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5287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太原市第五十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1.商代方国的名称,很多见于卜辞。如曹、杞、宋、雇、奄、薛、蜀、齐等等,大都还见于后世在江西清江发现有商代中期遗址,在安徽、湖南等地发现了时代相当于商代的遗址、墓葬和遗物。据此可推断A. 商代卜辞主要记载各方国的情况B. 商代各附属国有很大的自主权C. 商代政治势力已经达及南方D. 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答案】C【解析】【详解】从“在安徽、湖南等地发现了时代相当于商代的遗址、墓葬和遗物”可推断出商代的政治势力已经达到南方,故选C;商代卜辞主要记录

2、占卜,并非记载各方国情况,故A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安徽、湖南等地发现了时代相当于商代的遗址、墓葬和遗物”,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2.“(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荀子说:“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根据材料可知周代A. 完全建立在同姓亲族基础之上B. 分封的主要标准是德才兼备C. 异姓诸侯国受到排挤D.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答案】D【解析】“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分封的主体是同姓的亲族,故D项正确;A中完全说法错误;B不符合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原则;C中排挤不符合题意。3.春秋公羊传中记载:

3、隐(鲁隐公)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鲁桓公,隐公之弟)何以贵?母贵也。”这反映了A. 宗法制的核心内容B. 外戚对朝政的干预C. 宗法分封制的瓦解D.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母贵也”可看出桓公得立是因为其为嫡长子,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选A。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中有完备的宗法制规则,排除C;材料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D。4.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

4、让制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5.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 河南、河北B. 湖南、湖北C. 山东、山西D. 广东、广西【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6.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

5、让“贞人”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 具有民主色彩B. 以血缘为纽带C. 权力高度集中D. 神权王权结合【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通过占卜进行决策,这是因为商王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体现出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题干强调商朝体现神权王权结合,与具有民主色彩不符,排除A。以血缘为纽带也是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但是与题干强调神权王权结合不符,排除B。商朝尚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7.钱穆曾撰文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及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

6、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他旨在说明A. 分封制推动了对“王权至上”认同B.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C. 分封制对后世统一国家建立有积极意义D. 宗法观念催生了中央集权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材料中的“此制度”是指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以看出,这种思想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符合题意。 “王权至上”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但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从材料中看不出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排除D。【名师

7、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在春秋时代,西周王室虽早已覆灭,但由它所分封的诸侯们,却逐渐形成一坚强的同盟团体”信息的解读,根据信息可以做出选择。8.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 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B.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 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D. 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诸侯问鼎,说明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故C项正确;鼎并不是镇国之宝,楚王的意图也不在此,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争

8、霸的信息,也不是根本问题所在,排除B项。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所在,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的衰微,排除D项。【点睛】本题重点考查“鼎”的象征意义,理解楚王问鼎所反映的实质问题。9.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观点作者、出处“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即天子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韩非子外储说右下A. 诸侯推举启为帝B. 禹直接传位于启C. 启最终继王位D. 益最终被启所杀【答案】C【解析】【详解】“及禹崩,虽受益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

9、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位”与材料中“益于启位,启杀之”信息明显不相符,不能认定“诸侯推举”,故A项错误;“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予益”可得出禹当初不是直接将君位传给启的,故B项错误;“为夏后帝启”等信息说明“启最终继承了君位”,故C项正确;“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无法判断启是否直接杀益,故D项错误。10.周天子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国王),又是天下同姓(姬姓)的大宗。政治上的共主与血缘上的大宗紧密结合,成为“封建”的精髓。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血缘纽带B. 家国一体C. 等级森严D. 地方分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周天子在政治上是天下共主,在血缘关系上

10、也是大宗。天下共主代表“国”,血缘大宗代表“家”,周天子一人具有两种身份,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特点,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血缘纽带只涉及血缘关系,并未涉及政治上的共主;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政治方面等级严格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地方分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1.春秋左传载:“昔先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做法A. 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B. 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C. 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D. 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答案】D【解析】按照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没有嫡长子,按照长子继承,主要是

11、维护宗法制的原则,故D正确;A不符合宗法制原则;B中废除说法错误;C与材料信息不符合。12.周代的棺椁制度规定:天子三棺四椁,诸侯二棺三椁,大夫一棺二椁,士一棺一椁。但是战国中晚期的楚墓中已发现多例大夫级的墓用二棺三椁和二棺二椁者,一些士一级的小墓也多见用一棺二椁者。这表明战国时期A. 大夫均用诸侯葬仪B. 礼乐制度遭到破坏C. 社会风气注重厚葬D. 等级差异逐渐缩小【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天子和诸侯享用的不同物品体现出不同的等级,后来诸侯享用天子的等级物品,说明礼乐制度的破坏,故B正确;A中均用说法错误;C与材料礼乐制度信息不符;材料反映的不是等级制度缩小,是破坏,故D错误。

12、1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详解】西周初期分封制,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同、异姓贵族,让他们去建立诸侯国,姬姓诸侯国是主体,题干三例都是姬姓诸侯国。受封到各地建国的贵族会带去官吏、军队和少量的周民,也会把周文化带到各地,所以分封制也起到了促进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故选C。君主专制是从秦朝开始、直至清朝这一历史阶段政治体制的一个主要

13、特征,西周初期肯定是不存在“君主专制”现象的,无所谓“强化”之说,A不符合史实,排除;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在政治上无权废立各国的国君,无权干涉各国内政,在经济上只能收取各诸侯国的职贡,但无权对各国征收税赋,各国税赋均归各国,周天子的财政来自于直接统治和治理的王畿,以及诸侯及四方的纳贡,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B不符合史实,排除;夏商时期的政治也是贵族政治,分封制中固然含有贵族世袭特权的因素,但不是确立,而是延续了过去的做法,所以D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本题把分封制置于三代秦汉这一历史长时段来考查,既要发现它与商代时期政治(如内外服制)的异同,也要发现它是不同于春秋战国秦汉的政治(如郡

14、县制)。1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 创造了一种全新文字体系B. 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 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 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正好体现的是宗法制度,排除C。商周时期的文字是铭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排除A。青铜器有两种基本功用,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青铜器的功用并未发生重大改变,排除D。抓住关键信息“记述个人业绩,追

15、颂祖先功德”正好体现了历史传承的作用。选B。【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西周的宗法制15.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 河南B. 河北C. 陕西D. 山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雅言”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雅言”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

16、政治制度周代的统治16. 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 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 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 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对秦国和东方六国的墓葬做了对比:秦国除君王墓葬外均无明显等级差别,而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说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故选C项。A项和B项知识错误,D项“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太绝对,故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

17、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运用比较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分封制。17.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 宗法制度的瓦解B. 等级制度的顾覆C. 礼乐制度的破坏D. 分封制度的崩溃【答案】C【解析】【详解】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乘。材料中诸侯中出现九鼎,说明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故C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A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等级制度的破坏,不能说颠覆,故B不符合题意;分封制的崩溃是在战国时期,D不符合题意。18.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为秦

18、以后的郡县政治”。以下对两大“政治”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地方政治制度B. 都加强了皇权C. 都以血缘为纽带D. 都属于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秦以前的封建政治”中的封建政治指的是分封制;材料中的“秦以后的郡县政治”的郡县政治指的是郡县制,二者都是地方的政治制度,A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主要盛行于西周时期,当时尚未出现皇帝制度,B选项排除;郡县制是以地缘关系为基础,C选项排除;官僚政治的显著标志是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由一定的任期,郡县制体现的是官僚政治;分封制体现的是贵族政治,D选项排除。19.秦统一后,嬴政不满足“王”的称号,改称“皇帝”,且“朕”、“诏”、“玺”等成为皇帝的专

19、用名称;“政月”改称为“正月”,“楚”改称为“荆”。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A. 皇帝个人喜好影响称谓的变化B. 赢政借此否定周天子的统治C. 统一名称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 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朕”、“诏”、“玺”等成为皇帝的专用名称,体现了皇帝独尊,皇帝制度的核心是皇权至上,故D正确;AB均为表象,不属于“本质”,排除;统一名称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20.秦始皇陵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也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试想一下,兵马俑应该面朝A. 南方B. 东方C. 西方D.

20、 北方【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象征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随时准备镇压六国残余势力的叛乱”,结合所学,秦朝统治中心在咸阳,位置相对靠西,而六国的位置相对秦国而言靠东了,故排除ACD,选B。2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据此推断,秦汉“化家成国”主要得益于A. 推行郡县制B. 思想上独尊儒术C. 采用严刑酷法D. 施行科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废除贵族政治(即分封制),代之以郡县制,有力地推动了秦汉“化家成国”,A项正确;秦朝没

21、有独尊儒术,B项不符合题意;采用严刑酷法是仅秦朝的治国理念,不利于国家的稳定,C项错误;科举制实施是从隋唐时期开始的,D项不符合题意。22.始皇帝力行郡县制诏书载:“自今废除封建,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如此,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致成灾,天下至大之德也!”材料反映了郡县制有利于A. 统一律法官制B. 加强中央集权C. 抑制地方私欲D. 扩大统治疆域【答案】B【解析】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律法一体,官制一体;治权集于国府,决于皇帝”说法正是这一原则的体现,故B正确;A和C只是材料中部分信息体现;D属于分封制的影响。23

2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点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异同:分封制郡县制不同点时 代

23、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关系被分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共同点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4.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 郡县制B. 分封制C. 井田制D. 宗法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

24、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25.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A. 宣扬托古改制B. 承袭华夏传统C. 突出个人功业D. 标榜君权神授【答案】C【解析】嬴政自称“皇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A项适合“戊戌变法”;B项只是表面现象;D项从西汉武帝开始。【考点定位】必修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

25、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材料三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

26、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四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

27、困局的?(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综合上述材料,并谈谈你对官僚体制的认识。【答案】(1)“封建子弟之制”: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认识:官僚体制一方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维护国家的稳定);强化了皇帝的专制、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解析】【详解】(1)根据“有封建子弟之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西周的分

28、封制。特征:根据所学,可从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回答。(2)原因:根据“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破解:根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得出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3)变化:根据“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结合教材所学知识概括变化的本质特征。(4)认识: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分析其积极影响,可从强化了皇帝的专制等回答其负面影响。- 1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