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一)(一) 不朽的失眠 张晓风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船行似风。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
2、地方。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己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己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起
3、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已验伤,有何不可?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乌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吧!今夜,月自光其光,霜自冷其冷,安心的人在安眠,工
4、作的人去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就把其余二十八字照抄下来。我说“照抄”,是因为那二十八个字在他心底已像白墙上的黑字一样分明凸显: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
5、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1、请从文章结构方面说说“船行似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答: 2、用最简洁的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说,“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在作者看来,这钟声对张继起着什么作用?答: 倒数第二段画线句子中的“某一种心情”所指的是什么样的心情?答: 3、文章最后一段说,当年的状元已被人遗忘,不朽的诗篇却使
6、落榜者张继不朽。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怎样一个道理?答: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文章中,作者将联想和想象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一首七绝演绎出的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感情跌宕起伏,意蕴丰富,可谓推陈出新。B.文章前半部分写了张继的失意落魄,讽刺他消极悲观的一面,后面则写了张继因诗而不朽,赞扬他能正视现实的精神。C.文章的标题一语双关:失眠既指夜不能寐的忧愁,又指超脱人世进入一种新的境界。D.捕鱼者“也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挫折在所难免。E一般人解读“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都说不仅衬托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
7、和清寥,将张继当时种种难以言传的心理感受都表达出来了。可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却读到了另一番意味。(二) 黎明的眼睛(端木蕻良)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了窗子!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在屋里,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须开窗子了。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只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
8、上面再搭上顶棚。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随着时间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房子了。有谁未曾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当然,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
9、大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以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有的窗子不需要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它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在外面,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打开窗子吧!现在开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来一个新的世纪!1本文描述的主体是“窗子”,但标题却是“黎明的眼睛”,根据文意,请说明:(6分) (1)“窗子”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请具体说明。答: (2)“窗子”和“眼睛
10、”有什么内在联系?答: 2文中“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它唤作房子了”,结合文意,概括出作者这样说的理由。(6分)答:(1) (2) (3) 3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对生活怎样的态度?据文作答(限10字以内)(4分)答: 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错误的两项是(4分)( )( )A“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来看,这句话是起着顺承递进作用的。B文中作者非常注重遣词造句,通过对词的选择,表明自己的思想感情。如“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突然看到青山闯了进来”“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中的“飞”“闯”“扑”等都表现了“打开窗子”的喜悦之情。C这篇文章通过
11、叙述窗子的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样,表现了现代生活中的窗子的多变,其主旨就是为了赞颂新生活。D这篇散文的抒情方式是间接抒情与直接抒情相结合。如“春天来了”“打开窗子吧”等是直接抒情。E文中写“窗子”的发展变化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方法,这既为议论作了铺垫,又为描写作了陪衬。(三) 诗人与酒(洛夫)岁末天寒,近日气温骤降,唯一的乐趣是靠在床头拥被读唐诗。常念到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忽然渴望身边出现两样东西:雪与与酒。酒固伸手可得,而雪,却难得一见。小时候读这首诗,我只能懂得四分之三,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念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才靠一壶壶的绍兴高梁慢慢给
12、醺了出来。对于饮酒,我徒拥虚名,谈不上酒量,平时喜欢独酌一两盏,最怕的是轰饮式的闹酒;每饮浅尝即止,微醺是我饮酒的最佳境界。一人独酌,可以深思漫想,这是哲学式的饮酒;两人对酌,可以灯下清谈,这是散文式的饮酒。但超过三人以上的群酌,不免会形成闹酒,乃至酗酒,这样就演变为戏剧性的饮酒,热闹是够热闹,总觉得缺乏那么一点情趣。有人说,好饮两杯的人,都不是俗客,故善饮者多为诗人与豪侠之士。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说:“胸中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这话说得多么豪气干云!可是这并不能证明,雅俗与否,跟酒有绝对的关系。如说饮者大多为世间打抱不平者,替天行道,一剑在手风雷动,群魔魍魍皆伏首。而
13、诗人多为文弱书生,而感触又深,胸中的块垒只好靠酒去浇了。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故浪漫倜傥的诗人无不喜欢这个调调儿。酒可以刺激神经,产生灵感,唤起联想。二十来岁即位列“初唐四杰”之冠的王勃,据说在他写滕王阁七言古诗和滕王阁序时,先磨墨数升,继而酣饮,然后拉起被子覆面而睡,醒来后抓起笔一挥而就,一字不易。李白当年奉诏为玄宗写清平调时,也是在烂醉之下用水泼醒后完成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他的将进酒字字都含酒香。如果把他所有写酒的诗拿去压榨,也许可以榨出半壶高梁酒来。据世说新语所载:一天刘伶酒瘾发作,向太太索酒。太太一气之下,将所有的酒倒
14、掉,并且把酒具全部砸毁,然后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劝他说:“你饮酒太过,非摄生之道,必须戒掉。“刘伶说:“好吧,不过要我自己戒是戒不掉的,只有祝告神灵后再戒。”他太太信以为真,便遵嘱为他准备了酒肉。于是刘伶跪下发誓说:“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醒,妇人之言,慎不可听!”祝祷既毕,便大口喝酒,大块进肉,醉得人事不知。在这方面,苏东坡的太太就显得贤慧得多。后赤壁赋中有一段关于饮酒的对话,非常精彩。话说宋神宗元丰五年十月某夜,苏东坡从雪堂步行回临皋,有两位朋友陪他散步而去,这时月色皎洁,情绪颇佳,走着走着,他忽然叹息说:“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宵何?”一位朋友接道:“今者薄暮,举
15、纲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有鱼就好办,于是苏东坡匆匆赶回去跟老妻商量。苏夫人果然是一位贤德之妇,她说:“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只要听到这两句话就够醉人的了。中国古典诗中关于友叙、送别与感怀这一类的作品最多,故诗中经常流着两种液体,一是眼泪,一是酒。泪的味道既咸且苦,酒的味道又辛又辣,真是五味俱全,难怪某些批评家认为中国的文学是纯感性的。1作者说,小时候读问刘十九,最后一句的味道怎么也念不出来,后来年事渐长,靠一壶壶的绍兴高粱慢慢给醺了出来。请简要概括作者所体会出来的“味道”。(5分) 2第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是(5分) 3从全文看,诗人喜欢酒的原因
16、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这篇文章有较深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作者较深的文化底蕴。B文章写出了古代诗人与酒的深厚关系,也表明了作者对饮酒的态度。C作者认为中国古典诗充满伤感,所以中国的文学全是纯感性的文学。D“只要听到这两句就够醉人的了”,这是夸奖苏轼的妻子很会持家。E作者认为,饮酒须有雪,否则就缺乏情趣。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一)参考答案(一)1、从结构上说,此句由写张继京城落榜转而写他枫桥夜泊,完成了行文上的自然过渡(承上启下)。2、【答案】警世和鞭策。【答案】遭遇挫折后的失落、沮丧心情。3、【答案】暂时的挫折并不意味着事
17、业的终结,真正的强者应乐观豁达地笑对现实,创造不朽的人生。4、【答案】B、C。(二)1、(1)不一样。(1分)前面的几个“窗子”都是实指房子上的窗子,它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窗口,后一段中“窗子”是比喻,是指心灵的窗子,号召人们以改革开放的心态来迎接新世纪。(1分)(意思对即可)(2)“窗子”和“眼睛”是人与房子最重要、最明显的部分,它们形相似。功用相同,都是联系自我与社会的纽带,它们神相似(共两点,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2、(1)自然和社会的纽带(或“窗能联系室内外,通风透光”)(2)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或“窗使房子更美观”)(3)人类文明随着窗子的扩大而扩大(或“窗子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
18、志”)(每对一点给2分)3、热爱生活,欢迎改革。(只要扣住热烈、积极、开放即可)4、C (对主旨的概括不全面,除了赞颂新生活外,还有欢迎改革) E(无陪衬)(三)1独酌或对酌的饮酒形式 元拘无束的形式(3分),欲醉未醉的境界(微醺的境界)(2分)。2李白写了很多酒味很浓的诗文。3(1)、酒可以浇去心中的郁闷和不平(2分);(2)酒可以渲染气氛,调剂情绪,有助于谈兴(2分);(3)、酒可以使人唤起联想,产生创作的灵感(2分)。4AB(C是某些批评家的观点;D为知己而感动E在雪天饮酒有情趣,不说明没雪就没情趣)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二)一 寂寞红柳 山谷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
19、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荫,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同行的新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
20、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
21、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选自扬子晚报1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6分) 2文中第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
22、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6分)(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3文中第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4分)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把戈壁中匍匐于地表的红柳用“她”来指代,以“胭脂痕”“素手的抚摸”来形容,将红柳坚韧与柔美和谐地统一起来。B作者浓笔重绘红柳,不仅赞扬了她甘于寂寞、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更赞扬了她高张生命旗帜的阳刚精神。C作品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表面上是歌颂红柳,实际上赞扬了执著、倔强、甘于淡泊的精神境界。D作
23、品中红柳,与“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句中的梅花,塑造的是具有同一种精神的艺术形象。E在本文中,“大漠瀚海”与“江南内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红柳选择了“大漠瀚海”,正体现了其甘于寂寞的精神。二 珍惜愤怒小时候看电影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在官邸里贴一条幅“制怒”。由此知道怒是一种凶恶而丑的东西,需要时时去制服它。长大后当了医生,更视怒为健康的大敌。师传我,我授人:怒而伤肝,怒较之烟酒对人为害更烈。人怒时,可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放大,寒毛竖紧一如人们猝然间遇到的老虎时的反应。怒与长寿,好像是一架跷跷板的两端,非此即彼。人们渴望强健,人们于是憎恶愤怒。我
24、愿以我生命的一部分为代价,换取永远珍惜愤怒的权利。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你的尊严被践踏,当你的信仰玷污,当你的家园被侵占,当你的亲人被残害,你难道不滋 生出火焰一样的愤怒吗?当你面对丑恶面对污秽,面对人类品质中最阴暗的角落,面对黑夜里横行的鬼魅,你难道能压抑住喷薄而出的愤怒吗?愤怒是我们生活中的盐。当高度的物质文明像软绵绵的糖一样簇拥着我们的时候,现代人的意志被泡酸了的牙一般软弱。小悲小喜缠绕着我们,我们便有了太多的忧郁。城市人的意志脱了钙,越来越少倒拔杨柳强硬似铁怒目金钢式的愤怒,越来越少幽深似海水波不兴却蕴育极大张力的愤怒。没有愤怒的生活是一种悲哀。犹如跳跃
25、的麋鹿丧失了迅速奔跑的能力,犹如敏捷的灵猫被剪掉胡须。当人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当人首先戒掉了愤怒,随后再戒掉属于正常人的所有情感之后,人就在活着的时候走向了永恒那就是死亡。我常常冷静地观察他人的愤怒,我常常无情地剖析自己的怒怒,愤怒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真实,它赤裸而新鲜,仿佛那里面勃然跳动的心脏。真可以伪装,愁可以伪装,快乐可以加粉饰,孤独忧郁能够掺进水分,惟有愤怒是十足成色的赤金。它是石与铁撞击一瞬痛苦的火花,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利剑。喜更像是一种获得,一种他人的馈赠。愁则是一枚独自咀嚼橄榄,苦涩之外别有滋 味。惟有愤怒,那是不计后果不顾代价无所顾忌的坦荡的付出。在你极度愤怒的刹那,
26、犹如裂空而出横无际涯的闪电,赤裸裸地裸露了你最隐秘的内心。于是,你想认识一个人,你就去看他的愤怒吧!愤怒出诗人,愤怒也出统帅,出伟人,出大师,愤怒驱动我们平平常常的人做出辉煌的业绩。只要不丧失理智,愤怒便弃满活力。怒是制不服的,犹如那些最优秀的野马,迄今没有任何骑手可以驾双它们。愤怒是人生情感之河奔泻而下的壮丽瀑布,愤怒是人生命运之曲抑扬起伏的高亢音符。珍惜愤怒,保持愤怒吧!愤怒可以使我们年轻。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1人们“憎恶愤怒”的主张与作者“珍惜愤怒”的主张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2作者主张“保持愤怒”,其理由是:(6分) 3愤怒“是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
27、利剑”,使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含义是什么?(4分) 4对文章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以林则徐和医生为例,都是为了说明愤怒一则妨碍处世,二则有害健康,但文章的主旨并不在此,因此作者笔锋一转做出“永远珍惜愤怒”的宣示,令人为之一震,起到了先声夺人之效。B愤怒的消极作用早已人所共知,作者发人所未发,言人所未言,专讲愤怒的积极作用,切中时弊,让人耳目一新,颇受启发。C作者论及何以要“珍惜愤怒”时,激情喷涌,语言犀利,且善用比喻,妙语连珠,警句迭出,读来颇有痛快淋漓之感。D作者主张“珍惜愤怒”,持之有效,也言之成理,不过,结尾处说“纵使在愤怒中猝然倒下,也是一种生命的壮美”,有失分寸
28、,且与前面称愤怒为“双刃利剑”相左。E文章热情讴歌了愤怒的积极意义,字里行间溢满阳刚之气,语言含蓄慰藉,令人回味不尽。三 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
29、欢畅与智慧的奇谲。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
30、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按说,诗也一样。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
31、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选自在梦中搁浅)1第1段中
32、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6分)答: 。2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4分)答: 。3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4分)答: 。4下列对文章的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认为当代诗歌离我们遥远只是因为缺少时间的距离,因此作者未对当代诗歌失去信念,只要经过若干年,当代诗歌也会有古诗名句一样魅力。B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
33、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是因为这些诗已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C作者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常读常新。D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这是因为名诗具有机巧的构思。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二)参考答案一1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的红柳的美。(意思对即可)2答题要点: (1)看见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红柳时强烈的惊讶和喜爱的心情。 (2)红柳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3答题要点: (1)突出红柳甘守寂寞,淡泊
34、名利的思想境界; (2)以物喻人,歌颂那些在名利面前甘守清贫,坚持操守的人。4BD二1不矛盾。人们“憎恶愤怒”是从愤怒的消极方面说的,作者的“珍惜愤怒”是从愤怒的积极方面说的。2(1)愤怒是人的正常情感之一,人生不能没有它;(2)各种情感中,惟愤怒最真实;(3)愤怒可以使人做出辉煌业绩。3比喻(或暗喻)。愤怒是人生命力的瞬间强烈释放,他的作用有可能是积极的,也有可能是消极的。4A、D三1.一问:诗歌衰老,失去生命力。或者:变得灰暗、腐朽;或者:失去光彩和神奇。二问:没有成为人们灵魂的一部分。三问:作者认为当代诗歌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每问2分。意思符合即可)2.古诗经过时间淘洗,本身的光彩不会
35、失去,其魅力反而得到提升。(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3.它能深化我们对人事的体察,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归宿;赋予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4分,两个要点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4.A.D/A.“只是”“只要”太绝对了。D.主要原因是时间的淘洗。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三)清廉大佛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不受香火的清廉大佛。他叫弥勒,弥勒佛。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弥勒佛。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他不是什么微笑世人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他的
36、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他光着头,顶烈日,冒大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剜出来见我。”资金解冻了,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海空的眼珠是为了大佛而失去的。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山乐水乐佛不乐。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弛,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的遗愿,拯救芸芸众生的三江中流砥柱。他也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是的,他是伟大的;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
3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为世界第一伟佛了。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历经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了峭壁,跌进了江心,付出了生命!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在这里,看不到一炷香火,一支红烛,一人跪拜,看到的只是他的伟岸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立在临河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会倾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人们只能簇拥在轮船上才能看清
38、他那顶天立水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但众所周知,轮渡上不便点香,也不能跪拜。有人感叹,有人惊叹,有人礼赞:“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还有几炷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伟佛,连一炷香火也没有。”1.作者为什么强调“乐山大佛”不是通常所说的“笑弥勒”?(3分)答: 2.作者认为他的严肃思考来自何处?(4分)答: 3.文章告诉读者,乐山大佛能保持清廉的客观原因是什么?(4分)答: 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写作本文的目的,在于抨击社会上存在的贪污受贿之风。B本文意在说明为政清廉的关键在于清除滋生腐败风气的土壤。C本文主旨借礼赞乐山大佛而歌颂了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D文章托物言志表现
39、主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凝炼,文采斐然。E虽说有赞叹,但面对如此伟岸的乐山大佛居然没有一炷香火,作者还是蕴藏着深深的惋惜之意的。(二)秃 的 梧 桐苏雪林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
40、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
41、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死了,它愿意死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
42、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2、倒数三、四段主要写了哪几种植物?写它们的目是什么?(4分) 3、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6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本文写到了园里的两株梧桐树,写另一株梧桐树是为了反衬秃的梧桐,突出秃梧桐的
43、形象,赞颂秃梧桐的精神。B作者反复用“亭亭有如青玉”去描写秃梧桐的树身,一方面突出梧桐濒临枯死的状态,另一方面突出梧桐顽强不屈的精神。C文末“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呼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这株梧桐遭遇的同情和对它的前途的忧虑。D本文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联想丰富,情感深沉含蓄,语言简洁活泼。E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其中蚂蚁和风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险阻与灾难,而秃的梧桐则寄予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三)破碎的美丽乔 叶 有时候,我甚至相信: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 我喜欢断树残杆枯枝萎叶,也喜欢旧寺锈钟破门颓墙,喜欢庭院深深一蓬秋草,喜欢云冷星陨月缺根竭茎衰柳败花
44、残。每当我看到这些零星琐屑的事物时,我总是很专注地凝视着它们,直把它们望到很远很远的境界中去。我深深相信: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虽然它们是那么平常,那么清淡,那么落魄,甚至那么狼狈。它们从光艳十足无可挑剔的巅峰骤然落地或是慢慢地坠下慢慢地沉淀慢慢地变形,然后破碎,然后走进我的视线中。 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样美丽过,我也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然后,蓦然回首,将这两种生命形态拉至眼前,黯然泪下。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蕴含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限的苍凉啊!破碎的事物就这样印满了
45、重重叠叠的生命的影迹,那么沉厚,那么绰约,那么美丽。 同样,很残忍的,我相信破碎的灵魂才最美丽。 我喜欢看人痛哭失声,喜欢听人狂声怒吼,喜欢听人酒后失态吐出一些埋在心底发酵的往事,喜欢看一个单相思的人于心爱者的新婚之夜在雨中持伞默立。我喜欢素日沉静安然的人喋喋不休地诉说苦难,一向喜悦满足的人忽然会沮丧和失落,苍老的人忆起发黄的青春,孤傲的人忏悔错过的爱情。我喜欢明星失宠后凄然一笑,英雄暮年时忍痛回首,官场失意者独品清茶,红颜逝去的佳丽对镜哀思。我喜欢人们在最薄弱最不设防的时候挖出自己最痛最疼的那一部分东西,然后颤抖,然后哭泣,然后让心灵流出血来。 每当这时候,哪怕我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我也一定
46、会相信:这个人拥有一个曾经非常美好现在依然美好的灵魂,他经历的辛酸和苦难以及那些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是他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 能够破碎的人,必定真正地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破碎,源于她历尽沧桑后一刹那的彻悟和超脱;凡高的破碎,是太阳用金黄的刀子让他在光明中不断剧痛;贝多芬的破碎,则是灵性至极的黑白键撞击生命的悲壮乐章。如果说那些平凡者的破碎泄露的是人性最纯最美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灵魂的破碎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我们从中汲取了多少人生的梦想和真谛啊! 我不能
47、不喜欢这些能把眼睛剜出血来的破碎的美丽,这些悲哀而持久的美丽。他们直接触动我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随他们流泪欢笑叹息或者是沉默那是一种多么令人心悸的快感啊!而此时,我知道:没有多少人能像我一样享受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破碎的美丽是如何细细密密地铺满我们门前的田野和草场,如同今夜细细密密的月光。是谁说过:一朵花的美丽,就在于她的绽放。而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啊!1作者为什么说“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4分) 答:_2“只有等他的灵魂破碎的时候,他才会放出这些幽居已久的鸽子,并且启窗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容颜。”这句话应怎样理解?(4分)答:_ _3
48、作者在阐述“破碎的美丽”时,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的?为什么要这样展开?(6分)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五段由七个“我喜欢”的句式组成,前六个是分说,最后一个是总说,具体形象地展示了难以诉说的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充满感伤和苍凉的沧桑世事等。 B敢于破碎的人,必须是个性突出的人,像林黛玉像三毛像凡高像贝多芬,他们都是卓尔不群、特立独行、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人物。这些优秀的灵魂,他们破碎的声音,一一构成了人生的绝响。 C第八段中说这种“破碎的美丽”是“悲哀而持久”的。因为悲哀,我们会随之流泪欢笑、叹息沉默;因为持久,我们的眼前和身边也如今夜月光那样始终是
49、昏暗不明的。 D最后一段中说“绽放其实正是花心的破碎”,作者巧借花心的绽放来比喻灵魂的破碎,妙用凄然的美丽来渲染感伤的心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久久地牵动读者的心绪。 E本文语言清新、美丽、隽永、干练、缜密,充满了女性的灵气与聪颖,让我们深深地感悟到只要我们曾经轰轰烈烈地奋斗过,那么我们就不必掩饰绚丽光景下的惨烈。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三)参考答案(一)1因为乐山大佛是一位意识到自己职责的沉思者。2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意识到自己的职责;来自塑造他的工匠,牢记自己是人民之子。3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香火等物的土壤。4BD(二)1、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
50、,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3分)此外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1分)2、老榆、大理菊、牵牛花、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1分)“写其它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顽强的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3分)3、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3分)秃梧桐生存艰难,但却生生不息的现象,启示我们: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我们要热爱生活,对生活取积极奋进的态度。(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3分)4A、C(A项说“反衬“,显然不对;C项作
51、者“对它的前途的忧虑”错误,从最后一段看,其实作者对秃梧桐充满信心。)(三)1、破碎的东西烙下了生命的影迹,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更为深刻。 评分标准:答“生命的影迹”为“生命的气息”得2分:答:“更真实”, “更深刻”,各得1分。共4分): 2、一个人只有在落魂时,才会把禁闭在内心深处的辛酸、难以释怀的心事和情绪表露出来才会最真实地展示出自己生活的本真状态。 评分标准:答“落魄”或“失意”等,得1分;答“辛酸(经历)”“心事和情绪”,各得1分;答“生活本真”或“本来面貌”等得1分,意思正确亦可,共4分。 3、两个方面。只有破碎的东西才是美丽的:只有破碎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 为什么要这样展开:写
52、“破碎的东西”是为后文写“破碎的灵魂”作铺垫。写“破碎的灵魂”是写“破碎的东西”乃至全文写作的最终目的。 由浅人深,逐层深入地阐述了只有破碎的心灵才最美丽的道理。 评分标准:第一问2分,前后各占1分;第二问两点各占2分,且按前后内容分别占1分的标准来判分。共6分,4、BC 解析:B项对人物个性的概括以偏概全:C项对“持久”的解说有误,应为我们心中这种别致的幸福和欢乐像田野和草场一样广阔无边像月光一样细密绵长。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四)一 流浪的二胡有一个精灵,漂泊如三春之水,清冷似冬夜之月;有一个精灵,惆怅如初夏细雨,幽怨似深秋桂子;有一个精灵,它注定了永远都在流浪二胡,江南,流
53、浪的二胡。蒙古包、轱轳车,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注定了是马头琴的摇篮;红高粱、信天游,大风起兮云飞扬的黄土高坡天生就是唢呐的世界,而杨柳岸、乌篷船,小桥流水绕人家的江南则永远是二胡生生不息的磁场。二胡之于江南,恰如杏花春雨之于江南一般地诗意和绵长。只是我们不知那当初的当初,是江南选择了二胡,还是二胡选择了江南。六朝金粉、王谢侯府的秦淮,有太多的声色犬马,那不是二胡弦线上开放的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钱塘,有太浓的绮丽繁华,那也不是二胡琴弓中跳动的律。纤道、乌篷、台门、廊棚、雨巷、石桥、茶肆、谷场这才注定了二胡流浪的行脚。本不属于墨客骚人,显贵官宦,流浪的二胡注定只是在百姓黎民、俗子凡夫中开放的
54、花,流淌的画;流浪的二胡天生就是贩夫走卒、商贾戏子开心时的道具,潦倒间的支撑。我真的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二胡开始在江南流浪,我只知道当如水的月色浸淫深秋桂子,稠密的细雨婆娑河边的芭蕉的时候;当多情的晚风掸拂台门石桥,散漫的炊烟缭绕乡野谷场的时候,二胡的流浪便开始了。当流浪的二胡宿命地遇上了那个人,它的流浪被无端的浓缩聚集了,被无限地扩散放大了。那叫瞎子阿炳的人,像一个巫师,二胡遇上了他,从此便再也停不下流浪的步伐。二泉映月的音符如泉眼汩汩洇漫,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该是一种无奈;病中吟的曲调如汨水缓缓流出,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分明是一种悲凉;良宵的节拍如思念浓浓宠罩,我们知道那流浪着的更是一种彻骨的沧
55、桑。二胡流浪着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不是二胡的流浪、音乐的流浪,那样的流浪是一个灵魂的流浪,一方水土的流浪;那的流浪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流浪的二胡总要催生众多流浪的心灵,催放众多流浪的花,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然而在江南,在青石小弄台门深,乌瓦粉檐廊棚长遍地市肆的江南,在春草池塘蛙鼓稠,莺雏声里碧禾浓处处乡野的江南,类似因了二胡而流浪的心灵和生命又何止阿炳呢?在我的故乡,四岁失明,自幼父母双亡的孙文明,十二岁时便从故乡的曹娥江边出发漂泊江南,颠沛流离中,他的二胡声响彻了大半个江南。流波曲、四方曲、人静心安,使他由一个民间流浪艺人,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讲授二胡的讲台。
56、而流浪了一辈子的孙文明,最终还是积劳成疾地客死于异乡上海。从阿炳到孙文明,到江南市肆和乡野里众多生生灭灭的流浪的灵魂,都体现了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我伤感地承认,在江南的丝竹中,二胡也许最具有悲剧性格。一方水土的精灵,一盈风情的血脉,器乐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魂魄。而流浪是生命另一种鲜活的姿态,这种鲜活的姿态永远都不能消解。1文章的第自然段,把“马头琴”“唢呐”“二胡”放在一起来写,作者要表明一个什么样的观点?(4分) 2文章的第自然段说“瞎子阿炳便是一个极致”,怎样理解“极致”在文中的含义?答: (4分)3文章的题目是“流浪的二胡”请概括“流浪”在文中的两层含义。(6分) 4下列对这
57、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流浪的二胡是诗的散文,是散文诗。语言优美形象,句式错落有致,修辞手法多样。B二胡在江南丝竹中最具悲剧性格,最能表达百姓黎民、俗子凡夫的苦难和心声。C“是一个时代的流浪,一个民族的流浪”这句话的意思是,二胡曲所表达的那种无奈、悲凉和沧桑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写照。D作者提到了故乡的孙文明,他走上了上海音乐学院的讲台,而使二胡民间的纯粹性得以丧失,这就是他的悲剧性。E这篇散文揭示了二胡的地域性、社会性和时代性、记人清晰、叙事精当,低沉、悒郁的感情贯串全文。二 问菊江水是菊黄色的,那江水里流动着的莫不真是晋朝的菊花?已经不是菊花季节,陶公祠院中那两厢曾经盛开
58、的菊花都已败萎了,只偶尔还露出残的黄色。祠在江边,就在这段被称为菊江的长江边。这地方真个与菊有缘,有“菊江”、“菊邑”,还有个乡叫“黄菊乡”。我依然走在菊花的意韵之中,初冬那菊黄色的阳光和身边那座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以及存在于胸臆之中的菊花般的品格,和风中飘荡的在大朵大朵菊花般的幻想,都让我陶然如醉。陶渊明,曾在这里种菊,种出了一大片他认为应该存传后世的文人们的自珍和清高之气。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少时就有猛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而且,他也做官,只是受不了官场那种腐气,那般骄奢淫逸。他的腰椎骨似乎很硬,不愿为五斗米而弯。他就把大印挂在彭泽县的大堂上,然后
59、走出来,走到风和阳光之中,走到那片贫寒却诚实的土地之上。他耕种的姿势或许可笑,腰弓着,整个上身几乎与土地平行。人们并不知道,他是一边耕种,一边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陶公祠中有一尊陶公像,高丈余,乌石所镌,给人一股子凛凛不可侵犯的傲然。真正的陶渊明当然不会是这个样子,他后来穷得没饭吃,没酒渴,甚至乞讨过,那样子一准佝偻,哪能有如此威风?但我却懂得塑者的匠心:他并不只是雕塑东晋的那个人,而是塑他冷傲的气质。仰望陶公塑像,几分崇敬,几缕亲近。他似乎有话要说,却是欲说还休。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在史书上,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官场腐败,社会奢靡,石崇、王恺斗富,让侈浊之风登峰造
60、极。陶公就只好种些菊花,很想让菊花的清气影响一下他厌恶之极的世风,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点清菊之气又怎能荡涤一个奢腐王朝的浊臭呢?出乎陶公意料的是那菊花的清气后来却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苏东坡曰:“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如曰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远斤,无斧凿痕。”东坡大抵是闻过陶渊明的菊花味的,不仅闻过,而且深深地闻过,他在水龙吟中言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常在。”陶公或真未死,若真未死,当在菊花之间,以一种清傲之气面对滔滔菊江和无期无尽的岁月。祠不大,却修葺得很
61、好,在江边一块高地上。祠后有塔,曰“秀峰塔”,另有一塔在不远处,叫“天然塔”,被称为“江流双塔”。祠与塔构成了一种沉重而冷肃的气氛,在江边,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陶公安在?问菊,菊却隐去了笑容,独向寒风。1第段中,“菊花黄的意韵”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4分)(字数不超过50个) 2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意思(6分)在泥土中寻他的诗句。(字数不超过15个) 1600年了,他要说的话,都变成大朵大朵的菊花了吧!(字数不超过25个) 3第段中说陶公的菊花的清气“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史”根据文意,这种影响实际表现在两个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字数各不超过15个) 4下面是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62、)A作者以菊花贯穿全文,但菊花的含义不尽相同,有时它作为一种象征,有时它仅指客观实物。B文章的开头,从“江水”入手,不仅引出“菊花”这一线索,而且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C作者说:“我知道他其实很想做官”,意思说,在那样的时代,即使陶渊明也不能免俗。D第段说“盛开的菊花都已败萎了”,第段又说词与塔“在永远盛开的菊花之中”,是文章的不严谨之处。E本文不重行踪,重抒情,在对陶渊明的追思中蕴含着对现实的深深感慨。三 祈 求 林敬钧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那种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蜓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
63、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汁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烈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第一次为鹰震撼。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我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恋巢
64、穴的温暖与安乐。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十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的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然而那么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只年轻的鹰展了
65、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狠狠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地感到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瓜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上有风,山下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
66、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奔驰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1第三段说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为什么在这里“第一次为鹰震撼”?(5分)答: 2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4分)答: 3文中“年轻的鹰”有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
67、意思?(5分)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A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造成对比,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B作者用年轻鹰的茫然冷漠衬托苍老鹰的高傲暴烈,意在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失去了灵魂。C作者描写遭到戏弄后鹰的动作、神态、声音,使其内在的心理和性格得到了充分发现。D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E文章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四)参考答案一1一方水土和风情,孕育着一方乐器的生长。2阿炳是众多因二胡而出名的流浪艺人中最出色的
68、。3是一种悲苦和困顿,一种沧桑和无奈;是一种忍耐和坚韧,一种奋进和抗争。4D、E二1菊黄色的江水 带有菊字的地名 菊黄色的阳光 被菊黄色历史装帧的古建筑(每一点0.5分) 菊花般的品格 菊花般的幻想(每一点1分)2“泥土”比喻清洁的环境,“诗句”比喻节操、理想。意思是:在清洁的环境之中追求他的理想,保持他的节操。 1600年了,他的节气、精神已发扬光大了吧。3看似“散缓”实有“奇趣”的诗风。看似超逸实为正气凛然的人格。4C、D三1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作者并非震撼于鹰,而是震撼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飞冲天的豪迈。(5分)2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
69、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的同情及怨愤。(4分)3人工孵化的;目光迟带,茫然冷漠;有着祖先的血脉,却从未曾飞翔。作者希望不要人为地制造能力退化,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5分)(以上答案意思对即可)4CE(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灵魂。D“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五)一 上帝的花园 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随便的一棵树,都是那么自然地站在那里,无论在山野、广场、路边,永远那么潇
70、洒大方。人类的姿势要挑拣环境,不信你去舞台上走一圈,会发觉自己竟然不会走路!就算那些整天在台上的时装模特儿,就我看还是矫揉造作,远不如一棵树优雅。一棵树并不把自己的一切呈现出来,而是谦虚地隐藏一年在地下,变成根系,从而形成了树的深度。只有最智慧的人才明白这个道理,不去夸耀自己的全部,树的枝条向所有方向延伸,树叶密密麻麻敞开,只要能接收到阳光,并没有特别的忌讳。有多少人能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呢?我们不是担心食物有毒,就是担心消化不良,深怀戒心,结果戒心影响了吸收。一棵树全身没有累赘的东西,每一棵树形态上都有不同,却同样简洁、完美,这正是许多思想家理想中的人类,一种保持了个性的完美。 现在,我
71、看着自己停在键盘上的两只手,可以自如地伸展、弯曲、合拢,十个指头都能灵活地打击键盘。最大的奇迹是,手能从地上拣起一根针,能挤牛奶,能写字、画画,能举杯、握剑、摘花,能接住一个远远扔来的球;它还能表达意见和感情:同意或拒绝,依;不舍,无限温柔地抱起一个婴儿,拭去对方的眼泪,有一次,看到小孩在搭积木,我对朋友说:“不要把这双手看成只有几年的历史,它是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人类的祖先留给我们的远不止是火、铁器、文字的婚姻制度。孩子没有创造自己的手,他只是在复习,发现一双现成的手的各种意义。” 古人每恨海棠无香,鲫鱼多骨,觉得天地间有许多憾事。我的儿子也说:“鱼为什么长这么多刺!兔子为什么有皮
72、,我不爱吃!”我瞪着眼说:“它们不是生来给你吃的!”万物有它们自己生存的理由。鱼的生理结构对鱼来说是合适的,它的生活目的不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上帝的目的和人类的目的原本不同,所以你看到园丁修剪树枝,遗传学家随心所欲地篡改生物基因。上帝的花园对人来说既然有缺陷,那么人类自己去创造一个自己的花园好了。于是某国就有科学团体建立人工生物学圈。尽管里头借用了不少旧世界的材料,试验者们还是呆了两年就赶紧逃了出来。 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从前我常去野外,只是胡乱走走。见到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心一平如镜,手痒痒的,就捡块石子打“水漂”,石子仿佛蜻
73、蜒点水,在水面上激起一串涟漪。树林子空荡荡的,没有野生动物,地上铺满了厚厚的松针和腐叶,踩在脚下,充满弹性。偶尔能见到一两朵明艳的小花,像幽静的美人,自开自落。透过浓葫的一缕阳光打在一丛什么蕨类植物上,逆光看去,叶脉绿得透明,仿佛在流动。我就这样在林子里逗留几个小时,把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仿佛一朵花、一根草,被宏伟的自然环绕并轻盈地托起,矫健、灵敏而单纯。除了上帝的花园,我们还可以在哪里这么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在哪里还能如此深切地体会生命中无尽的美感,像宇宙一样深沉? (选自散文天地,有改动)1、第1段中作者说“我一直对树这个意象非常迷恋”,请说出作者“非常迷恋”的原因。(4分)答:
74、_ _ _2、请分别解释划线语句在文中的意思。(6分) (1)“我们觉得世界有缺陷,是因为它不尽如人意”一句中“它不尽如人意”说的是什么意思?(2分)答:_ (2)从文中看“有时,我们能从没有目的的活动中获得巨大的满足”一句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具体指的内容是什么?(4分)答:_ _3、(1)这篇散文中的“上帝的花园”指什么?(2)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4分)答:_ _ _ _ 4、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这是一篇兼具抒情色彩和哲理的散文,深刻、抽象的思索与丰富形象的描写巧妙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B首段运用对比、类比的手法,托物言志,表达了对一些美好品格
75、的热烈赞美,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C.万物都有自己生存的理由,人类本不应该食用动物,人类应具有一种地球大家庭的心态,尽量保护自然。 D作者认为自然是上帝创造的,反对人为改变基因,不相信科学家能建造出可以真正满足人类需要的人工生物圈。 E末段文字情景交融,用丰富的感觉和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种自然、静谧又充满生命动感的物我合一的意境。二 酒与茶 王希希有一句话:“茶类隐,酒类侠”,觉得很是精辟。 古时征战,侠士上马前,有盛在夜光杯中的葡萄美酒。葡萄酒虽是水果酒,味又甜,但一盛入夜光杯,便殷殷如血,浑不见女儿之态。酒入腹中,豪气顿生。若此行一去不复返,便马革裹尸还;若凯旋,也当聚会饮酒,千斗不辞,
76、在喜极而泣的英雄泪中,口到杯干。而茶不是这样喝的。最苦的茶,性也不烈,只让人感到深沉的余味,在舌上萦回。所以茶适合幽窗棋罢,月夜焚香,古桐三弄。适合往禅院经对时,僧人奉上,边饮边谈,偷得浮生半日闲;适合午醉醒来无一事,孤榻对雨中之山,独自品茗。大致上,北方人近酒,而南方人近茶。倚剑独饮,可以吸燕赵秦陇之劲气;雨窗小啜,则如沐江南吴越之清风。云水里载酒,而松篁里煎茶。云水,取其广,取其畅;松篁,则取其清,取其幽。茶能消俗,得佛家钟爱,酒能养气,仙家饮之。如此,有茶时学佛听禅,有酒时,便乘云学仙了。喝酒宜于雪天。可惜江南多年未见大雪,不然便可到孤山踏雪寻梅,赏花酣酒,酒浮园梅片三盏。在断桥,见天与
77、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乘舟到亭上,铺毡对坐,一个小小的烧酒炉正沸。遇同道中人,拉与同饮。如此雅事,让张岱做尽,后人欲仿而不可得。雪气袭人,而酒意温肠暖肺更贴心。酒也无须如何上好的酒,下酒菜那更是多余,难道这万籁俱寂的所在,这纷纷扬扬的雪,这孤光自照的湖,这遗世独立一般的湖心亭还不足以佐酒吗?自斟自饮,肝胆皆冰雪。梅花入夜影,萧疏顿令月瘦。在这里,喝得微醺即可,因为寒冬不比十里荷花的季节,可以酣醉后悠游湖上,任小舟自己飘着。为免寒气刺骨,还是趁早回来,围炉夜话罢。松枝在炉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声响,沁着这样天然的油脂芳香。小炉上搁一壶,
78、正煮着酒呢。谈话无拘无碍,饮酒也无度,再无推搪犹疑。屋外雪大片大片地落在树上,直到枝丫承受不住了,“豁裂”一声降下来,或细脆的枝便断裂开来,竟也清爽好听。自顾投床酣睡。以上所说的,是较烈的酒,所以不适合与爱人一起喝。太醉了,会欣赏不到她那时候盈盈的醉态,欲言又止,欲语还休在眼波中流动的,比酒更醉人。却也可以假装醉了,惹她心疼,教她怜惜,令她以微凉的手覆住你的额,呵气如兰的唇,轻轻地吐出关怀的语句,纤手为你破新橙,再递过来一杯浓茶,说是给你解酒。解酒?解什么酒,何物可解?这样醉着一生一世,不好么喝茶宜于雨天。最怀念小时候住过的老屋,有檐,可是听着雨扑簌扑簌地敲在瓦上,像清凉地落在额头上一般。然后
79、雨水在瓦槽里汇流而下,成为透明的水柱,击在院里的石板上,声声入耳。更好听的是雨打在芭蕉树上的声音。多少人怨着“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芭蕉倍添愁绪,其实只是移情而已。以愁眼看世界,则天地日月无一不愁,怨不得芭蕉。若是捧一盅茶,恬淡地听,这雨打芭蕉的声音,胜得丝竹,清入肌骨。但雨天气温低,茶易冷却,而冷茶又伤胃,所以旁边还是要有温茶的小炉才好。这和温酒的却不同。酒越温,醺香便越是四溢,但茶较脆弱,长久地煮,会变色变味。所以用烛火来温最好,可以放在窗台上,一烛如豆,在雨声中一颤一颤。若无香可焚,雨气与茶气萦绕在一起,也已经好闻得很了。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余是何音?恬然乐之悠然忘
80、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独自地做任何事,到得后来只怕总会淡淡地惆怅。只因“茶类隐”,而并非我们是真正的隐士,真的离得开尘世的繁华,与朋友促膝的快乐。那便约位朋友,一同来品新茶。看她如何细致地用茶水拭着清洁的白瓷杯,微温的杯壁散发出肉眼几不可辨的白雾。看她如何含着恬静的笑容放入茶叶,着盖,静静地等待。看她斟茶时低着的眉,像水中绽开了一枚修长的茶叶。真要苛求这程序的完整才肯喝茶,才认为不辜负,那未免失随性之乐了。便静静地喝着茶,在雨声里想想心事。茶叶长在天空下时,沐着这样柔和的雨,也会舒展开枝叶而润泽地微笑着了。若聊天,这话题也必熨帖而亲昵,随着茶中的烟袅袅升起,又缓缓飘散去,融入窗外的竹影
81、雨意。于是燃一炉香,用结着绿色铜锈的香炉,在遥远的时候,曾有过一个倚窗凭栏的女子,用她秋水似的双眸,望断了青春。锦瑟年华,无人与度,而闲情正如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也许唱着古老相思曲,在玉兰树下弹着箜篌时,身畔放的,正是这个香炉。而炉边的这一盏茶,无由地便染上了这千年的幽微愁绪。玩赏着杯中的茶叶,像看到采茶女柔软纤长的手指,在呼吸间,随你到前生来世。 散文2003年第3期1、作者认为“茶类隐,酒类侠”,联系文章分析酒与茶的区别有哪些?(4分)答: 2、作者在第二段中写道“茶不是这样喝的”,“这样”指的是什么?(4分)答: 3、作者说“喝酒宜于雪天”,“喝茶宜于雨天”,这是为什么?(6
82、分)答: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文章以“酒和茶”为标题,目的是要在饮酒与喝茶中得出人生的道理,做人既要有豪情,也应该有柔情,具有刚柔相济的性格才是完整的人生。B、江南大雪时,正适宜于饮酒,赏花酣酒,人生乐事,当然,身在江南,即使不下大雪,像西湖小雪,小舟浮湖,当炉煨酒,也是快事。C、较烈的酒,是不适宜与爱人一起喝的,这是因为烈酒醉人,太醉了,爱人过多的柔情与关爱,会打破醉酒中甜美的梦。D、喝茶最好能约个知己,边喝边交谈,在茶的氤氲里,看着友人细细的沏茶、品茶,看着茶叶在水中逐渐漂浮、下沉,人生的快意便同江南的细雨一样蔓延出来。E、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
83、借喝酒与饮茶来抒发感情,以细腻的描写展示了恬然淡泊的内心世界。三 老歌 洁尘 (1)约翰丹佛飞机失事丧生的消息登在初秋报纸的国际版上,短短的一条。那几天我经过好几家唱片行,里面都飘出丹佛的歌声。我站在门外裹着市声细细地听上一会儿,心情萧索难言。 (2)渐渐地,总会有一些对我们有过意义的人,从我们身边悄悄地走开。丹佛也走了。多少年没有人听老丹佛了?!如今人一走便大街小巷地传唱起来。这样的情景在邓丽君过世的时候也有。当代人对一个时代人物的纪念显得如此薄情而又如此深情。对于我来说,丹佛是重要的,他的歌声像一双温暖粗糙的大手抚慰了我十几年“西弗吉尼亚啊,乡村路啊,我的妈妈”阳光、蓝天、白云,一个乐观单
84、纯的美国佬甩着叭哒叭哒的大脚板兴冲冲地往家赶。丹佛歌声中的这一形象猛不丁撞一满怀似地击中了全世界人民的乡情。他感动的是整整一代人。当他来到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时,迎接他的恰是我们这批亟需快乐和伤感的少男少女,我们在阳光里眯缝着眼睛一起摇头晃脑没心没肺地哼唱着,“Country road, take me home” (3)这一切在今天看来,便有了它不同寻常的意义。 (4)我曾发誓要刻骨铭心地记住许多事情,如今,这些记忆和昨天的晚霞一起消逝净尽。但是,单纯的丹佛还是留了下来。在一溜烟似地听过席琳狄翁、玛丽亚凯利、迈克尔波顿等当今巨星之后,我还是仅为丹佛感动。九十年代的人越来越会装模作样。看到波顿的音
85、乐录影,他在群山峡谷间作激情豪放状,虽说是一样的阳光、大海、水洗似的天空,但常常有一种滑稽的感觉。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 (5)我酷爱的歌手,一个是丹佛,一个是卡蓬特,如今都是故去了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称卡蓬特拥有一把让人听着听着就热泪盈眶的暗嗓泪水来自心底的应和,而不是被煽动的结果。这是卡蓬特的高妙处。她的歌我也听了十几年,倘若她没有那种真诚且稳重的品质,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耐心和痴情。与丹佛一样,卡蓬特是那种其貌不扬的歌手,你闭着眼睛听得心醉神迷,睁眼一看,他们竟带着一种拘束的表情,在唱片封套或电视屏幕上涩涩地笑。看看他们,再想想当下艺人熟练且轻
86、浮的笑容,你会觉得前辈们的青春是有趣的,温暖的。我在情绪低落的时候常常翻出这些前辈的音乐录影,看他们穿着过时的大喇叭裤,一脸灿烂的笑容,唱着经典的老歌。在暗处的我,总会被抚慰得十分熨贴。 (6)曾经想,我要是老了,在做一个慈祥的祖母的同时,能听听这些老歌,真是一幅美满的晚境。那时,再定神一想,有那么一位和我一起老过来的歌手,在某个地方也安详地老着,那也就可以算得上完美了。我的父亲已经老了,他常常很安详地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听邓丽君。每次到海韵这首歌时,他就要站起来把唱机的音量开得大一些。“女郎,你为什么独自在大海边徘徊?”徐志摩的原词就是这样的煽情。邓丽君离世的时候,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说:“哎,
87、可惜了,也是正常的。”父亲平时话极少,这次也是,但却让我把“可惜”和“正常”两个词琢磨了好久。 (7)是的,总是在老歌里,我才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温情。流金岁月,配上简单的老歌,也便配上了真实的悲欢。让我们将自己镶入其间,细数时光,触摸心灵,感悟生命吧。(选自私人版本,有改动)1.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用唱过的歌曲来纪念逝去的歌手,人们是深情的;而在一些歌手生前却长时间将其淡忘,人们又是薄情的:作者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伤感的情绪。 B.第二段中提到了著名歌手邓丽君,也营造了“阳光、蓝天、白云”的歌曲意境,均与后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的写作思路自然、流畅,清晰可辨
88、。 C.文中父亲所说的“可惜”与“正常”两个词,前者是对心爱的歌手离世的婉惜,后者是对人之生死的看破。这种积极与消极并存的情绪是作者不完全认同的。 D.本文多次采用对比手法,对老歌、老歌手形成再认识,抒写了它们带给自己的温暖与感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流行文化的某些不满。 E.本文作者怀着崇敬之情回首往事,集中地表现了以约翰丹佛为代表的经典歌手激起了几代人的思乡之情,使人们感悟生命本源、重寻回乡之路的主题思想。2.结合文意,解释第4段画线句子“当代歌星几皮箱的行头几卡车的音响灯光设备,却是不敌丹佛的那一把吉它”的含义。(4分)答:_ 案 _3.第6段加点的两个词“美满”、“完美”在使用上能否
89、互换?为什么?(5分)答:_ _ 4.在作者今天看来,“老歌”对自己有着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文意作一简要概括。(不超过60字)(5分)答: 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五)参考答案一1、(4分)因为树的潇洒大方优雅的姿势,谦虚而有深度的品格,珍惜来自宇宙的每一点营养的胸怀,简洁、完美的个性。 (以斜线为界,每小层意思1分。) 2、(6分)(1)世界上各种生物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和理由,不会与人的需要或意愿完全相同 (或:生物按自己的需要而生存,不会全都适应人类的需要。) (一定要写出后一分句的意思) (2)野外的池塘、树林、小花、阳光这些自然景物(1分)能让我们攥紧的骨骼和灵魂摊开,(1分
90、)让我们自由地徘徊,充满惊喜和依赖,(1分)深切地体会生命中无尽的美感。(1分) (以斜线为界,答对一层意思给1分) 3、(4分)(1)上帝的花园指大自然。(1分) (2)自然是美好的,(1分)人类应充分尊重自然,享受自然,开发(利用)自然,(1分)不要盲目地去改造自然。(1分) (第(2)题以斜线为界,一小层意思1分。综合回答也可以。) 4、A、E(每个2分)二1、酒性烈,茶性淡;(2分)酒能养气,茶能消俗。(2分) 2、不像喝酒那样,喝酒需要豪气,在痛饮中感受到人生的快意,而茶不然。 3、下雪天下皆白,开阔而爽朗,最适宜在醉中品味人生;(3分)雨天四周皆静,有雨打芭蕉的静美,在雨天品尝茶的
91、幽香,能让人移情,甚至忘情。(3分) 4、C D三1.CE2. 当代歌星惯于装模作样,追求表演的繁复,却远不如真诚、单纯的丹佛 能长留人心。3.(1)不能。(2)这两个词都有令人感到满足的意思,“美满”侧重于结果的美好、圆满;“完美”则指结果达到期望的极致,无可挑剔,无所欠缺,“完美”较“美满”程度深,表意重。文中先写人与歌的相融,后写人与人的相融,文意由轻到重,以表现两个生命的碰撞为重点,故两个词在使用上不能互换。4.聆听老歌,使自己更加珍视生命中那些单纯、真诚、稳重、使人感到安详的东西。这是自己成长过程中对生活的重要感悟。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六)一 精神的后花园 人们常把“
92、后花园”比作人们幽会的地方,夜莺啼啭,香气袭人;娓娓话语在星光下飘飘渺渺,那么,心灵的火花是必定会在这美妙的时刻美丽的氛围中燃爆的我从未有过这田园般的经历,我的生活平淡无奇。 从最表面的生活来说,我想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生活对我来说,是常常来不及吃早餐而去挤公共汽车,时每日重复不变没有创造性的生活,是赢弱的身体带给我的疾痛,是常常的囊中羞涩,时长舌妇们的说三道四,是因为你的直率而带来的误解,还有因为你的出色而引起的嫉妒与刁难。这样的生活是在缺乏阳光、草地和浪漫。他们是那么琐碎、平庸、没有意义,然而我却日复一日地过过来了,没有反抗,没有过多的怨言,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 但我回到寂静之中,
93、阅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书籍,我好像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我向他倾吐自己胸中的不平,他以宽容微笑的心来接纳我,我和他讨论我从来不知道的生活问题,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很多。在我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道我所欲道,想我所未想,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我问我自己,我究竟在哪里?我的灵魂告诉我,我置身于我的精神后花园。 是的,我有我的精神后花园,它是那么美妙,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我安静的时候,就可以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我甚至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我的思绪在这其中可以
94、上天入地,任意游荡,没有人管你心里发生的任何事情,这多么惬意。我想,如果生命中还存在幸福的话,那么这幸福只存在于心灵里、精神上,因为,肉体的欢乐转瞬即逝,肉体的堂皇形同虚设,维心灵常青,维精神永存。为什么那些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人在挥金如土、骄奢淫逸之时,也难免感到几分空虚、几分无聊呢?因为仅仅物质、仅仅钱财并不能使我们满足,物质生活之外,我们还有情感、心灵,我们还有梦想、追求。 我不再怨恨生活中的琐碎、平淡、疾痛、贫困,因为当我打开门走入我的精神后花园,我会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 选自 散文 1998年第2期 )1第二自然段段首说“我是常常厌倦生活的”,段
95、尾又说“我甚至对生活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请你做出解释。(3分) 答(35字以内): 2前2段和后3段分别论述了两种什么样的生活?前后两种生活形成什么关系?(4分)答(30字以内): 。3请将第三段作者论述的内容浓缩成一句话。(4分) 答(30字以内): 。4请把作者进入“精神后花园”里的感受概括出来。(5分)答(60字以内): 。5作者赞美“精神后花园”的两项是( )( )(4分)A.我和世上最美的善读者在接触,他引领着我走进另外一个国界,或另外一个时代。B.攀登我所不能达到的峰巅。我在世界遨游,我在享用美餐。C.不仅仅有鲜花奇草,还有温泉小溪和风。D.我听见小鸟们的喘息耳语,
96、感受到我和我爱慕已久的情人在梦乡里温情昵喃。E.把一切我不喜欢的东西隔绝在外,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与喜悦。二 走过河流每天每天,我都从一条河流上走过,一条比我的生命还要长久的河流。在我没有来到这个世上时,它就已经诞生了。在我离开这个世上时,它还将继续流淌。一条河流,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如我简约的生命,一头一个家。每天每天,当我踏过它身上那架石板桥走向外面的世界时,我都无法漠视它,像无法漠视内心的欢乐与惆怅。每天每天,我都有一种冲动,我想和它对话,我想写写它,和从它上面走过的自己。哲人说,人可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今天看到自己的它已不是昨天的它了,虽然它仍叫着那同一名字。逝者如斯。但是,我
97、仍然愿意相信,这条曾润泽过我童年的河流,这条我曾经远离、终于又回到它身边的生命的河流,依然识得我的容颜,一如从前,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而今天的树叶也不是昨天的那一片了。这样想着,我又觉得自己实在好笑,为什么执拗地想让它记着我,认得我呢?我难道是昨天的那一片叶子吗?沿着河走,从一段生命到另一段生命,我踏实地走过一段寂寞、细碎的日子,但是我渴望走过河流,走到外面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只作为一个妻子,不只作为一个母亲,而是一个社会人,那样我的生命才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缘着梦想的阶梯,在一双双温暖的手臂引领下,我终于跨过生命的河流,重又站在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
98、流的两岸年年走着不同的人。走着走着,人就长大了,人就成熟了。应该说,我还是我自己,还是那个矜持善感的女子,但每段生命的内容都不同,每一段生命,我都有不同的目标和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诗歌,关于生命。对于人生的种种际遇,我的心满怀激情。积极向上地活着,忧伤但不颓唐。这条生命的河流,每当面对它,我就成了一个诗人,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不蔓不枝,活得真实,活得像我自己,不欺人不骗人,对得起自己的心灵。走过河流,走过我自己。1、请根据文意写出“河流”和“树叶”的含义。(4分)答:(1)“河流”的含义是: 。 (2)“树叶”的含义是: 。2、“河流的两岸年年开着相似的花朵,河流的两岸年年走着
99、不同的人”,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句话所表达的主要意思。(4分)答: 。3、请分别说明以下三句话在文中的意思。(6分) (1)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2)昨天的太阳再也照不到今天的树叶。(3)我觉得自己如同它岸边的一株清白的植物。答:(1) (2) (3) 4、下面是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作者由“走过河流”,思考到了自己的生命之河。B.作者“走过河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生活,认识到万物皆在万变之中。C.“曾经的春天我有过许多梦想”,这“梦想”,是指关于“爱情”、“诗歌”和“生命”的梦想。D.作者认为,要想使人生命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
100、,必须是“一个社会人”,同时也是“一个妻子”、“一个母亲”。E.通过对“走过河流”的思考和联想,作者认为时光易逝,应远离生活。三 名著的遭遇 李洁非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然而,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文学名著作为叙事艺术精品,给影视剧的编导预备了坚实的基础,能令其事斗功倍,所以中外很多影视编导都打它的主意,是很自然的;但是,由于文学名著自身的艺术复杂性,以及大多数编导的方方面面的个人修养与文学名著的艺术精纯性这间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改编的成功率历来偏低,这也是很自然的。以四大古典名著所改编的电视剧为例,假原著的巨大影响,当初它们的播出都曾轰动一时,但好景却不长。特别是红楼梦和水浒二
101、剧,照理说,其原著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数一数二的杰作,艺术养料最丰,然而恰恰是由它们改编的电视剧,最失败,播出时频遭讥疑,之后几乎杳无踪影,导即被淡忘。倒是最改编的西游记,得到了一些认可,多年来不时有重播。究其原因,虽然跟电视剧的编、导、演各方的努力和表现有关,但其实最主要的却是西游记小说原著本身,在四大古典里面,故事的意蕴和人物的意蕴,都是最简的,改编者把握起来,犯错误或者走形失神的机会不太多。今年春节,忽见重拍之数集西游记在电视中播出,颇感诧异。于是观之。但不数集,我即生出狗尾续貂般的无聊感来。字幕上所谓“原班人马”显然名不副实,八戒、沙僧二位演员均已易人:况且,即便真是“原班人马”又待如何
102、?看着唐僧、悟空、观音等面生赘肉、身手见缓的模样,我只作“既有当初,何必今日”之想。一是运用大量电脑特技,来加强打斗及神魔场景的表现;一是在剧情上脱离原著,由策划和编写人员自出心杼,增添若干情节。前者我以为思路没有错误,眼下已近3世纪,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入影视创作,完全不应是有争议的问题,但像新版西游记这样,条件并不成熟却勉强为之,以至于生硬幼稚者,我觉得就反为不美。却年底,在影剧院欣赏好莱坞大片星球大战,里面的电脑特技令人叹为观止,有再造世界般的神奇。有此印象,再看新版西游记,两相对照,后者的草率与粗糙真可以说昭然若揭!其间,资金不足可能是一个决定性因素,不过,我仍然感到,两者艺术态度上也
103、有巨大差距。条件明明不具备而刻意为之,其动机不能不令人生疑只怕是艺术创新的价值有限,而招徕看客的嫌疑倒更重一些吧?至于新版西游记对原著情节的改动,原则上并非不可只要改得合体、有度和足够聪明。可我所发现的改动,大抵都既不合体,也非有度,更不聪明。有一集,即叙述唐僧等受厄于如来金鹏的那一集,平空冒出了一个“孔雀公主”,居然以“纯情女郎”面目缠缠绵绵地穿插其间,对唐僧频送秋波。我直觉中即感到此一人物及其身上的种种信息,很是稀奇古怪,绝非原著可能有:一查,果系杜撰。诸如此类的笔触,我无意责其大胆,惟觉改编者头脑有些混乱。新版电视剧西游记,的确打上了90年代以来中国蓬勃兴起的市场化文化的印记。对它,我们
104、只宜这样理解,若过多地考虑什么“文学名著改编”这类的问题,倒有点多余了。(节选自书摘2000年5期)1.为什么说“文学名著,总是吸引影视改编者的注意力”?(3分)答: 。2.(1)本文第三、四两段分别评论了根据名著所拍的三部电视剧,是为了阐述什么观点?(4分)答: 。(2)本文第三段明确说“以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为例”,但为什么下文却只列举了三部,而没有举出三国演义?(2分)答: 。3.作者在第五段所说“狗尾续貂”一语,(1)具体指什么而言?(2)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5分)(1) (2)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从第一段所说“改编得好的偏偏又很少”一语来看,作者似乎并没有全盘
105、否定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但从下文的叙述及举例看,作者其实并不承认在这方面有成功的先例。B.本文对新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拍摄中的过分市场化取向颇有微词,认为这是该剧不成功的重要原因。C.作者认同名著改编电视剧这种文化快餐现象,但不赞成在电视剧拍摄中运用电脑特技和对原著情节进行改动。D.本文评论新拍西游记的相关篇幅占的比重大,是由于它的问题更多更新更典型,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可使行文重点更突出,针对性更强,详略更加得当。E.本文用运了对比的手法,如将改编的电视剧与原著对比,将已拍成的有关名著电视剧相互对比,把同一句著电视剧的新旧版对比,使说理更加鲜明。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六)参考答案一
106、1(3分)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平庸感到厌倦(1分),而又为自己拥有美好的精神花园而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2分)。2(4分)前者论述现实物质生活(1分),后者论述精神生活(1分),形成反衬关系(2分)。3(4分)作者在阅读书籍用心灵 与古今中外的哲人 交流思想而受到启发。 (1分) (1分) (1分) (1分)4(5分)我好像可以上天入地(1分),在另一世界里遨游,领略那里无限美好的风景(1分),和最健谈的人们讨论问题(1分),自己感到无限的惬意和喜悦(2分)。5(4分)(B)(E)答对一个但另外一个错给1分,全对给4分二1、(1)变化而永恒的时光。(2分) (2)变化的万物,也含作者自比(2分
107、)2、生命的历程相似,但对社会的贡献不同。 或:生活的历程相似,但每个人的人生价值不同。(4分)3、(1)生命的时光和历程不会重复(2分) (2)时光易逝,永不再回。(2分)(3)活得坦然,活得真实。(2分)三1.作为叙事艺术精品,基础坚实,改编者可以事半功倍。2.(1)名著改编为电视剧的成功程度,取决于编导者个人的相关修养与原著的艺术复杂性(精纯性)之间的吻合程度。(要点:电视剧成功与否取决于编导者对原著的理解深度。)(2)三部名著电视剧已从不同角度将问题说清,不必再重复举例。(或:三国演义电视剧作为例证较之另外三部不够典型)3.(1)新版西游记较之旧版艺术品位更低(或:更加等而下之。)(2
108、)“原班人马”名不副实运用特技生硬幼稚(或草率粗糙;或哗众取宠;或浮躁浅薄)(3)对情节胡乱编造(改编不负责任;或随意杜撰)(4)打上了市场文化印记(或市场文化色彩浓厚)(答出其中三点即可)4. A C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七)一 读书苦乐 杨绛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工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
109、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
110、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 icti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呼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是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阴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
111、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可惜“串门”只能“隐身”,“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知所积蓄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精神享受”该不是一回事。1文章在第一自然段以陶渊明为例,意是想表现什么?
112、结合全文回答。(4分)答: 2我觉得读书如比“串门儿”,“串门儿”很形象地说明作者 (3分)。3文中所写的读书的乐趣在于 (3分)。4下列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承认自己读书不是苦读,但否定“追求精神享受”的说法。B读书不应苦读,苦读就容易死读,死读书不应提倡。C读书有苦也有乐,二者应允许并存,在作者则以乐为主。D读书应从兴趣入手,随心所欲为好,不要问为什么。二 访 兰 贾平凹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来培栽。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观赏,父亲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以后又进山去,
113、可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从几十丈高的山崖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声,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培栽,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
114、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培栽,便 成了玩赏的盆景。”“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样子是似乎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欣赏它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
115、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而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1文章说:“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为什么?(6分) 2为什么父亲成功培植兰草“并不因此而得意”,“反而倒有几份愠怒”?(4分) 3纵观全文,父亲带我到深山去“访兰”,其真正意图是什么?(4分)
116、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两项是( )(4分)A全文短小精悍,含蓄隽永且虚实相间,既有对兰草的细腻描写和刻画,又有对人生感悟的诠释,情理并茂,发人深省。B文章开篇设置悬念,既激起了读者急切的期待心情,又使行文跌宕起伏,并为下文“访兰”蓄势。C“我”和父亲花了半天时间才到空谷兰草之地,崎岖的山路、直下的瀑布、轰轰隆隆的水声,既表明“访兰”之艰辛,又体现了兰草生长环境之恶劣。D“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空谷兰草的崇敬之情,也体现了“我”对大自然美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E文章中,“我”由空谷兰草之状之味产生联想,从优美到崇高,咏物以明志,既坦陈了为人处世的真义,又反映了
117、“我”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格魅力。三 人 情 似 纸 刘心武提心吊胆地说真话那阵,说了那么多。毋庸提心吊胆便可倾吐真话这阵,却什么也懒得说。 我曾到那间小屋子去看他。其实根本不是一间小屋子,只有门,没有窗,甚至没有透气孔,因此,人进去以后便必须把门敞着。那是个储藏宝,空间极小,气息极窒闷。但我们交流得很畅快。至少在我这方面是这样想。有的话还得压低嗓门。眼波的流动中也许有许多的情谊。但现在他有二十、三十倍大的空间,许多的门许多的窗,门紧闭着,窗半开着,“硬件”好,“软件”更棒,我却不去迈进那门槛。他也不来请我迈进那门槛。似乎也并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只是不再有那么多的情感了。淡了,薄了,甚至弥散了。
118、 据说人情似纸的“纸”现在不是“秀才人情纸半张”的那“纸”,而是赵公元帅笔下的那“纸”,即通货。社会的物质繁荣据说必须付出精神沦丧的代价。又据说落伍者看来是精神沦丧,而先锋眼中的却是可喜的精神瓦解,但先锋们犹未能指出的旧精神瓦解后应运诞生的新精神究竟是什么,有的先锋中的先锋则说只需瓦解无需重构:“凤凰涅般”是可笑的。凤凰只应焚毁,何必重生? 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股微弱。那永恒的东西里就有人情,似乎的人情。纸很薄,却可以写情书,写诗,写温情的句子,写必要的问候,当然还可以画画儿,可以折成一只小船,放在小溪里,任其顺细碎的波浪旋转着漂向远方。 转眼一年整了。一年多以前正在
119、美国。记得到纽约的头一天,傍晚时分,曼哈顿万家灯火中,也有了我小小的一盏。在简单而舒适的下榻处,桌上有小小的花瓶,小小的花束,还有小小卡片,卡片上写着温暖的句子,人情似卡片么?我却自从去冬以后,再没给留下卡片的人寄去哪怕是一张薄薄的纸。我总埋怨着别人的情在淡在薄在弥散。自己呢?从别人的眼中看我,该也吃了一惊吧,怎么会变成了这样?比以前冷,比以前硬,比以前懒,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 以前的时代,人情或许似醍醐,厚重粘稠?如今是人被纷至沓来的信息和事务碾扁熨平的时代,人情随之也轻薄寡淡了,人更多地依靠内心的支撑而更少希冀外的扶持。人情真的在萎缩真的似纸了么? 也许是因为现在“移情”和条件好多了,
120、可以移向唱片,移向真古董和假古董,移向需要每天饲食的猫、鸟、鱼、兔,移向需要浇水剪枝施肥换盆的花草,移向小小的敢票,移向书报,总之可以更彻底地从活生生的人面前移开去。最省事的“雅移”法是寄法山水,最省事的“俗移”法则是坐到打开的电视机前剥食着花生米不分节目好赖地一直看到荧屏上出现“再见”的字样。 但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缕一缕几缕一片的对活生生的人的的沟通欲望,化为思念,化为莫可名状的思绪,最后可能就拽过一张纸来,想在上机写上一些情,一引起别人可能并不呼应并不需要的字、词、句和标点符合人情确确实实就是一张纸。 当我从淡薄中想起人家时,人家或许正从残存的印象中摆脱出去而正在忘却我。曼哈顿的灯火
121、呵,哪能一盏下面尚关于我的一缕思绪?1这篇散文的题目是“人情似纸”,作者在文中谈到了“纸”的多种含义,请根据你的理解,分点加以概括。(1)_ _(2)_(3)_2“我却仍愿抓住一点自认是永恒的东西,哪怕只有游丝般微弱”一句中“永恒的东西”是指什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 _3文章段写了当年屋子的狭小空产而交流畅快以及现在居室宽敞而感情淡雅薄。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的任用是什么?_ _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比以前冷,却比以前更会为自己辩解”一句,表现出作者严于解剖自己,对自己疏淡人情却托辞搪塞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B第3段“凤凰只应焚毁,
122、何必重生”这话是“先锋中的先锋”说的,意思是说旧精神瓦解后应该诞生新精神,否则就不必瓦解。C作者认为“移情”可以更彻底地断绝与别人交往,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尤其推崇最省事的“雅移”,即寄情山水,融情于自然。D心中仍不免时时逸出一丝两丝一缕几缕一片几片欲望”一句,形象地表达式出作者在现实生活中因无人理解而无可奈何的心态。E本文有感“人情似纸”,认为靠金钱维系人际关系是一种精神的沦丧,为现今人怀的淡薄而感到惋惜,呼唤人们多进行情感交流。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七)参考答案一1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与我读书“乐在其中”是一回事。 2自由自在,博览群书的情形。3随意阅读,随时拜师求教,丰
123、富经历,认识人生,脱去愚昧,增长智慧。4AC二1因为它们生长的环境不一样。(1分)盆景里的兰草经过人的精心栽培,只是供人玩赏,样子虽美,但太甜、太媚,格调也俗气。(3分)而山间幽兰则吸天地之灵气,秉大自然之毓秀,有自己的特色、富有灵性。(2分)2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包括“我”)只知观赏兰花的形美即外在美,(2分)而忽视了他的本质“,不懂“父亲”的良苦用心。(2分)3让“我”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人活在世上,不可失去“本质“,不要献媚迎合,拍马逢迎,保持自己的节操,否则就会失去人格,这样也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所作为。(4分)4BE(A、未“刻画“兰草 C、不是表明兰草生长环境的恶劣 D、“我对大自然美
124、景的怜惜和热爱之情“有硬贴和拔高之嫌)(4分)三1、(1)(人情)像纸一样淡薄;(2)人间真情的载体,如书信、贺卡等;(3)菲薄的赠品,如书画等;(4)通货(金钱)。2、“永恒的东西”指人间真情。表达了作者对人情淡薄现实的惋惜,以及盼望找回人间真情的感情。3、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呼唤人们找回真情,珍惜真情。4、AE(B项这话的意思是说旧精神瓦解后无需重构,C项“尤其推崇最省事的雅移”无根据,D项这句主要表达对真情的渴望和呼唤。)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八)一 写给秋天 罗兰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依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
125、起、白露初临的神韵。一向,我欣仰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时候,我就享受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天,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的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的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小小的飘落而萧萧的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
126、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引导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怆凉的日子。情感上的磨折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寂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寂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
127、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是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我在逐渐沉稳的中年,始终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受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忿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
128、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生命不是虚空,它是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他应在执着的时候执着,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然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泠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秋的“神韵”,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分)答: 、作者在不同的人生时期对秋有着不同的感悟,这些时期和感悟都是什么?(分)答:() () () 、作
129、者说“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中的欢乐”,为什么又说“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纪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分)答: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分、写给秋天是很有韵味的散文。作者着意渲染为人们所常见的秋景,托秋寄意,借秋抒情。、“神韵”二字是这篇散文“文眼”,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精髓所在。文章之所以不同于以往的同题散文,也就在作家对秋的“神韵”的深刻体味上。、作者从秋天的常见景物发现许多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东西,但并没有突破惯性思维的心理定势。、作者把独到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清新文字之中。文章不乏含蓄淡雅,让人读后有一种美的享受。、作者从秋景背景后感悟到一
130、种生命存在的方式;它是“宁静”“安闲”的,而非“浮躁”“喧腾”的;它是“豁达”“超然”的,而非“落寂悲愁”的;它是积极进取的,而非消极懈怠的。二 踏 雪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丛迎春开得正闹。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瞪大眼睛说我有病。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一上江堤,寒风挟着雪团儿直往脖子里钻。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我
131、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跛一滑,跟我下了江堤。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满腹怨气。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绿葡萄发醅的一江春水。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索枯肠想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妹妹眼尖,说是野鸭子。我遂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返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天助我也
132、,三番两胜,兄走妹随。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与吱吱踏雪声。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一种凄美慑人魂魄。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么?”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只可惜,不会做诗,难以抒情。我问妹妹:“今儿踏雪寻春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年下雪,我们还来。”1.
133、(1)“那丛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 (3分)(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答: 2.文章结尾处,妹妹说:“妙!妙!”说明兄妹俩是寻到了春的,在文章中兄妹俩所寻之春是在哪些物象上体现出来的?(3分)答: 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文章所写的早春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100字左右加以概括评析。(5分)答: 4.下面是关于文章的一些分析,请选出正确的两项(4分) ( )A.“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我拿三毛作比”,“当比三毛更三毛”中的四个“三毛”的含义是一样的。B.“还是头发长的好唬弄”中的“头发长的”运
134、用的是借代修辞,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情感基调协调。C.在整个寻春的过程中,妹妹有过失望,有过埋怨,有过怀疑,更有过惊喜。D.在艺术特色上,这篇文章能寓严肃的主题于轻松活泼的记叙之中,兄妹的嬉笑调侃平添了文章的情趣。E.文章材料简单琐细,且在处理时缺少变化,这是文章的不足处。三 表现自己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人才问题的讨论会。有人私下给毛遂提了条意见:“好表现自己。” 我大吃一惊。这不是冤枉好人吗?仔细一想,毛遂也是表现自己。倘不表现自己,怎么能自荐呢! 原来,毛遂自荐并不避嫌疑。他本来就认为:有才能的人,就象放在布袋里的锥子,一定会冒出尖来。不冒尖,你怎么晓得他有才!千里马之所以能被伯乐发现
135、,还不是因为千里马长啸一声地表现自己吗? 我们赞扬毛遂,说到底,就是赞扬毛遂敢于表现自己。这点,是过去所有赞扬毛遂的文章不曾点穿的。我敢说。 近些年来,自荐之风盛行。这是改革之举。然而,“好表现自己”的帽子,还畅销于市场。要不,怎么会把这顶帽子戴在毛遂头上? 跟“好表现自己”相反,“不表现自己”,从来都是作为一种谦逊的美德加以肯定。众目睽睽之下,谁能说不要这种美德? 于是乎,明明是错误不能顶,明明是好事不能做,明明有意见不能提,明明有主意不能讲。怕啊,怕背“好表现自己”之名啊。 “不能表现自己”的“美德”误了多少事?如果有可能作个统计,误事的总数,平均分配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怕是谁都不会有一张笑
136、脸。 “不表现自己”,不是美德。 “表现自己”,是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试想,每个国人都这样去“好表现自己”,毛遂何其多也,我们堪称“毛遂之国”了。 “表现自己”,是要有气魂的。 一番事业的人,全然不考虑这些。他们像毛遂一样不避嫌疑。他们明智地感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表现自己”,表现的就是做人的那么一点精神。 改革的今天,应当受到指责的,倒不是“好表现自己”,而是那种害怕困难,得过且过,唯唯诺诺,相互推诿,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敢表现自己的人。 不敢表现自己,就不会有民族的朝气,事业的创造,历史的开拓。 “不
137、表现自己”,是表现了自己的落后。 “表现自己”,是表现自己的进取。 “风头主义”、“野心”,跟表现自己无缘。优秀运动员李宁,把在奥运会上“表现自己”夺得的三枚金牌,都送给了他的老师、教练和保健医生,自己只留下银牌。他说:银牌才能说明自己的不足。这是“表现”中的另一种表现:在荣誉面前的表现。 我们能不为表现者的表现喝彩么? (毛遂不避嫌疑) 1、在文中, “表现自己”是指 。(字内)“不表现自己”是指 等行为。(字内)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字内)作者分两步进行论证: ( 1 ) (字内)( 2 ) (字内)3、文章结尾处,作者用了一个自然段专谈了“风头主义”“野心”跟“表现自己”无缘。这样
138、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字内) 4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两项是:( )( )A、标题“毛遂不避嫌疑”是用以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B、“不表现自己的美德误了多少事?”中“美德”一词加了引号是表示反语。 C、“世事我曾抗争,成败不必在我”中,“不必”一词是“不必要”的意思。引这句话是用来表示有志于事业,敢于表现自己的人,不计成败毁誉的精神。 D、“我们能不为表现者的表现喝彩吗?”这句话中后一“表现”只指本论部分作者对“表现自己”的种种论述。 E、这篇思想评论,作者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又能联系实际,批驳了“好表现自己”的错误观点,为那些在改革洪流中挺身而出的毛遂们鸣锣开道,呐喊助威。
139、 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八)参考答案一、泠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或答出安闲明澈、豁达超然也可以)、()读小学时期感悟到秋的安闲明澈;()在复杂多变的岁月,在那寂寞的村学的两年领略到寂寞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在逐渐沉稳的中年领悟到豁达与超然。(时期与感悟的内容各分)、要点一:因为正是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中,作者在秋天的指引下寻找到迷失的自我,领悟到生命的意义。(分) 要点二:在秋的安闲淡雅豁达超然的启发下,作者能以平淡的心情去看待所经历过的一切悲酸与伤痛。(分)、二1.(1)通感,突出了迎春花开得热烈(这道题,首先是对修辞手法的辨认,“闹”是
140、听觉形象,而“迎春”开则是视觉形象。感觉之间的相互沟通是通感的修辞手法。在这里是借用了千古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表达方式,将视觉形象以听觉形象出之,来达到表达迎春花开得热烈的意思)(2)点出一个“春”字,向读者透露野鸭子是春的信使,紧扣了文题(做这道题时,一定要注意其用意是什么,因为在前文只是写到野鸭子,一般的读者可能一下还醒悟不过来,所以引用这句诗,将其春的信使的面目透露出来)2.野鸭、苇心、柳条(全文写的是一个“春”字,因其是踏雪寻春,所以作者要把所寻到的春天告诉读者。“春”在哪里?以什么物象将春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作者必须要巧妙安排的。在文章中作者正是借助野鸭、芦苇之心和柳条来透露春天
141、的到来的)3.应紧扣“春天是万物与风雪严寒抗争而来的,并不是大自然的恩赐;虽柔弱而不畏强暴,虽屡遭摧残却不可战胜;在苦难中显示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以唤起人们的希望,鼓起人们的信心”等要点来评析。(要注意从环境的寒冷等来得出第一要点,要注意从芦苇被烧而春来又酿新绿来得出第二要点,要注意从文章中妹妹开头的懊悔到后来的明年要再来得出第三要点)4.CD(A项中的四个“三毛”,前三个“三毛”应是实指,后一个“三毛”则是虚指,只是一种象征。B项中的“含有轻蔑的意味,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协调”有误,这里的“头发长的”有调侃的意味,给文章增添了情趣。E项的评述过于偏颇,不正确)三1、表现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智慧
142、,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对人类的贡献;错误不能顶,好事不能做,意见不能提,主意不能讲 。 2、要敢于表现自己 (1)对“表现自己”和“不表现自己”的不同含义作诠释; (2)进一步联系“改革的今天”,指责“不表现自己”的错误和影响,赞扬“表现自己”是进取的表现。 3、可使“表现自己”的概念更加明确,使读者彻底弄清什么才是“表现自己”,以杜绝概念混淆。 4、C D (C、“不必”一词是“不一定”的意思 D 、后一“表现”作为前一段的结语是指第十七段李宁的表现,作为全文的结语指本论部分作者对“表现自己”的种种论述。)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九)一 我为什么喜欢读书埃及阿巴斯阿卡德我爱读
143、书只是因为在这个世界我只有一个生命,而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生命不能把我心中的全部动因都激发起来。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因为它从生命的深处增加了生命,尽管它并不能在时间上延长它。你的思想是一个思想。你的感觉是一个感觉。你的想象是一个想象如果你限制了自已的想象的话。但是,你若借助你的思杨与另一个思想相会,借助你的感觉与另一种感觉相会,那么,事情就不上于此了:你的思想变成了两个思想,或者,你的感觉变成了两种感觉,你的想象变成了两个想象。决不仅仅如此!由于这一相会,你的思想变成了数百个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
144、,则是融会全部溪流的大海。这二者的区别,正如广阔的天际和汹涌的波涛同狭窄的堤岸和有限的轻波之间的区别。很多问题,也许表面上或标题上有所不同,但你若将其归到这个本源上来,那最遥远的也像最切近的了。例如,昆虫的天性和宗教哲学有什么关系呢?宗教哲学与一首抒情诗和一首讽刺诗有什么关系呢?这首诗或那首诗与一段复兴史或一场革命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的生平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从表面上看,许多呈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一种生命的物质,都是从一眼泉中涌出的溪流,还要归回到那里去。昆虫的天性是对生命初始的一种研究。抒情诗或讽刺诗,是一个人的生命在爱情和报复时的两块燃烧的木炭。民族的复兴或革命,是千
145、百万人心中生命波涛的汹涌澎湃。伟大的个人的生平,是一个生命对其他生命的展示。所有这些都在同一个大海中相会。它人把我们从溪涧引向浩瀚的大海。在阅读时,我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寻求这一切,也不知道这一爱好是从这一愿望中产生出来的,但是我喜欢阅读了。我从我所读的东西中发现了这一广泛的联系。我喜欢书,因为一个生命对我来说是不够的。一个人尽管可以吃,但他决不可能吃下比一个胃的容量还要多的食物;尽管可以穿,但他决不可能穿比人体所能穿的还要从我衣服;尽管他可以行走,但他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落脚。然而,当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增长时,他就能把许多生命集于一身,就能成倍地扩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想象,正如彼此交换的那种爱
146、情的成倍增长,亦如两面镜子间叠映出的那张像那样层出不穷。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阅读可以给他“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4分)(1)“一个人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分)(2)“更多的生命”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2分)2在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一个思想是一条被分开的小溪,但许多相会在一起的思想,则是融会全部溪流的大海”。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这一比喻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作者在文中以“小溪”和“大海”作比喻,作用是什么?(6分)答:(1)含义是 (4分)(2)作用是 (2分)3第五自然段中,“这一爱好”和“这一愿望”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答:(1)“这一爱好”指的是 (2分)(2)“这一
147、愿望”指的是 (2分)4下列五句名言中,哪两句与本文的旨趣最为接近?(4分)( )( )A.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B.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C.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D.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E一本新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驰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凯勒二 “西洋楼”废墟前的沉思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
148、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
149、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
150、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1.第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2.对第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答: 3.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分)答:
151、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 )( )A.第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B.第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C.第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D.第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E.第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
152、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三 那一束伴地莲 在我的故乡,每年春天,都遍生一种野草,或许因为多,平常至极,很少有人能叫出它的名字来。尽管一眼就能认出它高高的枝,苍绿的叶。 早春它是不开花的,到了春末夏始,桃花李花都一齐谢了,大地又显单调的时候,它才绽开一粒粒小骨朵,雪白的瓣,乳黄的蕊,不足指甲大的小花儿开在坡上、荒地头、野沟边,如夜空里的繁星,簇簇丛丛灿烂一片,随风散布一种沁人的苦香。 在我的印象中,它的花期很长,要过一整个酷烈的夏季,似乎在仲秋前后,也许会有两三朵小花稀疏散杂在日渐寂寞的景色里,而那枝叶,却
153、也是褪了绿,转入翠黄,尔后再无可逃避地被季节洗蚀了色彩,被干燥的秋风榨尽了水分,被霜露浸得枯脆干焦。其时,它便成了一味药了,这在普通的乡人眼里是不识的,更不知它竟有一个美丽得几近脱俗的名字:伴地莲。 我知道伴地莲,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那时父亲已在遥远的江南工作,家里全靠母亲操劳,我又病了。就在那样一个雪落之后的冬天的傍晚,母亲背我去山后的医疗社看医生。临走,医生递给母亲一截枯草,叫母亲去野地里找,拿回去洗净切碎煮水给我喝,医生说它能治我的病。 归途中升起了一轮月亮。月亮很圆,被雪地衬映得更加明亮,我至今还记得那时看见远处雪原中静卧的村庄。 母亲背着我就在这样一个有积雪的月夜里走。边走,她边踢开
154、路边的雪层,寻找和她手里一样的那种春天遍地都是的叫做伴地莲的野草。因为孩子们的野火早在秋天就已烧遍,母亲收获不大。邻近村庄的时候,她又拐了个弯,绕上一段河堤。河堤离村庄较远,然而仍没有逃脱家乡习惯性的秋季烧荒的野火。这叫母亲失望,同时也加大了母亲搜索的范围。就这样,母亲终于没有防备地滑进了一段被挖开用来排水的坑里。坑很深,幸亏坑底雪厚,母亲除了一场虚惊没有受到任何伤害。我不记得那时我有没有因为惊吓而嚎啕大哭,我只记得母亲正说要往上爬,竟意外发现坑壁被踢开的雪被下掩盖了一丛她急欲寻找的那种枯干的草,我记得那时母亲在明亮的月亮地里止不住惊喜而连声赞叹。 这以后,很长一段日子留在我印象里的就是这药的
155、苦味,苦不堪言。母亲便用作为口粮的山芋反复煮熬,熬成糊状,熬出更浓的糖味,拿来做我喝药后的奖励。在我童稚的记忆里,极苦之后,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我常为自己记忆细节的清晰而诧异,然而母亲却证实了它的真实。那时,我的孩子正趴在她的怀里撒娇,她愣怔片刻,顺着我的提示她终于回想起来,她告诉我那时我患的是一种急症肝炎。她说,第二天秋天,怕我病犯,早在烧荒前她割了一大捆回来,拿绳束了,系在屋梁上,以作备用,只是再没有用着,直到迁来南方,老屋卖给人家也没有取下。 然而我却没有遗忘,那一束伴地莲烟熏火燎黝黑地挂在我老屋的梁上。尽管与母亲的回忆有些许出入,然而那晚雪地
156、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 活着是件艰难的事,我时常这样想。生长中的许多不易处,让我越发知道,世间真正美好的东西实在太少。于做人的困顿里偶然回顾尚能发现内心深处还有可以寄托的空间,不致全然没有了信心,这,要感谢母亲。1第一、二、三段对伴地莲各是从什么角度进行描写的?突出了伴地莲的什么特点?(每处各限两个格)(4分) 角度: 特点: 2在写母亲背着我找伴地莲的过程中,突出描写了明月和积雪,其作用有两点,试写出。(每点不超过2字)(4分) 3完成下面两题:(1)为什么说那一小勺山芋糊“竟是此生再难以体验到的甘甜?”(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10字)(4分) (2)最后一段
157、的意思是(不超过25宇)(2分)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 A题目“那一束伴地莲”指的不是母亲雪地寻找的那一束、而是挂在梁上的那一束。 B本文歌颂了母亲的伟大,母爱的纯洁与无私。 C伴地莲普通、平凡而又美丽有用(能治病),正是母亲的形象。 D.“那晚雪地里的月光却真实地穿越二十多年的积尘落入我充满疲倦的梦中”,说明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很多劫难。 E.本文以伴地莲为线索,结构严密,开头三段介绍伴地莲,中间四段写母亲寻找伴地莲为我治病,最后三段写记忆中的伴地莲。 F本文语言华丽,色彩绚烂,如第二段对伴地莲花的描写,最能体现这种风格。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九)参考
158、答案一1(1)一个人的思想、感觉、想象(2分,如只答成“一个人的思想”,扣1分)(2)众多人的思想、感情、想象(2分,如只答成“众多人的思想”,扣1分)2(1)读书可以使个人的思想得以扩展(1分),使自己的思想更具力度、深度和广度(1分),进而触及到一些问题的本质(2分)3(1)喜爱读书(2分)(2)寻求个人思想的扩展(2分)4C、E(4分。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4分;答案超过两个的,按前两项评分。答错不倒扣分)二1.运用了比喻(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2.“我的
159、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3.借“风”这一整个废墟的形象代表,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更为强烈。(以上三题意思对即可,表述差的酌情扣分)4.CEA项应该是一种“遗憾”之情,也不是“莫名”;B项具体描写这一“凝固的历史”,为下文抒写更新的渴望作铺垫(实际已隐含了这一渴望);D项没有二者的对比,也不表现“敬服”;F项文章主题当为召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废墟上建造新的建筑,用以昭
160、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三1(4分)形态、开花、用途;美丽。(答对1点得1分)2(4分)突出了环境的艰苦,表现了母亲的伟大。(2分);用明月积雪的明亮皎洁衬托母爱的纯洁无私。(2分)3(6分)是喝了苦药之后吃的;(2分)里面融进了深深的母爱。(2分)母亲背着我雪地寻药的情景给了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2分)(以上三题学生作答不必拘泥于上述文字,意思对即可)4(4分)D、F(D不能说经历了很多劫难。 F不能以偏概全,本文风格应为清新质朴)(答对1项得2分)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十)一 小 桥(1)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
161、,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2)然而,这一撇,曾经跨越了多少危崖峭壁,急流险滩,茫茫岁月,给行路人带来希望和信心,向着遥远的彼岸不停地追索着。(3)小桥是一道凄美的风景。那瘦骨伶仃的支柱,那宽宽窄窄的桥板,临水兀立,幽独而自怜,是谁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又是谁小桥人独立,望尽天涯路?(4)自古以来,桥头就是折柳头送别的最佳所在。在那细雨蒙蒙,柳色青青的渭城早春,唐代大诗人王摩诘在灞桥与友人依依相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似海的深情,不
162、仅让桥下的流水为之动容幽咽,以至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历尽人生坎坷的南宋诗人姜白石过垂虹桥时诗兴大发:“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喝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小桥,演绎了几多凄切曲折的人生故事。(5)然而,小桥上伫立最多的应是无尽的离愁吧?“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板桥,霜桥,不仅是路的延伸,也是一种乡愁的具象。而马致远的秋思小令,更是道尽了天涯游子的凄苦情怀。眼前是小桥流水的幽雅环境和安居其间的人家,而自己的故乡却还在山重水复的迢迢远方,不正衬出旅人的奔波不定,以及由此引发的羁旅愁思?(6)当然,小桥还是一种闲适与静远。你看那位归隐诗人,当他带
163、月荷锄归,又在桥下清且浅的溪水里灌足,洗去躬耕的汗尘与劳累,洗出一腔旷达的胸臆,然后邀邻呼友,或斗酒吟诗,或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小桥载着他陶然自乐的心境,载着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与气节。(7)就这样,小桥成为人生的各种象征,成为一幅幅千古不朽的诗画。这里,除了小桥本身的古朴、空灵的气质,还因为小桥总是与流水舟楫、渔歌号子,以及岸边的草屋农舍、牧童短笛紧紧相连,拓印出一幅古老凄美、宁静闲适的田园风景画。那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在官场失宠、情场失意之后,拖着疲惫的身心走向荒村野店。一座苍古的小桥,可以慰籍他们饱经沧桑的心灵,又是散怀写意的最美笔触,还是寻求哲理禅意的去处,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驾一
164、叶小船摇到姑苏城外枫桥边停泊,在那悔恨煎熬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红枫,那渔火,那江桥,正与寒山寺钟声,撞击在张继的心坎上。于是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了“枫桥夜泊”四字,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让世世代代的游客有了一方寻梦的去处,而当代诗人卞之琳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更是深沉含蓄地道出了人与桥之间乃至宇宙万物之间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学意蕴。(8)世间有太多的坎坷不平,惟质朴的小桥站立在江流天堑,用宽容与坦诚,支撑起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信念,引渡一颗颗饱经忧伤的心灵,引渡平平凡凡的人生。1.“摩诘”是唐朝诗人_的字,
165、苏轼称赞他的作品“”。(2分)2.第(1)段中“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_ _。(2分)3.第(4)段中“百代之下依然令我们仰慕不已”的原因是(3分)( )A. 灞桥是折柳送别的最佳所在B. 诗人与友人在桥头依依惜别C. 诗人写下的送别友人的诗篇D. 细雨蒙蒙柳色新的渭城春景4.第(7)段说“小桥成了人生的各种象征”,这里的“象征”在第(5)、(6)段中具体指(4分)第(5)段:_第(6)段:_ 5. 以下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 没有寒山寺的钟声,张继就不可能成为诗人。B. 文中引用卞之琳的诗深情讴歌了小桥的品格。 C. 有关渔歌号子和牧童短笛的生动描写引人入胜。D
166、. 本文语言流畅,视野广阔,充满了文化气息。6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夜 雨 诗 意 几年前我在庐山旅行的时候,常常能在荒岭草径边看到房屋的废墟,断壁残垣显示出它们曾经是一座座精雅别墅的所在,而不是当地山民的居舍。不知是哪些富有的雅士诗兴突发,要在这儿离群索居,独享自然。然而,最终他们都没有久住,我想多半是因为无法消受荒山夜雨时恐怖的氛围。但毫无疑问,此间的诗意却是无与伦比的充沛。 去年我遇到一位美国教授,闲谈间竟也提到了夜雨。教授说,他也深深迷恋着这种诗意,所以特意在城郊的山顶造了一间考究的白木房子,只要有夜雨袭来,他就立即驾车上山。 他
167、邀请我到他的白木房子里住几天,我至今未去,但完全能想象,他对夜雨的领受与我的感悟大为逆反。苦旅的狼狈不见了,荒寂的恐怖不见了,只是在紧张的生活的空闲,读一首诗,亲抚一下自然,一切是那样的轻松和潇洒。 在这里,我们显然遇到了一个美学上的麻烦。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室要与艰难相伴随,当现代交通工具和营造手段使夜雨完全失去了苦涩味,其间的诗意也就走向浮薄。我至今还无法适应在中国传统的山水画中加上火车、汽车和高压电线,尽管我对这种文明本身毫无推拒之意。去一趟四川恨不得能买到当天的飞机票,但家里挂的却要一幅描尽山道奇险、步履维艰的“蜀山行旅团”。在灯光灿烂的现代都市街道上驾车遇雨,实在是谈不
168、上多少诗意的,只有一次在一个海滨,天色已晚,瓢泼大雨就像把我们的车摔进了大瀑布的中心,司机完全认不得路了,一路慌乱地在水帘和夜幕间转悠,事后倒觉得有了点诗意,原因也许正是碰到了自然所给予的艰难。 在与自然周旋的漫漫长途中,有时自然的暴力会把人完全吞没,如地震,如海啸,如泥石流,人一时还很难从中提取出来。人至少要在有可能与自然对峙的时候才会酿造美。在这种对峙中,有时人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例如汽车、电灯、柏油路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松快愉悦的美;有时人与自然较量得十分吃力,两相憋劲,势均力敌,那就会产生峻厉、庄严、扣人心弦的悲剧美。由于这种美衬托了人类严峻的生存状态,考验了人类终极性的生命力,因此显
169、得格外动人心魄。人类的生活方式可以日新月异,但这种终极性的体验却有永久价值。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吧,历史上一切真正懂艺术的人总会着迷于这种美学形态,而希腊悲剧乃至种种原始艺术总是成为人类不衰的审美热点。过于整饬、圆熟的审美格局反射了人对自然的战胜状态和凌驾状态,可以让人产生一种方便感和舒坦感,却无法对应出一种生命考验,因此,欧洲启蒙主义的大师们不赞成法国古典主义的大一统,不赞成把人类的社会生活和艺术生活都处理成凡尔赛宫园林一般的规整。他们呼唤危崖、怒海、莽林,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这便是他们心中的诗意。狄德罗甚至直接地说,人类生活越是精雅,文明就越缺少诗意。难道是他们在抵拒现代吗?不,他们是启
170、蒙者,分明启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代。现代,本不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搭建,而是人类的原始创造力的发展。因此,再现代的人也愿意一再地在“蜀山行旅图”中把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重温一遍,愿意一再地品味苦涩的夜雨,然后踩着泥泞走向未来。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 开头通过对比作者与教授对夜雨诗意的不同体会,引出本文的题旨。 B. 所谓“美学上的麻烦”指的是容易使人产生困惑的美学难题。 C. 作者欣赏“蜀山行旅图”的诗意并不意味着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推拒。 D. 作者认为人们对方便和舒适的追求是与审美体验背道而驰的。 E. 欧洲的启蒙主义大师们对凡尔赛宫园林的规整并不持肯定的态度。2.阅读
171、原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一段中“富有的雅士”与文章题目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文章要从“富有的雅士”说起?答:_ _ _ (2)第三段中的“领受”与“感悟”两个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答:_ _ _ (3)第四段中哪两个字是作者强调的“诗意”所由产生的关键?答:_3.文章倒数第二段中,作者阐述了哪两种美?(3分)答:_ _ _4. 有人认为,“现代”是没有诗意的文明阶段。本文作者是否同意这一看法?为什么?请加以说明。(4分)答:_ _ _灯 影 书 香 许寿裳在一篇记述鲁迅居京生活的文字里,提到西三条胡同寓所的壁上,挂有一副乔大壮所书的集骚句对联,文云:“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他说
172、这是鲁迅先生“表明格外及时努力,用以自励之意”。 这对联挂得很有意思;但要像鲁迅那样的人挂起来才能名副其实,如果让我辈来用,就不免妄了。 多年前,我也动过一回心念,拟请能写好字的朋友给我写一副对联。当时选定的联语是这么说的:“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这好像是陆剑南的诗句吧?但那意境的确完全符合自己当时的生活趣味。斗室中,书刊杂乱,上下堆积。每到天黑,就埋头书堆,对着不怎样明亮的灯光,常常一泡就泡到了深夜里。 要说一灯如豆。当然是极其夸张的,但由于夜深了,灯色也深了,日间浮动的心境,至此也显得分外的深沉。临案读书,那灯豆的情味,拟之红豆的惹人相思,恐怕也不为过。就这样,自己觉得个中天地
173、异常的广阔,毫无遗憾地安于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 后来呢,虽然终于给现实轰了出来,不再困守于昔日的书堆了,但对那深灯之下,一卷在手的情思,仿佛总还有点“剪不断”的余绪似的。 本来,只要还有时间的余裕,广读点书也是好事。问题在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黄山谷云:“擘书覆瓿,裂史黏窗,谁不惜之?”我看未必尽然,天下有许多坏书、劣史,擘以覆瓿,裂以黏窗,可惜的是在瓿在窗,而不在书在史。因为它其实是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至于如赵季仁所持的平生三愿:一愿识尽世间好人,二愿读尽世间好书,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只要他对“好”字的字义下的允当,则陈眉公所称“读书者当作此观”云云,也还是可加首肯的。 正因为世界上好书甚多
174、,读之难尽,则劳生有涯,便觉得有时偷得一时半刻,局促在斗室之中,埋头于深灯底下,那种乐趣是无穷的,那种辛劳也是值得的。 注“望崦嵫而勿迫,恐鹈之先鸣!”集自离骚。“崦嵫”神话中太阳所入之山,“鹈”即杜鹃,鸣时百花皆谢,这两句诗有抓紧时光,及时努力之意。1.下列对这篇散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多处恰切地引用前人诗文,丰富了内容,增添了文采。 B.作者十分欣赏鲁迅居京寓所壁上的对联,但认为今天之人不配使用。 C.文中所引黄山谷的话,是对玷污了瓿,亵渎了窗的坏书、劣史的有力批判。 D.作者是一个书痴,深谙读书之味,知道读书之乐,应任由个人体会。 E.作者并不一味主张读书,好书甚
175、多,劳生有涯,读之难尽,故须知所取舍。2. 文章开头为什么从鲁迅书房的一副对联写起?(4分) _ _3. 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喜欢挑灯夜读?(6分)_ _ 4. 从文中看,作者为什么主张“对书籍必须知所取舍”?(4分) 2007年高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精练(十)参考答案一1. 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3. C 4. 第(5)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了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第(6)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5. D 6. 联想 感悟 语言二1. (4分)D、E2. “富有的雅士”无法真正欣赏夜雨诗意。作者借此引出自己的话题。 不能。作者认为,美国教授
176、从夜雨中感受的是轻松和潇洒,而作者获得的是对诗意和哲理的深刻领悟。 艰难3.人在与自然对峙中,如果明确无误地战胜了自然,则会产生一种松快愉悦的美;而当人与自然的较量势均力敌,则会产生一种悲剧美。4.不同意。因为作者认为现代是人类的生命力和原始创造力的发展;人类仍然会在与自然的较量中产生具有诗意的体验。三1. B(文中“我辈”不等同于“今天之人”)C(黄山谷的话,本身并不是对坏书、劣史的批判,作者引用黄山谷的话是为了引出对坏书、劣史的批判。) 2. (1)作者赞赏对联所表明的格外及时努力之意,也愿以此自励。 (2)引出自己多年前拟用的一副对联,以展开下文。 3. (1)夜深人静,“日间浮动的心境”也会变得“分外的深沉”。 (2)当此之际,更能感受书中宽阔、自由的天地。 4. (1)天下有许多坏书(读之无益) (2)世界上好书甚多,读之难尽,而劳生有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