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规范练1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选择题1.小岗村前任书记沈浩认为小岗村现在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明星村,原因正是当年的分田到户。小岗村的土地分散,还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中国现在发展比较好的明星村都是靠集体经济壮大的。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当年小岗村实行分田到户是个错误的决定B.分散的家庭经济不适应现今社会化大生产C.只有国有经济,才能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D.中国所有的农村地区仅适合发展集体经济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
2、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B.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C.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3.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A.改变了经营方式B.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保护了农民利益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4.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编制的。该表反映出()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收入农村(家庭收入)17.6%城镇(职工货币工资)8
3、.0%消费水平农村8.9%城镇4.5%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5.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的人员交流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建立起市场经济新格局6.下表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部分年份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变化表(单位:%),对该表解读正确的是()1970年1980年1990年1993年美国2.321.9
4、2.2日本114.14.21.4中国6.27.97.612.7A.美日之间的经济差距在逐步拉大B.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C.中国崛起导致美国经济急剧衰退D.福利开支增多使日本经济呈负增长7.下图反映的是1978198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图,贸易额不断增加的原因不包括()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B.外交成就的突破C.经济特区的设立D.城乡经济体制改革8.“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A.广州B.上海C
5、.深圳D.珠海9.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调节为主A.B.C.D.10.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A.B.C.D.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
6、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我国()A.全面实行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政策B.废弃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D.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2.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B.人民公社化时代C.计划经济时代D.市场经济时代二、非选择题13.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1978年安徽省小岗生产队的全国第一份承包合同书图2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
7、到户)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图31983年重庆开始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图41987年7月1日,人民日报关于政治制度改革的报道材料二1979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年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国家财政收入(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19793 6451 13257.567.72006218 07139 50035.843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材料三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
8、奠定了重要基础。(1)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结合材料一对改革进程加以说明。(2)没有解放思想,就不会有改革开放;没有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就不会得到深化。结合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14.历史经验表明,对外开放是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顺治十三年(1656)颁布“海禁令”,宣布:“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将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贸易者,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货物入官,本犯家产尽给告发之人,其该管地方文武各官不行盘缉,皆革职从重治罪。地方保甲不行举首,皆处死。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
9、许片帆入江,一贼登岸。”清世祖实录材料二1872年,南洋华侨陈启源投资7 000多两银子,在家乡广东南海县创办使用机器设备生产的“继昌隆缫丝厂”,是东南亚华侨投资中国开办近代工业的开始。从19121919年,华侨投资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及房地产多达1 042家,投资金额达到7 100万元。19201930年,由于东南亚华侨经济力量的发展,以及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华侨回国投资再次出现新的高潮。李国梁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与中国材料三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变化(实际使用额)(单位:百万美元)时间198419861988199219931994东南亚总计8.524
10、.742.6271.61 007.81 871.6增长率(%)61.510.215.7208.9271.085.7占外资比例0.61.11.12.43.65.5据中国经济(1996年3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海禁令”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是如何推动南洋华侨回国投资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背景分析东南亚国家对中国投资的特点,并简析这些投资活动的意义。 考点规范练19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B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根据题
11、干材料可以看出分散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化大生产,必须走集体经济的道路。显然B项符合材料含义。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C、D两项说法太绝对,应排除。2.B3.A解析:图1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图2是1958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图3是1978年之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题考查的是其共性,可用排除法解答。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排除D项。4.B5.C6.B解析:表格数据只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不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因此不能看出三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不能得出此消彼长的结论,故A、C两
12、项错误。此外,表格数据反映不出日本经济出现负增长的趋势,故D项错误。从时间上看,中国对内改革无疑在这一时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故选B项。7.A解析:把握图中的时间信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故选A项。8.C解析: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只有C项。9.C解析: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特殊经济政策的准确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在经济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是指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给予地方较大的自主权,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并以市场调节为主导,但是经济特区仍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和调控,并没有实行独立的管理
13、体制,故排除,正确答案为C项。10.D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一切还处于摸索阶段,加上当时国人思想还相对保守,故中共中央在设立经济特区时未加上上海,表述正确;国内改革与国际阻力关系不密切且材料并未体现,排除;上海自身经济基础并不薄弱,不符合史实,故本题选D项。11.C解析:把“计划”改成“规划”说明经济调控上采取了更加宏观的方式,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密切相关,故选C项。12.D13.参考答案:(1)从群众自发到中央肯定、推动;从试点到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南
14、方谈话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3)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民主政治恢复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14.参考答案:(1)“海禁令”的颁布和实行,切断了中国和海外的联系,使中国固步自封,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落后于西方世界, 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的生产力得不到应有的正常的发展。 (2)19世纪后半期不断加深的民族危机刺激了南洋华侨报效祖国的热忱;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实行了鼓励民族工业的政策;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和政策;国内不断掀起的反帝运动也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3)特点:由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东南亚国家在中国投资增长较快;1992年,中国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加快了改革开放,此后东南亚国家在中国投资增长进一步加快;中国大陆引进资金的对象主要是中国港澳台地区、欧美和日本,东南亚国家占外资在中国投资的比例不高。意义:有利于中国改进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密切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