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微案3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微案引语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特点。在小说阅读答题训练中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文体而附着于小说独立、独特艺术之中的答题方法。这就是广大师生摸索出来的“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希望考生能掌握这种方法,对你的答题会有所帮助。一、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阐释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是小说构成的四要素,也是一个统一的艺术整体。小说的命题重点也正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当我们透过林林总总的答题步骤和方法而试图寻找小说答题的规律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小说的答题也是围绕这四个关键词展开的。抓住了这四个关键词,可以迅速切入思路,保证基本不遗漏要点,因此,称之为“小说四级概念答
2、题法”。那么具体如何运用呢?(一)人物形象题例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016全国丙卷第11题(2)题答案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意思对即可)解析第点是从“我”自身人物形象方面答题,第点是从情节方面答题,第点是从衬托他人形象方面答题。这样,分析人物形象作用题主要是从情节和人物两级概念答题的。(二)情节结构题例题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2015安徽卷第14题)答案(示例)
3、(1)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生机勃勃,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的蓑衣草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油绿、柔软、茂盛的蓑衣草象征了新时期农民美好的新生活,象征了小格与达子之间萌发的美好情感,象征了小格和达子身上具有的人性美。(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体现出人们对传统事物的重新认识,表现了当时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4)情感表现上,将小格的情感表现得更为充分。通过对蓑衣草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小格对达子的佩服、信赖与朦胧的爱意。(5)人物形象上,使小格的形象更加丰满。小格纯
4、朴勤劳而又自尊敏感,结尾隐含着她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显示出她乐观自信的一面。(6)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蓑衣的多处描写和达子的编蓑衣的建议形成呼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小格的未来充满想象。解析答案提供了六种不同的角度,其中(3)(5)(6)分别是从主题、人物、情节结构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三种。(三)环境描写题例题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2013新课标全国卷第11题(4)题答案从在小说中的地位来看,峡谷是作者有意塑造的一个自然形象,与骑手一样有着重要的审美意义,所以峡谷
5、的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内容;从形象塑造上看,峡谷是骑手的主要活动空间,所以峡谷的描写对塑造骑手形象、表现骑手性格起着关键作用;从艺术表现上看,峡谷的描写,使人与物有机融合,峡谷的原始沉静与骑手的孤独沉默相辅相成,互为比照映衬,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从思想内涵上看,峡谷的描写,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原始美与生命力的赞叹之情,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也使小说的主题更为鲜明。解析第点是从环境自身角度答题的,第点分别是从人物形象、主题角度答题的。运用了四级概念中的人物、环境、主题三种。(四)主题题例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2016全国乙卷第11题(2)题答案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
6、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解析该题四个答题要点,点是从人物形象角度答题的,点是从主题角度答题的,涉及人物、主题两级概念。当然,其他标题类题目有的也会涉及情节、环境两级概念。小结答人物题,首先要从人物自身的正面和侧面描写考虑,其次要考虑人物所处的环境、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表现。答情节题,往往要考虑情节本身、人物、主题三方面的作用。其中情节是主要的。答主题题,往往要从主要人物、人物关系入手,还要考虑到情节的推进、社会环境的设计等。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的精髓在于:该题涉及哪个概
7、念,先从自身概念角度答题,如是环境题,就先从环境角度答题;如是情节题,就先从情节角度答题。然后再从其余三个概念角度考虑答题。这种答题法只是提供思考的角度,不可模式化、机械化。二、结合答案揣摩该法的运用试题一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原文林中遇险记见学案8“自学在前”)答案呼应前文,揭示谜底,杀的是鸡;使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曲折生动;表现了主人一家的热情慷慨、体贴周到,丰富了人物形象;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思考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哪一个?(情节结构)答案用到了四级概念中的哪些?(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试题二有人认为小说结尾两段可以删去,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原
8、文一茶杯温暖见学案8“自学在前”)答案(示例一)不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上说:结尾写余秘书替乡长退还礼品时牛大头的感激心理,呼应了上文黄乡长的“激动”与牛大头的“温暖”心理,使情节结构更完整。从人物形象上说:结尾写黄乡长让余秘书退还礼品,反衬黄乡长的清廉;写牛大头的感激,突出了黄乡长给他带来的温暖,强化了黄乡长亲民、爱民的形象。从主题意蕴上说:结尾写余秘书退还牛大头礼品的场景,起到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揭示了标题“一茶杯温暖”的丰富蕴涵,赞扬了体恤民情、风清气正的基层干部形象。从表达效果上说:结尾特写余秘书“撵”着送还礼品,以及牛大头的眼里滚出的“泪水”,这些细节描写使小说结尾更具视觉
9、形象的冲击力;同时,“泪水”与前文的“吵闹”形成对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示例二)可以删去。理由:从情节结构上说:小说至“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感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为止,首尾呼应,故事的叙述已经完整。从人物形象上说:以黄乡长的“激动”和牛大头的“温暖”收尾,已经完整地呈现了牛大头与黄乡长两人的情感演变过程,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从主题意蕴上说:小说以“匆匆赶路的牛大头心里突感一阵阵温暖,是那大茶杯的水送来的温暖吗?”结尾,突出黄乡长平易近人、体恤民情而给牛大头带来的温暖。从表达效果上说:以黄乡长和牛大头两个人的反思结尾,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思考该题涉及四
10、级概念中的哪一个?(情节结构)答案用到了四级概念中的哪些?(情节、人物、主题)试题三在这篇小说中,作者对山河草木、对人、对生活都充满感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这种人性美。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原文看水见学案9“借题发挥”)答案因人性之美的观照,自然呈现出宁静优美的状貌:澄澈温柔的月光,幽幽摇拂着的绿草,透明宁静的天空,温静流淌的渠水无不映照着人性之美。主人公小吕的形象闪耀着人性之美的光辉:小吕虽然是个普通人,但他内心纯净,富有责任感,也细腻温柔地感受着生活,这些都是可贵的人性之美。人性之美体现在情节的平和舒缓之中:情节波澜不惊,没有大起大落的紧张繁复,在一个相对平和的环境中娓
11、娓道来。小说彰显出的真善美的主题即是人性美的具体体现:小说的一物一景,一人一事,无不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之美的追求。思考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哪一个?(主题)答案用到了四级概念中的哪些?(环境、人物、情节、主题)试题四本文题为“江一鹤”,但写汪遇农的文字远多于江一鹤,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这样安排的作用。(原文江一鹤见学案7“借题发挥”)答案人物刻画上:表面上重点写汪遇农,实质上是为了写江一鹤,以汪遇农的艺术追求折射江一鹤的艺术造诣。手法刻画上:以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避免平铺直叙,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使小说更有张力。情节安排上:实写(明写)汪遇农,虚写(暗写)江一鹤,虚实结合(双线交织),使笔法摇曳
12、生姿。主题表达上:开始写江一鹤学艺有成,然后笔锋一转,写汪遇农学艺历程,最后二人合为一线,写汪遇农在江一鹤指点下领悟绘画真谛,巧妙突出主题真正高妙的艺术一定是浑然天成的,必须脱离名缰利锁,独创一格。思考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哪一个?(情节或人物)答案用到了四级概念中的哪些?(人物、情节、主题)试题五文章第四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原文苦命人见学案7“自学在前”)答案写出了冬天阴冷、昏暗的特点,渲染了悲凉的氛围;暗示了芳汀失业后处境的艰难、内心的凄凉;为下文芳汀受到德纳第夫妇欺骗的情节埋下了伏笔;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思考该题涉及四级概念中的哪一个?(环境)答案用到了四级概念中的哪些?
13、(环境、情节、人物)三、小说四级概念答题法运用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归来女真李大壮心疼。广州开往沈阳的火车票,两张票多花了二百。二百块钱啊!冯秋萍知道了,更得心疼!在老家,冯秋萍抠门儿是有名的。吃不舍得,穿不舍得。养了一水塘的鸭子,鸭蛋腌咸了,端午那天,一家三口一人一只,剩下的卖给来水塘钓鱼的。五年前的一套红秋衣,已经洗得没底色了,除了夏天,一直套在身上。车厢里挤满了回东北过年的老乡。行李架上塞得满满的,从广州出发时,过道上就有站着的了。李大壮和李强,有座位。李大壮靠窗,李强挨着过道,父子俩肩挨肩,睡一会儿醒一会儿,谁也不说话。两年前,年根儿底下,母子俩南下和他会合。李强在鞋厂做学
14、徒,冯秋萍给食堂择菜洗碗。一家三口,年在哪儿都是过,省了路费,还有春节加班的额外补贴,挺好的事儿。没想到,这个元旦刚过,冯秋萍突然肚子疼。肚子疼她向来不当回事儿。肚子疼对女人来说还算病吗?她不肯吃药。忍不住了,买了两盒止疼片。两盒药吃完,还是疼,疼大发了,冒冷汗珠子,发烧,这才舍得去医院。去医院的路上,冯秋萍说:“我想回家过年。”就为她这句话,李大壮安排了这次行程。火车有节奏的晃动让他昏昏欲睡。儿子李强不肯说话。他知道为什么。这孩子,还生气呢。他也生气,生自己的气,气自己为什么没早带媳妇去医院。问题是:生气有用吗?!车过山海关。蓝天、白雪覆盖的原野,透明的空气,那是白天应有的景象。现在,外面一
15、片黑暗,他却精神起来。瞟了一眼儿子。李强睡得正香。毕竟是孩子啊!一家三口,其实最适应广东气候的,就是儿子。他从来没说过想家的话。过完年李强肯定要回南方。李大壮没想好自己回不回去。临走时,他跟老板说的是活话儿。他还有退路。问题是,他还能回去吗?那个城市,让他心疼!火车终于在北站停下时,李大壮的腿,已经有些抬不起来了。他左手拎着包裹,右手提着旅行袋。儿子扛着大编织袋,里面装着一家三口的四季衣裳,还有冯秋萍嘱咐他给老人买的过年的东西。冬天的早晨,冷,心脏好像被冻小了,往胸腔里缩着,呼出的每一口气都化成白霜,在空气中留下痕迹。这样的冷,曾经让他想念,现在,却让他伸出的手很快僵硬起来。通往靠山屯的长途汽
16、车上,李强仍旧不跟他说话。他的心咚咚跳着,像一个没经历过世面的年轻人。挂甲屯、毛屯、姚千户、杨千户,然后就是靠山屯了。他们在靠山屯下了车,候车亭前,聚着好几十人。有男人,也有女人。都是来接他们的!庆魁冲在最前面,问他:“我二嫂呢?”李大壮的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从上车,第一次有人问他话!家乡话!李大壮举起手里的包袱。包袱里是一只精致的骨灰盒。五百块钱买的。一路上,他没敢打开看,怕惊着周围的乘客。“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在沉默而哀戚的目光中,李大壮看出了乡亲们的心里话。是啊,怎么不早送医院呢?!广州医院的大夫也这样责问他。止疼片吃完了,还疼,疼得冒冷汗,发烧,说胡话,哭爹喊娘,这才张罗去医院。李大
17、壮的媳妇冯秋萍,这辈子就住过一次医院。大夫说,太迟了,肠穿孔,怎么不早点送来?!现在,面对眼前的这些乡亲,他忽然明白了,儿子跟他生气是对的。媳妇这辈子活得太屈,吃没吃上,穿没穿上。最后一次,他得让女人活得值,他得大办,请吹鼓手来,请扎纸活儿的来,把村长请来主事。因为村长收回养鱼塘,李大壮跟他翻脸,一气之下去了南方。现在,人家到车站来接你了,你还计较那些事儿吗?看在女人的面子上吧。过小年的头一天,靠山屯鼓乐震天。李大壮一家,从南方回来过年了。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A.李大壮的妻子冯秋萍是出了名的抠门儿,在家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在广州打工时肚子疼也舍不得吃药
18、,舍不得上医院,这反映了她的愚昧无知。B.儿子李强对母亲的病逝耿耿于怀,在火车上一直不愿与父亲李大壮说话,因为在他看来,父亲亏欠母亲太多,是父亲不早带母亲去医院,致使母亲病逝。C.李大壮望着前来候车亭接自己的乡亲,情不自禁想起妻子跟随自己的苦难一生,心中愧疚,决定大办丧事来弥补,这样的结局,耐人寻味。D.小说主要通过对李大壮内心活动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农民工艰辛的生活经历,反映了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E.过年,原来应该是快乐热闹的,然而在小说中,读者却只能看到让人黯然感伤的一幕,作者通过这样的故事,以小见大,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答案AE解析A项说冯秋萍“愚昧无知”错误,从全文来看,这反
19、映的是冯秋萍生活的窘迫,反映了她作为乡村打工者的艰难与不幸。E项“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和世道的黑暗”解读错误,小说聚焦乡村打工者的悲惨遭遇,显示出真实的艺术力量,表达的是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与真挚的人文关怀。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答:_答案第处是对车厢里环境的描写,通过描写车厢的拥挤,交代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乡村打工者的身份,揭示了乡村打工者生存的艰难,还起到了营造感伤气氛的作用。第处是对车站环境的描写,通过强调冬天早晨的寒冷,揭示了小说主人公李大壮心境的凄凉,渲染了悲伤的气氛,有力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解析解答本题,首先应细读画线处环境描写的内容,把
20、握环境的特征,然后联系小说的情节,从其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氛围的营造、主题思想的揭示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时,应遵循规范的答题模式,先指出环境的特点,然后指出环境描写的作用,做到条理明晰,要点清楚。3.小说以“回家”为中心来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以“回家”为线索,使叙事显得更加集中。从人物塑造来看,小说通过“回家”这一典型事件和火车上、车站等典型的场景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形象特点。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以李大壮一家的“回家”来展示乡村打工者群体的生存状况,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悲悯之情。从艺术感染力来看,回家过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而李大壮一家的回家却是这么悲惨,对比中更能突出乡村打工者处境的艰难,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解析题目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其实就是要求答“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解答本题,应当明确分析解读的角度不能局限于一个,应该有多个:既有情节展开角度,又有人物塑造角度,还有主题揭示角度及艺术效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