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955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6届高考历史(全国通用)二轮复习第一部分板块一 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宏观框架知识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为两大阶段:早期(先秦时期)国家属松散的政治联盟,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秦至清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专制制度逐步加强。2秦至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要线索:一是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中央官制的演变上、实质在于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变化;二是中央集权的加强,表现在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上,实质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三是选官用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考点一宗法制与分封制1宗法制(1)特点:嫡长子继承,以血

2、缘为纽带,等级森严。(2)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的稳定。(3)内容按血缘亲疏、远近确立起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及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4)作用强化了王权,保障了贵族特权。强调血缘关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分封制(1)目的: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2)对象:王族、功臣和先代帝王的后代。(3)内容:主要是分封土地和人口。(4)作用周王室与诸侯国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边远地区得到开发,疆域扩大。(5)瓦解春秋时遭破坏,战国时各国推行县制,秦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考向1从历史概念的角度考查宗法制的内涵及影响(2015浙江文

3、综,14)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审题方向宗法制审题关键否定式选择题、宗法制内涵及影响辨析选项考向2从“礼制”角度考查分封制的特点(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审题方向西周的分封制调动知识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朝觐述职的义务,有严格的“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还实

4、行班爵制度规定诸侯的等级,周王是最高统治者即“天子”,王以下有公、侯、伯、子、男五等。辨析选项有关宗法制、分封制题目的解题技巧制度宗法制分封制关键词“世卿世禄”“凝聚宗族”“血缘亲疏”“家族祖宗”“家庭关系”“嫡庶之辨”“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分封授民”“授民授疆土”“拱卫王室”“随从作战”“朝觐述职”“交纳贡赋”“等级森严”“相对独立性”实质是家族内部根据血缘亲疏,确立的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统治阶级内部根据宗法血缘关系,联合同姓及异姓贵族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核心内容是规定了周王与诸侯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技巧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

5、,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的内容只要材料说的是这方面的内容,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的内容考点二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1皇帝制度的建立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立,皇位世袭、皇权至高无上是其突出特征。2中央官制的演变(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政事、监察、军务,彼此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2)汉中外朝制度,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使相权有所分散。(4)宋“二府三司”制,增设参知政事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5)明废丞相、设六部。明成祖设立内阁,皇权专制加强。(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考

6、向3从制度创新角度考查古代政治制度(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审题方向秦汉政治制度的演变朝议制度关键信息“议于群臣”“皇帝裁决”辨析选项考向4从君权与相权的斗争考查君主专制的强化(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由此可知,该朝臣()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

7、反对三省六部制审题方向三省六部制理解材料“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古代中国与近代英国的内阁制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形式上都有权力分散、权力制衡的性质,但本质上完全不同。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立法、司法、行政大权全由皇帝掌握;西方三权分立的目的即在于防范专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同理,明代内阁制的创设是废除宰相制度的直接产物,也是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而近代英国内阁制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发展的成果。考点三地方行政制度沿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时期具体史实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

8、设郡守、郡尉、监御史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宋朝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明朝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事和监察考向5从地方行政区划沿革看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加强(2015上海单科,9)“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A隋朝 B唐朝C北宋 D元朝审题方向地方行政区划沿革史实依据“都省”即行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并为一级政区

9、名称。辨析选项考向6从用人机制角度考查中央集权的加强(2015山东文综,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审题方向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审题关键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辨析选项总结古代地方行政嬗变的规律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中国巩固国家统一及深入政治体制改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从经验方面看,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的创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从历史教训的角度看,中央集权体制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也有明显的弊端,如地方无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而且古代中国始终没有消除地方割据的根源,中央

10、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考点四古代中国的选官与监察制度1选官制度的演变2监察制度的发展过程及作用(1)发展过程(2)作用考向7古今中外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2015安徽文综,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这体现了()A地方无选官权 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 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审题方向选官制度信息推理“河南尹”“想自己选一位名士”说明地方有选官权;“推举孝廉”说明是汉朝的察举制而非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贵戚相命”反映了权贵干涉控制察举制,体现了察举制的

11、弊端。调动知识近年高考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等选官制度的题目很多,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命题考查角度主要有:汉代察举制的利弊及影响;唐代科举制度的选拔范围及其深远影响;古代中国、西方选官制度的不同及其对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复习备考时,一方面要关注隋唐、北宋及明清时期对科举制的具体改革及其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将其与古代和近代西方的官员制度进行比较,明确科举制的利弊及其对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复杂影响。高考预测原创押题押题1“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材料所述文化传统,其根源可以

12、远溯到()A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B周朝开启的“家天下”时代C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形成D汉朝儒家倡导的“纲常名教”押题2阅读下图,判断下列有关该图反映的制度说法正确的是()A创立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C相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君权D加强了中央集权押题3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皇帝对官员常有一种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他离不开官员;另一方面,他又近乎本能地认为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下列哪些属于皇帝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而采取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元朝设中书省明朝废丞相,设内阁A BC D押题4据记载,宋代御史之责是“纠察

13、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辨,小事则奏弹”,从宰相到一般小吏,都在御史监察弹劾之列。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同时,皇帝还常派遣路一级的官员到各地监察,这就是外任御史。对以上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御史的权力和地位超过了宰相B重视地方监察,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制度建设,形成监察体系D御史有权廷辩,有效制约君权押题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A分科考试 B以德治国C公平竞争 D学而优则仕押题6元世祖忽必烈曾概括说:“中书省是我的右手,枢密院是我的左手,

14、御史台是我用来医两手的”。这反映了当时政治运行机制的基本特点是()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B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分设C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鼎立D中央与地方既分权又相互制衡押题7有学者认为:“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且“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唐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二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物,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元刘孟保等南台备

15、要材料三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出现的问题。(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行省拥有的权力。(3)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看法。(4)综合上述材料,就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谈谈你的认识。二轮专题强化练板块一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2015汕头高三调研,1)唐德刚:“这是一种从部落主义(tribalism)演化出来的职责不分、组织松散、以

16、封君个人为中心的一种原始性的部落制度”。他所说的制度是()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井田制2(2014临海联考)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3(2015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说:“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列强之间订立国际条约都要把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等家庭小事,写入国际公法,以维持世界和平。”“列强”的做法()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维护了宗法制度C导致分封制崩溃 D促使了礼

17、崩乐坏4(2015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5(2015浙江深化课程改革协作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A察访推荐 B血缘关系C皇权独尊 D相权调整6(2015湖北部分学校高三调研)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

18、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7(2015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6)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8(2015海南单科,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

19、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A郡县制 B分封制C井田制 D宗法制9(2015天津六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B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D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10(2015保定高三摸底,5)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行省

20、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1(2015课标全国卷,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12(2015宜宾高三调研,2)著名学者赵汀阳说:“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可见,科举制度()A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B根除了潜在的

21、反叛力量C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D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二、非选择题13(2015南京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荀子荀子臣道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韩非子韩非子南面材料二大哉,我宋之祖宗容受谠(正直)言,养成臣下刚劲之气也!朝廷一黜陟不当,一政令未便,则正论辐凑(聚集),各效其忠,虽雷霆之威不避也。宋何坦西畴常言材料三帝(太祖)尝览孟子,至“草芥”“寇仇”语,谓:“非臣子所宜言”,议罢其配享。诏:“有谏者以大不敬论。”(钱)唐抗疏入谏曰:“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帝鉴其诚恳,不之罪。孟子配

22、享亦旋复。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李)仕鲁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遂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捽搏之,立死阶下。明史卷一百三十九(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与韩非子关于君臣关系的相同主张。在“人臣”对君主命令的态度方面,两人观点又有何不同?(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君臣关系良好的表现。(3)材料三中明太祖对两位大臣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指出其反映的君权特征。(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的主要因素。14十八大强调廉政建设,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廉政制度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使丞、御使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使。御使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使、监察使,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材料二宋初统治者认识到官员的俸禄与其廉洁的关系,

24、实行了一项精简官员编制、合并州县、提高官吏待遇的政策。州县官员编制精简后,每位州县官加俸五千钱,之后又不断增加各种额外的津贴。与其他朝代相比,宋朝给予官员的俸禄待遇是最为优厚的。宋代的这种高薪制,对于官员的廉政有正面的保障作用。宋史材料三朱元璋坚持“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的观点,立下了“杀尽贪官”的决心,制定峻法,惩治贪官。大诰就是其重典治贪的具体表现。大诰中普列各式酷刑,如断手、斩趾、阉割、枭首、凌迟等三十多种。朱元璋还创造“剥皮实草”之刑,凡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朱元璋还建立了厂卫制度,锦衣卫直接绕过国家正常的司法机构进行缉捕、拷问,其主要惩治对象是不法官吏。(1)

2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的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试分析其出现的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和明初廉政措施的特点并分析明朝产生这种廉政特点的原因。(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古代哪些经验教训?学生用书答案精析第一部分板块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东西方世界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向例析考向1辨析选项A项体现的是分封制,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B项体现家谱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的是宗法制中世袭的特点,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说明不依靠亲族关系来选官,体现不出宗法制及其影响,故D项错

26、误,符合题意。答案D考向2辨析选项材料中虽有“三公”,但无“九卿”,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答案A考向3辨析选项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故C项错误;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4理解材料据“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答案C考向5辨析选项隋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县

27、二级制,故A项错误;唐朝地方行政区划为道、州、县三级,故B项错误;北宋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为路、州、县,故C项错误;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故D项正确。答案D考向6辨析选项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故A项错误;“避亲”就是防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考向7调动知识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答案C原创押题押题1A根据材料中“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份的区别很是敏感”等信息可知,题干描述了夏商周时期开创的宗法制度所形成的宗法观念,故A项正确。押题2

28、C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故A项错误;三省之间体现权力的分散,并不是相互制衡,故B项错误;三省长官均是丞相,体现了对皇权的制约,故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押题3B为了避免“帝国的事情会坏在这帮家伙手里”,皇帝采取削弱分割相权的措施。汉武帝设中朝,成为新的中央决策机构,削弱三公的地位,故正确;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枢密使、三司使分别削弱宰相的军权、财政权,故正确;元朝中书省权力很大,威胁到皇权,故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听命于皇帝的内阁,故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押题4C御史能够监察百官之首的宰相,但权力和地位低于宰相,故A项错误;B项不够全面,宋代还设御史监察

29、中央官员,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宋代重视制度建设,形成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系,故C项正确;御史为皇帝监察官员,有效加强君权,故D项错误。押题5C分科考试是一种考试方式,并不能构成“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和“永久的生命力”,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科举考试并不体现,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士族特权的垄断,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故C项正确:“学而优则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故D项错误。押题6C三权分立是近代西方政治的概念,故A项错误;材料不是体现政令的草拟、审批和执行,故B项错误;元朝在宋朝官制的基础上实行一省制,中书省有行政权,枢密院负责军事,御史台监察“左右手”,故C项正确

30、;材料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押题7(1)制度:郡国并行制。问题: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国家行政命令难以在封国内推行;威胁中央集权。(2)权力: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行省拥有紧急事务处置权(任答2点)(3)看法:顾炎武肯定了郡县制(社会不可倒退实行分封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于集中。(4)认识:正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加强对地方管理是维护统一的需要;中央强化对地方管理的同时须适当放权以增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中央政府对地方管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任答2点,言之有理也可)二轮专题强化

31、练答案精析板块一训练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B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职责和家族组织严密,故A项错误;分封制是封君将土地、人口分封给诸侯臣下建立封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地有很大的独立性,分封制使权力分散到各级奴隶主手中,导致职责不分,组织松散,故B项正确;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C项错误;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A唐代最能体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是三省六部制,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权制衡,一方面保障了君权的加强,同时也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故选A。3B中央集权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毋

32、易树子”意思是不要更换太子,“毋以妾为妻”意思是不要以妾为妻,“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维护的是宗法制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列强”订立条约内容中没有体现分封制内容,故C项错误;“列强”的做法维护了宗法制度,不能体现促使了礼崩乐坏,故D项错误。4D题干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问题,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均不符合题意,故A、B项错误;宗法制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与“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不符,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反映了君主的“家天下”和官僚政治的“公天下”共存,故D项正确。5C察访推荐是汉代选官方式察举制的核心,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古代宗法制的核心,

33、故B项错误;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相权调整主要是涉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6C从材料中该朝设政事堂处理政务,设枢密院和三司分别管理军事、财政,推断符合宋代二府三司制。直到明朝朱元璋才废除宰相权力,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故B项错误;宋代二府三司制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与加强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7D注意题目设问是“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材料中作者观点为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这体现在秦朝三

34、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元代中书一省制,故A、B、C项错误;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直接废除了丞相,故D项正确。8A9A从“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可知宋朝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正确;宋朝加强中央集权,故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世家大族问题,故D项错误。10A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作者认为行省制是郡县制的发展,是两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故A项正确;行省制的主要着眼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C项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认为“行省制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故D项错误。11A从材料可知汉宣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

35、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12C13(1)相同:人臣要效忠君主。不同:荀子认为如果对君主有利可以抗命;韩非子则主张人臣对君主要绝对服从。(2)表现:君主胸怀宽广;大臣正直敢言;政治风气良好。(3)不同:宽恕;严厉。特征:专制独裁;随意武断。(4)因素:传统思想的影响;君臣的个人因素;君主专制体制。14(1)特点: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使,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负责。背景:秦朝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后,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一直存在。目的:澄清吏治,削弱地方势力,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2)宋初特点:运用经济手段减员增俸来促进官员廉洁自律。明初特点:反腐败极端化、非理性明初原因:阶级矛盾尖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高度强化。(3)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保证官员正常合理的薪酬;廉政应以人为本,制度反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