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9筛选并概括文中重要内容学案略语筛选、整合并概括文本重要内容是现代文阅读的基础,更是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考查的重点。准确、全面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基本要求,然后才是进一步概括。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考生恰恰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要么筛选不全,要么缺乏概括。因此,二轮复习仍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力求在答题过程中内容要点提取全面、概括准确到位,以进一步强化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的基本能力训练。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用人文音乐滋润心灵音乐对人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具有独特的影响。人文音乐更是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哲理、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在潜移默化中激励人、鼓舞人,还与社会发展相互产
2、生积极的影响。人文音乐有助于凝聚社会精神。音乐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活动,人文音乐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精神文化。人在劳动中总结、概括、创造了音乐,使音乐艺术从原始萌芽状态不断发展成为人类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文音乐的民族性体现了音乐来自民族的生活和历史,脱离不了民族的精神特点。特别是民歌,更是鲜明地反映了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感情等。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人文音乐的发展,但人文音乐的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人文音乐文化活动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能够对人们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群体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民族凝
3、聚力。人文音乐有利于培育健康人格。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途径。人文音乐教育既利于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又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我国古代社会,音乐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极强的教化功能,在论语中有“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一个人通过学习诗,在内心修养、情感意象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通过学习礼,使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然后再通过“乐”的教化,将前面的学习有机融合,使人的外在修养与内在修养融为一体。人通过“乐”的教化功能,修养成一个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人文音乐可以协调人际关系。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由于人文音乐与人的生活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对人的情绪有着
4、强烈的激发作用,可以提供给人有教养的娱乐、有文化的休息,对人的生理、感情以及行为举止等方面产生有益的影响,因而音乐可以对人进行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方面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发挥对人的启迪感化作用。人文音乐中美妙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悦耳的音色可以让人身心愉悦、心境良好。人们在音乐活动中容易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最终在契合中增进友谊。所以,优美的人文音乐可以有效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人文音乐体现时代精神。音乐如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社会现实。人文音乐的形式和内涵都必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发展变化。实际上,每一个时代都要求音乐体现这个时代的精
5、神,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对社会生活起积极作用。优秀的音乐作品在创作中都体现了所处时代的精神,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作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音乐与社会发展应保持契合,让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得到音乐的潜移默化的启示。当今时代,人类文明快速发展,音乐元素也复杂多样,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地观察、审视,有意识地让音乐体现出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念。要把生活融入音乐,用音乐去表达生活、反映生活,又要让音乐引导社会思潮,为社会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发挥作用。(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本文是从音乐活动的_、音乐教育的美育特点、音乐的艺术感染力、音乐与_的关系等四个角度来阐述人文音乐的作
6、用的。答案社会性社会现实解析解答此题,要从写作思路的角度和内容照应的角度来概括。从写作思路来看,这篇文章的层次非常清晰,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人文音乐的作用,因此,把握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是解答此题的关键。从内容照应来看,题干中的“音乐教育的美育特点”和“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分别照应第三段和第四段的内容,所以考生应根据第二段和第五段的内容来填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宣纸,中国书画的千年密码王章中国传统书画艺术离不开文房四宝,在众多的手工纸中宣纸堪称“文房之首”。吴冠中大师亦说过:“我国历代书画家对于宣纸的溺爱是令人吃惊的。”并感叹道:“如果没有宣纸,中国书画将是怎样的面目呢?”西方绘画注
7、重用光影、色彩等手段,倾向于写实,而中国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则是以线为主、点皴为辅,特别注重用墨,虽只是黑白,却能“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利用破墨、积墨、泼墨等技法共同建构出中国画的神奇世界,这一切都建立在“纸上调墨”的基础上,宣纸神奇的润墨性正好适应了这一要求。宣纸的主料是青檀皮和沙田稻草,在显微镜下可见宣纸青檀韧皮纤维纤长且均匀,细胞壁密布着特有的皱纹,纤维横向可滞留笔痕、墨粒,纵向又导引水墨沿着皱纹沟槽向外渗扩成浓淡递减的墨阶。晚清画家松年在颐园论画中便称“宣纸纸性纯熟细腻,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在这个意义上,宣纸也是艺术品的创作者。燎草的细纤维与檀皮交织成网状的协调结构,受水墨后不
8、发翘、不起毛,画笔与这样的纸碰撞真是风生水起,而其他纤维如棉、桑皮、构皮等则没有皱纹或皱纹较少,且纤维分布规律性差,一经挥毫即可判别优劣。宣纸与中国书画血肉相融,是绘画风格演变的“幕后推手”。东汉末年书法艺术开始兴起,粗笨的简和昂贵的丝帛并不适用,纸品质的提高成为社会迫切的需求。及至南北朝,纸已逐步成为文人墨客的密友,梁武帝还写下了咏纸之诗“皎白如霜雪,方正若布棋”。唐朝盛世更是强力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在唐人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第一次出现宣纸的说法,“江东地润无尘,人多精艺,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一次的亮相意味深长,它标志着宣州所造之纸作为当时最好的艺术用纸之一步入了历史
9、殿堂。宋代以降文人写意画开始流行,并在以后数百年间日益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这类画风对一笔一画的深浅浓淡、渗透润化都极其讲究,生宣的独特润墨性被时代青睐,得到大量生产及应用。明清传承,浙派、吴门派、四僧、四王、扬州八怪等一大批书画大师将宣纸和书画的血脉进一步紧密相连,宣纸声名大振,逐渐形成“沿溪纸碓无停息,一片舂声撼夕阳”的局面。可以说,到了清朝,宣纸在漫长的竞争中占据了几乎全部的书画舞台,皇帝也喜欢用它挥毫泼墨,朝廷修四库全书用的也是宣纸。这一切都让宣纸在清乾隆时期达到了今天“只能继承而难以超越”的巅峰成就。宣纸的神奇不仅在于它看起来“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而且其寿命几乎是所有纸中
10、最高的,有着“纸寿千年”的美誉。其百折不损、历千年而如新的品质实在让人惊叹欧洲几个世纪前的一些壁画已开始龟裂脱色甚至破旧不堪,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早已产生了“图书自毁”危机,而我国许多珍贵资料和书画因用宣纸而安然无恙,安徽省博物馆珍藏的南宋张即之写经册距今已有约800年历史,细观纸面仍是光滑洁白,完好如初。传统手工宣纸的制作复杂繁琐,足有一百多道手工工序。且耗时漫长,有“片纸两年得”之说,堪称传统手工纸中制作最为繁复严格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宣纸制造也曾引入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加工等工艺,将部分工序生产周期缩短为几天。特别是改用化学漂白剂后只需百十小时即可得到“白皮”。然而
11、人们很快就发现化学漂白使纸张呈酸性,极易早衰,而机械打浆对纤维的损伤更大,有研究者认为化学漂白和机械制浆可能会使“千年纸”只能“健康存活”几十年,润墨性也差了许多。正因如此,今天用传统手工工艺生产的传统宣纸虽其价格比普通书画纸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仍供不应求,而一些质量更为优秀的明清古宣更是价格不菲。(选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2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答:3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答:问题反思1信息筛选题经常出现遗漏要点、要点不准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答:2概括除了语言简洁外还有哪些要求?如何对提取出来的内容进行概括呢?答:比对答案,领悟答
12、案升格之道1.题目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说明了宣纸的什么特点?(4分)原文见“自我诊断”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0分该答案第点答出“细腻”得1分;第点虽答出“洁白”点,但答出两点才得1分,故不给分。该题所给材料很明确,只要认真阅读两处画线句子即可,不可过度答题。2分该答案第点答出“纯熟细腻”得1分,第点答出“光滑”“洁白”两点,得1分,仍存在答题点不全问题。问题还是出在没有细读上,如“轻似蝉翼白如雪”一句已经告诉你“轻”“白”两个特点,为什么作答时不抓住“轻”呢?3分该答案第点答得很好,第点答出了前半句的特点,后半句“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用比喻句到底想说明宣纸的什么特点,这个问题
13、未答准。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4分该答案要点准而全,体现了较好的细读能力,尤其值得欣赏的是本题难点解得好。“水墨落纸如雨入沙”这个比喻句到底想说明什么特点,还要结合语境看,“润墨性”在上下文中反复出现。看来,“句内”问题“句外”解决的意识必须具备。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说明了宣纸纯熟细腻、润墨性强的特点。说明了宣纸轻、薄、白、软的特点。(答对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评分建议“宣纸纸性纯熟细腻”,宣纸特点答到“纯熟细腻”或“细腻”得1分;“水墨落纸如雨入沙”,宣纸特点答到“润墨性强(良好,好)”“具有独特的(良好的)润墨性”得1分;全部答出给3分。“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
14、声”,宣纸特点答到“轻”“白”“薄”“软”“滑”“不易破损”中任意两个特征得2分,答到三个或三个以上得3分。2.题目宣纸对中国书画的发展有何作用?请分点概述。(6分)原文见“自我诊断”剖析现场失分答案得分现场失分答案失分剖析1分该答案第点答出了宣纸的特性可得1分,但未进一步指明其作用;第点无中生有,任意发挥;第点是任意摘抄,没有整体把握。文章第二、三、四、五段分别介绍了宣纸的特性及其作用,如果能把握这一点,就不会胡乱抄录第四段中的句子了。2分该答案第点未扣住宣纸特性谈作用,无“特性”只有“作用”,答案表述不完整,仅得1分。第点有“特性”(纸寿千年),有作用(“保存”),得2分。本该得3分,可能
15、是审题不细或者书写有遗漏,只答出了“画”的作用,未涉及题干中的“书画”二字,故扣掉1分。3分该答案第点答出“特性”,“作用”答错了;第点答出“特性”,“作用”答错了(不是“利于流传”);第点是针对第四段答的,“作用”答准了,而相应的原文第三段的内容未体现,以致丢掉了要点。5分该答案每个要点都是“特性作用”,要点齐备,也分别答出了第二、三、五段的内容要点,可不知为什么对第四段大段文字视而不见,以致丢掉了本该得满分的一个要点。解读现场满分答案得分现场满分答案满分赏析满分6分该答案依次从原文第二、三、四、五段提取出要点,又把三、四段整合为一点,每点都是“特性作用”,要点齐备,概括准确,又照应题干中“
16、书画”一词。完善你的答案参考答案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催生了一批书画大师。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利于书画作品的长久保存。评分建议(1)宣纸具有神奇的润墨性(宣纸的特性1分),可以使书画创作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对书画的作用1分)。宣纸影响了中国书画风格的变迁(1分),催生了一大批书画艺术大师(1分)。宣纸品质百折不损(宣纸的特点1分),利于书画作品的永久保存(对书画的作用1分)。(2)参考答案6个小点,答对1点1分,答案中只写到“书法”或“画”,不按题目的要求写“书画”的,在答案总分中扣1分。借题发挥,突破答题核心问题一、准确、全面地筛
17、选重要信息1吃透信息筛选标准。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未能准确把握信息筛选的标准。信息筛选,第一步是明确筛选标准,弄清需要筛选什么样的信息。因此,需要对筛选标准一字一词地读,彻底弄清其含义。示例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标准:冰炭同炉理解:冰,冷,黄永厚为人为文“冷”的东西;炭,热,黄永厚为人为文“热”的东西。“同炉”,统一在黄永厚个人身上。“哪些地方”意味着“同炉”在哪些具体事上。总之,要求筛选出同时包含黄永厚“既热又冷”因素的为人为文的具体事情。2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前提下细读相关文字。筛选信息,必须整体把握全文,否则,会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危险。论述类
18、、实用类文章结构较固定,思路较清晰,内容较浅显,利于快速地掌握全文,然后,对信息所在的句段仔细阅读。只要留心、细心,就能搜集到散见信息,挖掘出隐含信息。在捕捉到信息后,还要准确解读。所谓“准确解读”,指的是在复杂的叙述材料中,在深刻的事理说明中,读懂读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全面、正确地把握文本信息。3扩大筛选范围。出现信息要点遗漏问题的另一原因就是未把握好筛选范围。筛选范围的准不准与信息筛选得全不全关系极为密切。一般而言,筛选标准的语言所在的地方就是筛选范围,抓住它固然不错,而且应集中读、选。不过,有时,信息还在它的“前”或“后”。因此,应适当扩大一下筛选的范围,看看前后有无可再选的信息。用个形
19、象的比喻“投石探波”。石投中的地方,就是信息最集中的地方,石击起的一层层波纹有可能是信息波及的地方,适当地扩大筛选范围,这就是“投石探波”法。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记住北大有个叫王瑶的教授钱理群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先生说他“出语多谐
20、”,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文革”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
21、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
22、题目应该注意什么。比如我当初毕业论文就准备了两个题目:一个写鲁迅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艺术世界;另一个是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先生听了我的汇报以后说,你的第一个题目很有新意,但你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短时间内也不容易想清楚,在不成熟、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急于写成论文,会有很多漏洞,答辩时很可能通不过,反而糟蹋了这个题目,不如放起来,多酝酿几年以后再做,一做就把它做好。于是就定了做“鲁迅和周作人发展道路的比较”这个题目。更重要的,是先生给我们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先生曾经找我谈话,告诫我“不要急于发表文章”。他说:“我知道,你已经三十九岁了,你急于想在学术界出来,我很能理解你的
23、心情。但是,我劝你要沉住气,我们北大有个传统,叫作后发制人。有的学者很年轻,很快就写出文章来,一举成名,但缺乏后劲,起点也就是终点,这是不足效法的。北大的传统是强调厚积薄发,你别着急,沉沉稳稳地做学问,好好地下功夫,慢慢地出来,但一旦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有源源不断的后劲,这才是真本事。”我研究生毕业留校以后,先生又找我谈了一次话,使我终身受益。他说:“你现在留校了,处于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因为你在北大,这样,你的机会就非常多,但另一方面诱惑也非常多,你的头脑要清醒,要能抵挡住诱惑。很多人会约你写稿,要你做这样那样的有种种好处的事,你自己得想清楚,哪些文章你可以写,哪些文章你不可以写,哪些事可以
24、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你要心里有数,要学会拒绝,不然的话,在各种诱惑面前,你会晕头转向,看来什么都做了,什么都得了,名声也很大,但最后算总账,你把最主要的,你真正追求的东西丢了,你会发现你实际上是一事无成,那时候就晚了,那才是真正的悲剧。”现在仔细想想,先生的师训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概括地说就是“沉潜”二字。要沉得住,潜下来,沉潜于学术的深处,生命的深处:这是做学问与做人的大境界。而急功近利,浮躁虚华,是做学问、做人的大敌。我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唯一可取之处,也是可以告慰先生的,就是我一直牢记师训,并身体力行。我从1960年大学毕业就雄心勃勃想做一个学者,直到1985年,才开始发出自己的独立的声音
25、。可以说做了二十五年的准备,练了二十五年的内功,我的治学之路、人生之路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很艰苦,但也很充实,没有虚度。(节选自2011年11月5日文汇报)1王瑶教授的弟子为什么把他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请简要分析。答:答案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都包括“清峻”和“通脱”两方面,而王瑶恰巧具备这两个特点。王瑶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王瑶有一种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文革”中,当其他知识分子因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而感觉窘迫、难堪时,王瑶却能泰然处之。2王瑶教授指导学生的方法很特别,文本中有哪
26、些体现?请简要概括。答:答案平时放任不管:从来不给学生上课,每周跟学生闲聊一回(或:无为而治,一入学只开一个书单,任学生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在学术研究的关键时候点醒学生:针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人生的关键阶段点醒学生:给你以思想上的点醒,治学态度、人生道路上的启迪。(或“告诫学生要厚积薄发;教诲学生要抵制诱惑,学会拒绝”)二、在准确、全面地筛选、整合信息的基础上坚持用“上位概念”来概括把筛选出来的信息加以删、减、截、留、换,还只是叫“整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概括。概括要求把有关内容提升到它们的上一层次的概念,即上位概念之中,如把对天空、山川、植被等的描写称为自然景观
27、的描写,把对建筑、道路、碑刻等的描写称为人文景观的描写等。概括,不是简单地罗列文段中的重要词语,重复文段中的某些内容,而是有所提升,使用较高层次的概念来概括,如已故香港名人邵逸夫生前在电影界中建设影视基地,拍摄了不少人们喜闻乐见的电影;又投资电视领域,开设电视台,拍摄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如果对他这些成就进行概括,那就可以用“上位概念”“影视领域成就卓越”概括。“上位概念”概括法在实用类文本中用得特别普遍。这个“上位概念”哪里找?有时文段内自有这种概念,摘取出来当然好。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的,这时特别需要整体把握,高瞻远瞩,不纠缠于细枝末节;还要注意多个内容的相同点、相异点,这一“同”一“
28、异”往往就是“上位概念”。边练边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忆夏志清夏志清走了,在2013年的岁尾。随着他的离去,一个文学批评的夏志清时代似乎正在隐退。夏先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就是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很有态度的文学史。在冷战时期,夏志清没有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而完全依据文学审美做出了自己的评价。在他看来,文学的判断力至关重要。而他的判断,除了欧洲古典主义、英美形式主义的评价尺度外,还体现出敢于裁断、挑战流俗的批评勇气和言之成理、落笔审慎的批评态度。夏志清是在阅读了乔伊斯、普鲁斯特等现代小说之后再看五四小说的,眼光颇高,他也没有像一般的史书那样四平八稳、缺乏观点,而是在书中明确表达了喜欢与
29、不喜欢,好小说与坏小说,甚至鲜说“之一”。夏志清的学生之一、著名学者刘绍铭曾说:“中国现代小说史让人佩服的地方倒不在其史料丰富,而在于夏志清作为一位文学评论家的见识。他当年盛赞的几位作家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周作人后来的文学地位日渐被重视,到今天仍然有许多读者。”2007年底,学者李凤亮曾在朱崇科陪同下去夏先生纽约寓所与其作了数小时学术访谈,事后整理成两万字长稿,从洛杉矶寄给他。一个月后李凤亮接到夏志清的修改稿,夏先生对访谈中一些过头话都作了认真仔细的修改。朱崇科回忆说:“当时已经86岁的夏先生精神矍铄,是一个坦率机智的人,童言无忌。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他都口无遮拦。他经常毫无保留地自我表
30、扬,他经常重复的话是我聪明得一塌糊涂。”夏先生自哥伦比亚大学退休,选中了青年学者王德威为接班人。夏先生几十年来一直对他爱护有加,大力栽培,两人情同父子。2013年12月11日,王德威去疗养院看望了夏志清。王德威回忆说:“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在吃东西,抱怨三明治太不好吃了。这时医生来了,他当着大家的面直截了当问医生:我到底怎么样?医生说:你很好。他说:你别讲假话了,我们都是现代人,我不相信这套的。我已经永垂不朽了,因为我写了中国现代小说史。哈哈!”夏志清的离去,留下文学批评史上一段绝唱。正是因为他激越不羁的批评个性,形成了他批评的独到发现与巨大冲击力。今天文学批评界所缺的,不是裹脚布式的长篇大论,恰是那种批评的真诚甚至偏见。3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追忆夏志清先生的?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生活态度上:童真乐观,直面人生,幽默风趣,较为自负。学术研究上:西为中用,见解独特,治学严谨,奖掖后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