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68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专题综合测试5个体的稳态与调节.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专题综合测试(五)个体的稳态与调节(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2010海口检测)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长素和乙烯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促进果实的发育与成熟B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是受基因组控制的C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的任何部位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几乎所有生命活动都受到植物激素的调节解析:细胞分裂素通常分布于幼嫩的根尖、萌发的种子和正在发育的果实等器官。答案:C2(2010绵阳检测)某同学查阅生物学资料得知:“植株的幼叶能合成生长素防止叶柄脱落”。为了验证这一结论,该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植株进行实验,实验中所做

2、步骤的正确顺序是()选取3株同种、大小和生长状况一致的植株,分别编号为甲株、乙株、丙株将3株全部去掉顶芽将3株全部保留顶芽将甲、乙两株去掉叶片,保留叶柄,丙株保留幼叶;再将甲株的叶柄横断面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乙株叶柄横断面不做处理将去掉叶片的甲、乙两株叶柄横断面均匀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观察三株叶柄脱落情况ABC D解析:首先要选材,其次要去掉顶芽,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结果造成干扰,因此有的选项排除。在B项和D项中,的处理缺少对照,故排除D。答案:B3如图所示,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A向光弯曲生长,

3、背光弯曲生长B直立生长,向光弯曲生长C图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D图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解析:图中由于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片,故直立生长;图中,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单侧光照使向光弯曲生长;图中由于胚芽鞘没有尖端,对光不产生反应,背光弯曲生长;图中固定植株,旋转纸盒,植株向右弯曲生长,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弯向盒开口方向生长。答案:D4(2010北京西城模拟)某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幼果,可能出现的是()A种子明显增多 B形成无子果实C部分果实脱落 D果实生长不受影响解析:因题目

4、交代该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则不能形成无子果实,B错误;低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能防止落花落果,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则可能会导致落花落果,形成幼果后使用则会引起部分果实脱落。答案:C5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A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B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C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D用生长素或其类似物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时要使用较高的药剂浓度解析:A为顶端优势现象,植物的顶芽部位生长素浓度低,优先生长,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高则生长受到抑制。B为植物根的向地性,近地侧高

5、浓度生长素抑制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生长。D为利用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而对单子叶植物水稻却没有抑制作用。C项则是向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少生长慢,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生长快,故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答案:C6(2010西安名校联考)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正常受粉形成幼果后,用较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喷洒可能会导致部分果实脱落B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起主要作用的是乙烯C低浓度的2,4D可作除草剂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D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增加

6、芦苇纤维的长度以提升芦苇品质解析: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作用表现为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要除去小麦田间的双子叶杂草,是利用了高浓度抑制生长的原理。答案:C7(2010成都诊断二)下图表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B靶细胞识别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脂蛋白C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D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合成肝糖原解析:从图中看出结构Y是下丘脑,激素Z为胰高血糖素,下丘脑某一区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岛A细胞,同时胰岛A细胞也可以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因此激素Z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靶细胞识别

7、激素Z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血糖平衡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激素Z主要促进靶细胞加速分解肝糖原。答案:A8(2009山东理综)下图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方式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传递迅速B方式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三种传递方式D方式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解析:本题以图示的方式考查了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几种方式。图示中的三种信息传递方式分别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如下: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分泌后经血液循环运输到靶细胞处作用于靶细胞的过程;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过程中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的

8、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这一靶器官的过程;对应于教材上的实例是神经元产生神经递质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靶细胞)而完成兴奋传递的过程。显然,在体温调节中三种方式都存在。方式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信息传递缓慢,且存在反馈调节,方式不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速度相对较快。但方式也是需要通过体液的,因为上个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是经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组织液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的。答案:B9(2009安徽理综)某学者曾做过如图a所示的实验,黑暗中,在天竺葵的同一叶片的不同部分分别滴加一定浓度生长素溶液、水和14C标记的葡萄糖,待充分作用后,得到如图b所示的结果,其阴影部分表示具有放射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9、)A实验结果说明生长素有很强的吸引力与调运养分的效应B加水是作为实验对照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可能与它能调运养分有关D放射性葡萄糖分布均匀是受单侧光的影响解析:题干中没有叶片接收单侧光照的条件,放射性葡萄糖的分布不均匀与单侧光照无关。由图可知:14C标记的葡萄糖涂在叶片上方,最终只有涂生长素的一侧有放射性,滴加清水的一侧没有放射性,说明生长素可以调运营养物质,在促进果实发育方面,可能与此有关。答案:D10(2009长沙模拟)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没有和的参与B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C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量明显增

10、加,则和的量可能会减少D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解析:当人体受到寒冷刺激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的一些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再通过垂体分泌的激素而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则代谢增强,产热增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是通过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完成的。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可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故相应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因负反馈调节作用,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量明显增加,则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答案:A11(2010清苑调研)如图是反射弧示意图。其中E表示感受器、A表示效应器。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处进行电刺激,则在A、E处均

11、能测到膜电位变化B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将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C处进行电刺激,则B处将会出现兴奋传导现象D处进行电刺激,能引起C处释放递质、传递兴奋解析:图中兴奋的传导方向是EDCBA。处进行电刺激,因突触部位兴奋单向传递,则C处不可能释放递质、传递兴奋,在E处也不能测到膜电位变化;处进行电刺激,则该处膜内电位应是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答案:C12(2010福建模拟)关于脊椎动物和人激素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转化为血糖B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C摘除小白鼠的垂体后,其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将减少D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具有微

12、量、高效的特点解析:A错误: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C错误:摘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就减少,而甲状腺激素的减少会促进下丘脑对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D错误:并非所有的激素都能作用于全身,如促甲状腺激素只能作用于甲状腺。答案:B13下图为人体局部组织示意图,据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会引起图中部分的液体增多B在发生过敏反应时的通透性会增强C如果该图为胰岛的局部组织,摄食后,B端液体胰岛素含量明显高于A端D中的液体成分来源于和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和血糖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作出合理判断的能

13、力。代表淋巴,代表淋巴管壁,代表毛细血管壁,代表血浆,代表组织液,代表细胞内液。淋巴中的液体成分只来源于组织液。答案:D14(2010上海卷,16)如果母亲的血清中不含凝集素抗A和抗B,而父亲的血清中含凝集素抗A,则后代红细胞膜上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有凝集原A B有凝集原BC有凝集原A和B D无凝集原A和B解析:本题考查人类的血型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由题意知母亲为AB型血,红细胞膜上有凝集原A和凝集原B,父亲的血型为B型,红细胞膜表面含凝集原B。即母亲基因型为IAIB,父亲的基因型为IB_,则子代基因型为IAIB或IBIB或IAi或IBi,因子代无O型血,故红细胞膜

14、上不能同时无凝集原A和B。答案:D15(2010东北三校联考)成年健康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可能出现的情况是()解析: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小白鼠下丘脑的部分结构被破坏后,体温不能维持恒定,环境温度低,其体温也低,则其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类似于青蛙等变温动物,即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耗氧量减少。D项错误的原因是耗氧量的多少并非单纯与酶的活性有关。答案:B16(2009广东理基)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而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A反射弧的

15、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缩手相关肌细胞数量多少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是非条件反射,中枢在脊髓,现象是条件反射,中枢在大脑皮层;两个现象中现象参与条件反射的神经元数量更多些,而与二者缩手反应的相关肌细胞数量相当。答案:B17(2009四川理综)病原体对不同免疫状态小鼠的感染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也无法产生B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仍能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C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体液免疫无法

16、产生D正常小鼠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加强了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解析:本题考查了免疫的相关知识。吞噬细胞缺陷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受损,特异性免疫可以进行,因为抗原不一定要通过吞噬细胞暴露,可以直接传递给T、B淋巴细胞完成特异性免疫的过程;B细胞缺陷小鼠虽无法合成抗体,但可以通过细胞免疫对胞内寄生病原体产生免疫反应;T细胞缺陷小鼠体内的抗原呈递作用不能完成,但体液免疫中抗原是可以直接传递给B细胞完成体液免疫的;吞噬细胞吞噬病菌等没有特异性。答案:B18(2010中山四校联考)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

17、速,反应强烈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其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解析:A错误: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并不能引起过敏反应,而是产生抗体结合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形成致敏靶细胞;B错误:图中再次进入的过敏原与首次进入的应是相同的,否则不能引起组织胺的释放;C错误: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其调节方式为体液调节。答案:D19(2010长春实验中学月考)科学家初步研制出H5N1型禽流感疫苗,应用前必须进行动物实验检测其效果,将未感染

18、H5N1型病毒的一群健康小鸡分为甲、乙两组,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甲组小鸡存活是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甲组小鸡第二次注射病毒后产生的抗体比第一次产生的多,反应更快C乙组小鸡全部死亡是因为体内没有足够抗H5N1型病毒的抗体D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禽流感病毒,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解析:病毒在体内引起的特异性免疫既有体液免疫又有细胞免疫,先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毒随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清除侵入宿主细胞的病毒。二次免疫反应的特点是更快、更强。抗体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禽流感病毒。答案:D20(2010石家庄质检一)如图所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细菌并呈

19、递抗原的过程,图中MHC分子是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与抗原(图中的a)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并移动到细胞的表面。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抗原a能被效应B细胞特异性识别B图中所示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C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将产生淋巴因子D细胞只参与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解析: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本身不具有识别能力;图中所示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与溶酶体,其中核糖体是不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它不属于生物膜系统;是T细胞,受刺激后将产生淋巴因子;图中细胞为吞噬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又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C21(2010福建质检)人的一只眼球受伤导致晶状体破裂,若不立即摘除

20、,则另一只健康眼睛也可能失明。在此类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自身晶状体蛋白的相应抗体。对此现象推导正确的是()A这是一种机体的过敏反应B正常生理状态下,眼球的晶状体蛋白不进入血液C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可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反应D晶状体蛋白一旦进入血液,就能刺激T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解析:A错误:这是自身免疫病;B正确:正常生理状态下,晶状体蛋白存在于细胞内;C错误:有抗体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D错误: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答案:B22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激素、氨基酸、蔗糖等有机物是内环境的成分B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C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

21、织液和消化液D内环境稳态就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等保持不变解析:蔗糖是植物细胞特有的二糖,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消化液不属于人体的内环境组成部分;内环境稳态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特性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答案:B23甲型流感病毒(H1N1)是一种RNA病毒,如图是该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发生免疫反应的某个阶段的示意图,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因为有吞噬细胞参与,所以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非特异性免疫B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是溶酶体,处理病毒体的过程是无特异性,处理的目的是暴露抗原D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信号分子解析

22、:A选项中人体对甲型流感病毒的免疫是有吞噬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B选项中病原体进入吞噬细胞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选项中物质最有可能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或糖蛋白)。答案:C24(2010甘肃联合模拟)如图甲是青蛙离体的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图中ABBCCD,乙是突触放大模式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刺激C处,A、D点可同时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D处,肌肉和F内的线粒体活动均明显增强C的内容物释放到中主要借助生物膜的流动性D兴奋从E到F,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解析:由图甲知,刺激C处均可引起A、D处膜电位变化,但由于CD间有一突触,故A处的膜电位先变化,而D处的后变化

23、,A错误;乙图中F为轴突末端膨大部分,形成突触前膜,为突触后膜,为突触间隙,为突触小泡,内含化学递质。由于兴奋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突触间隙向突触后膜传递,所以B、D错误;中的化学递质通过外排作用释放到中,故C正确。答案:C25(2010汕头一模)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某些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抗体B切除垂体后,血浆中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都会减少,但胰岛素增加C突触前膜内有很多突触小体,可分泌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D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在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和pH相对恒定上起重要作用解析:A错误: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某些记忆细胞可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B

24、错误:当切除垂体后,由垂体释放的生长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也减少的同时导致甲状腺激素减少,胰岛素的分泌主要受血糖浓度调节,但不直接受垂体的调节;C错误:突触前膜(突触小体)内有很多突触小泡,突触前膜是突触小体的膜。答案:D二、简答题(共50分)26(2009广东改编)(12分)如图所示,铁钉刺入某人的脚底,随即她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请回答问题。(1)当铁钉刺入皮肤时,痛觉感受器可产生传向中枢的_。此人还未感觉到刺痛之前就有了抬脚缩腿反应,调节该反应的神经中枢位于部位_()。(2)图中此人反应是一系列神经调节的结果,参与此过程调节的神经中枢有多个,包括_及下丘脑。(3)图中此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25、同时下丘脑的_分泌量也增加,使垂体的_分泌增多,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协同调节血糖、血压以应对该紧急情况。(4)此人脚底受伤后出现了红肿,医生担心她感染破伤风杆菌,立刻给她注射_进行应急免疫治疗。该方法属于_(A.非特异性免疫B特异性免疫)。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感受器的功能为产生和传导兴奋,将兴奋先传至脊髓的低级中枢,产生缩腿反应的同时将兴奋传至脑干、小脑直至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而且此过程还需要体液调节的配合,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途径,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共同完成。对于感染破伤风杆菌的应急治疗,应该直接用患

26、者的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抗毒素),能快速消灭抗原。答案:(1)兴奋(2)脊髓、脑干、小脑、大脑皮层(3)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破伤风抗毒血清(抗破伤风杆菌抗体或破伤风抗毒素)B27(2010广东综合)(12分)如图是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机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1)完成神经调节活动的结构基础是_。(2)下列能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是_。Aab BbcDcd Dda(3)图甲中有_个突触,所指结构名称是_。在中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_

27、(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4)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的膜内电位变化图。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_毫伏,与A情况比较,B种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_,导致_(离子进出膜的量)相对减少,使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解析: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与兴奋的传导。(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而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膜电位变化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3)图中有2个突触,轴突2与轴突1间构成1个突触,轴突l与神经元3间构成1个突触。图中依次表示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4)注意问的是差值,故为10毫伏,

28、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后,电位差值变化变小,可见轴突l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Na内流量减少,神经元3兴奋性降低。答案:(1)反射弧(2)D(3)2突触小泡(4)10减少Na内流量28(2010襄阳调研)(12分)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的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的意义,机体内有多种激素,能调节血糖的含量,但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请回答:(1)胰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直接感受_含量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外,还可受_发出的神经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2)当机体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时,血糖中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I/G)不同。在摄食后,I/G变_(大或小),这是由_所致;当饥饿或长

29、时间运动时,I/G变_(大或小),有利于促进_,维持血糖水平。若将胰高血糖素注射到体内,尿液中尿素的量将_,原因是_。(3)将胰岛B细胞分别接种于含有5.6 mmol/L葡萄糖(低糖组)和16.7 mmol/L葡萄糖(高糖组)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高糖组释放胰岛素多。此结果说明_。(4)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胰岛A细胞的分泌物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方案如下: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用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上述方案的错误:_;_。解析:本题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相关的实验设计能力。(1)血糖

30、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神经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2)摄食后,胰岛素分泌增多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血糖中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变大;而饥饿或长时间运动时,则相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如氨基酸等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时会产生含氮部分,在肝脏中产生尿素。(3)通过对照实验的结果可见,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4)高糖条件下,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反而减少,另外缺少对照实验,如增加一组正常条件下获得的胰岛A细胞分泌物的实验进行对照。答案:(1)血糖下丘脑(2)大血糖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而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31、小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增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时,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3)胰岛B细胞能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调节胰岛素的分泌(4)应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缺少对照(前后、空白对照均可)29(14分)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了禽流感疫情。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已经设立了专门的防治基金。科技部宣布我国已研制成功人用禽流感疫苗。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在转基因微生物细胞内合成禽流感疫苗要经过_两个阶段。(2)当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时,较好的治疗方法是直接注射康复患者的血清,因为血清中含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请问产生抗体的细胞可以由_分化而来。(3)为防患

32、于未然,应对养殖场的健康家禽采取_的方法,原因是_。(4)禽流感病毒存在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种类型,某同学想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请你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目的:探究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是否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实验原理:(略)实验材料和用具:健康家禽若干只、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特殊培养液、注射器等。(提示:可用特殊培养液配制一定浓度的禽流感病毒,但浓度和剂量不作要求)实验过程:第一步:取健康家禽若干只,均等地分为两组,编号为甲组和乙组。第二步:_。第三步:

33、_。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_。_。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遗传学、免疫学和实验设计的知识。(1)抗体的本质是蛋白质,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步骤。(2)康复后的患者血清中含有相应的抗体,抗体由浆细胞产生,而浆细胞可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3)预防接种,可使体内产生一定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若有相应的抗原入侵,能更快更强地发挥免疫效应将其清除,避免发病。(4)实验设计时要考虑对照实验,并注意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单独在培养基上培养。本题为探究性实验,预期的结果和结论要考虑全面。答案:(1)转录和翻译(漏答或答错均不得分)(2)B细胞和记忆(B)细胞(漏答或答错均不得分)(3)注射抗原(疫苗)这样可刺激家禽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4)第二步:在甲组体内注射用特殊培养液培养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在乙组体内注射等量的特殊培养液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再分别给甲、乙两组注射等量的用特殊培养液培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观察两组健康家禽的生活状况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甲组家禽存活,而乙组家禽死亡,说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可以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若甲、乙两组家禽都死亡,说明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不能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B的疫苗 25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