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金山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段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运用(10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_,白露未晞。蒹葭世胄蹑高位,_。咏史可惜流年,_,树犹如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三山半落青天外,_。登金陵凤凰台黄庭坚作诗善于锻炼熔造前人诗句,登快阁中“_”两句便化作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八声甘州中使用拟人手法,同时借用长江水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诗句是“_。”【答案】 (1).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2).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3).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4).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5).
2、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6).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两者都有。对于语境型,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蒹葭”“晞”“蹑”“澄”等。按题目要求选择。(2分)2. 下列不适合挂在金山中学教室里的励志条幅是( )A.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B.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C.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D.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答案】C.3. 在下面的情境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达是( )小A寒假打工,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作报酬,回家激动又兴奋
3、,自豪地说:A. 爸爸,周末我带你去看电影。B. 爸爸,周末我跟你去看电影。C. 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D. 我带你去看电影,就这个周末,爸爸。【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在下面的情境中,最合乎情理的表达”,考生应先分析题干所给的情境,“小A寒假打工,拿到了人生第一笔工作报酬,回家激动又兴奋,自豪地说”,选项要能体现出人物的自豪之情,B项,“我跟你”体现不出小A“请客”的意思,C项,“我们一起”也体现不出小A“请客”的意思;D项和A项相比,把“就这个周末”和“爸爸”放在后面,起到强调作用,比A项更好。二、阅读(7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我国花卉栽培已有近三
4、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花卉与人民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被不断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融进文化与生活的内容,逐渐形成了极具东方神韵的花文化。中国人赏花讲究人花交感、心物相通,把花视为人的精神品格的化身。自古就有屈原滋兰九畹,陶渊明采菊东篱,李白醉卧花丛,陆游以梅言志,林逋以梅为妻,苏东坡“唯恐夜深花睡去”等佳话,有一种“为爱名花抵死狂”的味道。画家们画花,也不是简单的再现,他们追求的是情注丹青。他们的“画意”是由自然形态引发的一种艺术感受,是一种美的升华。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沉醉在浓郁芳馨的情韵之中。以梅花为例,苏东坡有诗云:“万花敢向雪中出,一
5、树独开天下春。”崔道融也有诗云:“数萼初含雪,孤标画自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由于梅花能在春寒料峭时独放,夏秋时又【甲】果实累累,人们便以其高雅、刚毅、圣洁的“梅格”来比德、畅神,视梅花为“国魂”。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文人墨客喜欢以梅为友,将梅列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之首、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本来花中“君子”只有梅、兰、竹、菊,但周敦颐的一篇爱莲说,为莲花争得
6、了第五个君子的席位。周敦颐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莲花成了圣洁的象征。周敦颐被尊为莲花的守护神。其实,花文化并不全是由文人墨客们“创意”出来的。在民间,花文化也很流行,并融入传统的习俗中。比如石榴,因其多籽,送给新婚男女,可祝愿多子多孙。又因其花红似火,可寓意生活红红火火、事业兴旺发达。中国民间传统习俗中,在为人祝福、祝寿时常以牡丹、松柏、石榴寓“多福、多寿、多子”。芒种祭花神,在民间也一直流行。芒种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它提醒农民加紧田间耕作,否则将影响一年的收成。中国民间非常重视芒种祭祀花神。在这一天,人
7、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乙】(q) 福迎祥。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同样一种花,因颜色不同所表达的花意也不同。色彩艳丽的花卉大多用于喜庆场合,而白色的或全黄色的花卉适用于悲伤悼念的场合。红色的山茶花则是胜利之花,在胜利者凯旋之时向英雄献上一束火红的山茶花以表示祝贺。山茶花也是爱情花,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小伙子向姑娘求爱要送上一束红色的山茶花,若遭到拒绝还可以送上一束白茶花以示发问:“你为什么不爱我?”可以说,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花文化密不可分。花卉参与中国民间风俗的形成,极大地开拓和扩展了民俗的内容和范围,给人带来了很多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满足。(取材于青萍花之美
8、)4. 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5. 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6. 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 、 、 三个阶段。7. 春节前夕,学校准备组织同学慰问老红军和抗日老战士。请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答案】4. 甲:li 乙:祈 5. A 6. 实用欣赏具有象征意义(意思对即可) 7. 示例一:我会选择梅花。梅花有淡淡的幽香,高雅圣洁;而且在初春开放,符合时令。 祝福语
9、:满枝盛开的梅花,预示着新的一年到来,您就像傲雪的红梅,历经战火硝烟,更显英雄本色。衷心祝愿您生命之树常青,新的一年健康幸福! 示例二:我会选择牡丹。牡丹花色彩鲜艳,符合春节的喜庆气 氛,会给老人们带去节日的快乐。 祝福语:您经过浴血奋斗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就像这盛开的牡丹,让它陪伴您度过这喜庆的节日;愿您的生活幸福安康,花开富贵!【解析】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这是考查汉字的字形和字音。考生应结合语境以及词语的意思来分析。“果实累累”,“累累”有两个音,一是“li li”,意思是“连续不断,排列成串”,多指果实、成绩;二是“li li”
10、,形容“积得多”,多指罪行。此处说“果实累累”,是形容果实多,应读li。“在这一天,人们一定要把各种花树用红带子系上以祭祀花神,(q)福迎祥”,从语境来看,是“向神求福”,故应使用“祈”。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这是考查近义词的辨析。“欣赏他们的作品,能让人产生许多美妙的(A)遐想(联想)”,“遐想”的意思是“悠远地思索或想象”,从句中来看,此处的想象是由“欣赏他们的作品”引发出来的,“联想”的意思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故可以替换。“历代梅文、梅诗、梅画等(B)层出不穷(络绎不绝)”,“层出不穷”的意思是
11、“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络绎不绝”的意思是“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而句中说的是“文章、诗词、绘画”,使用“络绎不绝”对象不当。“中国人对花的颜色也很(C)讲究(考究)”,“讲究”,意思是“注重,力求完美”,“考究”,“是指通过严谨的考证或者查询,表现出来的重视与讲究。亦可指穿衣做事比较端正、得体、讲究”,对象不当。6.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通过材料中对梅文化形成过程的介绍,可以看出梅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文章第三段说“由于人们爱梅花,梅文化也逐渐形成了。由最初的植梅、食梅、用梅,演变成艺梅、器梅、颂梅:由梅林、梅景而触发爱梅、赏梅,变成
12、梅痴,进而把梅品等同为人品。于是,梅花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根据这段内容可以概括出三个阶段,即实用、欣赏、具有象征意义。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生活经验,选择一种花作为礼物送给老人们,你会选择哪种?请先写一段话,解释选择这种花的理由,再结合所选花的特点写一段祝福的话”,本题答案包含三个部分,花的名称,选择该花的理由,写祝福的话。选择花的时候要考虑送给的对象,即老红军和抗日战士,也可以考虑所符合的节日,即春节;送花的理由可以结合花的特点(形状、颜色、味道)和要表达的意思;祝福语主要从生活、健康、长寿等几个角度入手。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不 识(台湾)张晓风家人至亲,我们自以
13、为极亲爱了解,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述生平,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小的时候,家里穷,除了过年,平时都没有肉吃。如果有客人来,就去熟肉铺子里切一点肉,偶尔有个挑担子卖花生米的人经过,我们小孩子就跟着那人走。没得吃,看看也是好的,我们就这样跟着跟着,一直走,都走到隔壁庄子去了,就是舍不得回头。”那是我所知道的,他最早的童年故事。我有时忍不住,想掏把钱塞给那九十年前的馋嘴小男孩,想买一把花
14、生米填填他的嘴我问我自己,你真的了解那小男孩吗?还是你只不过是在听故事?如果你不曾穷过饿过,那小男孩巴巴的眼神你又怎么读得懂呢?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目光炯炯的少年,我很想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爱怜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然而,我真的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到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随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台湾出的东西
15、,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属于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拟声词所惊动。那香椿
16、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佩服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地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完全体会。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热的尸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
17、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易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出慈柔之心,发誓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钢,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理解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里都能一一探
18、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绒球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一切就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大地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不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8. 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9. 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父亲形容香椿在腌
19、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10. 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11. 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答案】8. 引起下文对父亲的追忆;与后文写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 9. (1)通过写父亲用象声词形容家乡香椿腌制过程,生动表现出 父亲对故土的怀念,让父亲的形象更加亲近有趣。(2)写父亲说话的时断时续,意犹未尽,更加突出 父亲年老的形象;表现父亲对敬仰者的信任与追随的精神品质。 10. 学习勤奋上进,怀念故土,对人或事死心塌地,性格能够变通。 11. “不识”作为行文的
20、主线(或“线索”)贯穿全文,引起读者的思考;作者由“不识”到认识,是逐步理解父亲,对父亲的情感加深的过程;若以“回忆父亲”为题,则显得平淡无奇,没有“不识”具有的发展性的推动功能。【解析】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而本题的题干明确要求“在行文结构上”,故内容上的作用可以忽略。因是开头段,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与标题的呼应关系,与下文的关系。“也只是而不是”,这句话引出下文对父亲的回忆,同时与下文的“认识到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一个人”相呼应。9. 试
21、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的能力。首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呼噜”“呼噜”这是拟声词,父亲把腌制香椿说得非常生动。这是父亲对故乡“腌制香椿”的回顾,过程之详细体现出父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深。“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省略号的运用呈现出父亲当时说话时的状态,从说话的内容可以表现出父亲对敬仰者总理的信任和追随。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
22、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 文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 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画线句从表达方式上来看,属于描写性的句子,故一般从修辞、感官、动静、白描等角度作答;描写的中心是腌制香椿,父亲把整个制作过程都描绘出来,可见这些内容已经刻入父亲的心中,表现出故乡的怀念。10. 试题分
23、析:题干问的是“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这是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故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直接描写父亲言行举止的语句,然后依据这些行为进行概括,比如,“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他打算读第七师范那目光炯炯的少年”,体现出追求上进的特点;“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表现出对故土的怀念;对孙中山的追随,表现出对信仰的忠诚,对人的死心塌地;因小鸟而“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表现出慈悲之心;然后到文中找出侧面描写的内容,比如 “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他对总理一心崇敬” “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
24、不圆转”。最后依次进行概括即可。1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为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这是针对文章标题设题。一般从技巧、结构、内容、主旨等几个方面作答。文章虽然写了很多对父亲的回忆,但行文中处处流露出对父亲的“不识”,如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然而,我真的明白父亲吗?我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我有点反感,为什么他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
25、也无法十分了然”“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可见这“不识”贯穿全文,而随着行文的推进,对父亲的情感和认识逐步加深;从主旨上来看,“不识”体现的是生命传承中的共性,且是无法突破的隔膜,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 和 融于一体。13.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
26、写景由远及近。B. 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 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D. 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14. 历代诗评家皆认为,此诗是陈与义学杜甫的成功之作。颔联尤为宏壮雄丽,请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答案】12. 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 13. A 14. “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
27、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解析】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什么融为一体”,这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概括。题干中已经给出提示“借景抒情”“自然之景”,可见景应与情融为一体,考生应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情感。诗歌前两联主要是写景,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诗人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
28、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对颔联作简要的赏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理解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其技巧,最后品味情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蜀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
29、入景,在借景抒怀。点睛:炼句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如下:首先应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或者明确认可对象,比如本题中,“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临当年吴国和蜀国的分界之处(荆州),在湖山黄昏下徘徊”,这是写人物的活动;然后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具体分析(有手法是要点出并分析);最后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阿房宫赋(节选)杜牧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
30、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15. 下列两句中的加粗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 句的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不同。B.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 句的
31、两个“之”相同,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 句的两个“之”不同,句的两个“而”相同。16.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锱铢:极言贵重的东西南亩:泛指农田九土:即九州,指全国呕哑:难听的音乐独夫:孤单的人戍卒:指陈胜、吴广等起义者楚人:指刘邦焦土:指阿房宫被烧毁A. B. C. D. 17. 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 )。A. 相同,都指秦以后的人;是指当时的宋人(如杜牧);是指秦人。B. 相同,都是指宋人;是指宋以后的人。C. 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相同,都是指宋以后的人。D. 相同,都是指宋人(如杜牧);相同,都是指秦以后的人。18. 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
32、一项是( )。A. 第一段用比喻句和排比句,极言秦始皇不顾人民死活和民心向背,残民而自肥,很快失掉了民心。B. 第一段还写到了老百姓对于秦的暴政敢怒而不敢言,但最终还是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使秦迅速灭亡。C. 对于秦的灭亡和阿房宫的被烧毁,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D. 第二段作者更进一步指出,六国和秦的灭亡,都是由于内部原因造成的,见解极为深刻。19. “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20. 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答案】15. B 16. B 17. B 18
33、. C 19. 不相同。相同,指的是六个国家,指的是六国的统治者。 20. 选段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笔锋直指当时的统治者。作者杜牧借此告诫唐王朝,要“爱人民”,不要挥霍无度,劳民伤财,否则就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辙。选段最后的议论体现出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的勇气和胆量。【解析】15.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两句中的加粗划线虚词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结合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其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两个“之”可以根据位置来辨析,第一个“之”是放在动词后面,故应是代词,第二个“之”放在修饰语和中
34、心词之间,应为结构助词“的”,两者不同;两个“而”可以根据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辨析,第一个“而”,前面“哀”,后面的结果是“不鉴”,两者之间是转折关系,却;第二个“而”表顺接。点睛:判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位置推断法,如“之”,用在主谓之间,取独;用于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结构助词“的”;用于动词之后,代词或音节助词。除了“之”,“乎”“焉”“与”“夫”“然”也可以采取位置推断法。删除观察法,如“其”,用在动词后,一般为代词,删除则影响句意;如用在疑问句的句首或者主谓之间,一般为语气助词,删去不影响句意。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快速判断词性,“而”“焉”“者”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搭配分析法,
35、从虚词搭配对象去辨析虚词的词性,如“以”,如后面搭配的对象都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以”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原因、时间、凭借;如“以”后搭配的是动词或动宾短语,则“以”为连词,表目的、结果。16.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根据语境、语法来分析,同时可以联系课内所学内容、成语分析。“锱铢”,联系语境,“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这是说搜刮六国的财富之多,却又不珍惜,“锱铢”,均为古代重量单位,是相对很小的重量单位,锱铢用来比喻极微小的数量。可以联系现代汉语中的成语“锱铢必较”来理解,这个成语形容非常小气,也比喻气量
36、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呕哑”,联系语境,“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这是形容秦统治者生活之奢靡,“呕哑”形容声音的嘈杂。“独夫”,联系语境,“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独夫”,指的是失去人心而极端孤立的统治者,独裁者,这里指秦始皇。“楚人”,联系语境,“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指项羽(楚将项燕的后代)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并焚烧秦的宫殿,大火三月不灭。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中划线的四个后人分析正确的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应结合语境来理解这四个后人所指代的内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秦人还
37、没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后人哀悼他;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从语境来看,应是相同。18.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上述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应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辨析。C项,“作者用可怜焦土一语寄予了一定的同情”有误;这里的“可怜”解释为“可惜”。作者用这二字,使无穷感慨充溢字里行间。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冲击下土崩瓦解,迅速灭亡;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一场烈火之中化为灰烬。秦朝速亡的史实说明,不能爱民,难图久安。但是,当时的唐朝统治者无视历史教训,沉湎声色
38、,又大起宫室,身居积薪之上,仍以为安。历史兴亡,激荡胸中;目睹现实,感慨万端。神奇瑰丽之阿房宫付之一炬令人可惜,显赫一时的秦王朝毁于一旦令人可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不也令人可忧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作者的不安与忧愤溢于言表。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三个六国所指是否相同,指的是什么意思”,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灭六国者六国也使六国各爱其人”,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假使六国各自爱护它的人民”,由此可以知道,前面的两个“六国”指的是六个国家,第三个“六国”应是指的六国的统治者。20. 试题分析:
39、题干问的是“新唐书杜牧传评价杜牧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请结合选段的议论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认识”,首先应理解“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这句话的意思,然后找出选段中议论性的句子,分析其中表现出的“敢”的勇气和胆量。文章最后直陈问题所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句话把矛头直接指向统治者,并借此告诫唐王朝的统治者,如果不吸取秦王朝和六国的教训,不爱百姓,就会重蹈秦王朝的覆辙。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
40、,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吏。冕詈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庭下,备奴使哉?”每居小楼上,客至,僮入报,命之登,乃登。部使者行郡,坐马上求见,拒之去。去不百步,冕倚楼长啸,使者闻之惭。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
41、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大都,馆秘书卿泰不华家,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女一童留燕,怅怅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宋濂王冕传)2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馆秘书卿泰不华家 公诚愚人哉22. 翻译下列句子。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23. 请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24.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 。【答案】2
42、1. 策:策:通“册”书册 异:以为异,觉得奇异 住宿 诚:诚然,果真 22. 父亲命他到垄上放牛,他却偷偷跑到学堂里听学生们念书。用不了十年,这里就会成为战场,还有什么官可做呢? 23. 为听诵书忘牧牛,遭父怒挞仍不悔;深夜读书不惧鬼神;穿旧衣帽回乡被嘲笑也无畏;拒绝为官性豪爽 24. 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长大后他历览名山大川,广泛交友,拓展视野。他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和广博的见识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解析】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这是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考生应根据语境、语法来分析,同时可以联系课内所学内容、成语分析
43、。“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从语境来看,是说王冕彻夜读书的情形,句中后半部分说“读之”,“之”指的就是前面说的“策”,可推知“策”同“册”,意思是“书册”。“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异”为形容词,后面却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以为异。“馆秘书卿泰不华家”,“馆”本为名词,但后面跟了宾语,应活用为动词,住宿。“公诚愚人哉”,从后面“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可以知道,“诚”表判断语气,果真。2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翻译下列句子”,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
44、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中,“父命牧牛垄上”,省略介词“于”,“牧”,放牧;“窃入学舍”,省略主语“王冕”,“窃”,偷偷;“诸生”,学生们。第二句中,“不满”,用不了;“此中狐兔游矣”,这里就会成为战场;“何以禄仕为”,“何以为”,固定句式。2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逐条概述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能体现王冕“特立独行”的事件,然后逐条概括。第一件事,“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结果是“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第二件事,“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
45、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第三件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2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王冕后来之所以会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什么”,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理解能力。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理解,主观方面主要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付出的努力、表现出的精神;客观方面主要包括时代家庭的影响、他人的帮助。而本题中问的是“根本原因”,应是从主观角度作答,即分析王冕的兴趣爱好、他的努力、表现出的精神等,如幼时听学生们诵读回家时连牛都忘记了,长大后的游历交友,等等,这些应都是他成功的原因。三、写作
46、(70分)25. 作文。“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孤独之旅中,杜小康战胜孤独,走向成熟,告别原来的自己,挥手自兹去;法国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里,小弗朗士幡然醒悟,悄然蜕变,远离过往的生活,挥手自兹去;“挥挥手,从此离开”的,也许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段时光;“挥挥手,从此离开”时,或许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请以“挥手自兹去”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要有真情实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等。【答案】挥手自兹去我手捧着书坐在茂盛葱
47、郁的大树下,阳光透过层层枝叶,被剪得零零碎碎的照在正在阅读的书上,书墨香在指尖萦绕,那书上的一句诗引发我丝丝惆怅。我抬头看着天边,望眼欲穿,看我看不到的你,在远方的你,现在可好?江南水乡是多少文人墨客吟咏的地方,我们就在那美如画卷的地方相遇,相知,相识,最后别离。记得那时一个细雨霏霏的早晨,雨水打落在青瓦上,如茜素青色绸缎的河水缓缓流淌倒映着白墙黑瓦的人家,滴答的雨声和潺潺的水声构成一曲美妙的乐音,不知不觉,一条雕刻着各色花纹的船划过,搅碎了水中的倒影,也搅乱了我的心。你看见在雨中撑伞的我,报以微笑;我看见在船中坐着的你,回以微笑。微笑着,沉默着,从此,你便成了我永恒的记忆。直到你与那船消失在
48、视野,我心中不禁涌出遗憾。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以为再无法与你相见,然而,当我走在安静的小巷,踏在古老的青石板上,那幽暗的青石板路笼罩着仿佛已有千百年的水气,此刻在眼前迷离、飘散,青色的路,青色的苔,青色的梦。突然身后传来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转身,看见那人竟是那日早晨见到的女孩,我满眼兴喜地看着她。你也看见了我,小跑着过来,由于跑得有些快,你挂在衣服上雕刻着花纹的月白色铃铛掉在地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我低下头去帮你捡起,却不料与你的头撞在了一起,我俩相视一笑,这时,我才近距离地打量着你,你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嘴角上扬,笑意写在你的脸上。我痴了醉了,淡淡的景,淡淡的人,淡淡的烟。后来
49、,我俩相互告知了姓名,你告诉我她的家在这儿附近并约定每日我都要来找她玩,就这样我们成了最要好的朋友,整日如胶似漆。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南非故乡。时光在指尖流逝,在我俩的笑中流逝,在一起玩耍中流逝,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离别它悄然无声的到来。我要搬家了,要离开这生活了三年的地方,我舍不得那巧笑嫣然的女孩,舍不得那烟雨蒙蒙的江南,舍不得在这里生活的记忆。还记得,离别前的那晚,我俩坐在我家门前的门槛上,看着夜空中的北斗阑干南斗斜,细数着天上的星星,你泪眼婆娑地望着我问,不是说好了我们在一起的日子要和天上的星子一样多吗?我无言以对。最后,你把铃铛塞在我怀中并命令我不许弄掉了,站起来道一声珍重就往前走了,
50、走着走着突然又扭头看了我一眼,然后消失在了昏暗的巷子里,你离去的背影让我失了魂魄,手心里紧紧拽着铃铛,目光牢牢锁定着你的背影,冷冷的月光照在身上让我打了个寒颤。那一眼的叹息、幽怨、落寞,让冷清的夜更加迷离、更加凄美。青草泥土的气息仿佛芬芳了无数个梦境,醒来却依旧在原地,落寞与悲伤席卷周身。泪滑过脸颊,落到书中的那句诗上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状的女孩。 (1113字)挥手自兹去悠悠岁月,漫漫长途,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见许多的人或事,不论有 多么的难舍难分,形影不离最终也会送别天涯,时间让场景变换,角色颠覆,而我也容不得追悔与感伤,只与它挥手自兹去,在暗自
51、伤神的夜里回荡着萧萧班马鸣。初见如梦,朦朦胧胧,在烟雨的飘渺中我 走进童年记忆中的水乡,青砖铺彻的小路延伸向远方,湿润平滑的青苔跻身于石板小路的夹缝间,调皮地闪着光亮。青灰色的明清砖瓦整齐却不规则布满整个故乡。直到现在这里依然有似江南水乡的空阔高远,烟云飞扬,却少了那个在渔船的进进出出中悠然挽着白色裙裾的身影。我也不再见得着那微微发黄的柳条搔首弄姿。木船摇过我淳朴的童年,摇进我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它带起一串涟漪却卷不走曾经地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少年天真,懵懵懂懂,在知了聒噪不安的叫声中我骑在他 的肩上去寻找树上的精灵,偶尔不经意的回首瞅见他两颊的汗水,会有一丝羞愧之感,又望见他的笑容就释然许
52、多,有时也会漫步在叮当的溪流边,感 觉他手心的踏实与温暖,触摸着流水的清凉怡人,倾听大自然的私语。时间流转,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 出挑,寻找着曾经的净地,让我回味爷爷那苍老的容颜,只怕再过几分钟,我又要回到我的路上那尽头,是闹市。他宽大的手掌把我托往高出,使我看见那飞扬的云彩与蓬勃的朝阳,却不知何时浮云游子意,落日后只余故人情。豆蔻年华,亭亭玉立,与你的相遇伴随着樱花,你就如那洁白的仙子一般纯洁无暇,与世无争。每当垂垂的夕阳斜射过繁多的樱花树,我们二人总会挽着手在街上嘻哈,或是队长一道题埋头苦想,也有那么几个夜晚与你一起看月亮的盈缺,你说圆圆的月亮晶莹美丽是最美的,可月亮总会有亏缺。知道离别时
53、看见,你有几分落寞的背影,我才感到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之感,除了心中的凄苦为何还有释然之情。李白的送友人最终回到:“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离别的悲伤淡去后还有几分洒脱。人生如戏,自己当自己的导演,自己也是自己的主角,不论与配角如何形影不离,轰轰烈烈,时间的轮轴还是会转动,所以才要为开辟出更宽阔的路,也为那离别后的影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866字)挥手自兹去时光真的过的很快,都注意到时间的脚步。当妈妈把衬衫拿来时,我才知道夏天已经过去了,当妈妈把厚厚的羽绒服拿出来时,我才发现秋天也已经过去了。一切都是这样的悄悄地,悄悄地,期末考试也悄悄地来到了。时间有时候很充裕,但有时也很紧迫。切
54、换一个镜头,回到刚开学的那个时候,一些事情让我哭笑不得全班的暑假作业让我丢了。该说这是件丑事,不应该拿出来“晒晒”但是,觉得这个错误应该让我牢记一辈子,我应该不希望还犯类似的错误的。还记得第一次月考,满怀自信的进入了考场,也满怀信心的答了卷子。考的还不错啦,具体是第几名对不起,我给忘了,不过那几天确乎是有点得意忘形,大大咧咧,不求甚解。我还满怀着希望能够再一次的荣登前几名的宝座。 但是,落后就要挨打,说的真的没错,被我超过的几位,真的是发奋图强起来了,期中考试让我大跌眼镜,还算是“远远”的落在的别人后面。我觉得我应该收敛一下了,不能只求细枝末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动的水不会腐臭,常常转动的门轴
55、不会被虫蛀蚀。这句话说的确实是真的,是我所得到的道理启示,也可以说这是张老师给我的这个启示创造了条件。前几天的成语竞赛,每个同学摩拳擦掌,狂背成语,都希望能在这个有趣又有挑战性的竞赛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当然了,这也算是张老师希望我们这些“文盲”能够积累多点的墨水吧,张老师的要求是“要质量高的成语”呵呵,我反反复复的斟酌了这句话,我确乎是意识到了张老师的用意质量高的成语里必须会有关于做人、做事和学习的。张老师呵。真是用心良苦啊。让我们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如何做人我要感谢张老师,她给我创造的条件,让我偶遇到了这个成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的脑子常常转动,常常
56、流动明天张老师给我们班的学委下了个任务:把离考试的天数写在黑板上。 说实话,我对这种从航天倒计时学来的方法很反感,会让人有一种紧迫和不自在的感觉。当你轻松一下或者被某个笑话逗笑的时候,偶然看见黑板的字,心里会立刻凉了一大截。黑板上的倒计时,就如同一个苹果,一天被咬下一圈,不久就会露出那个又酸又涩的苹果核。(872字)挥手自兹去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望着眼前的灯红酒绿,跟前的繁华着实夺目光彩,炫晕了我的双眼。终于还是走到这里了,终于还是到了要选择的时刻了。可是,在这车水马龙的十字路口,我该往哪个方向走?为了到达这个十字路口,我走了整整15年,这一路走来,路上沾满了我的泪水和汗水,地上更是印满了我
57、凌乱的脚印。迷迷茫茫的这些年,每一步,原来都是一种成长啊!还记得刚上初一的时候,才脱去小学的我稚嫩的面孔,就要面临青春期对我的考验。那时候的我,第一次留宿第一次独立生活,如此的转变带给我的是极大的不适应。我时常在宿舍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学校的电话亭每天的排队大军总会有我的身影,一旦抓起电话一听到爸妈的声音的时候,我总是泣不成声。爸爸妈妈比任何时候都心疼我,在电话的那头紧张不安着。哭泣的初一那一年随着我对校园的渐渐适应日子过的飞快,很快初二向我迎面走来。初二的一年,我再也不会整天哭哭啼啼了,我开始紧张我的成绩我的排名还有一年后的中考。那一年的进步是飞速的,虽然还是会因为成绩问题容易掉眼泪和感到无
58、助,容易在考试的时候紧张忐忑,初二的我虽然有所成长但还是不够成熟。时间流逝地飞快,跌跌撞撞的我终于跨进初三这个门槛,门前一个世界门后更是一个世界。门前还能看到父母焦虑的面孔和神情,以及他们手上每天变化着的补品和爱心餐,而门后的我则是再也没有时间哭哭啼啼,只想挤出更多的时间留在学习上。每天的我奔波于老师办公室和课室之中,每天的我重复着做题做题翻书翻书的习惯性动作当中。日复一日,我终于走进了中考的殿堂,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恍惚中从回忆里抽离了出来,我回过头,突然看到了父母那饱含泪水的双眼。他们在路口的对面依依不舍地对我摇晃着手臂,嘴里叨念着对我满满的期望和不舍。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止不住往上
59、溢,我突然大喊着:“爸爸妈妈,就送到这儿吧!剩下的路我会自己走的了,你们放心吧!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期望的!”我急忙擦去脸庞的泪水,用坚定的眼神看着他们。挥手自兹去,我终于有勇气向爸爸妈妈挥手,向我的过去挥手道别。终究还是要告别过去,憧憬未来,学会独立的!再次看着眼前的十字路口,我突然不再焦虑了,向前走,不后悔,那一定会是一条适合我的路!(905字)【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给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是“挥手自兹去”。该题目粗读平淡无奇,细品意蕴丰厚,留给了学生很大的发挥空间。材料告诉我们,“挥手自兹去”出自李白送友人这首送别诗,意思是“挥挥手,从此离开”。这道题目不难写,难的是写出得高分作文。写
60、出得高分作文,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立意要新,切忌人云亦云。“挥手自兹去”,意思是挥手后从此地 离开,因此本题的题眼就在于“挥手”和 “去”,“挥手”就是告别,“去”就是离开。写作的大方向就是“离别”。从“离开”、“分别”的角度立意,写分离和告别都是切题的。重要的是与谁离别,表达什么感情。绝大部分同学会写与初中生活的告别,与校园离别,你如果想作文脱颖而出,想得高分,就不能写这个,就要另辟蹊径。你可以写一个人,比如写与父母离别,与亲朋好友离别;可以写一个地方,比如写与故乡离别;可以写一段时光,比如写与少年时代离别;还可以写与孤独离别,与失败离别,过往的生活离别至于表达的感情,除了惜别以外,你可以
61、有一点豪迈,有一点无奈,一丝洒脱,一份期待,送友人这首诗本身就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这也在暗示考生写作时可以考虑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内心的成长,生命的蜕变,都能在此题目下尽情抒写。第二,选材要新,切忌陈词滥调。如果写记叙文,应该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达情感。可选择那些“新奇特”又能体现中心的材料,要避开那些大家都熟悉的初中生活情景(如操场、花园、小径,刻苦学习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考前复习的烦躁、苦闷,想要逃离时的不舍、激动)。而要选那些别人感到陌生,你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景,使之形成画面, 传递感情。能否运用更具体、更有代表性的事例与情节来表达思想就成了区分优秀作文与普通作文的重要标志。擅长写议论文
62、的同学,应围绕中心论点,选择古今中外的事实和理论论据进行说理。第三,写法要新,切忌“老三段”。写记叙文,你要会编故事,来点倒叙插叙、以小见大、先扬后抑、对比衬托,最好写小小说;写议论文,你要会事例论证、比喻论证,来点排比、反问,最好写成议论性散文。总之,看了材料,读了题目,你首先想到的,别人也可能想到,你就不能写。如果你想作文脱颖而出,得高分,你最好独辟蹊径。点睛:命题作文审题七法:(一)增补信息法(添枝加叶法)(“组词造句”)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
63、如果题目中有代词,则指出具体指代的内容、对象。)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二)明确重心法(审题眼)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三)探究寓意法。(比喻象征联想法)寓意通常是指所指对象的比喻义或象征义,有些作文题目,除了直白说法以外,还有一种比喻说法或者象征说法,“探究寓意法”就是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对于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两点:(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
64、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这一类作文,命意的关键在于抓住命题中的核心词素,把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再把具体概念抽象提升;或者把大话题从小处着手,小话题从大处引申。(四)追问法“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
65、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六)一分为二法“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遇到“中性题目”时,要注意正反思维、辩证思维)(七)巧用材料法有的材料(提示语),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