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918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近现代史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学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 近代中国的落伍与沉沦第一讲 列强侵华史学法指导:1、注意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中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各个时期列强侵华的背景。2、从侵华国家、侵华活动、侵华手段及列强关系等几个角度分析各个时期列强侵华的特征。3、客观、辩证地分析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双重影响。知识整合:主要侵华战争:主要不平等条约:主要侵略手段:重点难点:一、对西方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几点认识: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重要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就是基于工业革命后列强商品输出的需要而发生的;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后所签订的条约都反映了第二次

2、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输出为主要经济侵略手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从开始到失败都与世界法西斯势力的兴亡密切关系。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在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其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3、从规模看,战争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深。4、从结果看,除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争失败外,其他都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基本原因都是由于中国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腐败。5、从影响看,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灾难,使中国的主权、领土和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3、也是造成近代中国长期贫困的根源。二、侵华过程及阶段特征1、打开门户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开始(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社会根源: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侵华目的:抢占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侵华方式:武力打开国门,签订不平等条约;主要侵华国家: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最高的英法美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俄国;列强关系:以勾结为主。主要特征: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2、瓜分狂潮和半殖民地社会的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至“一战”)。社会根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进行和各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侵华目的: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侵华方式

4、:掀起瓜分狂潮,再到“以华制华”;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英法俄等老牌殖民国家势力下降,美德日等新兴国家势力上升;列强关系:矛盾日趋尖锐,争夺多于勾结。基本特征:侵华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政治上,由掀起瓜分狂潮到逐渐实行“以华治华”政策;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过渡;文化侵略也日益加剧。3、两次世界大战和大战期间日本两次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与结束。社会根源:与两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侵华方式:从扶植各派旧军阀到扶植蒋介石新军阀,都是“以华治华”;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一战”使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在战争中经济崛起的日、美成为侵略、争夺中国的主要对手,日本两次独霸中国局面的形成与结束是主要

5、特点。4、美国的扶蒋反共和朝鲜战争(19451953)。社会根源:“二战”改变了主要国家间力量的对比,美国实力膨胀,确立了世界霸权,推行“冷战”政策;侵华国家:主要是美国,随着其扶蒋反共政策和侵朝战争的失败,列强侵华历史基本结束;侵华方式:利用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以华治华”,用孤立、封锁、包围等手段遏制新中国。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的消长侵华势力的消长和变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在侵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直接反映。限时训练: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侵华史和一部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进入重要的发展阶段

6、开始于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中日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法国侵华特点不包括A 重视宗教侵略B 着重对西南边疆的侵略C 从追随英国侵华到与俄国结成侵华联盟D 侵占领土野心特别强3、下列对近代前期中国历史特点的叙述中正确的是社会变化剧烈生产方式呈现出复杂性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沉沦中上升A B C D 4、西方列强曾经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了许多侵略权益,其中对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危害最大的是 A 开埠通商 B 协定关税C 割占土地D 赔偿银两5、甲午中日战争和中法战争相比,共同之处包括都发生于西方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战争都是首先从中国境外爆发的战争都以清朝在军事上

7、的失败而告终所订不平等条约都涉及资本输出的侵略方式A B C D 第二讲 近代以来中日、中美关系的演变学法指导:1、注意结合美日资本主义国内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分析其近代侵华的原因及表现。2、结合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及国内形势的变化分析两国对华政策的调整。要点梳理:一、美国侵华与中美关系的演变:(一)近代中美关系的演变:1、19世纪中期:背景:美国 开展,资产阶级要求加强 ,但美国实力尚弱,而且致力于西部领土的扩张。表现:中美 及中美 条约,在侵华中充当配角,以追随 国为特征。2、19世纪末20世纪初:背景: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成为 ;列强在华掀起 。表现:1899年,美国提出“ ”政策,从此有了

8、 的侵华政策,取得在华 地位。一战期间, 两国激烈争夺中国, 暂时独霸中国。3、一战后初期:背景:一战后美国、 、 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及军备竞赛。表现:九国公约使美国第二次以“ ”政策打破了 的局面,重新取得在华 地位。4、三四十年代:背景:30年代,日本发动 事变,并进一步扩大对华侵略。表现:美国对日本侵华经历了由 到 再到援助中国抗击 的演变。5、二战后:背景: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而 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到 ,扶蒋反共。与国民政府签订 ,美国商品形成独占局面。(二)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1、50年代:背景:新中国成立 后,中美国家利益和

9、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为首的 冷战对峙。表现:美国推行对华 政策,外交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2、70年代:背景:美国国内 及在 中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 ,同时在资本主义世界 地位动摇。表现:1971年 秘密访华;1972年 访华,中美关系实现 ;1979年中美中式建立 关系。3、80年代90年代;背景:美苏争霸中美国重新采取 政策及中国 的提高;冷战结束后,美国企图 ,霸权主义抬头。表现:中美关系 ,在 问题上磨擦不断;90年代北约袭击中国 ,中美关系降至 。二、日本侵华与中日关系的演变:(一)近代中日关系的演变:1、19世纪末: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 增强;为

10、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及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制定“ ”。清政府 ,刺激了日本侵略野心;列强默许或 日本侵略中国。表现:1895年发动 ,签订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2、一战期间:背景:日本趁一战期间欧美列强 之机,大肆在东亚扩张;表现:1914年日本出兵中国 ,并提出“ ”。3、三四十年代:背景:经济危机使日本受到严重打击,国内 尖锐,日本建立 专政,疯狂对外扩张 。蒋介石的 政策给日本提供可乘之机。表现:日本先后发动 事变、 事变及 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二战后中日关系的演变:1、五六十年代:背景:战后 “冷战”对峙;日本追随美国;表现:中日关系处于 时期;2、七十年代;背景;

11、正常化的推动,日本要求推行 的外交政策 ;中国的 提高,国际地位上升。表现:1972年,首相 访华,中日邦交实现 ;3、九十年代以来:背景:二战后对日本 清算不彻底;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积极谋求 地位,军国主义思想抬头。日本历届政府一直未能对侵略战争进行 。表现:近年来,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日本国内 抬头, 死灰复燃,严重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规律认识:一、近代史上美国侵华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美国侵华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试概括指出其主要特点,并结合史实加以说明,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何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经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政策的原因是什么?从

12、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你能得出什么认识?近代各阶段的特征及原因: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无论是政策上和步骤上都追随欧洲列强,借助于英法等侵华机会获取侵华权益,以侵华中充当配角。原因:这一时期美国实力远远赶不上欧洲列强且致力于西部领土扩张、忙于内战,其扩张重心在西半球。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加快了侵华步骤,逐渐取得在华优势。原因:美国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首位,在西半球 霸权确立的情况下,加强了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列强的争夺。一战后华盛顿会议美国以“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打破了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便利了对华扩张。原因: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积极推行“

13、金元外交”,这与日本独霸中国相抵触。二战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扶蒋反共”。原因:控制中国是美国二战后全球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企图在中国建立稳定、统一的亲美政权。现代各阶段的政策及原因:新中国成立后至60年代,美国对中国采取了“封锁、禁运、孤立”的敌对政策。原因: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20世纪70年代,调整、改变对华政策,结束了中美对抗,逐步实现关系正常化。原因:美国出现“滞胀”危机,侵越战争遭到挫败,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战备上处于被动地位。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对华既合作又斗争。原因: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又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这使美国既要寻求与中国的合作,

14、又惧怕中国的强大对其构成威胁;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国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推行霸权主义。认识:美国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变化,决定了其对华政策的变化。美国的对华政策,一切以自身利益为转移。二、中日关系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及其特征:1、友 好交往时期:西汉至唐朝。2、对抗与友好并存时期:明后期至清晚期。3、日本侵华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中。4、冷战对立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1972年。5、友好交往中一波三折时期:1972年至今。触类旁通: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国家实力的变化是基础。国家利益的得失是动力。地缘政治的存在。如英国对欧洲的势力均衡政策;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

15、友好关系。各国的历史传统。如近代俄国、日本、德国的侵略扩张与他们的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传统密切相关。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企图重温军国主义的旧梦均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限时训练:1995年4月,马关条约百年百人访问团来到日本,在当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的春帆楼举行纪念会,说马关条约让台湾脱离中国,是台湾人“不幸中的大幸”。试结合马关条约日本割占台湾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评价上述观点。课后练习:阅读下列材料: 1898年9月16日,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舰队护送援军在鸭绿江的大东沟登陆;17日上午返航时,突然发现敌舰,丁汝昌当即下令迎敌,各舰响起了战斗的警报。当时我方有镇远、定远两铁甲舰,致远、靖远、

16、经远、来远、济远、平远、超远、扬威、广丙、广甲十兵轮,镇中、镇南两炮船,另有鱼雷艇四艘,计有大小舰船18艘,共31000吨。敌方有吉野、严岛、松岛、桥立、扶桑、千代田、秋津州、高千穗、浪速、赤诚、比睿、西京丸等战舰12艘,共38000吨。北洋舰只轮机旧,航速慢,但有两舰吨位比较大,火力强,装甲厚;日本舰只式样新,航速快,但最大的舰只却只有4000吨。双方舰队装备虽各有优点,但总的来说是敌强我弱。 章开沅、陈辉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上文,中国还是日本的装备较为优胜?(2)假设你是当时中国的将军,你会采用什么战略应战?(3)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你认为与战舰素质是否有关系?还有其他原因吗?

17、试加以说明。第三讲 中外反动势力的关系与列强侵华的影响学法指导:1、理解历届反动政府与列强的关系及其原因。2、辩证、客观地分析列强对中国侵略所造成的影响。知识整合:一、列强侵华与历届反动政府的关系: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共同镇压太平天国的基础上,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2、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3、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帝国主义又扶植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死后,英国、美国扶植直系和桂系军阀,日本扶植皖系、奉系和晋系军阀,使中国陷入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4、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后,帝国主义又选中蒋介石为侵华统治工具,而汪精卫则更是日本侵华的傀儡。可见,“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是相

18、互关联的。如果不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就不能消灭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反之,如果不推翻地主阶级,就不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二、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及其影响:侵略:1、政治上:破坏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破坏中国的国防主权;控制中国海关,从关税税率到海关行政管理,直至关税征收使用,中国海关基本权利逐步落到外国人手中。破坏中国司法主权,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领事裁判权;破坏外贸自主权,始于南京条约附件中规定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干涉中国内政。2、经济上: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时期。战前以商品输出 为主,战后以资本输出为主。3、文化上:主要通过教会、学校、报刊书籍等途径,传教布道、举办慈善事

19、业等方式进行渗透,强制性地进行文化移植,推行殖民主义的奴化教育。影响:使中国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开始沦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西南门户被打开;甲午战争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陷入。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 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是造成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根源。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入,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促进中国觉醒和探索:农民阶级太平天国、义和团,地主阶级禁烟运动、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民革命,无产阶级中共领导的新民主

20、主义革命规律认识:一、中国历届政府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及其实质关系:1、与清政府的关系“闭关自守”对抗暂时和好再对抗完全屈服2、与北洋军阀政府的关系 袁世凯时期 袁世凯死后到北伐战争时期 3、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实质: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与历届反动政权既有勾结又有矛盾,但勾结是主要的。因为列强的目的在于变中国为其殖民地,既损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也危及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有矛盾的一面;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反动势力在镇压人民革命方面能达成一致。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形成过程和基本特点1、含义: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

21、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2、形成过程开始鸦片战争中南京条约的签订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马关条约的签订完全沦为半殖民地辛丑条约的签订深化北洋军阀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概括其在各阶段的表现)三、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及其启示

22、1、巨变:社会性质: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矛盾: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阶级结构:从原来单一的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结构变为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经济结构:由原来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发展为半封建与半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形成多元化经济结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从原来独立自主的世界大国沦落为屡战屡败、任人宰割的东方弱国。外交国国防观念逐步更新。外交上由原来的闭关自守逐步走向世界,由夷夏之防逐步转变为中外平等交往;国防观念也发生了

23、由重陆轻海到海陆并举的转换。思想文化发生了巨大变迁。由“天朝上国”和“世界中心”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承认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变:由原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一党专政到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专政。2、启示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卓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吹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一部近代史也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

24、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探索史,它昭示我们:反帝反封建必须同时进行,缺一不可。任何单一的反帝或反封建斗争都不会取得成功。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和大多数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才能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这一历史性的巨变。四、列强侵华和中国的近代化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中国近代化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在帝国主义允许范围内的现代化,即不根本改变封建政治向资本主义制度靠拢的改变。洋务派是其最早的代表。一种是突破帝国主义许可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从而实现现代化。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是其先驱。中国

25、封建社会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之所以没有正常发展起来,使中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原因就在于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固然,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自然经济起了瓦解破坏作用,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仅遭到具有特权的外国资本的排挤,而且无力抗拒在中国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支持代表地主阶级和买办官僚资本利益的军阀势力。封建的土地关系、商业高利贷资本和一切前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及其上层建筑,由于受帝国主义的维护而得以继续存在。帝国主义的侵略阻断了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的独立发展道路,使中国成为半殖民地的同时,又处于半封建的境地。因此,在近代

26、中国,面临两个问题:如何摆脱帝国主义统治和压迫,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如何使中国近代化。这两者密切相关。以首先解决近代化问题为突破口显然是不可能遥,中国近代史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只有解决民族独立问题,才能谈得上近代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五、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的危险,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戊戌变法,试图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挽救民族危亡;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走上武装推翻清王朝的革命道路,承担起民主革命的领导责任;农民阶级自发掀起了反抗斗争,形成了义和团运动,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号,反抗外来侵略;以慈禧为首的封建统治者完全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统治

27、工具,并企图以“新政”挽救统治危机;地主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则转化为立宪派,他们反对革命,期望清王朝改行君主立宪制,富国强兵。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应说明中华民族已经觉醒。限时练习:近代中国曾经两次受到日本大规模侵略,简要分析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内外原因。为什么两次战争结局不同?分别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课后练习:马克思认为:“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受极卑鄙的利益所驱使,而且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也很愚蠢。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根据这段材料概括指出19世纪西方殖民侵略对中国产生的主要影响。结合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影响说明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上一讲课后练习参考答案:(1)从数量看,中国占有优势(中国大小船18艘,日本12艘),但从总吨位、轮机新旧、航速快慢等来看,中国居于弱势。因此从整体看,日本装备较为优胜。(2)中国的战略应是: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充分发挥吨位比较大、火力较强的两舰的作用,或以这两舰掩护其他舰只,寻机歼敌。因敌舰速快、舰只总吨位大于我方,不可与敌硬拼。(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创见的答案可适当加分)(3)有关系,但不是根本的问题。中国战败的原因,还与清政府政治腐败;慈禧的主和与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致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一败再败;清军军备松弛,不少官兵临阵脱逃等因素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