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科班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工农武装割据”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革命的必由之路。据此回答14题。1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最重要的教训是:A必须建立支新型的人民军队 B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必须建立工农革命政权 D必须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和巩固的重大意义在于:A奠定了“党指挥枪”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B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C标志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D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31931年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土地革命的实质是:A废除封建剥削 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C改变土地制度 D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4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的条件不包括: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B革命武装力量的发展壮大C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从1931年起,日本开始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据此回答57题。5日本东方会议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密奏:“按明治大帝遗策,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等,皆已实现。惟第三期灭亡满蒙,以便征服中国领土尚未实现。”上述材料表明:日
3、本侵华蓄谋已久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 经济危机使日本加快了侵华的步骤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绝非偶然A B C D6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原因是:A.1927年东方会议决策 B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 C国民党反动派正全力围剿红军 D欧美列强无暇东顾71935年,华北事变引起的政治后果有:中共开始调整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出现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直接导致西安事变的发生 进一步加剧了国民党内部的分化A B C D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民主运动日益兴起和高涨。据此回答89题。819311936年中国抗日民主运动最主要的特点是:A涉及东北、华北、福建等地B参
4、加者有自发的群众、有国民党将领C抗日与反蒋相结合D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9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爱国力量举起抗日反蒋旗帜,集中说明了:A日本已开始全面侵华战争B蒋介石的妥协政策不得人心C抗日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D要抗日就必须反蒋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据此回答1013题。10遵义会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B政治路线和党的作风C组织问题和军事问题D组织问题和思想路线11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长征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重建新的革命根据地消除“左”倾思想的影响克服恶劣的自然困难12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
5、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A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B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C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D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处理自身问题13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的有效的行动有:强渡乌江 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据此回答1416题。14西安事变的爆发说明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国民党内部的矛盾国共两党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地方与中央的矛盾15西安事变:是一次具有爱国意义的兵变 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检验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态度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ABCD1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是在
6、:“八一宣言”中瓦窑堡会议上洛川会议上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 1937年“七七”事变,中国也进入了全面抗战的新阶段。椐此回答1720题。 17“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中国军队开始抵抗 B国民政府正式宣战C日本旨在侵占全中国 D引起全国人民的广泛抗战18“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这一文献的发表表明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确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C表明国民政府决心“抵抗暴力” D日本诱降政策的破产19革命统一战线
7、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都有共同的政治纲领 B均采取党内合作方式C全具有反帝反封建性质 D都有各阶级、阶层广泛参加20下列史实发生于淞沪会战期间的是: 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八路军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洛川会议召开A B C D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集团发生了动摇。据此回答2124题21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了侵华的方针,下列各项中与日本改变战略方针有直接关系的是: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积极反共蒋介石集团加强政治独裁 抗日根据地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A B C D221941年旧历除夕,自诩是孙中山信徒的某君在南京
8、的寓所贴出对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某君指的是 A张学良 B溥仪 C汪精卫 D蒋介石231939年6月,中共中央指出:“目前最大的危险就是国民党投降问题,有新的慕尼黑阴谋的可能。”为了解除国民党投降的危险,中共中央采取的具体对策是 A实行三三制 B发动一二.九运动 C发动百团大战 D发起对日战略反攻24关于中国共产党处理皖南事变和西安事变的表述,正确的是: 两次事变的处理依据都是民族矛盾是当时的主要矛盾 中国共产党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或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两次事变处理的方式不同,但效果相同
9、两次事变的处理都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A B C D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实行恐怖、掠夺和奴化教育政策。据此回答2527题25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大肆掠夺经济的方式有:掠夺工矿资源强占耕地掠夺劳动力掠夺金银现款A B C D26抗战期间,日本在沦陷区大肆掠夺进行经济掠夺的直接目的是A资本积累 B经济提携 C转嫁危机 D以战养战27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的根本目的是A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识,实现其民族同化政策B加强初等教育,普及日语和日本皇民意识C提高沦陷区人民文化水平,发展经济D宣传其“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谬论中共为了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制
10、定了各项政策和措施。请回答28229题28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指出:“实行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于保障农民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之后,又须保障地主的人权、政权、地权、财权,借以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对这一政策的最恰当的评价是A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 B合理调节各抗日阶级内部关系C保障地主基本利益 D把发展统一战线和解决农民问题很好地结合2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发展,其主要表现是:担负起独自领导中国革命的任务 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A B C D
11、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据此回答3033题。30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是因为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C中国社会性质已完全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31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对解放后中国社会性质的设想是:A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B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C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D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32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这主要是因为 A全国大陆已基本
12、解放 B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C党的工作重心需要转移 D资产阶级准备向党进攻33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时面临的形势是:战略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平已处于和平解放的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再次提出“和谈”的要求国共两党“北平谈判”破裂A B C D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由于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加之后来“左”倾错误的发展,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问题上犯了错误。据此回答3436题34阅读和分析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对统计表理解正确的选项是农 业 轻工业 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A我国已经建成
13、 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35造成1959年到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苏联撕毁中苏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B中共中央在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C中央在1959年错误地发动了“反右倾”运动 D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36“文革”以前,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的纠”左“主要表现在: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工作召开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A B C D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展开,经济
14、体制的改革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出现了前所末有的活跃局面。请回答3740题37农村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制形式 经营管理的方法生产经营的权利 产品分配的权利A B C D38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的所有制形式较新民主主义时期增多了几种,其产生的根源是 A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的公有制 B城市全而推行经济体制改革C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 D家庭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实行39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项基本国策。以下有关表述,正确的是: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扩大对外贸易的原则是平等互利 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是广东、福建两省 已
15、经形成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外放新格局A B C D40下列关于台湾问题的形成与解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完全是中国内政 台湾问题由于涉及到美、日等国,实际已成为个国际问题 我国政府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原则 目前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和外国反华势力是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障碍 A B C D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科班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第
16、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速度问题是建设路线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方针问题加快建设速度的条件是客观存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究竟想不想快当大家都想快、要快、力争快的时候,事情的进展果然就快了。我们应当不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争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一力争高速度(1959年6月21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我国的经济建设,肩负着既要着重推进传统产业革命,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双重任务。完成这个任
17、务,必须经过长期有步骤分阶段的努力奋斗。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的许多方针、政策和理论还有待于完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经受检验,得到补充、修正和提高努力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活力,振奋起全民族探索创新的勇气,是我们的理论和事业不断发展的希望所在。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共“十三大”报告) 材料三 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使人民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
18、一批产业的发展。 一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8日至2月21日) 请回答: (1)材料、材料二、三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4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在思想认识路线上的区别是什么?(8分)(3)分析说明两种思想认识路线产生的不同结果。(4分)421949年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了恢复和发展我国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10分)扼要指出上述措施的共同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基本原因。(10分)200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文科班开学考试历史试卷第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ADCBCC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
19、920答案ADDCABDCD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CCDDDADCD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DBCCBADCDB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41(1)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4分)(2)材料一片面地夸大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性。犯了主观和客观相脱离的错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4分)材料二、三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重视客观规律,在尊重、了解、把握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4分)材料三强调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和教育,这是从本质上揭示了生产力的内涵。(4分)(3)材料的认识导致了经济建设严重失误
20、,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材料二、三的认识使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社会主义建设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4分)42(1)主要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分);稳定物价,统一财经(2分);深化土改,发展农业生产(2分),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私营工商业者的积极性(2分);工矿业实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2分)(2)共同特点:围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的目标而展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有区别、有步骤。注意政策和策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4分)(3)基本原因:经济的极端落后和严峻的经济形势(2分);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确定工作重心转移,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2分);中央建立起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政治经济体制,起了强有力的领导作用;人民政府针对我国经济成分复杂的特点,实事求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为经济建设服务(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