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分层作业(二十)兴贤基础巩固层1下列字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仲虺(hu)尽管(jn)轶事(y) 谠直(dn)B扰攘(no) 众庶(sh)翟景(zhi) 暇迩(r)C谗言(chn) 秩序(ch)兴奋(xn) 嗔怪(chn)D阿谀(y) 召公(sho)询问(xn) 毁谤(bn)DA项,“谠”读“dn”;B项,“扰”读“ro”;C项,“秩”读“zh”,“兴”读“xn”。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弃贤专己而衰术业有专攻B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通古今之变C不责人以细过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苟行此道,则何虑不跨两汉、轶三代此五者,知胜之道也DA项,专凭,专门;B项,通用的
2、,探究;C项,细小的,小人;D项,方法。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以任贤使能而兴以:介词,因为B以母忧去职 以:介词,因为C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以:介词,拿、用D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以:介词,表时间的界限CC项,以:凭借,依靠。4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C犹有贤能若是之众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A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倒装句。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B然后践五帝、三皇之涂哉C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魏、晋而下,至于李唐CA项,“才能”,古义:
3、才干出众;今义:一般指个人的才思和能力。B项,“然后”,古义:这以后;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D项,“至于”,古义:到;今义:一般用于下一句的开头,表示另提一事。阅读提升层(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
4、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6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有贤而用,国之福也福:强盛B弃贤专己而衰 衰:衰亡、衰落C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 犹:好像D可不慎欤 慎:慎重,小心A福:福气、幸运。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CA项,之:代词,贤能之人。B项,犹:如同。C项,此:都是代词,但代指对象不同。前指“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后指“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D项,亦:也。8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接着从历史的经验当中提炼出
5、坚实的论据。B从当今政治现实出发,阐述了“兴贤”实际上关系着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固。C内容列举了商朝、周朝、两汉等用人之功和选人之过,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D运用事实论证,正反两面对比,说理透彻,文笔劲健。B选文从国家兴衰的高度指出“兴贤”的重要性,并运用了事实作论据。选文并没有从当今的政治现实出发,这点内容应该在文章的第二段,所以B项是错误的。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译文:_(2)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译文:_答案(1)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而兴盛,放弃贤能之士自负专断而衰败。(2)
6、有贤能之士并且任用他,这是国家的福分;有贤才却不任用,就和没有一样。(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五代史宦者传论欧阳修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则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
7、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则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注】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评论中的一部分。帷闼:帐幕和小门,这里指宫廷之门。抉:挖出,可灵活译为“搜捕”。唐昭宗之事是已:唐昭宗(李晔)因宦官专权为祸,天复元年(901年),与宰相崔胤密谋
8、诛杀宦官。崔胤写信请朱温发兵迎接昭宗。但事情被宦官知道了,先劫昭宗到凤翔。次年,朱温兵围凤翔。天复三年春,城中食尽投降,朱温尽杀宦官。后来,崔胤和昭宗也先后被朱温杀了。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B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C图左右之亲近D能以小善中人之意BB项,“起居”都指日常生活。A项,“硕士”指学问渊博的谋士。C项,“亲近”指亲信、亲近的人。D项,“中人”意为“适合人”。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B其源深于女祸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则向之所谓可恃者宦者之为祸D然后惧以祸
9、福而把持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C项,“之”,结构助词“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而”,均为连词,表并列。B项,“于”,均作介词,意为“比”。D项,“以”,均是介词,用,把。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B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C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
10、/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D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养祸于内”指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而疏忠臣、硕士于外”指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因此可排除AB两项;“使其一悟”指人君一旦醒悟,意思完整,后面应断开,可排除D项。故选C。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讲的是宦官给国家造成的祸害,远远超过女色所造成的祸害。第一句“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就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宦官怎样通过“小善”、“小信”而逐步地把持政权的过程
11、,指出宦官专权的严重后果。C宦官专政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的必然产物,作者写此文意在警告帝王们不要轻信宦官,渐积养祸,有其进步意义。D作者以史学家的锐眼,提出了宦官祸害远胜于女色的见解,直接触及历代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D文章并未“触及历代王朝”,也非“根本原因”。1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译文:_(2)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译文:_(3)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译文:_答案(1)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2)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3)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参考译文】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它的本源比女色造成的
12、祸患还要深远。女人,不过使人君沉溺于美色罢了;宦官的危害,不仅仅在一个方面。因为他们在人君身边办事,又亲近又熟悉;他们的心思,又专一又隐忍;能够用小善去迎合人君的心意,用小信去稳住人君的感情,使得做人君的,一定信任他们,并且亲近他们。等到人君已经信任他们了,然后用祸与福进行威吓来控制人君。即使朝廷里有忠臣、贤士,可是人君却认为他们离自己疏远,不如侍奉起居饮食、跟随在前前后后的宦官可靠。所以,身边的宦官一天天更加亲近,忠臣、贤士就一天天更加疏远,于是人君的地位也一天天更加孤立。人君势力孤单了,害怕祸患的思想就一天天更加严重,于是控制人君的宦官的地位,一天天更加稳固。国家的安危由他们的喜怒来决定,
13、人君的祸患就隐藏在宫廷之中。那么先前认为可靠的人,现在却成了发生祸患的原因。祸患已经很深了才觉察,想要跟疏远的臣子谋划去掉常在身边的宦官,过于迟缓,就会滋养祸患,使它更加严重;过于急切,他们就会挟持人君作为人质。这时即使有大圣大智的人,也无法给人君出谋划策。即使谋划了也不能去做,做了也不能成功。到了事态十分严重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所以祸患大的,就要亡国,次一点的就要丧身,而且能使奸雄借助这个口实来起事,直到搜捕宦官的同党,并把他们全部杀掉,来使天下人心大快,这样才算了结。以前史书上记载的宦官祸患,常常是这样的,不是一代了!那些做人君的,并不是想在宫廷里面滋养祸患,把忠臣贤士疏远在外面,这是逐渐积累造成,而且在形势上逼使他这样的。对于女色的迷惑,不幸而又不能醒悟,那么祸患就会临头;如果人君一旦醒悟,揪着头发丢弃她就行了。对于宦官的祸患,虽然想悔悟,可是却有不能够除掉他的形势。唐昭宗的事情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比女色造成的祸患还要深远,就是这个缘故,怎么能够不警惕呢!-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