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537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姚安县第一中学2017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井田制是土地公有制,所以阡陌纵横井井有条,而在封建社会私有制土地下,不仅爆发了争夺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惨烈的战争,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对经济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材料表明( )A.土地私有制阻碍社会进步 B.土地公有制优越于土地私有制C.土地公有制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D. 中国农业进步的阻力比较大2.明时,商人阶层的壮大和商业资本的活跃,强烈

2、冲击着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商人在经济生活中显示的强大力量,商人的思想、言行开始大量出现在明代文人作品中。这表明( )A明人更看重物质财富 B.门阀士族的影响逐渐弱化C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观念变动 D.商人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3.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日益激化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发生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相互制衡4.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候。”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 ) A. 为了满足春秋

3、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B. 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C.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D. 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5.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 )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6.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7.“他在官职上

4、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文中“他”的身份可能是(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尚书令 C元朝中书令 D明朝内阁大学士8.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来源:学,科,网9.新青年经常刊登介绍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事

5、迹,介绍生物的起源、医学、生理、体育等各方面的科学知识,用朴素的语言讲解“猴子变人”的规律,宣传宇宙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实在的等唯物主义观点。材料说明新青年旨在( )A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 B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C大力弘扬民主和自由思想 D将启蒙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10.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6、( )A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B刚刚经历了古巴导弹危机C强调自身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D获得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广泛支持11.唐代实行科举制,但自由报考之唯一限制是“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而北宋则“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宋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 .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C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 .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12.中国民间有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现象,元朝政权逐渐认可民众对关公的敬奉,使其成为“忠义”的化身。三国演义问世后,关公更成为世人皆知的英雄人物。据材料分析可知( )A 关公信仰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 统治思想与民众认识

7、一致C 小说的影响力决定了政治走向 D .理学观念影响关公形象的塑造13.清朝乾隆皇帝在位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他认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巨,亦无奸臣。”这反映了( )A 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 B . 清廉勤政的治国理念C 完备的中央监察制度 D . 持续繁荣的封建经济14.回顾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有学者认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对该材料的准确理解是( )A .抗日战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 B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 抗日战争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 D 抗日战争促成了国共合作15. 司马迁著史记

8、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16.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1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9、。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18.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19.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

10、无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来源:学_科_网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20.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21.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

11、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22.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立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23.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

12、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24.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第卷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8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25.(13分)材料一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向)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

13、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材料二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对丞相、御史等大臣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群臣提出:“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应上尊号为“泰皇”。嬴政并不以此为满足,决定从“三皇”中取一个“皇”字,又取上古“五帝”中的“帝”字,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当时天下百姓对秦统一天下持什么态度?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态度?(3分)(2)材料二中嬴政以“皇帝”为名号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分)(3)

14、根据所学知识及对以上问题的分析,请简要阐述一下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8分)26.(12分)材料一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而黄宗羲则认为,明朝“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地方督抚以平乱起家,较早接触到西方文明,对内外局势有更深刻的感悟,有更强烈的危机意识与变局思想。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

15、转变。当传统体制需要变通而中央体制不愿变通之际,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晚清督抚势力的兴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李绮晚清督抚势力与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和黄宗羲对丞相制度的看法,分别说明他们持这种看法的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地方督抚势力崛起的影响。(4分)来源:Z#xx#k.Com来源:学科网ZXXK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氏之覆灭,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孙中山哀太平天国材料二“洪秀全和太平天国如果统一了中国,那就要使中国倒退几个世纪! 冯

16、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并表明态度,结合史实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可以赞成、反对、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逻辑清晰。)选考题(共2小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28、29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将题号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28.(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17、。“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29.(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

18、入侵缅甸,驻缅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围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滇缅公路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腹背受敌,溃败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

19、国抗日战争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试题解析部分1.【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封建土地私有地代替西周土地公有制是社会的进步,AB项说法错误;西周也是存在社会矛盾的,C项中的“消除”说法错误;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代替西周的土地公有制尽管是社会的进步,但仍然“爆发了争夺土地及其附属资源的惨烈的战争,也造成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造成对经济具有巨大破坏性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说明中国农业进步的阻力较大,故选D。【答案】D 2.【考点】商业的

20、发展【解析】材料“商人阶层的壮大和商业资本的活跃”体现了商业的发展,说明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观念的变动,故选C。材料中没有出现对比,所以不能说明明人更看重物质财富,A项不符合题意;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体现的只是经济影响,没有体现商人的政治地位,D项错误。【答案】C 3.【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题干材料说明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质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C。A 项反映的只是表面现象,不是实质;B项“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是在西汉武帝时;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体现了监察官

21、员与宰相的矛盾,但不能体现“相互制衡”的关系。【答案】C 4.【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由题干材料“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可以看出诸子百家各自宣扬自己的学说的目的是取得各诸侯国的认可,为其服务,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可知其是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故选A。【答案】A 5.【考点】宋明理学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敬天保民”“德治”“仁政”“民之师帅”“正君心”,可看出,儒家主张的是为政者应该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作用,即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选A。【答案】A 6.【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本

22、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是这一时期共同的社会背景,故选A。B项百家争鸣趋于合流发生在秦汉时期;C项奴隶制度全面崩溃发生于春秋时期;D项封建经济制度逐步确立发生在战国时期。【答案】A 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根据所学,ABC项三朝都有正式的丞相制度,他们都相当于丞相,职位与权力等同。而明朝内阁废除丞相制度,内阁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地位不高,但它能够帮助皇帝参与机密要务的处理,故本题选D。【答案】D 8.【考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解析】由材料“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

23、“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可以看出是清廷改革失策加速了革命的爆发,故选B。【答案】B 9.【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由题干材料中新青年宣传自然科学知识,灌输唯物主义观点,可看出其是把反迷信作为反封建的重要内容,B项正确。借助天演论宣传变法思想的是维新派,A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和自由思想,排除C项。【答案】B 10.【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两极对峙格局。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是在1946年,15年后即1961年。结合所学可知,60年代处于美攻苏守阶段,A项错误;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1962年,B项错误;从赫鲁晓夫的话“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

24、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苏联在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项正确;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答案】C 11.【考点】商业的发展【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唐朝时商人是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说明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到宋朝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说明工商业者积极参加考试,说明其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故选C。AB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 12.【考点】宋明理学【解析】元明时期,关公成为“忠义”的化身,可见是受理学的影响,故选D。ABC项说法错误且不符合史实。【答案】D 13.【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5、皇帝集权于一身,乾隆皇帝时期之所以出现“本朝纪纲整肃,无名巨,亦无奸臣”就是因为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制度,故选A。BCD项体现不出来。【答案】A 14.【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析】抗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壮大了人民革命力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选C。其他三项不能体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答案】C 15.【考点】文学成就【解析】从题干材料中的“内容不一甚至荒诞”说明传说具有虚构性,故A项“准确可信”说法错误;由“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择其言尤雅者”可知,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B项说法正确;题干材料反映司马迁是根据各地传说编成

26、的,并没有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的观点,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答案】B 16.【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D项正确。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C项;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本题应选D项。【答案】D 17.【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A项错误。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力来源于皇

27、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君主集权不断加强,故排除D,答案为B。【答案】B 18.【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解析】1937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正组织淞沪会战。从材料信息看,顾维钧希望与会各国在“道义上”“物资上”“财政和经济上”扶持中国,否则日本制造的“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将会难以制止。由此可知,顾维钧是在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故选A项。顾维钧发言的主要目的并非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答案】A 19.【考点】工业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19世纪初的英

28、国,说明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信息可知,手纺车、手织机已被闲置,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领域已出现革命性变化,故选A项。妇女不再使用手纺车和手织机不等于妇女获得解放,且妇女解放包括很多方面权利的获得,B项表述错误;19世纪初,英国轻工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导,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家庭纺织业衰落,不能说明其他家庭手工业的情况,故D项表述不恰当。【答案】A 20.【考点】文学成就【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材料反映了小说是与儒、佛、道教一样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可排除A项。由材料可知,小说被农、工、商

29、贾、儿童、妇女等市民阶层的人广泛接受与传播,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并没有体现出冲击封建等级观念,故C项正确,B项错误。社会价值观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可排除D项。【答案】C 21.【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题干中的“惟揣摹此样本为急”的这种依样画葫芦反映清代内阁官员拘泥规制,说明政治体制的僵化,故B项正确;A、C、D项题干材料都没有反映。【答案】B 22.【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材料信息“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C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项中

30、“产生的前提”、D项中“专制制度的基础”说法错误。【答案】C 23.【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解析】李鸿章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元老,19世纪七八十年代,李鸿章筹办北洋海军,管辖直隶(今河北)、奉天(今辽宁)和山东三省海域,洋务运动中创办军事民用企业,兴办新式学堂,耗费巨资筹办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与他在战争中的避战求和政策有关。可见材料说的是李鸿章。【答案】B 24.【考点】商业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材料中唐太宗把工商业者归入“杂色之流”,只能让他们获得财物,不能授予官职,不能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明显反映了要维持社

31、会等级秩序,故选B。【答案】B 25.【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从材料一中“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可以看出天下百姓对秦是支持的态度。原因从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符合人民的愿望方面回答即可。(2)从材料“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可看出其更改名号是要强调功绩;“三皇”“五帝”是上古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尊崇,被视为“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结合起来,说明他想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3)本问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即可。【答案】(1)支持态度。秦的统一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前

32、提,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强调功绩,神化皇权。(3)积极: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政治的稳定。消极: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中央集权制度在发展中日益僵化,成为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 26.【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能力。(1)从材料“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

33、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可看出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会导致政治混乱;原因从材料“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可看出得出他觉得丞相制度会威胁君主专制权力。从材料“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可看出黄宗羲认为罢丞相会导致社会政治黑暗;原因结合所学,从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2)本问考查材料提取和概括能力,从材料中关键信息“19世纪60年代”“认识到自强求富及引进西器、设局制造的必要性,地方督抚开始实现思想行为观念上的现代化转变”“改革先从地方做起”“打破了清政府的传统政局,政治权力由中央向地方转移”,结合所学,从促进近代化、政治变革等角度回答即可。【

34、答案】(1)朱元璋:看法:丞相制度导致政治混乱。原因:因为他认为容易出现丞相专权,威胁君主专制权力。黄宗羲:看法:明朝废除丞相导致政治的黑暗。原因:因为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废除丞相不利于制约君主权力。(2)促进了洋务运动和近代工业的兴起;削弱了专制集权统治,促进了政治和社会变革。 27.【考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材料一是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说明的,材料二是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说明的,任选其一,结合有关史实展开论述即可,观点要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观点:材料二从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意识进步的角度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赞成。评析:太平天

35、国利用拜上帝教宣传、组织、发动群众,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定都天京之后,领导者封建特权思想膨胀,争权夺利,贪图享乐,显示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天京变乱;天朝田亩制度追求绝对平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背道而驰,是历史的倒退。 28.【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的养廉银制度。(1)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普通人入不敷出”可看出官员薪俸偏低;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可看出地方办公经费不足;从“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可看出地方以各种名义乱征税务,贪腐现象严重,造车百姓税负沉重,

36、社会矛盾尖锐;从雍正帝的看法可看出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从材料“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可见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利于抑制贪腐,也间接减轻了民众负担,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结合所学可知,在君主专制主义空前强化的封建社会,养廉银制度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答案】(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29.【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远征军

37、入缅作战。(1)据材料可知,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驻缅英军节节败退,缅甸位于东南亚地区,则整体态势是日军进攻东哪呀地区,英美处于防守态势;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时中国战场正处于相持阶段。(2)回答军事意义要结合第(1)问的内容归纳总结;回答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抗战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答案】(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