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奇章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测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唐、宋之间仅相隔短短半个世纪的分裂,已成为中国以后历史的模式。国家再也没有像在汉朝崩溃以后那样,经历长达数世纪的混乱局面。其原因是,自唐朝起,中国文明规模巨大,根深蒂固,不可能形成长期分裂的状态。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有句古话说:“犹如一个天空不能有两个太阳,中国不能有两个国家或两个皇帝。”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政治基础B. 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消除了割据的经济基础C. 君权神授和
2、专制主义的极端加强对维护国家统一作用巨大D. “大一统”的民族心理及对稳定的孜孜追求使分裂局面不能长久【答案】D【解析】由题干“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可知,经历了分裂的混乱后,人民内心深处渴望统一安定。隋唐中央集权制没有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唐末即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故A项错误。经济的发展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题干未涉及,故B项错误。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独揽大权,但这不意味着它能维护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巨大的作用,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中国人自己认为分裂和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反常的、不幸的”等信息人民内心追求统一,渴望安定,使分裂局面不能长
3、久,故D项正确。2. 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 黄埔条约B. 天津条约C. 北京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3.从1933年9月到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
4、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经过一年苦战,反“围剿”失败。随后,中国工农红军A. 转入农村,发动群众B. 战略转移,北上抗日C. 挺进中原,战略反攻D. 战略决战,逐鹿中原【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被迫战略转移,故选B;国民革命后,助攻共产党转入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排除A;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排除C;1948年起,国共战略决战,逐鹿中原,排除D。4.以下是关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几份文献,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告台湾同胞书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A.
5、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时间是1979年元旦;项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颁布的时间是1990年;项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发表的时间是1981年9月;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颁布的时间是1994年,所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正确答案为C选项。5.在雅典的一次决定是否放逐阿里斯提德的投票中,一个粗鲁汉子写下阿里斯提德的名字,他说:“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我实在听烦了。”最终,阿里斯提德遭到放逐。上述材料反映了雅典A. 民主性值得怀疑B. 少数贵族独享民主C.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D.
6、 公民缺乏参政热情【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阿里斯提德因为有“正义”的名声而遭到放逐的信息可以看出,雅典直接民主容易造成权力的误用和滥用,反映了直接民主存在弊端,故C正确;AB两项表述不符合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排除;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公民缺乏参政热情,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我甚至还不认识这个人,但是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我实在听烦了。”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6.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强调,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层面,即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是为了“对付经济领域中的压力政策,以及工业国家的经济集团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兴起
7、的目的是A. 实现经济独立B. 加强内部经济合作C. 维护自身经济权益D. 反对帝国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对付经济领域中的压力政策,以及工业国家的经济集团可能造成的有害结果”结合所学可知,这体现出发展中国家需要联合起来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的目的不是出于经济层面;B选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不结盟运动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身的经济权益,不是加强内部的经济合作;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
8、经济上看。A. 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B. 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 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D.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领域产生的重大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瓦解了自然经济,对中国经济近代化起了重要的作用,A正确;B、C项是对阶级(政治)、文化方面的影响,与材料无关,B、C错误;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难以独立发展是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评价,与材料不符,D错误。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C诺
9、斯认为,“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材料中的“结构变迁”主要指A. 地理大发现B.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确立C. 垄断组织出现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产业革命的技术不是出现在结构变迁以前,而是在其之后”可知,“结构变迁”涉及的是上层建筑,即政治体制构建。结合所学知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英国1689年,颁布了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扫清了障碍,故B正确;“结构变迁”涉及的是上层建筑,即政治体制构建,地理大发现、垄断组织的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都属于经济,不属于政治体
10、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CD。9.江泽民同志曾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里的“新”的实践主要体现在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 企业股份制改革C. 经济特区的设置D.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案】D【解析】【详解】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在城市建立了经济特区,进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革,在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随着改革不断深化,1992年中共十四大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新”的实践指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故选D。10.1958年的教育革命强调扩大劳动人民的教育机会,大力发展全日制中学和各类职业的民办中学以及半耕半读中学;而1961年后强调教育质量,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央教育方针的调整和改革B. 政治运动造成教育的剧烈动荡C. 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D. 国家实行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1958年创办职业教育和半耕半读中学,而不到三年就开始“大规模减少农村学校和学生数”,显然是当时中央教育方针调整导致,故A项正确;政治运动导致教育变革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是教育政策的变化,不是人民公社需大量青年劳动力,故C项错误;材料
12、并不是说明此时国家出台教育公平的政策,故D项错误。11.“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B. 强调了地理环境对民主制度的影响C. 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D. 政治文明完全由地理环境左右【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的地理环境适宜航海和对外贸易,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有利于推动雅典民主制的发展,材料强调的是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B正确;AC说法明显极端,错误,排除;D项是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12.1933年7月
13、,罗斯福在致伦敦国际经济会议的电报中声明,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的上述政策,认识正确的是A. 罗斯福为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做出了贡献B. 标志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扩展到金融领域C. 美国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的严重后果D. 为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33年和“反对恢复金本位制,坚持美元贬值货币政策”可知,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主张美元贬值,刺激出口,借此转移国内经济危机,但是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进行本国货币贬值,从而进一步加深了经济危机,C选项符合题意。美元贬值加剧了国际金融形势的不稳定,A选项错误。罗斯福新政对经济的干预首先是从金融业开始
14、的,扩展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D选项错误。二、材料分析题(共3小题,共52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材料二、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
15、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包括供应条约口岸工厂的经济作物,这趋向于转入新的商业渠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市场结构正欣欣向荣,直到1949年都很少有衰落的迹象。首先在条约口岸直接感受到的世界市场上银价或中国农业输出品行情的波动,有时候能波及农村。但总的说来,直到1949年农民地区和条约口岸经济依旧只有很松散的联系。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时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
16、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将其转化为人类可支配使用的财富,支撑了人口新一轮的膨胀。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材料四、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
17、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发展对当时社会转型的影响。并结合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农业对工业化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三,概括人类文明的演变过程。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分析归纳工业文明的形成具有怎样显著的特点?(3)19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两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知识,
18、概述其对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答案】(1)影响:铁器和牛耕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促进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农村与通商口岸经济松散。(2)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特点:生产力迅速发展;伴随着对自然界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体。(3)影响:一是巨大的灾难。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开始半殖民地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中国完全沦
19、为半殖民地深渊。二是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的时间、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得出铁器和牛耕使用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形成;根据“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得出促进了分封制崩溃,封建政治制度最终确立;根据“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得出为百家争鸣奠定了物质基础,百家争鸣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影响:根据“从19世纪中叶起,中国农村开始生产供出口的大宗商品”得出工业化进程缓慢;根据“直到1949
20、年农民地区和条约口岸经济依旧只有很松散的联系”得出农村与通商口岸经济松散。(2)过程:根据“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 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并因此牵动了工业革命”概括得出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再到工业文明。因素:根据“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得出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特点:根据“工业文明开采挖掘出地底深处的几百种矿产资源”得出生产力迅速发展;根据“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又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得出伴随着对自然界更大的征服和对落后农业国家的征服,先进的工业国家迅速积累财富,建立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政
21、体。(3)影响:可从巨大的灾难和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两个角度分析回答。巨大的灾难可从工业革命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回答,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从新思潮萌发、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14.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
22、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材料二、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材料三、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材料四、这
23、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
24、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答案】(1)1956年。在中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为中心)。(2)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01年。(4)坚持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在中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根据“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
25、现代化建设上来”得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表现:根据所学可知,“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人民公社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根据所学可知,我国设立经济特区,迈出了对外开放第一步。根据所学可知,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根据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入世。(4)根据“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得出坚持党的领导,根据“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出从国情出发,根据“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得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15.【选修1:历史上
26、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唐代宗于广德元年(763年)即位之后,面临安史之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籍课口锐减五百二十多万、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的现实,下诏降低国家财政对以丁身为计税单位的租庸调收入的倚重程度。册府元龟卷五六俸禄二载曰:“广德二年正月,税天下地亩青苗钱,给百官俸禄,起七月给。”又有一种地头钱,开征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之前。大历五年(770年),代宗诏曰:“京兆府应征青苗、地头钱等,承前青苗钱每亩征十五文,地头钱每亩征二十五文。自令以后,宜一切以青苗钱为名,每亩减五文,征三十五文。”大历八年,制曰:“其青苗地头,天下诸州每亩率钱十五。顷以京师烦扰,供应颇多,苟从权宜,遂信其数。自今以后,宜
27、准诸州例征率。”史称大历二年(767年)五月,诸道税地钱使、殿中侍御史韦光裔等人出使返京,共带回青苗490万贯钱,上缴国库。“天下用兵,百官俸钱折,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令御史府差使征之,以充百官俸料。每年据数均给之,岁以为常式。”摘编自陈明光唐朝推行两税法改革的财政前提代宗时期财政改革与整顿述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宗税制改革的背景与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宗税制改革的作用。【答案】(1)背景:均田制瓦解,以人丁为计税标准的租庸调制难以推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特点:以资产为计税对象;由征收两税到逐渐合而为一;派官员到地方直接征收并上缴中央。(2)作用:有利于缓解中央的财政困难;朝廷有了统筹基金,加强了中央的权威;为之后税制改革创造了条件。【解析】(1)从材料“临安史乱后均田制彻底崩溃、籍课口锐减五百二十多万、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的现实下”中可以概括出唐代宗税制改革的背景;从材料“降低国家财政对以丁身为计税单位的租庸调收入的倚重程”“一切以青苗钱为名,每亩减五文,征三十五文”“诸道税地钱使、殿中侍御史韦光裔等人出使返京,共带回青苗490万贯钱,上缴国库”中可以概括出第二小问的答案。(2)从材料“天下用兵,百官俸钱折,乃议于天下地亩青苗上量配税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缓解财政困难、加强中央权威、对以后影响等方面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