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6年历史高考材料分析题预测一、中欧关系、中法关系类:1(30分)中欧关系渊远流长,双方都曾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过卓越贡献。材料一:中世纪,在天主教“神本”学说的浸染下,人们恪守神学伦理的清规戒律,将未来寄托在来世的“天国”,对客观自然现象既无多少兴趣,也缺乏自主思考的权利,自然科学沦为神学恭顺的奴仆,其固有的生命活力在宗教的灵光之下窒息殆尽。材料二:自11世纪开始,随着“东学西渐”浪潮的涌动,阿拉伯人逐渐将其所保存的西方古典文化遗产与穆斯林的科学知识传播到西欧,自然科学有了复苏苗头。材料三:到了16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复苏逐渐演进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一些科学家逐渐冲破神学传统的藩篱,将目
2、光投射到广阔而复杂的客观物质世界,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实验与思考,掀起了划时代的“科学革命”。 (1)16世纪初欧洲掀起“划时代科学革命”的原因是什么?(6分)(2)举例说明“科学革命”对中国和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了什么作用?(4分)答:(1)文艺复兴(或人文主义思潮)深入发展的推动。(3分)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或生产力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3分)(2)科学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欧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2分)如: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国的维新变法或新文化运动。(2分)2、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伏尔泰 攻占巴士底狱 人权宣言封面 法国大革命形势
3、材料二:应国家主席胡锦涛的邀请,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希拉克于月日至日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法国文化年开幕活动。希拉克此次访华推动了中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新的更高水平。请回答:(1)试根据以上材料一概括法国大革命所体现的精神.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大革命对法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成就有哪些? 28、【参考答案】(1)精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的革命精神 反对君主专制的精神 将政治主张以法律肯定下来的法治精神不畏干涉的爱国精神 建立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的创新精神(2)成就民主共和取代了封建专制。 公民取代了臣民 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3、(32分) 2004年到2005年,在中法建交40周年
4、之际,中法进行了大型的文化交流活动,深受两国人民欢迎,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历史的角度看,中法两国友好关系由来已久。材料1: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称赞当时的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国家”。材料2:1793年,罗伯斯庇尔起草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引用孔子的的格言“自由是属于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损害他人权利之事的权利;其原则为自然,其规则为正义,其保障为法律;其道德界限则在下述格言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据材料1、2回答:简述伏尔泰和罗伯斯庇尔对法国大革命的贡献。(4分)据所学知识,简析伏尔泰为什么如此称赞当时的中国?(4分)罗伯斯庇尔引用孔子
5、格言的意图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4分)材料3:进入近代以来,中法两国的发展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法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很早就意识到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潜在力量。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不要吵醒它。”据材料3回答:在拿破仑统治时期,中国与法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对外政策方面主要有哪些差别?(16分)在拿破仑时期以后的100年间,法国对中国历史进程有何突出影响?(4分)答: (32分)伏: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深刻揭露批判了法国封建制度,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2分) 罗:是雅各宾派的领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摧毁法国封建制度,使法国大革命走向高潮。(2分)中国有悠久的
6、历史文化,清朝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4分)意图:反对封建统治。(2分)说明:东西方文化具有一定的互补性。(2分)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实行封建制度;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8分) 法:工业革命已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行资产阶级帝制;民主思想为其主流思想;法兰西帝国极力对外扩张,称霸欧洲。(8分)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蒙思想传至中国,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成为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分)4. (32分)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中,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
7、法制”到“法治”,虽然仅一字之差,但不仅是法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更是治国理论上的一大飞跃。 加强法制,是秦以来历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 (1)列举我国古代秦、明统治者强化法律措施的具体表现。(6分) “法治是政治文明最坚实的基础,是让法律成为治理国家最高权威的手段。”摘自欧洲的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运动中确立了哪些资产阶段法治思想或原则?(6分)对于这些思想或原则,近代前期中国志士仁人是如何加以实践的?(6分) (3)简述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法治化过程中的主要史实及其意义。(8分) (4)对于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政之路,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6分)答:(1)秦朝:秦始皇颁布通行全国
8、的“秦律”,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朝:明太祖制定了“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同时主张量刑“重其重罪,轻其轻罪”。(6分) (2)法制思想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天赋人权思想、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6分)实践:1912年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1915年,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为标志,掀起新文化运动;运动中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6分) (3)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宪法大纲,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
9、的性质,巩固了工农革命政权;1954年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8分) (4)近代历史上为实现民主而进行的斗争,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宪政,说明宪政建设是一个艰难的探索和斗争的过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建设仍然是今后我国面临的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6分)5、中法文化年的成功举行,使中法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中法两国人民在历史上所取得的文化成果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其中法国人思想与精神不仅对法国历史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其它各国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拿破仑说:没有卢
10、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1)简释拿破仑此话的含义。材料二: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2)这段讲话前后是否矛盾,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解释。材料三:启蒙运动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3)启蒙思想对美国、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答:(1)启蒙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思想动员作用。(2)并不矛盾。“感谢法国人”指的是法军传播了法国革命的思想,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农民的解放;“希望法
11、国人离开”指的是法军进行的侵略战争,侵犯了意大利的主权,掠夺当地人民,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3)对美国:独立宣言宣传了“天赋人权”的思想,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对中国:成为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武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二、国际关系类:1 .(28分)美日关系体现着国际关系的风云变幻,也是大国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 图13漫画:远东问题的争夺 图14华盛顿会议会场材料一 (1)图13与图14之间是什么关系?图13争夺的焦点是什么?图14对美日关系演变产生什么影响?(10分)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
12、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摘自1951日美安全保障条约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及其原因?(8分)材料三 1971年尼克松在某次演说称,“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 1983年7月30日日本首相中曾根讲话称,“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增加日本不仅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
13、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日关系出现什么新的变化?原因是什么?(6分)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美日关系发展演变的基本特征。(4分)答:(28分)(1)关系:因果关系。(美英与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激烈争夺导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2分) 焦点:美日对中国的争夺。(2分) 影响:美国联合欧洲列强排斥日本,使中国回复被列强共同侵略局面;会议暂时协调列强之间,尤其美日的矛盾;随着战后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经济危机爆发,美日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爆发。(或为以后美日矛盾再次激化,乃至爆发战争埋下伏笔。)(6分)(2)特征:日本成为美国的附庸(依附或主仆关系);反社会主义。(4
14、分) 原因:日本战败;美称霸世界战略(政策)需要。(4分) (3)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争取充当政治大国。(4分)原因:美日力量对比的变化(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2分) (4)特征: 既妥协又争夺;从敌对关系演变为经济竞争对手和政治军事盟友。(4分)2(32分)美国和西欧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材料一 (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 。)西方一评论家说 ,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国联盟约无疑是他努力的一座纪念碑,但是新大陆的政治 是否与旧世界一样尚不可知。威尔逊的思想征服了欧洲,他是
15、否能征服美国呢?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在美国的策动下,联合国主持召开了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有利于美国的“布 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元的地位大大加强,并大大有利于美国 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英国极为不满,拒绝批准这个协定,但美国突然宣布“租借法案” (二战期间美国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法案)停止实行,英国立即发生财政危机。1945年12月 英国被迫批准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在战后美苏对峙的形势下,西欧诸国被迫依附于 美国,又屈从地接受了马歇尔计划世界史材料三 1970年美国和英国、西德、法国、日本在工业生产总值、出口 贸易和黄金外汇储备方面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美国英国
16、西德法国日本工业总产值37.86.510.16.59.45出口贸易5.26.812.26.46.9黄金外汇储备15.54.714.65.35.2 世界史材料四 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了“新的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增加1 0的进口附加税 。这项措施将共同市场(欧共体)对美国出口的货物交付的平均关税增加了一倍,对此,西欧 共同市场六国达成了一致协议,要求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等措施,否则将“采取一切 必要措施”和“直接反击行动”。英国财政大臣立即通知美国,英国完全同意共同市场六国 的建议。西北大学等编世界现代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威尔逊的思想是否征服了美国?为什么?(6分
17、)(2)二战后初期,美国与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8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四反映西欧与美国之间的关系有何重大变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何 表现?(12分)(4)上述美国与西欧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答: (1)没有。美国妄图利用控制“国联”特别是联合各小国与英法抗衡以达到称 霸世界的 目的,但由于英法的联合反对,遭到失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国联盟约,反对加入国联 。(6分)(2)政治上;雅尔塔体系形成,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西欧被迫服 从于美国的全球战略: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 义货币体系,
18、通过马歇尔计划,美国将西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8分)(3)美国与欧共体国家展开了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要求与 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主要表现在:经济上,同 美国在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政治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 ,不再唯美国马首是瞻。(12分) (4)二战后初期,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美国成为资 本上义世界的霸主;20世纪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资本上义世界美 、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影响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6分)39. (60分)环渤海、长
19、三角、珠三角是我国的三大经济区域。材料一 : 对于大运河的开凿,统一的隋王朝有出于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 的考虑。但毫无疑 问,日趋明朗的经济因素也是其开凿的重要原因之一。元、明、清三代,这条内陆漕运 最繁忙的交通大动脉将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概括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政治、经济、军事、心理因素和意义。(5分)材料二 : 上海、天津开埠以后,社会商业化程度日益加强,西学渐多,民主风 气渐浓。正因 为如此,上海和京津地区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救亡图存运动的中心,一南一北遥相呼应 。(2)概要分析上海和京津地区成为近代民主政治、救亡图存运动中心的原因,试以近代前 期的史
20、实举两例说明两地“一南一北”如何“遥相呼应”的。(10分)(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京津为中心的环渤海 地区开始真正意义的经济腾飞。简要分析两地经济腾飞的主要因素。(5分)39.(1)政治因素: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巩固统治。(1分)经济因素:加强南北经济交流,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1分)军事因素:解决远征高丽的军资运输问题。(1分)心理因素:满足隋炀帝巡游江南的要求。(1分)意义:沟通了南北联系,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1分)(2)原因:较早辟为商埠,自然经济较早瓦解,民族资本有较快发展;西学东渐,西方民 主思想传入,先进知识分子比较集中;民族危机加剧,民
21、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发 展资本主义。(6分)史实: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举其中两例即可 ,史实说明略)(4分)(3)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创新;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经济一体化进程;重视科技、资本和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原有的经济基础和人才基础;国家政策的倾斜等。(5分)39、材料二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许多治国心得。如:“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扼要指出唐朝前期哪些措施体现唐太宗“存百姓”的治国理念?并分析这一思想的
22、形成原因和实质。(14分)材料三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提出了“平均地权”的设想,后来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的方案。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土地革命后,“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摘自中国近现代史教材(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与中共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方面有何异同?(10分)(3)表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保证农时;兴科举,办学校。(每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原因:吸取隋亡教训;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个人政治素质;(每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 实质:保障地主阶级利益,巩固封建统治。(2分)(4)同:实质都否定或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
23、有制; 都认识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都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6分)异:解决的途径或手段不同;结果不同,前者未实施、后者成功;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程度不同。(4分)(3)英、法、德、意四国是欧盟中的主要大国,其中前三国被称为欧盟的“三驾马车”。简述四国是如何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四大国的关系怎样?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4分)(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欧共体)在世界格局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影响怎样?(6分)(3)英、法: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通过体现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法律文件,确立资产阶级专政,走上资
24、本主义道路;(3分) 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确立资产阶级专政,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3分) 关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四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为争夺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四大国在矛盾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以德意为一方、以英法为另一方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5分)随着两大集团矛盾的不断加剧,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3分) (4)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盟(欧共体)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3分)影响: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和发展,是世界多极化格局中
25、重要的一极。(3分)37、(38分)“战争与和平”问题关系到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人类命运和文明的兴衰荣枯。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下面是二张有关中国在二战中的照片: 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与美国将军 史迪威会面 蒋介石在开罗会议上和罗斯福、丘吉尔在一起图10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有什么共同之处?(2分)请再举一例类似以上信息的史实。(2分)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共赴国难,密切合作,形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图11图中八路军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是 (2分)陕甘
26、宁边区是 (2分)19411942,中共为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2003年底,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我们要走一条和一些大国不一样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和平崛起的道路”。这是中国在总结人类社会发展史,尤其是近代以来大国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理性抉择。世界近现代史上日本有哪两次崛起?(4分)比较促成日本两次崛起的因素,有何异同点?(5分)日本的两次崛起给我们哪些启示?(3分) 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史实,概括我国为促进“和平崛起”所作的努力。(10分)答:(1)、反映了二战期间中国与美、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密切合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反
27、映了中国在二战中国际地位的提高)。举例:如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或1945年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2)、A、C。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3)、日本的两次崛起:一次是19世纪中后期的明治维新,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或成为亚洲强国);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日本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共同因素:都进行了社会改革、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都重视发展教育不同因素:第一次走军国主义道路;第二次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启示:走军国主义道路
28、(或法西斯道路)给日本人民和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必然失败;和平崛起才是正确的方式;科教兴国等。(4)、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按照“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39(60分)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没有现成模式可借鉴的情况下,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难探索。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
29、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列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向社会主义过渡而进行的探索。(5分)结果如何?(3分)材料二 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至此,苏联完全解体。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如果不改革,苏联就不会解体。”你同意这种观点吗?(1分)请说明理由。(5分)答:(1)首先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结果: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分)。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2分),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恢复商品交换等(1分)。结果使经济恢复、政权巩固(2分)。(2)不同意(1分),因为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只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除此还有根本原因和外部原因(2分)。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及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2分)。外部原因是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