行,因为孟子说过“一正君而国治矣”。下列主张与三人思想一致的是()A.“托古改制” B.“变者古今之公理”C.“祖宗之法不可变” D.“中体西用”答案C解析从材料可以明确看出三人反对变法,主张从皇帝开始,以理学思想为天下“正心”,以维系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可见答案选C项;材料是顽固派思想,并非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主张变法,故排除B项;材料更不主张向西方学习,故排除D项。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采西学”、“制洋器”要“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

36、富强之术”。该思想与下列哪一思想一脉相承()A.师夷长技以制夷B.学习西方的技术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倡西学、兴民权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的意思,即“采西学”“制洋器”的目的是维护中国伦常名教与清朝统治,故C项正确;A项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故A项错误;B项是仅涉及学习西方技术,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洋务派并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2.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洋务派:“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据此,可判断出他()A.反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主张发动民众来抵抗外来侵略C.已认识到洋务运动的缺陷D.要求同西方

37、建立平等外交关系答案C解析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单纯学习西方科技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而不变革社会制度是行不通的,故C项正确;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代表,并非反对学习西方,而是认为学习西方的重点应是社会制度,故A项错误;维新派存在脱离广大民众的局限,故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3.“鸿章当功名鼎盛之时,自恃过高以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制度,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炮、轮船、铁路、机器。故练兵不知有兵之本,筹饷不知有饷之源,支支节节,终无所成,皆由所取。”(孟世杰中国近百年史)作者批评洋务派()A.骄傲自大,为个人捞取私利B.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C.无勇气突破保守势力的阻碍D.军事

38、为重点,忽视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比西方优越,只是在军事方面落后,因此只需要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拒绝政治制度的变革,这符合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作者批评洋务派在其指导下“终无所成”,故B项正确。4.学者冯兆基认为:“清末改良派倡导的是民权而不是民主,康有为、严复和黄遵宪等人都提倡民权,反对民主。梁启超也刻意分辨民权、民主之别梁氏的新民说,乃是现代国家公民的意思。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材料反映了清末()A.维新派提倡的民主是强调个体的尊严权利B.梁启超眼中的民主忽视国家的整体利益C.维新派对民主的多元理解D.民主是立宪政体的核心思想答案C

39、解析从材料“公民为国家服务,主要不是为争取个人自由与利益”说明A、B两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民主的不同认识,故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5.孙中山曾说:“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答案D解析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指的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指的是民生主义,故C项排除;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指的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学说,指的是民权主义,故B项排除;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指的是中国民主革命,故选项D正确,而民族主义从材料体现不出来,故A项排除。6.中国近代史上,

40、各派人士在是否向西方学习和学习什么的问题上长期争论不休,斗争激烈。下列观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是()A.“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B.“中国文明未进步,工商未发达,故社会革命易”C.“是以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D.“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答案B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B项符合。A项主张学习民主与科学,C项主张开民智,即进行思想启蒙后实行君主立宪制;D项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7.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

41、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是自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5月4日,故B、C两项错误;“民主”“共和”思想都属于民主启蒙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的流行都反映了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A项不能反映变化内容,故A项错误。8.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不适世界

42、之生存而归消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答案A解析关键信息:“20世纪初”“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题干反映了近代中国20世纪初这一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故A项正确;题干观点是宁愿国粹消亡,B项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康梁变法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故C项错误;遵循进化理论应是在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深化训练9.“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

43、之辨”的保守观念。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答案C解析A项属于革命派的主张;B项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思想;C项属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D项属于维新派梁启超的思想主张。10.“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犹如思想界的一大飓风,孔子改制考则如火山大喷火,二书给中国死寂的政坛和学界造成极大震荡,这使康有为成为维新运动众望所归的旗手。”根据材料,康有为能成为众望所归的旗手的主要原因是()A.康有为的思想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得

44、到爱国志士的肯定B.康有为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人的学习方式、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C.康有为的思想推动了国人关注时政D.康有为的思想最先突破了“中体西用”命题,强调学习西方的“体”,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答案D解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破产,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先突破了中体西用的局限,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11.“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

45、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答案A解析关键信息是:“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故本题选A。12.20世纪早期,一位旧派人士在抨击某运动时说:“近阅坊间之出版物,间有主张破除旧有伦教,毁裂吾国固有文学,以期改造一新社会者。青年学子,根植薄弱,骤睹新奇之说,易启混淆之心,于操行学业前途极有关系。”这段材料从侧面反映了该运动的积极影响,其中不包括()A.破除旧有伦教,冲击儒家思想B.变革文字语言,冲击封建文学C.提倡民主共和,抨击君主专制D.动员青年学子,革除社会旧弊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的“20世纪早期、破除旧有伦教、毁裂

46、吾国固有文学、青年学子”等关键词分析可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文化运动,A、B、D三项都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13.“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材料:材料一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

47、经义。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二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三“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

48、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视角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2)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视角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3)按照现代化的视角,你能从“中体西用”的思想中得到什么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答案(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理解: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2)视角: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3)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解析第(1)题第一问从强国角度回答,第二问从制度与传统方面组织答案

49、。第(2)题分别从改革的效果和作用方面去分析。第(3)题要从自己特色的角度分析。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材料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

50、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

51、怎样的变化?(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答案(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变化:由维新变为革命。(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解析第(1)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材料二中的“革命”即可。第(2)问则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第(3)问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可。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把握孙中山为国为民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