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主备教师:周芝连一、 内容与解析本节学习的内容是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指的是能正确辨析使用常见实词、虚词。本节内容的关键是辨析相近实词、虚词的词义,结合不同语境区别选用正确词语。此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但很多认识尚停留在语感阶段,且掌握的层面相对较窄,不能适应高考要求,也还不会探寻总结其中规律。本节内容即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是精当准确的关键,因而本节内容是语文学科语言表达的基础,内容重要。本节教学的重点丰富盈充词语知识面,学会是辨析近义实词、虚词,能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易混淆的关联词语。解决重点的关键是找出
2、近义实词、虚词的区别点加以揣摩,善于结合具体语境要求掌握不同词语的习惯用法。二、目标及解析1、 目标定位:正确使用实词、虚词2、 教学目标解析: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就是辨析近义实词、虚词,辨析选用用法相近或容易混淆的关联词语。三、问题诊断分析: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在近义实词的使用上混淆不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于一个词语的理解往往不能落实到每一个字上,总是大体感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精当准确把握词语中的具体字义,学会对词语溯源探本,如此才能真正找到两个近义词的区别点。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内容举例丰富,当使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一堂课的信息含量
3、与教学密度。五、教学过程设计:问题1:此节内容的命题热点有哪些?命题形式有哪些?设计意图: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让学生清楚“正确使用实词、虚词”这一考点的考查方向、命题热点与形式,从而使复习做到有的放矢。相关知识介绍: 1、对于实词的考查重点是近义词的使用和词义辨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音近义词,二是异音近义词。对于虚词的考查主要涉及关联词、介词、副词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辨析虚词使用正确与否,二是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易混的关联词语。 a) 实词的考查侧重对语言环境的分析和对词义的辨析,二者要兼顾,注重考查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常见词语。b) 虚词的考查关联词是热点,兼顾介词、副词、助
4、词,题型主要有三种:一是选择填空,二是判定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三是直接在文段中填写虚词。例题1:(2010年全国卷18题)从以下12个词中选取最恰当的8个,分别填入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选词不得重复。(4分)停止 损害 设立 具有 核实 侵害咨询 维护 存在 叫停 保护 免受“网络游戏未成年人家长监护工程”是文化部指导下的企业自律行为。先期试点的六家网络企业将建立服务页面, _ 专线电话等,为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对未成年人的网游监管提供_ 与服务。家长可实名举报沉迷于网络游戏的未成年人的游戏账号,网络游戏企业_ 之后,将根据家长的要求,依法限制或_ 对该未成年人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目前,一些网络游
5、戏不同程度地_ 低俗、暴力、色情等方面的内容,这严重_ 了那些沉迷于网游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实施网游监护工程的目的是要_ 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使他们_ 不良网络游戏的侵害。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专线电话”与“设立”搭配,服务页面和电话的作用是咨询和服务,举报后的行动时核实,“叫停”的主语应该是执法部门,而不是企业,故应选“停止”,应选“存在”,“侵害”不能和“身心健康”搭配,应选“损害”。很明显要选“保护”和“免受”。故答案为:设立,咨询,核实,停止,存在,损害,保护,免受。例题2:(2010年全国卷19题).在下面文字中的画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整个段落语意连贯,层
6、次清楚,逻辑严密。(5分)人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相对论学说, 很少有人确切地了解这种理论。跟我们所熟知的经典物理学相比,相对论学说中有关新概念的表述充满了数学公式和演算, 目前常见的有关相对论的科普书籍一涉及重要概念, 在表达上或含糊不清,或繁 琐难懂。 这也不能全怪那些作者, 用非数学语言来表述那些新概念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为转折关系,表示严重的后果,“就”和“一”搭配,让步关系,解释原因。故答案为:但是,以致,就,其实,因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逻辑语义关系,即可给分。)问题2:近义实词如何辨析?设计意图:近义实词的复习是繁芜的,若不能找
7、寻出其中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的复习就不能起到张纲举目的作用。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让我们的学生找到真正的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这一问题也是本节内容最为关键的地方,是教学重点与难点。方法总结: (一)传统技法传统技法,就是利用传统的同义词的辨析方法来解题。它包括词义法、词素法、词色法、词性法以及词用法。1、词义法词义法,就是根据词义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词语意义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意义,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理解词语的特定含义,是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基本前提。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都是我们辨析同义词的切入点。例题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8、2000年高考)在总统选举投票现场门外,着各大新闻媒体的上百名记者。这些记者都在等待接受“缉查犬”的检查,以探明是否携带武器。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的作品来的。曹操四言诗的雄浑,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受人称誉;而张旭草书的奇伟飞动,颜真卿楷书的厚重雄伟,也同样令人。聚集 品位 赞扬 B云集 品位 赞叹云集 品味 赞叹 D聚集 品味 赞扬解析:此题考查在特定的语境中准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句要从“云集”“聚集”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角度来辨析。“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各处来,聚集在一起”,它含“来自四面八方”之意;而“聚集”是“集合,凑在一起
9、”的意思,只有“集中在一块”之义,故句只能用“云集”。句要从“品位”“品味”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以利用词性法(见后文)来辨析。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从语境看,句只能用名词“品位”而不能用动词“品味”。句要从“赞扬”“赞叹”中选一个,可从词义的范围、程度来辨析。“赞扬”是“称赞表扬”的意思;而“赞叹”除了“称赞”义外,还带有“佩服(心折)”之义。前者范围大、程度轻,后者范围小、程度重,故句只能选“赞叹”,此题答案取B。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2、词素法词素法,就是通过区分不同词素来辨析选用同义词的方法。许多同义词都含有不同的词素,
10、而词义的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词素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例题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6年高考)有位作家说,要想使自己生活的扁舟轻驶,务必要让它的仅限于必不可少之物,不然轻则无以进,重则可能压沉自己的生活之舟。道理很明白,什么都舍不得撒手,往往什么都不得不。装载 徜徉 致使 割爱 B承载徘徊 导致 舍弃装载 徘徊 致使 舍弃 D承载 徜徉 导致 割爱解析: “装载”“承载”的不同词素“装” “ 承”,正是辨析的侧重点。“装载”的意思是“用运输工具装(人或物)”,它是主体自己发出动作;“承载”的意思是“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它不是主体自己
11、发出的动作,据句中“使”“让”的出现,可判断第一处空线应为“承载”。由此排除A、C项。B、D项利用较异法(见后文),可去掉选项中相同的成分而只区分“徘徊”“ 徜徉”或“舍弃”“割爱” 两组同义词中的一组即可。利用突点法(见后文),辨析“舍弃”“割爱”。“舍弃”的意思是“放弃、不要”;“割爱”是“让出或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与文中“什么”相应的是“舍弃”,包括了爱与不爱之物,有些虽爱,但不是“必不可少之物”。此题不难得出正确项为B。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 “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再如“协同、偕同”两个词,
12、重点是区分“协”“偕”两个语素:协是协力的意思;偕是一起的意思。3、词色法词色法,就是根据词语的不同色彩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词色属于附加意义,它是词义中不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部分,但也是理解词、使用词的重要根据。附加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意义。感情色彩,即词义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语体色彩,即书面语和口语。赋予词语什么样的感情色彩,跟人们的道德观念有关,道德观念变了,词的感情色彩也随之变化。一个词带不带感情色彩,取决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例题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2001年高考)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
13、似事件再次发生。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庄重 演练 引导 B郑重 演示 引导庄重 演示 导致 D郑重 演练 导致解析:句要从“庄重”“郑重”两词中挑选一个,可从词色的角度来辨析。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侦察机撞毁我方战机的事件进行表态,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感情态度色彩应是很明显的,所以要用表“严肃认真”意思的“郑重”;而“庄重”常用来形容“个人言语或举止不随意、不轻浮”,如“态度庄重”“神情庄重”等。用“庄重”来形容外交发言人的谈话显然
14、就不合适了。可以排除A、C两项。句可采用突点法(见后文)解答,句中是说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的实地练习,句中有“民警与保安”“迅速出击”等语境标志词,就决定了这里只能用“演练”;而“演示”意指“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显然与句意不合。这样,又可排除B项,用不着看第句即可知答案选D。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词性法词性法,就是根据词性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有的同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表现的功能就不同。而词义差别正是由这个不同的词性造成的,在辨析同义词时,
15、要善于抓住这个因素。【见例3】5、词用法词用法,就是根据词语的搭配习惯来区分同义词的方法。词语的搭配习惯也是造成词义差别的一个因素,利用它亦可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弄准搭配对象。如“爱护”适用于对下,“爱戴”适用于对上。掌握语法功能。如“公然”、“公开”都含有不加掩饰地采取行动之意,但“公然”是副词,在句中只能作状语,如“公然侵入”。公开是动词、副词兼形容词,能在句中充当谓语,如“这事早已公开了”;可充当状语,如“公开表态”;可充当定语,如“公开的秘密”从构词方法上辨析。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例题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000年春季京皖3题)25
16、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恰到先哲的睿智。营房各处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鲁迅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受,得到深刻的。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 启示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用法。“流泻”一般用于水由上往下,“流逝”在中比较好。“闪烁”带有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意思,从句中看不出来,且“欢腾热闹”的情景说明了灯光应是“闪耀”。“启示”含有名词性意味,从搭配的角度看,“使我们得到启示”比较通顺,如果用“启发”不大通
17、顺,“深刻的启示”“不少启发“样搭配比较好。例题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9年高考)日本政界的一些人妄图日本侵华的历史,引起中日两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据说,这样可以疾病。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腔怨恨,似乎一下子都了。A. 窜改 驱除 融解 B篡改 祛除 融解C窜改 祛除 溶解 D篡改 驱除 溶解解析:句可用词义、词素法来解。“窜改”的意思是“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一般指文字上的改动;而“篡改”的意思是“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可见句中只能用“篡改”。这样排除A、C两项。B
18、、D项利用词用法,“祛除”的搭配对象常是疾病、疑惧或迷信人所谓邪崇等;而“驱除”的习惯搭配对象却不是这些东西,可见句中只能用“祛除”。这样排除D项。不看就可直接得出答案为B。(二)现代技法高考试题为了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常常给试题设置一个情境,让考生根据特定的语境辨析同义词,正确使用词语;所以词语理解必须详审语境,具备语境意识。解同义词的选用题,最重要的是分析填充句所涉及的具体语境,注意整体性和联系性,把选项与原文合理地组织在一起,做到形合、意合、境合。因此,以整体理解语言材料为前提,结合利用各选项间的关系来辨析同义词的方法,就是现代技法。它包括语境法、突点法、较异法以及代入法。1、语境法
19、。“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语境意义是指语言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是在固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意义。考试说明中该考点虽然只提“正确使用词语”,但“使用”一词已体现出词语处在“动态”,所以必须结合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词语。利用语境意义来解题的方法,就是语境法。实际上该文所介绍的所有技巧都使用了此法。语境对语言表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词语的临时意义,这也就为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词语提供了依据和线索,因而正确理解词义的原则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境,也就等于找到了正确选用同义词的钥匙。为了强化这一点,再举一例作专门解说。例题8: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
20、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998年高考)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预算即使制订得再,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的假酒案。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解析:该题考查结合一定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运用能力。“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的意思,是连词,表递进关系,与“更”相搭配,句中的“更”字提示了语境,应和“不只”配合,构成递进关系;“不止”是动词,意思是“继续不停”“超出一定的数量或范围”,显然不合语境。“准确”,指结果符合预期,句中的“预”字、后半句的“难免发生变化” 都提
21、示了语境,对词语的选择有启示和制约作用,后边用“准确”为宜;如果选择了“正确”,就不必“变化”了, “正确”指言行符合道理。 “骇人听闻”,即“某种坏事使人听了吃惊”的意思;“耸人听闻”说的是“一种言论行为,故意夸大而使人震惊”,在这里显然只有前者符合语境。故本题答案为C。2、突点法突点法,即寻找突破点来解题的方法。因为同义词的辨析往往有多个子选项,只要我们从自己最熟悉或最敢肯定的子选项入手,就可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当然不同的人有自己不同的最熟悉的词语,切入点也就不同。3、较异法较异法,就是去同较异的方法。它适合于答案选项表述格式基本相同的题目。我们往往可以去掉选项中相同的成分,通过比较相异
22、的成分,迅速而准确地选出答案。4、代入法代入法,就是将要辨析的同义词代入原句试读,凭借语感来确定选项的方法。代入试读,如果觉得语序语意连贯,文脉畅通,就可确定为正确选项,当然运用此法要以特别强的语感能力为前提,否则“跟着感觉走”就可能出错。但在利用其它解题方法确定答案后,利用此法作进一步验证,从而提高正确率也是非常必要的。问题3:如何辨析选用近义虚词?设计意图:对于虚词,我们要辨别它的用法。要防备的,一是乱,二是滥。不必用而用,是滥用。该用甲字而用乙字是乱用,就乙字本身来说也是滥用。 通过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总结,对常见虚词有一个全面而理性的掌握,同时也是为后阶段的病句辨析专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3、知识方法总结: 1、“比”的用法 比较两样东西,不一定都能用“比”,只有分高下的时候才用“比”。如: (1)这个人比那个人聪明。 相等的时候,相同或不同的时候,都不用“比”。但是能用“比起来”或“跟比起来”。这三句是错的: (2)每月所丢失图书的数量比每月所购入图书的数量几乎相等。 (3)并且事实上所有课本和教师都很少能够使后一个循环比前一个循环有什么显著的区别。 (4)学校条件,由于整个经济情势开始好转,比过去起了变化,有了好转。 例(2)和例(3)不用“比”,用“和”或“跟”。例(4)改为:学校条件随着整个经济情势的好转而好转。下面这句用“比”字,就得在别的地方修改一下,才能前后搭配: (
24、5)这些消息一次比一次地令人兴奋。 “地”不需要,倒是应该把它改成“更”,“比”才有着落。 2、关于“的” 有些地方在习惯上是不用“的”的,如在数量词和名词中间。下面这句的“的”是多余的: (6)平均每月举行两次的展览。 在某些副词之后按照通例也是不用“的”的。下面这句“正好”后的“的”多余: (7)有些没有批判能力的人,听了之后到处散布,正好的给敌人当了义务宣传员。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的是下面的例子: (8)提高全国人民热爱祖国情绪。 “情绪”之前应该加一个“的”,否则会读成“祖国情绪”。 常常看见有些句子,把“的”的位置放错了。如: (9)这算是关于这件事情的全部官方的纪录。 应改为“全部的
25、官方纪录”(或“官方的全部纪录”)。“全部纪录”是可以的,但在其中插进“官方的”,那末“全部”之后就必须有“的”。 3、关于“和、跟、同、与” “和、跟、同、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如: (10)你和我都不认识他。 (11)你和我们乡下人说话,少转文。 例(10)“和”是连词,例(11)“和”是介词。当然也有“和”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难于分辨的情形 。如: (12)这一国际争端必须由中国、美国、德国和英国谈判解决。 这里的意思自然是四国共同谈判,可是形式上不能不叫人误会是由前三国和英国谈判,这就是因为“和”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造成的。要避免这个误会,可以去掉“和”,加个
26、顿号,或是在“英国”后面加“四国”两字,或是两个办法都用。 关于“及、以及、并” “及”前后的两个部分有主要和次要、先和后之分,因此,它前后的两部分不能倒过来:一般情况下,“及”不能用“与”去替代。如: (13)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终于被打垮了。 “以及”不但能连接名词,也能连接动词、短语或句子。如: (14)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 “并”专门连接动词或动词短语。如: (15)全国高等教育会议热烈地讨论了有关高等教育的种种实际问题,并作出了各种决定。 下面这句是该用“并”而用了“及”的例子: (16)欣逢这伟大的日子,我谨代表我国政府、人民和我本人向阁下及
27、通过阁下向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人民致以热烈的祝贺。 4、关于“着” “着”表示行为的持续。在动词后面加“着”,表示这个行为在持续之中。因此不能持续的行为就不能用“着”。如: (17)对婚姻法的贯彻执行,部分干部采取着漠不关心的态度。 没有采取就是没有采取,已经采取就是“采取了”,不能老在那里“采取着”。 动词本身含有持续的意思,也就不必再用“着”。如: (18)还有许多伟大的计划和方案需要着我们的劳动和知识来完成。 “着”既然是表示行为的持续,那末如果行为已经结束,自然不能再加“着”。如: (19)充分说明着在广大人民面前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因“说”而“明”,已有结束的意思,所以不能加“着”。
28、 用“把”和用“被”的句子后面的动词大都有结束的意思,一般说来,也不能再加“着”。如下面这个句子的第二个“着”是不能有的: (20)因为是随着许多民主人士一块儿来的,所以也被招待着住在北京饭店。 上下文也能决定某一行为是否结束,下面这句就是结束了的,因此“着”也应去掉。 (21)他用行动回答着老乡们的问题。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表示一种还没有实现的行为,无所谓持续,所以不能用“着”。如: (22)中国人民开始过着美好的日子。 行为才刚开始,就不能同时已在持续,应该去掉“着”。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着”,还是不用“着”。如: (23)近百年来,中国不断发生着战
29、争。 “不断”似乎跟“着”配合得很好,其实不然。“不断”表示一次又一次,是断断续续的,不是持续的。 5、关于“了” “了”表示行为的结束。大多数行为都是能结束的,所以很少有动词不能加“了”。只有少数动词,它们所表示的行为,短期内是不能结束的,所以不能加“了”。如: (24)我爱了他。 如果一个动词在某一句里,本身含有结束的意思,就不必再加“了”。如: (25)责成了各级党委和党组帮助这项工作。 有一个方法可以检查“了”用得妥不妥;如果能说“了没有?”“还没有呢”,就能用“了”,否则就不妥。这里的“责成”放在这两个格式里都不合适。 “能”“会”“可以”“应该”这些动词后面的动词代表一种没有实现的
30、行为,无所谓结束,所以不能加“了”。如: (26)其次要避免某一本书的重复翻译,以免浪费了人力。 有些跟时间有关的副词能决定用“了”,还是不用“了”。如: (27)目前,全国人民正在掀起了抗击禽流感的运动。 6、“把”的用法 “把”的作用是把宾语提前,所在后面的主要动词必须是及物的,并且是能管那宾语的。否则便是错误的。如: (28)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把苹果树在南方也能生长了。 “生长”是不及物的,所以该句不能用“把”,应该用“使”或“让”。 根据同一理由,主要动词不能另有宾语。(双宾语的第二宾语和其他特殊宾语除外,如“把这件事情告诉他”、“把大门上了闩”、“把他免了职”。)下面这个句子是不合于
31、这个条件的例子: (29)把对待成人的方法去对待儿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你知道吗? “把”应该改为“拿”。 没有别的动词跟“把”联系,不能单用“把”。下面这句“把”无着落: (30)故莎士比亚之艺术手法能把我们常人的感情,爱情、憎、喜、怒、猜忌、嫉妒、友情、贪欲,句句惊人,句句道破人生之奥妙。 应该在“贪欲”之后加“刻画得淋漓尽致”之类的词语。 “和”与“或”的区别 “和”表示并列关系,“或”表示选择关系,如不留心就容易混用。如: (31)诗歌或小说,你喜欢哪一个? (32)坐汽车和坐火车,我认为都行。 例(31)是说“诗歌”“小说”两项中喜欢的是哪一项。用了“或”,实际上是说两项中的一项,这
32、就不存在“喜欢哪一个”的问题了。因此须改“或”为“和”。而例(32)中“坐汽车”和“坐火车”两项中只能任选其中一项。所以“和”须改为“或”。 7、关于“越越” 凡是用“越”的时候,前后都得用“越”。下面这句,前用“越”,后用“更”不合一般的说话习惯。 (33)有些人条件越好,依赖性就更大。 “尽管”和“不管” 这两个词常常用错。下面的句子就是把“尽管”当“不管”用,把“不管”当“尽管”用。 (34)学校里的空气尽管多么纷扰,我的心境终是宁静的。 (35)五四时代的白话文是一个革命的运动,不管其中有部分的人是软弱妥协的,但它却是要革文言文的命。 只要记住“尽管”等于“虽然”,“不管”等于“无论”
33、,就不会用错了。例(34)句中有“多么”,当然是“无论”的意思,该用“不管”。例(35)如果是“有多少人”,前面就可以用“不管”,否则只能用“尽管”。 8、“只有”和“只要” “只有”和“只要”都表示条件。“只要”跟“如果”的意思一样,不过特别强调无须同时有别的条件,但是不否认别的条件也能有同样的后果。“只有”表示这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以外都不成。跟“只要”呼应的是“就”,跟“只有”呼应的是“才”。如: (36)只要下雨,我就不出去。 (37)只有下大雨,我才不出去。 9、关于“既然” “既然”是推论之词。 (38)你既然不知道,就不应该乱说。 跟“既然”呼应的是“就”,不是“所以”。下面这句不
34、对。 (39)我当时认为组织上既然这样看重我,所以经过考虑后,从三月一日便到读者来信组工作了。 如果在“既然这样看重我”之后加“我就应该接受这个任务”,后面可以不变。 疑问句不用“或” 疑问句中表示交替的关系不用“或”,用“还是”。如: (40)不知道他爱吃酸还是爱吃辣。 下面这句不该用“或”: (41)我不知道是钱在变化或者是人在变化。 既然“不知道”,就是有疑问,只能用“还是”。 10、“除外” “除外”的正确用法可用下面这两句来代表: (42)除了音乐,他哪门功课都很好。 (43)除存有许多面粉和小麦外,还拥有存款九万多元。 “除外”口语里多半说“除了”。例(42)的“音乐”本来在“功课
35、”的范围以内,现在把它除外了。例(43)的“面粉和小麦”和“存款”是互不相属但是可以列举的两个项目。下面句子里的“除外”有问题。 (44)黄花菜单独做菜,除了发甜发腻外,是没有什么好吃的。 (45)他们除了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以外,在新的形式上也并不十分讲究。 例(44)的“发甜发腻”不在“好吃”的范围以内,因此不能从那里面“除外”。应该说“只是发甜发腻,没有什么好吃的。”例(45)是相互补充的两件事,也不能用“除外”,该说“他们的目的只是要冲破腐朽的文言文,在新的形式上倒并不十分讲究”。 11、“不是就是” “不是就是”表示二者必居其一。如: (46)不是实行正确的政策,就是实行错误的政策;不
36、是自觉地,就是盲目地实行某种政策。 要注意的是,这二者必须互相排斥,实行正确的政策就不能同时实行错误的政策,反过来也是一样。 因、果、目的的重复表示 把表示原因、结果、目的的词语配合起来使用,用得好可以把这些关系交代得更清楚,用得不好就不免重复和累赘。如: (47)水泥工厂的生产业绩之所以能突飞猛进,其原因之一是因为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好。 (48)由于这种错误的看法,就使我走错了路径。 (49)由于以上情况,造成了许多难于解决的问题。 (50)由于教会学校的这一套思想教育的结果,养成了一些青年学生的崇美思想。 例(47)去掉“因为”,例(48)去掉“由于”,例(49)去掉“由于”,例(50)去掉
37、“由于”和“的结果”。 12、关于“由于” “由于”后面可以是一个名词。如: (51)由于政权领导者的地位,领导者威信的提高就容易产生骄傲情绪,在党内党外拒绝批评,压制批评。“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主谓短语。如: (52)北京的家庭手工针织业,由于财力薄弱,既不能储备原料,又不能储备产品,多是现做现卖。 “由于”后面也可以是一个偏正短语。如: (53)装载军火的美国船只抵达比利时安特卫普时,由于该港工人的抗议,无法卸货,只得转运他处。 由“由于”带头的短语或分句,可以放在句子的开头,如例(51),或是插在中间,如例(52)和例(53)。 “由于”是表示原因的,用“由于”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有因
38、无果”,“由于”变得没着落。如: (54)到了北京之后,一方面由于各革命学校都已开学,没法进去;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对革命的认识不够,在我的思想上还存在着轻视短期学校、害怕改造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去掉“由于”和“也由于”。 “由于”位置不当也会出毛病。如: (55)这个学期由于他学习不努力,致使成绩一团糟。 “由于”应该放在“他”之后。 有人常常把“由于”和“由”混为一谈。如: (56)这件事情怎么办?由于你决定。 应该把“由于”改为“由”。 13、“因为”和“为了” “因为”一般表示原因,“为了”一般表示目的。下面两句用错了: (57)我们才来这村的时候,因为更容易了解
39、情况,便决定轮流到各家吃饭。 (58)为了另有任务,我今年寒假不能回家。 例(57)“因为”应该改为“为了”,例(58)“为了”改为“因为”。 “当”的用法 “当”表示两件事情的时间相当。在口语里,通常只用“的时候”,如: (59)我来的时候,他的病还没好。 当它组成的短语不在句子的开头,就加个“在”,如: (60)人在生病的时候,就会想家。 在句子开头用“在”或“当”目的是提起读者的注意。但要注意“当”的后面一定要有“的时候”跟它配合,不能像下面这句只用个“当”了事。 (61)当这些人在高谈“安全”、“和平”,他们事实上正在准备发动战争。 假如后面不能用“的时候”,前面也就不能用“当”。如:
40、 (62)当早稻一收割,她就赶忙耙地种小麦。 后面有了“的时候”,前面并不是一定就可以用“当”。如: (63)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就从乡下到了上海。 这一句的“当”是多余的,实际上“的时候”也是多余的。 “从中”、“从上” “从”单用不大会错,跟“中”或“上”配合的时候却容易用错。如: (64)从露天崩岩事故中,两个模范共产党员牺牲了。 (65)后来学校又介绍她到北京大学去学习,使她更快的从思想上提高一步。 例(64)应该用“在中”,例(65)应该用“在上)。 “在中”、“在上”、“在下” “在”跟“中”“上”“下”配合的时候,稍不注意便会出错。如: (66)在我校二十三个教研组中,大体上可分为
41、三种类型。 (67)虽然他也负责剪出不少资料,但在工作态度上还没有端正过来。 (68)在晚上没有电灯的条件下,她也没忘记带领大家学习。 例(66)去掉“在”和“中”,例(67)去掉“在”和“上”,例(68)去掉“在”和“的条件下”。 14、“对于”和“关于” “对于”和“关于”很容易出错。现在举例说明。 (69)我们对于自己的语文修养也要不断提高。 (70)一九四四年到一九四八年的历史,对于我们都是相当熟悉的。 (71)数学对于我好像是分外难于了解。 (72)关于以上两门课程,内容都是相当丰富的,而且都是于实际有帮助的。 (73)关于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书籍,我认为以下三本书值得一读。 例
42、(69)应该去掉“对于”。例(70)照字面看,不是人熟悉历史而是历史熟悉人,这当然不是作者的本意。因此应该改为:我们对于的历史都是相当熟悉的。例(71)显然犯了主体客体颠倒的毛病,如果把“对于我”放在“数学”之前,这一句就讲得通了。例(72)去掉“关于”。例(73)不该用“关于”,该用“在中”。 15、关于“们” 照汉语的习惯,前面有表示数量的词,或“各”、“其他”等,后面就不加“们”。下面的例句不合于这个习惯,应该把“们”去掉。 (74)到了北京之后,很快的便由各位专家们把报告写出。 表示集体意义的名词,如“人民”“群众”“观众”“军队”等,本身就表示复数,自然不能再加“们”。 (75)永远想不到学术是公开的,是应该充分的公开给人民们享用的。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针对高考熟悉了高考题型,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了近义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方法,希望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多实践多练习,及时提高。.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