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73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旧人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2007年高考历史复习整合专题五 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发展与农民问题(一)生产工具的进步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注:铁器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西周晚期)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耕犁出现,使耕作效率大大提高。牛耕的运用,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曹魏马钧改进了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峪关都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唐朝创制了灌溉工

2、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生产工具进步的作用: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促进农业的发展。(二)水利的兴修(1)历代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农业是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使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解决交通运输问题的需要;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统治者为发展物质生产的需要。 (2)兴修水利概况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在淮水修建芍陂;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水工郑国在泾渭水系修建郑国渠,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秦朝: 兴修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系起来。隋朝:开通了永济渠、通济

3、渠、邗沟、江南河,连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的总和。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时期:兴修了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3)水利的作用:改善了交通,利于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利于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促进城市的繁荣。(三)农学著作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清时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书中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也总结有明代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内容。(四)中国古代

4、的赋役制度名称时间主要内容作用或影响相地而衰征春秋时齐国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承认土地私有初税亩春秋时鲁国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编户制度西汉编户农民须向国家交纳田租、人口税、更赋、杂税、徭役、兵役及杂役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租调制北魏受田的农民纳租调,服兵役和徭役。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租庸调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受田的农民除交纳租调外,不去服役的可以绢或布代役(即“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两税法唐后期按土地财产多少,分夏秋两季征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包括官僚地主在内,不服役者都要交免役钱。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税限制官僚地主特权,减轻人民

5、负担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合并田赋、徭役、杂税,折成银两,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摊丁入亩清朝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废除了人头税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特点、实质 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体现出如下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以“庸”为标志;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古代赋税制度改

6、革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五)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概况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较大发展。“五谷”在商周时已种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牛耕并逐步推广。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中原地区普遍用桔槔灌溉农田,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工程。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特点:开发范围扩大,发展不平衡,南北经济趋于平衡。表现: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但各地发展不平衡。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南方统治者采取的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圩田)和向山要田较普遍。水

7、稻产量大面积提高。农田灌溉发展和农具改进:隋朝开凿大运河,唐兴修不少水利工程,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耕作工具曲辕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茶园规模大。明清时期:棉花种植在明朝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了高产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六)古代农业发展的规律性 历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农业生产力包括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力的迁移和劳动对象(土地)四大要素。生产关系的调整(主要包括土地政策的调整和赋税制度的调整)。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农业交流的程度。统治者的重视。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农业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的

8、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及产量提高;水利工程的建设;土地开发(开垦荒地)的情况。社会人口的增殖情况;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区域化情况;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注意:水利的兴修和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既是农业发展的原因又是农业发展的表现。农业发展的影响 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影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品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并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市场和劳动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农业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稳定社会秩序的影响: 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稳定、富足,必然会稳定社会秩序。农业和政治之间是相辅相成

9、的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对环境的影响:“衣食足而知荣辱”,农业的发展会促使社会风气的改观。同时,如果盲目过度开垦将造成环境的破坏。与外交文化的关系:农业的发展为外交文化的繁荣奠定基础。(七)现代农业的曲折发展经济恢复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引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大规模兴修水利,到1952年底,农业生产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一五”计划期间:农业生产按计划完成,但因受自然灾害影响,粮棉等增产有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生产遇到极大破坏。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错误,1962年召开七

10、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从1962年起,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文革”期间:社会动荡,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把农业生产放在首位,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粮棉产量稳步增加,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九)中国历史上解决农民土地的办法1地主阶级:兼并土地。 2农民阶级:“均田免粮”。明末农民战争提出的口号,反映了农民反对财产贫富不均和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天朝田亩制度:背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内容: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生产、生活资料。目的: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11、性质: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特点:绝对平均主义。评价: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由于其空想性和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没有能真正实行。3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 背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1905年同盟会建立后,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内容:主张核定全国地价,平均地权。 性质: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评价:体现了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思想,是进步的。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无法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4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演变及其作用土地革命时期的

12、“土地革命”政策:原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国共政权对峙。内容:实行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实质: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的“双减双交”政策:原因: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了调动农村根据地各个阶级参加抗日的积极性,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的胜利。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实质:限制封建剥削。意义: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对争取抗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

13、改革政策: 原因:解放战争爆发后,为了取得农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内容: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实质: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意义: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新解放区人民未获得土地;为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目的:恢复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特点: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意义: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

14、,彻底消灭了我国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力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国家政权,为即将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开辟了道路。19531956 年的农业合作化: 原因: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政策: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方式: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质:变农民个体所有制为集体所有制。 结果:农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1958年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内容:

15、扩大合作社规模,提高公有制程度。实质:提高公有制程度。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造成农村经济的长期发展缓慢。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农村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地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安徽和四川首先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取得很好的效果。 主要内容: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建国后我国

16、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见本资料P16)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原因: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决定。民主革命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动力是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所以实行土地革命,制定符合维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政策,是民主革命的性质所决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特点党的土地政策不是固定僵化的教条,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特点是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党的土地政策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产生的,也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土

17、地政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变化的认识制定土地政策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原理,发挥集体智慧,采纳各种意见,不断修正,直至完善。认真分析我国的国情,反对“左”的和右的倾向,制定符合实际的大政方针。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核心问题之一,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完成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任务。(十)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1英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实行圈地

18、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发展成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圈土运动实质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形成了大土地所有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本,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2法国:大革命期间,君主立宪派统治,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统治时期,颁布新的土地法,进一步改造封建土地制度,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宾派统治时期,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出售给农民,农村公有土地按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最后解决

19、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拿破仑统治时期,颁布民法典,使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上的保障。 法国解决土地问题的影响:导致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妨碍了法国工业革命和经济的发展。 3美国:南北战争时期,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交付10美元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得到64公顷的土地,调动了人民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的胜利,同时也促进了西部开发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广,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带动东西部交通发展。 4俄国:1861年改革,规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高价赎买,这实际上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十月革命后,没收地主

20、、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5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正式在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考与练习: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历史上,古今中外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农民和土地问题,他们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请回答:(1)唐太宗在贞观政要中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这段话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说明他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 思想:存百姓。实践: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多次减免租税,实行租庸调制,兴修水利。戒奢从简,提倡节俭,不

21、准修建台榭,禁止地方官进贡珍奇宝物。(2)在世界近代史上,英法两国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对两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什么不同影响? 英国: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法国: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农村公用地按人口分配。导致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的狭窄,妨碍了法国经济的发展。2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性文件。简要指出他们主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这些主张实施的结果和造成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主要文件: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的民生主义、无产阶级的中国土地法大纲(一)共

22、同点: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二)不同点: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制度,以户为单位,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核定地价,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三)实施结果和原因:(1)天朝田亩制度没有实施。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保证分田方案;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2)民生主义也未能实施。主要原因是土地资本主义国有,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中华民国建立后,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政权。(3)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顺利实施。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

23、党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改革总路线,确保土改进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为解放区土改创设了有利环境。3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及其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主要步骤: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主要原因: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着生产力发展。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19531956年的农业合作化: 主要

24、原因是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核心内容是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是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主要原因是一些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社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公有制程度、扩大合作社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原因是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核心内容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结果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积极

25、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的发展。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发展。4(2006江苏高考)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你从中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三者性质与影响: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

26、题。 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启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与土地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中国古代辉煌的手工业生产 (一)历代手工业各行业成就 1纺织业时期成就西周出现刺绣织品魏晋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蜀锦,遐尔闻名隋唐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品种繁多,丝织品有十几类;技艺水平高,有的融入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明清生产工具革新,嘉兴使用新式“纱绸机”;分工细;江南一些地区(苏州)丝织业中出现

27、资本主义萌芽2冶铸业时期成就夏商周三代被称为“青铜时代”;商代青铜冶铸生产规模大,作坊集中在王都;西周青铜产品趋向生活化。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两千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新,莲鹤方壶是春秋中期的珍品,出现金银错技术。魏晋百炼钢技术成熟;发明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隋唐冶铸业普遍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清明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规模大3陶资业时期成就商周出现原始瓷器魏晋制瓷技术日臻成熟,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白瓷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器唐三彩为彩瓷的产生开辟了道路;青瓷中的秘色瓷也在唐朝出现;南方盛产青瓷,越窑的秘色瓷最名贵,白方盛产白瓷,邢窑最盛4造纸业时期成就西汉

28、前期已有了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魏晋造纸术进步明显,产量大增,并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著名的造纸中心5造船业时期成就夏朝船已成为一种交通工具,“水行乘船”隋唐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6印刷业时期成就隋唐发明雕板印刷术,有雕板印制的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板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明清双色套印技术广泛传播,并出现多种颜色的彩色印刷品7手工业著作战国时期的考工记记述了齐

29、国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使我国的封建经济出现的变动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开设“机房”,产生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增多,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三、中国古代商业、交通和城市的发展(一)商业1先秦 夏商周时期: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作货币,都城是繁荣的商业都市。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相

30、互交流;许多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出现许多有名的大商人。 2秦朝:秦朝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铜质圆钱(半两钱)为下币。 3两汉商业:与周边少数民族贸易频繁;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的对外贸易频繁。 4隋唐 唐高祖时,“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在唐代成了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商业更发达,有固定交易场所市,政府设官员进行管理市内设邸店、柜坊,店面不能任意扩大,买卖有时间限定。唐后期,大城市出现夜市。农村、偏远地区出现草市。 商人多,商人足迹遍及全国,并允许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城市兴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商业繁荣,唐朝后期,扬州的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扬一

31、益二”。5明清 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品种达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北京、南京汇集全国特产)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海外贸易发展。(二)古代货币(1)夏商周时期:商民善于经商,以贝作货币 (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货币不统一(3)秦朝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铜质圆钱(半两钱)为下币 (4)唐高祖时,“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在唐代成了通用的货币。唐以后历代的货币都以它为范式 (5)明代赋役征银,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思考与练习1战国时期,

32、商品经济有了空前发展,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分析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这一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因素?原因: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意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中原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在商业发展中壮大的商人通过买田置地,成为新兴地主,增强了地主阶级的力量,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不利因素:诸侯割据,社会动荡;度量衡、货币、车轨不统一;重农抑商政策。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给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据此回答: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有何特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

33、展快;出现大量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举例说明它给明清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使明清封建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阶段特征?变化:政治更加腐败,封建制度日益保守反动;经济: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思想: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特征:建制度渐趋衰落。(三)交通 1古代交通 夏朝:交通运输有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多,有车、船、橇等。 西周:从都城镐京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大道。道路沿途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戊戌变法时裁撤驿站,设邮政局。) 秦朝:统一车轨,修驰道,开凿了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 西汉: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

34、海港口印支半岛 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沿岸诸国印度半岛南端。 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北方修筑了两条大道,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唐朝水陆交通发达,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可达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国内的交通要道上有接待私家店肆,备有“驿驴”。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可到达波斯。 2现代交通 “一五”计划期间: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南北铁路贯通。修建了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和康藏、新藏、青藏公路。 全面建设时期(19571966年):新修铁路八千多公里,建成兰新、包兰铁路、成昆铁路。 “文革”时期:修建了湘黔铁

35、路,南京长江大桥。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修建大秦铁路,京九铁路等。思考与练习1交通的发展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人类文明演进的一个侧面。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发展的轨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为解决交通问题,春秋至隋唐我国劳动人民开凿了哪些运河?它们分别连接了哪些水系?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结江淮的运河邗沟;秦始皇开凿了沟通湘水和离水的灵渠,联系了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炀帝时开通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连结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京杭运河)。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哪些国家和地区?唐朝的海上丝绸之

36、路延伸至何处?汉代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唐代的丝绸之路则海陆并举,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唐代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的原因?汉代丝之路经印支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唐朝延伸到波斯湾。原因:南北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繁荣;造船业发达,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隋唐时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繁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比较畅通。地处陆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广州,成为著名的贸易港口城市。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地处大运河中心的洛阳,成为当时的国

37、际大都会;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唐朝后期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郑和下西洋时,我国海上交通最远可到达何处? 郑和下西洋的有何历史意义?郑和之后,明朝为何停止了远洋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活动的先驱;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停止远航原因: 因为郑和航海的目的(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和方式(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造成成本巨大,无利可图,国家难以承受;郑和及其以后,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封建专制腐朽,实行禁海政策,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闭目塞听,这就从制度上、政策上阻碍了中国与外部的交

38、流。 明清时期我国对外交通发生怎样显著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变化:从明初对外开放的交通往来,变为明后期起的“闭关政策”。影响:限制对外交流,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导致中国与世界长期隔绝,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最终落后挨打,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交通事业发展迅速,请简述其主要成就。 “一五”期间新建了宝成、鹰厦等三十多条铁路;建成武汉长江大桥,使铁路南北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沟通了西藏与各地的联系。十年探索期间,完成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加快了西部的发展。 “文革”期间,修筑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 (三)城市的发展1

39、古代城市发展概况时间概况趋势夏商周商都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街道整齐宽广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春秋战国许多城市繁华的商业中心,聚集着许多人口隋唐长安、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商业大都会;长安城内坊、市分开。扬州和成都是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的一大特点。成都物产富饶,“扬一益二”。明清北京、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

40、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明中后期后,在商品经济繁华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3战国时期的城市和明朝中后期城市发展的特色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战国时期的封建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这些城市一般都商业兴盛。各诸侯国中心流通的货币不一。反映了封建社会初期经济发展的特征。 明中后期的城市不再是封建统治的中心。出现了一定专业化分工的工商业城市,在苏州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封建经济渐趋衰落的朝代特征。 思考与练习1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自唐宋以来

41、其对外经济联系就相当密切,是东西方联系的重要纽带。近代以来广州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地位更加突出。回答: (1)概述唐朝和清朝时期广州对外经济交流的简况。 唐朝时,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从广州出发,经海路可到达波斯湾;清朝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商,使广州成为中外联系的惟一通道。(2)概括说明近代前期在广州发生的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突出事件。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变法思想;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在19世纪末曾策划广州起义,后在1911年4月发动黄花岗起义,加速了革命发展的进程;1917年孙中山为了维护共和制度

42、,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 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这一地域性的转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商周时期经济重心在河南、陕西一带;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关中地区;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发展已趋向平衡;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战乱,北民南迁,不仅为南方提供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统治

43、阶级为保证国用,调整政策,重视发展生产;政治中心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3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 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五、近代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末,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清政府经济政策也作了一些调整。 调整:19世纪60至90年代, 洋务派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并大借外债。同时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允许民间办厂

44、。 原因:为了镇压人民反清斗争和抵御西方侵略,加强清政府的经济、军事实力,维护清朝的统治。甲午战争后,面对列强的经济军事侵略,清政府腐败无能;为支付巨额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评价:清政府所作的调整,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清政府企图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维护自己的统治,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终未改变汪覆亡的命运。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腐朽的必然结果。 六、关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制度:制度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如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环境:国家统一,政权巩固,政治清明

45、,社会安定。自然环境;政策:统治阶级注重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科技: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进步,总结生产经验的著作对人们生产的指导,外国先进技术的引进等。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共同劳动,提高生产技术。融洽的民族关系: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学习。和谐的对外关系:外国先进技术和高产作物品种的引进。基础条件:前朝经济发展所奠定的基础等。 2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农业方面:农具的改进,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兴修和治理大江大河,垦植面积的增加,政府收入增多,人口增殖,经济重心南移,西部开发等;手工业方面:冶炼,丝织,陶瓷,造纸,造船,棉纺织等;商业方面:市场的形成,商品种类增加,城市的发展,交通的畅通,货币流通,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资本主义萌芽等。3重大工程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重大基础工程的修建,是国家发挥其职能的重要表现之一,水利的兴修、道路的建设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民族融合,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统治者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则可能对社会经济造成破坏,甚至危及统治。 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