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古代史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材料分析练百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
2、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西周时期,贵族军事制度是宗法分封制度的重要保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不断分裂瓦解。作为军队主力的国人阶层也逐渐发生分化,很多国人逐渐沦为庶人,甚至到处流浪。这样,贵族军队就失去了基本的兵源,出现了“公乘无人,卒列无长”的现象。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军事力量
3、,在诸侯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军事改革势在必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推行一种地方征兵制度,它的基本原则是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或两年,军队的成员也由过去的以国人为主变为以农民为主。这种地方征兵制成为一种普遍兵役制,使各诸侯国有了稳定的兵源,使各诸侯目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摘编自文物中国史春秋战国时代(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军事改革的影响。3.阅读秦汉地图,完成下列要求。(1)依据地图信息,简述秦汉为什么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2)概述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积极意义。4.阅
4、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摘编自桓宽盐铁论本议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是指处理由于外国侵略所引发的事项
5、。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慢慢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借西法“制器”也叫作“洋务”了。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时候,把李鸿章办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事情称作“洋务”。此后人们逐渐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一套办法称作“洋务”。到20世纪30年代,“洋务运动”的名称出来后,“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主要是指引进西方机器那样一种新政。摘编自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盐、铁、均输”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汉代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孔子卒后,左传等典籍记载,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
6、奉祀,为孔庙之始,属“因宅立庙”的家庙。史记记载,汉高祖“过鲁,以太牢祀焉”,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汉武帝时,京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材料二 东晋时复兴儒学,南朝宋书载:东晋孝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首次在太学里建置孔庙,将“庙”字置于“屋”前,以显其要。其空间布局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思想,建置为“左学右庙”,“庙学合一”的格局已经出现。目前南京的夫子庙即在东晋学宫旧址历经改建而成。材料三 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
7、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并亲赴鲁城(曲阜)孔庙祭祀,曾下诏:严令取消民间“求财求子消灾去病”的孔庙祭祀活动,重续了国家对孔庙的管理制度。(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汉代与东晋三个时期孔庙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祭孔和修建孔庙。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高宗时,幽州始设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幽州成为中原民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融合的重要枢纽之一。后晋时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契丹皇帝有个传统,在一年之中随季
8、节的变化,到不同地方去巡幸和行猎,称之为四时捺钵。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契丹前后设置了包括幽州在内的“五京”,都具有汉文化中首都的功能。有了这些京城,辽朝皇帝巡游各地便有了较为固定的场所,使契丹的捺钵制度与汉文化的郡县制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统治国家。938年,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其目的就是想把幽州变为一个前哨指挥中心,以便继续进攻中原。1012年,辽圣宗将幽州改名为“析津府”,从此幽州拉开了作为陪都的序幕。自辽以后,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到元代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何海平浅谈辽升幽州(北京)为陪都的原因及影响(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升幽州为陪都的原因。(2)根
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升幽州为陪都的影响。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唐玄宗在诏敕中指出:“大河南北,人户殷繁,衣食之原,租赋尤广。”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荆州(治江陵县)天宝年间有3万多户。而乾符年间“江陵城下有三十万户”,百年间增长了近10倍!益州,天宝有户59万多,大中年间则“户百万,兵士五万”,也增加了近1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仅“桑蚕倍多”,质量也是全国最好的。当时绢分为8等,而河南道宋、毫两州的绢列第1等。德宗时顾况指出:“今江南
10、缘帛,胜于樵(即毫州又名樵郡。)、宋。”唐后期,在江淮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工商业城市。至德年间李华在杭州刺史厅壁记中指出:“杭州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这比唐前期洛阳开肆三千余多了10倍。白居易指出:“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杜牧也说:“今天下以江淮为国命。”而韩愈则更进一步说:“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翁俊雄唐代区域经济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区域经济演变的趋势及其原因。(2)史学界一向认为,“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析。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关系的新
11、变化,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隋朝创建科举制初始,考试从形式到内客既有鲜明的制度创新性,又有显著的文化继承性;以综合素质考核为主,考试和荐举并举,科目设置比较全面;根据专业需要采取与各科相适应的方式;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摘编自何宗海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及其对后世社会
12、的影响材料二 宋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宋大祖决定在殿上举行复试,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比较严格。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王安石任宰相后,对科学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摘编自贾志扬著宋代科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科举制产生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科举制改革的特点。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2016年5月21日,广东省博物馆邀请中山大学人类
13、学系姚崇新教授进行了主题名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讲座。其中谈到,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隋代二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佛寺从布局到建筑本身的阁楼、密檐、雕墙粉壁等都发展成了中国的民族形式。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但南北朝末期曾出现过大规模的灭佛现象,如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尽灭齐境佛教,结果“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还归编户(非编户不纳粮
14、交税),僧寺所占民田,悉数归还,三宝福财,簿录入官,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材料二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摘编自佛教传入中国后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指出佛教传入中国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展以后,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
15、方形。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定居,开给有了文宇记,形成了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此前“无意识”地出现的方城形制,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国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摘编自万艳华论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模式材料二 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域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城位,共有109坊,分三种类型。首先是市坊,东西两市,为城市商业贺易功能空间;其次是以居住为主的坊里,为域市居住功能空间;再次是功能单一的坊里,如个别大型寺院、国林、军营校场等独占一坊之地。通过这样的城市布局,唐
16、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官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荷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摘编自牛鹏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疫情防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远古到商周时期城市
17、形制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由唐到宋城市布局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朝陈邦瞻编著的宋史纪事本末中有这样一段评论: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指远古)一变而为唐、虞(指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以至于周,七国(指战国时期)为极(意为尽头,结束)。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即五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材料二 晚清启蒙思想家严复说:“若研究人心
18、、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材料三 史学家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1)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三关于宋朝历史地位的相同观点。(2)依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该观点。(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全面。)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宋之变材料一状况时间北方农田水利工程南方农田水利工程全国农田水利工程总数数量占全国比例(%)数量占全国比例(%)唐代前期8868.24131.8129唐
19、代后期3127.78172.3112据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材料二时间区域隋大业五年(609)前后唐天宝年间(742-755)唐元和年间(806-820)全国总户数(户)890754689553702746150北方户数所占比例(%)75.854.929.4南方户数所占比例(%)24.245.170.6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三时间区域北宋元丰三年(1080)南宋淳熙十四年(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元至顺元年(1330)全国总户数(户)165704741916600113711174北方户数所占比例(%)30.635.418.9南方户数所占比例(%)69.464.681.1据梁庚尧中国社会史(1
20、)指出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并分析其影响。(2)据表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指出隋唐、宋元时期人口南北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影响隋唐至宋元时期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因素。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材料二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
21、为依归。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三 晚明(15221640年)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于民生财计大有利益”。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摘编自施威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宋朝“市民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趋势,结合
22、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结合课本所学,概括宋朝分别在科技、书法、绘画与文学领域取得哪些成就。(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洪武元年明太祖召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克坚称疾不往。明太祖敕谕:“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虽起自布衣,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孔克坚急忙觐见。明太祖说:“尔年几何?”孔克坚说:“臣年五十有三。”明太祖说:“尔年虽未耄,而疾婴之,今不烦尔官,但尔家先圣之后,为子孙者不可以不务
23、学。朕观尔子资质温厚,必能承家,尔更加诲谕,俾知进学,以振扬尔祖之道,则有光于儒教。”过了几天,又召见孔克坚说:“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故尔孔氏高出常人。常人且知求圣贤之学,况孔氏子孙乎?尔宜勉尔族人,各务进学。”又说:“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整理自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材料二 洪武元年十一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谨身殿内对百官,面奉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
24、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二十日于谨身殿西头廊房下奏上位:曲阜进表的,回去。臣将主上十四日戒谕的圣旨,备细写将去了。上喜曰:“道与他,少吃酒,多读书者。”前衍圣公国子祭酒克坚记。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宣召孔克坚觐见的原因。(2)请从两份记录中提取可信内容,简述上述召见的概况,并指出这两份记录的不同之处。15.“和亲”是中国古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方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汉立国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匈
25、奴凭借兵强马壮,多次南侵扰边,给西汉造成严重威胁。为了宁边固界、稳定政权,刘邦采纳大臣建议,与匈奴“和亲”。惠帝、文帝、景帝承袭前制,继续推行与匈奴“和亲”政策,使汉匈休战得以维持60余年。西汉“和亲”与匈奴达14次,与乌孙2次,均带明显的政治针对性,或缓解边境压力,或为军事结盟之需。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血统,与西北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夷夏之别”的观念相对淡薄。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多数较为主动而开放。“和亲”多出于建立友好互信、发展双边关系的需要,拓土开疆为主要目的。寰宇四邻、目及四海,可谓“四面出击”,涉及吐谷浑、突厥、吐蕃等九个少数民族,最远伸及中亚锡尔河中游的宁远国。摘编自唐建兵汉唐
26、“和亲”政策之比较材料二 清代的满蒙联姻是五代以后次数最多、范围最广的和亲。满蒙联姻从一开始即有一个明确目的:与对方结成政治性联盟,进而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州贵族每与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都要继以政治性盟约来约束对方。天命中,努尔哈赤曾先后数次与科尔沁和喀尔喀五部贝勒举行盟誓,反复重申要“相与盟好,合谋并力”对付明王朝及察哈尔,将它们纳入自己的行动轨道。入关以后,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蒙古王公地位的升降,爵号的封削,联姻关系是连续发展还是就此中止等等,无一不以王公额附对清廷效忠的程度为转移。崔明德
27、、林恩显论中国古代和亲的类型、特点及其它(1)阅读材料一,指出唐初“和亲”与汉初“和亲”的异同。结合唐代的背景,说明差异的原因。(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清朝为何重视满蒙联姻。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 明清时期,在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作物棉、麻、桑、烟草、花生、花卉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很多农民在种植经济作物时还往往进行初级加工,或建议相关副业获取更多的收入。经营地主出现,与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注重集约经营,改良土壤、水利,进行认真细致的经济核算,注意改善劳动者待遇,以提高生产效率。其所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
28、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业、牧业、渔业,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南宋农业种植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农业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随着隋朝的灭亡,唐朝兴起。日本遣唐使回国后曾描述唐朝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公元663年,倭国援助百济水军与唐罗联军在白村江一带展开决战,百倭联军战败。(日)天智四年、六年和八年,日本派出遣唐使,与唐朝重修旧好。日本与唐朝通过贡赐关系实际上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遣唐使贡献的赠品主要有银、绢、丝、绵、
29、布等,唐朝回赠的礼物主要有书籍彩帛、香药、工艺品等。摘编自伊宁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材料二 在1629年6月的日食之前,礼部向崇祯帝提交了一份预报,其中列出了大统历、(回回历法和“新法”(西方天文学)三组预报数据。经过对日食的观测,徐光启用“新法”推算独验。在这种情况下,礼部上书请求修改历法,并荐徐光启主持其事。徐光启正式领取了修改历法的敕书关防,设立历局。他先后将耶稣会传教士罗雅谷、汤若望招进历局。崇祯历书编译或节译的西方天文学家的著作主要包括托勒密的至大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等。在征求崇祯帝的意见后,他以“节次六目”和“基本五目”的形式译撰西法,使治历有法可依,有数表可查,其中以讲述天文
30、学基础理论所占篇幅最大。摘编自邓可卉天文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时代背景,并指出遣唐使的使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崇祯历书成功编修的历史条件,并分析崇祯历书对我国科学发展的作用。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解析:(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据“约五千年
31、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可得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得出墓葬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内涵丰富;据“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影响深远。(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据“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良渚文化
32、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2.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国贵族军队失去基本兵源,不断瓦解;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2)影响:结束了贵族军事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普遍兵役制;增强了诸侯国的军事力量;加剧了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走向统一。解析:(1)背景
33、:根据材料“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建立在宗族体制上的贵族军队不断分裂瓦解。贵族军队就失去了基本的兵源,”,可以归纳为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国贵族军队失去基本兵源,不断瓦解;根据材料“各诸侯国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在诸侯争霸中立于不败之地,军事改革势在必行。”,可以归纳为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改革。(2)影响:根据材料“它的基本原则是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兵役一年或两年,军队的成员也由过去的以国人为主变为以农民为主。”,可以归纳为结束了贵族军事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普遍兵役制;根据材料“这种地方征兵制成为一种普遍兵役制,使各诸侯国有了稳定的兵源,使各诸侯目的军事力量大大
34、增强。”,可以归纳为增强了诸侯国的军事力量;加剧了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推动国家走向统一。3.答案:(1)秦朝:灭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加强了对西南夷的控制;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汉代:设立13州,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夺取河西走廊等地,设立敦煌等郡;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2)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推动了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解析:(1)根据秦汉地图和所学知识,分别从两个朝代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进行分
35、析,秦朝可从统一全国、实行中央集权、北击匈奴、南征越族、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行说明。汉代从加强中央集权、打败匈奴、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等进行说明。(2)根据所学,从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等角度分析总结。4.答案:(1)目的: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协调农工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措施:重农抑商。理由:汉朝以农为本,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打击商人大贾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军费压力。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可归纳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根据材料“农商工师各得所欲,
36、交易而退”可归纳出协调农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可归纳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为了达到(1)中所述的目的,汉代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措施。汉代建立之初,由于连年的战乱,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而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人民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实施了“重农抑商”的发展策略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达到(1)中所述的目的。5.答案:(1)差异: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能。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
37、群。差异原因: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2)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解析:(1)差异:根据材料“弟子将其故宅三间改作庙堂,岁时奉祀,为孔庙之始”、“开创皇帝到孔庙祭祀先河”、“东汉桓帝时,在孔庙设管理官吏,孔庙开始向国庙演变”、可知从功能来看,春秋时孔庙是家族祭祀孔子场所,汉代为国家祭祀孔子的场所,东晋时有祭祀与教化的复合功
38、能;根据材料“城太学和地方郡县学开始祭孔,但此时学校中未设孔庙”从分布空间来看,孔庙由在孔子故里的故居,变为在外地学校内建置孔庙;根据材料“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孔庙)屋(太学)一百五十五间”可知从建筑形制来看,由春秋时三间居室,变为东晋的建筑群。差异原因:根据差异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巩固统治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汉朝儒家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孔庙的地位得到提高;东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将儒学和孔子视为正统政权的象征,因此建设了“庙学合一”的孔庙建筑群。(2)原因:根据材料“北魏从南齐夺得孔子故里后,献文帝立即派四朝元老汉臣高允代表皇帝到孔庙祭祀。孝文帝模仿汉
39、制“立孔子庙于京师(平城)”可知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根据材料“魏晋以后,在全国各地州县学里均设立孔庙,孔庙成为祭祀孔子与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可知孔庙是体现国家礼仪和儒家思想的重要建筑,故北魏以祭孔和修建孔庙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6.答案:(1)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契丹的“捺钵制度”的影响;将幽州作为向中原进攻的跳板;对汉文化的崇尚与学习。(2)拉开了北京建都的序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发展;使幽州的地位显著上升;为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幽州成为中原民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
40、之间融合的重要枢纽之一”可归纳出历史悠久,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材料“契丹皇帝有个传统,在一年之中随季节的变化,到不同地方去巡幸和行猎,称之为四时捺钵”可归纳出契丹的“捺钵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辽太宗将幽州定为南京幽都府,其目的就是想把幽州变为一个前哨指挥中心”可归纳出将幽州作为向中原进攻的跳板;根据材料“使契丹的捺钵制度与汉文化的郡县制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统治国家”可归纳出对汉文化的崇尚与学习。(2)影响:根据材料“幽州成为中原民族与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融合的重要枢纽之一”“从此幽州拉开了作为陪都的序幕”“北京作为都城的地位显著上升,发展到元代正式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所学知识可知,关于影响可从
41、拉开了北京建都的序幕、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和发展、使幽州的地位显著上升和为北京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奠定了基础。7.答案:(1)趋势: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角度:这一观点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
42、平超过了唐前期。解析:(1)趋势:根据材料“天宝年间,河南、河北的民户占全国总户数的37%。在全国10道的经济发展中,河南、河北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在财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或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爆发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与北方藩镇割据的局势阻碍北方经济发展、北方人口大量南移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根据材料“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可知,中央政府倚重南方财政,弱化了重农抑商政策。(2)政治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是合理的。根
43、据所学知识可知,地方的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导致政治腐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经济角度:根据所学知识,如果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安史之乱后,唐代经济进一步发展,因此这一观点有失偏颇。安史之乱后,江南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长足发展,成为全国的财政和经济的中心;唐后期的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超过了唐前期。 8.答案:(1)隋朝实现大一统;士族地主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参与国政;隋朝统治着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满足儒家读书人治国热情的社会责任感;传统选官制度中的考试与考核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符合治国需要的儒家思想提供文化条件。(2)考试层次更
44、为复杂,分层次考试;应试者范围扩大(减少应试者的身份限制等);考试时注意关系亲密者的回避;考试内容更注重实用性。解析:(1)根据“隋朝统一全国后”得出隋朝实现大一统;根据“为了扩大新兴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始用全国统一的标准选拔各级官吏,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可得出士族地主走向没落,庶族地主参与国政;根据“科举制源自统治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士人治国的强烈需求。”得出隋朝统治着热爱传统文化,具有满足儒家读书人治国热情的社会责任感;根据“隋朝实行的科举制,是对春秋战国以来诸子百家政治文化的选择的继承,是建立在以儒家价值观念为核心基础之上的一种综合素质的考评体系。”得出传统
45、选官制度中的考试与考核留下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根据“具有厚重的儒家文化特色,重孝重德,重礼重义,重点突出,各有侧重,符合政治用人的一贯标准。”可得出符合治国需要的儒家思想提供文化条件。(2)根据“使科举取士变为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逐级升考、比较严格”得出考试层次更为复杂,分层次考试;根据“取消了唐代以来举士时在品行、职业、服纪等方面的限制。”得出应试者范围扩大(减少应试者的身份限制等);根据“宋太宗定制,举人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得出考试时注意关系亲密者的回避;根据“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内。”得出考试内容更
46、注重实用性。9.答案:(1)特点:呈现本土化趋势;传教环境相对宽松;三教共存(儒佛互相吸收融合/与传统文化并存);影响统治者出现灭佛运动(任答三点)(2)影响:文化上,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任答两点)。经济上,推动土地兼并,发展寺院经济。政治上,与政府争夺土地人口,影响赋役征收,引发灭佛运动。解析:(1)根据材料一“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得出呈现本土化趋势;根据材料一“唐朝并没有把官方认可的解释当做不容置疑的正统,有关官方解释的争
47、论是被允许甚至受到鼓励。”得出传教环境相对宽松;根据材料一“悬空寺的最高处为三教殿,殿内正中供奉的是如来佛祖,佛祖右手边(南侧)为老子,左手边(北侧)为孔子。”得出三教共存;根据材料一“五众释门减三百万,皆复还归编户(非编户不纳粮交税),僧寺所占民田,悉数归还,三宝福财,簿录入官,民役稍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得出影响统治者出现灭佛运动(任答三点)(2)根据材料二“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在一起。”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影响,即文
48、化上,丰富中华文化内涵;影响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和文化;影响中国伦理观念;为文学和艺术发展提供新题材和灵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任答两点)。经济上,推动土地兼并,发展寺院经济。政治上,与政府争夺土地人口,影响赋役征收,引发灭佛运动。10.答案:(1)变化:由圆形到方形。原因: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人伦、礼治观念形成;王权思想的强化。(2)变化: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城市功能增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人口流动更加频繁;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3)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在远古中国,人类进入聚居生活之
49、初,最先用的原始城市平面是非几何形的圆形聚落布局”“,圆却渐渐演化为几何图形的方形”“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可概括出由圆形到方形。原因:根据材料“在群居生活基于理性渐发最以后”“华夏民族定居”可概括出生产力发展;定居生活;根据材料“讲人伦、重礼治的观念”可概括出人伦、礼治观念形成;根据材料“王建国,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可概括出王权思想的强化。(2)变化:根据材料“唐长安城实现了严格的功能分区,三者分割,互不打扰”“北宋开封的城市布局不再严格实行功能分区,逐渐演化成坊市混杂,出现复合功能空间”可概括出由唐代严格的城市功能分区到宋代出现复合功能空间(由坊市分立到坊市混杂)。影响:根据材
50、料“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可概括出城市功能增多;根据材料“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可概括出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可概括出人口流动更加频繁;根据材料“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可概括出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3)根据材料“因其体现了统治阶级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的王权思想,因而被周王朝作为礼制的内容或化身,融入了城市与建筑。”“唐长安城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城,其中宫城与皇城主要为城市的政治功能空间,外郭城为居住功能空间和商业贸易功能空间,以坊里为区域单位,共
51、有109坊,分三种类型。”“城市布局虽依然分宫城、内城和外城三层,内城的城市功能高度集中,不仅体现都城的政治功能,还附载着经济、军事、宗教、居住等其他配套功能。北宋开封的商业功能空间突破了东市、西市的固定空间限制,而是流动地弥漫于街巷、桥头、城门乃至寺院等城市空间。复合功能空间的出现使人口的市内流动更加频繁,虽有利于商品流通,便利生活,但一旦发生疫情就会迅速扩散,不利于疫情的预防与控制。”中唐宋城市的功能、影响并结合所学从以政治功能为主;等级森严;功能完备;封闭等角度概括。11.答案:(1)观点: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对后世影响深远。(2)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
52、央集权,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此外又增设参知政事等削弱宰相职权,扩大科举规模,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经济上:商业繁荣,开始出现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展,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兴起;文化上:儒学复兴,程朱理学逐渐受到官方尊崇,宋词、散曲、风俗画、话本等世俗文化流行,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基本成熟。总之,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并影响深远。解析:(1)根据材料一“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未极,则治不得不相为因。今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可得出,明朝陈邦瞻认为宋朝比其前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53、化,且影响到了明代;根据材料二“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断言也”,可得出,严复认为宋代的人心、政俗之变影响了晚清;根据材料三“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近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可得出,钱穆认为宋朝是中国古今社会之变的分水岭;综上所述可知,材料一、二、三都认为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开创了新的历史阶段,并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改革科举制、商业革命、儒家思想体系化、文化繁荣、三大发明基本成熟并外传等方面,对三则材料的共
54、同观点进行解释,最后总结概括,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较前代有了新变化和新发展,并影响深远。12.答案:(1)现象:唐代后期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超过了北方。影响: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特点:隋唐时期,北方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南方则逐渐上升;唐中后期,南方人口比重迅速超越北方,并占一定优势。两宋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变化较为稳定,宋元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的人口比重始终超过北方。因素:政治局势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差距,人口迁移流动,自然环境差异,民族交流融合。(任答3点)解析:(1)关于现象:根据材料一可知,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下降,
55、南方农田水利工程数量上升,即唐代后期南方的农田水利工程数量超过了北方。关于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南方地区的经济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可知,隋大业五年(609)前后到唐元和年间(806-820),全国总户数(户)不断减少,北方户数所占比例减少,南方户数所占比例增加,故可知特点是:隋唐时期,北方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南方则逐渐上升;唐中后期,南方人口比重迅速超越北方,并占一定优势。根据材料三可知,全国总户数(户)减少,北方户数所占比例减少,南方户数所占比例增加,故可知特点是两宋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变化较为稳定,宋元时期,南北人口比重差距进一步扩大;南方的人口比
56、重始终超过北方。关于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局势演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发展差距、人口迁移流动、自然环境差异、民族交流融合等方面分析作答。13.答案:(1)市民社会趋势: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原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的成就: 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宋词繁荣,代表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
57、照等;宋代科技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2)内容:推崇以数学为基础的数学逻辑方法;注重实验和实践;主张科技为国际民生服务。原因: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解析:(1)根据“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可知市民社会趋势的发展是市民阶层产生,有其独立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市民文化的兴起。根据“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
58、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可知文化发展趋势是文化的通俗化和平民化。原因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宋朝分别在书法、绘画、文学与戏剧领域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宋代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宋代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还出现了许多描绘民间风情的作品;宋词繁荣,代表有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等;宋代科技指南针运用于航海;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促进科技文化的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两宋之际的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2)内容:根
59、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得出推崇以数学为基础的数学逻辑方法;根据“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得出注重实验和实践;根据“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于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得出主张科技为国际民生服务。原因综合所学可知主要和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危机严重、知识分子对理学的反思、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等因素有关。14.答案:(1)原因:儒家思想(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与元政权争夺正统地位);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重视纲常伦理,教
60、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2)概况:洪武元年(明朝初立),明太祖召见孔子后裔孔克坚。明太祖询问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并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在此次召见中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使明政权获得正统性。不同之处:材料一明太祖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材料一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较为原始(反映细节、较具体);材料一记述了召见的背景,材料二回避了召见背景;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材料一与材料二对于第二次召见的内容描述不一致;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解析:(1)根据
61、材料“孔子后人孔克坚(任元朝国子祭酒)觐见”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时期理学是当时的正统思想,而孔克坚是孔子后裔,具有象征性;根据材料“朕率中土之士,奉天逐胡,以安中夏,以复先王之旧”可知,明太祖以中原正统自居,驱逐少数民族政权,安定华夏,恢复先王正统,说明明太祖为强化新政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根据材料“实承古先帝王之统天命所在,人孰违之?”可知,明太祖以正统自居,利用儒家的天命观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尔祖明先王之道,立教经世,万世之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有赖焉”“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等信息可得出重视纲常伦理,教化民众,确立明朝的统治思想。(2)概况,根据材料“洪武元年十一
62、月十四日臣孔克坚”“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等信息可得出,明太祖在洪武年间,召见孔子后人孔克坚,并通过询问了解了孔克坚的个人情况,肯定孔圣人留下的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诫勉其承继孔子思想,光大儒学,但却没有委任曾任元朝国子祭酒的孔克坚以官职。明太祖以正统自居,表明了对儒学的态度,肯定了儒学的重要地位,也使明政权获得正统性。不同之处,根据材料“明太祖实录卷三十一(当时史官记录)”“孔克坚所记录撰写的石碑原文(今存孔府)”可知,材料一明太祖
63、实录以文言文书写,材料二碑记则属于口语;根据材料出处可知,材料一是当时史官记录的内容,有经过史官修饰,材料二是石碑原文,属于原始史料,相比材料一更为具体,详细;根据材料一“闻尔抱风疾,果然否?若无疾而称疾,则不可。谕至思之”等信息可知,材料一有孔克坚托病不应诏的情节,材料二没有;根据材料“朕不授孔克坚以官者,以其先圣之后,特优礼之,故养之以禄而不从之以事也”可得出材料一记载了不委任孔克坚官职的原因,材料二记载不详。15.答案:(1)异:汉初和亲规模小、次数少、和亲对象比较单一、处于被动地位;唐朝和亲规模较大、次数较多;和亲对象相对多、远;处于主动地位。同:都带有明显的政治针对性;都有利于内地和
64、边疆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都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唐朝初期具有国力强大;统治者思想观念和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唐朝的和亲政策相对完善。(2)原因:政治上,通过满蒙联姻结成政治联盟,约束对方,利用蒙古军事力量,将其纳入清政府建立和巩固统治的盟友;经济上,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比较接近;文化心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接近;历史上,两族保持了长期的紧密联系。解析:(1)异:根据材料一中“西汉立国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为了宁边固界、稳定政权”可知,汉初国力弱,和亲属于被动行为;根据“与匈奴达14次,与乌孙2次,均带明显的政治针对性,或缓解边境压力,或为军事结盟之需”可知,西汉初期,和亲规模小
65、,次数少,对象比较单一,政治针对性强;根据“唐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多数较为主动而开放”“四面出击”“涉及吐谷浑、突厥、吐蕃等九个少数民族,最远伸及中亚锡尔河中游的宁远国”等信息可知,唐朝和亲规模较大、次数较多、和亲对象相对多、远,处于主动地位。同:根据材料中“使汉匈休战得以维持60余年”,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民族和国家等方面分析可知,汉唐的和亲政策,都有利于改善民族关系,带有政治目的性,都有利于内地和边疆民族的交流、交往和交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根据材料一中“西汉立国之初,经济萧条,百废待兴”“李唐王朝带有鲜卑族血统,与西北少数民族多有接触,夷夏之别的观念相对淡薄”,结合所
66、学知识,从唐代背景分析可知,唐朝初期国力强大、统治者思想观念和民族政策开明,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了解更多,唐朝的和亲政策相对完善。(2)原因:根据材料二中“将蒙古造成一支清朝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直接借助的力量”可知,政治上,通过满蒙联姻结成政治联盟,约束对方,利用蒙古军事力量,将其纳入清政府建立和巩固统治的盟友;根据“早在努尔哈赤时代,满州贵族每与一支蒙古部落接近或通婚”“满洲贵族和蒙古王公之间更是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君臣身份的政治结盟关系”可知,长期的政治、军事联系使得满蒙两族关系紧密;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和地域关系等方面分析可知,两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心理、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比
67、较接近。16.答案:(1)特点:北方农作物种植南移;一年两熟种植范围增加;精耕细作(广泛采用了轮作、复种和多熟等农作制)。(2)变化:种植从粮食作物为主到经济作物为主;从地主出租农民佃种到经营地主的出现;从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原因:高产作物、新经济作物引进和广泛种植;湖广、江西等新的粮食生产中心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江南、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特点:通过观察材料一,结合其中三个图例和所学知识,从小麦和两季作物种植区域、两季轮作作物品种等方面可知,南宋时期,小麦等北方农作物种植南移,一年两熟种植范围增加,广泛采用了轮作、复种和多熟等农作制即精耕细作。(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经济作
68、物棉、麻、桑、烟草、花生、花卉等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对比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可知,种植从粮食作物为主到经济作物为主;根据材料二中“经营地主出现,与收地租的传统地主不同”可知,从地主出租农民佃种到经营地主的出现;根据“(经营地主)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管理”“其所经营,已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而包括了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相关的副业、牧业、渔业”可知,从单一经营到多种经营。原因:根据材料二中“烟草、花生、花卉等种植日益广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产作物、新经济作物引进和广泛种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湖广、江西等新的粮食生产中心的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江南等经济发达地区”“产品大
69、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可知,江南、市镇商品经济的发展。17.答案:(1)时代背景:白村江之战,日本战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发达;日本向隋朝派遣使者的传统。使命:开展外交活动;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开展商贸活动。(2)历史条件: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西方传教士来华,传入近代科学知识;明朝国家力量的支持;徐光启等人的努力。作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我国天文学的进步。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公元663年,倭国援助百济水军与唐罗联军在白村江一带展开决战,百倭联军战败”可知白村江之战,日本战败;根据所学可知唐代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经济文化发达;日本向隋朝派遣使者的传统。使命:根据材料“日本与唐朝通过贡赐关系实际上建立了变相的官方贸易往来”可知开展商贸活动;结合所学可知开展外交活动;学习唐朝先进文化。(2)历史条件:根据材料“经过对日食的观测,徐光启用推算独验”可知徐光启等人的努力;根据材料“在征求崇祯帝的意见后”可知明朝国家力量的支持;根据材料“先后将耶稣会传教士罗雅谷、汤若望招进历局。”可知西方传教士来华,传入近代科学知识;根据所学可知农耕经济发展的需要。作用:根据材料“使治历有法可依,有数表可查,其中以讲述天文学基础理论所占篇幅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促进了我国天文学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