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794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9.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5届高考语文(福建专用)大二轮复习问题诊断与突破 学案:第三章 学案9 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学案9概括和分析孔孟思想内涵学案略语阅读先秦诸子选读,考查对孔孟之道的理解,是福建卷稳定而鲜明的命题追求。这也可以更好地引导考生对文化经典的研读、学习。二轮复习,还是要把精力放在对孔子、孟子经典语段的研读上,辅之以概括和分析两种题型的训练,重点掌握分析题。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1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

2、以为民父母。(梁惠王下)(1)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简答。答: (2)这段话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任免官员(或用人),应以“国人”的意见为出发点,再加上自己的仔细考察。(2)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他反对统治者任性妄为,时时突出“国人”的地位和意见的重要性,主张人民的意志应当成为国家的意志,君主应当根据人民的意见行政。(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然后去考察

3、他;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该杀,不可轻信;众位大夫都说某人该杀,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该杀,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真该杀,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人杀的他。这样做,才可以做百姓的“父母”。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啜也。”(孟子离娄上)注馁:饥饿。禄:做官的俸禄。乐正子:人名。子敖:人名。啜:吃喝。(1)请用一句话概括孔子与孟子对学习终极目标的共同看法。答: (2)请结合上文分析孔、孟是如何看待学习与

4、谋生的关系的。答: 答案(1)学习是为了追求道。(或:学习是为了长远理想。)(2)孔子认为学习自然可以得到功名利禄,所以君子不必担忧贫穷;孟子认为学习不能只为了生计,要有更高的追求。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需担心贫穷。”孟子对乐正子说:“你跟着子敖来,只是为了混饭吃罢了。我没有想到,你学习古人的道理,竟是用它来混饭吃的。”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不挟注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

5、,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注挟:倚仗。(1)关于“交友”,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阐述观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述。答: 答案(1)交友重品德。(2)孔子认为交友要结交贤者和仁者,这是侧重交友时对朋友品性的要求,可以通过择友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孟子认为交朋友要平等,不能倚仗自身的优越条件,这是侧重交友时对自我的要求。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不倚仗自己年长,不倚仗自己的显贵,不倚仗兄弟的势力来交朋友。所谓交朋友,是同对方的品德交

6、朋友,是不可以有所倚仗的。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 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尽心下)注武成:尚书的篇名,文中写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孟子认为这不可信。策:竹简。(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为学主张的共同点。(2分)答: (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答: 问题反思1论语孟子所体现出来的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各是什么?其各自的主要内涵是什么?答: 2文化经典考查主要题型有哪两个?各

7、自的答题要领是什么?答: 比对答案,领悟答案升格之道1.题目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为学主张的共同点。(2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1)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0分该题概括两个语段的共同点应立足于“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上,不可只看到一个方面,以偏概全。该答案只答出了“学习”这一方面。1分该答案概括失当,只概括出了第一个语段的内容。该答案虽然答出了共同点,但是用文言文作答,答题语言不规范。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2分该答案抓住了孔子的“学”,又抓住了孟子的“思”,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而且用“同等”一词表明地位同等,概括准确、全面。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8、(意思对即可)2.题目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话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原题见“自我诊断”第4题(2)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0分该答案属无中生有,“实践仁”的观点从语段中读不出。2分该答案是有概括无分析。该题的要义在于分析;所谓分析,就是结合语段内容稍加阐释。该答案是有分析无概括,只是对语段内容的翻译和理解,对侧重的角度缺少概括提炼。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4分对孔、孟的主张的侧重点,有概括有分析,都很准确、精当。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孔子的话侧重于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向他人学习比凭空思考好;孟子的话侧重于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对尚书这样的经典也要敢

9、于质疑。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一、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孔孟重要思想的内涵做文化经典阅读题,根在教材,重在“思想”。国学基本教材和先秦诸子选读中有关孔子、孟子思想的重要章节应反复品读,抓住其思想精髓。相对于论语来说,考生对孟子的熟悉程度不够。可以精选部分语段来强化对语段的理解和对孟子思想的认识。(一)孔子十大思想内涵阐释1为政以德以“为政以德”为主题,倡导尚德精神,崇尚有德的思想、风俗、制度,追求道德文明。具体理念:为政以德,德教为本,德刑相辅,重德轻刑,富而后教,节用爱民,反对攻伐,反对厚敛,正己以正天下等治国的德治理念。2克己复礼以“重礼”为主题,论述“礼”的内涵,把“礼”作为外在社会的政

10、治体制,人的行为的基本底线和标志,规范、管辖人的行为。具体理念:克己复礼,天下有制,天下有道,天下有序,名正言顺,孝悌为本,礼乐于仁等礼制理念。3“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担当以“卫道”“承当”精神为主题,设计了一种以坚定的原则性为核心的政治品格,表现为对自己的德行能力以及政治使命充满信心,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合乎仁道(真理)的,即使生前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启发后人沿着他的足迹前进的有为精神。具体理念:在其位谋其政(不敢不告也),替天行道(既不忍忘天下,亦不忍天下之终无道),我尽我义,知其不可而为之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式的有为理念。4仁者爱人以“仁者爱人”为主题,塑造了仁者的风范,表

11、现为自然流露的仁爱之心,真诚体现的社会良心和天地正气,追求生命本质和意义的完美实现、伟大人格的形成。具体理念: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为修身要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做人要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体贴之心、敬重之心、爱物之心,以天下为重,义之所在是大信,大信必守、小信可以变通等仁爱理念。5君子之风以“重义崇德”为主题,建立了重义尚德、见利思义的价值观。具体理念:信以成之,杀身成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等为仁理念。6周而不比以“周而不比”为主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察人、择友、处事、待人的交往原则。具体理念:周而不比,群而不党,

12、听其言而观其行,择益舍损,厚责己、薄责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善交敬人,适可而止,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交往理念。7诲人不倦以“诲人不倦”为主题,创立了中国式的而又有世界性的教育核心理念。具体理念: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启发诱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乐道好礼(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仍乐,安贫乐学)等教与学的原则和方法。8师者风范以“师者风范”为主题,树立了君子的人格典范。具体理念:进亦忧退亦忧,做人要有个性而又含蓄,要勇而有谋,要循循善诱、刚正弘毅,要有恻隐之心、怜悯之情,要有包容之心,不装腔作势,不作全盘肯定、不作全盘否定等为人理念。9礼乐治国以

13、“礼乐治国”为主题,制定了治国的四个境界。四个境界:初级境界,以力治国,定国安民,追求和平;中级境界,以智治国,足国富民,追求富裕;高级境界,以礼治国,礼国教民,追求文明;特级境界,以乐治国,和国乐民,追求大同。和平需“力”,富裕需“智”,文明需“礼”,和谐需“乐”。四个发展等级,层层递进。10中庸之道什么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善恶分明)具体理念:中庸为德,过犹不及,中道行事、不走极端,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善者好之、恶者恶之等文化哲学理念。(二)孟子三大思想内涵阐释1“仁政”思

14、想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强调君善政才能仁。他反对春秋五霸,强调“义战”,并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仁者无敌”。孟子的“王道”“仁政”还包括“民贵君轻”思想,即重人民,强调民主。他说“人皆可以为尧舜”,还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孟子还有“禅让”的进步主张(即举贤为君)。孟子的“仁政”从孔子的“亲亲”发展为“禅让”,甚至大胆提出君主也可举贤,大胆地向以血统关系世袭的君主承袭制提出了挑战。2“性善”道德观“性善论”是孟子伦理道德的核心,是建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的,包括“仁、义、礼、智”四性,“性善”是孟子仁论的基础。孟子认为“性善”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孟子也看到了人性

15、的复杂性,如他说“有性善有性不善”,但他坚信,人性是可以恢复其本来面目“善”的。孟子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善人。3“仁义”伦理观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仁义并重”,并把“仁”与“义、礼、智”相联系,建成一个以“仁”为纲,“义、礼、智”为目的的“仁义学”思想体系,提出“居仁、立礼、由义”。孟子还提出为了义,甚至可以舍生取义,主张仁义并重。二、掌握答题规范1读懂所给语段,拎出核心词语文化经典语言凝练而含意深远,思辨性强而故事性弱,理解分析起来,很多考生都觉得深奥晦涩而茫然。其实,只要读懂所给语段,就不会感觉到难。(1)粗译所给语段,尽量读懂其“字面义”积极调动以往积累的

16、文言知识,大胆而灵活地迁移到文意的疏通上。语段后如有注释,一定要借助它们来读懂文意。(2)拎出体现思想的核心词语读的是语意,抓的是思想。几乎所有语段,都有能体现孔孟思想的核心词语(如“义”“孝”“德”“信”等),阅读时把这些词语拎出来,就能“纲举目张”。有的核心词语,题干已给出,如“请简要概括孔子对自省的看法”,题干中的“自省”就是语段中的核心词,以“自省”为中心去读语段,就容易多了。2强化概括和分析能力,尤其是分析能力文化经典阅读由两小题组成,第(1)题考的是概括能力,概括要准确、精当,不可只是翻译或者摘抄原文,要把核心词语放在答案语言中。第(2)题考的是分析能力。所谓分析,是在概括基础上的

17、分析,是结合语句稍加阐释。考生应在“分析”上多加训练。边练边悟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孟子告子下)注贞:大信。谅:诚信,此处指小信。亮:通“谅”,诚信。执:有操守。(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答: (2)孔子和孟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君子要有诚信。(2)孔子把诚信分为大信和小信,主张君子在原则上要讲求大信,而不要拘泥于小信。孟子则把诚信视为君子的底线,不可违背,认为君子不讲诚信,就谈不上有操守。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答: (2)孔子和孟子提出主张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减少物质的欲望。(2)孔子从对士的要求的角度来说,认为一个士不应该讲求物质享受。孟子从修养心性的角度来说,认为养心就要减少物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