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790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上海市金山区2019届高三语文下学期(二模)质量调研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金山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高三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1.填空。(1)执手相看泪眼,_。(柳永_)(2)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孟子鱼我所欲也)(3)琵琶行第二段中“_,_”两句描写,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弹奏琵琶技艺的高超。【答案】 (1). 竟无语凝噎 (2). 雨霖铃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4). 东船西舫悄无言 (5). 唯见江心秋月白【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2、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注意“噎、舫、唯”等字。按要求选择。2.小明做事好高骛远,老师劝诫他,以下名句选用恰当的一项是A.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B.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C.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据“好高骛远”可知应选择脚踏实地之类的成语。A项强调勤奋,B项强调信心和勇气,C项强调从眼前做起,一步一步脚踏实地,D项强调凡事要做好准备。故选C。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诗是心

3、感于物的结果。_,_。_,_,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题型是语句复位题。做题时要从话题是否统一、句间逻辑关系是否合理、语言风格是否一致、句式是否合适等角度综合考虑。本题只需抓住横线最后一句话“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可知它前面应是“它不是”,符合要求的是。另外也可根据横线前的句子“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可知后面应填写由“物”到“心”,通常表达同一个意思都是先

4、正说再反说,可知应排。故选C。第二部分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新技术当真是最伟大的“改变者”。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有痛心质问“传统文化怎么了”,也有娓娓道来“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美国”;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脑残体”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

5、,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实体书店和报刊亭逐渐凋零,城市正在失去文化之肺;地铁上的“低头一族”,看的不是书报而是手机商业和消费主义冲刷之下的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有些地方甚至裸露出干涸的河底。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

6、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尼采曾对报纸的出现怒不可遏,认为这意味着忙乱、廉价的“短暂之物”取代了“永恒之物”。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这样的感叹固然有其价值,但放宽视野却会发现,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新中国“17年文学时期”全国仅发表长篇小说200部左右,谁又能想到如今某一文学网站号称有123万个作者,其中很多以每天1万至3万字的速度写作?正是报纸、影像、网络等技术手段的普及,让人类的文

7、化空间拓展了而不是枯萎了,让知识和文化更能服务大众而不是被一小群精英所垄断。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有人做过统计,在当代中国,活跃在网上的知识分子只是知识界的表层,更庞大的群体基本不在网上发声,比例甚至低于领导干部。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

8、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有数千年文化的中国来说,信息化和技术时代带给我们的冲击更为猛烈,产生的问题也更加复杂。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但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

9、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01月06日)4. 第段中的加点词“繁花”和“野稗”在文中分别指_5.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6.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和文化时尚的制造者。B

10、. 新技术转移了我们的文化话语权,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C. 当代文化人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这是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D. 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因为时代变迁和技术条件升级而改变。7. 阐释第段画线句的含义。8. 联系文章标题,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评析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答案】4. 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和许多弊病(不足)。 5. 用尼采等三个例子阐述每一次技术升级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引出第5段对“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的阐述,同时与第6段文字相照应。 6. B 7. 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

11、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的文化中国。注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或途径,写出其内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写出其内涵。 8. 本文最具特色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标题中的“文化土层”就是用了比喻,很形象。文中有许多地方如“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重要词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解答时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先说本义,“繁花”代表美好的东西,

12、“野稗”代表无用的、不好的东西。结合上文“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可知,“繁花”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便利(好处);“野稗”指新技术带来的许多弊病(不足)。【5题详解】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思考。内容上:本题第段举了尼采、海德格尔、美国学者罗斯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本段第一句话“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结构上:引出第段“从印刷术的普及,到声光电的传播,再到信息技术的兴起,任何一次传媒工具的重大变革,都会带来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与第段“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

13、新事物”相照应。【6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本意,其次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本题B项,“新技术也让我们的文化生活变得很肤浅”曲解文意,原文“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文中用的是问句,不确定的语气,只是引发我们的思考。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本题分析结构可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手段或途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目的。接着分别分析句子的本义,再结合文本理解句子在本文中的含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思是说尊

14、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这里的“美”指的是现代与传统,高雅与低俗;据“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可知“我们要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一方面要让现代与传统、高雅与所谓低俗的文化展示各自的美,一方面要欣赏包容现代和所谓低俗的美”。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本义是: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这里是指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来达到“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实现和谐美丽

15、的文化中国”。【8题详解】本题考查论证方法。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常见论证方法的特征及效果,比如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分析时要举出例子,结合具体例子分析作用。本题主要用到了比喻论证,比如“如果以山峰为喻,从山脚的村歌社鼓,到山巅的阳春白雪,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文化构成的群落,拼贴出文化中国的四季春秋。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文化的层峦叠嶂架起了高速索道,不必费力攀爬,便可悠游其间、览尽风光”很形象地写出各种文化的汇聚以及信息技术在各种文化之间穿梭的快捷以及作用。“大众审美河床最低水位正在下降”形象地论述了在商业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下,大众的审美水平变得很肤浅。“文

16、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启发人思考如何提升大众审美水平等。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盈满凸凹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数的柴薪,无须急。但也有性急的邻人,待到草木枯黄的时候,整天到山上去,树枝和山草,都背回家里,把柴棚堆得满满的。母亲也催父亲去打柴草,父亲笑着说:“不急。”直到天阴欲雪,父亲才不得不打了一些柴草,离盈冬之需,尚差得远。母亲忧凄地说:“你就不能多打一些?”父亲对母亲说,这里也有生活的道理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

17、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母亲摇了摇头。父亲去世之后,县上拆迁移民,母亲来到了平原。公家资助,个人筹集,我给她置备了一座小院。侍炊用煤气,取暖有蜂窝煤,过上了城市居民一样的日子。但她总是发出感叹,说,生活虽然方便了,但心里总是不踏实,感到不盈满。问她为什么,她说,虽住在了平原,但究竟是外来户,老居民都有煤气本,咱没有,做饭要烧高价气,而我又没有收入,就指望你。还有那蜂窝煤,也要用钱买,依旧是指望你。闲下来一想,原来自己成了儿女的累赘,再也活不出自己了。我说:“养儿防老,自古使然,你老不要多想。”她凄然一笑,说:“也只能这样。”她沉吟了一下,又说,

18、“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一辆三轮车让她找到了自己。每天朝阳初上,她就骑车出门。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她捡破烂,又捡柴草,每次都不放空。破烂变卖成现钱,买米面油盐,柴草则堆进庭院,不久就堆得盈满如山。后来她在小院的一角垒了一座泥灶,用捡来的柴草生火做饭,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一天晚间,弟弟来看望她,老人家正窝在被窝里看电视,电视里正是我的一个专题访谈。看一眼西服革履、侃侃而谈的我,弟弟说:“妈,我给您提一条意见我哥是官面上的人,特别注意形象,而您整天去捡破烂,就有点儿不般配了,所以您还是待在家里享享清福为好。”母亲黑了一下脸,说:“叫得再响的大公鸡,

19、也是卵孵的,脸子要是长得白,再浑的水也洗得透亮,这个道理你哥比你懂。”弟弟把这个情形告诉了我,对我说:“你去劝劝妈,你是老大,她听你的。”到了她的住处,院门竟落了锁。等了很久的时刻,也未见归来,便驾车去寻。平原乡村的田间土路四通八达,不好确定方向。便循着岸树成排的地方走,果然就寻到了。三轮车停在路旁,她正在树荫里捡落枝。落枝稀疏,要捡满那爿车斗,是要有足够的耐心的。我心里一热,她哪里是在捡拾让炊烟升起的柴草,分明是在捡拾她残余的生命时光!我走下车来,轻轻地叫了一声妈,就像黄口小儿叫的第一声那样,既含混,又清晰。母亲分明是听见了,但没有应声,只是静静地看着我,一点也不感到吃惊。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

20、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我望了望头顶上的树冠,有不少枯枝期待在那里,便下意识地攀上树去,即便是西服革履,也无一丝犹豫。折下的枯枝,很快就装满了母亲的车子。母亲说:“咱们回吧。”我说:“回。”母亲骑三轮在前边走,我则驾车跟在后面。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庭院的柴草果然像弟弟说的那样,堆得盈满如山,以至于新捡来的柴草再扔上去,也不见增长。我说:“柴草已如此盈满,您干吗还那么急切地捡?要是父亲还在,他一准会骂您,骂您贪心。”“即便他在,他也是骂不出口的。”母亲说,“他那时是站在山场上说

21、话,有盈满的底气;咱现在是站在庭院里,眼前虽盈满了,却没有身后的山场,心里的妥帖,还得靠捡。”我感到,父母那代人,不仅活在日子里,更活在他们自己的人生哲学里,所以,我无话可说。(21)母亲用泥灶给我烧了开水,沏了一壶老家的亲戚捎来的用黄芩焙制的山茶。她把两只红薯放到烧水生成的炭火中,一边陪我说话,一边给红薯翻个儿。不久,烤红薯的芳香就袅袅地弥漫开来,直沁心田。不知不觉地,被世事弄皱褶了的心叶,竟情不自禁地伸张、舒展,竟至有了新芽的模样,翠绿晶莹,不挂尘埃。这时,所有的欲望都简化成一个欲望:好好品味一下红薯。(22)烤到一定的火候,母亲便把红薯拨到一边的冷灰里,说:“让它收收性子。”所谓收收性子

22、,就是让烤过的红薯从焦脆返回到柔韧,托在手心里,虽体温热烈,却可以承受。红薯的口味也绵长也筋道也甘甜,一吃就吃得很本质了。(23)也许吃相有些贪婪,母亲说:“别急,两个都是你的。”(24)我甘心享受这种照拂,说:“知道。”(25)那天,我在母亲那里待得很晚。本来一个场面需要出席,对方也不断来电话催促,我还是推掉了。(26)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有删改)9. 分析第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10. 第段和第段通过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出她前后心理的变化。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11. 分析第(21)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12. 文章最后以烤红薯吃红薯的事收束全文,

23、凸显了主题,请对此作简要评析。13. 全文围绕“盈满”进行构思,新颖独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答案】9. 承接上文母亲向“我”提出买辆三轮车的要求,引出下文描写母亲骑着三轮车去捡破烂,又捡柴草,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10. 第段中的语言描写“也只能这样”和“让你再破费一次”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安慰和对“我”提出的要求表现出不忍和不安的心理;第段的语言描写则表现了母亲因为骑着三轮车捡破烂和柴草找到自己存在价值以后对“我”说话的从容心理。 11. “弄皱褶了的心叶”,“有了新芽的模样”用了比喻手法,生动描写了“我”繁杂的心态变得单纯,烦乱的心情变得愉悦,突出了母亲的教育力量,也表达了“我”对

24、母亲的感激。 12. 文章用烤红薯吃红薯收束全文,叙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交代了“我”回绝出席场面的原因,引出“我”对“盈满”的思考。“母亲”代表亲情,“红薯”代表简朴的物质生活。只要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13. 本文以“盈满”来构思,新颖独特。先通过叙写父亲和母亲关于过冬捡拾柴火,引发作者对“盈满”的思考:不贪心就是盈满。再通过叙写母亲搬到“我”家以后的不适状态,让“我”买了三轮车去外面拾柴捡垃圾来换得生活用品,不成为子女的累赘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满足。在此基础上,引出“我”的思考:“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

25、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句子在文本中的位置解答。这句话在第段,属于中间段,可考虑对上下文的作用。上文写“让你再破费一次,给妈买辆三轮车”可总结出“承接上文母亲向我提出买辆三轮车的要求”;下文写“街巷、旷野、田畴、垃圾场、建筑工地,都能见到她的身影煤气炉灶干脆被她闲置了”可总结出“引出下文描写母亲骑着三轮车去捡破烂,又捡柴草,从而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10题详解】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心理。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文中找到语言描

26、写,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的心态。比如第段中的语言描写“也只能这样”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安慰,自己不能再自食其力,靠儿子养的无奈;“让你再破费一次”,“破费”一次很客气,写母亲对“我”提出要求后表现出的不忍和不安的心理。第段“母亲开了院门,对我说:咱先把柴草抱进来,再慢慢说话”,前文写“我”和母亲一起捡柴禾,“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骑三轮的姿态竟是那么轻盈,还不时回头笑笑,一派怡然自得的样子”,这些是写母亲在得到“我”的理解,找到自己存在价值以后对“我”说话的从容心理。【11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精彩的语言艺术。解答此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用词、句式等角度赏析,

27、要结合具体分析答出效果。本题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先找出喻体,“弄皱褶了的心叶”,“有了新芽的模样”;再分析作用和效果:“弄皱褶了的心叶”是说“我”繁杂的心态,烦乱的心情;“有了新芽的模样”是说变得单纯,变得愉悦,生动形象;这是母亲教育的力量,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12题详解】本题考查结尾部分情节的作用及文章的情感主旨。情节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思考,主题可梳理文章结构,结合关键词句来理解。本题结尾部分的内容是写“我”和母亲吃烤红薯,写了“我”和母亲之间的对话。结构上叙写了交代了“我”回绝出席场面的原因,引出“我”对“盈满”的思考。主题:“母亲”代表亲情,“红薯”代表简朴的

28、物质生活。结合原文最后一段“这天我突然感到,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表达了只要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凸显了文章的主题。【13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梳理文章结构,分出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借读作品主题。本题要求围绕“盈满”分析结构,首先找到提到“盈满”的句子,据此划分文章结构: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梳理文章结构,分出层次,概括层意,然后抓住关键语句借读作品主题。本题要求围绕“盈满”分析结构,首先找到提到“盈满”的句子

29、,据此划分文章结构:第二段“他的柴棚越是盈满,越说明他心性之空,咱的柴棚虽然空,但整个山场都是咱的柴棚,你可以随用随取,而且也不担心失火,咱这才叫真正的盈满”,前面写父亲和母亲关于过冬捡拾柴火,引发作者对“盈满”的思考:不贪心就是盈满。第(14)段“我感到我们娘儿俩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内心盈满”,这之前写母亲搬到“我”家以后的不适状态,让“我”买了三轮车去外面拾柴捡垃圾来换得生活用品,不成为子女的累赘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满足。 “世间本简单,一个老母亲,两只烤红薯,就很盈满了。” 引出“我”的思考:生活简朴,珍惜亲情,孝顺母亲就是理解母亲和支持母亲的想法和做法就是人生的盈满。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

30、成各题。 上巳召亲族(南宋)李清照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注】这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14. 下列关于本作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词的词牌名是江城子。B. 本词属于长调。C. 本词风格豪放,语言清丽。D. 题目中的“上巳”是指中国民间传统节日。15. 下列对本作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长安”借代汴京,词人梦及,可见其忆念之切,但一个“空”字表达其无奈失望。B. “为报”二字点明了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而不是词人自己的游春所见。C. “花光月影宜相照”中的“宜”字

31、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色的无比喜悦和向往之情。D. 下阕中的“草草”和“恰”字看似率直,其实是词人极婉转、极沉痛心情的流露。16. 联系全词,赏析画线句【答案】14. D 15. C 16. 词人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联系全词,写出了词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表达了词人对春天即将逝去、自己年华已逝、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和伤感之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与词有关的文学常识及与节日相关的文化常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在平时对这类知识有相应积累,再与选项相比对。本题A项,考查词牌名的常识,词牌名相同,词的句子数

32、、每句话的字数相同,考生可根据学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来判断,A项不正确,词牌不是江城子,应该是蝶恋花。B项,长调应是91字以上,本词58字,不符合长调要求。C项,考查词的风格,李清照词多为婉约风格,据“梦”“花光”“月影”等意象,及“恹恹”“可怜”等表露感情的词语,可知本词不是豪放风格。故选D。【15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A项,“表达了词人对美丽春

33、色的无比喜悦和向往之情”错。“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手法及思想主旨。解答此类题目,要把握各类手法的特征及效果;主旨要结合题目、作者、背景等,再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本题赏析“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一句。“花莫笑”把“花”拟人化,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相联系,表达了春天即将逝去,词人年华已逝、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春将老”是暗喻,意指“国将沦亡”,表达了国家已经沦丧的无奈和伤感之情。四、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周举传

34、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人,陈留太守防之子。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为儒者所宗,故京师为之语曰:“五经纵横周宣光。”延光四年,辟司徒李郃府。时宦者孙程等既立顺帝,诛灭诸阎,议郎陈禅以为阎太后与帝无母子恩,宜徙别馆,绝朝见。群臣议者咸以为宜。举谓郃曰:“昔郑武姜谋杀严公,严公誓之黄泉;秦始皇怨母失行,久而隔绝。后感颍考叔、茅焦之言,循复子道。书传美之。今诸阎新诛,太后幽在离宫,若悲愁生疾,一旦不虞,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如从禅议,后世归咎明公。宜密表朝廷,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朝觐如旧,以厌天心,以答人望。”郃即上疏陈之。明年正月,帝乃朝于东宫,太后由此以安。举稍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

35、,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于是众惑稍解,风俗颇革。举出为蜀郡太守,坐事免。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昵酣饮极欢,及酒阑倡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举叹曰:“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商至秋果薨。建和三年卒。朝廷深痛惜之。(节选自后汉书周举传,有删改)【注】严公:指春秋时期的郑庄公。龙忌之禁:古时指鬼神忌日,此处指禁火的风

36、俗。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1)为儒者所宗( )(2)后世归咎明公( )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令奉太后,率厉群臣( )A. 率先严格 B. 率领督促 C. 激励,勉励 D. 经常警惕(2)以厌天心( )A憎恶 B通“餍”,满足 C 压制 D堵塞19.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举姿貌短陋,而博学洽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劝学)B. 主上将何以令于天下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C. 继以薤露之歌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后序)D. 大将军梁商表为从事中郎,甚敬重焉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20.

37、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举既到州,乃作吊书以置子推之庙,言盛冬去火,残损民命,非贤者之意,以宣示愚民,使还温食。21. 第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B. 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C. 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D. 六年三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22. 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段中周举的形象特点。【答案】17. (1). (1)尊崇 (2). (2)过失,罪过 18. (1)B(2)B 19. C 20. 周举到了并州,就作了凭吊祭文,把(它)放在介子推的庙里

38、,说严寒的冬天离开火,残损百姓的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并向百姓宣传,让(他们)恢复熟食。 21. B 22. 深谋远虑 心系百姓 料事如神(意思接近即可)【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本题“为儒者所宗”意思是“为当时儒者(读书人)所尊崇”,“宗”意思是“尊崇”;“后世归咎明公

39、”意思是“后世的人就会归罪于您”,“咎”,意思是“过失,罪过”。【18题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本题“令奉太后,率厉群臣”意思是“让皇帝尊奉太后,率领督促大臣们”,“率厉”,“厉”通“励”,意思是“率领督促”。故选B。(2)“以厌天心”意思是“来满足上天的心意”,“厌”通“餍”,满足。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积累十八个常用虚词的用法,熟练掌握它们的分类,然后审清题干要求,逐项比对,得出答案。A项“而”前一

40、个为连词,表转折,却;后一个为连词,表递进,并且。B项“于”,前一个是介词,对;后一个是介词,从。C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用。 D项“焉”,前一个是代词,他;后一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关键词有既,已经;以置子推之庙,省略句,以(之)置子推之庙;去,离开;非,否定式判断句;宣示,古今异义,宣传;还,恢复。【21题详解】此题考

41、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六年三月”和“上巳日”是同义复指,不要断开,排除AD项;“宴于”是一个词语,不要断开,排除C。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及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文本中找出人物的相关描写,思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行,再用四字短语概括。第段写他用郑庄公和武姜、秦始皇和他的母亲的事例劝说皇帝奉迎阎太后,展现出他的深谋远虑;第段写他改变风俗,让百姓恢复熟食,表现他的心系百姓;第段周举梁商唱薤露预言他祸事将至,后果然应验,表现他料事如神。【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

42、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周举字宣光,汝南汝阳县人,是陈留太守周防的儿子。周举身材短小,相貌丑陋,但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为当时儒者(读书人)所尊崇。所以,京城中流传着称赞他的话:“周宣光通晓五经。”延光四年,(周举)被征召到司徒李郃府中做官。当时,宦官孙

43、程等人拥立顺帝,诛杀了阎氏家族的人。议郎陈禅认为阎太后与皇帝之间没有母子恩情,应该让太后移到离宫中居住,断绝朝拜参见。议论政事的大臣们都认为这样做是合适的。周举对李郃说:“从前,郑武姜设计杀害郑庄公,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母子不再相见;秦始皇怨恨他母亲行为不端,长时间不与她见面。后来,有感于颍考叔、茅焦的话,重新遵循做儿子的道义。书传上都称颂他们。现在,阎氏家族刚刚被诛灭,太后被幽禁在离宫,如果因悲痛忧愁而生出疾病,一旦逝去,皇帝将凭什么来号令天下的人呢?如果按照陈禅的建议去做,后世的人就会归罪于您。应该秘密地向皇帝上书,让皇帝尊奉太后,率领督促大臣们,像先前一样朝见太后,来满足上天的心意,符合众

44、人的愿望。”李郃立即向皇帝上书陈述了这个道理。第二年正月,皇帝就到东宫去朝拜太后,太后从此就安定下来。周举升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因介子推被焚烧而死,有禁火的风俗。到了介子推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举火,因此百姓每年冬季有一个月要吃冷食,不敢生火煮饭,一家老小不堪冷食,每年死不少人。周举到了并州,作了凭吊介子推的祭文放在他的庙里,说严寒的冬天离开火,残损百姓生命,这不是贤人的意思,并向百姓宣传,使他们恢复熟食。于是百姓的迷惑渐渐得以消除,风俗渐渐改变。周举外调担任蜀郡太守,因事获罪被免官。大将军梁商给皇帝上书,推荐周举担任从事中郎,对他非常敬重。(永和)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规模邀请宾客,

45、在洛水边宴饮,周举当时称病没有去。梁商与亲朋好友开怀畅饮,快乐至极。等到酒宴将散,歌唱结束,他接着吟唱了薤露这首歌曲,在座的人听了之后,都为之掩面流泪。太仆张种当时也在场,等到回来后,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周举。周举感叹说:“这就是所谓的悲哀或欢乐不合时宜,歌唱不合场所。灾祸就要到来了啊!”梁商到秋天果然死去。建和三年,周举去世。朝廷认为周举清廉公允、诚实正直,正要任命他为宰相,很为他感到痛惜。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

46、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也。然以壤接荒服,俗参夷徼,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

47、注】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欂(b)栌节棁(tu):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崒(z):险峻。裔:边远的地方。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徼(jio):边界。攸宇:安适的房屋。23. 概括第段的内容。24. 赏析第段画线句。25. 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 也B. 耳C. 矣D. 者26. 对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B. 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段的“以为叹”相呼应。C. 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D. 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

48、情于山水。27. 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答案】23. 说明建亭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 24. 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 25. C 26. D 27. 本文通过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赞美了二兄的德政,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段落层次结构,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交代了作亭的时间、地点;“昭其俭也”交代了亭子俭朴的特点。【24题详解】本题

49、考查精彩的语言艺术。赏析题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几个角度赏析,也可结合内容及结构分析好处。“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意思是“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的景色交错呈现”。“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用拟人手法;句式长短结合“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是长句,“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是短句,长短结合;内容上写出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结构上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2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

50、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要结合句意体会语气,再分析选项进行比对。“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意思是“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里应用一个表示陈述的句末语气词。A项“也”通常表判断;B项“耳”往往表感叹;D项“者”通常用于句中而不是句末;C项“矣”是用于句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本题D项,“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错,原文“我仲兄以

51、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这段写柳宗元的二哥施行德政,治理得很好,并没有显示他不留恋官场。故选D。【27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第一段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第二段写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第三段赞美了二兄的德政;第四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在推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

52、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的景色交错呈现。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

53、,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第三部分写

54、作(70分)28.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人因为能忘记,所以才能渐渐地脱离受过的痛苦,但也因为能忘记,所以往往会再犯以前的错误。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答案】忘记与铭记残落的花瓣在风中飘舞,自在而洒脱,它忘却了曾经争芳斗艳的高贵生活,铭记的只是化作春泥滋养万物的天职。懂得忘记与铭记,落红依旧尽享生命的灿烂,寻觅新生的天地。 在一个褪去了鸟语花香,丝竹管弦,高山流水的淡雅别致生活而充斥的满是竞争压抑的现代,我们是否读懂了那落红所展现的忘记和铭记的智慧? 每个人都期待一种万事皆顺应我心的畅然生活,但这只是

55、希冀,可望而不可求。生活中不如意十有八九,总会有太多的心烦意乱,太多的焦躁不安,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忘记。忘记别人无端的指责,旁人的不解,陌生人的冷漠将所有扰乱我们心灵的烦恼和忧郁全都遗忘在时空的隧道里。智者总会将别人的恩泽刻在石头上,而将那些过错轻轻地写在沙上,再由时间的风抚平沙中的痕迹。相传鱼只有三秒钟的记忆,所以鱼总是幸福的。你若像鱼,幸福还会远吗? 忘记该忘记的是一种洒脱。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息地向前转动,但总有些记忆是需要我们深深铭记的。身处和平安康,四处洋溢着幸福的今日,我们是否铭记了战火中逝去的英烈?是否铭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耻辱?是否铭记了南京大屠杀的悲痛?只有懂得铭记历史的人,才能够唤

56、醒爱国的热情,才能唤起内心无穷尽的力量,才能创造不凡,才能为我中华之崛起而贡献力量。铭记该铭记的是一种智慧。 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推崇拜金的丑陋思想征服了多少人心,这是个人的无知,更是社会的悲哀。忘记了诚信的操守,“权健”垮台悄然在社会上演;忘记了善良的光辉,“老人倒地不扶”的荒诞正在发生;忘记了生命的珍贵,“煤矿灾难”依旧重演再瞧瞧我们记住了什么:铭记了“名利”的存在,我们汲汲于这名缰利锁,疲劳奔波;铭记了“钱”的万能,我们的富二代肆意挥霍 是谁让我们颠倒了生活?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对铭记与忘记不解。 忘记该忘记的,将烦恼、忧郁、低俗、无知用忘记的大门与今日阻隔。铭记该铭记的,将善良、友爱、道

57、德操守全都唤起,重塑一个真实的自我。 但我们懂得了忘记与铭记,便能在人生的航程中浩然长歌,也能为社会的和谐贡献自我的绵薄之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鲁迅的一则名言,要抓住关键词“忘记”。“能忘记,所以才能渐渐地脱离受过的痛苦”,是写忘记的好处;“能忘记,所以往往会再犯以前的错误”是写忘记的坏处。从中可以看出“忘记”具有思辨色彩。写作时可以写“忘记”的好处,也可以写“忘记”的坏处,但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写该忘记什么,该记住什么;什么时候该忘记,什么时候该记住;为什么要忘记,为什么要记住 参考立意:1、忘记过去,开创未来2、历史不该忘记3、忘记与铭记4、忘记是一种智慧,铭记是一种

58、成长可用素材:1、如果不忘记许多,人生无法再继续巴尔扎克2、如果你总是停留在过去痛苦的阴影当中而不能自拔,你就会终日愁容满面,哀声叹气,而你最终会畏葸不前的。如果你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人生的种种不测,你就会终日笑容满面,精神振奋,而你最终会永攀人生的高峰。两种态度,决定了两种不同的人生。3、当柳宗元步入曲深凄清的小石潭中,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又陷入那无穷尽的失落中。他虽有忘却之意,却更多的回想起了自己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无法自拔。同样是官场失意,同样是寄情山水派遣忧伤,欧阳修就高明了许多。他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那些不如意,享尽与民同乐之乐,好不自在。谁不希望自己一生乐活逍遥、潇洒一世呢?谁又愿意深陷痛苦之中而无法自拔呢?参考结构:可写成递进式议论文。开头引述材料,亮明观点“忘记”与“不忘”彰显人生的智慧。接着论证“忘记”:忘记成绩,才能开拓未来。忘记过去的成就,可写莫言,塞罕坝人;忘记过去的失误、痛苦才能再创辉煌,可写林丹、我们国家的改革。然后论证“不忘”: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可写屠呦呦、马化腾等;不忘错误,才能破茧成蝶,可写德国总理的惊世一跪,写人类探索宇宙等。最后总结“忘记”什么与“不忘”什么彰显人生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