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99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学地理教育中地学教育浅析 编辑整理 安徽 周兵地学以地球体系为研究对象,涵盖地球表层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学教育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于初、高中教材中。一、推进地学知识的普及是很有必要的地学所涉及的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在当今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并成为推动(或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特别是现代资源、能源危机的出现,资源、环境意识的日渐增强,地学知识日益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重视,已成为当今社会成员必备的自然科学知识。传统地质学随一系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不断向纵深发展,不断向相邻学科渗透,使之成为地学发展中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地学研究正飞

2、速发展,新的现象、规律不断被认识,新理论正不断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新能源、资源的使用,新的地矿理论在不断的补充和研究。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地学基础素质较差,地学知识的普及明显滞后,已不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力普及和推广地学知识势在必行,而教育又为很重要的方式。地学教育作为一门基础教育门类引起了国际地学界的重视,已将其列入国际地质大会的议题之中。我国考虑当前地质环境的一些问题,连续三年“地球日”的宣传主题都与地质有关:1998年-海洋地质;1999年-防治地质灾害;2000年-地质环境保护。旨在通过这样的主题来贯彻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精神,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二、地学

3、教育具备教育的可实施性-师资前提我国早在系统地质学形成之前,地学教育就已经初现端倪。春秋时期, 老子 “浑天说”中的对立统一思想;北宋时期,沈括的中描述的“予奉使河北,遵太行而北,山崖之洞,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在我国思想界及地学领域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两千年前对很多矿物作了评述,明代李时珍的中还记载了160多种药用矿物,堪称药用矿物“大全”。采矿技术在我国古代已十分发展,在找矿方法上-曾写道:“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均科学地体现了找矿的捷径。而正规系统的现代地学教育

4、是在地学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上才真正建立起来。我国目前较系统的地学教育始于清末,并形成完整教育体系:地质类高等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地质系的专门性地质学教育,以地质学理论与实践为主要内容;综合性及师范类大学地理系的专门性地理教育,以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教学内容。地理教育,尤其是师范类地理教育是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社会输送综合性人才,同时又为基础教育培养了大批师资,是实现全民地学教育传播的重要使者。与纯粹地质教育相比,地理教育更具优越性,起到联系自然与社会的桥梁作用,更能充分体现地学教育的特点。地理学历来分为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两大部分。岩石、土壤、水、生物、大气等构成了人类生存的五大自然环境

5、要素,自然地理就是研究这些要素的特点及其相互作用的,而自然地理环境又是地球长期演化发展的产物,并随地球的不断演化而变化。因此,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地质学。另一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生产,地学与人类的天然联系使地学成为自然与社会的纽带。钱学森先生曾于1982年第二届地学部大会上强调了地理学的这种纽带作用,并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地球表层学”的新概念,从而地理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得地学教育变得切实可行。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地质行业要走向市场,走向社会,就必须提高全民的地学意识,也就离不开地学教育。让从事地质事业以外的人了解和掌握地学

6、基本知识,既是当今社会成员自身修养和素质的体现,又为他们了解地质学、积极主动地接受地质部门的技术咨询与服务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有利于地质行业向市场迈进。师范教育在营造地质行业进行市场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具有正规化、周期短、普及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正规化指系统的地学教学,有全国统一的教材及教学大纲;周期短是师范教育既有四年制本科教育,又有相当数量的两年制专科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普及广是指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明显多于地质类教育,更具优越性;综合性强则是受教育者可以在所学地学各科内容基础上将自己所学综合运用。从目前教育设置来看,几乎每个省地市以上都有高等师范教育及相

7、应的地理教育专业设置,为传播地学知识创造了师资前提,这些师范生毕业后又大批走向基础教育岗位,从事地学宣传、教育,因而教育面很广。三、加强地学实践素质教育是重要渠道地学作为研究地球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需要在实践中将理论深化,即通过研究地球的整个环境来体现其特征面目。如果单纯在实验室里解决理论问题是很不够的,因为那仅仅是一种理想模型或假设模拟状态,得到的结论不能适用于任一地区,因此整个野外环境就自然成为实践的最佳实验室。在野外搜集、积累资料,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整理分析,综合归纳到理论规律中来,然后指导实践,就像毛泽东同志所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样

8、才能更好地客观地掌握规律,指导生产。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九七年暑假我带领校地理园二十三名学员到淄博进行夏令营实践活动,在老师指导下,让学生找石头,看构造,做地质图,甚至发现了一些小的化石,得到了在地理园内所不能的感受,尤其在博山溶洞,亲眼目睹“正在形成”的溶洞景观。回来后,他们办板报,做宣传栏,写小论文,在学生所在班,甚至在全校学生中反响很大。这样的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兴趣,增强了直接感知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了具体鲜明的表象,便于掌握理性知识。四、地学教育目前存在问题地学教育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已为众多地学界人士所接受,但目前地理教学还

9、很难完全承担这一使命,并且高考导向问题导致一些高校地学专业纷纷更名,与经济挂靠,以期改变命运,但不利于地学教育师资的培养。虽然现已开始“3+x”综合试点,并日渐成形,但仍有众多观望,亦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地质学与地理学研究和教育采取两条腿走路,尽管近些年来全球变化等综合性计划的实施,促使地质学与地理学不断渗透,但仍感两者衔接不足,师范教育甚至并不正规,教学内容深度、广度不够,要求低,实践性差,对培养全面素质的师资造成不良影响,难以承负全民地学教育的重担。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突出表现在虽大量引用地质学中的研究成果,但未经深层消化;另一方面地学新理论、新概念不确切,未随地质学的发展更新而日显陈旧,

10、知识老化严重,大、中学教学参考书缺乏而空洞,已渐不适应现代地理教育的环境而单一性表现很突出。专业导向模糊不准。在全球变化中,一味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忽视地球内部因素的巨大作用的宣传;再如在地质灾害方面,不能正确地运用实践历史效应进行恰如其分地评价与分析,使受教育者易产生宿命论等一些模糊思想;忽视地质成因的多解性和复杂性,使受教育者产生地质学不可靠,甚至不科学的错误想法与念头。同时,在中学教育中,社会与高考的共同影响,愿学的少,有兴趣的少,高考报考的少,质量差,造成师资培养过程中生源数量、质量均显不足,师资培训条件差,实践性差,造成无法及时补充新师资的情况。凡此种种,都直接影响了教育师资的质量,

11、直接影响了进行地学教学的效果,不便于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发挥作用。五、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发挥地学优势根据几年来地理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加强中学地理教育,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利用所学地学知识将自然、人文两大部分完美结合,并为经济建设服务。建立一支精干的地理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首要问题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地理教育的基本建设,应大力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提高他们从事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并定期组织地学专家讲学、研讨,组织野外实地实践教学,让他们及时了解国际国内的地学学术新动向,新理论、新成果、特殊人文和灾害自然地理等理论,让地理教师自感不足,去弥补不足,自觉搜集整理有关新的地学资料,完

12、善自己所学,在教学中做到自我培养。加强基础教育,健全培训机制基础教育是地学教育中师范教育的延伸。从现状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发展的今天,基础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地学教育亦为重要的一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地理教育不被重视,学生对地球的了解仅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中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树立探索奥秘的精神极具迫切性,师资更显其重要性,师资培训要健全起来,经常性地进行专业性的继续再教育工作是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通过现代网络技术或国际地质网站联系并了解一系列新的地学理论与知识,以扩展教学广度和深度。面向广大群众进行地学宣传教育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公民素质的一大表现即资源意识的增强。让公民了解地球,了解环境,了解初步地学知识,尤其是提高公民正确的地球观,从而合理地认识和利用自然,特别是地质环境资源,防止地质环境的恶化,提高忧患意识。可以通过每年“地球日”的活动进行全面宣传,建立完善的地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通过各种传媒宣传地质环境,加大教育力度,来增强全社会的地质环境保护意识,造福千秋万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