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6年历史高考预测题(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326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6年历史高考预测题(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06年历史高考预测题(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06年历史高考预测题(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6年高考预测历史(2)2006年社会热点预测与原创典题关注社会现实,注意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史为鉴,是高考命题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要接触各种高考信息,注意联系实际,时刻关注热点,尤其是周年热点问题。下面就对2006年社会热点和周年大事加以预测并作典例解析。一、中国俄罗斯年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及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的“中国年”将吸引世界的目光。2006年的俄罗斯年是中俄两国交流史上的最高峰,也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例:图所表示的中国领土是通过什么条约被俄国割占的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俄

2、北京条约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中俄伊犁条约答案与解析:B 本题考查读图和对主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所表示的范围是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因此条约是1858年沙俄迫使清政府签定的中俄瑷珲条约。图中表示的是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领土,是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的。图中所表示的中国领土是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领土,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1881年中俄签订伊犁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二、中印友好年有人把中国比作龙,飞得快但摇摇晃晃;把印度比作大象,走得慢却稳稳当当。这个时下流行的比喻,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印两国经济发展的特点。2006年元旦

3、,中印双方将2006年确定为“中印友好年”,双方将在“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展开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系列领域的合作。体现了两国政府和人民加强睦邻友好,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一致愿望。双方将举办系列庆祝活动,传承传统友谊,拓展互利合作。例:李肇星外长在“中印友好年”庆祝仪式的致辞中说:“中印是友好邻邦,又都是文明古国。两国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漫漫丝绸之路,留下了两国友好交流和相互借鉴的痕迹;玄奘取经之旅,铺设了两大文明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桥梁。”试结合实例说明古代中印两国友好交往史实。答案:(1)两汉: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曾经到达身毒(今印度)。两汉之际,印度佛教通过陆

4、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汉武帝时又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东汉明帝派使臣出使西域,拜求佛法,带回两位印度高僧,并以白马载佛经佛像返回京都洛阳。明帝让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为他们修建白马寺。(2)魏晋南北朝:东晋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了佛国记一书,是研究中印交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3)唐朝:贞观时,天竺(今印度)一再遣史唐朝,送来郁金香、菩提树。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高僧玄奘和义净先后前往印度取经,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玄奘回国后翻译佛经1300多卷,写出大唐西域记,并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印度。义净也带回大量佛经

5、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书。(4)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多次到达印度半岛。三、丝绸之路2006乌鲁木齐丝绸之路国际服装服饰节将于7月18日22日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帕尔哈提艾孜木认为,在尘封数十年之后,丝绸之路新北道将成为丝路游的一个新热点。例:某人沿新丝绸之路去西部旅游,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发现了一件1976年在和田地区约特干遗址挖掘出土的唐代人首牛头形陶饮器,据此可获取的信息是 历代帝王的传国玉玺原料就产于此地 敦煌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交流 证实了汉朝使臣至西域传授了铸铁术的真实性A B C D答案与解析:A 于阗,古羌语

6、“玉城”(藏话意思为“产玉石的地方”),肯定;题干中提到了文物的出土地点是“和田”,结合所学可知是古代的于阗,排除;本器物以细泥、黄陶制成,上端是“胡人”形象,整个器物制作别具一格,中间空,口与流相通,既是生活中的实用器物,又是造型独特的雕塑艺术品,肯定,排除。四、税费改革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我国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废止了沿用几十年的农业税条例。例:为了让农民休养生息,我国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废止了沿用几十年的农业税条例。历史证明“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一直是千百年来困扰农民的现象,免征农业税引致的乡镇财政紧张可能会带来滋生“暗税”的隐忧。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认为

7、,封建赋税制度每一次改革的基本做法,都是把附加税、杂税、贡纳等并入主税,形成越来越大的税收负担;这些改革初期有些成效,但是后来都南辕北辙了。回答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我国历朝统治者为克服“明税轻、暗税重、横征杂派无底洞”的弊病,进行的税赋改革。(至少两例)(2)试以中唐的两税法为例,说明“这些改革初期有些成效。”(3)西汉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哪些?(4)“将各州县原来的田赋、各种徭役(按户、按丁、临时的)各种杂税全部折成银两,统一编派到田亩上,按田亩征银,随夏、秋两税一起征收。” 这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什么赋税制度?与西汉的编户齐民相比有何突出特点?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5)2006年

8、,党和政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说明什么问题?解析:回答第问的关键是明白所谓“黄宗羲定律”,是黄宗羲对封建社会农村税赋改革“改革农民减负税赋反弹农民负担更为严重”这一历史现象的揭示。为此,“并税除费简化税则”,就成为历朝主流的改革思路。学生只要任意答出其中的两条赋税改革就可;但只知名称还不能回答第问,回答第问的关键是审清题意,“成效”要求只回答两税法的积极意义,不用答局限性;回答第问要求有很强的归纳概括能力。答案:(1)初唐的租庸调制;中唐的两税法;宋代的方田均税;明朝的一条鞭法;清代的摊丁入亩等。(2)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3)赋税:田租、更赋或人口税 (口赋);役:徭役、兵役、杂役等。(4)明代的一条鞭法;赋役合并,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5)改革开放后,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反哺农业;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