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60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2007年高中总复习第二轮历史第一部分模块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二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专题一中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考情动态分析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是中国古代史的重点内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从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中借鉴经验、吸取教训。故本专题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也因此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水利兴修、农作物推广、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经济政策等方面。从命题技巧和形式上看,命题不再局限于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也有涉及,如上海题。命题不断变换新角度,创设新情境。从考查能力看,尤其注意三个结合:经济史与政治史的结合以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为切入点,考查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

2、用;中外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同时期与世界经济的异同(尤其是明清时期);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的结合以古代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其为当代经济发展提供的经验教训。在以后高考中将突出对各种经济现象的考查,如朝代初期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朝代后期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社会关系调整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政策和制度在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反映等。考查的方式多以选择题为主,但涉及材料题和问答题的可能性也很大。在“3+文科综合”考试模式下,古代经济政策和制度以其知识点多、涉及面广,与政治、地理学科以及世界经济特别是与当今的“三农”问题容易联系等优势,必将更加受到重视。所以,本专题的命题比重将会进一步加大,

3、而且更趋向综合化。在理论要求上主要体现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保、经济与地区的关系原理,进一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人民群众在生产斗争中的伟大作用,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社会环境同社会生产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尽量注意政史地知识的迁移、整合,找到它们的最佳结合点,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点核心整合一、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1.历代的主要经济政策秦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北宋:王安

4、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和市易法。明朝:一条鞭法;引进和推广高产作物。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2.历代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休养生息,轻徭薄赋,减轻刑罚。保证人民的生产时间,不误农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对外开放,积极进行对外贸易;加强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移民屯田。推广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兴修水利。官营工商业政策。重农抑商政策。3.重农抑商政策表现: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的限制,并课以重税。链接规律A.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

5、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因此,以农立国,必然成为历代统治者的治国纲领。B.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也曾起过一定的消极作用,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链接思考中国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也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历代

6、封建统治者在经济政策的调整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汲取的地方。(可从分配土地给农民、轻徭薄赋、民本思想等角度来思考)二、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1.土地制度(1)主要类型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土地私有制。第一,封建土地国有制,其主要形式有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加重突出。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度,它肇始北魏,隋、唐两朝相继沿袭,而且还被日本借鉴、吸取。均田制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其基本特点是

7、不触动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封建土地私有制又包含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部分。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支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但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第三,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主要地位,却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2)封建社会土地制度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封建社会由于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

8、,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动较为剧烈。其基本趋势是: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导致出现大批一无所有的农民,封建国家控制的土地数量也急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的危机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力量往往被削弱,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下,会很快走向溃灭。鉴于这种历史教训,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运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状况进行调整。其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财政收入。使农民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恢复生产,安定农民,从而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但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政权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放任地主、官僚、贵族兼并土

9、地。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地主按实际占有土地状况缴纳赋税是难以做到的。因此,越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国家政权对土地占有状况的调整余地就越小,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也就日益明显。链接规律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链接拓展从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近现代各阶级的土地政策来认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和革命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2.赋税制度(1)“相地而衰征”:春秋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

10、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其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2)“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是用法律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田亩收税,其实质也是承认土地私有。(3)编户齐民:两汉实行编户制度管理百姓,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征收赋税、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租调制(已删)。(5)租庸调制:隋、唐初实行。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6)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7)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实行变法,其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纳钱

11、代役和按亩纳税。(8)一条鞭法:明后期实行,把田税、丁税和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银两。反映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9)地丁银:清初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它的实行,废除了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一方面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链接规律赋税制度的特点: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银代役;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以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12、,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链接思考任何朝代的赋役改革都是在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发生的。请思考,我国古代史上的赋役政策调整主要是为了解决哪些矛盾?可以封建国家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封建国家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等角度来思考。考题名师诠释【例1】 (2006广东高考,3)中国古代与均田制相应的赋税制度是()A.租调制B.摊丁入亩C.一条鞭法D.两税法解析:中国古代的均田制规定,受田的农民必须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即租)和布帛(即调),因此相应的制度是租调制。摊丁入亩是清朝推行的,一条鞭法是明朝推行的,而均田

13、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朝推行的土地制度;两税法是唐朝在均田制废除后推行的以土地和财产为征税标准的新的赋税制度。答案:A讲评:本题属于不完整陈述式选择题,这类题在现今的高考中是最为常见一种题型。解题的关键是要找准与题干所示内容的对应关系。【例2】 (2005上海高考,23)中国历代都有丁税(每个成年男子必须缴纳的人身税),清代丁税征收出现了变化。参照下表,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顺治朝随着人丁增加,丁税总额相应增长B.康熙朝减轻农民负担,朝廷免除了人身税C.雍正朝人口增长缓慢,丁税也在缓缓上升D.乾隆朝丁税迅速增长,成为朝廷主要财源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对清朝摊丁入亩政策的理解。摊丁入亩政策是

14、雍正时期推行的,因此康熙时期,朝廷不可能免除人身税;雍正和乾隆时期丁税不应出现缓缓上升或迅速增长的现象。故正确答案为A项。答案:A讲评:历史图片式试题是近年来各地高考试题的主要题型之一,几乎年年有题。此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从图片内容及图示文字中找准、找全有效信息。【例3】(2005全国文综,1214)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回答(1)(3)题。(1)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史地知识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芍陂在淮河流域,因此D项为正确答案。答案:D(2)

15、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是邗沟。答案:C(3)筒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A.三国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朝D.南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再现历史时期的能力。筒车属于唐朝时期灌溉工具的革新。答案:C讲评:本组题围绕当前时事热点“三农问题”而展开,这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与时事热点相关联的历史史实和结论。【例4】 (2004上海高考,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

16、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解析:本题引用古人的相关论述,结合古代治世出现的原因及表现,考查综合分析、概括、认识等能力。题目中孔子的言论已涉及到治世出现的背景和原因,要注意对其内涵的挖掘。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中“秦、隋”等信息,从汉、唐出现的治世方面组织答案。参考答案:例:名称:“贞观之治”盛唐前期原因:勤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讲评:此题给与了学生一定的

17、选择空间,是一道开放式材料解析题。此类题目的关键首先是读懂材料的含义,然后联系相关的基础知识,把握材料和题干所示内容的内在联系,将它们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立体地描述和分析,形成综合性的认识。再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史实组织答案。3+X综合向导一、科内综合1.春秋战国纷争,为什么经济还能取得相当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战火连年不断,但其经济却取得相当大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是:奴隶社会已走到尽头。各诸侯国为了达到争霸的目的而采取措施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土地私有,调动了人

18、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中国古代封建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的核心是调整生产关系。从生产关系的内涵上讲,这种调整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1)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土地制度:如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唐太宗实行的均田制;清初实行的奖励垦荒和“更名田”。(2)调整产品分配形式。主要表现为改革赋税制度:如商鞅变法中奖励努力耕田的人,免除其徭役;唐太宗实行租庸调制;杨炎实行两税法;王安石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清初实行摊丁入亩(地丁银)制度。(3)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整顿吏治,调整对人民的统治,加强军队建设等。如商

19、鞅变法实行县制;唐太宗沿用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王安石实行保甲法;明太祖实行特务统治等。3.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1)在古代经济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新的社会制度或经济制度的确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民族融合的加强。农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高产农作物的推广。重用人才。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等。(2)上述因素中,对某一朝代来讲,可能有两种或更多种起着作用,要根据某一朝代的实际而定,而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则是始终起作用的因素。如西汉经济的发展,就是上面几种因素

20、共同作用的结果。4.中国古代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1)唐朝时,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3)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4)明朝后期,实行一条鞭法,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负担,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5)清初推行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5.对封建经济特征的认识(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2)重农抑商是传统的经济政策,手工业和商业

21、受到限制。(3)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4)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5)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6.从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唐朝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出现高度繁荣并不是偶然的,这是唐朝前期统治者不断调整统治政策的结果。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政策上一脉相承。政治上澄清吏治,选贤任能,官吏清廉奉公,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百姓自然安居乐业。通过科举提高大量中小地主的社会地位,而中小地主是农业生产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经济上劝课农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通过租庸调和

22、均田制,既减轻了剥削,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又维持了自耕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农业的发展必然推动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采取较为开明、开放的政策,民族间和中外经济、文化往来频繁,客观上扩大了海内外市场,这又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7.中国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关系(1)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是社会生产的发展,而生产的发展又取决于不同社会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例如,春秋末年,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进而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这种新关系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正是在新兴地主

23、阶级的推动下,经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封建经济有了迅速发展。(2)综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以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封建社会中的历代政府,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广义上说,都属于对封建政治、经济的改革,这种改革基本上应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调整。8.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土地兼并(1)原因: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部分朝代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封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货币经济的繁荣。(2)影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成为流民;严重影响

24、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3)抑制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最典型的是北魏、隋唐的均田制。注:加号为教师拓展内容。二、跨科联系1.从政治、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古代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是决定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因素,可根据政治学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历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以及其他的经济制度产生的根源和发展变化。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认识经济因素对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运用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等理论,对古代历朝的经济思想进行综合,提高辩证意识和尊重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历代政府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

25、,认识国家的基本职能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2.从政史地三科综合的角度看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从政治对经济反作用方面看,古代社会安定、国家统一,经济就会发展;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经济就会衰退,从而正确认识当代我国政府强调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以及打击“法轮功”、恐怖活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重要性。从历史角度把握古代历朝改革生产工具、引进高产农作物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与中外科技发展的脉络和相互关系。从地理角度认识自然环境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提高跨学科分析能力。3.从政治、地理角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从地理角度掌握我国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差异,造成不同地区经济特色的不同,进一步明确因

26、地制宜发展各地经济、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掌握农业的特色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政治角度分析不同社会制度对经济不同特色的影响。4.从三科综合的角度看城市经济的发展把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的决定作用和宏观调控等战略相综合,提高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可与近现代史上城市化问题相联系。三、综合演练(2006天津高考,39)农业税收在国家收入中的比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我国农业正逐步向现代化过渡,减免农业税有利于农业的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说:“民之大命,谷米也;国之所宝,租税也。”(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2

27、)依据上图,指出农业税和工商杂税各呈现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原因。(3)上述图文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为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至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约为4 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近年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逐渐增加,2005年达到2 975亿元,我国已具备工业反哺农业的经济实力。为此全国人大决定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4)结合材料二,说明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如何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

28、。天津市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转型,因地制宜发展了结构多样化的城郊农业。(5)据下图说明本市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有利自然条件。(6)参考范例,用简练词语(不多于8个字)分别概括某乡镇农业持续发展三类措施所要达到的目的。范例: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调整产业结构,安置农业剩余劳动力;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培训。优化农业人口采用喷灌、滴灌;实行间作、套种;冬季发展大棚农业。多用农家肥,少用化肥;生物治虫,少用农药;发展沼气,少用矿物燃料。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选用优良品种,集约化生产;开拓销售渠道。(7)若在本市推广上述某些措施,能减少哪些自然灾害的影响?解析:本题从我国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三农问题

29、”为切入点,考查利用政史地三科知识综合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出其观点。第(2)问从图中可看出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比例变化;原因则应从政府的政策调整、经济发展、外贸的变化等方面来总结。第(3)问通过分析材料可看出,材料一反映的是农耕文明,而材料二反映的是工业文明。第(4)问根据政治学的有关内容,可用主客观关系、全面、发展的观点来进行分析。第(5)问则应从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所需要的条件来看本城市的有利条件。第(6)问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的要求“简练”“不多于8个字”等。第(7)问则要根据本城市的地理位置来回答本地区常出现的自然灾害。参考答案:(1)

30、农本思想;农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2)趋势:农业税相对稳定,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原因:实行“摊丁入亩”(“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清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商业和外贸有所发展;外国资本渗入。(3)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4)要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农业税政策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要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农业税收政策是从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中出发确定的。要坚持发展地看问题,我国农业税从征收到取消的过程,在各个阶段都有其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5)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地广,适合发展海水养殖;湖泊、水库和洼淀较多,适合发展淡水养殖。(6)高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业生产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商品农业(抬高农产品商品率)。(7)旱灾(虫灾);寒潮(冻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