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799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专题六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材料 (一)热点聚焦 2006年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工作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结合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2005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相关链接 1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农业、农村工

2、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22006年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

3、、农民持续增收的各项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力度丝毫不能减弱。要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建立工农协调发展的机制。特别要抓住当前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好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

4、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

5、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2006年7月21日,河南省进城务工就业人员权益保障条例(草案)在河南省内媒体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作为全国第一部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为宗旨的地方性法规,河南此举立刻引起全国的瞩目。专家认为,农民工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困难群体,建设和谐社

6、会,首先就要加大对他们的关注力度。只有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最大限度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才能构建和谐安定的社会政治局面,才能尽快消除城乡差别。 52006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1265亿元,创造了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的“新起点”。 6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领域扩大,力度加强。2006年对农村教育、卫生预算投入分别增加到190.92亿元和87.40亿元。在原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产粮大县奖励补助等基础上,2006年又新增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以上5项补贴总额达到393.7亿元。2006年,国家在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中,用于农业和农村建设方面

7、的投资530亿元。 72006年11月23日召开的全国第十二次民政会议指出,今后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使困难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新型救助体系,就是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到2010年,中国将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重点之一是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成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长效机制。现在全国农村低保人群大概在2000万到3000万之间,2006年建立农村低保的省份已经达到了18个,其他13个省则是以特困救助的形式建立了类似于农村低保的制度。 82006年

8、,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免除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子女还实行“两免一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这一政策将惠及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年减负500元。贫困家庭学生将免费得到课本,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将提高。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将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约2182亿元。 9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握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

9、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怎样建设社会主

10、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贯彻取消

11、农业税、义务教育学费全免等政策。结合点点拨 (一)结合经济常识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价值规律,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产品的竞争力。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稳定,实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12、,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体制不动摇,坚决限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加强立法,以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等。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

13、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5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06年中央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领域扩大、力度加强,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对于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既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也充分发挥了财政的巨大作用。 6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有利于

14、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7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特困救助、临时救济、医疗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的逐步建立,对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和农村的稳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结合哲学常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的意识。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

15、方针等一系列方针政策,正是基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农村、农业、农民的客观情况提出的,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2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矛盾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农村的特点提出的。我们在贯彻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时,必须和本地具体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

16、办事情必须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体现了集中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的道理。 5做工作必须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各地干部群众要面向市场,立足本地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本地经济。 6必须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和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增加农民收入,

17、发展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各地干部群众,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人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援;同时,各地干部群众要正确有效地利用各方面的支持和支援,反对等靠要思想。 7正确的价值观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8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央

18、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好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这体现了要真正把农民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民真正受益。 (三)结合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国家切实采取多种政策和措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3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

19、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体现了党的政治领导,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结合历史知识 1了解古今中外农业的发展原因和状况。 2历史上,农民阶级为了自身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斗争。 3新中国建立后,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四次调整农村的生产关系和政策,对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至关重要。 (五)结合地理知识 1我国各地区应如何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条件趋利避害、合理的进行农业区位安排。 2我国各地区应如何因地制宜通过多渠道开发利用各种能源以解决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活用能问题,并以此为核心,进行

20、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农业的生活质量。 3根据我国的人口、粮食生产现状和发展农业的土地、水资源、气候等条件,说明采取什么有效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从历年高考看,“三农”问题一直是政治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是一个常热常考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方面的内容在2007年高考中仍将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可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因、措施及意义方面进行考查。从政治常识角度,可结合党的先进性和领导地位,国家的性质、职能、组织活动原则进行考查;从经济常识角度,可以结合社会主义的本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查

21、。特别注意的是,要结合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有关内容作为命题的重要背景材料来把握。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农业农村出现了多年期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是 (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2从哲学上看,对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 ( ) 承认其客观性,不回避矛盾 具体地分析这些矛盾,并努力

22、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方法 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事物发展就越快 A B C D 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这是因为 ( ) A形势越好,面临的问题就越大 B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的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着眼于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增强农业、农村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开展灾后重建的能力,使受灾群众得到更多救助,从2006年8月起,福建率先启动了政府出资为农民生产生

23、活“投保工程”。这体现了财政具有 ( ) 促进科技教育发展的作用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保障农民生活的作用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 A B C D 5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这四个“丝毫不能”符合的哲理是 ( ) A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B必须集中全部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做工作要取得成功,必须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D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

24、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从哲学角度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 ( ) A重视量的积累 B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不忽视外因的作用 7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是 (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部分制约和决定着整体 C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 D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5、的 8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这一农业的发展思路体现了 ( )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B价值规律的要求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公有制在我国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

26、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据此回答910题。 9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上述要求符合的哲理是 ( )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辩证统一的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A B C D 10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这是因为 ( )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B科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 C客观条件妨碍着人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发生 内蒙古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有125万人,其中特困人口40万人。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作为建设社会

27、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从2007年起,全面启动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属于 ( ) A社会保险 B社会救济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12根据实际情况,内蒙古首先将全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农区低于625元、牧区低于825元的特困农牧民纳入低保范围,每人每年补助标准不低于360元,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今后随着全区经济的增长、生活必需品价格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补贴范围和标准。从唯物论角度看,上述做法坚持了 (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发展的观点 D群众观点 200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28、强调,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运用所学知识,完成1314题。 13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这是由 ( ) A农业的特殊性决定的 B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决定的 C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D党的最终目标决定的 14推进新农村建设,既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强化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这是因为 ( ) 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赖的 D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据此回答1516题。 15我国已进入工

29、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农业和农村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转变,处在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过渡、农村传统社会加快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正是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这体现了党和国家 ( )A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B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集中全部力量抓主要矛盾 D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16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根本的不同,下列能体现现代农业特征的是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资源利用率高产品商品率高 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大 A B C D 172006年12月5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30、村建设的着力点。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 ( )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 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巩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A B C D 全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20062020年)指出,必须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我国粮食生产在20042005年累计增产1000亿斤以上的基础上,2006年继续获得丰收,目前我国的产需自给率大体在97左右。可以说,在国家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粮食生产已得到了快速恢复。据此回答1819题。 18必须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的原因在于 ( ) 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偏紧的态势将长期存在

31、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粮食关系到国家安全 粮食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安定 A B C D 19我国已连续3年保持了增粮增收的好形势,但这更多得益于支农政策的“输血”,农业内部增收渠道依然狭窄。中央作出的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部署,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从根本上夯实增粮增收的基础。这是因为 ( )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A B C D 2006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无论是保障粮食安全,还是促进农民增收,无论是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解决农业的深层次问题,都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

32、业。运用所学知识,回答2021题。 20上述材料体现了 ( ) A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比较脆弱 B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D农业的发展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21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 ( )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发展循环经济 A B C D 222006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启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三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补助资金达数十亿元,共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0万人。据调查,接受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村劳动力

33、,绝大部分都获得了1年以上的稳定就业岗位,月均收入达到833元,比未接受培训直接就业的农民高出约200元,比在家务农高出约400元。政府投资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意义在于 ( )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协调城乡发展 推进城镇化进程 A B C D 农业在我国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据此回答2326题。 23战国时期,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 A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B统治者重农抑商 C废除奴隶制而确立封建制 D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 24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业产量的方式不包括 ( ) A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 B从国外引进高产作物品种 C扩大土地开垦的面积 D改土归

34、流实行流官制度 25近代史上,最能代表中国农民利益的主张是 ( ) A太平天国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B康有为维新变法实现大同社会 C孙中山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 D中共依据国情制定的土地政策 26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 A改变了土地公有的旧体制 B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C改变了“一大二公”的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D促使农业向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读右图,完成2729题。 27关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是我国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区 B区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棉花、花生等 C、两地区发展农业都具有的有利条件是雨热同期 D、两地区均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28关于图示地

35、区发展农业生产面I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正确的是 ( ) a区土层薄,区土地盐碱化严重 b区水资源不足,区春旱严重 C区改良土壤的主要措施是施加适量的熟石灰 d区应加强水利建设,综合治理旱涝灾害 Aac Bbd Cad Dbc 29有关该地区生态环境或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B区水土流失严重 C区应退耕还林、还草,维护生态平衡 D区在纬度较低的区域应大力发展林业,提高森林覆盖率 二、非选择题 302006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对物权法草案进行第七次审议。草案第六次审议稿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

36、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第七次审议的草案又作出一个重大修改,规定土地承包期限届满以后,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规定继续承包。 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何重大意义? 312006年1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近年来,各地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部通过推广各类循环节约型农业技术,创新和探索了适合不同环境条件、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模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

37、产业支撑。 。 (1)发展循环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2)简析农业部做法的哲学依据。 32农村“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难题,广东按每户4000元的补助标准对15.6万户贫困危房户给予补助;20022005年省财政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22.5亿元,用于实施农村公路路面硬化工程;20042005年安排专项资金3.13亿元,基本解决全省农村180万人饮水困难问题。2006年,广东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全年各级财政共投入约30亿元,使960万农村学生受惠。2006年广东省财政

38、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卫生站医务人员补贴机制。 (1)从经济常识角度看,广东省财政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2)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广东省所做的工作进行评析。 3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2006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实际情况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围绕中心、强化核心、贴近民心,即围绕中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强化核心,切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贴近民心,认真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

39、益问题。 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知识,分别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中心、强化核心、贴近民心的必要性。 34材料一: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且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23以上;接受过系统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不足5;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然而,我国农业不仅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还要满足工业原料不断加大的需求。据估算,粮食需求每年增长80100亿斤,而资源约束将更加突出。与此同时,农业还承担着农民增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任务。2005年种植业收入仅占农民纯收入的13,打工收入占13。据测算,每1万美元的农产品出口,能

40、直接和间接创造约20个就业岗位。以2005年的出口额计算,农产品出口共创造约5400万个就业岗位。 材料二:2006年12月22日至23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中央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35下图为我国华北地区某地秸秆利用示意图,图中a、b、c、d、e字母分别表

41、示秸秆的五种利用方式。读图回答下列题。 (1)图中的五种秸秆利用方式中,其综合效益按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 ) Aabcde Bbaced Ccbadb Decdba (2)图中的五种秸秆利用方式,容易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的是 ( ) Aa Bb Cc Dd(3)运用所学地理知识简要说明在我国华北地区推广发展秸秆经济的重要意义。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的说法是错误的。 3D。形势好的情况下,如果失去危机意识,不注重潜在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就会导致形势改变。 4D。政府出资为农民生产生活投保,与科技教育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 5C。 6B。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一个质的变化,现在处

42、于这个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7C。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就是抓主要矛盾。 8B。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竞争力,这些都是价值规律的内在要求。 9A。观点错误。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 10D。 11B。 12B。注意题干的限定是唯物论角度。 13C。党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14D。ABC观点均正确,但与题干不存在因果关系。 15B。顺应客观趋势,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表现。 16A。现代农业应该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农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农业,体现了现代农业的特征。

43、现代农业的特征是与传统农业相比较而言的,粮食作物在农业中的比重高是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故不选。 17A。我国农业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而不是国有经济,故不选。 18D。四个方面分别指出了发展粮食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9C。建设现代农业的部署是增粮增收的重要条件,这是外因。根本的还是依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是内因。中央的部署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体现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与题意不符。 20B。材料体现了农业的重要性。 21D。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符。 22C。培训农村劳动力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直接联系。 23C。封建生产关系确立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24D

44、。改土归流属于政治制度,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5D。中国共产党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6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和平均分配制度。 27C。、两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是季风气候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之一。 28B。位于黄土高原,其土层较厚,水资源不足,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不呈酸性,不需要施熟石灰改良。位于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较严重,春旱夏涝频繁,需加强水利建设。 29C。区水土流失严重,需通过退耕还林、还草来治理。区应以整治土地盐碱化为主。 二、非选择题 30(1)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和国

45、家在农村长期实行的制度。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准确地反映了党在农村现阶段的基本政策。 (2)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使农民获得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从而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 (3)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使农民吃了“定心丸”,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1(1)有利于缓解资源与环境矛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从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新农

46、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发展循环农业,需要创新和探索适合不同环境条件的经验和模式。科学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因此,推动发展循环农业,需要我们掌握各类循环节约型农业技术,创新和探索适合不同环境条件、各具特色的典型经验和模式,加以推广应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32(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农村缺少完善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必要资金,广东财政在这方面投资,弥补了市场调节的弱点和缺陷,有效调节了资源配置。广东财政投入约30亿元,在农村全

47、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卫生站医务人员补贴机制。在这里,财政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广东财政投入巨资,解决农村“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有利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维护了农村安定、和谐的局面。 (2)广东省政府履行了经济职能。交通落后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广东省政府投资农村公路建设,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广东省政府履行了文化职能。广东省在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安排专项资金,建立经济欠发达地区村卫生站医务人员补贴机制。这是履行文化职能的具体体现。广东省政府履行了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48、。广东省投巨资,解决农村“住房难”、“行路难”、“看病难”、“饮水难”、“读书难”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东省政府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关注民生,体察民情,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为人民谋利益。 33(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是基础。农村经济发展上不去,农民群众富不起来,建设新农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首位,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经济持续繁荣。 (2)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

49、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无论是发展农村经济,还是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引导和服务。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其成果的享有者。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此,需要把解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新农村建设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34(1)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我国

50、农业的科技水平、商品化水平、资源的利用水平都还很低,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等诸多挑战,传统的农业增长方式显然难以应对。因此,必须改造传统农业,走现代农业之路。 (3)发展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保障粮食安全,才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措施。第二,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只有发展现代农业,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才能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才能对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起到支撑作用。 (4)中央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的环境建设、民主建设等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35(1)C。 (2)B。 (3)意义:有利于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电力供应短缺压力;有利于改善资源利用现状,解决农村环境保护难题;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增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