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俄关系.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一.中俄关系(一) 考点连接1鸦片战争至十月革命爆发(18401917年) (1)由于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欧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因此它的扩张方式是凭借其军事力量进行传统的领土扩张,鸦片战争后,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改订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中国割占了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1861年农奴改革后,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再加上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19世纪末,俄国也开始向中国输出资本,如贷款给清政府、修筑铁路(中东铁路)、开采矿山、建立工厂等。同时,强租旅顺和大连,把中国长城以北和新疆作为其势力范围。 (3)1900年
2、,俄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2从十月革命到新中国的成立(19171949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俄国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中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宣传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直接接受共产国际的领导。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苏联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产生了偏差,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中共党内出现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损失。抗日战争
3、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东北,是中国能够取得抗战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解放战争期间,苏联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从40年代末到50年代末。特征:友好,建交。表现: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和中国建交。1950年,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经济、技术上的援助,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国也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4、。在国际事务中,坚决地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影响:第二阶段:从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特征:对抗和僵持。表现:赫鲁晓夫上台以后,为了能和美国争霸,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遭到中国严词拒绝,中苏关系开始恶化。1960年,苏联撕毁全部经济技术合作的协议。中苏边境甚至发生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第三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特征:正常化和形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表现: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由于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苏联的对外政策从扩张转向收缩,因此,开始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形
5、成战略伙伴合作的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了贡献。注意:即美苏争霸中的中苏关系(二)复习注意 1.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联系 2.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相联系 3.俄(苏)改革和中国改革相联系 4.关注能源问题二、中美关系 (一) 考点连接1、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特征:追随英法,染指中国 表现:向中国走私鸦片,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和俄扮演“调停”的角色。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定天津条约。 2、19世纪末,特征:独立侵华。标志: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一战期间,美国扶植黎元洪
6、,反对中国参加一战。 4、蒋介石上台后,美国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从而实现了控制中国达20余年的目的。 5、二战期间,特征:中美合作。表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人战争。为打败共同敌人,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美国从军事、经济等方面援助中国的抗战;中国战场的抗战有力配合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的作战。 6、抗日战争结束后,特征:扶蒋反共。7、新中国成立后,特征:对抗。表现:50年代,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一方面威胁中国安全,出现了中美在朝鲜战场上兵戎相见的局面;
7、一面派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六十年代,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援越抗美,中美关系再次降到最低点。 8、20世纪70年代,特征: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中美建立的原因:改善中美关系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美国方面:A.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再也不能不承认新中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B.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考虑改善对华关系对美国有利。 中国方面:A.改善中美关系,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十分有利。 B.改善中美关系,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也有重要作用。 中美建交经过 A.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
8、 B.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正常化。 C.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D.1979年1月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9、八九十年代以来,特征:一波三折,时好时坏。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原因: 注意:即美苏争霸中的中美关系 (二)复习注意中国近现代史上,美国侵华活动的史实和阶段特征、原因、影响。美国对华的重大政策的内容、特点、实质、影响。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抗日战争期间抑制日本,支持中国的实质及其对华影响。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文件,对
9、台湾的地位在态度的变化及原因和影响。对中美关系一折三波的认识。在中美关系上所体现的我国对外政策。三、中日关系 (一 ) 考点连接1、第一阶段:汉、唐、宋元、明清(前期):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两汉时期:汉武帝时,日本三十多国通过朝鲜半岛来汉朝;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赐“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隋唐时期 A.隋朝时中日互遣使臣,唐朝时日本遣唐使十多次。 B.日本出土了唐朝的“开元通宝”,中国出土了日本银币,说明当时中日经贸往来较多C.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制度为蓝本。 D.日本都城建造仿长安城的样式。 E.日本学校教授儒学。 F.重要人物:吉备和鉴真。 明清时期
10、戚继光抗倭,台州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取得胜利(胜利原因:抗倭斗争的正义性,人民的支持,戚继光爱国爱民,练兵有法、纪律严明,抗倭军队的相互配合)。 2、第二阶段: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日本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中日关系恶化。 (1)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 A.日本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根本原因)。 B.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寄希望于各国“调停”,不认真备战。 C.西方列强采取默许或纵容态度。 D.借朝鲜镇压东学党农民起义之机,日本蓄意挑起战争(导火线)。 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 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影响)。 影响 对中国:
11、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B.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新阶段: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C.引起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D.引起各阶级的强烈反抗,农民阶级自发形成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中一部分人转为立宪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武装推翻清政府。 对日本:日本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迅速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加快了对远东侵略步伐。 对远东局势: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斗,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反映了列强在侵略中国问题上既互相勾结又互相斗争。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日本势力增强。 (2)九一八事变 背景
12、 经过: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事件,日军攻占沈阳。 结果 A.东北军奉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 B.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影响 A.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B.华盛顿体系首次被打破,激化了英美与日本的矛盾。 C.中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3)华北事变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发展的三个阶段 A、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B、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C、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阶段。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军事方面 A、防御阶段: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七月底占领平津后,日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华东两个方向进攻,妄图三个月灭亡
13、中国。 1937年8月,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期间,华北日军侵入山西,不久攻入太原。 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进犯徐州。 1938年10月,攻占广州、武汉,侵占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B、相持阶段:改变侵华方针,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如从1941年起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正面战场上也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如枣宜会战、豫湘桂战役等。 政治方面:: A、相持阶段到来后,对国民政府采取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B、在沦陷区实行残暴的法西斯统治,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 经济方面:A、大肆掠夺沦陷区的工矿业。 B、强
14、占耕地,对粮食实行“统制”。 C、掠夺劳动力。 D、强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银行,滥发纸币,征收苛捐杂税,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文化教育:A、在学校教育中,推行奴化教育。 B、在社会教育方面,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中华民族的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 A、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鼓吹“亡国论”和“速胜论”;相持阶段到来后,实行消极抗日方针。 B、中共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持久抗战的方针;相持阶段坚持团结、进步、抗战方针。 C、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是由国共两党不同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两个战场的抗战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A、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抗战还
15、是比较积极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是正面战场四大会战。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而节节败退。 B、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A、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B、相持阶段,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一定意义。C、1945年8月,抗战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各解放区发起反攻,迅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变化 A、总体上: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
16、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党的矛盾与斗争。 B、抗战初期, C、相持阶段到来后, D、由于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正确方针,也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第二次国共合作能够坚持到抗战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与第一次国共合作有着明显区别,最主要的是共产党的独立自主地位。 3、第三阶段:建国后,和平交往是主流,但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仇视中国。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三)复习注意1.日本侵华事件及其发生的背景、给双方及国际关系造成的重大影响。2.国际各种势力对日本侵华的反响及其变化。3.比较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一败一胜的原因,从中获取的启示。4.日本军国主义学期掀起和没有彻底根治的历史原因。济格局变化必然引起政治格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