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57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上海市高考研究共同体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研究共同体2014学年度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复兴高级中学 付文治一、选择题(共75分)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周礼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材料反映了 A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B按照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社会关系融洽的宗族制度2、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从分裂到统一A B C D3、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

2、、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4、“春秋笔法”是作者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色的是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 C甲午战争 D戊戌变法5、汉武帝命天下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一举措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选官制度 B使儒学取得了独尊的社会地位C造成教育被儒家垄断的局面 D有力推动了儒学在民间的传播6、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需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

3、其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伐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这段话反映的基本思想是A以民为本,与民休息 B以农为本,重农抑商C以民为本,兼听纳谏 D以农为本,精兵简政7、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材料表明内阁大学士入阁由皇帝选任 行使宰相权力 取得决策大权 地位逐渐提高A B C D8、古代雅典民主制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这一做法有利于全体雅典人参与国家管理 提供

4、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确保了公民大会决策的公正无私 忽视了参与政治者的能力与品德A B C D9、公元前5世纪,雅典戏剧塑造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吸引了大量观众,成为盛极一时的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A希腊境内多山,天然良港众多 B雅典民主发展,统治阶级提倡C众多城邦出现,新的阶层崛起 D教育高度发展,惠及广大民众10、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如果全部自然界,一切行星,都要服从永恒的定律,而有一个小动物,五尺来高,却可以不把这些定律放在眼中,完全任意地为所欲为,那就太奇怪了。”这段材料表明启蒙运动的兴起和发展A在自然科学的直接指导下进行 B受到近代自然

5、科学成就的影响C符合自然界存在的永恒定律 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确立与发展11、全球通史说:“罗马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这主要是指罗马法A摒弃了罗马的风俗与习惯 B使罗马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C以自然法则为理想和指导 D服务于罗马奴隶主的统治12、有人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象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13、文

6、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资产阶级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后者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突出表现在A反对教会的权威 B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C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D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构想14、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人民主权学说丰富了法国启蒙思想15、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

7、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16、托马斯潘恩在常识中告诫民众:“君主政体意味着我们自身的堕落和失势,同样地,被人当作权利来争夺的世袭,则是对我们子孙的侮辱和欺骗。”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是A人文主义 B民族主义 C天赋人权说 D三权分立学说17、“法治”取代“人治”是近代社会区别于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确定近代社会具体法律规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人权宣言的发表 B社会契约论的出版C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D论法的精神的出版18、狄德罗百科全书说:“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有理性,就享有自由的权利不是国家属于君主,而是君主属于国家。”此言体现的主张有个人自由 权利平等 联邦

8、共和 主权在民A B C D19、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A采取联邦制 B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C实行两党制 D确立三权分立体制20、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 D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2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

9、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B C D22、19世纪中后期,“贵族每天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一个年薪100镑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受贿5000镑;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有了钱就在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这最能体现出A工业革命引发了道德危机 B工业革命导致英国政治更加混乱C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 D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3、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

10、“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A.维新变法的兴起B.辛亥革命的进行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24、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A 太平军 B 洋务派 C 维新派 D 义和团25、对“虎门销烟”最全面、准确的理解是 A林则徐主持了禁烟运动 B中国政府进行了禁烟 C.表明了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D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26、“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

11、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27、下列辛丑条约的内容,最能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A.支付高额赔款 B.划定使馆区 C.外务部列六部之首 D.承诺禁止中国人反帝28、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 D救亡图存29、“汉初,凡军国大事,天子往往召集群臣博议。博议通常是由富于行政经验的公卿、列侯、二千石以及怀藏学识的大大、博士等五类官员参加。”这种博议制度,是为了A加强君主独裁专制 B防止丞相

12、专权 C实行议会民主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0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白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A程朱理学 B陆王心学 C佛教 D道教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1912年申报载:“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同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成不谙熟。”材料表明当时中国A共和革命不可能立刻成功 B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有待商榷 C人民群众的智识有待提高 D实行思想文化启蒙的紧迫性

13、32、古希腊一位哲人曾说“男人应有男人的美德,女人应有女人的美德,孩子有孩子的德性,老人有老人的德性。”对材料最贴切的理解 A知识即是美德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强调个人道德 D认识每个人自己3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说过:“即使每一位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每一次雅典人大会也仍然会是一堆群氓。”这段话从本质上说明 A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 B雅典人喜欢辩论不务实 C雅典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D雅典直接民主的局限性34、1872年,青年阿瑟奥康纳突然开枪刺杀刚要跨上马车的维多利亚女王,在审理这起未遂刺杀案时,法官裁定这名凶手精神失常,只判他一年监禁。维多利亚女王竭力要求将这名危险分子流放国外。法官解释说

14、,对不起,女王殿下,我不能这样做,因为奥康纳罪不当此,大英帝国的法律原则不允许我滥施刑罚。最终,维多利亚女王屈服了。对材料贴切的理解是A大英帝国的渐趋衰落 B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矛盾尖锐 C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D英国女王没有改变审判的特权35、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材料反映了A中国农产品开始出现商品化的趋势 B列强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题C中国经济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开始产生二

15、、非选择题(共75分)36. (8分) 罗马法体系材料1: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如为未适婚人,则由长官酌情鞭打,并处以赔偿双倍于损害的罚金。”材料2: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3:“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

16、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问题:(1)根据材料1,概括十二铜表法的特点。 (2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 (2分)(3)根据材料2、3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分) 37 思想之自由(14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中国人恍然大悟,梁启超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和盲目崇拜科学是冲突的根源,并且认为中国重精神的思想可以矫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作者梁漱溟也为努力保卫中国文明

17、的完整性而反对科学与民主,他宣称人类的生活依赖其基本的精神,所以牺牲中国自己的精神而支持外国的道德准则和体制,这是自损其命。我们认为应该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发展本身的长处。二梁贬抑西方的物质文明,也相应地颂扬中国的精神文明,两人督促国人:“到东方去!” 相反,胡适和其他一些西化提倡者喊道:“到西方去!”吴稚晖痛骂梁漱溟为“十七世纪的无用之物”。胡适宣布,中国不但是在科学与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而且在每一方面政治、文学、音乐、艺术、精神面貌,甚至是体形都落后于西方。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问题:(1)概括材料中有关中西方文化的观点(3分)(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概述材料中各观点提出的依据及影响

18、(11分) 38. 制度变革真谛(14分) “英国近现代的政治制度是英国中世纪政治制度的延伸和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变革的并不是英国中世纪的政治体制的机构和框架,而只是变革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政治体制中的阶级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部分内容也被不断变革着,使之更加适合英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问题:试以1318世纪英国历史发展说明这一观点。(14分)39. 戊戌变法疑云(14分)材料一 1923年学者萧一山在清代通史论及戊戌政变时称:“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材料二

19、20世纪30年代,陈恭禄在中国近代史分析变法失败原因时云:“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材料三 梁启超说:“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材料四 1918年胡适在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问题:(1) 材料一、二的观点有何异同?(2

20、) 材料三、四的观点有何异同?(3) 简要说说你对材料四的理解40. 工业革命是与非(25分)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持续的工业革命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件的结果。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

21、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材料三、“生态缓解”、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生态缓解”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22、崔之远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材料四 、工业革命通过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史无前例地提高了生产率,不列颠资本从1750年的5亿英镑增长到1800年的15亿英镑、1865年的60亿英镑。新西兰的羊毛、加拿大的小麦、缅甸的稻米、马来西亚的橡胶、孟加拉的黄麻以及西欧和美国东部蒸蒸日上的工厂所有这些资源都被编入了生气勃勃、不断扩张的全球经济之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五 、(曼彻斯特)“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为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儿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儿

23、却几乎变成了野蛮人”。1835年(法)托克维尔问题:(1) 材料一与材料二针对什么问题?二者的视角有何不同?(6分)(2) 材料三与材料一、材料二的关系是什么?(4分)(3) 根据以上材料,如何看待工业革命?(15分)高考研究共同体2014学年度第一次联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 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AADACB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CDCDCCBAA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ABCCCDDBA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力0、1、1

24、、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得分3分1分1分0分31DBCA32CBDA33DABC34CBDA35CABD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 (8分) 罗马法体系(1)条文内容明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过去习惯法的痕迹。(答出一条1分,两条得3分)(2)一是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二是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每条1分)(3)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1分)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

25、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1分)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1分)37 思想之自由(14分)(1)认为应该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反对科学与民主。 (1分)主张中国应全面学习西方。抛弃传统文化(1分)中国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要学习西方的文化。(1分)(2)观点一:认为应该保卫中国文明的完整性,反对科学与民主。 依据: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一战爆发。(涉及到1分) 政治:中央集权制度适合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西方民主政治不能有效制止战争。

26、(涉及到1分) 思想文化:中国儒家的大一统、和为贵、求同存异等思想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西方科学发展应用于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 (涉及到1分) 影响:(言之成理1分) 观点二:主张中国应全面学习西方。 依据:经济:中国传统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阻碍经济近代化进程;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迅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 (涉及到1分) 政治: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腐败,战乱不断;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 (涉及到1分) 思想文化:中国封建纲常伦理、等级思想阻碍社会进步;西方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社会进步,领先于中国。 (涉及到1分)影响:(言之成理1分) 观点三:中国既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特色,

27、又要学习西方的文化。依据(略)(涉及到上述方面2分)影响:(言之成理1分) 38. 制度变革真谛(14分) 13世纪中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复兴,英国市民政治力量崛起,英国建立议会,世俗贵族和教会贵族、市民力量组成的议会即加强了社会统一,又提高了市民政治地位。(4分)15世纪下半叶,随着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英国进入君主专制时期,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势,他们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君主专制初期,英国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适应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4

28、分)17世纪上半期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发起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今后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这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此后,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6分)39. 戊戌变法疑云(14分)(1)都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是人为

29、造成的;但材料一认为是光绪帝无权也无能;材料二认为是维新派对政治的无知和编发太全太急所造成。(4分)(2) 都认为戊戌变法对中国20世纪初的历史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材料三肯定戊戌变法的积极影响;材料四认为戊戌变法遭到了当时社会的否定。(4分)(3)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发展,清政府内部顽固派力量仍占上风,知识分子中的大部分还是传统教育和科举目标,守旧力量反对戊戌变法,他们就是“老先生”;20世纪以来,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革命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清政府的新政反而使许多人对政治改革失望,许多知识分子纷纷留学,西学热潮兴起,同盟会的建立和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加剧了革命形势,激进的

30、革命力量以及不认同清末新政的人们竭力批判戊戌变法是保守,这些就是材料中的“我们”。(6分)40. 工业革命是与非(25分)(1)针对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而论;材料一的视角集中在世界市场尤其是亚洲的巨大市场对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作用;材料二的视角集中在欧洲自身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对工业革命发生的重大影响;两个观点是矛盾的。(6分)(2) 材料三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如果没有美洲产品对世界市场的贡献,英国工业革命即使发生也难以完成,共同证明了欧洲工业革命是亚非美提供的巨大的物质产品条件所导致,使其技术革新走向了一场深刻的工业革命。(4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

31、、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水平1:能把所有材料联系起来思考,提出观点(4分) 世界市场是工业革命发生和产生巨大影响的基本因素,欧洲文化因素只是决定了技术革新的首发地区特征。市场的负面性如果不加以人为心智和管理的话,人的野蛮性的一面会充分发展。 水平2:就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影响分别提出观点(2分) 工业革命发生的关键原因是 工业革命的影响一方面又一方面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材料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

32、料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回避问题(O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 水平1: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0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40.(1)第二次鸦片战争。(2分)(2)“外国人”认为:中国人顽固怀疑;中国整个制度坚硬而易碎;中国不堪一击。(4分)“中国人”认为:外国人缺乏仁爱;不给穷人以晋升机会;外国人不堪教化。(4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33、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水平1:能够从双方对对方看法的比较诠释中提出观点。(4分) “外国人”基于坚船利炮,基于满足通商、传教等需求;看到了中国制度中腐朽落后与闭关锁国带来的危害;外国人依据的是丛林法则。“中国人”基于正义和道德教化;看到了外国制度的缺陷;面对变化中的世界,中国人还存有天朝上国的思想。水平2:能依据材料提出观点。(2分)都看到对方的缺点;都基于自己的立场。基于认识的局限,没有看到对方的优点。背景:两次鸦片战争。水平3:脱离材料,或罗列材料,复述教科书的观点。(1分)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文本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能从材料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3分)水平3:能从材料中提取直接的信息。(2分)水平4: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