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2021届高三语文第一次统一复习检测试题(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学校、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及填涂准考证号。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
2、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实施得好,人民群众权益就会得到法律保障,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就会更加有序,社会就会更加和谐。”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保护法,必将更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实施好民法典,意义重大。民法典实施前,我们已经有了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等民商事单行法,在过去的经济社会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分散式、碎片化的民商事法律格局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民有所
3、呼,法有所应”,民法典的颁布和实施,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在时间维度上,民法典实施为民事主体全生命周期编织“保护网”。民法典实施后,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受到民法典全过程全方位的保护。不仅如此,对胎儿权益而言,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情形的,民法典都有特殊保护规则提供前置的保护;在死亡之后,基于社会公共利益的考虑,民法典也会对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提供延后的保护。法人虽然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但它是现代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织体,并且也是由自然人组织设立的。
4、对法人的保护,一方面是在保护社会组织体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自然人。民法典实施后,法人从设立到运行,从合并、分立到解散、破产,再到注销,都受到民法典一以贯之的保护。在空间维度上,民法典实施为民事主体全领域活动穿上“防护服”。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离不开财产权利作为保障。民法典实施后,物权编为民事主体的物权提供强力保护,最大限度保护民事主体的相关权利。民事主体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通过买卖满足所需,通过借贷融通资金,通过运输转移物资,通过合伙共同创业,通过投资获取利润,上述活动,皆有民法典合同编为其保驾护航。对于自然人而言,民法典实施后,婚姻家庭编将为结婚、离婚、收养等民事活动提供
5、更周全的保护。另外,民事主体参与民事活动,难免遇到民事权益被侵害的情况,民法典侵权责任编将进一步明确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促进公平正义。随着民法典的实施,民事主体的权利保护在新的起点上得到强化,人民群众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进一步提升,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全民自觉性和主动性得到增强。于国家而言,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民法典的实施必将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保障。(摘编自丁宇翔民法典实施助力全面依法治国)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法典”命名法律,
6、民法典比以往的法律都更关注广大人民的权益。B. 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民商事单行法过于分散和碎片化,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C. 民法典不仅为自然人提供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方位保护,还对胎儿的遗产继承权加以保护。D. 民法典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物权编、婚姻家庭编等共四部分组成。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将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等民商事单行法作对比,有力论证了颁布民法典的重要意义。B. 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民法典实施,论证了其对民事主体各种权益的全过程全方位保护。C. 与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背景有关,文章着重论证民法典实施在国家层面的意义。D.
7、对于民法典实施,文章先交代背景,再从两个维度展开分析,最后总述它的深远影响。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法典实施符合人民的利益与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彰显了以民为本、为民立法的法治理念。B. 法人虽没有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但它由自然人组织设立,所以保护法人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人。C. 有人说“民法典体现了对人从摇篮到墓地的全面系统的关怀”,这与文章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D. 民法典实施进一步保护了民事主体权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体现出个人与国家利益的高度统一。【答案】1. C 2. C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民法典比以
8、往的法律都更关注广大人民的权益”错误。于文无据,原文只提及“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并未将其与以往的法律相比较;B.“民法通则、物权法等民商事单行法过于分散和碎片化”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分散和碎片化”指的是“民商事法律格局”,而不是这些法律本身;D.“由物权编,编婚姻家庭编等共四部分组成”错误。文章列举了民法典的四编,但不代表它只由四部分组成。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C.“文章着重论证民法典实施在国家层面的意义”错误。统观全文,文章着重论证民法典实施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9、态度的能力。B.“所以保护法人主要是为了保护自然人”错误。根据原文“对法人的保护,一方面是在保护社会组织体自身,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自然人”,可见社会组织体与自然人都是保护的对象,不存在孰轻孰重。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莫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出版,202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记者董阳采访了莫言。记者:你的早期小说天马行空、浓墨重彩,最新小说集晚熟的人更加平实朴素。小说艺术风格变化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创作理念转变?莫言:作家是不断生长的。年轻的时候激情澎湃,带着一种夸张的东西进行艺术创造。随着读过的书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
10、多,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过去语言上最喜欢浓墨重彩,现在觉得过多的形容词和描写会成为理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障碍,反倒是平淡朴实的语言更能直入人心。过去会抓住每一个“有戏”的情节大加渲染,很多地方把话说尽,现在是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越来越体会到海明威老人与海里老渔夫跟一群群鲨鱼搏斗时那种白描式的描写更有力量,更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的空间。记者:电影、电视等新艺术媒介层出不穷,文学“讲故事”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被视听艺术所取代,这种新的媒介格局促使人们思考:文字的优势在哪里?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莫言:讲故事是小说存在的最基
11、本的理由,但要把故事讲得引人入胜,确实大有学问。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之所以不可取代,关键在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作家应有强烈的语言追求,把锤炼具有鲜明风格的语言当作毕生的功课。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不产生歧义的陌生化效果。如果你的故事够好,叙事的技巧高明,语言本身也非常有美感,那么你的小说就容易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作为文学工作者,我们还承担着一个特别重大的责任丰富和发展我们民族的语言。你想想鲁迅、老舍我们现代汉语就是在这些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基础上构建和丰富起来的,他们的作品构成了现代汉语的基石。记者:正如鲁迅
12、小说里的“鲁镇”,老舍笔下的“北平城”,你的小说里有一个永远的“高密东北乡”,从事创作几十年来,你不断把这个地方讲给国内外读者,作家的“故乡”究竟有什么魅力,吸引着那么多读者?莫言:我生发出一个雄心把“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现实的乡土是根,文学的乡土顺着这条根不断生长。家乡养育了作家,也养育了作家的文学。作家生于斯、长于斯,喝了这个地方的水,吃了这里的庄稼长大成人。在高密东北乡我度过了我的青少年时期,在这里接受教育,恋爱、结婚、生女,认识无数的朋友,听过无数的故事,这些都成为我后来创作的重要资源。但作家的真实故乡和他笔下的故乡,区别是很大的。一个人要连续地写作30年,个人经验无论
13、多么丰富,都会很快耗尽,这就需要不断开扩生活面,以更加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写作的素材,使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记者:正如你所说,每个作家的经验都是有限的,每个作家都不希望重复自己、重复别人,而是希望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莫言:创新首先来自新的生活和新的人物。国家发展很快,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过去我作品里描写的很多乡村人物形象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市以及各个领域的舞台上,这给作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的、多样性的创作资源。作为生活的艺术反映者,作家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这些新生活、新经验,
14、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的新角度;同样,我们内心的新角度亦能发现事物到底新在何处,这也许就是新的文学。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莫言认为在小说创作中“话到笔下留七分,只说三分”,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广阔的再创作和想象空间。B. 莫言在回答“文学独有的魅力是什么”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文学不可取代的原因是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C. 莫言认为现实的高密东北乡是根,为自己创作提供了重要资源,尽管笔下的故乡与真实的故乡区别很大。D. 莫言认为国家发展快,社会变化很大,具有时代气息的年轻人物形象涌现出来,给作家提供了创新的可能。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5、( )A. 记者采访前做了充分的准备,熟悉莫言的作品,采访一开始便对莫言的早期小说和新小说集晚熟的人的风格进行了比较。B. 记者提出的问题以新变化为出发点,既关注作者创作理念的变化,又关注新媒介格局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体现出时代气息。C. 莫言作为被采访的对象,客观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在当下对文学及文学创作的理解,从中显现出莫言的社会责任与担当。D. 文学创作与社会发展不可分离,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文学创作不断突破、创新,改变风格,是每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6. 莫言说“作家是不断生长的”,莫言在哪些方面仍不断生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B 5. D 6. 创作理念。越来越能
16、用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语言追求。锤炼具有鲜明风格的语言,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更具有美感。素材挖掘。接受新生活、新经验、实现小说的创新和突破。【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原因分析不完整 原文是“相比于其他艺术门类关键在于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除选项中提到的“语言魅力”“讲述技巧”,还有“故事够好”等原因。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无中生有“改变风格是每一位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文中无依据。原文只是说“国家发展很快,社会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乡村、城
17、市以及各个领域的舞台上,这给作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丰富的、多样性的创作资源”,这是针对素材更新的角度说的,并未说作者必须改变风格。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莫言的创作理念在不断成长。当记者问,小说艺术风格变化背后,伴随着怎样的创作理念转变?莫言回答随着成长和成熟,“越能用更加成熟平和的态度观察和理解事物,全面客观地呈现要写的现实”,可见其创作理念在不断成长。莫言的语言追求也发生了变化。莫言认为要把故事讲好,关键在它的语言魅力和讲述技巧,“尽量让自己的语言更准确、更传神,能够在一个新的用法里,让很普通的词焕发出它内在的光芒,达到能被人理解却不产生歧义
18、的陌生化效果”,可见其语言追求在不断成长。莫言对素材的挖掘也在改变。莫言认为他的“高密东北乡”虽然让他成功,但“个人经验无论多么丰富,都会很快耗尽,这就需要不断开扩生活面,以更加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不断地从外部世界汲取写作的素材,使创作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气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学世界”;他在看到创新的问题时说“这些新生活、新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观照内心的新角度;同样,我们内心的新角度亦能发现事物到底新在何处,这也许就是新的文学”,可见他在素材挖掘方面也在不断成长。(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极村童话迟子建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
19、,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在我记忆里,它似乎从来没开过。走出来的,是一个高高的、瘦瘦的、穿着黑色长裙、扎着古铜色头巾的老奶奶!她一步步地移过院子,推开园门,贴着豆角架过来了。我站在苞米地,她站在那里,隔住我们的,是一排低矮的、倾斜的、已经朽了的柞木。“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我采猪食。”“几岁了?”“七岁。”她把着柞木杆子,我也把着。我仰着头,她低着头,我们的眼光相交在一起。我分不清是不是梦,顺嘴说出来:“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我用手在脖子周围比划着。她先是睁大了一下眼睛,随后拨着障子,伴着一阵咔嚓咔
20、嚓的柞木杆倒下的脆响,她倾着身子过来了,死死地搂住我!“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可能她听到了我的哼哼声,她松开我,我终于可以大口地喘气了。不知不觉,我跟着她,穿过菜园,来到院子,走进屋门。她按我坐下,拿出冰糖,摘掉那条古铜色的三角巾,连连转了几个圈,对我说:“吃吧,再给你烤毛子嗑去。”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她翻出了扑克、跳棋、识字课本、陈年的蚕豆,满满地堆了一桌子。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回家路上,我看着天也想笑,看着地也
21、想笑。每一片白云,每一片绿叶,都那么亲切。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午饭后,空气更加燥热、沉闷了。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古脑地扎向地面。我在想东头的老奶奶。她现在做什么呢?对了,她怎么就一个人呢?我真想立刻就弄明白它。大雨停了。傻子满足得直尥蹶子,我穿上塑料凉鞋,向老奶奶那跑去。我屏住气推开那扇门,她马上发现了我,奔过来,蹲下身,拍着我的脸蛋。“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我扳着她的肩,对她说。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
22、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惊叫道:“是像喇叭花。聪明的乖乖!”她抱起我,推开门,绕到房后,放我到地上。这回轮到我惊叫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蜂子!我怕蜂子!”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黄蜂不蜇我的小宝宝。给你花粉吃,给你好花粉,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我笑了。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她端来一盘新煮的蚕豆,一颗颗地把皮剥掉,再把它一颗颗地送到我嘴里。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她略微仰了下头,眼窝里有什么东西亮了一下,又没有了。
23、她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倒忘了问了,叫什么名儿啊?”沙哑的、夹着痰的、含糊不清的声音。“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她又发出一阵骇人的笑声。吓人的老奶奶!我一溜烟跑回家,死死地抱住傻子。秋天过得太快了,八月十五,我踩着零乱凋落的叶子,穿过苞米地,撞进院子,打开屋门。老奶奶正用胳膊拄着脑门,坐在桌子旁。她见了我,又像疯了一样把我抱起来,抡了一个圈,亲得我透不过气来。“跟奶奶去江边玩玩吧。”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哗哗的水声,又轻又急。晚秋的江面,冷清清的一片。她给我讲白夜。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
24、看到北极光。她告诉我,她的家在江那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绿草地,有很好看很好看的木刻楞房子。她说,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她又唱歌了:又苦又涩的。唱得我听不懂。她说是他们家乡的歌。望着大江,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有删改)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着天地“想笑”,觉得白云和绿叶“亲切”,“哼着歌”“蹦蹦跳跳”回家等细节描写,表现了“我”认识老奶奶后的喜悦和激动。B. “老奶
25、奶往嘴里塞着蚕豆皮,又慢慢吐出来,弄了一裙子”,这一表现,是对“我”的提问的回避,也使后文话题的转移更自然。C. “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嗡嗡着飞到头顶”的黄蜂,写出了小院的生机和美丽,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D. 小说在老奶奶的歌声和“我”的泪水中结束,与上文唱歌欢笑的情节形成对比,一哭一笑,一悲一喜,情节起伏,富于变化。8. 小说以“北极村童话”为题,请谈谈本文的“童话”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9. 迟子建的小说“忧伤而温情”,请结合文本,联系人物,谈谈你的理解。【答案】7. C 8. 以儿童为叙述主体。通过7岁女孩迎灯的视角,呈现生活纯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以儿童的语言叙
26、事。语言浅易,简洁、多用叠词和短句、歌谣形象有趣。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苏联老奶奶的言行和迎灯一样,呈现出孩子气。以儿童的眼光,创设了童话般的情境,北极村有白夜极光,有“苞米”“毛子嗑”、有俚语歌谣,有老奶奶和“傻子”狗,它们是迎灯的美好童话世界。(答出三点即可) 9. 在姥姥家的“我”生活单调,没有朋友,寂寞孤独令人忧伤;但苏联老奶奶将自己对对亲人的爱转移到“我”身上,充满灵性的狗分享“我”的秘密,“我”体会到了陪伴的温情。苏联老奶奶年轻离家,被丈夫抛弃、孤身一人,命运坎坷令人忧伤;“我”用儿童的纯真、真诚与老奶奶交往,让她得到安慰,体会到了人间温情。小说即使书写苦难,也能让读者感
27、受到温情。“我”与苏联老奶奶在孤独中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时,却始终能保持内心的纯真和爱,展现人性之美,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温情。【解析】【分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烘托了老奶奶捉弄我成功后的高兴和得意”理解有误,根据“她笑着,抱起我,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可知,老奶奶没有捉弄“我”,表现的是“我”与老奶奶的温情与美好的相处。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运用艺术手法的能力。结合“小姑娘,声音很慢,有些迟钝,你怎么一个人在这啊?”“几岁了?七岁。” “迎灯。妈妈说,生我的时候是
28、正月十五,天刚擦黑,还没点冰灯呢,爸爸就给我起下了这个名。”可知,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七岁的名叫“迎灯”的小姑娘,以儿童的视角表现生活,叙述主体是儿童。结合“你是老奶奶!我梦见过你。你不是答应给穿个项圈戴吗?”“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奶奶,你的裙子像喇叭花” “蜂子!我怕蜂子!” “奶奶,你家怎么就你自己?”可知,小说采用儿童的口吻来叙事,充满了儿童的纯真与稚气。结合“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她努着嘴,紧眨了两下眼睛,端着肩站起来,慢慢转一圈,又突然蹲下”“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
29、可知,透过这些动作行为和语言的描写,小说的另外一个主人公“老奶奶”也有着纯真与童稚之气,是一位儿童化的人物,可见小说以儿童和儿童化的人物为主要形象。结合“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不一会,她用铁片托着毛子嗑出来了:吃吧,香,新烤的。”“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蜂子!我怕蜂子!”“用手抚着我的脑门,边走边唱道:黄蜂好,黄蜂好只要你不来,吓我的小宝宝。”“说是夏至时,在漠河,可以看到北极光”可知,小说选取了这些属于孩子的典型的生活情节,以儿童的视角展现生活的美好。【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
30、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题干“忧伤而温情”从作品中找到对应的情节。结合“姥姥家的苞米地紧挨着老苏联的菜园,我掰下一截甜秆,塞到嘴里嚼着,向那个房子望去,房门开着”可知,“我”在姥姥家没有朋伴,渴望有人关爱,这是一种“忧伤”;结合“是奶奶的孙女!是奶奶的孙女!她的胳膊像把大钳子似的牢牢卡住我,我的脸被她亲得直发烧”“我唯一的伙伴傻子狗,抖着金灿灿的毛,摇着尾巴,迎上来,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傻子,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可不许对别人讲。”可知,“我”有老奶奶的亲人般的关爱,有傻子狗的陪伴,这是一种“温情”。结合“她年轻时糊涂,跟着她爹糊里糊涂就走
31、了,说着一个劲儿叹气。她还告诉我,她年轻时是一个很好看的人。还说,她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在山东,是她男人带走的,运动一到,那人胆小,扔下她一人,跑了”可知,老奶奶命运坎坷悲苦,这是一种“忧伤”;结合“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野草中开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几只黄蜂嗡嗡着飞到头顶,吓得我一把抱住她”“见我笑了,她也笑得更厉害了那豆又香又软,我忘了回家”“我顺从地把她的胳膊拽在肩膀上,向大江走去”可知,“我”的出现带给老奶奶亲人般的感觉,这是一种“温情”。结合“她兴致勃勃跳起舞来。我看着她起舞,跳得又快又急”“她说她要教我识字、唱歌、剪窗
32、花、做面人。我全部同意了”“我哼着歌,踩着发烫的土地,蹦蹦跳跳回来了”“奶奶一种颜色掐了一朵,插在我头上”“我像奶奶搂我那样,死死搂住它,贴着它的耳朵,悄悄说”“我忍不住淌泪了。我悄悄地淌,再偷偷地抹掉”可知,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有着各自生活的不幸,但她们面对生活却能从中感知生活的美,感知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关爱,这也是一种“忧伤与温情”。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也。华少孤贫,自牧羊,同郡卢钦见而器之;乡人刘放亦奇其才,以女妻焉。华学业优博,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华强记默识,四海之内,若指诸掌。武帝
33、尝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千门万户,华应对如流,听者忘倦,画地成图,左右属目。帝甚异之。遭母忧,哀毁过礼,中诏勉励,逼令摄事。初,帝潜与羊祜谋伐吴,而群臣多以为不可,唯华赞成其计。其后,祜疾笃,帝遣华诣祜,问以伐吴之计。及将大举,以华为度支尚书,乃量计运漕,决定庙算。众军既进,而未有克获,贾充等奏诛华以谢天下。帝曰:“此是吾意,华但与吾同耳。”时大臣皆以为未可轻进,华独坚执,以为必克。及吴灭诏曰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华名重一世,众所推服。当时诏诰皆所草定,声誉益盛,有台辅之望焉。微为忤旨,乃出华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领护
34、乌桓校尉、安北将军。抚纳新旧,戎夏怀之;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带海,去州四千余里,历世未附者二十余国,并遣使朝献。于是远夷宾服,四境无虞,频岁丰稔,士马强盛。贾谧与后共谋,以华庶族,儒雅有筹略,进无逼上之嫌,退为众望所依,欲倚以朝纲,访以政事。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海内晏然,华之功也。华性好人物,诱进不倦,至于穷贱候门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咨嗟称咏,为之延誉。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天下奇秘,世所希有者,悉在华所。由是博物洽闻,世无与比。著博物志十篇,及文章并行于世。(节选自晋书卷三六列传第六)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35、. 及吴灭诏曰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B. 及吴灭诏曰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C. 及吴灭诏曰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D. 及吴灭诏曰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遂典掌军事部分诸方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其进封为广武县侯增邑万户赐绢万匹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摄事即治事理事或代行其事,摄政指代替君主处理国政。摄事在文中指代行其
36、他职务。B. 诏诰是古代帝王、皇太后或皇后发布的命令、文告。出于皇帝者叫诏,其余称为诰。C. 戎是先秦华夏部落对西方部落的统称,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统称四夷,夏即中原华夏。D. 庶族又称寒门、寒族,与士族相对应,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较有作为的中小地主阶层。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华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图卦谶纬方技之书他无不详览,天下古今事物,了如指掌,博物洽闻,世无与比,著博物志十篇传世。B. 张华坚持己见,支持伐吴。武帝谋划伐吴,群臣多以为不可,只有张华赞成并积极参与,虽遭挫折他仍坚持己见,吴未灭即名重当世。C. 张华招抚四夷,治边有功。他外放守
37、边,招抚接纳新归附者,东夷马韩新弥诸国都遣使朝贡,远方少数民族前来臣服,边境太平无忧。D. 张华雅爱书籍,藏书甚富。他死的时候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架盈箱,曾搬家,书有三十车,记述奇闻异事、世上少有的书他都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祜疾笃,帝遣华诣祜,问以伐吴之计。(2)华遂尽忠匡辅,弥缝补阙,海内晏然,华之功也。【答案】10. A 11. A 12. B 13. (1)羊枯病重,武帝派张华前往探望羊祜,向他询问讨伐吴国的计策。(2)张华于是竭诚匡正辅佐,弥补缺漏、天下安定,这是张华的功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谓语“创”的主语是张华与故
38、太傅羊祜、宾语是“大计”,“张华与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谓语“典掌”的主语是张华,宾语是“军事”;谓语“部分”的主语是张华,宾语为“诸方”,“部分诸方”之前应断开,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算定权略,运筹决胜,有谋谟之勋,主语均为张华。画线句的意思是:等到吴灭,皇帝下诏说:“张华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于是掌管军事,部署诸军,算定谋略,运筹于内,决胜于外,有谋划之功勋。现晋封为广武县侯,增食邑一万户,赐绢万匹。”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代行其他职务”错误。文中指张华在母忧守孝期间朝廷让他出来治事、理事。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
39、学生分析和概括文言文内容能力。B.“吴未灭即名重当世”错误。“及吴灭”皇帝下诏褒奖赏赐才“名重一世,众所推服”。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分点:(1)疾笃,病重;诣,拜访;“问以伐吴之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伐吴之计问(之)”。(2)匡,匡正;弥,弥补;阙,缺漏;晏然,安定;“华之功也”判断句。参考译文:张华字茂先,范阳方城人,张华少年孤贫,自己牧羊,同郡人卢钦见了张华后很器重他;同乡人刘放也以为张华有奇才,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张华的学识优异而渊博,图卦谶纬方技之类的书无不详览。张华记忆力极强,天下事物,了如指掌。武帝曾问汉宫室制度及建章宫千门万户情
40、况,张华应对如流,使听者忘倦,他在地上画出图样,左右视不移目,武帝甚觉奇异。母亲去世时张华悲哀异常,武帝下诏劝勉,强令代理政事。当初,武帝与羊祜暗里谋划伐吴,群臣多以为不可,只有张华成这一计划,后来羊祜病重,武帝派张华到羊祜那里询问讨伐吴国的计策,到大举伐吴时,以张华为度支尚书,计算运输粮草,与武帝一起制定作战计划,众军已进发,未获成果,贾充等奏请杀张华来向天下人谢罪,武帝说:“伐吴是我的主意,张华只是与我意见相同罢了。”当时大臣们都以为不可轻进,张华独坚持己见,以为伐吴必胜。等到吴灭,皇帝下诏说:“张华与已故太傅羊祜共创大计,于是掌管军事,部署诸军,算定谋略,运筹于内,决胜于外,有谋划之功勋
41、。现晋封为广武县侯,增食邑一万户,赐绢万匹。”张华名重当世,为众人所推崇信服,当时的诏书诰文,都是张华所起草,声誉更盛,有宰相的威望。稍微违背皇帝旨意,于是外放张华为持节,都督甘幽州诸军事,兼护乌桓校尉,安北将军招抚接纳新归附者,戎狄华夏尽怀其德;东夷马韩,新弥诸国依山傍海,离幽州四千余里。历代不曾内附者二十余国。都谴使朝贡,于是远方少数民族的来臣服,边境大平无忧,连年丰收,兵马强壮,贾谧与贾后共同商量,认为张华出身庶族,儒雅有谋略,上无成君主的疑虑,下为众望所归,打算依靠他总摄朝政,大事咨询于他。张华于是竭诚匡正辅佐朝政,弥补缺漏,而天下安定,这是张华的功劳。张华爱惜人才,劝勉荐拔人才从不厌
42、倦,即使穷贱杂役之士有一技之长些许之善者。便赞叹称道,扩大他们的声誉,张华向来爱好书籍,死时家无余财,只有文史书籍满架盈箱曾经搬家,光书就拉了三十车。记述奇闻异事,世上少有的书籍,张华那里都有。因此博识多闻,当世无人可比。张华著有博物志十篇,还有一些诗文,都流行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示长安君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注】长安君为诗人大妹,因封长安县君故称,时诗人将使辽,行前以此诗赠妹。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3、( )A. 诗人年轻时就看重离别,年老了即使相逢,也会引起心中的伤悲。B. “三年”“万里”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表现兄妹分别易而会面难。C. 此诗抒写了兄妹深情,表达了诗人对妹妹长安君的担忧不舍之情。D. 全诗未用一个典故,以家庭生活细节入诗,语言传神,质朴自然。15.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对其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4. C 15. 叠字运用。“草草”点明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昏昏”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言犹未尽,运用叠字,使诗歌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以景衬情,“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写出了饭食的简便,环境的昏暗。“笑”“
44、话”写出了相聚时气氛的融洽,兄妹情谊的深厚。对仗工巧:“供笑语”“话平生”整齐匀称,凝练生动,表达了相逢的欢乐,道尽了人生的沧桑。【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担忧”错误,无中生有,此诗主要抒写兄妹聚少离多,相见之难,分离之苦。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和炼句的能力。题目要求对颔联的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诗中“草草”是随随便便,随意的意思,体现了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客套;“昏昏”写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在昏暗的灯火下,二人倾吐不尽,直到夜深。运用叠字,又可使诗歌音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诗中“草草杯盘”写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
45、边吃边聊;“昏昏灯火”写在昏暗的灯火下,二人互相倾诉。二句写出了饭食的简便,环境的昏暗,以景衬情,突出了离别之时二人默默倾诉又十分不舍的心情。其中“笑”“话”突出了相聚时气氛的融洽,兄妹情谊的深厚。“草草”对“昏昏”,均是叠词;“杯盘”对“灯火”,均是名词;“供笑语”对“话平生”,均是动宾结构。相逢是喜悦的,分离又无可避免。句式结构整齐匀称,凝练生动,既表达了兄妹二人相逢时的欢乐,又体现了刚刚相聚又要别离的人生的沧桑与无奈。(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用船舫、江月的寂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的音乐有极强感染力的两句是“_,_”(2
46、)庄子在逍遥游中总结了修养最高的三种人的境界:至人无己,与万物化而为一;“_”,无意求功于世间;“_”,于声名无汲汲之心。(3)郦道元三峡中用“_,_”描绘了长江三峡江面的狭窄。【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神人无功 (4). 圣人无名 (5). 自非亭午夜分 (6). 不见曦月【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舫、唯、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新事物成长往往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在微观中寻求破解普遍问题的办法,( )。一滴水珠的轨迹,可
47、以折射江河的奔腾;一朵花儿的绽放,可以见证春天的绚丽。透过一个词、一组数,观察一件物、一个人,追踪小变化、微创新,一连串刻度连缀起时间的年轮,一个个细节拼贴出社会的全景。回顾2020年,宏大叙事 ,微小瞬间同样 。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到抗洪抢险救灾,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擘画“十四五”蓝图,举国上下到处可见的奋斗身影、创新足迹与改革尝试,为时代写下生动的注脚。经济大势与发展大局,总能在细微处展现其 的影响力。小小口罩,从疫情袭来时的紧俏物资到 、供给全球,展示了企业提产转产的责任感与“中国制造”的灵活性;货物集装箱,上半年还在厂里堆积如山,现在运输车辆都不够用,“由冷到热”的逆转正是中国贸易乃至中国
48、经济加速复苏的一个侧影。观察中国,既需要广角镜、望远镜,也需要放大镜、显微镜。透过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触摸到中国发展的底气,感受到中国前行的脉动。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于细节处寻找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B. 于宏观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C. 于细节处寻找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D. 于宏观中寻找改革发展的思路,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当下、拥抱未来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动人心魄 比比皆是 无远弗届 垂手可得B. 震撼人心
49、 历历在目 无所不至 触手可及C. 动人心魄 历历在目 无远弗届 触手可及D. 震撼人心 比比皆是 无所不至 垂手可得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透过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触摸到中国发展的脉动,感受到中国前行的底气。B. 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能让我们更好地触摸到中国发展的脉动,感受到中国前行的底气。C. 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我们能更好地触摸到中国发展的脉动,感受到中国前行的底气。D. 透过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我们能更好地触摸到中国发展的底气,感受到中国前行的脉动。【答案】17. C 18. C 19. B【解析】【分析】
50、【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选文第一句话提到“新事物成长往往要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此处要突出的是小的角度,小的方面,括号内应继续“小”的话题,所以应选用“细节”与前文的“微观”相对应,排除BD;“要经历”强调这是一个必要条件,所以选用“才能”,排除A。故选C。【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动人心魄:形容使人感动或令人震惊。震撼人心:指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原文此处主语为“宏大叙事”,应选用“动人心魄”。第二组,比比皆是:形容到处都是,很多。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这里要强调的是
51、众多的事件清楚地呈现,应选用“历历在目”。第三组,无远弗届:不管多远之处,没有不到的。无所不至:指没有不到的地方,也指什么坏事都做绝了,“无所不至”含贬义,应选择“无远弗届”。第四组,触手可及:近在手边,一伸手就可以接触到。形容距极近。垂手可得: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根据语境应选择“触手可及”。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A.成分残缺,“透过更能让人”介词掩盖了主语,缺主语,可以删去“透过”。C.结构混乱,“2020年的这些身边变化”内容尚未结束,下一分句主语是“我们”,中途易辙;D.搭配不当,“触摸底气”“感受脉动”两组词语搭配不当。故选B。20. 在下面
52、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呢?原来在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分,当用手触摸时,_,所以叶子便向上卷曲;相反,叶柄是下面水分流走得多,整个叶子便向下垂。_,遇到雨天或强风时,它的叶子也会下垂。这是它们保护自己不被狂风暴雨所折断。另外,当动物想吃它时,只要轻轻一碰,它立刻把叶子合拢,动物就会放弃它,去寻找别的食物。因此说,含羞草并不知道“害羞”,_。【答案】 (1). 叶子上面的水分流到其他地方 (2). 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时才垂下叶子 (3). 这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
53、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前面说含羞草的叶子和叶柄里含有很多水分,后面说“相反,叶柄是下面水分流走得多,整个叶子便向下垂”,说明叶子向上卷曲与水分的走向有关,因此可以写当用手触摸时,“叶子上面的水分流到其他地方”;第二空,后面说“遇到雨天或强风时,它的叶子也会下垂”,注意这里的“也”字,说明要填的句子是它叶子下垂的另一个原因,且前文应该谈到了,因此可以写“含羞草不只是被手摸时才垂下叶子”;第三空,前面说“当动物想吃它时,只要轻轻一碰,它立刻把叶子合拢,动物就会放弃它,去寻找别食物”,然后总结含羞草并不知道“害羞”,它的叶子合拢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因此可以写“这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
54、方法”。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2020赛季国际乒乓球赛事受疫情影响一度停摆8个月,直到11月终于在中国迎来了重启的时刻。国际乒联女子世界杯、男子世界杯以及总决赛相继在中国成功举办,为世界体坛提供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世界顶级赛事的中国方案。女子世界杯是疫情发生以来,依据国家防疫政策,在中国国内举办的第一个由国际体育组织批准的、有境外选手参加的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乒联总决赛是疫情发生以来,依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有观众入场观赛的国际体育赛事。当国际乒乓球赛事在中国成功重启,现场观众的参与更让赛事实现了全面重
55、启,此情此景让国际乒联的官员感慨万千,频频为中国点赞。在国际社会疫情防控常态化之时,我国各行各业复工复产,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体育行业也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力量与担当,更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答案】关键信息:国际乒乓球系列赛事在中国重启;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世界顶级赛事;受到国际乒联好评;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的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六句话。第一句是新闻的主体,主要信息事件是“2020赛季国际乒乓球赛事”“在中国迎来了重启的时刻”,据此概括出“国际乒乓球系列赛事在中国重启”;第二、三、四句介绍的重点信息是赛事举办的特殊背景,即“为世界体坛提
56、供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世界顶级赛事的中国方案”“在国内举办的第一个有观众入场观赛的国际体育赛事”,据此概括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举办世界顶级赛事”;第五句关键信息是“让国际乒联的官员感慨万千,频频为中国点赞”,据此概括出“受到国际乒联好评”;第六句再次强调“展现了力量与担当,更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据此概括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根据以上内容在字数的范围内表述即可。四、写作(60分)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臧克家2021年,农历牛年,又欣逢建党
57、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结合个人与国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耕耘于当下,圆梦于未来千顷万亩犁不尽,一生一世阡陌行。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扎根于土地,如同勤勉的黄牛,深耕细作。王安石和臧克家都盛赞老黄牛精神:朴实,勤劳,无私,进取这不也正是做人的可贵品质吗?不懈耕耘是颗粒满仓的基础。尼采有一句名言:重要的不是永恒的生命,而是永恒的活力。何为永恒的活力?从嘉兴南湖的红船会议到如今建党百年华诞,从网络互联到5G时代,从两弹一星到蛟龙潜海中国人,作为大写的中国人,我们在历史这
58、片土地上扎根、耕耘、播种。我们也立足当下,踏实勤奋,继续收获丰硕的果实。2021,大疫过后,一元伊始。我们的“中国梦”已在前方召唤。但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在最接近梦想的路上,不会是风驰电掣一马平川,而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而站在时代发展的路口,我们在享受现代化红利的同时,别忘了继续耕耘的重要性。记得像老黄牛一样,有“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的不计私利,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孜孜不倦,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进取。正能量“90后梗王”袁隆平老先生,就为我们生动诠释了老黄牛精神。从当初的黑发青年,到如今的耋耄老者,他行走于田垄之间,畎亩之上,将苍生的温饱嵌于心头。他将个人的愿望,融入到了国家的发展
59、图景里,他的“禾下乘凉梦”已然成为现实,而国家的小康生活也在款步走来。若青年人不耕耘于当下,那么个人梦想不过是浮云,时代发展也将成泡影。如今,多少人在浪潮起伏中忽略了“踏实”的重要性?多少人沉浸于手游网文中忘了学习的可贵?多少人刷着抖音、快手,打发着时间,耗费着精力我们常为炫目的明星打着追光,却鲜有为自己最初的梦想照亮前路,更可能忽略了,自己的小努力,其实也是在助力着时代的大梦想。站在辛丑牛年的起点上,又适逢建党百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一样,个人与国家的关联如此紧密。那就把“牛”当作精神图腾,扎稳脚下的土地,不辜负了时代,也不挥霍了韶华。请记住: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我
60、们每个人最美的年华,则是当下。老黄牛一样,耕耘起来吧!【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这是一道材料兼任务驱动性质的作文。因为提供的是诗句,所以首先要理解材料信息。第一句“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见宋王安石和圣俞农具诗。箱:通“厢”,仓禀。这几句大意是:早晨在霜露下耕田,晚上到月出还在劳作。自己并不享受丝毫的利益,却为人们创造了千万仓粮食。诗句颂扬了牛的奉献精神。早晨田野里还是霜露满地,牛已下田耕耘,直到夜晚月亮升起,牛还在田里劳作不已,其辛苦疲惫,可以想见。然而牛并没有一毛之利,它只是为人类创造着丰硕的果实。可见牛是只有奉献,而无所索取。它默默无言,
61、只是耕耘着,奉献着。这种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实在是可歌可颂!可借以颂扬任劳任怨,不谋私利的奉献者。第二个材料是臧克家的诗“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其中“不待扬鞭自奋蹄”的意思是胸中有志向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压力,会自觉地朝自己的目标前进。这是诗人年逾古稀时挥笔写下了的诗。他借助于不辞辛苦、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老黄牛的形象,赞美了劳动人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和他要在自己有生之年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的决心。“老黄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信念最坚定,对事业最忠诚;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情壮志和艰苦
62、奋斗的革命精神,勇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工作始终如一,决不懈怠;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奉献多而索取少,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题目贴近时政热点,关联了牛年、三牛精神、建党一百周年等关键词。综合两首诗的含义,我们可以把牛的精神内涵概括为: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不谋私利、乐于奉献、勤恳踏实、务实肯干、主动积极任务指令为“2021年,农历牛年,又欣逢建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结合个人与国家,谈谈你的感悟和思考”,行文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点一下这个时代背景。两个一百年:指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20
6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牛精神: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详见人民日报宏文,2021高考必读!“三牛精神”解读+标题+金句+时评)总的来说,身处于牛气冲天的牛年,欣逢建党百年华诞,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应该发扬拓荒牛、老黄牛精神。每个人既要为个人梦想而奋斗不息、艰苦努力,也要为社会进步、国家富强而任劳任怨、乐于奉献。我们努力为建党百年献礼,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而奋斗,这样的人生更有意义。【立意】(1)新时期需要
64、默默奉献的劳动者;(2)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新青年要珍惜时间抢抓机遇奋斗不息;(3)2021年,农历牛年,又欣逢建党百年华诞,我们激情彭拜,不待扬鞭自奋蹄;(3)砥砺黄牛精神,再写时代华章;(4)愿你的牛年更牛气;(5)你就是中国牛;(6)争做中国牛,共“犇”好前程;(7)擘画牛年的好图景;(8)“耕”出丰收年景;(9)牛年里,好耕田;(10)做勤勉、无私、进取的“牛人”;(11)牛年,你最牛。【素材】(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呼唤新章,领袖新时代的嘱托在耳畔久久回响:“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
65、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过去的100年,你们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100年后,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继承了你们的精神,正在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进发新的时代,我们将迎来小康生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世界强国这些都将在新时代青年的手中变为现实。(2)昨天,我们的党开天辟地;昨天,我们的国家翻天覆地;昨天,我们的改革改天换地。今天的我们更自信,更充满活力。灿烂的明天,需要我们奋斗与担当,需要我们肩起未来的使命。站在这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回首昨天昨天的胜利,是用
66、披荆斩棘的精神铸造的。君不见“雄赳赳气昂昂”的志愿军战士,抛头颅洒热血;君不见“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王进喜们,栉风沐雨;君不见“深圳速度”的开山劈地,创造奇迹。所有的这些都是靠中国人的勤劳与奋斗,不怕牺牲与艰苦卓绝实现的。昨天的辉煌,是靠永不摧毁的激情、生命与团结精神实现的。面对一次次的磨难与艰险,中国人永不言败。面对两万五千里长征,吃野菜,吃树根,我们不怕;面对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们抗日、抗美援朝,我们不怕;面对汶川地震、非典、新冠病毒,我们的战士、医护人员,奋不顾身。中国人永不言败。(3)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那就是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我们信心百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
67、越。”今天,我们站在建党一百周年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更要传承中国精神,继往开来。拥有红船精神、长征精神、航天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是的,“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明天,我们的使命就是实现中国百年梦想全面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有理想、有信念,因为我们是共青团员。我们实现脱贫攻坚、一亿人脱贫,823个贫困县脱贫靠什么?是信念与使命。共青团员就要勇于担当,奋斗在肩。青年人的未来决定国家的未来。我们青年人要有袁隆平、钟南山一样的奋斗精神,创造一片辉煌的蓝天;我们青年人要学习邓稼先、屠呦呦的创造精神,在我国核心技术上大展宏图。“当乌云与阳光接吻,便化出满地繁花。”明天,也会有困境、险滩、泰山压顶。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任何艰难险阻,我们将怎么办?我们说,困难与机遇同在,挑战与决心并存,就是要有“泰山压顶不弯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魄才行。“像牛一样劳作,像土地一样奉献。”站在历史的交汇点上,我们牢记路遥的话。昨天、今天与明天,需要一代一代中国人的接力。回首昨天,我们心潮澎湃,把握今天,我们自信满满,展望明天,我们更要使命与担当。赤日煌煌,其芒未央。演讲的最后请允许我吟诗一首吧:蜀道之难上青天,我辈劈山战犹酣;昨天今天与明天,代代奋斗代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