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5043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习题:专题四 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时代,由“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可知,“纸”是指报纸。答案C2.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 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 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量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C

2、.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才首倡白话文,故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不是通俗性报刊,而是文言政论性报刊,A项错误;早在19世纪70年代,国人就已开始办报,而时务报在1896年创办于上海,B项错误;当时中国报刊刚起步,国人需求量有限,D项错误。答案C3.导学号09504035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

3、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国外进口影片除了缴纳一定的关税等税费外,在中国内地流通无需再缴纳其他税费;而国产影片在内地流通则有多重税费。据此可大体推出,上海(国内电影的主要生产地)影片要流通至北京、天津,税费要高于进口影片,商家多半是从成本方面考虑市场运营,故北京、天津等地自然以成本较低的外国影片为主。由此可推出正确答案为C项。A、B、D三项与题干没有太大关联,均可排除。答案C4.互联网与其他媒介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A.信息丰富B.文字、图像、声音兼备C.高度互动、双向传受D.时代性最强解析与报纸等媒介相比,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授,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聊天等方

4、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以实现。故选C项。答案C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夫报馆之设,其益甚多。约而举之,厥有数事。各省水旱灾区远隔,不免置之膜视,无动于中。自报纸风传,而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于是施衣捐赈,源源挹注,得保孑遗。此有功于救荒也。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报纸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而反侧渐平,闾阎安枕。此有功于除暴也。士君子读书立品,尤贵通达时务,卓为有用之才。自有日报,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一旦假我斧柯,不致毫无把握。此有功于学业也。其余有益于国计民情,边防商务者,更仆数之,未易终也。而奈何掩聪塞明,钳口结舌,坐使敌国怀觊觎之志,外人操笔削

5、之权,泰然自安,庞然自大,施施然甘受他人之陵侮也!郑振铎晚清文选(1)根据材料,回答办报纸有哪些好处。(2)今天的报纸品种繁多,你认为存在哪些利弊?参考答案(1)好处:办报纸有利于救灾,有利于社会治安,有利于通过学习提高个人素质,有利于国家治理,有利于了解民情,有利于加强国防,有利于经济发展。(2)利: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等。弊:报纸品种过多给读者增加了选择所需信息的困难;由于竞争压力过大,报纸可能提供虚假信息甚至不良信息等。(言之有理即可)能力素养拓展一、选择题1.导学号095040361896年9月李鸿章访问美国时曾对当地记者说,清朝报纸的编辑们不爱将真相告诉

6、读者,他们在讲真话时十分吝惜,他们只讲部分真实,所以我们的报纸也就失去了新闻本身的高贵价值,也就未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方式了。材料反映了清朝()A.报纸的编辑学识水平低下B.政府对媒体监督控制严格C.报纸对文明传播没有影响D.近代大众传媒开始出现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由于清朝报纸的编辑只爱讲事件的部分真实情况,而不爱将事件的所有真实情况告诉读者,所以报纸没能成为广泛传播文明的工具,这说明清政府对报纸等媒体监督控制严格,故选B项;A、C两项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自19世纪70年代起,国人办报陆续出现。答案B2.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

7、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答案B3.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

8、创办的目的是()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宣传政治主张D.娱乐大众解析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上海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由于各地言语不通给经商带来不便,所以创办此报是为了传播信息为工商各界服务。答案B4.辛亥革命时期,北京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新创办的报纸最多,有50多家报纸的急剧增加有的报纸为了抢时间,多发稿,增出午刊和晚刊,有的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支持辛亥革命B.人们对新闻的关注增强C.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D.中国新闻出版业发达解析材料信息“抢时间,多发稿”“一接到电报立刻印发号外”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报刊为满足人们的

9、需求而争取时间,并不能反映出人民支持辛亥革命,也无法反映北京民主思想的自由传播,排除A、C两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选B项。答案B5.下表是美国教士林乐知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前身)于18681871年刊载的内容明细表,表格主要反映了()年份宗教世俗消息科技其他1868年48%26%22%4%1869年36%36%9%19%1870年18%68%5%9%1871年16%46%23%15%A.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B.传教士日益重视传播世俗信息C.国民的科技意识淡薄D.国民对西方社会了解需求增多解析从表格中不能得出传教士传教热情逐渐减退的信息,排除A项;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答

10、案为D项。答案D6.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解析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民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得出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故D项正确。答案D7.诞生于120多年前的电影艺术,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有关电影事业的说法正确的是()A.1896年北京徐园“又一村”第一次放映了“西洋影戏”B.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C.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速度非常缓慢D.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解析定军山是

11、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故D项正确。答案D8.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报纸纪事申报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解析材料“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说明报道存在明显主观性,故B项错误,

12、符合题意。“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A项正确,排除;“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报业的摧残,C项正确,排除;“报纸是活化的历史”,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D项正确,排除。答案B9.用E-mail发邮件、用Blog(博客)写日记、用微信沟通,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反映了()A.广播影视成为民众文化生活的主体B.传统交流方式被完全抛弃C.互联网改变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D.人们的生活习惯完全西化解析解读题干,“发邮件”“用微信沟通”等体现了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影响,所以C项符合题意

13、。答案C10.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A.报纸B.广播C.电视D.互联网解析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故排除C项;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故排除 D项。广播比报纸传播的速度要快,故选B项。答案B11.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业起始于鸦片战争,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解析1

14、953年开始,中国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广告业消失,1978年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开始改革,广告业再次出现。故广告业消失的主要原因是D项。答案D12.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解析互联网是指将两台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

15、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摘编自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二报刊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1)根据材料一,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中的突出特点。(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思想。(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参考答案(1)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性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2)宣传维新(或资产阶级改良、君主立宪

16、)思想,民主革命(或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民主与科学(或反封建专制和封建思想)。(3)宣传进步思想文化,批判落后的封建制度,唤醒民众,使人民不断觉悟,支持配合政治革命。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影视作品当然离不开人物刻画和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一个好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肯定会在人物形象重塑上有亮点色彩。就辛亥革命这段历史说,由于在过去一百年间,附加在这段历史上的意识形态色彩太过浓厚,因此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可能并不是历史真实,这就给创作者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比如摄政王载沣。许多文学作品的描写者都将这个人物写得非常不堪,这其实太单调太平面。载沣固然不是雄才大略的摄政王监国,但慈禧

17、太后之所以选择载沣,绝不是选择他的无能、粗鲁和传统描写中所说的短视与自私。只要仔细研究载沣的相关资料,我们就会发现载沣在过去一些文学故事中的形象是一种妖魔化的结果,这种妖魔化,是辛亥革命后的必然,是要为历史找出责任承担者。真实的载沣是晚清王爷中第一个走向世界见过世面的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摘编自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塑造的认识,以摄政王载沣为例,谈谈影视、文学作品能否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参考答案影视、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影视、文学作品的风格本身就是历史的反映。对于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如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影视作品的时代,如辛亥革命后关于载沣的塑造,为了宣传革命,反对封建专制,把载沣塑造成了无能、自私等反面性格的人物。如对载沣的真实性格进行研究,还必须与相关历史典籍的记载相印证,还原他的真实形象。因此,把影视、文学作品作为历史资料进行研究,必须慎重,必须与其他史料进行印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