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32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2022高考历史高频考点突破 WORD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解析版)【高频考点呈现】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高频考点剖析】考点一古代农业的发展与繁荣基础回扣1.耕作方式: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汉代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出现曲辕犁。2.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农具;翻车、筒车、耧车。(2)生产技术:牛耕,都江堰、白渠,耕耙耱技术。(3)耕作方法:垄作法、代田法。3.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

2、响: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4.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2)夏商周: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3)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重难点深化1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特点(1)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使用铁犁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

3、: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可以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赈灾救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灾民的基本生产、生活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征收的农业赋税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2.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史给我们的启示 (1)现代科学、现代装备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相结合,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及优势。 (2)稳定的政治局面及合理的政策,是农业发展的前提。 (3)要把发展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大结构下思考,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协调发展。 (4)发展农业、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真题印证1.(2021全国卷25

4、) 表1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郡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据表1可知,在此期间(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答案】A【解析】西汉末与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比较,豫章、零陵、南阳等涉及到江南的地区户数大量增加,而表格中其余地区均为北方地区户数则相对

5、减少,在当时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户数的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才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所以这时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要快于北方,故选A项;东汉时期是豪强大族势力强盛的时期,并不是没落,排除B项;从西汉末到东汉中期,上述地区的数据说明我国南北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但是单凭两个时间比较没法体现加剧,而且这时经济重心依然是在北方的,排除C项;由于汉代牛耕逐渐普及,个体农耕经济正处于繁荣时期,并没有衰退,排除D项。2.(2021 湖南卷3) 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

6、唐(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3.(2021 山东卷3)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主要产粮区示意图。该时期是( )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

7、案】B【解析】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产粮区主要是在黄河中下游,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此时应该是隋唐时期,故选B;秦汉时期主要产粮区应该是在黄河中游,特别是关中地区,排除A;宋元和明清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长江中下游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CD。4.(2021 湖南卷5) 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用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A. 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B. 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C. 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D. 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D【解析】根据“用土大多已经种麦”

8、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行政效率,排除A;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材料主旨不是赈灾方式的问题,排除C。考点二古代手工业的辉煌基础回扣1.西周:官营,青铜铸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三种形态并存。2.汉代:开始用煤炭冶铁;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3.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北方烧制白瓷。4.隋唐:制瓷业形成独立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黄道婆改进棉纺技术。6.明代中叶:民营手工业

9、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7.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重难点深化1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及转换原因(1)地位(2)转换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营形态管理方式劳动力产品用途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生产、大作坊无偿调用各类工匠(匠户)武器等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私人自主经营民间工匠民间消费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农户的

10、副业农民家庭成员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备注(1)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在资金、人才和经营规模上占有绝对优势,代表最高技术水平(2)明中叶以后,在纺织、制瓷、冶矿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真题印证1.(2021浙江卷3)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至汉,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某汉代考古遗址发现有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识图(右为汉代局部示意图)判断,该遗址位于( )A B C D【答案】C 【解析】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重量仅49克,为长沙,故选C项;为北京,排除A项;为苏州,排除B项;为广州,排除

11、D项。2.(2021北京卷4). 唐代以来,中国瓷器远销欧洲。明末“海禁”后,瓷器出口大幅减少,同时期日本学习中国制瓷技术,生产出色彩艳丽的伊万里瓷,在欧洲广受欢迎。清前期,景德镇出产的瓷器借鉴伊万里瓷的艺术设计,质优价廉,重新占领欧洲市场。中国瓷器再次畅销欧洲的原因是( )制瓷技术保持世界领先 艺术设计注重借鉴创新官营制瓷业占主导地位 国内民众购买力下降A. B. C. D.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瓷器远销欧洲,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制瓷技术高超,领先世界,而且清前期技术创新,重新占领了欧洲市场,正确,A项正确;明中叶以后,中国的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瓷

12、器在国内的消费量较大,错误,排除B、C、D。故选A项。考点三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突破基础回扣1.先秦:“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2.秦汉: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丝绸之路。3.隋唐:市坊分开的城市布局;“柜坊”“飞钱”的出现;市舶使专管外贸。4.宋元:使用“交子”;市坊界限被打破;夜市与早市兴盛;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的涌现;商帮的活跃与兴盛;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重难点深化1认识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影响(1)发展变化(2)社会影响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

13、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产生。经济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生活方面: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商人地位不断提高。文学艺术方面:推动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平民化、个性化。2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1)发展规律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

14、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城市的商业活动: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城市数量和规模: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城镇。城市布局: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逐渐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的趋势。(2)都城变迁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 真题印证1.(2020全国卷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 商周贝币 春秋战国布币 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

15、据材料可知货币由自然货币(贝币)向人工货币(布币)转变,由杂乱形态(春秋战国布币)向统一形态(圆形方孔)转变,自然货币无法满足商品交易扩大的需要,杂乱货币不利于贸易的开展,因此随着商品交易的需要,货币形制发生变化,故选B项;据所学春秋战国布币是铜币,而商周是贝币,与铸铁技术进步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货币形制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商品交易发展的需要,与审美观念不同无关,排除C项;春秋战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并没有统一,排除D项。2.(2020浙江卷6)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塞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

16、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具有比较完备饮食服务设施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 B. C. D.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

17、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不符合题意,ACD排除。3.(2020浙江卷25)有学者在研究中注意到,唐朝立国后重铸新币(见下示拓图)。这种新币是唐近三百年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唐以后仍继续流通了七百多年。不唯如此,钱的大小与轻重都成为后来铸钱的范例,对后世货币的铸造影响很大。有趣的是,关于此钱的读法,名曰“开元通宝”抑或“开通元宝”,历来各执一词,成为一件历史的悬案。有学者认为,应读成“开通元宝”;有学者则认为,“开元通宝”是正确的称呼,但考虑到唐宋时社会上称呼“开通元宝”已约定俗成,故也不能说是绝对错误。这说明( )。A. 钱货可议,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避免各执一词B. 文献记

18、载语焉不详,造成研究信息不对称,原本是一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C. 研究历史需要正本清源,不仅要有文献资料和其他根据,还要有对材料的考证与辨伪D. 史料存在“记忆之殇”,需要采用新技术以“唤醒”,进而解释历史如何被表象的问题【答案】C【解析】史学是实证科学,史料是历史上所留下来的资料,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研究历史时要对史料进行考证和辨伪,坚持孤证不立的原则,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故选择C项;对实物史料的研究应该要借助考古学、金石学、文物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排除A项;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文献史料,是我们研究和认识历史重要依据,如果是第一手史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排除B项;多学

19、科交叉研究法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既要跨学科综合研究,也要注重文献和考古相结合,“读史征信”,排除D项。考点四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基础回扣1.“重农抑商”政策(1)历程:秦国商鞅首倡,历代沿用。(2)内容:农本商末、限制商人、官营政策等。(3)意义: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但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转型。2.“海禁”“闭关锁国”政策(1)禁止民间私人对外贸易,只准官方贸易。(2)清朝还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特许广州“十三行”管理对外贸易。3.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特点: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少数地区和行业;发展缓慢,水平低。(

20、3)地位: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重难点深化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工商食官商周时期实行,官府严格控制工商业坊市制度宋代以前,县治以上城市严格划分坊市;宋代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官府不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重农抑商产生于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明清时期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明朝初期实行“海禁”政策,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之一 真题印证1.(2021北京卷3) 唐中后期,官府在今福建地区大量设置税场,五代十国至宋初又将很多税场升为县,其分布状况见如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宋代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该地

21、区西部经济比东部更繁荣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A. B. C. D. 【答案】C【解析】由图示材料可知,由场升县绝大部分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唐末五代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增置新县与移民聚集密切相关,正确;由图示材料可知,榷场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可知该地区东部经济比西部更繁荣,错误;五代十国至宋初将很多税场升为县,朝廷派遣官吏到此治理,说明国家对该地区的控制渐趋深入,正确;因为符合题意,所以C项正确;因为错误正确,所以排除A项;因为错误正确,所以排除B项;因为错误,所以排除D项。故选C项。2.(2021浙江卷6)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

22、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3.(2021广东卷4) 1289年,元政府在广泛种

23、植木棉的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等地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这( )A. 加重了区域经济不均衡B. 妨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 推动私营棉纺织业的繁荣D. 促使财政管理权限下移【答案】B【解析】根据“设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使民众不堪重负”可得出,元代政府加征要棉税,增加了民众的负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增收要棉税只是一个内容,与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没有直接的关联,排除A;加征税收,不利于私营棉纺织业的发展,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在地方设立提举司收税,并不能证明财政管理权限下移,排除D。【高频考点练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1春秋战国时期,“齐鲁食盐”“吴戈”“秦弓”等已成为楚国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同时楚国的木材和皮革等物也普遍存在“晋用”。这反映出()A楚国手工业落后于中原 B区域经济互补得到加强C官营工商业的规模巨大 D南北经济差距日益缩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齐鲁食盐吴戈秦弓等已成为楚国市场上常见的商品,同时楚国的木材和皮革等物也普遍存在晋用”可知,楚国市场出现了许多他国的商品,楚国的商品也被其他国家所用,反映了各国间经济的交流,区域经济互补性增强,故选B项。2(2021广东高考适应性测试)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

25、。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应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使诸侯国土地的归属更加明晰,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瓦解而不是强化,排除A项;此时井田制也逐步瓦解而不是推广,排除B项;当时土地私有制才刚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刚刚出现,排除D项。3(2021湖北九师联盟高三联考)下表为两汉时期农业发展概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著作概况汉书食货志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以人挽犁”,提倡“代田法”,“田多垦辟”后汉书“建武年间,(任延)

26、诏征为九真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后汉书王景迁庐江太守,“教用犁耕”,“垦辟倍多”A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B犁耕技术已经基本定型C耦犁是牛耕主要形式D政府注重犁耕技术推广【答案】D【解析】据“搜粟都尉赵过在陕、甘一带以人挽犁”“(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王景迁庐江太守,教用犁耕”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官员教人们使用犁耕技术,故选D项;材料只是汉代个别官员的行为,不能说明牛耕技术已普及全国,排除A项;犁耕技术的基本定型是隋唐时期的曲辕犁,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有三个事例,不能说明耦犁是牛耕主要形式,排除C项。4(2021菏泽高三模拟)汉武帝时,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打击工商

27、业者,实行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东汉虽然设立盐铁官,但只是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利于()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B民营手工业的发展C强化中央集权D小农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据题干材料可概括盐铁政策的变化,说明东汉时期民间逐渐获得了盐铁的经营权,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地主兼并土地的问题,A项错误;从汉武帝时期的国家垄断经营到东汉的允许民间煮盐铸铁,中央的经济权力在减小,C项错误;盐铁政策的变化与小农经济的发展无关,D项错误。5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奸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

28、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答案】D【解析】根据史记货殖列传中“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记载可知,司马迁主张通过商业创造财富,而使财富持久则依靠农业,因此并不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工商业都应该合理发展,故选D项。6(2021渭南一模)经考古发掘,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据此可知,汉代()A农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B社会经济重心逐渐转移C农业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D先进冶铁技术普及全国【答案】A【解析】由

29、材料“东北至辽西,西北至甘肃、青海、新疆一带,西南至云贵边陲,当前已有五十个以上地点出土了汉代的铁农具”可知,多处边疆地区发掘出土了汉代铁农具,说明铁农具使用范围广,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故选A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B项;中国古代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铁农具的使用范围,并未提及冶铁技术,排除D项。7(2021辽宁高考适应性测试)北宋中期,欧阳修上书对当时的茶盐禁榷制度建言:“为今议者,方欲夺商之利,一归于公上而专之欲专而反损”,“夫欲十分之利,皆归于公,至其亏少,十不得三,不若与商共之,常得其五也。今为国之利多者,茶与盐耳”。他主张(

30、)A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B改变传统重农抑商政策C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D加强对茶盐经营的管理【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欧阳修认为如果实行茶盐官营,茶盐之利只能得到十分之三,而分利给商人则可能得到十分之五,所以他主张分利于商人以增加财政收入,故选A项;材料通过经济收益的对比,主张与商分利,充实国家财政,并不是改变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适当放宽茶盐禁榷制度,与商共利,而不是取消对商人茶盐经营的限制,排除C项;欧阳修主张分利给商人,不涉及加强对茶盐经营的管理,排除D项。8(2021甘肃高三期末)有学者认为,宋代在中国数千年传统社会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新局面”,奠定了此后近1 0

31、00年历史发展的基本格局。下列表述符合此观点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国家财政主要依赖南方B开始分割宰相职权,皇帝总揽军政大权C抬高士人的地位,形成崇文抑武的局面D市民数量增加,散曲和杂剧兴起并流行【答案】A【解析】到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从此国家财政主要依赖南方,奠定了此后近1 000年历史发展基本格局,故选A项。9(2021渭南一模)16501690年,中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与此同时,物价、工资、租金以及土地价格均有所下跌,史学家将此现象称为“康熙萧条”。这表明当时()A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B白银外流的趋势加强C国内制成品需求量大 D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答案】D【解

32、析】由材料“中国粮食和棉花价格出现了大幅度下跌,与此同时,物价、工资、租金以及土地价格均有所下跌”可知这一时期商业发展迟滞,说明工商业发展受阻,故选D项;材料并未提及人口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市场,未涉及白银外流,排除B项;制成品需求量大说明市场繁荣,会推动原料价格的上涨而非下跌,排除C项。10清雍正年间,珠江三角洲出现了将优质农用耕地改造为鱼池基塘的现象;广州西郊,形成了固定的蔬菜、花卉生产供应基地。这一现象说明()A商品经济影响农业生产B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完成D广东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故选A项

33、;“根本”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早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1有学者对从康熙到嘉庆一个半世纪间的有关地租的502件刑科题本档案做过分析如下表:档案涉及地租性质档案数量占总数百分比实物地租355件70.7%货币地租147件29.3%(注:实物地租包括分成租和定额租,档案统计区域主要为江南地区,其中货币地租档案呈上升趋势。)据此表可知()A清朝刑事案件发生频率较高B清前期地主对佃农剥削较轻C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D部分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答案】D【解析】材料档案涉及地租性质中实物地租占70.7%,货币地租只占29.3%,但货币地租档案呈上升趋势,而在

34、货币地租条件下,农民可以根据时常情况自行安排自己的生产,削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故选D项。12(2021营口高三期末)烟草的推广始于明代,是湖南经济作物获得发展的又一标志。清同治衡阳县志称:“烟草,自明季海内通买社坛。衡烟社坛,城北旧坛地也。山西、陕西大商以烟草为货者,有九堂十三号。”这说明了()A区域间长途贩运的发展B自然经济解体C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D商业资本积累【答案】A【解析】长途贩运,与材料“烟草,自明季海内通买社坛”、从“湖南经济作物获得发展的又一标志”到“山西、陕西大商以烟草为货”相符,故选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与材料“始于明代”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是烟草买卖

35、,未涉及雇佣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商业资本积累,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1重庆强基联合体高三模拟)(25分)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材料二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

36、,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1)依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9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新型市镇“新”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利因素。(16分)【答案】(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商人社会地位;实行盐铁官营,抑制私营工商业。(2)表现:以经营工商业为主;规模大;分布密集,形成较完善的城市网络;城乡联系密切。不利因素

37、: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严格推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传统观念的阻碍;传统科技的滞后性。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时期中国清朝前期玉米、人口大迁徙图甘薯推广种植图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

38、。(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答案】示例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其他思路示例:(1)明清时期,我国出现人口大迁徙。(2)明清时期,国内大规模人口迁徙与外来高产农作物品种迅速推广相伴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