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974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1.7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4页
第3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5页
第3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6页
第3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7页
第3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8页
第3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9页
第3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0页
第4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1页
第4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2页
第4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3页
第4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4页
第4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5页
第4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6页
第4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7页
第4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8页
第4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9页
第4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0页
第5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1页
第5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2页
第5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3页
第5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4页
第5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5页
第5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6页
第5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7页
第5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8页
第5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9页
第5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0页
第6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1页
第6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2页
第6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3页
第6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4页
第6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5页
第6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6页
第6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7页
第6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8页
第6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9页
第6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0页
第7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1页
第7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2页
第7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3页
第7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4页
第7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5页
第7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6页
第7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7页
第7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8页
第7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9页
第7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0页
第80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1页
第81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2页
第82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3页
第83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4页
第84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5页
第85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6页
第86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7页
第87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8页
第88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9页
第89页 / 共90页
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师用书:第三单元 单元写作训练3 学写文学短评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0页
第9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写作训练 学写文学短评阅读文学作品时,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用简要的文字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评价出来,就是文学短评。写文学短评,有利于梳理、积累个人的阅读经验,领悟创作、鉴赏的规律,提高文学审美能力。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写作时要以文艺理论为指导,以作品材料为依据,紧扣作品,有的放矢,评析原文的主要内容或艺术特色。1文学短评的写作角度及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手法。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

2、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2)分析作品的形象。通常分析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叙述方式、描写方式、抒情方式以及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4)分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主要包括: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文章线索(如以人物、事件、情感、时间、空间为线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并列、层进)。 2写文学短评的注意事项(1)要细致地阅读作品,准确把握评论对象。因为只有细致地阅读作品,才

3、可能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有真切的感觉;只有对评论对象有准确的把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评论的中心,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2)要确定评论点,有明确的评价。一般的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或论述中心,文学评论也是这样。不过,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就是对作品的评价,这个评价一定要明确;没有明确的评价,文章就没有统帅,没有灵魂。(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叙”

4、与“议”的关系,实际上是论据同论点、材料同观点的关系,“叙”是为“议”服务的,“析”与“评”的关系,实际上是论证同论点的关系,“析”是为“评”服务的。我们知道,在任何议论性的文章中,材料同观点,论据、论证与论点,都是应该统一的,所以,在文学评论中,叙、议、评这几方面应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中尤以边叙边议的方式较多,而评价有的是通过分析水到渠成地显现出来的。【实战演练】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学习欣赏时应当重点关注,细加品味。比如,曹操短歌行运用比兴手法和典故表述心志,陶渊明归田园居用白描呈现日常生活画面,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用瑰丽的想象表现梦境,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5、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等。从本单元选择一首诗或词,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则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写作指导】文学短评的写作要求非常明确,可以评析作品内容,品味其深刻意蕴;也可以谈艺术手法和结构特色,体会匠心独运之处。从本单元的诗词中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来写,注意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角度切入恰当,语言表达流畅。【例文】妙用比喻,巧用典故短歌行言志技巧探微曹操流传于后世的短歌行是首抒情性很强的言志诗,抒写了韶光易逝的感慨,流露出求贤若渴的心情,表现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大志。短歌行言志,很讲究艺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妙用比喻与巧用典故。诗歌一开篇,便用“譬如朝露”的比喻来形象表达自己的感慨,

6、“譬如朝露”抓住了朝露易去与韶华易逝的相似点,传达如此心意:余年渐少而功业无成。诗入正题,诗人吟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一处,诗人信手引用诗经郑风子衿诗经小雅鹿鸣篇中的名句,表达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对贤能之人的礼遇,流露出“唯才是用”的思想。用典又分为“用事”(又称为“事典”或“稽古”)和“用语”(又称为“语典”或“引经”),这里当是“用语”,通过引用诗经诗句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以“明月”为喻,礼赞贤才,流露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之情。“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比喻,有人认为这是诗人

7、用乌鹊无依比喻人民的流亡;甚至还有人说:“窥诗之意,当时定有流移人口,不受他的招抚,向南方流移,因而因物托事,以诗寄慨。”(见傅长君曹操短歌行试解)。我们认为这样理解,诗的主旨不够集中突出,似有割裂诗意之嫌。还是清人沈德潜的话有些道理,他在古诗源中说:“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说得更确切些,这是以乌鹊比喻贤者,大意是说:贤者们都在寻找寄身之地,但哪里才是他们可靠的寄身之所呢?全诗的结尾:“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前两句属于用典中的“用语”,语出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后两句则是用典中的

8、“用事”。“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灭商。他对国家的统一、汉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过贡献。“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韩诗外传卷三载有周公的话:“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周公戒伯禽曰: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意思是:为了忙于招待来访的贤士,连洗一次澡、吃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洗澡时要多次拧干长发,吃饭时要多次吐出口中所含的食物。后来便以“吐哺握发”形容为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结尾四句,前两句诗人用“山不厌高”比喻贤士多多益善

9、。后两句则以周公自比,表现礼遇贤才的殷勤态度,表明自己渴望求贤以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点评本文标题醒目,论点鲜明。开头部分概括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引出论点;中间从诗歌开篇到结尾,不厌其详地摘引相关诗句,仔细分析文中比喻和典故的含义,指出它们对表达作者心志的作用。解说清楚,引用翔实,论证有力。结尾联系现实,指出曹操的言志方法的借鉴意义,令人深思。本单元的学习使我们畅游诗词之中,品味了诗人的丰富情感和生命的感悟;解读了诗人烙刻于诗文的精神追求和处世情怀。先人将生命入诗,我们的生命亦可如诗。让我们珍惜如诗的年华,书写诗意的人生。一、关于“生命”的名言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塞涅卡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

10、,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蓉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普希金路是脚踏出来的 ,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定自己的历史。吉鸿昌我们不能逃避人生。(美)马克吐温二、关于“生命”的事例1苏轼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贬谪之地,流放之所,本应是苏轼避之不及的伤心地,却被他当成自己的勋章,成为自己一生闪耀的地方。在黄州,衣食不继,朋友送给他一片荒田,他带着家人亲自下地,宛如老农一般耕种,劳累之中,他也能苦中作乐,拿着小棍,在牛角上打着拍子和农人唱歌;面对吃不起羊肉的落魄,他兴致勃勃地买来“贱如泥”的猪肉,摸索出一种特殊的煮肉技巧,发明

11、了中华名吃“东坡肉”;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沉浸在荔枝的欣喜中。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他说,“兹游奇绝冠平生”,为那里美景震撼陶醉。苏轼总能在逆境甚至绝境中发现生活的美好,他不愿把生命放在牢骚和郁闷里,用他的乐观豁达,对待生命里的每一次起落。他没有因贬谪伤神,没有因流离而懊恼,从黄州到海南,环境一次比一次恶劣,他的人生却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洒脱。2林清玄林清玄小时候有一个梦想,希望长大以后有一天去环游世界,大人觉得是不可能,因为当时他连买车票到隔壁村庄的钱都没有。有一天他考试得了第一名,老师送他一本世界地图,他对地图着了迷,忘记了烧水,受到父亲的打骂。父亲严厉

12、的告诉他:“我用我的生命给你保证,你这一辈子绝对不可能去到那么远的地方。”林清玄一边烧火一边流眼泪,他对自己说,“我的生命不可以被保证,即使是我的父亲也不行。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去埃及。”他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台湾,第一个去的地方是埃及。3摩西奶奶摩西在美国家喻户晓,1860年她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做了15年的女佣,她的大半生像所有家庭妇女一样,忙碌于柴米油盐的日常琐事之中。闲暇之余,她喜欢上了刺绣。76岁那年,因关节炎复发,摩西不得不放弃刺绣,改为绘画,80岁在纽约举办了个人画展,一夜成名,成为了美国画坛的重量级人物。101岁去世,美国总统肯尼迪致讣告词,称其为“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艺术家”

13、。她用101岁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做想做的事,现在也不晚。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诗意盎然。生命,是一树花开余秋雨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日子,在岁月的年轮中渐次厚重,那些天真的、跃动的、抑或沉思的灵魂,在繁华与喧嚣中,被刻上深深浅浅、或浓或淡的印痕。很欣赏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经年过往,每个人何尝不是在这场虚妄里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真实的哭里笑着,一笺烟雨,半帘幽梦,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生活,不是不寂寞,只是不想说。于无声处倾听凡尘落素,渐渐明白:人生,总会有许多无奈,希望、失望、憧憬、彷徨,苦过了,才知甜蜜

14、;痛过了,才懂坚强;傻过了,才会成长。生命中,总有一些令人唏嘘的空白,有些人,让你牵挂,却不能相守;有些东西,让你羡慕,却不能拥有;有些错过,让你留恋,却终生遗憾。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便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时,不再那么迷惘。红尘三千丈,念在山水间。生活,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爱,所以放手;因为放手,所以沉默;因为一份懂得,所以安心着一个回眸。也许,有风有雨的日子,才承载了生命的厚重;风轻云淡的日子,更适于静静领悟。深深懂得: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符合想象。有些时候,山是

15、水的故事,云是风的故事;有些时候,星不是夜的故事,情不是爱的故事。生命的旅途中,许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许多事看着、看着,就淡了;许多梦做着、做着,就断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干了。人生,原本就是风尘中的沧海桑田,只是,回眸处,世态炎凉演绎成了苦辣酸甜。喜欢那种淡到极致的美,不急不躁,不温不火,款步有声,舒缓有序;一弯浅笑,万千深情,尘烟几许,浅思淡行。于时光深处,静看花开花谢,虽历尽沧桑,仍面含微笑,温暖如初。其实,不是不深情,是曾经情太深;不是不懂爱,是爱过知酒浓。生活的阡陌中,没有人改变得了纵横交错的曾经,只是,在渐行渐远的回望里,那些痛过的、哭过的,都演绎成了坚强;那些不忍遗忘的、念

16、念不忘的,都风干成了风景。站在岁月之巅放牧心灵,山一程,水一程,红尘、沧桑、流年、清欢,一个人的夜晚,我们终于学会了:于一怀淡泊中,笑望两个人的白月光。盈一抹领悟,收藏点点滴滴的快乐,经年流转,透过指尖的温度,期许岁月静好,这一路走来,你会发现,生活于我们,温暖一直是一种牵引,不是吗?于生活的海洋中踏浪,云帆尽头,轻回眸,处处是别有洞天,云淡风轻。有一种经年叫历尽沧桑,有一种远眺叫含泪微笑,有一种追求叫浅行静思,有一种美丽叫淡到极致。给生命一个微笑的理由吧,别让自己的心承载太多的负重;给自己一个取暖的方式吧,以风的执念求索,以莲的姿态恬淡,盈一抹微笑,将岁月打磨成人生枝头最美的风景。【赏析】这

17、篇文章用诗一般的语言,将生命比喻为树,运用对比、比喻手法阐释出人生的幸福,生命的真谛。读之,受益匪浅!赏之,无酒也醉!生命百转千回,悲欢交错,生命亦需微笑。第三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的突破与创新多集中于诗、文、笔记等以往关注较少的文体领域,而传统的词学研究则相对较为沉寂。在此背景下,马里扬的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一书出版,可谓为宋词研究的拓展与深化提供了珍贵的尝试。作者对其研究有着非常自觉的反省,以“内美的镶边”这一巧妙譬喻为其所做工作定位。所谓“内美”,盖

18、指词之为词的文体特性。深入阐明这一点固为词学研究的根本要旨,然而作者自谓本书的研究并不直接探索“内美”,而将先从“镶边”的工作做起。所谓“镶边”,作者借用高友工美典:中国文学研究论集一书中的“外缘研究”概念加以阐发,谓其为对与宋词文体特质相关的外缘因素之考察,但又与以文献、历史考证本身为目的的“外部研究”有所不同:“外部研究,侧重于文献的整理与作家生平及作品背景的查考,而外缘研究则是在文学本体研究之内的,也可以说是文学的历史与文化的批评,不是单纯的文献与历史的研究”,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虽以对宋词“内美”的关怀为底色,然而占据本书主体并最能体现

19、作者研究功力的部分,仍是大量扎实、细腻甚至趋于烦琐的实证性考据工作。书中所呈现的判断与观点,皆建立在对诸如“犯曲”结构与文辞格式、王安石文集编撰、苏轼与杨绘之交往、晏几道歌词“投赠”事件等具体问题的辨析之上。在直接材料有限、史实面目不清的情况下,作者在茫茫史料间勾陈爬梳,如农民耕种般对一手文献材料一寸一寸地耐心耕耘,遂使史料间的隐晦联系逐渐显影,模糊的历史事件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尤令人敬佩的是,虽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作者呈现于书中的学术探索却不止于此。在作者看来,实证性的考据工作,应当通向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揭示与阐明:“我们认为,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本身,恐怕不只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或者

20、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正如作者反复所言的,“我们的目的是希望就此去理解文本特质所具有的内在境界这应该是极其阔大深广的”,“文学作品的内在境界,则是具备有无限的可能,历史的考证不过是通向它的一种进路”。这样一种以历史文化考证作为文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可用作者后记中所言的“词外求词”予以概括:“研究宋词,恐怕至少应该关注也算是词外的两个传统:士大夫的文学传统,诗乐的文化传统。脱离了前者,宋就没有着落;脱离了后者,词就等同于辞藻之辞。”本书所实践的外缘研究,正是通过将词外的文化传统尽可能充分地纳入对词体本身的观照中,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 (摘编自姚华词外求词,展示宋词的内在之美,

21、光明日报2018年12月02日12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对于传统的词学研究而言,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在诗、文、笔记等领域成果更多。B马里扬对其研究有非常自觉的反省,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出版为宋词研究另辟蹊径。C虽说研究“内美”是词学研究的要旨,但作者自谓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并不直接探索它。D古典文学研究当中的“考证”,除了是一种态度、方式与基础外,也是一种批评。解析D项,“也是一种批评”不正确。原文为“或者应该本就是一种批评”,选项变或然为必然。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一篇书评,本

22、文揭示了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出版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B文章通过深入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以此阐明“镶边”的内涵。C文章以农民耕种为喻,说明了马里扬整理文献的耐心细致,显得尤为生动形象,通俗易懂。D文章从考证功力和揭示、阐明文学本质问题两个维度,对马里扬的学术探索作了高度评价。解析B项,“比较外缘研究和外部研究两个概念的异同”不正确。文章只是比较了两个概念的不同之处。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近年来宋代文学研究有所突破与创新,这不仅表现在学术界关注以往无人关注的领域,而且表现在少数研究者作出了新的尝试。B外部研

23、究与外缘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且其研究意图在于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C说马里扬“以深厚的考证功力见长”,因为大量扎实、细腻的实证性考据工作占据内美的镶边宋词的文本形态与历史考证的主体,最能体现其研究功力。D研究宋词,做到“词外求词”,关注士大夫的文学传统和诗乐的文化传统,就能展示宋词之“内美”所具有的深邃旷远的内涵。解析A项,“无人关注”表述错误。B项,“借助文献学或历史学的方法,来进入对文本的文学特性的研究”,应该为“外缘研究”的意图。D项,充分条件不成立。答案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杜甫传(节选)冯至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

24、,筹划建造草堂,地址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作者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桃可果腹,花可娱

25、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

26、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作者初居草堂时的心境。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

27、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

28、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相关链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会发现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

29、出版社1999年版)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表弟送了些钱;有的是杜甫索求的,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作者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解析D项,“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错。答案D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30、,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解析A项,“以至于无暇”错误;B项,“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表述的时间

31、错误,这种认识是在草堂建成后;D项,“因此”的表述不合文意。答案C6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第一问,答没有“陶醉”“忘却”或暂时“陶醉”“忘却”都可。选择没有“陶醉”“忘却”作答,一要说明欣赏、赞美农舍之景与关注现实的关系,二要指明这时的诗作仍然以报国无门的悲慨为内容。选择暂时“陶醉”“忘却”,可从欣赏草堂风物、与风雅人士交往两个方面作答。第二问,要注意文章最后的“相关链接”,可从开创新乐府

32、运动、反映民间疾苦和表现形式对后世写实诗人的影响等方面考虑。答案观点一:杜甫并没有“陶醉”“忘却”。理由:他欣赏、赞叹农舍之景,只是他心灵寻得片刻宁静的表现,在并不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能够如此,正是杜甫热爱生活、关注现实的体现。从这一时期的杜诗中,读者看到的是杜甫平静心境后的报国无门的悲慨。(言之成理即可)观点二:杜甫暂时“陶醉”“忘却”了。理由:草堂建成后,杜甫开始“有滋有味”欣赏草堂风物,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言之成理即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33、。永远的李白刘雪枫农历岁末,一个温暖的冬日,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一千三百岁。 一千三百年,李白飘逸的身影不仅没有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缘故吗? 一千三百年,李白的诗篇于我们不仅没有隔世绝代之感,反而越来越生动鲜活,内涵丰富,那是因为我们有了音乐的李白吗? 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这种观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意义。将近一百年前,以李白诗为代表的中国诗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分别以美玉集和中国之笛这样浪漫的名字在西方结集出版。对于大诗人庞德用英文翻译的李白诗歌,艾略特认为“是对英语诗歌进程持久的、决定性的贡献”。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无疑是作曲家马勒根据中国之笛中四首

34、李白的诗谱写的大型声乐交响曲大地之歌(又叫尘世之歌)。今年,同时是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和马勒去世九十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同时纪念东西方的两位文化名人。 唐诗是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顶峰,李白是站在这个顶峰之上的巨人。李白是中国文化中最让人引以自豪的符号,同时也是逸出传统程式的异数。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不论是文学、音乐、戏剧,还是绘画、舞蹈、雕塑等,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大诗人伟岸傲立的身影,也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诗人那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

35、文情怀。今天,我们为了纪念李白,便不仅是诗的纪念。我们有音乐的纪念,有舞蹈的纪念,有戏剧的纪念,还有书画等艺术作品的纪念,还有李白的英文诗、法文诗、德文诗、日本诗的纪念。这些纪念恰到好处地将“李白与现代”和“李白与世界”两条线索贯穿并交织起来,为我们在这样一个纪念的年代里,展示了一个横跨一千三百年的李白,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 大型现代舞剧梦白是广州现代舞团为纪念李白诞辰而特意创作的。舞者用现代舞蹈语汇和现代音乐表现了诗人性格的不同方面,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不是一个穿长袍束高冠的李白,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一个衣着、服饰与我们无异的李白。交响音乐会明月

36、出天山以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和周龙的唐诗四首为核心内容,又辅之以数首根据李白诗谱写的交响声乐作品。如果说,周龙的唐诗四首更多强调的是包括李白听蜀僧弹琴等诗篇的意境和高雅的文人气质,那么郭文景的蜀道难所呈现的便是一种在自由状态下创作的远离古典倾向的自然情感释放。作曲家根据李白诗歌所提供的绚丽意象,在音乐素材上采取的是更民间化的角度,他所释放的是“我”对家乡的感觉。 诗歌剧场天地一太白是本次系列纪念活动的压轴大戏,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会更多考虑从诗歌艺术本身出发,强调一种感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感。整场演出围绕李白那些最脍炙人口的诗篇展开。著名作家韩静霆撰写的台本将李白的代表作与他的

37、人生品格和命运悲欢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朗诵、交响音乐、歌曲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整体烘托,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 李白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李白是永远的。“昔人已乘黄鹤去”,但是李白请留下,每个人心中都有你的位置,“你,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需要你的表达”。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 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广泛影响,最后叙述了我们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的种种活动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诗人的怀念之情。B“我们以李白的方式纪念李白的一

38、千三百岁”,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也选择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学形式来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C诗歌剧场天地一太白的成功在于它一反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形式,通过对视觉、听觉和美学意境的整体设计,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D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他是长存人们心中的另一个始终具有现代感的李白。解析A项,“先介绍了李白的生平事迹”错,文中没有介绍李白的生平。 C项,“它一反传统诗歌朗诵会的形式”不当,原文只是说“它不同于一般的诗歌朗诵会”。 D项,“现代舞剧梦白让人们感受到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李白形象”不当,原文是说“他们使李白的形象虚中有实

39、,实中有虚”。答案B 8为什么说“李白是中国的,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4分) 答:_解析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开头部分,所以需要结合全文来思考。“李白是中国的”是说李白在中国的影响和地位,这一点比较好概括;“李白同时也是世界的”,是说李白在世界的影响,从全文看,文中不仅写到了李白的诗歌被译作多种语言,还写到了世界各地纪念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的活动,把这些信息筛选出来加以归纳总结,就可以得到答案。答案李白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诗作被多种语言翻译,并且李白诞辰一千三百年,欧美的乐团大多数都上演了大地之歌,以纪念东方的这位文化名人。 9从全文看,“李白是永远的”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5分) 答:_

40、解析“李白是永远的”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段,是对上文内容的总结,“永远的”意味着李白不会过时,他的精神、思想会一直影响着现在的人,并会影响以后的人,因此需要梳理出李白从哪些方面影响了现代人,然后归纳出答案。倒数第二段,作者说对李白的纪念“传递着诗人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展示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最后一段作者说“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就从纪念李白开始吧”,由这些信息就很容易筛选出答案了。答案李白传递对人生、自然、永恒的情感体验。对李白的纪念展示了现代人对李白的思考、发问以及对自我的反观。有利于再铸民族魂,弘扬中国文化的人文传统。 10文章说

41、李白已经“横跨一千三百年”,却又是“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这是为什么?(6分)答:_解析本题的信息在第五段,“横跨一千三百年”,指的是李白虽生于唐朝,可他的人格、创作一直影响着唐朝以后的人们,没有中断;“一个离我们最近的李白”指的是李白对现代人的影响是巨大,真切存在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一千多年来,随着他不朽诗篇为人传诵,他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也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激活了后代众多艺术家丰富的创作灵感”。答案他不朽的诗篇为人传诵,狂放飘逸、特立独行的诗人气概仍让人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他灵动奇丽的诗以及坎坷曲折的人生际遇正激活着后代众多艺术家

42、丰富的创作灵感。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调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后迁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愈坐

43、是复为博士。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迁刑部侍郎。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宪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王公士人奔走膜拜,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帝曰:“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既至潮,以表哀谢。帝得表,颇感悔,欲复用之,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皇甫缚素忌愈直,既奏言:“愈终狂疏,可内移。”乃改袁州刺史。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召拜

44、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伊,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

45、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B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C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D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后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

46、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愈以诏自解”,应理解为“韩愈用诏书来为自己辩解”,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项;“宰相以台府不协”,应理解为“宰相以台府不和谐为由”,其后断开,可以排C和D项。答案B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从文章来看,韩愈应该是三岁时即父亲去世。其伯兄韩会抚养,韩会死后,嫂子抚养。B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古代还有六艺,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C擢进士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殿试时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47、”称号。D博士:一为古代学官名。唐代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都是教授官。明清沿用,稍有不同。二为古代对茶坊伙计、手工艺者的尊称,就像后世称人为师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B项,“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错误,这里的“六艺”指的也是六经。答案B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48、是(3分)()A韩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这一性格让他不仅得罪了权贵,连皇帝也曾被他得罪了。因此他仕途坎坷,起起落落。B韩愈经过华阴县,认为柳涧一案是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其官为封溪尉。C时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要驱逐他,于是任命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可以不用台参,从而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制造了一场台参之争。D韩愈聪明敏锐,不诡诈善变;跟人交往,始终如一,提携的后进之士,也往往知名。和他交往的孟郊、张籍也都闻名于当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

49、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错在“除掉李绅中丞的官职”,“除绅中丞”中的“除”意思是“授予官职”。答案C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5分)译文:_(2)愈官显,稍谢遣。其徒李翱、李汉、皇甫浞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5分)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关键词“讦牾

50、”“罪”“然非”“安能”“假”,第二句关键词“显”“稍”“谢遣”“效”。答案(1)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2)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辞谢遣散(来向他求学的弟子)。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浞跟从他效法他,却远远不及他。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跟随着他的大哥韩会到岭南。韩会去世,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知道读书开始,每天能记诵千百字,等到长大,全部通晓六经和百家之学。进士及第。适逢董晋做了宣武的节度使,上表任命韩愈为观察推官。董晋死后,韩愈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征召他为府推官。韩愈操行正

51、直,直言无所顾忌。调任四门博士,升官监察御史。韩愈上疏竭力讨论宫市问题。德宗震怒,韩愈贬官为阳山令。元和初年,韩愈暂时任国子博士,后来升任职方员外郎。华阴令柳涧有罪,前任刺史上奏弹劾他,朝廷没有答复而刺史离职。柳涧指使百姓拦路索要军队停驻时差役的工钱,后任刺史厌恶他,审查这个案子,把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路过华州,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上疏请求处理。御史复查后,查出柳涧有贪赃罪,第二次贬为封溪尉。韩愈因此受牵连重任国子博士。改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升任刑部侍郎。凤翔法门寺有一座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宪宗派遣使者迎接佛骨到宫中,过了三天,才送回佛寺。王公士人奔走膜拜诵经,韩愈听说

52、后很厌恶,于是上表。奏表递上去后,皇帝大怒,拿着它给宰相看,准备处以死刑。裴度、崔群说:“韩愈出言不逊,治罪确实是应该的。然而若不是心怀最大的忠诚,怎么能说出这样的话?希望圣上稍微宽容他。”皇帝说:“韩愈身为人臣,竟敢这样狂妄,决不能赦免!”这时候朝里朝外的人们惊骇恐惧,就是外戚权贵也为韩愈说情,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到潮州后,上表悲哀地谢罪。皇帝接到奏表,十分感动追悔,打算重新任用他,说:“韩愈以前议论的事是出于对朕的爱护,但是不应该说天子事奉佛就会寿命短促。”皇甫缚向来忌恨韩愈直率,就上奏说:“韩愈毕竟太狂妄,可以暂且酌情内移。”于是改任袁州刺史。袁州人为了借钱将儿女抵押给人作奴隶,

53、过期无力赎回,就归债主所有。韩愈到任,计算出全部费用赎回已经归债主所有的人,还给他们父母的有七百多人。召入朝廷拜授国子祭酒,改任兵部侍郎。当时的宰相李逢吉憎恨李绅,想除去他,于是就任用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下诏可以不用台参,同时授予李绅中丞的官职。李绅果然弹劾韩愈,韩愈用诏书来为自己辩解。这之后批评的文书很多,宰相以台府不和谐为由,罢免韩愈任兵部侍郎,贬李绅为江西观察使。李绅面见皇上,得以留任京城,韩愈又做了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去世,五十七岁,赠官礼部尚书,谥号为文。韩愈天性聪明敏锐,不随波逐流。与人交往,自始至终没有一点改变。成全后辈,常常帮助他们成名。凡受过韩愈指教的人,都称“韩门弟子”

54、,韩愈官位显达后,逐渐辞谢遣散(来向他求学的弟子)。他的门徒李翱、李汉、皇甫浞追随并效法他,却远远不及他。跟韩愈交往的,如孟郊、张籍,也都有成就闻名于当时。(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早蝉白居易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15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

55、的悲慨之情。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解析B项,“连绵不断的蝉声”有误,只是薄暮时分有三两声而已。答案B16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本诗前四句写蝉鸣,后八句都是由蝉鸣引发的感慨。根据“一催衰鬓色”体会诗人年事渐高的感伤;根据“故园春”品味作者的思乡之情;根据“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体会作者对往昔京城生

56、活的眷恋,对被贬离京的愁闷。答案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我国著名医学家屠呦呦的名字源于诗经,曹操在短歌行也化用了这句_,_。(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答案(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3)安能

57、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三、语言文字运用(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实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吏出门看”这样的句子,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念起来则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铿锵成韵。_。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成语,全都

58、恰当的一项是(3分)()A泾渭分明发扬蹈厉轻重缓急B大相径庭厉兵秣马抑扬顿挫C泾渭分明厉兵秣马轻重缓急D大相径庭发扬蹈厉抑扬顿挫解析本题考查对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弄清所用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句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最后选出正确答案。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好坏分明。发扬蹈厉:形容奋发有为、意气昂扬的样子。厉兵秣马:指准备战斗。抑扬顿挫:声音和谐起伏,和谐而有节奏。轻重缓急:指各种事情中有主要的和次要的,有急于要办的和可以慢一点办的。本题中第一处的语境,并没有“是非、好坏”之分,只是说五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有所不同,

59、所以选“大相径庭”;第二处根据“音促”,可知选“发扬蹈厉”合适;第三空强调的是读诗时的语调,选“抑扬顿挫”合适。所以本题选D。答案D19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B七言诗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起源于民歌的缘故C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期停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的缘故D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七言诗长期停

60、留在歌行体的范围内合乐歌唱,五言诗却日渐脱离民乐取得独立的发展的缘故解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清句间关系,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本部分内容分析的是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何后来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而不是两者源于民歌的原因,故排除A、B。C和D中由第一句的“五七言”决定了五言在前,七言在后。所以本题选C。答案C20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16日在图书馆403室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讲座内容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

61、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二、讲座嘉宾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金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精神上的文化大餐。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金老师的精彩讲座。学校教务处2018年4月10日答:_解析“牵涉”指牵连拉扯,通知中要说明的是包括哪些传统节日,使用不当,应改为包括;“应邀”指受人邀请,应改为“邀请”;“抛砖引玉”为谦辞,用于自己,表述不得体;“拜托”为敬辞,是托人帮忙,表述不得体;“莅临”指来到,来临,亲自到临,为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表述不得体。答案(1)“

62、牵涉”改为“包括”(2)“应邀”改为“邀请”(3)删掉“抛砖引玉”(4)“拜托”改为“希望”(5)“莅临”改为“到达”21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其中有以短视频介绍传统文化的活动,假设你的作品入选,请你拟写一段文字放在短视频开头做推介语。(6分)要求:短视频以“戏曲、中国结、饺子、书法”中任选一个为素材;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90字左右。答:_解析推荐语的写作应注意的问题:抓住特点,言之有物。写推荐语最重要的在于阐述推荐理由,表达自己的看法。拟写时要对推荐的对象及其特点有较为全面、深刻的了解,抓住最重要的特点来写,否则,泛泛而谈,没有实在的内容,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简明扼要,注意文采

63、。推荐语只需要把受众最有兴趣、最渴望了解的地方、需要引起受众特别注意的地方写出来就可以了。因此,文字要简明扼要,适可而止,不要唠叨个没完。同时,要做到有文采,能激起受众的向往之情。用语得体,自然连贯。不夸饰,不溢美,既做到实事求是,又进行深入挖掘。同时,整个推荐要有鼓动性和吸引力,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和好感。本题要给自己创作的短视频作推介语,可以以“戏曲、中国结、饺子、书法”中任意一个为素材进行拟写,注意三方面:一是符合推介语特点;二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三是字数90左右。答案戏曲:一个台,一场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那真切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唱腔、优美抒情的风格,荟萃成一场视听盛宴。无论是红楼梦

64、,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经过戏曲的诠释,情韵都变得更加浓郁醇厚。中国结:一根红绳,从中华文化的深处走来,带来祖先的记忆和祝福,在人们手指间缠绕出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这精美的中国结挂在廊下窗前,赠与亲朋好友,将美好的祝福传播到四方。饺子:一盆白面、一块鲜肉、一把青葱,经过人们巧手调制,变成了让人垂涎欲滴的饺子。这是年节时人们厨房里发生的情景。一盘饺子,象征的是团圆;一盘饺子,代表的是思念;一盘饺子,蕴含的是中国古老的文化。书法:一张白纸、一方砚台、一根毛笔,就能够提供一个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地。饱蘸浓墨,提笔悬腕,纸上便会诞生一个个艺术精灵。书法从古传到今,早已不是简单的书写,更承载着浓

65、厚的中国文化。四、作文(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路走来一路诗,道尽人生千万事。有人说诗人把诗作为一种灵魂的工具或手段,借以经营人生,提炼人生;有人说诗言志词达情。请以人生如诗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写作此文,应该先将材料两句话的共同点把握准。第一句的含义是诗歌伴随人的一生,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第二句话列举了两类人的观点。第一类人认为诗歌是诗人表达思想的工具,诗歌蕴含着诗人的人生;第二类人则认为诗歌是诗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构思时应根据这两句话的内涵和方向去关注人生

66、,将文章提高到能体现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的高度,在确定文章体裁后,选择相应的材料进行作文。例文诗如人生,人生如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人总是局限在一个小范围内无法自拔一次香消玉殒的失去;几次屡试不爽的奋进;多次欲罢还休的抉择等等,常会令一个人迷失了人生的风标。当作茧自缚的自己冲出了这个企图扼杀掉飞翔翅膀的躯壳后,便会恍悟昨天的痛只留下记忆,再也无法体味到当时那痛彻心扉的感觉。此时的你,在长大。曾几何时,思想还未成熟的我常常徜徉于月色之中,独品细酌心底积压着的那股郁闷。那股关于白日里的情感。在思索,在怀疑,在渴望生命的意义。是诗掀起了那卷尘封箱底的真谛。 “人生自古谁无死,

67、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使文天祥的生命万古流芳生命的长度得以延伸;“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一曲满江红使岳飞的生命家喻户晓生命的亮度得以闪耀。要问生命的容量有多大,文天祥的气节可以告诉你,岳飞的豪壮可以回答你。为什么要让生命有限度呢?生命是没有容量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承载它,没有什么可以容纳它。它是一个人在宇宙空间里精心营造的一颗星,它的体积、质量甚至轨道完全取决于你,你是你自己的上帝。对待这样一个无限无止无量的生命,又该如何处之呢?可以说对待生命的态度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一切。酒是李白对生命的态度。“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李白的喜怒哀乐与酒可谓是浑然一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68、”此乃他的喜;“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乃他的忧。可是,这样一个将喜忧融入酒中的人,难道就真的一饮而尽了吗?“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对待生命的挫折,命运的不济,只是借酒消愁是远远不够的。酒使李白神仙化,一点不假。他有着醉时的放浪形骸,也有着醒时的神思熟虑。醉使他从无限安逸的梦境中回到现实,找到醉前放下的利刃,继续前进。李白似神仙,大概就只因为他那樽似酒的人生吧!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使我不禁想到了“不肯过江东”的一代豪杰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是项羽对生命的最后一个态度。我们或许会不理解他举剑自刎的那一幕中他的心理,我们或许会嘲笑他“执迷不悟”的行为,我们或许

69、会认为他是在逃避失败的残局,我们或许会但毕竟,这是我们认为,试想项羽若过了江东,还会成就这历史上悲壮的一篇吗?项羽的一生启示我们: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你的执着只要无愧今生,那么,无论这个选择将会给你带来什么,你都可以试一试,毕竟历史是让后人看的。英雄与否自有他人评说,无愧才对得起自己。如今,我还会漫步于月光之下,却不再是为了眼前的迷惘和失落,而是反复地咀嚼着李白将进酒中的那句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毕竟,诗如人生,人生如诗嘛!点评文章切入很自然,将诗与人生相结合,意蕴丰厚,独特深刻。人生滋味,尽在诗中,生命之花,随诗绽放。诗歌是来自心灵低吟,诗歌亦是人生的指引。诗如人生,人生如

70、诗。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1聚焦特定文化现象,自主梳理材料,确定调查问题,编制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记录调查内容,完成调查报告,就如何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等专题展开交流研讨。2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开展社区文化调查,搜集整理材料,对社区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生活演变等进行分析讨论,增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通过各种传媒,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观点,聚焦并提炼

71、问题,展开专题研讨,解释文化现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3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新闻社、读书会等),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拓展视野,培养多方面语文能力;通过社会调查、观看演出、参与文化公益活动等,丰富语文学习方式,积极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当古宅老井逐渐消失,当故乡旧院化为记忆,当魂牵梦绕的东西荡然无存,我们的乡愁该安放何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留住乡心,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

72、活化乡村记忆。让我们聚焦家乡文化,穿过大街小巷,走过小桥流水,寻访幼时玩耍的村落,寻觅我们的生命成长痕迹。通过调查走访找到我们的文化属性,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在反思回顾中筑牢我们的信仰和根基。1语言建构与运用:认真阅读关于家乡文化的文章,进一步积累词语,形成较好的语感,学写访谈记录、调查报告。2思维发展与提升:认识自己的家乡(社区),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的关系;学会按一定意图取舍材料。3审美鉴赏与创造:热爱家乡(社区)的风物,珍爱古迹遗存、风土民俗等,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4文化传承与理解: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解释相关文化现象,积极参与家乡(社区)先进文化建设。一、记录家乡的人和物

73、我们居住的家乡有着各色人物、多样景致和独特习俗,承载着丰富的记忆与情感。也许某个人物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也许某幢建筑有着不朽的价值,也许某个物件有着特殊的来历,这些都值得我们寻访探究。阅读学习资料访谈法,了解访谈的含义和类型、访谈的准备和技巧,概括如下:一、访谈准备在社会调查和媒体宣传中,越来越多地用到“访谈”。访谈既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快捷宣传的一种方式。在语文学习中,开展访谈活动可以有效地锻炼、提高口语交际能力,为将来走上社会进行文明交际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什么是访谈呢?1访谈的概念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

74、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种社会问题的访谈。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2访谈的性质和类型(1)性质:访谈是一种互动性很强的现场交流活动,其特点是面对面,而且极富探究性。也就是说,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是直接在现场交谈的,而且采访者要尽可能多地挖掘某人某事的深层信息。(2)类型:访谈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人物访谈,一种是问题访谈。所谓人物访谈是指访谈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被采访的人物,以人物为访谈的核心,比如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东方之子艺术人生等;问题访谈则是以特定的话题为核心,被采访的人是谈论这一话题的合适

75、的人选,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等。3访谈注意事项(1)访谈主题不能大而空泛,要善于化大为小。“为家乡留一段记忆”这一大主题,可分解为多个小的访谈主题。这样小组成员便可分头采访,获得更为全面而准确的材料。(2)访谈要做好准备。要找准对象,根据主题的不同,选择代表性的人作为访谈对象。确定任务与对象后,设计问题,编写提纲,并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预案,确保访谈顺利进行。(3)访谈讲究技巧。根据不同的访谈对象,结合不同的访谈进程,要灵活运用趣问、直问、推问、旁问、追问、延伸问等提问方式,同时尽可能提些开放性的问题。访谈不是个人的独角戏,访问者在认真倾听的同时,也要适时做出应和,通过总结和重复听

76、到的话,以表达你对访谈对象的认可与鼓励,使话题得到自然延续。互动时语言应得体,面对身份、年龄、学历不同的访谈对象,要使用恰当得体的语言,以拉近距离,使受访者更好地参与进来。 态度要诚恳,笔录要及时。访谈过程中,要怀着尊重、理解、学习的态度与访谈对象交流,听时要多做笔录,不必急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二、访谈实践1.访谈任务采访有关任务,了解家乡的人物、历史、习俗等,并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2.活动提示(1)访谈之前要作充分准备。可以查阅相关材料,或实地考察风景名胜、建筑设施,或走访本地博物馆和档案馆等。先要了解采写的对象,确定访谈的主题(如家乡名称的来历和演变、家乡

77、的历史传说等),然后拟定访谈提纲,根据访谈主题选定合适的访谈对象并征得对方同意。(2)访谈中提出问题应具体明确,切忌笼统、含糊不清。可将问答变为交谈,使访谈气氛融洽一些。交流中要注意倾听受访人的看法,随时给予积极回应。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整合访谈内容,为“志”的写作准备好基础材料。(3)“志”是记述、记载的意思。如地方志,就是如实记载某一地方历史的书或文章。记述的人物,既可以是历史名人,也可以是有一技之长或有独特经历的普通人;风物,既可以是家乡的建筑、特产、老物件,也可以是传统习俗等。(4)撰写“志”要突出家乡特色。记述人物,要写清楚人物的生平、主要事迹,突出它对家乡的贡献或影响。记

78、述风物,要写清楚其来源、特点、文化价值等。“志”的表述方式以叙述和说明为主。语言力求准确、平实、简明,在记述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对家乡的思考与情感。3填写访谈记录表访谈记录表4.整理访谈资料,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访谈记录表【例文1】家乡人物志我的同乡曾国藩曾国藩(18111872年),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初名子城,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双峰)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曾国藩小时候特别聪明,九岁的时

79、候就把四书五经读完了,并开始学习时文帖括,先后临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字帖,同时也学习了黄庭坚的帖。十岁时,弟弟曾国潢出生了,父亲要曾国藩以兄弟怡怡为题写篇文章,曾国藩写完后,父亲大是欢喜,说:“文中出现了至情至性之言,以后你必能守孝悌之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三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廷试,名列二等第一,被任职为翰林院侍讲。道光二十四年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读。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湘籍京官上书皇帝言事,由曾国藩写奏折,他由此成为湘籍京官之首。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四月,曾国藩参加翰詹大考,得二等第四名的成绩,至此,他才最后通过了仕途上层层

80、的八股考试。六月,曾国藩被任命为内阁学士,同时兼礼部侍郎头衔。对于自己几年来的平步青云,连曾国藩自己都感到惊诧不已,他在写给祖父的信中说:“孙由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迁擢不次,惶悚实深。”虽然他是这样说的,但内心却是高兴得很,在同一天写给叔父母的信中,他说:“常恐祖宗之福,自我一人享尽。”第二天,又用非常自负的口吻给在家的三个弟弟写信说:“湖南三十七岁至二品者,三朝尚无一人;近来中进士十年得阁学者,惟壬辰季仙九师、乙未张小浦及予三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开始了真正的官场生涯。咸丰二年(1852年),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丁母忧在籍,奉旨

81、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 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

82、方大权。次年9 月,督其弟曾国荃攻陷安庆。11月,加太子少保衔,奉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旋向朝廷举荐左宗棠督办浙江军务、李鸿章出任江苏巡抚。1862年,以安庆为大本营,命曾国荃部沿江东下,直逼天京;命左宗棠部自江西进攻浙江;命李鸿章部自上海进攻苏南,对太平天国实行战略包围。10月,湘军与李秀成等部数十万太平军在天京城外激战,持续围困天京。至1864 年7月,终于攻破天京城池,完成对太平天国起义的镇压。朝廷褒功,封曾国藩为一等毅勇侯,加太子太傅,赏双眼花翎。1865年5月,曾国藩奉命督办直隶(约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军务,镇压捻军。他驻营徐州,先后采取重点设防、凭河筑墙、查办民

83、圩的方略,欲在黄河、淮河之间,运河以西,沙河、贾鲁河以东的区域歼灭捻军,因师久无功,次年冬清廷改派李鸿章接替,命其回两江总督本任。1867 年,调任直隶总督。1870年6 月,天津发生教案,奉命前往查办,屈从法国势力,处决、遣戍官民数十人,受到社会舆论谴责。9月,还任两江总督。曾国藩重视采用外国军火,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1861 年,设立安庆军械所,制造“洋枪洋炮”,后又试制小火轮船。1863年,造成“黄鹄”号轮船,并派容闳赴美国购买机器。1865年至1866年,与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后为之积极筹措经费,派遣学童赴美留学,成为清末兴办洋务事业的首创者。曾国藩治学严谨,

84、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国藩“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著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曾国藩是晚清第一名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洋务之父,最后一位理学大师、近代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点评本

85、文记录曾国藩的生平事迹,条理清晰,脉络分明,求学、科考、为官、治学以及他人评价依次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对曾国藩产生更具体鲜明的印象。语言简明、平实,没有过多雕琢,符合人物志的特点。【例文2】家乡的民居我的家乡在德庆县农村,那里山清水秀,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是人们居住的好地方。踏上了我的家乡,你就像走进了美丽的水彩画里一样。我的家乡过去人们住的地方是方方正正的古老大屋,是用石头打基础,泥砖砌墙,木头、瓦片盖顶。古老大屋是我家乡的传统建筑物。我的家乡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古老大屋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因此,我的家乡至今依然保存着许多古老大屋,上了年纪的人现在都喜欢住在那里。家乡的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

86、则一二十家,都是由一座座别致的大屋“井”字形排列而成。每大屋的大小、高低、材料、座向都相同,从外面看根本分不清贫富。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屋顶上还有飞鸟、野兽、人物等的雕塑,虽然时间长了,但看起来还是栩栩如生的。古老大屋只有一个大门口,一个窗户也没有,更没有后门了。一进入大门口,就是一个长方行的天井,是人们洗东西的地方,下雨时四周屋顶上的水都流到天井,然后排出屋外。天井两边各有一个厨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从那里端出。穿过天井便是大厅,那是一家人吃饭、娱乐、会客的地方。大厅左右两边分别有一个睡房,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睡房上面还有一个用木板搭建的楼阁,是放粮食、杂物等用的。古人的建筑

87、技术真高呀!过去建造古老大屋,是家乡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砌砖架梁。新屋落成时,亲戚、朋友都来庆贺,热热闹闹的非常开心。两三百人同居一村,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古老大屋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大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我爱美丽的家乡,更爱家乡的古老大屋。点评本文介绍家乡民居特点,既有对大屋外形、内部构造的细致介绍,也有家乡人们生活习俗的描述,地方特色鲜明。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并不是冷漠、客观地介绍家乡民居,字里行间还洋溢着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赞颂。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西汉刘向在说苑政理中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宋代诗人陆游

88、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毛泽东对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极其重视,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影响深远的著名论断,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做领导工作的人要依靠自己亲身的调查研究去解决问题”“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知识和经验犹如雄鹰之双翼,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无论为学还是为政,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实际的学习和工作中探索,才能发现真问题,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须深入基层,亲自到社区村庄和群众交流交心。只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的决策方案。”一 、开展调查的方法研

89、读学习资料毛泽东调查的技术,归纳如下:1以开会的形式作讨论式的调查讨论才能近于正确,才能抽出结论。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只凭一个人讲他经验的话,很容易犯错误。当然,有人说,调查会也开啊,作用不大。如果只是随便问下,不提出中心问题,不在会议上辩论,也是不能得出正确结论的。2开调查会的人开调查会也不是随便找些人开就完事了,要找能深切明了社会经济情况的人。如果按年龄来说的话,年龄大点的最好,他们经验丰富。有实战经验的青年也要有,他们有进步的思想,有锐利的观察。按职业来说的话,当然是各行业、各类型都有才好。3要有调查纲目跟做事有计划一样,纲目也要事先准备,有大纲、有明细。开调查会时,按照纲目来进行,才

90、会有针对性。对于不明了的、有疑义的,提出辩论。4亲自出马亲自出马,和只看书面的东西是两码事。很多事,一定要亲自从事实际的调查,才能切身体会,才能知道问题的所在。这样有利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5要深入初次调查工作的话,不是一次就好了。还要做一两回深入的调查工作,就是要了解每个过程、每一个细节,或者一个问题的底里。这样深入调查后,以后再调查别的问题,就容易找到门路了。6要亲自做好记录调查能自己主持最好,适当的指挥会调查的人,重要的是自己要做好记录,把调查的结果记下来,什么都让别人干是不行的。二、写好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对某项工作、某个事件、某个问题,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后,将调查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系统

91、整理,分析研究,以书面形式向组织和领导汇报调查情况的一种文书。 1调查报告的特点(1)写实性。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充分了解实情和全面掌握真实可靠的素材是写好调查报告的基础。 (2)针对性。调查报告一般有比较明确的意向,相关的调查取证都是针对和围绕某一综合性或是专题性问题展开的。所以,调查报告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3)逻辑性。调查报告离不开确凿的事实,但又不是材料的机械堆砌,而是对核实无误的数据和事实进行严密的逻辑论证,探明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得出科学的结论。2调查报告的写法

92、 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陈述式如东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提问式如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沿海和京津地区,正副标题结合式,正题陈述调查报告的主要结论或提出中心问题,副题标明调查的对象、范围、问题,如高校发展重在学科建设大学学科建设实践思考等。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前言。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

93、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主体。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结尾。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调查报告结构表

94、标题标题应明确调查的主旨,放在第一页中间摘要简要概括报告内容,语言应简明清晰目录列出报告主要包括哪几部分调查背景与目标调查的背景和设定的目标调查步骤与方法怎样实施调查,经历了什么样的步骤,运用了哪些方法调查内容与分析调查的主要问题、获得的各种信息,以及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这是调查报告的主体部分,可以分成若干段落结论总结调查的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参考资料列出参考资料的来源三、调查实践活动家乡不仅是生活的场所,也是文化熏陶的场所。你家乡的文化生活状况如何?那里的文化设施是否齐全?使用情况如何?人们日常都开展哪些活动?有没有图书阅览室?是否经常开展读书活动?参考下面的活动提示

95、,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访谈、考察等方式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现状。可以撰写调査报告,也可以制作成演示文稿。调查活动提示1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调查可以选择不同的主题,如人际关系、道德风尚、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生活的方式等。不求全面,任选一个主题深入调査即可。下面的题目可供参考:家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调查家乡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调查家乡图书室藏书与借阅情况调查家乡商家招牌体现的商业文化调查家乡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变化调查2调查前要规划调查路线,确定调查重点。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尽可能详尽地留下第一手材料(包括影像资料)。要注意准确记录各种信息的来源。3运用专题访谈、网上查阅、实地考察等调査方法取得

96、的资料大多是鲜活生动的,但往往比较零散,因比对资料进行整理就十分必要。可采用图表的方式加以呈现,做到一目了然。4对材料做深入挖掘分析,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例文】家乡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状况调查前言:我的家乡,是吕梁山上的一颗明珠,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小时候,我就是在柳林文化的熏陶之下长大的。趁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我对家乡的文化旅游资源在这些年的变迁做一个全面的考察。这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到家乡的各个地方进行深入考察、做采访,同时借助网络资源,查看家乡历史政治文化动态,结合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并与长辈交流,对家乡文化保护做详细调查。正文:我的家乡是柳林县,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

97、部的南北通道上。柳林自古人杰地灵,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自汉代起,这里就是封建帝王们封侯置县的地方。汉武帝元朔3年,代共王九子并封侯国,本县今所辖孟门镇和穆村镇附近各有一国,分别称“蔺”和“隰城”;晋西重镇柳林镇唐初建香严寺;贞观元年,德宗帝李适敕赐“香严”匾额,至今高悬寺门,香严寺也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林三镇(即:贺昌村、青龙村、锄沟村)在明清时代就已手工业兴盛、商贾云集,是当时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赢得“小北京”之誉,至今仍保存着古色古香的明清街和唐窑。柳林人民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以黄河文化和黄土文化交相辉映融合的独特的柳林文化。较有代表性的:其一是“

98、盘子文化”可称为“华夏一绝”,集建筑、雕刻、绘画、宗教于一体,被称为是“浓缩了的庙宇,扩大的神龛”,构思奇巧,雕工精细,同时围绕“盘子”还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旺火、赏灯、扭秧歌、转九曲等,是一种地域色彩鲜明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二是红枣文化,柳林县红枣资源丰富,有“中国红枣之乡”的称谓,三交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其三是秧歌文化,秧歌是春节期间众多民间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寓观赏性、娱乐性、文化性为一体,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由于不同的区域历史文化的差异性,传承了不同的秧歌形式,主要有蹈场秧歌、伞头秧歌、鼓子秧歌、艄公秧歌等类型。唢呐吹奏、三弦鼓书、剪纸版画等都显示出柳林传统文化的多元并

99、存。2000年以来,柳林县凭借盛产煤矿的优势,经济迅速崛起,成为吕梁山上一颗闪耀的明星。每逢元宵佳节的时候,盘子文化依旧到处可见,秧歌的喜庆热闹依旧不减,家乡淳朴的文化氛围依然还在。近几年,政府逐年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投资力度。比如去年国庆节,县政府组织多个乡镇村用代表传统文化的花车,宣传各地的文化及经济成果,还组织秧歌队比赛等。可以说,柳林文化在经济大潮中仍然蓬勃发展,不只是因为人民对自己文化真正热爱,还有政府对当地文化的保护。 除了盘子文化,家乡的非物质文化还有柳林剪纸、弹唱艺术、编织、清河艺术、面塑、黄河旋鼓等,但是这些文化却没有像盘子、秧歌艺术那样大众化,而是慢慢地衰败。人们为追求更

100、高的经济收益,纷纷经商、打工,走出去赚钱,这些传统技艺只是掌握在年龄比较大的老人手里,这是令人遗憾之处。在经济迅速崛起的今天,柳林文化没有衰败,反而越来越年轻,越来越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的一份子,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在政府有力指导下,柳林传统文化开始转变成一种旅游资源,对传统文化的投资逐年增加。比如柳林县香严寺,俗称鸽子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代已久,加上酸雨的腐蚀,香严寺遭到破坏。政府对香严寺整体环境与附属设施进行了大的修缮,共计投入500多万元,新建上山道路、局部东挡墙和西挡墙,硬化了全部院面,新建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目前已具备向游人开放的条件。在柳林县,还有好多传统文化也同样被重

101、视与保护着,如吴城遗址、杨家坪新石器文化遗址、八亩垣仰韶文化遗址、隰城遗址、大禹治水遗迹、杨家将火塘寨遗址、锄沟唐窑等文物古迹,香严寺和南山寺等古寺,刘志丹烈士殉难处、红军东征渡口、三交镇周恩来旧居、贺昌烈士故居等革命遗址,等等。这些文化资源,凡是以前有的,政府都会积极地维修保护;凡是以前没有发现的,政府都会进行鉴定与保护。可见,文化保护意识已经慢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种本能。我对家乡文化保护的建议:(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如收集体现地方特色的诗歌文词、戏剧曲艺、风味饮食、土特产品、传统工艺、风俗民情等,它们有的延存至今,有的已湮没无闻,要保护和挖掘、建设一些供市民进行传统

102、文化活动的场所。(2)对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元以前早期木构建筑及其附属壁画、塑像,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文物建筑,及革命遗址,要作为重点进行修缮保护;完善香严寺修缮的扫尾工程,与配套的山顶公园相呼应,尽快向游人开放。(3)要加强文物古迹周边环境的整治和整体保护,特别是配合县政府城市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结语:通过这次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调查,加强了我与社会的联系,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新一步的认识。虽然只是在家乡的小范围调查,但是我却能真正感受到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民族自豪感。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维护世界文化的多

103、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传承家乡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点评前言部分交代了调查的时间、调查方法与目的,正文部分对家乡的盘子文化、红枣文化、秧歌文化等进行细致调查与说明,既有传统特点,又有现代气息;既有民间动态,又有政府行为。据此,水到渠成地提出保护家乡文化的几条建议,针对性很强。结语说明本次调查的收获,指出保护家乡传统文化的意义,语言简洁准确。三、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一、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研读钟敬文节日与文化,了解节日出现的主客观原因、意义和作用,懂得文化既有传承性

104、,也有进化性,还有许多社会功能,文化产生于特定历史文化氛围,必然也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有所改变。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节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

105、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血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

106、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了解家乡的文化生活、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是语文学习的课外延伸,也是我们的责任。在对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对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建议。实践活动:给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建议。1活动提示(1)可以考察家乡的风俗习惯、邻里关系、生活方式、文

107、化环境等,选择其中的一项,看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有哪些改进的可能,具备了哪些条件,等等。(2)所提建议应当从家乡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切忌空泛。应先征求各方面意见,和同学讨论后再拟定建议。可以写成建议书,简要陈述建议的内容、建议的理由、实施的步骤和可行性等。(3)所提建议要基于对当代文化发展和区域文化生活的理解,以利于家乡文化的健康发展,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文化、新风尚,有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2怎样写建议书建议书的写作格式一般由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几部分构成。(1)标题:标题一般在第一行中间写上“建议书”字样。有的建议书还要写上所建议的内容,如“关于增设元宵节为法定假期的

108、建议”。 (2)称呼:建议书称呼要求注明受文单位的名称称呼或个人的姓名,要在标题下隔两行顶格写,后加冒号。 (3)正文:建议书正文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第一,要先阐明提出建议的原因、理由以及自己的目的、想法。这样往往可以使受文单位或个人从实际出发,考虑你的建议的合理性,为采纳你的建议打下基础。 第二,建议的具体内容。一般建议的内容要分条列出,这样可以做到醒目。建议要具体明白切实可行。 第三,提出自己希望采纳的想法,但同时也应谨慎虚心,不说过头的话,不用命令的口气。(4)结尾:结尾一般是表示敬意或祝愿的话。同一般书信相同。 (5)落款:落款要署上提建议的单位或个人的称呼姓名,并署上成文日期。【例文

109、】关于大力推进家乡文化建设的建议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同志:你们好!经过广泛调查和深入思考,我郑重提出建议:大力推进家乡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理由如下:一、我区基层文化建设现状我区是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烧鸡之乡。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悠久的历史使这块土地人才辈出:古有闵子骞、稽康等历史名人,近有杨在葆、李炳淑、梅雪峰、梅纯一、李百忍等艺术大师,白居易、苏东坡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闵子墓、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涉故台、白居易故居遗址、赛珍珠故居、林探花府、时村老街等诸多历

110、史遗存。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近年来,我区采取节庆活动、主题文化、传统文化共同推进的方式,不断展示现代文化魅力,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乡镇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二、存在的问题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要求相比,与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1重视不够,文化认识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轻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倾向比较明显,致使基层文化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即便开展了也

111、因缺少新意、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的兴趣。2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有待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我区虽逐年追加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经费,但与当前文化大发展的形势相比仍显不足。如文化馆、图书馆等在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新馆藏图书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虽然乡镇文化站都已建设,但还缺少开展活动所需的服装、设备,正常开展活动的较少,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级文化活动还缺少阵地等。目前的文化投入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3队伍不稳,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我区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但总体上看,现有待遇无法有效吸引人才,优秀演创人员流失现象严重

112、,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参与人员还较少,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总体水平还不高。4产品不精,文化产业有待培育。我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群众基础良好,但却缺少在区内外叫得响、牌子硬、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缺少对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基层文化与旅游等特色产业的结合明显不足,在引领致富发展、形成市场效益上处于边缘地位。三、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不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积极响应文化强区的战略要求。为此我建议:1夯实基础,促进文化惠民。各单位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认真实施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高标准完成符离镇沈圩村等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大力实施

113、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对广播“村村通”工程进行升级维护,解决广大群众收听广播节目难的问题;不断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早日完成乡镇体育中心和村级文化室全覆盖目标。2创新载体,促进文化乐民。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把握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安排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推进城乡联动。深入开展“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确保哪里有需要就送往哪里。三是引入奖惩机制。用足用好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项文化活动进行考核评比,以示范带动普及,从制度上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3以人为本,促进文化育民。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发挥好传统文化特殊作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

114、产项目收集、建库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创编文化精品。在激发基层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情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我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效提升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4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区资源丰富,历史遗存较多,但缺乏有效的投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无法有效的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人才,才能真正地把我区的文化活动繁荣起来。以上建议,请各位领导斟酌,静候佳音。建议人:2019年6月5日点评这份建议中规中矩,开篇提出建议内容,紧接着写建议的理由,对基层文化现状调查得深入细致,对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描述客观,加强文化建设的建议有针对性、可行性。行文格

115、式符合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一、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毛泽东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习近平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艺术最深刻的美的本质都是植根在祖国文化的故土里。爱默生我们必须向上学习,必须掌握人类已经取得的最优秀的成果,然后再由此推陈出新。加里宁二、关于“传统文化”的事例1茶楼的特色和发展继承文化习俗,发扬现代精神茶的发源地是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喝早茶的风俗习惯早已于中国华南一带流行。早晨上茶楼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

116、在广东由来已久。清晨当人们梳洗出门,匆匆上班前在茶楼一坐,泡上一盅称心满意的茶叶,挑上两件甜美可口的点心,徐徐品饮香茗,可称人生一乐。茶楼是交朋友、消遣、洽谈生意、相聚的地方,这些社交活动都是以饮茶的方式进行。中国的茶馆由来已久,据记载两晋时已有了茶馆。由于社会的进步,茶楼的饮茶风俗习惯不仅继承传统的茶文化,而且发扬了现代精神文明。当今的茶楼大致可分为:历史悠久的老茶楼,保存旧时风格;20 世纪 60 年代新建茶室,采用现代建筑,四周辅以假山、喷泉等;露天茶室、棋园茶座、音乐茶座等。2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继承传统,超越传统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以善用几何形体设计建筑著称,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

117、东馆、香港中国银行、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的金字塔等都具有强烈的几何雕塑感,其优美的比例和恰当的尺度体现出贝聿铭的个性建筑文化。他不仅抓住本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使之得到发展,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创造了依托传统又超越传统的鲜明建筑个性,因此其作品能成为经典,能成为永恒时代的一篇。二十世纪著名建筑师赖特说过“科学可以创造文明,但不能创造文化。有了创造性的建筑文化,科学与文化才能共同为人类造福”。3鲁迅提倡“拿来”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吸收外来文化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鲁迅拿来主义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也就是说要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收外来文化。鲁迅特别强调了批判地

118、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

119、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功利的全民

120、化风潮,如重兵压境,教育越来越趋于急功近利,毫无疑问,“屈原”才是我们文化的血脉(符号),才是中国人成为中国人的DNA,文化上的混血儿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固有的血脉被渐渐“透析”,假如有一天,我们只知道圣诞节,而不知道端午节;只晓得风骚,而不晓得离骚;只晓得汇源,而不晓得屈原;只知道“周迅”,而不知道“鲁迅”;只知道“马克”,而不知道“马克吐温”;只知道“关之琳”,而不知道“卞之琳”;只知道“比尔”,而不知道“保尔”;只知道“爱情”,而不知道“艾青”;只知道“就要发”,而不知道“九一八”,我们算什么呢?中华文化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应该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

121、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发展。进行文化的创新,就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好这湾源头活水,用其蕴藏的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进行文化创新,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进行文化创新,要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认真汲取其中的精华,发掘其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觉性与文化的自信,增强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按照时代发展需求,对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进行改造完善,激活其生命力。“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历史车轮滚滚

122、向前,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要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为我所用的态度,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使中华的传统文化永远在世界民族之林熠熠生辉,发扬光大!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是我们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赏析】文章理论性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论述相当深刻,可以见得作者真下了一番功夫。开头与结尾相互照应。开头引用材料,提出论点,结尾引用诗句再现论点,深化和升华中心,突出强调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义务是守住文化的根脉。语言生动,句式灵活,比喻、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中国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

123、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数与原始信仰、天象物候、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乃中华民族特有的特色节日。1春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

124、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春节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即一年的开始,岁末年初要进行旧一年丰收的庆祝和新一年好收成的祈祷,于是产生一系列祭神、祭祖、庆祝、祈祷等活动。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吃香肠和腊肉等。2元宵节元宵节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习俗: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

125、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去百病、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3寒食节时间: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是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种说法是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4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

126、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127、为“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因为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初五”是恶日,因而避讳“五”,改为“端午”。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著名爱国诗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

128、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等。6七夕节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

129、夕”。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七夕节本名乞巧节,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习俗: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130、,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习俗: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特别是月饼,边吃月饼等边在庭院赏月。8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在1989年,中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

131、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习俗: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喝重阳酒。9冬至冬至时间为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在中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

132、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10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字的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以击鼓的方式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习俗: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

133、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第四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一种事物是否为人们接受、认同,就看它是否具有认知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的时间生活传统,它不仅是一个时间段落的标志,在节日之上,人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意义。节日传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而现代时间体系背后没有本民族的情感和信仰,对我们来说它是纯技术的计时手段。因此,我们对西洋节日没有知觉,却对中国传统节日特有感情。端午的原始意义是邪驱避疫,但在六朝开

134、始就有祭祀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这一传说的加入,表明人们已不满足于端午节俗的原始解释,人们通过对端午节俗的补充与再解释,表达对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物的崇敬,以传承一种爱国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分立的南北朝时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社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要保存民族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是重要内容。端午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端午节俗文化。闻一多之所以在端午考中强调龙舟的意义,强调龙崇拜,就是要从传统节俗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依据。虽然他的结论我们不见得同意,但我们认同闻先生的研究意识。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这两大主题自六朝之后,一直存

135、在于端午节之中,一直服务于民众的生活。如果要更仔细地看,全生避害的节俗普遍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之中,追念先贤的传说同样流传全国,其中纪念屈原的传说,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当然在两湖地区,人们纪念屈原的色彩更浓。从节俗起源看,消灾避疫是端午时节的原始主题,是本真意义的节俗,因此它也是流传最广泛、最持久的节俗。在当代社会端午节俗的这一原始主题,依然具有现实的意义。人们生活在地球上,生存环境仍受到大气气候的变化影响,湿热的夏季仍是难熬的季节,也是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人们还不能完全避开高温的不适与瘟疫的威胁。期盼生活的顺利与平安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人们也就需要从物质上或心理上得到一种安全的保障,因此

136、处于阴阳二气转换的端午时节,人们必然仍会选择传统的文化手段,来卫护生命。端午传统节俗中的放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煮水洗浴,佩装有药草的香包等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所以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端午节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在当时那样一个人人自危的时刻,这首民谣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感觉。民谣之所以温情、动人,因为它巧妙地传承了端午避疫保健的节俗意蕴,符合当时广大民众寻求精神慰藉的民俗心理。同时人又是文化动物,有自己的族群与特定国

137、家意识,人们不仅需要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也需要有文化的延续。文化延续的关键在于族群的延续,要保障族群生命的恒久,就必须有强固的族群意识。屈原等爱国士人所代表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一直激荡在中华大地上,也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子孙不屈不挠地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六朝时期,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俗之中,对端午食粽与飞舟竞渡的节俗进行新的诠释。这种诠释并非空穴来风,它是民众历史情感的聚焦,是民众历史观念在节日习俗中的体现。人们已不满足于此前对生活习俗的一般性解释,将节日习俗与历史人物的纪念并联起来,有关屈原的历史传说比较于原始避瘟信仰来说,显然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正是因为有追悼屈原的历史传说的加

138、入,端午节这一平常的夏季节日在唐宋之后逐渐升华为全国性的民俗大节。屈原的故事因为有了端午节的周期性的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全球化的时代,在世界文化融汇的大潮中,要守住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内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所以我们也就需要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在端午节中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民俗节目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回归传统,在与祖先的对话中,感受我们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我们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近年来,湖南岳阳、湖北秭归等地每年都要举办端午龙舟大赛,端午竞渡成为当地民众接续与回归节日民

139、俗传统的重要表达方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端午节表达着中华民族的情感和信仰,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与用来纯技术计时的现代时间体系有所不同。B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是避瘟保健和追念先贤,千百年来,这两大主题始终并驾而行,共同服务于民众生活。C端午传统习俗中的戴五色线、门口挂艾、菖蒲或艾蒿煮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对实际生活有辅助作用。D端午节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一般集中在知识阶层,这是人类族群和特定国家意识的体现,有利于文化延续。解析B项,“始终并驾而行”错,“追念先贤”是从六朝开始。答案B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

140、开篇谈传统节日对中国人的文化意义,为下文写端午节的起源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了铺垫。B第段分析端午节两大主题的由来,引用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中的看法,目的是说他的结论和我们不一致。C第段与第段是并列关系,分别论述端午节避瘟保健和追念先贤的两大主题与当今社会人民群众的联系。D最后一段分析在全球化的时代,要特别珍惜纪念屈原的端午节的原因,并呼吁人们开展多种民俗活动来纪念。解析B项,作者用意是研究端午节的文化要从传统节俗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精神依据。答案B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任何一个民族,包括西洋节日,都不仅是时间段落的标志,而且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信仰。B全生避害的节俗普遍

141、存在于南北地域的民俗社会中,是本真意义的节俗,流传最广、最久。C端午节的民谣温情、动人,所以它巧妙传承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符合民众心理需求。D将节日习俗与纪念历史人物并联起来,可以增强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民族发展。解析C项,因果倒置,因为传承了端午避瘟保健的意蕴,符合民众心理需求,所以民谣温情、动人。答案C(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办会目标是“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时代特色:2019年北京世园会将充分汇集世界各国最新的园艺创新资源,充分展示人类科技文化创新的最新成果,全面反映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绿色创新

142、、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趋势,反映世界各国人民追求绿色生活、建设美丽家园的新常态。中国风格:2019年北京世园会将努力把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化到世园会的总体规划、园区建设、园艺展示、活动策划、综合服务等各个环节,积极传播和发展中国园艺文化,让世界感知中国,让中国融入世界,推动我国由世界园艺生产大国向世界园艺产业强国迈进。北京品牌:2019年北京世园会将紧紧围绕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举办一届园艺、科技、文化、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与八达岭长城交相辉映的园艺盛会。文化盛宴:2019年北京世园会将汇聚不少于1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等官方参展者,不少于100个国内省

143、、自治区、直辖市及国内外专业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非官方参展者,吸引不少于1600万人次的参观者。深化相互交流,促进共赢发展,让绿色成为生活的主旋律,让园艺成为创意的新载体,打造“世界园艺新境界,生态文明新典范”的文化盛宴。(摘编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官方网站)材料二我们应该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昨天,第二届“一带一路

144、”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闭幕,在座许多嘉宾出席了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建设一条开放发展之路,同时也必须是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习近平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三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中国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持续增长,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中国

145、的绿色发展经验广为传播,正在惠及世界。北京世园会搭建的,不仅是世界园艺业展示和欣赏的平台,也是贸易和合作的平台。“肯尼亚是非洲鲜花出口大国,希望通过北京世园会这个窗口,我们能打开中国鲜花市场。”肯尼亚驻华使馆参赞约翰奥迪普道出了对北京世园会的期待。中国花卉园艺业同样对北京世园会充满期待。(摘编自迎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光时刻,光明日报,2019年4月29日)材料四中国馆不仅仅从外观上看很有特色,还有很多细节也十分耐人寻味。为了减少场馆内的空调使用,节约能源,中国馆可以将室外的风吸到地下,然后通过一段200多米的管线,在夏季的时候将风输送到场馆给室内降温。此外,中国馆的屋顶还有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

146、系统,雨水收集之后可以作为植物的灌溉用水、景观用水。为体现生态文明的成果,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园区将汇集最新视听科技技术,依托科技与文化、科技与园艺,打造以科技与未来为主题的系列表演,通过“科技文化”“科技园艺”双轮驱动,将举办“奇幻光彩森林”“音乐喷泉表演”“机器人表演”等具有科技内容的表演,引领人们更好地体验绿色生活。(摘编自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与世界对话生态文明,人民网,2019年4月23)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融时代特色与民族特色于一体,将通过多个细节安排展现中华文化魅力。B2019年北京世园会将吸引众多参展方和参观者,能

147、以园艺为载体,深化多方合作,弘扬新的生活理念。C“一带一路”、北京世园会等活动彰显中国开放发展的思想,走绿色开放发展之路是世界各国的共识。D北京世园会许多细节之处充分体现科技元素,充分展现科技与创新的力量,有力体现绿色生活理念。解析C项,“是世界各国的共识”错误,原文“这是与会各方达成的重要共识”,选项扩大了主体的范围。答案C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北京世园会的办会目标注重创新,关注文化,兼顾国际发展新趋势、本土文化特色和提升城市品位等多方面内容。B世界各国携手合作有利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问题,有利于人类实现共同的梦想。C中国绿

148、色发展经验惠及世界多个国家,2000年到2017年,中国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D北京世园会是一场中国与世界生态文明的对话盛会,能展现北京的城市建设的目标,能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解析C项,“中国绿化面积总量占全球的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错误,“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答案C6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_ _解析本题要求概括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唯有携手合作,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海洋污染、生物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

149、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概括第点;根据“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概括第点;根据“通过科技文化科技园艺双轮驱动,将举办奇幻光彩森林音乐喷泉表演机器人表演等具有科技内容的表演,引领人们更好地体验绿色生活”概括第点;根据“北京世园会搭建的,不仅是世界园艺业展示和欣赏的平台,也是贸易和合作的平台”概括第点;根据“不久前,美国航天局的卫星数据显示,全球从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四分之一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概括第点。答案积极倡议携手合作,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连续多年开办防沙

150、治沙国际培训班,帮助非洲等地发展清洁能源。注重科技与创新的力量,用科技引领绿色生活。搭建各类平台,促进多方经济产业发展。中国增加绿化面积,改变环境。(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79题。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

151、增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像抚育自己的娃娃。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像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

152、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像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一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

153、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操持了。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是啊,仔细地品味

154、,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钉的衣服。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钉的衣裳。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

155、地有了高低之差。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规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56、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B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C“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D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查,设错点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

157、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B项,“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错误,从文中“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等处文字可以看出孙少安自己家并没有发生变化。答案B8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的形象特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人物的言行、心理、他人的评价、环境的烘托等概括。根据文中的“看吧,他们分开才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概括第点;根据“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

158、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概括第点;根据“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力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概括第点;根据“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概括第点。答案勇于改革:一年前,他推行分队生产的措施;关爱体贴家人:他对妻子的爱、对大姐家生活状况的担忧;富有长远眼光:思考农村一些农民的发展出路和自己明年的生产;具有一定时代

159、局限性:孙少安对王满银和金富等人离开土地的做法难以理解。9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 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特征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写出了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写出了他们对未来的憧憬;“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

160、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现在开始变成了现实”表达了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从结构看,“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农历八月,麦子种毕”首尾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答案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助于表现农村在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发生的喜人变化;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助于体现孙少安等农民喜悦的心情,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开篇结尾前后呼应,有利于凸显对农村改革赞颂的主题;开篇结尾前后呼应,赋予故事情节以完整性,也和文章中间部分情节照应,结构严谨。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李铉,字宝鼎,勃海南皮人也。九岁入学,书急就篇,月余便通。家素贫,常春夏务农,冬乃入学。年十六,从浮阳李周仁受毛

161、诗尚书,章武刘子猛受礼记,常山房虯受周官仪礼,渔阳鲜于灵馥受左氏春秋。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居徐门下五年,常称高第。年二十三,便自潜居讨论是非。撰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合三十余卷。用心精苦,曾三秋冬不畜枕,每睡,假寐而已。年二十七,归养二亲,因教授乡里。生徒恒数百人,燕赵间能言经者,多出其门。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举秀才,除太学博士。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征诣晋阳。时中山石曜、北平阳绚、北海王晞、清河崔瞻、广平宋钦道及工书人韩毅同在东馆,师友诸王。铉以去圣久远,文字多有乖谬,于讲授之暇,遂览说文仓雅,删正六艺

162、经注中谬字,名曰字辨。天保初,诏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参议礼律,仍兼国子博士。时诏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草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令铉与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参考得失。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杨元懿、宗惠振官俱至国子博士。(选自北史李铉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寻正国子博土/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B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

163、荣之C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D寻正国子博士/废帝之在东宫/文宣诏铉以经/入授甚见优礼/卒/特赠廷尉少卿/及还葬/王人将送/儒者荣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以经入授”是教授经书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D项。“王人”是“送”的主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不应该断开,排除B项。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又叫表字,通常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

164、意义的名字。B论语,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C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也可以用来指优秀人才等。D六艺,通常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B项,“孔子的教学以及生活中的语录结集,相传由孔子编写而成”错误,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答案B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铉幼时家贫,非常喜欢学习。因为家中贫穷,他便常常在春夏时节参加农业劳动,到了冬天才入学

165、学习;为了学习知识,他曾经拜多人为师。B李铉教授弟子,成效颇为显著。回家奉养双亲时,他曾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数量常常达到几百人,燕赵一带能谈论经籍的,多出自他的门下。C李铉撰定典籍,因饱学被选用。他编定孝经等三十余卷;李同轨去世后,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D李铉治学严谨,修改经籍谬误。他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经籍中文字多有错误,于是就在空暇时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解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应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166、还是分析观点。C项,“齐神武帝亲自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教育皇子,他被齐神武帝选中”错误,张冠李戴,由“及李同轨卒,齐神武令文襄在京妙简硕学,以教诸子。文襄以铉应旨”可知,应为“齐神武帝命令文襄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他被文襄选中”。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乡里无可师者,铉遂诣大儒徐遵明受业。(5分)译文:_ _(2)以乡里寡文籍,来游京师,读所未见书。(5分)译文:_ 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第一句关键词“师者”“遂”“诣”“受业

167、”;第二句关键词“以”“寡”“游”“未”。答案(1)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2)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参考译文李铉,字宝鼎,是勃海南皮人。九岁入学,抄写急就篇,一个月就通晓。家中一向贫困,常常春夏时节务农,到冬天才入学。十六岁时,跟从浮阳李周仁学习毛诗尚书,跟从章武刘子猛学习礼记,跟从常山房虯学习周官仪礼,跟从渔阳鲜于灵馥学习左氏春秋。乡里没有可以从师学习的人,李铉于是到大儒徐遵明处去接受学习。在徐遵明门下五年,常常是成绩最优秀的。二十三岁,就自己隐居起来研讨学术是非。编定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以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共三十余卷。用

168、心精勤刻苦,曾三个秋冬不备枕头,每次睡觉,和衣打盹而已。二十七岁,回家奉养双亲,因而在乡里教授弟子。学生常有数百人,燕赵地方能谈论经籍的,大多出自他的门下。因为乡里少有典籍,所以来到京城游学,读没有见过的书。推举为秀才,任太学博士。到李同轨去世,齐神武帝命令文襄在京城精选饱学之士,来教育各位皇子。文襄选中李铉应旨,征召到晋阳。当时中山人石曜、北平人阳绚、北海人王晞、清河人崔瞻、广平人宋钦道以及善于书写的韩毅都在东馆,是各王的师友。李铉认为距离文学先圣所处的时代已经很久远,文字多有错误,在讲授空暇时,就阅读说文仓雅,删改六艺经注中的错字,名为字辨。天保初年,下诏李铉与殿中尚书邢邵、中书令魏收等人

169、参议礼律,仍兼任国子博士。当时诏令北平太守宋景业、西河太守綦母怀文等人起草拟定新历,录尚书、平原王高隆之命令李铉和通直常侍房延祐、国子博士刁柔讨论新历的得失。不久正式担任国子博士。废帝在东宫为太子时,文宣帝诏令李铉教他经书,得到优待礼遇。去世时,特赠官为廷尉少卿。回乡下葬,国君送别,儒士以这个为荣。杨元懿、宗惠振都任官到国子博士。(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辛弃疾枕簟溪堂冷欲秋。断云依水晩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壑也风流。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注鹅湖,山名。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北。辛弃疾遭到主和派的打

170、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书咄咄:晋殷浩被废黜后,用手在空中书写,作“咄咄怪事”四字。唐司空图隐居山中,作休休亭记云:“休,休也,美也。既休而具美存焉。”汉班嗣书简云:“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枕簟”句写气候变化。虽未入秋,但秋意来袭。这种清冷的感觉,既是对自然环境的反应,也是词人心绪的外露。B“断云”句写江上风光。漂浮水面的片片烟云在落日的余晖中渐渐消散,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C“红莲”“白鸟”二句转写近景,池塘里红莲盛开,相互偎依,宛若喝醉了酒的美人,堤岸上的白鹭却静静

171、地兀立着。D“醉”字由荷花之红引出,“愁”字由鸟头之白生发,造意遣词,俱尽其妙。红莲白鸟互相映衬,境界优美。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查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查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给人以阴冷的感觉”对诗句画面意境理解错误,应该是描绘出一幅水远天长、苍茫无际的画面,给人苍茫开阔的感觉。答案B15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172、)答:_ 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情感的能力。先通读全词确定情感,再抓下阕主要内容来分析,充分理解注释的典故,还要抓住“咄咄”“休休”“衰”“懒”这些关键词语重点分析其情感。下阕的前两句“书咄咄,且休休”接连用典,借前人被贬的悲愤来抒写自己的悲愤;第三句“一丘一壑也风流”再化用典故,以故作旷达之辞来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悲愤之情;后两句看似写病后衰弱的寻常感觉,实则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英雄易老”的悲愤。最后知人论世,结合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恢复中原,不难得出他深恐无法为国效力的感叹。答案词人连用三个典故,看似向往安闲隐居的生活,实际上是悲愤故作旷达之辞,词人志在恢复中原,却遭排斥打击,感叹自己病后精

173、力衰退,深恐无法为国效力。(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与作者自己的不幸身世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2)杜甫在登高一诗中“_,_”的名句,今常用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向前。(3)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答案(1)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_,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

174、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课外书或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阅读很可能_, 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二者不能_。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的心境。所以

175、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张旗鼓揠苗助长一概而论流连忘返B大行其道欲速不达相提并论流连忘返C大行其道揠苗助长相提并论逐宕失返D大张旗鼓欲速不达一概而论逐宕失返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大。文中形容快餐文化盛行,应该用“大行其道”。欲速不达: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

176、事情弄糟。根据下句“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应该用“欲速不达”。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文中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较,应选“相提并论”。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逐宕失返: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有贬义,故选B项。答案B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B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

177、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C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D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由于让”使画线句子无主语,应去掉一个,可排除B、D两项。“凭借”缺少宾语,应为“凭借的特点”。“莘莘学子”指众多学子,前面的“众多”赘余,排除A、B两项。故选C项。答案C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很多读者朋友虽然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

178、择了快餐式阅读B虽然很多读者朋友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C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虽然是迫于时间的限制D虽然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是迫于时间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A、C两项的主语是“很多读者朋友”,与原文后一分句的主语“这种典型的快餐阅读”不一致,属于转换话题,故排除;D项,叙述重点在“迫于时间的限制”,与下句不衔接,也排除。故选B项。答案B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学校打算于5月18日在学术厅举办天府文化专题讲座。我们应邀到了天府文化研究专家赵教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图文并茂

179、的材料,为大家带来具有天府味的文化大餐。请各班班主任认真宣传和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提前到达学术厅,等着赵教授到来,听取他的精彩讲座。答:_ _解析(1)“打算”属于口语,通知应该用书面语,所以改为“计划”。(2)“应邀”是受到别人的邀请,此处是邀请赵教授,属于对象错误,改为“邀请”。(3)“拜托”是敬辞,请人帮忙办事,属于对象错误,改为“希望”。(4)“等着”属于口语,改为书面语“等候”。(5)“听取”改为“聆听”,表达尊敬之情。答案(1)“打算”改为“计划”(2)“应邀”改为“邀请”(3)“拜托”改为“希望”(4)“等着”改为“等候”(5)“听取”改为“聆听”21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

180、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例:封狼居胥、精忠报国,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中国人有爱国品质。材料:诚信敬业友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鞠躬尽瘁立木为信废寝忘食高山流水一诺千金刎颈之交答:_ _解析将所给材料,按“诚信、敬业、友善”将三组名句和六个成语分为三类,然后按示例组合即可,注意句式一致。答案示例:鞠躬尽瘁、废寝忘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国人有敬业品质。立木为信、一诺千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中国人有诚信品质。高山流水、刎颈之交,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

181、调,中国人有友善品质。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绝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就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日本自应神天皇朝以来,就传来了论语这一宝贵的准尺,如果束之高阁,而去寻求其他的规范,这不外是认识上的误区。我相信论语的教导是金科玉律,因而拳拳服膺躬行实践而不懈怠。(涩泽荣一,日本明治和大正时期的大实业家,被称为“日本企

182、业之父”)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校园演讲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导分析题干所给材料,谈古代文化对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性,谈论语对日本的影响。三则材料均突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属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可结合材料,就“为什么传承,如何传承”等内容加以分析论证。参考题目:传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汲取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传承文化。传承与坚守,体现出对文化的责任与情怀。传承优秀文化,创造优秀文化。例文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曾经的缺失

183、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颤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弾指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有些人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

184、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地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笔画烦琐的字体来表达交流,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啊!其实我们应该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信,因为它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因为它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也因为它曾带领中国冲向世界的巅峰!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哪一项不

185、是改变世界前进步伐的发明啊。而且中国的茶道、中国功夫、儒学思想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赞美中国是“物产丰富的天朝大国”,让无数的西方人神往。拥有着这样优秀文化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感到自豪?不必依仗于外国人的肯定,我们的文化底蕴本就比他们深,为什么还要他们来肯定?中国人少的只是那一份对于自己文化的信仰与自豪,只要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我们一定可以让华夏文明在二十一世纪焕发出无与伦比的活力,让世界看到中国这头沉睡的巨狮在苏醒后究竟可以爆发出多么大的威力。孔子学院在全球三十多个国家开办,无数的外国人慕名进入;“中国年”在俄罗斯成功举办,吸引了大批外国游客前往游览;中国的功夫之

186、乡每年也都吸引大批外国人前来拜师学艺。这一切都证明了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的文化强大了,这个国家才会真的强大。试问,一个只有GDP支撑的国家,又能在复兴之路上走多远?我们要继续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让文化成为祖国崛起的坚强后盾。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我相信,终有一天中国会令世界刮目相看,中国文化会再次引领世界!点评本文紧扣材料,提出“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论点。行文流畅,条理清晰。开头提出论点,中间分析论证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对世界文明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有破有立,有理有据,言之凿凿,令人信服。结尾照应开头,重申

187、论点并展望美好未来,结构严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任务群的学习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1在阅读过程中,探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重视学习前人的阅读经验,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综合运用精读、略读与浏览的方法阅读整本书,读懂文本,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2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通读全书,整体把握其思

188、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从最使自己感动的故事、人物、场景、语言等方面入手,反复阅读品味,深入探究,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梳理小说的感人场景乃至整体的艺术架构,理清人物关系,感受、欣赏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小说的主旨,研究小说的艺术价值。3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4利用书中的目录、序跋、注释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相关评价等资料,深入研读作家作品。5联系个人经验

189、,深入理解作品;享受读书的愉悦,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自己的语言撰写全书梗概或提要、读书笔记与作品评介,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背一篇离骚,丘壑苍茫;诵一本诗经,唇齿留香;读一本杂志,周游世界;看一本历史,穿越古今。书,丰富了我们的阅历,让我们不再贫乏;书,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不再狭隘;书,净化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不再浊俗。书香浸淫日久,则心胸玲珑,见识广阔,语言有味,气质高雅,书卷气便油然而生。让我们捧起整本书来读吧!读乡土中国,了解传统农村社会状况,关注基层社会经济文化,思考新时代乡

190、村振兴战略,唤起我们的理想情怀与责任担当。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感;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交流整本书阅读的心得体会;学写读书笔记,养成圈点勾画、点评注解的良好习惯。2思维发展与提升:弄懂乡土中国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了解中国传统农村的历史与文化,把握整本书的脉络。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析书中精美语段,感受文章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享受读书的乐趣。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乡土中国的变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乡土中国1识字辨形藐视(mio) 附着(zhu) 圜局(yun)黏着相片(nin) 消弭(m) 阖第(h)广亵(mo) 岫云(

191、xi) 讱(rn)赚钱(zhun) 给予(j) 田陌(m)负债累累(li) 舆图(y) 履行(l)2辨清词义(1)藐视蔑视辨析藐视:认为某种事物很卑贱、渺小,没有价值或令人厌恶,从而对它加以轻视,加以嘲笑。蔑视:小看,轻视,轻蔑鄙视。藐视感情色彩更重。运用在战略上要_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唐代大诗人李白_权势,放弃了荣华富贵,体会到了平凡的超脱,写下了清新飘逸的诗篇。(2)领略领悟辨析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悟: 着重指理解,弄明白。对象常是含义、道理等抽象事物。运用我从书本中_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颜回好学深思,总是能从老师的教诲中_到更多东西。(3)隔膜

192、隔阂辨析它们都可表示思想感情上有距离。“隔阂”多指思想有距离,感情不融洽。“隔阂”比“隔膜”距离大而且深。从运用对象比较,“隔阂”多指民族、国家、团体、同志间的关系阻隔;“隔膜”常指亲友、师生、同学间的互不了解的关系。“隔膜”还可用于对学识、技术等的外行。运用我们的志趣相投,倾向一致,没有龃龉,没有_,亲密无间。反动统治者,曾经在我们各民族中间制造种种_,制造民族矛盾。(4)熟悉熟习辨析熟悉:指知道得清楚、详细,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熟习:了解的深透而熟练,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运用他_产

193、品,他热情周到的服务使客户喜欢。这样_了不同的技巧,就增加了运用语言的知识与能力。答案(1)藐视蔑视(2)领略领悟(3)隔膜隔阂(4)熟悉熟习3积累词语(1)拖泥带水:形容在泥泞道路上行走的状貌。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办事拖沓不爽快。(2)家谱: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3)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小或非常少。(4)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5)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遵从内心的欲望而不逾越规矩。(6)削足适履: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些以适应小鞋。比喻过分迁就现成条件,或生搬硬套。(7)荒诞不经:荒唐离奇,不合常理。(8)循规蹈矩: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多形

194、容一举一动拘守旧框框,不敢稍有变动。(9)树倒猢狲散:比喻有权势的人一倒台,依附他的人就跟着散伙了。(10)五伦:指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是狭义的“人伦”。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11)以直报怨: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1走近作者费孝通(19102005),字彝江。祖籍江苏吴江。1920年入振华女校(今苏州第十中学)。1928年夏天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第一附属高中,秋天入东吴大学医学预科。1930年入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获学士学位。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系,获硕士学位。1936年秋入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

195、读人类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回国,任教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19401945年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并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室工作。19451952年任清华大学副教务长、社会学教授。19521957年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人类学教授。1980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85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人类学教授。作为社会活动家,曾担任民盟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1980年获得国际应用人类学会颁发的马林诺斯基名誉奖;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联合国获得1988年“大英百科全书”奖;1

196、993年获日本亚洲文化奖;1994年获得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主要著作有江村经济民族与社会生育制度行行重行行等。2探寻背景乡土中国选自费孝通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的“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随讲随写,随写随寄,随寄随发”,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正因是发布在报刊之上的文章,所以没有其他学术类文章的理论性那么强。围绕着“乡土社会”来讲述,作者引出了自己的观点与概念。虽然作者在前言中说到“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

197、样。”但是不可否认,作者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当今仍然充满活力,值得借鉴。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该书语言流畅,浅显易懂。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乡土中国结构图1阅读第一篇至第三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任务1阅读思考前三篇文章间的意义联系乡土本色是全书

198、的开篇,接着是两篇谈“文字下乡”的文章。试列出三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归纳各篇主旨,然后分析三篇之间的联系及在全书中的地位。可在个人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明确】第一篇乡土本色第一部分(第一段):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为“乡土性”,“乡土性”是乡土中国基层社会生活的支配力量。第二部分(第二段至文末):土地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乡土本色结构图乡土本色论述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乡土的真正含义农业。正是因为农业对土地的强烈依赖性,导致了以种植业为生的人流动性很差,于是自然而然的形成了聚落。中国农民一般聚村而居,原因主要是因为:每家所有的耕地面积小,住宅和农场不

199、会相距太远;可以合作使用水利设施;安全方面考虑(人更多可以更好地抵御外来入侵);在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继承祖业后人口一代一代的堆积(原有的一大块耕地被同一对夫妇的子孙不断分割,自然而然围绕着这一块耕地居住了很多的人,就形成聚落)。由于固定性很强,因此在一个村落中生长的人对该村落是十分熟悉的,于是就诞生了熟人社会。由于太过熟悉,所以不需要法律;同时由于熟悉,他们只需要记得对事物的一般应对方法,而不需要探究其根本原理。第二篇文字下乡文字下乡中,作者认为,提倡文字下乡,首先要考虑语言和文字的基础。语言是具有相同经验或相似环境的群体所使用一种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目的是为了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

200、义。文字是在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时间和空间阻隔情况下,双方约定好代表意义的一种记号。而中国乡土社会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了人们的历世不移。大家都生活在一个相对定型的社会,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在这个社会中,语言足够传情达意和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了。也即是说,在中国乡土社会,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第三篇再论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从时间阻隔上来说,乡土社会生活安定,他们的个别经验就等于世代经验。社会经验是同一方式的反复重演,是历代不移的。人们在同一环境中,后代所走的全是前人的脚印,时间没有阻隔,语言也足够传递世代的经验,文字也自然无关紧要了。所以,他们不识字并不

201、能说明他们是“愚”的,而如果文字要下乡的话,只有在基层发生改变后,才能进行。乡土中国前三篇谈“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论述乡土社会最大的两个特点是“土气”和“聚居”,正因为聚村而居,土地不流动性,人们历世不移,彼此相互熟悉,有话可以当面说明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导致文字有时候是多余的。三篇之间,第一篇和第二、第三篇之间是因果关系,而第二篇和第三篇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阐释。任务2理解三篇文章中提炼出来的重要概念理解下列概念,并在读书笔记上做出解释。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土气愚特殊语言学习【明确】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稳定的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是面对面

202、的社群,不存在空间阻隔,可以面对面直接交流。礼俗社会: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有机的团结。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群体成员之间机械的团结。土气:本来指式样、风格等赶不上潮流,不时髦。文中指在乡土社会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抽象原则,而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表现。愚:乡下人在城里人眼里是“愚”的,因为他们不识字。“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识字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故“愚”只能指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特殊语言:在每个特殊的生活团体中,必有他们特殊的语言,有许多别种语言所无法翻译的字

203、句。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学习: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2阅读第四篇至第十一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任务1概括第四篇到第十一篇的主要内容第四篇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指的是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中国人独特的“私”的个性,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差序格局”。不同于西洋社会有如捆柴的团体格局,中国的格局像“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

204、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不一定相同。每个网络都是以“己”作为中心,每个网络的中心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第五篇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是忠信。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因之,传统的道德里不能另找出一个笼统性的道德观念来,所有的价值标准也就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205、第六篇家族中国乡土社会采取了差序格局,利用亲属的伦常去组合社群,经营各种事业,使这基本的家,变成了氏族性。一方面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是长期绵续性的,这个基本社群不像西方的家庭一般是临时的。家必需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成长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第七篇男女有别在乡土社会,人们对生活的态度是以克己来迁就外加,那就是改变自己去适合于外在的秩序,这是古典的,也是亚普罗式的。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

206、要素都被遏制,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第八篇礼治秩序 在乡土社会,礼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合于礼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就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第九篇无讼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

207、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非要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第十篇无为政治权力分两种:冲突后的平衡是横暴权力;合作而相互监督则是同意权力。前者广泛、长期,可见于任何历史时期中,但存在管理上的距离限制,因此依托于政治和社会管理体系。后者则依托于经济体系,分工发达,权力才能扩大。而乡土社会,大概是两者都不发达的地带,人们的生活,松弛和微弱,挂名而无为。第十一篇长老统治乡土社会是中国政治权力结构的基层。在乡土社会中,既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冲突,也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合作,它实行的是长老统治(Paternalism)。在差序格局中,老人被置于优先的地位。一方面,老年人为整个乡土

208、社会所尊重,这是传统伦理道德所教化的结果;另一方面,老年人具备年轻人所不具备的处理事务的经验,因而可以掂量出不同事务的轻重缓急,从而做出适当的裁决。长老统治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使用的是个人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他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是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的。“敬老”是乡土社会“差序格局”下的重要伦理。任务2理解文章内容与标题的关系联系本书已经阅读过的内容,用一段文字(100字以内)分析:第九篇至第十一篇这三篇文章与本书标题乡土中国有什么必然联系

209、,然后和同学们交流。示例:这三篇谈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要知礼节,懂规矩;地方官用教化维持礼治秩序。人们的生活松弛和微弱,挂名而无为,长老用个人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这些都是“乡土中国”背景下发生的,书的标题涵盖了各篇内容。3阅读第十二篇至第十四篇,完成下面几项任务任务1第十二篇到第十四篇主要内容的概括第十二篇血缘和地缘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一些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就是冲突和竞争。在共同生活中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一笔一笔清算。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倚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拖欠未了的人情。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

210、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第十三篇名实的分离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是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就是名与实的分离。加速变动的社会,长老统治的力量不复以前,于是表面上维持着,实际上名与实已经分崩离析。第十四篇从欲望到需要当人类发现社会也可以计划时,人类已走出了乡土性的社会。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做人们行为的指导,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

211、。欲望是直接简单的,需要是根据功能计划的,两者的区别就是营养和味觉的区别。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欲望的内容是文化的产物。并且在生存之外,一些有余力的人还需要挖掘出人类更高的精神价值。 在社会学意义上看,科学那么神圣的东西,也只不过是达到欲望而产生的功能罢了。任务2理解相关概念联系全书,在表中填写作者用以指称中国乡土社会与其他社会的对比概念。指称中国乡土社会的概念指称其他社会体系或社会关系的对比概念礼俗社会法理社会借助语言传递经验借助文字的社会差序格局团体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系维着团体的道德家族家庭男女有别男女求同礼治秩序法治秩序、道德秩序无讼司法诉讼体系无为政治有为政治长老统治同意的权力、横暴的权

212、力血缘社会地缘村落社区名实分离名实相符任务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举出本书中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概念,说一说,它们为什么重要?它们对认识今天的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礼俗社会、礼治秩序重要性:礼俗社会亦称“共同体”,指传统的社会,与法理社会相对应。其特征是: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较少,家庭为社会核心单元,占统治地位的是个人的或具有感情色彩的初级关系,人的行为主要受习俗、传统的约束,社会具有很强的同质性。礼俗社会以民间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中国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在世界文化史上公认为传承力最强

213、劲的中国文化,正是因为中国有这样的“礼治秩序”,这种社会管理秩序和结构导致社会具有超强的稳定性。现实意义:当代中国正在经受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双重转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历史巨变。新旧生产方式的并存和代谢,社会机制的解体和重构,中外文化的激荡和交融,思想观念转化的反复和阵痛等等,使许多问题的复出带有乡土社会的遗迹。在这样的环境中,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更要重新认识国情,逐步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现代化的道路和步骤。在礼俗社会中,经营交易的双方主要是靠信用取得彼此的信任,而不是靠契约,这虽然是中国传统的美德,但这道德主要靠的

214、是自律,契约却是法制性的,没有法制进行约束,那就失去监督的机制,没有监督的信用并不可靠,在一个熟人社会,彼此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进行小额的交易尚能维持,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进行跨地区、跨国的贸易,在陌生人的世界中交易,根本无以为继。在宗族社会中,家庭是家长统治下的财产共有制,这种秩序养成个人缺失产权观念,许多民众至今都不知道怎样维权。由于法制观念薄弱,致使中国古代有高额的商业资本,却没有经济法。是自律还是他律,这是礼治与法治对社会管理的根本差别。所以中国要从前现代的小农社会向现代化过渡,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制建设,要厉行法制就必须充分认识“礼治秩序”所造成的习惯势力对执法可能发生的障碍,以及应变的

215、对策。家族重要性:家族是由姓氏、血缘等亲缘关系连接而成的人的集合,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延续性。乡土社会,无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众多的事务都会和家族发生关系,都会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着。家族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 一般是指以家族的存在与活动为基础,以家族的认同与强化为特征, 注重家族延续与和谐并强调个人服从整体的文化系统。家族文化有为家族而活的人生观,有尊祖敬宗的团体意识,重视孝道,讲究上慈下孝。现实意义:传统家族文化并没有随着传统社会的转型而消失,却有许多内涵为当代文化所传承。 传统孝道要求贡献于社会,尽忠于家天下,发展到今日是奉献并忠诚于中华民族和国家。从民族国家的认同,

216、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进爱国情操,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关注新时代社会伦理的建设,使得家族成为伦理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种社会力量,家族伦理的规范成为建设新伦理的一种文化因素。此外,根深蒂固的家族文化是凝聚海外华人的中华文化因素之一,建设大中华文化圈的一种文化基因,既有益于中国吸收海外华人资金,加速国家的经济建设,也有益于世界华人各种权益的发展。当今社会,应当给予家族文化发展空间,让它能够在新时期发挥建设社会伦理和凝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差序格局重要性:中国乡村的社会格局是一种差序格局,作者使用了向水中投出一粒石子荡出的一圈一圈同心圆波纹作比。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同他人发生远近不同的关系,而这也导

217、致了“私”,这种差序格局不仅局限于人际关系上,也存在于地缘关系中。差序格局的伸缩能力很强,因此导致了我们社会产生攀关系讲交情的风气。差序格局的关键在于差,处于同心圆内层和处于同心圆外层的概念是不同的显而易见越内层越加亲近,更是“自己人”,而各种道德也只局限于这个范围内。儒家讲究的推己及人,也就是将这种同心圆关系不断扩大推广。在西方的团体格局中,每个个体是平等的。差序格局也可以应用在个人人生规划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个典型的差序格局,在这个格局里从内到外分别是自身、家族、国家和天下,在这里是要先确保内圈,再争取外圈。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公民权力和义务的观念渐渐普及开来,乡村里“人

218、情”的作用也日渐衰微了。在这个时代,差序格局会逐渐被淘汰,民主和法制重新构建一个新的社会框架。明白了差序格局,也就明白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状态,也就明白了现代社会中一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历史是没有对错的,历史只是事实。希望读者正视中国社会,正视中国人,正视自己,问题出现在现有的社会框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不是所谓的“中国人的劣根性”。可以预见,现代化进程会让我们最终摆脱差序格局的种种弊端,以一个全新的姿态面对世界。任务4关注问题,调查访问阅读学术著作,要关注其中“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乡土中国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仍然会引发我们许多思考。以“今日中国乡村的变迁”为话题,从居住环境、精神风貌、文

219、化生活、风俗习惯、乡村管理等角度中任选一个,开展调查报告,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报告。例文“乡土中国”的今天中国从农耕社会发展到如今的现代社会,某些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已经带了些许“后现代社会”的意味。最纯粹的“乡土社会”与发展完善后的“后现代社会”几乎是从封建社会到现在,这个社会的最初与最末。所以,它们在社会特点、家的概念、秩序维护和个人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通过对比两者,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初尝者能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剧烈性。接下来我将从社会特点与家庭观念来进行对比。1社会特点乡土中国中写到“我们的民族确实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受到土地的束缚”。乡

220、土社会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大部分的百姓从事农业耕种。他们直接取资于土地,生活、工作都围绕一块土地展开。他们之中,除非是通过科举,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奉献给这一片土地。根据贝克的抽离和嵌入理论,我暂且将这样的工作方式称为不再“抽离”的“嵌入”。而后现代社会,却是“流动的再嵌入”。首先,可供人们选择的职业形形色色,人们可以自由地在这些职业间进行转换,导致“流动”的发生。更重要的是,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的高度达到了历史以来的最大化。比起高薪,人们更注重职业的自由度,比起传统,所谓的“正经”职业,人们更愿意从事自由职业。自由职业在保障人们与传统职业相差不大的薪酬的基础上,给予人们更多私人化的空间,工作与生活的界

221、限进一步模糊,就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来看,与乡土社会的耕种的工作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所谓自由职业,自由当然是核心,这也是人们长期“抽离”甚至可能不再“嵌入”的原因。由于土地的固有属性,农民们难以发生流动。祖祖辈辈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对于周围的不管是环境还是人,都无比的熟悉,这样看来,乡土社会又是个典型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都有一种天生的联系。但后现代社会却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由于后现代社会“流动性”“个人化”趋势的发展,人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虽然后现代社会存在许多公共空间,但这些空间是“公共但不公民”的。鲍曼在流动的现代性中将现代的“公共但不公民”的空间分为四种类型排异之地、噬异之

222、地、非地之地、不存在之地。这四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都有多人参与,且都是为相似的目的而聚集,但参与的人之间却没有也没有太大必要产生关系。从以上两点来看,乡土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它是一个极度稳定甚至固化的社会;后现代社会是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它具有流动性的特点。2家庭观念乡土社会的家族观念极强,大部分事情都在家族内部解决,官府一般会止步于家族门前,将更多的自由空间留给家族内部。上文提到,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产活动围绕土地展开,子子孙孙无穷尽也。当一个家的人数不断增多,原来的土地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大家庭的维持时,家中的人将会发生小范围的流动。这种流动使家庭的范围在当地扩展开来,家变成了族。由此,家的影

223、响力逐渐扩大。如今,我们经常听到的“衣锦还乡”的字眼就是乡土社会家族观念的投影。家族中的每个人受到祖训的约束,并竭尽全力,为自己家族的振兴而奋斗。若是家族中一个人犯错犯罪,根据“连坐”甚至“诛九族”的制度,整个家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家族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当时大部分人的人生的价值都在于为家族而奋斗,这种强烈的家族感支撑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很难出现没有精神支撑的情况。后现代社会的极度个人化,让家庭观念逐渐消失。首先社会上,大部分都是一个个的小家庭,家族的概念几乎已经消失。其次,特别是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自我生活的品质,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和照顾基本止

224、步于18岁。之后,孩子会搬离家庭,通过国家贷款继续学习和生活。中国社会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习惯的影响,现代家的观念虽然远不及乡土社会,但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约束相较于西方强了许多。许多社会学家观察到,现在中国的家庭观念有向西方靠拢的趋势。一方面,许多孩子远离父母到其他城市生活;另一方面,有些父母不在长时间帮子女做家务、带孩子,而是更多的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如继续学习或者周游世界等。几年前,许多学者批评中国家庭观念太强,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倡导大家学习西方模式。但近年来,随着家庭化的消解,个人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家族观念真的无可取之处吗?在我看来,家族观念增加了社会的温情,让大多数

225、人不至于失去奋斗的意义。个人化增加了社会的自由度,满足了人们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极度的个人化终将让社会失去温情,这样的社会就像失去润滑油的机器,能继续运转下去,却难免发出沉重的哀鸣声。我们无法说出到底哪种模式更好,但在个人化趋势无法阻挡的现状下,我们至少要有意识地去维护家庭的温情,不要让自己变成仅为自己的“机器”。仅谈及社会特点和家庭观念,已经可以看出乡土社会和后现代社会的极大差异。有许多领域值得探讨,处于后现代社会发展浪潮中的我们,再次回望“乡土社会”,每个人都将有不同的思考。点评本文从社会特点、家庭观念两方面,对农耕社会和现代社会进行比较,概括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特点以及家族观念的弱化、个人化

226、的增强趋势,融进了作者深刻的思考。结构严谨,语言平实,体现出调查报告的科学性。乡土中国的语言艺术1语言质朴无华。书中多用口语,文字朴实,浅显易懂,给人以随和亲切之感,没有修饰华丽的词藻,体现了“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创作意境。如:开篇费孝通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农业大国,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愚”也是由于所处环境的不同导致。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城里人认为他“愚”,城里人对于农耕知识不懂装懂,乡下人也可以认为他“愚”,文字难以传

227、入乡下是环境所致,农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间的交流。一个动作,一个神情,一句话就可以将想表达的表达得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但是城市是陌生人与陌生人组成的圈子,不能用乡土社会的习俗应付。于是,“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在这里,“乡下人”“命根”“慌了手脚”“不懂装懂”等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活生生的中国乡村历历在目,把乡土中国的“乡土味”表达出来了。2比喻生动形象。使用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还能够使深刻、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如: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结构,“就如一

228、个石头丢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涟漪,以己为中心,人脉由权利和财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远处的波纹浅,关系也薄。但涟漪的范围大,到哪都想找点儿关系。所以说中国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团结意识。”先生见解独到,比喻生动,用石子投入水中,比喻社会结构的差序特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了多年的问题。3多用对比明是非。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分析社会结构时,用“团体格局”和“差序格局”两个概念进行对比,突出了乡土中国以“己”为中心,层层向外扩展

229、的富于伸缩性的网络。其他内容的对比,如“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道德秩序”、“无讼”与“司法诉讼”、“无为政治”与“有为政治”等等,从正反两面分析,让概念的诠释更准确、更深入人心。课后作业(十)乡土中国一、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乡土社会不是人治的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我们在旧

230、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不但人口流动很小,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231、在这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辈父辈的经验。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即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

232、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的服于成规罢了。法治和礼治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这里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礼治和这种个人好恶的统治相差很远,因为礼是传统,是整个社会历史在维持这种秩序。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治是通过国家的权力推行其所支持的法律规则来维持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治理方式,其实质是“人依法而治”,并非不

233、靠人来执行。B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来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它不需要法律,以统治者所掌握的权力作为推行的力量。C礼治是按照整个社会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人们经过教化,依照某种仪式去指导自己的行为。D法是依靠国家权力来保障其效力,礼维持规范的力量则来自于传统。法治和人治的区别在于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解析“人治只是把统治者个人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表述太绝对,原文为“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意思是礼治是一种人治,但它不是以统治者个人好恶为准则的。答案B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234、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没有法律并不影响乡土社会下的秩序。它自有一套规范人们行为的规范,无需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B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依靠礼加之于人来限制人的行为的,一个人如果失礼,不仅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C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也很少变动,所以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可以凭借自己和前人的经验、规定的方法行事。D乡土社会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因为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去证明有效的生活方法无法应对这些问题,无法保证传统的效力。解析“一个人如果失礼会在道德上受人唾弃”理解有误,原文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受人唾弃,是

235、耻。礼则有甚于道德”。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谓“学而时习之”,乡土中国时代,一个人只要能学到社会所累积的有效经验,就能应对人生道路上可能发生的问题,获得满足需要的愉快。B所谓“言必尧舜”,乡土中国是个崇古的社会,这是因为生活环境变化不大,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经验可以作为后代生活的保障,值得保守下去。C所谓“富而好礼”,人对礼的服从是主动地,只要是主动服礼,就可以形成敬畏感,使人服膺,为人所好,从而内在地限制人的行为。D所谓“克己复礼”,礼的养成并不是由本能或天意自动形成的,要求自我的克制与约束,主动服膺于传统的习惯,礼治不能离开社会。解析“只要就可以”理解有

236、误,应为礼“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答案C(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土气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

237、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

238、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是 “习

239、”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我读论语时

240、,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说着不同的话来解释“孝”的意义时,我感觉到这乡土社会的特性了。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4下列对“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

241、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D无论是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解析A项是第一段的概括。B中“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错,原文说“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C中“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错,第四段说“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原文表述的属于现代社会。

242、D中说“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而原文第三段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B、C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D项把被动变为主动。答案A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生活在乡土社会的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了解,没有隔阂,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B依附于土地的乡民从小习得礼俗,与周围的人都熟如亲人,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C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解

243、析A中“没有隔阂”有两错,一是原文是隔膜,二者词义有差别;二是原文说“无数次的小摩擦”,就不能说他们没有隔阂(隔膜),而是“相比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得一种从心所欲的自由”,原文“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只是强调二者自由的方式不同,没有说“更容易”。B中“因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对他们来讲从俗即是从心”错,原文强调“在一个熟悉的社会”。D中“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原文说“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对这种信任是否定的。此类题是筛选信息,也是小阅读的保留题,答题时只要找到相应的信息区间,认真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就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

244、答案C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乡土社会实际上就是熟人社会、礼俗社会,而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法理社会,两者的人际交往原则有别。B礼俗是乡土社会里应对社会生活的根本原则、抽象真理,也是人们处理具体事务时目的与手段间的普遍联系。C乡土社会中,人们从熟悉里获得的认识是个别的。论语中孔子因人而异地解释“孝”,能让我们体会到这种特性。D在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暴露出弊端,“土气”一词因而有了贬义。解析A项主要是对五六段的概括。C项是对第七段的概括。D项是最后三段的概括。B项,从“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

245、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中可以看出,乡土社会没有“根本原则”,也不讲究“普遍联系”。答案B7文末说:“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为什么这样说?答:_ _解析先找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方式特点(孤立与隔膜、尊崇礼俗、认知只限于个别关联、缺少对普遍原则的追求),再分条指出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答案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它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真理)的追求。8

246、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父母活着时,就依礼侍奉;父母死了,就依礼安葬、祭祀。”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就是为父母的疾病忧愁。”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回答:“孝,不只是养活父母,更要对父母恭敬。”孔子通过列举具体行为答复了学生的问题,这体现了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答:_ _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乡土社会的认知特征,即认识是个别的、具体的,不追求共性、普适性或抽象概念。而孔子对不同学生回答“孝”的问题,就遵循了这一认知原则。答案在乡土社会里,人们的认识是个别的,只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联系,并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则。孔子对“孝”的意义的解释,并没有作抽象意义的

247、说明(孝,就是尽心奉养和顺从父母),而是因人而异,告诉学生各种具体的做法。(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分的问题。西方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方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朋友说他要带了他的家庭来看你,指的是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伯叔子侄等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近的人物。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

248、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波纹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推的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就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就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交膳宿费的西方社会,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但他们不是人情冷暖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方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

249、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儒家最讲究人伦,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本立而道生。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以己作为中心的,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团体不能抹杀个人。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族,

250、为了族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这和大学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条理上是相通的,不同的只是内向和外向的路线、正面和反面的说法。这种差序的推浪形式,把群己的界限弄成了相对性,也可以说是模棱两可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在西方社会里,做人民的无法逃于该团体之外,像一根柴捆在一束里,他们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在我们的传统里,群的极限是模糊不清的天下。可以着手的,具体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

251、要的德行。9下列关于差序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常常要求一个人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表现为由内向外的推浪形式,把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界定得很清楚。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C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由自己向外推出去,一圈一圈,波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D在传统的差序格局社会中,要求每个人克己修身,做到本立而道生,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就会是一条通路。解析A项,张冠李戴,权利与义务划分清楚的是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中个人的权利与义务是模糊的。答案A10下

252、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在西方社会,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得给父母交膳宿费,这是团体格局意识的体现,他们对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分得很清楚。B西方社会里,任何个人无法逃于团体之外,他们个人不能把国家弄成为每个分子谋利益的机构,这是因为有宪法、法律、国会的约束监督。 C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团体格局的主要问题是权利问题,争的是权利,主张团体内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D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朋友是西方人,你就能明确知道客人的数目;如果这个朋友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解析B项,因果倒置,于是他们有宪法、有法律、有国会是结果。答案B1

253、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说到底,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B我们的家讲人情冷暖,有钱有势时可以容纳所有亲戚,大家攀关系、讲交情,其乐融融;一旦树倒猢狲散,就让人感到世态炎凉。C儒家讲求伦推的前提是先承认己,对于己,得以礼克服,克己就是修身;君主不同,应该先治其国,后齐其家,再修其身。D中国传统社会也倡导牺牲精神,不过牺牲是为公还是私不好确定,站在任何一个圈里,向外看是为私,向内看也可以说是为公。解析C项,理解不当,所有人都要先修身。答案C(四)通读乡土中国,回答1214题。12中国农民聚村而

254、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 _答案每家耕地面积小,聚居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太远;需要灌溉的时候,聚居在一起,合作起来方便;人多容易保卫、安全;土地平等继承,使得人口在一个地方一代一代的积累起来,成了大村落。13如何判断一个地方是社区还是村落?请概括村落的特点。答:_ _答案根据村落和社区的特点判断。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社区的特点: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村落的特点:村落和村落之间孤立和隔膜。村落人口流动率小、富于地域性、区域间接触少。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识、信任。乡

255、土社会的信用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人民相处的基本办法就是心安。14乡下进城读书的学生,常常因为“愚”而自卑。结合乡土中国,谈谈你对“愚”的理解。答:_ _答案乡下孩子进城读书,因为见识少,感觉处处不如城里人而自卑,这不是愚,而是对环境的认知问题。乡下孩子不会唱歌、跳舞,不知道如何躲闪汽车,这不能说明乡下人“愚”,就像城里人跑到乡下看到苞谷赞叹“麦子长得这么高啊”一样,不关乎一个人的人格,而是环境、见识导致的差异。环境里日积月累打上的印痕,不是智力问题,也不全是知识的问题,而是见识问题,是由身处的环境引发的。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 题

256、。城里人与乡下人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我说:“还有呢?”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

257、光是盐。”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

258、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你看蟑螂,你看老鼠

259、,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

260、能变成杀不死的害虫。前两天看报纸,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达到了62%以上。可否这样说:大部分中国人现在吃的食品,其实是那少部分人不喜欢吃,不屑于吃,也不敢吃的。想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那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曾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条。现今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美德尽失?分手的时候,老人很开心地告诉我们,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15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小见大,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平淡无奇的情节展示了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B“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运用了拟声词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我”吃老农烤

261、鱼时香美可口的感觉。C文章引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古训,目的只是为了批评老农的狭隘自私的小农意识。D文末老农很开心地告诉“我”,他的一双孙儿女,都考上了大学,以后也要成为城里人了。这个结尾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引人深思。解析C项,引用古训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老农个人,还为揭示一种社会现象。答案C16文中的“老农”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答:_ _答案热情好客,对我们热情款待;率直、实在,毫不保留地说出了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有些狡黠、自私,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17

262、“我”听了老农“城里人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的问题后,内心想到了什么?答:_ _答案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不知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想到中华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在“吃”这个天大的问题上,怎么道德尽失。18对老农“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的做法,你有什么看法?请陈述观点并作分析。答:_ _答案老农的做法是可笑而错误的。他把清洁的食品留下,把上了农药、化肥、激素的卖出,是狭隘自私的表现;他弄不清城里人与乡下人原本是一体的,他缺

263、乏见识与胸怀;他的行为违背了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传统美德。19文章以“城里人与乡下人”为题,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答:_ _答案文章两个主要人物“我”与“老农”,一个是城里人,一个是乡下人,故事发生在我们身上;以小见大,文章揭示的问题不是我和老农间的个人问题,而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城里人”与“乡下人”有着很重的隔膜,是两个绝对对立的人群,拉大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距离,发人深思,深化了主题;篇末点旨,文章结尾写老人开心地告诉“我”,自己的一双孙儿女也将成为城里人这一细节,除了对上文老人的言行、思想给予反讽以外,更主要是引发人们的深思:“城里人”与“

264、乡下人”原本是休戚相关的同一体。三、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同一个人,遇上急事可能会闯红灯,但若在开车,再着急往往也能遵规守矩;同一个人,在绿皮火车里会_,但在高铁上却能全程禁烟。违法成本不同,执法刚性也不同。这启示我们: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文明是管出来的。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数不胜数: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等等。不仅如此,如果狗闯祸或由于主人的疏忽使他人受到伤害,狗主人除了会面临高额罚款,还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在现代社会,()。文明是管出来的

265、,还因为管理缺失导致的“公地悲剧”“破窗效应”,现实中_。在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心城市,一街之隔,常有静谧与脏乱差的_,这是持续治理与“放弃治疗”的区别。正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_;正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正因为有严密的监管体系,人们对网购的信任指数越来越高。“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B因为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

266、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C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受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D因此在权利与义务的两端,人们往往愿意享福文明的成果,却不愿承担文明的成本。解析A项,“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C项,这句话和前文的关系:前文是结果,这句话是原因,所以“因此”运用不当。D项,“因此”运用不当,“享福”和“成果”搭配不当。答案B21下列在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B知边界、明事理、不逾矩、懂规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C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要让更多的人知道D法律规则要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解

267、析“不逾矩”“懂规矩”的顺序排列不合逻辑,应该把“懂规矩”放在“不逾矩”前面。同时,上文所举事例是关于法律对养狗人的管束的,所以这里用“法律规则”做主语更好。所以选D项。答案D22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吞云吐雾比屋可封迥隔霄壤蔚然成风B喷吐云雾比屋可封迥隔霄壤靡然成风C吞云吐雾比比皆是霄壤之别蔚然成风D喷吐云雾比比皆是霄壤之别靡然成风解析吞云吐雾:形容人吸鸦片、香烟时喷吐出浓重烟雾的样子(含讥讽意)。喷吐云雾:多用来形容吸烟,因吸烟时喷吐出的烟像云雾一样。根据上下文,这里选择“吞云吐雾”更好;比屋可封:比喻社会安定,民俗淳朴。也形容教育感化的成就。比比皆是:到处都

268、是,形容极其常见。根据上下文,这里应该填“比比皆是”;霄壤之别:天和地,一极在上,一极在下,比喻差别极大。迥隔霄壤:如天上和地下之间的距离。这个成语强调距离远。根据语境,此处应选“霄壤之别”;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靡然成风:指群起效尤而成风气。根据语境,此处应选“蔚然成风”。答案C23如今,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等机会,自驾到周边乡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赏田园风光,品民俗文化,各地农家乐旅游异常火爆。这本是利人利己的好事,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在农家乐里玩些啥?在树干上荡秋千,在林子里用弹弓打鸟,到小河里抓青蛙。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农家乐里摆阔

269、炫富、乱丢垃圾、赌博酗酒等。可见,目前农家乐旅游尚待引导、规范。(1)请你对不文明的游客说一句得体的话。答:_ _(2)为保护环境,增进城乡文明交流,请你为农家乐接待方设计一条宣传标语。答:_ _答案(1)请不要把你的快乐建立在田园的痛苦身上好吗?(2)示例一:田园予你快乐,请善良的你也予他快乐吧!示例二:希望我们带给你的是田园之乐,而你带给我们的是文明之态。四、写作24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中央在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出台一纸文艺的规划: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句“记得住乡愁”,温柔了人心,激发了无数人的情感共振。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鸡鸣狗叫,是麻花辫“小芳

270、”还有人说,乡愁是小桥流水,是乡里乡亲,是夜不闭户诚然,从瓦房变成了楼房,邻居不见了;从乡村变为乡镇,小桥流水不见了;从贫瘠变得富裕,夜不闭户不见了。这样的城镇化虽然显得气派,但少了韵味,淡了情怀,抹杀了记忆,割裂了传统,令人遗憾甚至痛心。对于上面这段话,你有什么感悟呢?请将你的想法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有关“环境与发展”的题目,环境与发展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过去常常讨论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似乎两者不可兼得与共有。目前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一是自然环境的矛盾,为了发展,大自然的环境已经遭到了破坏;二是为中国的发展一味追求高

271、楼大厦,忽视了对自身文化的保护,从而使各个城市丧失了自己的特色。综上所述,文中的材料主旨可以做出两个理解:一、保护环境;二、保护文化。因此,面对这样的作文题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进行习作。(1)“乡愁”不是离乡背井的人才有,成长之后我们童年失去的欢乐,也是浓浓的乡愁。学生一看到“乡愁”,便会想到离乡背井的人,似乎乡愁只有离乡背井的人才有。其实,每个人都有乡愁,“乡愁”是对生命中最熟悉最美好的事物的一种怀念。既然如此,每个人都有童年,随着发展,童年里是否有些地方随着时代的更迭已经消失了?或者,童年里是否有些美丽的地方,随着发展已经被破坏掉了?那条河还清澈吗?那座古楼还在吗?那小山坡还是

272、那曾经的小山坡吗?发展是必须的,但是发展可以建立在保持环境生态本色的基础上发展,以此达到和谐共进的目的。我想,若针对环境建设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习作,这便是文章的主题。(2)“乡愁”不仅局限于环境,还可以理解为文化建设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但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2008年,浙江宣布计划总投资200亿元“异地再造圆明园”; 2009年,聊城市启动古城重建计划,将大片老街区拆除,同时大量建起仿古宅院;岳阳历史文化名城是由翰林街、楼前街、塔前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支撑起来的,目前翰林街已经消失,楼前街陷入瘫痪,塔前街则命运未卜。对于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的丧失更容易引起人们

273、的“乡愁”,那失去的不仅仅是回忆,更是深刻的历史,在不少土生土长的岳阳人和文物保护专家眼里,这条号称全国面积最大的“仿宋一条街”毫无历史感和文化味,是典型的假古董。这样的乡愁更让人觉得深刻,难以忘怀,甚至这样的乡愁,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发展和留存。例文“梦想”的乡愁老家在农村,小时候对堤坝边墙上的字印象很深,一排连体的房子上鲜红的大字:勤劳方能致富。小时候的印象里似乎觉得,致富是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当乡下的奶奶问我长大的梦想是什么时,我毫不犹豫地答:“我要回家致富!”儿时的眼中,老家是个美好的地方,虽然只有一条几步就能走完的小街,只有一家卖着各种零食的小铺,却有一条长长的渠道,在某个季节

274、渠道里流着奔腾欢快的江水,渠道下有个桥洞,长年有潺潺的小溪水缓缓的流出来,儿时的乐园就在这里。少不更事的我们常常扛着竹竿和篓子,跑到溪水边钓龙虾,摘了满满一篮子的花瓣不要命的站在渠道上将花瓣洒在小溪水里,看着大片大片的花瓣顺着溪水流下去,忘了自己害怕的不得了,还站在渠道边上拍手叫好。江边的堤坝也是我们的驻地,我们甩着膀子挽起裤子,在泥巴里搬着石头找螃蟹;田地和池塘更是我们的最爱,夏天会在金黄的油菜花地里奔跑,还得东躲西藏防着赶人的老农;冬天便在结冰的池塘里捞冰块,若是一个不小心打湿了鞋子和衣服,回家又是一顿躲不掉的板子。回忆是一阵氤氲的气息,渐渐散开了。十年过去了,曾经的家乡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275、,街变长了,人变多了,车变密集了,人们都爱上了楼房和大房子,宁愿推平了生养的土地,填平了生养的泉水,也要围起院子,筑起高楼。可是,江边的草地被盖上了厚厚的水泥,白晃晃地惹的人眼花;曾经的渠道被彻底废弃了,再也看不到奔腾的江水了;渠道下的小溪、池塘都被堆满了垃圾、杂物,墨绿色的秽物漂浮在水面上,曾经这么灵动的地方如今像真成了闻一多笔下的“死水”,再也不会有小孩儿去那里嬉戏。曾经的“勤劳方能致富”也早已被其他字样所代替。这样的家乡,是真的富起来了吗?看到这一片景象,我的内心泛起了浓浓的失望和遗憾。富裕是过去人们的梦想,但记忆里美好的东西都在渐渐消失殆尽,这便是梦想的代价吗?偶然读到的这样一段话:“

276、天仙配里唱,渔家住在水中央, 两岸芦花似围墙。 撑开船儿撒下网, 一网鱼虾一网粮。假如思乡,你会想到天仙配吗?那是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但已经留下人间的遐想,在顶层设计,大建大拆的今天,也许这自然就是天仙配中的梦想。”为梦想留一片土地吧,有花有草,有树有鸟,有溪水,有嬉闹。梦想不是毁灭一切然后重造。梦想也是有乡愁的,那乡愁是记忆里最美好的风景和回忆,是人们精神成长的土壤和水滴。当我们为了富裕,为了时代的高楼,抹去了生养的环境,梦想也一定会在思乡的愁苦里哭泣。没有了故乡,没有了精神的基础,梦想还能走远吗?点评乡愁不是背井离乡的哀怨。时代在进步,但发展带来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本文通过对儿时记忆的故乡

277、和现在的家乡进行鲜明的对比,体现出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意识的改变,环境的破坏正是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忽视环境而重视发展,不是发展的长远之道。文章结合主题,首尾呼应,文字质朴平淡,但仍引发读者深思。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回忆,当发展使得一切美好的记忆都消失时,大概没有人会不动容。第五单元质量检测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原乡”是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的称呼,原意是指一个宗系之本乡,换言之,原乡是指祖先未迁移前所居住的地方。“原”小篆字体为“”,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乡”字甲骨文为“”,像二人对食形,本义是

278、用酒食款待别人,后引申为“乡村”“自己生长的地方或祖籍”两种解释。所谓“原乡”即“原色本乡”,意味着传承祖先的历史记忆和原味生态环境。 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我们对人类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尤其是中国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过程中,大量的村落被毁,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所表现出来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离“原乡”的本意越来越远,这样的规划在毁掉城市后又将毁掉美丽的乡村。于是,原乡规划理论应运而生。 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顺应自然的“无为自化”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尊重自然,尊重景观本色,尊重乡村本色,尊重自然规律,以实现自然境域下人

279、们生活与生产的原真性,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规划的最高境界。 近年来,乡村旅游满足了城市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日益彰显出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乡村保持了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拥有优美的田园风光,村庄与自然环境构成一种和谐关系和有机整体,对乡村景观的向往逐渐成为城市居民逃离现实生活,放松身心压力,体验农家乐趣的主要心理动因。原乡规划要求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有效利用乡村原生景观,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并通过合理的人工修复来完善乡村景观系统,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 因此,在原乡规划理论指导下的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应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在村庄聚落的内部分区之上合理规划布局项目

280、,并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不去破坏、异化现有建筑景观,这是乡村景观能够保持地方性特色,继承和发扬乡村文化传统的必然要求,也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同时,还要保护好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其中乡村文化包括乡村物质文化、乡村制度文化和乡村精神文化,它是乡村景观文化内核的主要构成部分。乡村人文生态是在乡村居民建筑村落和田园景观背景下,所形成的乡村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民俗文化的和谐的乡村环境系统。它们是乡村景观的独有表达方式,乡村旅游规划应彰显这些元素。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的精髓是“原乡”,即通过景观设计、风貌控制与建筑保护,维护乡村地区的原乡风味,并在此基础上整治优化社区环境,营

281、造良好的生活、生产和旅游氛围。乡村景观规划的根本要求是可持续性,应始终关注“人景地”的和谐。 (摘编自杨振之论“原乡规划”及其乡村规划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原乡”原指宗系之本乡,这一称呼蕴含着早年台湾客家人对于大陆故乡深厚的历史情结。 B原乡规划理论是对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进行反思的产物。 C大量村落被毁,造成了村民集中在社区楼房居住,这就是所谓的新农村的“城市化运动”。 D原乡规划借鉴老庄哲学思想,强调在规划过程中尽量以自然原真性为根本,限制人工干预。 解析C项表象与本质混淆。文章第2段中“大量的村落被毁”和“村民集中在社区

282、楼房居住”都是新农村“城市化运动”的表现。A项是对文章第1段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话的理解。B项在文章第2段,“原乡规划理论的提出,是基于以发展大城市和大力开发经济为指导思想来引导规划所产生的担忧”,言下之意,原乡规划理论乃反思之产物。D项在文章第3段。 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乡村完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统是开发与完善乡村景观系统的构成要素,也是形成真实的乡村景观意象的前提条件。 B尽量遵循村庄现有布局,原样保护村庄现有建筑,是乡村景观规划能够切实保护乡村遗产的关键。 C原乡规划所要求的“顺应自然”中的“自然”,既指自然生态,也包括以乡村文化为主体的人文生态。 D

283、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开发所依托的重要资源,乡村旅游规划要特别关注对乡村景观进行保护与规划。 解析B项“保护村庄现有建筑”理解不当。原文第5段是“保护村庄建筑特色”,且第4段中是“严格保护有价值的景观景点”,因此,保护现有建筑的说法错误。A、C、D项是对第3、4、5、6段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概括,正确。答案B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援引“原”字的小篆字体和“乡”字的甲骨文,是为了解释“原乡”的含意,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B以城市规划的相关思想为开发理念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会造成乡村原有自然性与人文性的异化和变质。 C乡村景观规划要以原乡风味为基础,和谐处理人、

284、自然、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旅游诸要素。 D如何最大程度地协调好经济开发与乡村景观原真性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解析A项“为原乡规划提供理论依据”说法不当,原乡规划的理论依据是老庄哲学。B是对原文第2、5、6段的综合分析。C是对第7段信息的概括。D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可从原文第2段与第3段中找到依据。 答案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近日,财政部印发了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实施方案,并发布了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的通知,决定从2017年起在有关省份开展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田园综合体试点。开展田园综合

285、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农民参与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让人们从中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需要指出的是,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摘编自政策解读:今年起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201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材料二“岛式圈层”田园综合体结构示意图(资料来源于凤凰网精准扶贫的新路子:田园综合体)材料三推进产业升级、带动

286、村民致富是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的目标之一。“我们想以绿橙、茶叶、石斛等种植采摘为特色,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采摘新鲜茶叶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深圳玉禾田集团项目经理薛峰介绍。大里是黎乡,项目还计划在黎族文化上发力打造以民宿为主,带动餐饮配套的黎族特色风情街;建设黎族手工创意园,让游客体验黎家古法酿酒等乐趣。(摘编自打造田园综合体农旅特色小镇,2018年1月12日海南日报)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确实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较于城市,必须看到农民还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的经济

287、基础仍然很脆弱,还有很多农民在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些农村修了路,却没有能够让农民富裕起来的产业,农村脏、乱、差的环境没有质性的改变。面对这样的客观局面,我们必须看到乡村振兴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乡村振兴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实现的,改善农村经济不富裕、环境不宜居、乡风不文明等问题,需要各级政府拿出足够的勇气、智慧与担当,进行经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奋斗;需要真正深入乡村,为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踏踏实实做工作。我们还应警醒,不能让乡村振兴成为官员出政绩的一场秀,或是只停留在专家学者理论上的热闹、媒体报道中的繁华。要找到乡村振兴的痛点、重点,理论联系实际,让这股热度上下贯通,一直持续下去。(摘编自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

288、子”,2018年2月28日中国经济网)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以农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政府主要起指导和规范作用。B乡村旅游休闲是田园综合体开发的主导,成为整个田园综合体的吸引点,全面盘活休闲地产、商业项目及土地资源。C休闲商业项目作为田园综合体的配套板块,为整个综合体提供支撑;乡村休闲地产是综合体的核心板块,也是盈利点。D乡村振兴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各级政府要拿出勇气、智慧与担当,踏实工作,切实改变农民的生活处境。解析A项,“由社会资本投入运作”错。材料一说“积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规范、有序、适度

289、参与建设田园综合体”意即社会资本是“适当”参与,还有政府财政支持。答案A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是国家对田园综合体的顶层设计,材料二提供了开发模式及案例,材料四表现了对乡村振兴热的冷静思考。B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激发农民投入开发的热情,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C海南大里田园综合体项目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是开发成功的典型项目。D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以期让政府官员引以为戒,很好地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解析B项“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农民”错,农民并不一定是开发者。C

290、项“推动了当地的产业升级,增加了大里村民的收入,带动了村民致富”错,把目标当成结果了。D项“针对乡村振兴中存在的花架子现象,媒体给予曝光”错,“乡村振兴要力戒花架子”是观点而非事实。答案A6如何在田园综合体的开发中发展乡村旅游?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6分)答:_ _解析根据文中的句子“推动大里第一产业升级,同时以农旅结合的方式重点打造游客参与的特色旅游体验,游客可以自己亲手釆摘新鲜茶叶和绿橙,并亲手制作自己的专属大里特色农产品”概括第一点;根据“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要坚持以农为本,以保护耕地为前提,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保持农村田园风光,保护好青山绿水,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要确保农民参与

291、和受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让农民充分分享发展成果,更有获得感”概括第二点。答案充分利用乡村土地资源,以休闲地产为核心,建设商业配套设施。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采取农旅结合的方式,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采摘、休闲、度假等多种乡村旅游项目。(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丁玲“娃娃,甭怕,咱是一个孤老太婆,还能害你?”老太婆亲热地望着面前张皇失措的孩子,“你是嗯,咱知道。”这孩子大约十三岁大小,迟疑地望着老太婆。远处一望无际的原野,没有一个人影,连树影也找不到一点。“还是跟咱回去吧,天黑了,你往哪儿走?万一落到别人手上”窑里黑魆魆的,他不敢动,听着她摸了进去

292、。“不要怕,娃娃!”她把灯点着了。灶里的火光舔在他们脸上,锅里有热气喷出来。陕北的冬天,孤冷的月亮那黯淡的光辉涂抹着无际的荒原,流落的孩子却拥抱着甜美的梦:他又回到队伍,继续当他的马夫,继续同司号兵玩着孩子跟在老太婆后边去割草。蒙着尘土的沙路上,寻不到杂乱的马蹄和人脚的迹印。他热切地望着远方,他们 大部队到底走得离他多远了呢?他懊恼着自己。那天正在野外放马,突然飞机来了,他藏在一个小洞里,听着外面连绵不断的爆炸声。洞口塌了。等他好不容易爬了出来,就只剩他一人了。他大声地叫喊,凭着感觉一路狂奔,却没遇到一个认识的人后来才遇着老太婆。有人送来包谷做的馍,还有人送来羊毛袜子。有着红五星的帽子仍揣在怀

293、里,他不敢拿出来。大家都高兴地盘问着:“你这么一个娃娃,也当红军,你娘你老子知道么?”天真的、热情的笑浮上了孩子的脸。他暂时忘去忧愁,重复着在小组会学来的话:“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是为大多数工人农民谋利益的,要团结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去打日本”看见那些围着他的脸露出无限的羡慕,他就更高兴了。老太婆也扁着嘴笑:“咱一眼就看出了这娃娃不是咱们这里的人,你们看他那张嘴多灵呀!”有一夜,跟着狂乱的狗吠,院子里响起了庞杂的声音,马嘶声、脚步声和喊声一齐涌了进来。烧着火的孩子,心在剧烈地跳:“难道自己人来了么?”“呯!”窑门被枪托撞开了。冲进来的人一边骂,一边走到灶边,“哼,锅里预备着老子的晚饭吧。”孩子悄

294、悄看了一眼,他认得那帽子的样子,那帽徽是不同的。他的心一下紧缩起来。有人眼光扫到老太婆脸上。她瑟缩地坐在地下,掩护她身后的孩子。“这老死鬼干嘛老挨在那儿,藏着什么!”老婆子一动,露出了躲在那里的孩子。孩子被抓到跟前。一个兵打了他一耳光。“老子有枪先崩了你!”孩子大声嚷叫,因为愤怒,倒一点也不惧怕了,眼睛里燃烧着火焰。“什么地方来的!”拳头又落在他身上,“听口音,他不是这里人!”孩子一声不响,只是咬紧牙。门突然开了,门口直立着一个人,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报告连长,有一个小奸细!”连长走了进来,审视着孩子,默然坐到矮凳上。“可怜咱就这一个孙子,咱要靠他送终的。”老太婆嚎哭起来。几个围观的老百姓壮

295、着胆子附和:“是她的孙子。”连长凝视着那双直射过来的眼睛,下了一道命令:“搜他!”几十双眼睛都集中在连长手上:一把小洋刀、两张纸票子、一顶黑帽子。纸票反面有一排字,“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国家银行”。帽子上闪着光辉的红色五星。看着它,孩子心里更加光亮了,静静地等待判决。“这么小也做土匪!”“招来吧!”连长问他。“没有什么招的,任你们杀了吧!不过红军不是土匪,我们不骚扰老百姓,四处受人欢迎。我们对东北兵也是好的,争取你们一道打日本,有一天你们会明白过来的!”“这小土匪真顽强,红军就是这么凶悍!”他的顽强虽说激怒了一些人,但也得了许多尊敬。连长仍是冷冷地看着他,又冷冷地问道:“你怕死不怕?”这问话似

296、乎羞辱了他,他不耐烦地昂了一下头,急促地答道:“怕死不当红军!”围拢来看的人一层一层地在增加,多少人在捏一把汗。连长不动声色,只淡淡地说道:“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老太婆又嚎哭起来了。许多人的眼皮沉重地垂下了,有的便走开去。但没有人,就连那些凶狠的家伙也没有请示,要不要立刻执行。“不,”孩子却镇静地说,“连长,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你可以用刀杀掉我。”忍不住了的连长,跑过来用力拥抱着这孩子,他大声喊道:“大家的良心在哪里?日本人占了我们的家乡,杀了我们的父母妻子,我们不去报仇,却老在这里杀中国人。看这个小红军,我们配和他相比、配叫他土匪吗?谁还要杀他,先杀了我吧”声音慢慢地由嘶哑而

297、哽住了。孩子觉得有热的东西滴落在他手上,衣襟上。他的眼也慢慢模糊了,隔着一层水雾,那红色的五星浮漾着,渐渐地高去,而他也被举起来了!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环境描写富有表现力。“没有一个人影”的原野衬托孩子与大部队走散后的彷徨,“孤冷的月亮”则反衬孩子做美梦时的温馨。B有着“红五星”的帽子先被隐藏,后被发现,最后“红五星”“渐渐地高去”,“红五星”的多次出现隐含人物心理变化,暗示小说主题。C老太婆一开始就了解小孩的身份却对他呵护备至,百姓也乐意与这个小红军亲近、为他打掩护,这些都反映人们对红军的信任与拥护。D小说结尾看似突兀却在情理之中。连长

298、和他的东北军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孩子的视死如归、英勇无畏让连长彻底改变了立场。解析D项错误,小说以连长拥抱孩子结尾,与前面他说的“那么给你一颗枪弹吧”形成明显反差,所以看似突兀,但又在情理之中,因为连长的变化是由其内在情感的变化造成的:开始时“冷冷的看着”“冷冷的问道”,这是在不动声色试探孩子;后面“忍不住了”“跑过来用力拥抱”是对孩子至死不忘抗日的敬佩。所以D项第一句表述没有问题,错在后半部分,一是“连长一开始对红军与抗日心存排斥”于文无据,从连长后面的慷慨陈词可以看出,他更有可能原本就认同抗日的,这样他的突然转变才更符合人之常情,所以说他“彻底改变了立场”也是不对的。另外,最能打动

299、连长的,不是“孩子视死如归的英勇无畏”,而是孩子“还是留着那颗枪弹吧,留着去打日本”的话语背后那种至死不忘抗日的决心。答案D8小说标题“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 _解析要阐释标题的内涵,首先要分析这个标题的构成:“一颗未出膛”是定语,强调其尚未完全表现“枪弹”这一特征;“枪弹”这一中心语,它可以实指“枪弹”,也可以是喻体,指向充满力量的对应之物。然后,要把题目与文本关联起来,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一是指向小说情节,二是指向小说的主人公,三是指向小说的其他人物。它们都与题目存在密切的关联。还要注意答题时,除了第一点答情节是实指外,另外两点,既要突出其“未

300、出膛”的特征,又要体现与喻体“子弹”的相似性。答案指的是东北军连长要杀害孩子的一颗枪弹,但最后却没有执行;也指孩子让东北军连长留着那颗枪弹,希望他拿它去打日本。象征着小红军的精神品质,他虽未上场杀敌,却有坚定的信念、团结一致来抗日的觉悟、英勇无畏的精神;也象征着东北军连长被孩子感动,国耻家仇未忘,良心未泯。象征着中华民族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统一战线,团结一致来抗日,必将摧毁敌人,取得胜利。9小说在塑造“小红军”的形象时是如何做到真实可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答:_ _解析要分析“小红军”这一形象的真实性,可以从人物、情节、环境描写等角度切入,但要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

301、心话题。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来说,言、行、心、貌等细节都切入人物的年龄特点;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的衬托也能突出主要人物的真实性;从情节来看,大量铺垫为人物行为提供更多的合理性;从环境来看,真实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具体真实的环境的,外在环境是影响人物性格、选择的重要因素。答案正面描写孩子的言行心理,符合“小红军”年龄与身份特征。小说写孩子离开集体的彷徨,初见生人的戒备,被人羡慕时的高兴,其言行心理等细节符合其年龄特点,又符合“小红军”身份。通过合理安排情节,使“小红军”形象真实生动。小说先叙述“小红军”想念部队,后又写他向群众宣传抗日,最后写他面对东北军时的英勇无畏等,前有伏笔铺垫,后有照应升华,真

302、实自然地突出“小红军”形象。在典型环境中刻画典型人物,使之真实可信。小说描写了典型的陕北自然环境以及抗日战争时期的社会环境,符合史实,在这样真实的历史环境中刻画“小红军”形象,使其言行举止均有了现实基础,从而真实可信。通过次要人物的侧面衬托来塑造“小红军”形象,使之真实可信。小说一方面通过老太婆等百姓对小孩的呵护、掩护以及连长受感化等言行来正衬其形象,另一方面通过东北军的蛮横言行来反衬其“小红军”形象,使之更加真实。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动遵礼法。父岳,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清

303、泰中,为左拾遗。以母老乞归就养,改监察御史。晋初,入为主客员外郎。少帝领开封尹,奏为巡官,命典文翰。少帝即位,拜刑部郎中,赐金紫。初,岳仕后唐,尝居内署,至是温叟复居斯任,时人荣之。周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太祖善之。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

304、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温叟恶其名不取。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就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命吏辇归邸。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帝曰:“其父有清

305、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温叟子炳、烨并进士及第。(选自宋史刘温叟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B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C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D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

306、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具言”后引出刘温叟上奏的内容,应与后面文字断开,排除A项、C项。“人主非时登楼”是中心事件,不能断开,排除B项。答案D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乞归,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表示此类意义的词还有“乞归养”“乞骸骨”“致仕”等。B拜,指授予官职。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等。C内艰,古代常指遭逢母亲丧事。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孝。D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

307、称号。解析乞归养、乞骸骨和致仕都是请求回家或退休的意思,并没有表达奉养父母之意。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温叟为人厚重方正,遵循礼法。他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他先后还担任过左拾遗、太常卿、监察御史等官职。B刘温叟正直无私,唯才是举。他负责科举时,被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废黜,他也因此被贬为太子詹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公正无私的。C刘温叟清正廉洁,抵制腐败。御史府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追赃处罚的财物补充,刘温叟厌恶赃罚之名,因而不取用。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

308、。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最终,其子炤被提拔为太子右赞善大夫。解析“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错误,原文是“旋复本官”。太常卿是其父刘岳的官职,此题共两处错误。答案A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1)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5分)译文:_ _(2)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5分)译文:_ _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

309、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纳:接受。启封:打开封印。苦节:坚守节操。(2)清操:清廉的节操。录:录用。庶:希望。劝:劝勉。答案(1)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还不打开封印,他坚守节操(的行为或品质)更加明显。(2)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参考译文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为人厚重方正,举动遵循礼法。其父刘岳,任后唐太常卿。温叟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书法。清泰年间,任左拾遗。因母亲年老请求归家养老,改任监察御史。后晋初年,入朝任主客员外郎。后晋少帝兼任开封府尹时,上奏推荐他为巡官,任命他掌管文翰。少帝即皇帝位后,授任他为刑部郎中,赐金

310、紫朝衣。当初,刘岳在后唐任职,曾经官居内署,到这时温叟又任此职,当时人都认为刘家很荣耀。后周初年,升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录取进士十六名。有人向皇帝诬陷他们,皇帝发怒,废除了其中十二人,把温叟贬任为太子詹事。温叟实际上并无私心,后来几年,那些被罢免的人又相继考中。建隆元年,任御史中丞。遭母丧,退居西洛,不久恢复本官。建隆三年,兼任判吏部铨。一天晚上回家从宫前走过,太祖正与中黄门数人偶然登明德门西楼。温叟的前导人员偷偷地知道了,告诉了他。温叟下令像平常过皇宫那样传呼。第二天请求朝见时,温叟说:“人主在不该登楼时登楼,则近臣都希望得到恩赐和宽恕,京城众军也希望得到赏赐。我之所以呵道而过,是想向人暗示

311、陛下不是时候不会登楼啊。”太祖认为他做的对。御史府旧例,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就以罚款补充。温叟厌恶罚款之名而不取用。开宝四年染病,太祖知道他贫穷,到他家里赏赐器币,几个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太宗在任晋王时,听说他清廉贫苦,派人送给他钱五百千,温叟接受下来,存放在厅西舍房中,并让府吏封缄后复加印记再走。第二年重午节,又派人送去角黍、执扇,所派的人正好是去年送钱的人,看见西舍封记还在,回来后告诉太宗。太宗说:“我的钱尚且不用,何况其他人的钱呢?从前接受下来,这是不想拒绝我;现在过了一年都不打开封印,他坚守节操(的品质)更加明显啊。”命令官吏用车载回官邸。这年秋天,太宗在后苑

312、侍奉太祖用宴,在谈论当世有名的清节之士时,详细讲述了刘温叟以前的事情,太祖再三叹赏。雍熙初年,他的儿子刘炤被罢免徐州观察推官等待铨选,因为家贫到朝廷(登闻鼓)请求审查自己的资历和劳绩。等到皇帝诏见时,太宗问他是谁的儿子,回答是刘温叟(的儿子)。太宗很悲伤,召宰相来谈他(刘炤)的事,并且说当今大臣很少能有比得上他(刘温叟)的了。于是问他:“刘炤应当充任什么官?”宰相说:“免除待选作为厚恩。”太宗说:“他的父亲有清廉的节操,录用他的儿子入朝做官,是希望能够表示劝勉。”提升刘炤为太子右赞善大夫。刘温叟的儿子刘炳、刘烨并进士及第。(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插田歌(节选

313、)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妇农夫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解析B项“能看到远处田塍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意思是远望田塍像条线,一片白水波光参差。答案B15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

314、不同?(6分)答:_ _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古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诗绚丽多彩,有的诗却质朴无华。有的诗语言明朗,有的却含蓄,言此意彼。有的诗平易近人,有的却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语言的美,体会其内蕴。插田歌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场对话。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接着六句以自己的听觉写出农民劳动的情绪。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出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

315、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_,_”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2)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答案(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16、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网络时代来临,快餐文化开始_,并且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校园。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曾经,学生们捧在手里阅读的是课外书或经典名著,现在,学生们捧着手机、盯着电脑,更偏爱微博或各种网络文字。快餐式阅读和传统式阅读其实各有长短,(),但是,这种典型的快餐阅读很可能_, 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要想真正进行让心灵能够得到净化的阅读,传统式阅读仍是上选。人类通过阅读纸质文字来传承思想文化的历史已数千年,网络阅读不过数十年

317、而已,就阅读效果而言,二者不能_。网络阅读不过是一种浅阅读,而传统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充实思想,增加底蕴,提升品位,可以让读者静下心来体味一种_的心境。所以我们还是多多地捧起书本阅读、拿起笔杆写作,做一个有思想境界、有文化底蕴、有人格修养的人吧!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大张旗鼓揠苗助长一概而论流连忘返B大行其道欲速不达相提并论流连忘返C大行其道揠苗助长相提并论逐宕失返D大张旗鼓欲速不达一概而论逐宕失返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大行其道:原指某种学术、道术正在盛行。现指某种新潮事物流行,成为一种风尚。大张旗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

318、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大。文中形容快餐文化盛行,应该用“大行其道”。欲速不达:想求快速,反而不能达到目的。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根据下句“时间和精力没少花,但收获寥寥”,应该用“欲速不达”。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事不加区别地放在一起谈论或同等地看待。一概而论: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文中将“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相比较,应选“相提并论”。流连忘返: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逐宕失返:指随逐时俗,而不知返归根本,有贬义。故选B项。答案B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

319、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B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莘莘学子的青睐。C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D由于科技手段不断更新和图书数字化进程加快,让电子阅读等新的阅读方式凭借快捷、有效、即时交互式、易查询的特点,获得了众多学子的青睐。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由于让”使画线句子无主语,应去掉一个,可排除B、D两项。“凭借”缺少宾语,应为“凭借的特点”,排除A项。而“莘莘学子

320、”指众多学子,前面的“众多”赘余,也可排除A、B两项。故选C项。答案C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很多读者朋友虽然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B虽然很多读者朋友迫于时间的限制,更多地选择了快餐式阅读C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虽然是迫于时间的限制D虽然很多读者朋友选择快餐式阅读是迫于时间的限制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A、C两项的主语是“很多读者朋友”,与原文后一分句的主语“这种典型的快餐文化”不一致,属于转换话题,故排除;D项,叙述重点在“迫于时间的限制”,与下句不衔接,也排除。故选B项。答案B20下面是一则通知的

321、主体部分,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学校打算于5月18日在学术厅举办天府文化专题讲座。我们应邀到了天府文化研究专家赵教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讲解、图文并茂的材料,为大家带来具有天府味的文化大餐。请各班班主任认真宣传和组织,拜托同学们踊跃参加,提前到达学术厅,等着赵教授到来,听取他的精彩讲座。答:_ _解析(1)“打算”属于口语,通知应该用书面语,所以改为“计划”;(2)“应邀”是受到别人的邀请,此处是邀请赵教授,属于对象错误,改为“邀请”;(3)“拜托”是敬辞,请人帮忙办事,属于对象错误,改为“希望”;(4)“等着”属于口语,改为书面语“等候”;(5)“听取”改为“聆听”,表达

322、尊敬之情。答案(1)“打算”改为“计划”(2)“应邀”改为“邀请”(3)“拜托”改为“希望”(4)“等着”改为“等候”(5)“听取”改为“聆听”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6分)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

323、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答:_ _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用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人物(或对象)事件原因或结果”的格式组织语言即可(要注意字数限制)。本则新闻共4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即:2019年4月2128日(时间),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对象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由“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等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结果);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

324、马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答案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周国平先生说:“人是一种讲究实际的植物,他忙着给自己浇水、施肥、结果实,但常常忘记了开花。”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指导命题材料与中央电视台有句广告词“人生只是一段旅途,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沿途欣赏风景的心情”的含义吻合。“结

325、果实”就是“结果”,而“开花”就是“沿途的心情”。也就是说,这里谈论的是,在人生的过程中,如何去享受生命的过程。考生在构思立意的时候,首先要把这个提升到人这个层面,这是写作构思最基本的要求。而在对“开花”进行挖掘的时候,要学会化实为虚,不要再从本身去寻找,而要去寻找发掘“开花”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如“开花”代表生命的过程和出现的美好。考生在写作的时候,不要为了让观点更加全面而采取面面俱到的写法,只要重点谈“开花”这个点即可,其他的点到为止,否则就会冲淡主题。当然,为了更好地展现主题,考生需要把其他方面以衬托(包括主题上衬托和文字上衬托)的方式写出来。例文哪一朵花为自己而绽放漫步花园,惬意地享

326、受着云树的荫蔽,满目的葱茏,满足的微笑。正欲合上双眸,她却惊异地发现,原本一贫如洗的绿漠上,那么多的星星点点,那么美,那么耀眼,却似乎没有一朵为自己而绽放。是不懂花语,还是过于自私?想想,开花,不就是历练、萃纯么?开花,所经历的吞吐吸纳,难道不就是生命的孕育?日落日出,悄无声息,或绚丽,或灿烂,或丰韵;渐变,而至突变。弄花非人人可做;花语,亦非人人可懂。花之需求,花的性情,实在象征着一切生命本原和本质。有道是,“落红不是无情物”。亘古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早已缀满无边无际烂漫花形花色花语的动人密码。这样想着,还有什么可担忧、怀疑,甚至抱怨的?总有人不依不饶,给出种种理由:播种施肥不就是为了丰收的果

327、实么,花不能吃,整这些好看不中用的花瓶为的什么?此一态度,看似颇通人情,也许颇有市场,但我们即以井蛙之见浅俗思之,如果没有美丽的花儿为自己招来蜂蝶与鸟雀,它又何以结果?没有多彩的花儿为这个世界“张灯结彩”,你我又如何把握前进的方向?历史又怎会如此厚重而灿烂?所以,常有人只会为最直接的目的而埋头苦干,这本无可厚非,不过正因此,他似乎忘了,某个本不该放弃或忽略的过程或环节,往往却是导致困难、碰壁或者失败的因缘。此刻记起,先人曾给了我们这诗意般哲理启示,“也许,就是那不经意的一转身,命运之神便与你擦肩而过。它只能哀叹着在你陷下去的洞上附上一层薄薄的春泥,插上一朵蒲公英,承载着下次的希望顺着朝阳渐行渐

328、远。”因此,在辛勤耕耘的过程中,我们不能迷失自我,不妨常提醒自己:结果,也许不是最重要的,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哪怕开花那一瞬,都不要轻忽,更不要忘记!因为它们,同样的美好,或者一样的不好,都是我们的机缘偶合,只要你或参与,或注目,或洗礼;只要初衷还在,过程动人,哪怕有点惊心,有点恍惚,又何妨它们依旧风神。其实,我们本不需如此纠结徘徊,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一直都盛开着一朵洁白的雪莲,这个十足物质化的社会,我们也渐渐物质和实际化了。孩子们抛开了童真,少年郎抛开了梦想,中年人抛开了希望,老年人抛开了回首。如果有一天,我们在贫瘠的原野上看到了一束花,一丛绿,是不是还会感到惊喜,顿觉心颤?为什么不

329、让这惊喜持续,这心颤留守?灿耀漫山的花朵,何尝不是永恒的乐趣与希望?浮生若梦,无妨就当它是梦,尽兴地梦它一场;世事如花,无妨就当它是花,从容地赏它无限。无论如何,不要忘却开花和畅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如同我们欣赏云起云落,仰观朝霞万千变化。点评开头设置一幅浪漫惬意的花下休憩图,化虚为实,新颖,视觉冲击力不小。人的情绪随花流动,第2段主观性一转,紧扣文题,引发下文强烈审思。接着紧紧围绕“开花”做文章,阐释“开花”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启迪,并推衍得出“生命或事物的任何过程和姿态”,都“同样的美好”的主旨性结论。第7自然段承上所言行文逻辑,寻找“没有一朵(花)为自己绽放”的原因,丰沛了文章内涵。末段再次表明“不要忘却开花和畅梦的所有过程和姿态”的强烈意愿,强化主旨。文章想象力较为丰富,语言优美、雅洁,交替熟练使用各种表达手段,如疑问、假设、排比和对偶句,无学生腔,显示出扎实的语文基础。精美词句,富有一定的哲理性和画面美感,令人浮想联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