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年级6月月考历史试卷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讲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写道:“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2近代有学者称:“封建社会这个名词的正确定义,就是名义上在一个王室的统治下,而实际上土地权和政治权却被无限制的分割:每方土地上都有它的大大小小的世袭主人,支配着一切经济和政治上的权利,形成一种地主与附属土地的农奴的现象。”这种封建制度普遍推
2、行的结果是( )A.初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C.导致了统一国家的分裂 D.削弱了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3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A. 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B. 官僚机构日益膨胀C. 君主专制走向没落 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4新唐房.礼三本 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 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
3、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B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C.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杜会特征 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5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材料反映出A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B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不复存在C旧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被中央集权取代6中国古代战争比例变迁表 先秦秦汉魏晋南
4、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北方87%76%61%68%50%29%26%南方13%24%39%32%50%71%7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根据表格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从整体看来古代战争分布南北大体平衡B宋以后的战争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C民族矛盾突出的时期战争明显变多 D战争爆发的频率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呈正比7费孝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描述为“差序格局”,即“以己为中心,按照有差等的次序形成的关系网络。”这种差序格局的结构方式普遍存在于中国传统社会之中。其中,父子、兄弟关系是最基本的层次,是“差序格局”的模板,其它各个层次都从这里获得其构造原则。如同乡关系、师徒关系、君臣关系。据此可知,“差序
5、格局”A产生于儒家三纲五常思想 B使先秦血缘政治得以延续C可能阻滞社会结构的更新 D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9林则徐曾上奏皇帝,认为:英国以船坚炮利而称强,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一遇水浅沙胶,万难转动,若至岸上,更无能为,其强可以制,其富不足夸。这折射出A.先进中国人对战争形势的清醒认识 B.英国政府尚未做好发动战争的准备C.国人对世界的认识要有渐进的过程 D.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精神10针对皇帝强烈地反对某条约的某条款,大学士桂良告诉皇帝说:“夷人最怕花钱,任其自备资斧;又畏风尘,驻之(北京)无益,必将自去。”此事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C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
6、侵华时期11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其中的“转折点”应该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IQ无限”是一项益智类游戏,其规则是根据所提供四个提示猜答案,每一个提示都与
7、答案有关系。例如“自称 始祖 楚国 脏话”答案就是“老子”。下面一组IQ无限 “南京条约 八一三事变 五四运动 五国机制”,答案是A北京 B宁波 C广州D上海141842年,“中国人爽快地接受了英国人提出的值百抽五之核定关税,最简单的原因是,这个税率比现有的(清)帝国税率还高,现有关税平均只有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尽管非正规的杂费很高。”这反映出清朝统治者A对外政策灵活务实 B认识到闭关已无必要C受西学东渐的影响 D国家主权观念较淡薄15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A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C
8、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对两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16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民族主义直到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开始分享或获得全部权力时,才呈现其近代的形式。在19世纪中期以后,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民族主义推动了西欧民主化进程 B民族主义因工业革命而得到进一步促进C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性质有变化 D民族主义推动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发生171922年10月,中共党员杨匏安曾指出:“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发达(展)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军阀官僚手里,目前革命第一步,就是打倒封建特权。为增大革命势力起见,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应联合作战,这是毫无疑义的。”下列对杨
9、匏安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成为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揭开了国民大革命的序幕C富有创见的探讨了革命战略和策略 D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18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A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B创建责任内阁制C制约袁世凯专权 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19太平军占领上海后,清朝海关瘫痪。以下为1854年的一段公告,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谨告在华美国商人:签名于此的金能亨副领事奉命告知在上海的美国公民,他从美国驻华公使馆获得指令:鉴于目前的形势,
10、只要清国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自由出入港口而无需交纳海关税,那么,美国船只也只需在出发港提交文件,而无需出具清国的海关结关证明( )A美国此举损害中国关税主权 B清政府授予列强进出口免税特权C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 D外商利用租界阻碍中国经济发展20孙中山说:“中国的各省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 不是分裂的不是不能统属的。而且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美国之所以富强,不是由于各邦之独立自治,还是由于各邦联合后的进化所成的一个统一国家。所以美国的富强,是各邦统一的结果,不是各邦分裂的结果。中国原来既是统一的,便不应该把各省再来分开。” 材料表明孙中山的主要观点是A.反对各省自治和实行联邦制
11、度 B.建立美国式的联邦共和国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主张民族独立21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改革,其原则是“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也。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声称“事穷则变,安危强弱全系于斯”。该原则表明清政府( )A意识到政治变革对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性 B对近代化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充分认识C已基本赞同维新派提出的社会改革方案 D仍然没有冲出“中体西用”的思想藩篱22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12、( )A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B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展开爱国运动23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241924年教育社会学家陈启天在国家主义与国民教育的改造一文中说:“自从五四运动以来一切教育的材料均起了一个大大的改变:人人以为有国家色彩的教材太狭隘,不如采用含有世界色彩的教材;记述战事的
13、教材太残酷,不如采用歌颂和平的教材较合人道;培养爱国思想的教材太危险,不如培养文化的教材可赞赏。”从材料可以得出( ) A五四运动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观念 B军阀政府试图通过教材控制青年的思想C巴黎和会淡化了国人的世界意识 D民国时期的文化教育具有半殖民地色彩25毛泽东在强调人民政协的作用和性质时讲道:“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材料意在说明( )A人民政协已没有存在的必要 B人大与政协职责应各有侧重C政府决定健全民主集中制度 D国家要放弃多党合作的制度26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
14、例。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制度的刚性和建设性力量,真正实现让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不少党建专家称其为“改革开放以来最全、最严党纪”。与之最相应证的政治制度应该是( )A代议民主制B分权制衡制 C议会共和制D监察制27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政治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主要指的是(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28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
15、案是( )A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B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C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D从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2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 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这则新闻报道说明当时A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B.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C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30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分(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
16、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表明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B权威的产生和村干部的选任由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决定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D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31“国家要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鼓励、指导和帮助合作社经济的发展;要鼓励和指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逐步以全民所有制代替资本家所有制”。上述文件内容应出自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共同纲领C1954年中
17、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2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331955年,周恩来在某一国际会议中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一会议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确立 B.文化领域提出双百方针C.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D.三大政治制度正式确立34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
18、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A我国全面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35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探索区
19、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3620世纪70年代初蒋介石曾声明:“我们宣布退出我国所参与缔造的联合国。同时声明,对于本届大会所通过的此项违反宪章规定的非法决议,中华民国政府与全中国人民,决不承认其有任何效力。”材料表明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 美国政府已经放弃了对台湾的支持和控制蒋介石决意走台独道路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A. B. C. D.37“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
20、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中美开始正式建交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浦东特区的积极开发38以下为新中国参加的某一国际会议的5项议程: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附属国问题;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促进。据此判断,这一会议( )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来39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写到“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 )A建国初实行“一边倒”政策 B支持联合国的工
21、作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美关系缓和 40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战略。对此战略理解正确的是( )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潮流 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提升区域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是一个区域集团化的组织和体制A B C D二、综合题(题型注释)41(20分)近代日本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两次打断中国现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近代中国与日本,现代化的最初历程十分相似。但不同的是,为了适应新的外部条件,日本吸取中国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很快地进行了自身调整,比较快地进入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并且学着西方列
22、强的样子,通过对外扩张,满足了这种转型所需的资本积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不仅强占了中国的台湾,还向中国索取了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后来又逼迫中国交出了收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白银赎金。中国被迫开始向西方列强大举借债,而日本却用这笔战争赔款建立了现代化的八幡制铁厂和国民教育。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的历程材料二 在全面侵华的8年间,日本占领了中国城市总数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这些城市聚集着中国几乎全部的现代化工业。这些工业,有的直接损毁于炮火之中,有的因战争而失去运转的条件导致关闭,有的被迫内迁损毁于途中。在沦陷区,日军不仅任意掠夺公私财产,还截留税收,把持金融,并建立起
23、依附于日本的以掠夺中国资源财富为目标的殖民地经济体系。据1995年中国政府公布的数字,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直接财产损失是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是5000亿美元。荣维木抗日战争的历史启迪材料三 1937年8月10日,松沪会战爆发前三天,就有146家工厂、重15000吨的设备,随同2500多名技术工人,在弹火纷飞下从上海向西部转移1937年,后方仅有工厂63家,1938年增至219家,1940年为571家,1941年达到1138家。与此同时,中国现代大学的内迁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此外,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与工农大众的结合,在参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建、发展与巩固
24、的同时,也把现代文明的因素带到了中国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陈勤重估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原载于中国改革2005年第8期材料四 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在其领导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身体力行地进行着民主政治的实践,不仅普遍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豆选”等民主选举的形式,让目不识丁的农民也有了行使自身民主权利的途径。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把民主、自由等现代理念带到最偏远落后的传统乡村。这一时期是中共积累建政经验最丰富的一个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实际上是建国后中共领导下的全国政权的一个雏形。杨圣清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1)根据材料一,分析日本国家
25、现代化的起步和加速与中国有什么关系?(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5分)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抗日战争为中国现代化探索积累了哪些新的有利条件?(9分)42(20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致力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材料二 60年代前半期,中国政府与蒙古、尼泊尔、缅甸、巴基斯坦、阿富汗五国圆满地解决了边界问题。其中,中蒙有四千多公里的边界从未划定,
26、地形复杂,再加上两国间的历史纠葛,蒙古对中国的戒心较重。为此,中方确定了以下谈判原则:基本维持现状,稍作调整;争议地区,按目前管辖情况,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感情,通过友好协商,进行适当调整,求得公平解决。摘编自中国当代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后,中美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而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引发了国际上出现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I材料四 过去14年,上合组织走出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之路,始终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构建和谐地区,以
27、协商一致原则处理国家间关系和上合组织事务,始终奉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以及对外开放原则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共同促进本地区和世界的稳定、和平与繁荣。李克强在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首脑(总理)理事会上的致辞(2015年12月14日)请回答:(1)分析归纳材料一反映的外交政策及意义。(4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政府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立场。(6分)(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谈谈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6分)(4)据材料四,上合组织14年的经验对我国今后处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有何借鉴意义?(4分)答案BAACC BCCCB DDDDB BCAAA DBDAB DCDC
28、B CCDBB CCADA41【答案】(1)吸取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历史教训,实行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道路。挑起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对日割地赔款,通过掠夺中国加速自身现代化。(6分)(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在沦陷区实行残酷殖民统治、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5分)(3)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学校、学者迁到内地,大批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投奔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使中国广大边远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传统乡村受到现代文明的影响。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为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设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积累了经验。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后饱受外来侵略的屈辱历史,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任意三点得9分)42【答案】(1)政策:“另起炉灶”。意义:它使新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4分)(2)立场: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照顾双方边民利益和民族感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6分)(3)处理:发挥美国在中日关系交往中的积极作用;隔置争议,消除隔阂,加强沟通、合作,继往开来;警惕中日交往中的右翼势力死灰复燃。(6分)(4)意义:合作共赢,平等互利(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协商一致;结伴不结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