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08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案]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本作品版权由王玉忠老师所有,授权予北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任何机构或个人均不得擅自复制、传播。本公司热忱欢迎广大一线教师加入我们的作者队伍。有意者请登录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盗用必究!共5页第5页高一第二册语文新教材期末复习(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和思路,学习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现象到本质,顺理成章地阐明科技知识和科学道理的方法。2提高在准确、迅速地抓住关键语句的基础上,筛选、提取出文章的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学时数1 课时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教学步骤一、阅读能力培养释要。 本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单元学习科技类文章。 2003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于淡化文体的考虑,没有

2、再专门提出“说明文”“议论文”等概念,而是按照“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对各种文本进行分类,这是有道理的。过去所言的说明文中,常常含有“论”的因素(尤其是论证某个科学道理的科学论文,如校园之星科技有限公司物种起源导言论证进化论的科学性),也含有“述”的成分(如神奇的激光中大量的故事传说)。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文章时,不宜纠缠于文体术语(如“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科学论文”等),而应注重对文章内容本身的把握。 阅读实用文,应能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论述类文章,尤其是科技类文章。因此,本单元各篇课文的练习一,均着眼于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与关键信息的梳理。教学中,可依据这个

3、练习来进行整体阅读。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常离不开“领会结构”“理清思路”的过程。需要注意,“理清思路”并不等于机械地划分段落、概括段意,教学中应尽量避免这种让学生厌烦的程式化做法,列提纲、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纲要性的词句,都是把握思路的形式。有些文章行文活泼,更无必要给每一个段落都嵌定一个位置。但无论如何,在本单元,应注意培养学生“理清思路”的意识和习惯,训练他们整体把握结构思路的能力。 注意科技类文章的文化内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这里强调文化内涵,是想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多多体味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色彩。例如,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仅了解一点关于荔枝的常识,而且从文中引用

4、的大量古诗句中,感受到荔枝这一古老的中国特产所积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成分(如此挖掘,能使老课文教出新意、新味)。阅读神奇的激光,可叹赏人类从古至今,对宇宙和自然现象进行想像与探索的浪漫情怀。物种起源导言鲜明体现了达尔文言必有据、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以及长年累月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和热爱。这个世界的音乐让我们生动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妙,并引发我们重新思考与达尔文主义完全不同的生态观、生命观。若时间与条件允许,可组织学生对课文做延伸阅读,进而对以上问题做深一步的探究。 由于各篇课文的内容都还比较浅显,思路也较清晰,建议不做串讲,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读。二、基础知识聚焦 (一)作家作品1

5、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早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出版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的有生物学碎锦。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2达尔文(18091882)是生物进化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在英国士鲁兹巴利镇上的一个世代医生家里。达尔文年轻时代,正是生物学领域处于“神创论”与生物进化思潮激烈斗争的时期。1831年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贝

6、格尔号”军舰为期五年的环球旅行,考察大陆海岸沿线的动植物、地质地貌情况和搜集资料。达尔文在科学考察中,以极大的兴趣,搜集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态标本。对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动植物的大量变种的考察,使达尔文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种是逐渐变化的”,物种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达尔文1836年回国之后,就用生物物种进化的观点,整理研究他从科学考察中获得的大量事实材料。他认识到各种不同的物种,可以由共同的祖先演化而来。进而他又提出了自然选择的理论。他还接受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用“生存斗争”的观点来解释生物进化。在写作物种起源过程中,由于英国生物学家华莱斯年轻时也作过环球科学考察,他也得出了与达尔文

7、相同的结论,写出了一篇论文,寄给了达尔文。达尔文感到震惊,达尔文把华莱斯的论文同自己的原稿提纲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同时发表。3托马斯刘易斯(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科普作家、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 4关于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就是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小品文。它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能较敏捷地反映科学上的新事物、新思想和新动态。有些科学小品根据内容需要,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进行说明,使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二)词语集解1醴酪:甜酒和奶酪。2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3萌蘖:指植物长出

8、新芽。萌,生芽、发芽。蘖,树枝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4啖:吃。5几率:概率的旧称。6熵:科学名词。用于表示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说明其可能出现的程度。 (三)要点回顾 南州六月荔枝丹 1分析课文说明顺序,明确课文的说明重点,分清主次。 南州六月荔枝丹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生态特点,因此从生理特性写起,写到它的生活习性,并且以生理特性为主,生活习性为次,这是文章总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生理特性,主要是写果实的特点,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由表到里,即从外部形态写到内部结构,一层一层,从外壳一直写到内核,条理非常清楚。 2这篇科技小品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情趣。本文引用古代诗文、文献资料、谚语等达十余

9、次,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情趣,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 3课文中运用引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物种起源导言 1筛选主要观点。 创造论在事实上决不能成立。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大概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直系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项变种,都是这同种的后代。确信自然选择的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惟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 2筛选关键词句。本文是一篇科学论著,它的语言准确、严密,很有表现力。如: 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我虽然力求审慎,使一切能有正确的证据,但是错误的窜人,还是不可避免的。 句“又”,说明作者没有

10、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搜集资料。“当时”与“现在”相对而言,用“当时”,强调了两层意思:一是当时达到的认识水平,二是现在认识又有所发展。句“窜入”用得准确而又生动,它说明了在这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错误的出现很难避免。 3辨析长句所包含的复杂信息。长句的信息量很大,要全面把握语句表达的信息,需要对语句作细致严密的分析,化繁为简。如:“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1)表达了写作前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搜集,整理,研究。 (2)强调了搜集过程中的关键,即“耐心”而全面。 (3)说明了估计的谨慎,用“也许”“一些”,正体现了这种心理

11、过程。 神奇的极光 1“神奇的极光”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词“极光”揭示了文章内容,定语“神奇”暗示了文章重点是写极光的神奇。文章从“古老的神话传说”、“极光一瞥”、“极光的来龙去脉”三个方面说明了极光传说的神奇,形态的神奇,成因的神奇。因而本文的阅读目的就应是认识“神奇的极光”。在阅读中紧紧地抓住这个目的,不能因文中有对夜景的精彩描写而忽略阅读目的,这样筛选的质量肯定会受影响,因为有了明确的阅读目的,才能逐渐养成筛选意识,形成较强的筛选能力,对本文深入阅读后自然认识到人对极光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深化的认识自然的过程,而不是其他。 2描写和比喻。本文在说明中,融人了很多生动的描写

12、和恰当的比喻。如第一部分第一段中对夜的描写有“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清幽”,对夜空的描写有“广阔”、“安详而又神秘”,对极光的描写有“神奇光带”、“硕大无比的光环,萦绕在北斗星的周围”、“泻下一片淡银色的光华”等,将描写的对象生动地层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从所描写的内容中感受到所说明的对象的特点。同时本文还用了比喻的方法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具体,如将极光比喻为“彩虹般”、“像行云流水”、“宛如皓月悬挂当空”等。说明种事物,既要准确清楚,还要浅显易懂、具体生动,这就是比喻的说明方法。这种比喻就是为了说明事物的形态特征。本文中运用了描写和比喻,便避免了枯燥,使文章通俗易懂。三、单元测试(一

13、)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噪(zo)声 蝙蝠(f) 戛(g)然而止 B剔(t)除 气囊(nng) 如思如慕(m) C摄(li)谱 胸脯(p) 鲸(jng)鱼之歌 D颤(chn)动 猩猩(xng) 聊以慰藉(j)2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洞萧 片断 辐射 窟窿 B征募 模糊 混沌 缭绕 C婉转 飘渺 模形 孤凄 D萦绕 沉浸 冒昧 赋与3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原因之一,是我们似乎不能把 仅限于携带信息的、切题的信号。 不止一次,有人看到鲸鱼在歌唱的 ,完全跃出水面,然后以背击水,全身沉浸于阔鳍击出的波涛之中。 在他听来,第十四号四重奏也许是发布

14、某种讯息,意思是宣布“贝多芬在此”,而经过时间的流逝, 于人类思想的洋流中之后,过了一百年,又有一个长长的信号回应它,“巴尔扎克在此”。 A通信 间歇 埋没 B通讯 间隙 埋没C通讯 间歇 湮没 D通信 间隙 湮没4选出关联词语依次填人最恰当的一项是 认识到我们对于生活在我们四周的许多生物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不了解的, ,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 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 不足为奇了。 A如果 那么 虽然 但是 B因为 所以 即使 也 C因为 所以 虽然 但是 D如果 那么 即使 也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 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

15、宋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B 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因受贿行贿被判处死刑,其贪污受贿数额之巨令国人叹为观止。 C 第二次信息时代已经悄然到来,对此,我们心里自然不会无动于衷,采取掉以轻心的态度。 D 这一支曲子演奏得出神入化,听众被深深地吸引住了。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关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B 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C 为什么某种生物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它的邻种却分布得稀少而狭小呢? D 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存生

16、物与古生物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7下列句子的语序被打乱了,请调整。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学说给予很高的评价。 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 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说。 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的科学资料,发展和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是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认为生物经常所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 达尔文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及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的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的

17、作用。 调整后的语序为 。8对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遥远的太空向地球望去,会见到围绕地球磁极存在一个闪闪发亮的光环,这个环就叫做极光卵。(作诠释) B 长期观测统计结果表明,极光最经常出现的地区是在南北磁纬度67度附近的两个环带状区域内,分别称作南极光区和北极光区。(列数字 分类别) C 1958年2月10日夜间的一次特大极光,在热带都能见到,而且显示出鲜艳的红色。(列数字) D 极光这般多姿多彩,如此变化万千,又是在这样辽阔无限的穹窿中、漆黑寂静的寒夜里和荒无人烟的极区,此情此景,此时此地,面对五彩缤纷的极光图形,你能不心醉?(打比方)9 下列在课文中所引用的诗文、标题以

18、及作者、作者所处朝代搭配得全部正确的一是 A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宣和殿荔枝 宋朝苏轼 B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过华清宫绝句 唐朝杜牧 C “南州六月荔枝丹”荔枝图序唐朝白居易 D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荔枝 明朝陈辉(二)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人有三种记忆俄罗斯亚卡缅斯基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种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难以改变,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中各种因素的混杂。 遗传记忆的信息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

19、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于包含的足什么信息呢? 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上帝和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上发生灾难生活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的体内就会产生出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人在胚胎期有鳃和尾巴,这就是一个明证。当然,如果人既有肺又有鳃,这样就既能生活在陆地上也能栖息在水中。但是,自然界的规律证明。两者只能选其一。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小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的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

20、把有害物质“粘合”,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到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 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不仅如此,多数还能够辨认并且消灭肿瘤细胞产生抗肿瘤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虽然科学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 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

21、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这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稍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信息从短期记忆转为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作实变,是位于大脑颞叶深部的海马发挥了作用。10根据文意,“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11对第二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

22、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中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 D人具有免疫记忆,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后,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1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只保留在人体2的遗传因子中。 B某些遗传因子常常是隐蔽的,一旦灾难发生。生活环境变了。人就会产生利于生存的器官。 C有的人记忆力很好,常常“记忆犹新”,那是由于他的突变能力很强。 D能否记住信息不是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重要区别。1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遗传记忆的消息量不如神经记忆的信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强机体相应的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附:参考答案(一)1B 2B 3C 4D 5D 6B 7 8A 9B (二)10B 11C 12D 13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