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9、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人。琦风骨秀异,弱冠举进士,名在第二。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左右皆贺。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时方贵高科,多径去为显职,琦独滞筦库,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禁中需金帛,皆内臣直批旨取之,无印可验,琦请复旧制,置传宣合同司,以相防察。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莅,始得受,往往数日不至,暴露庑下。衙校以为病,琦奏罢之。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时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在中书罕所建明,琦连疏其过,四人同日罢。又请停内降,抑侥幸。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
2、,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王曾为相,谓之曰:“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曾闻望方崇,罕所奖与,琦闻其语,益自信。权知制诰。时二府合班奏事,琦必尽言,虽事属中书,亦指陈其实。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曰:“韩琦性直。”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同时登用,中外跂想其勋业。仲淹等亦以天下为己任,群小不便之,毁言日闻。(宋史韩琦传)【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右”“宜”“内” “识”“望”等5个常见词语。【训练】1、选出与“历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拜右司谏”中的“右”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太史奏日下五色
3、云见,左右皆贺B、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 C、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D、 兼爱,尚贤,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2、选出与“众以为非宜,琦处之自若”中的“宜”意思相同的一项( )A、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B、 将军宜枉驾顾之C、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D、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3、选出与“又每纲运至,必俟内臣监莅,始得受”中的“内”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C、 又请停内降,抑侥幸D、 西宫南内多秋草4、选出与“同列或不悦,帝独识之”中的“识”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 识众寡之用者胜B、 不识有诸C、 使汝
4、不识诗书,或未必坚贞若是D、 公拆袄,封识宛然5、选出与“琦与范仲淹、富弼皆以海内人望”中的“望”意思相同的一项( )A、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B、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子弟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C、 望于山川,遍于群神D、 敢用是为怨望【参考答案及提示】1、C(AB两句中的“右”均指右边,与“左”相对,C句中的“右”与例句中的“右”都是“上”的意思,古代室内位置以右为尊,右为较高的地位,D句中的“右”是“尊崇,重视” 的意思。) 2、A(BCD项中的“宜”均作“应当,应该” 讲,例句与A项中的“宜”是“合适,适合”之意。) 3、D(AB两句中的“内”是“里面”的意思,与“外”相对,C句中的“内”是
5、“接纳,接受,放进”的意思,此意义后来写作“纳”,D句与例句中的“内”均专指“皇宫”。) 4、D(例句与ABC项中的“识”均作“知道,懂得” 讲,D项中的“识”是“标记,记号”之意。) 5、5、B (B项与例句中的“望”均作“声望,名望”讲,A句中的“望”是“视野”的意思,C句中的“望”是“祭祀山川”的意思,D句中的“望”是“埋怨,怨恨”的意思。)8、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帝聪明能断,善用人,行法无所假贷。隆虑公主子昭平君尚帝女夷安公主。隆虑主病困,以金千斤、钱千万为昭平君豫赎死罪,上许之。隆虑主卒,昭平君日骄,醉杀主傅,系狱;廷尉以公主子上请。左右人人为言:“前又入赎,陛下许之。”上曰
6、:“吾弟老有是一子,死,以属我。”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曰:“法令者,先帝所造也,用弟故而诬先帝之法,吾何面目入高庙乎!又下负万民。”乃可其奏,哀不能自止,左右尽悲,待诏东方朔前上寿,曰:“臣闻圣王为政,赏不避仇雠,诛不择骨肉。书曰:不偏不党,王道荡荡。此二者,五帝所重,三王所难也,陛下行之,天下幸甚!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上初怒朔,既而善之,以朔为中郎。 资治通鉴【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病”“涕”“造”“负”“再”等5个常见词语。【训练】1、选出与“隆虑主病困”中的“病”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子疾病,子路请祷B、 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7、C、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D、 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2、选出与“于是为之垂涕,叹息良久”中的“涕”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B、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C、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D、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3、选出与“法令者,先帝所造也”中的“造”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B、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C、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D、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4、选出与“又下负万民”中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8、”5、选出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再”与“臣朔奉觞昧死再拜上万岁寿”中的“再”意义相同的一组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A、 B、 C、 D、【参考答案及提示】1、B(例句与B项中的“病”均作 “担忧,忧虑”的意思讲,A项中的“病”是“重病,病重”之意,CD两项中的“病”是“疾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的“病”意义相同。) 2、D(例句与ABC项中的“涕”均作“眼泪” 讲,D项中的“涕”是动词,“流泪,落泪”的意思。 3、A(A项与例句中的“造”均作“制定”讲,B句中的“造”是“做,行”的意思,C句中的“造”是“形成,建
9、立”的意思,D句中的“造”是“世,代”的意思。) 4、C(例句与ABD项中的“负”均作“辜负,对不起” 讲,C项中的“负”是“失败”之意。 5、C中的“再”均作“第二次”讲,与例句中的“再”均作“两次”讲。) 7、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登徒直送之,不欲行,谓孟尝君门人公孙戌曰:“象床之直千金,苟伤之毫发,则卖妻子不足偿也。足下能使仆无行者,有先人之宝剑,愿献之。”公孙戌许诺,入见孟尝君曰:“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今始至楚而受象床,则未至之国将何以待君哉!”孟尝君曰:“善。”遂不受。公孙戌趋去,未至中闺,孟
10、尝君召而反之,曰:“子何足之高,志之扬也?”公孙戌以实对。孟尝君乃书门版曰:“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资治通鉴【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遗”“致”“穷”“亡”“莫”等5个常见词语。【训练】1、选出与“孟尝君聘于楚,楚王遗之象床”中的“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B、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以困矣C、 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D、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2、选出与“小国所以皆致相印于君者”中的“致”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事君能致其身B、 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
11、冤C、 皖帅欲结欢于宁南,致敬亭于幕府D、 按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3、选出与“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中的“穷”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B、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D、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4、选出与“以君能振达贫穷,存亡继绝”中的“亡”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兵弱于敌,国贫于内,而不亡者,未之有也B、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C、 起也将亡,赖子存之D、 秦灭韩亡魏5、选出与“故莫不悦君之义,慕君之廉也”中的“莫”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B、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C、 如使人之所欲莫
12、甚于生,则凡可以的生者何不用也D、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参考答案及提示】1、B(例句与ACD项中的“遗”均作 “赠送,给予”的意思讲,B项中的“遗”是“遗失,丢失”之意。) 2、D(例句与ABC项中的“致”均作“送,送达,献出” 讲,D项中的“致”是形容词,“细密,细致”之意。) 3、A(A项与例句中的“穷”均作“不得志,不显贵”讲,BC两项中的“穷”是“困窘,走投无路”的意思,D项中的“穷”是“深,严”的意思,常用在“穷冬”一词中。) 4、C(例句与ABD项中的“亡”均作“灭亡,灭亡的” 讲,;C项中的“亡”是“死亡”之意。) 5、A (例句与BCD项中的“莫”均作“没有
13、人、没有谁,没有什么” 讲,代词;A项中的“莫”是“日暮,黄昏”之意,此以后来写作“暮”。)6、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公叔曰:“奈何?”其仆曰:“吴起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君因先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而侯之国小,又与强秦壤界,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武侯即曰:奈何?群因谓武侯曰:试延以公主,起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君因召吴起而与归,即令公主怒而轻君。吴起见公主之贱君也,则必辞。”于是吴起见公主之贱魏相,果辞魏武侯。武侯疑子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吴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14、,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既”“王”“族”“说”“坐”等5个常见词语。【训练】1、选出与“田文既死,公叔为相”中的“既”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悼王既葬,太子立B、言未既,又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C、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壬戌之秋,七月既望2、
15、选出与“楚悼王素闻吴起贤”中的“王”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故百王之法不同B、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C、 四夷来王D、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3、选出与“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中的“族”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亲族矣C、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D、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4、选出与“破驰说之言纵横者”中的“说”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捕蛇者说D、 秦王必说见臣5、选出与“坐射起而夷宗者七十余家”中的“坐”意义完全不相同的一组( )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侍坐 侯生
16、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王曰:“何坐?”曰:“坐盗。” 群臣坐陷王于恶,不道,皆诛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王坐于堂上 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A、 B、C、 D、【参考答案及提示】 1、B(例句与ACD项中的“既”均作副词,“已经,以后”的意思讲,B项中的“既”是“尽,完了”之意。) 2、C(例句与ABD项中的“王”均作“君王,帝王” 讲,C项中的“王”是“诸侯或外族来朝见天子”之意。) 3、D(例句与ABC项中的“族”均作“宗族,家族” 讲,D项中的“族”是动词,“灭族”之意。) 4、A
17、(A项与例句中的“说”均作“劝说,说服”讲,BD两相中的“说”是“喜欢,高兴”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悦”,C项中的“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于说明事物,讲述道理。) 5、C(其中句中的“坐”是“坐”的意思,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后跟上;句中的“坐”是“座位”的意思,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句中的“坐”是“犯罪,牵连治罪”的意思;句中的“坐”是“因犯罪,因犯罪”的意思;句中的“坐”是“因为,由于”的意思,介词;句中的“坐”是副词,空,白白地“空,白白地”的意思。等)1、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人1也。王以万乘下之,
18、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也。”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2,廉如伯夷3,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4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
19、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5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6,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选自战国策卷二十九燕一) 【注释】1 不信人:不诚实的人。2 尾生:传说尾生很讲信义,曾与一女子约会桥下,洪水来了也不离去,终于被淹死。3 伯夷:姓墨胎,名允,字公信,狐竹君的长子。周武王灭殷,伯夷义不食周粟,与其弟叔齐饿死于首阳山。4 扬:原作“杨”,据黄丕烈札记改。5 自覆:自取灭
20、亡。6 营丘:在今山东临淄境内。【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信”“乘”“从”“鄙”“使”“是”“行”“素”“辞”“期”“道”“去”“固”等13个常见词语。【训练】1、选出与“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一句中“信”的含义不相同的一句 ( )A、 武安君,天下不信人也B、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C、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D、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2、 为“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中的“乘”选择准确的意义( )A、登,升 B、驾,坐,骑 C、凭借,趁着 D、连接 E、利用 F、顺应,顺着G、冒着,顶着 H、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I、“四”的代称3、
21、选出与“武安君从齐来”中的“从”意义相同的一项 (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旦日,客从外来 择其善者而从之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A、 B、 C、 D、4、与“臣,东周之鄙人也”中“鄙”的意义相同的一句A、蜀之鄙,有二僧B、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乱世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5、请选出“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中“使”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 )A、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B、 相
22、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C、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D、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6、请选出下列各句中的“是”与“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中的“是”意义相同的项 ( )A、 觉今是而昨非B、 是己而非人C、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 无乃尔是过与E、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F、 定国是之诏既下G、 惟利是图H、 然是说也,人常疑之7、请选出与“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中的“行”意义相同的一项 ()A、 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B、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C、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8、选出与“廉如伯夷,不取素餐”中的“素”意义相同的一句 (
23、 )A、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B、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C、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D、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9、选出与“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句中的“辞”意义不同的一句 ( )A、 归去来兮辞B、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公辞焉C、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D、 于是辞相印不拜10、选出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中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 )A、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B、 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C、 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D、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11、选出与“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中的“道”意义不同的一句A、 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B、 此
24、五者,知胜之道也C、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D、 臣之所好者,道也12、选出与“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中的“去”含义相同的一项( )A、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B、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C、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D、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13、选出与“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句中的“固”意义相同的两项 ( )A、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C、 予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D、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E、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F、 斯固百世之遇也【参考答案及提示】1、C(题干及ABD三项中的“信
25、”都做“诚实、守信”意义讲,而C项中的“信”作“的确、实在”讲,另如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 2、H 3、B(B项中的几句与例句中的“从”都当“由,自”讲,A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跟从、跟随”讲,C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向谁学习”讲,D项中的几句中的“从”都当“听从、顺从”讲。) 4、B(题干与B项中的“鄙”与其后的“人”合成一个词语,表谦称。A中的词当“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讲,CD中的词语均是“鄙陋、鄙俗、鄙琐”的意义。) 5、A(题干与BCD三相中的“使”均作“出使”讲,A项中的“使”为名词,出使的人。) 6、CDH(此二句中的“是”均做指示代词“这、这个”讲,其余各剧种的“
26、是”的意义分别为A为“正确”,B为“认为正确”,E系词,表判断,F大事,G宾语提前的标志。) 7、B(与例句中的“行”均作“节操、品德”讲,另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中“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屈原列传中“其行廉,故死而不容”。AC中的“行”都作“行走”讲。D中的“行”作“运行”讲。) 8、C(与例句中的“素”都作“空,白白地”讲,AB中的“素”都作“平素,向来”讲,D中的“素”是“白色的绸绢”。) 9、A(A中的“辞”是一种文体名称,BCD中的“辞”都与例句中的“辞”含义相同,作“不接受,推辞,辞去”讲。) 10、A(A与例句中的“期”均作“约会,约定”讲。BC中的“期”都是名词,约定或限定的时间,期限。D中的“期”是“要求,期望“的意思。) 11、D(D中的“道”是“规律,法则”的意思,例句与ABC三项中的“道”是“途径,方法,措施,策略”的意思。) 12、D(D句与例句中的“去”均作“放弃、舍弃”讲。A句中的“去”是“离开,离去”的意思。B句中的“去”作“距,距离”讲。C句中的“去”作“除掉,去掉”讲) 13、AE(例句AE中的“固”均作“本来,原来”讲。BF中的“固”是“确实,的确”的意思。C中的“固”当“当然,自然”讲。D中的“固”是“究竟,到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