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土地兼并现象存在的根源及其严重危害。列举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认识水利在传统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古代的农业经济,学会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历史现象。学会运用各种史料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农业经济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二、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
2、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三、教材分析1、本节在整个专题中的地位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都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的2、教材内容分析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6目。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其次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
3、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三、第四目为学生选学内容)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土地高度集中,以及为解决该问题,许多开明政治家所做的努力;第六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课前预习填空题1“_”的传说,说明农业经济占据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采用了_技术,并在汉代逐渐普及全国。中国古代传统农业以_ 为主。2_是中国古代一种土地制度,它的存在
4、是以一定程度上土地_为前提的。3战国时期,水利事业有较大发展,_(人名)在成都平原修建的_工程至今仍发挥作用;东汉前期著名的治理黄河的专家是_。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4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C、生产工具的革新 D、社会矛盾的缓和5据传说神农氏创制的原始农具是( )A、耒耜 B、石镰 C、石斧 D、犁6中国古代王朝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 B、征调百姓C、招募手工业者 D、有专业的匠户从事工程7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农民创造了一种水渠,至今还在新疆的干旱地区流行,该渠名为( )A、郑国
5、渠 B、井渠 C、灵渠 D、白渠四、教学过程导入:问: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天仙配”都反映了人民理想中的一种什么生产生活状态?(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读史材料一(神农氏 )“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材料三“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请回答:
6、(1)据材料二回答“神农氏”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2)据材料分析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是什么?(3)人们对神农氏的态度说明了古代中国农业的地位如何?答案:(1)“神农氏”的名称得名于他对古代中国农业的贡献,人们认为是他教人们学会种田。(2)从材料可以看出神农氏对古代中国的贡献有创制农具、教会人们播种五谷,还通过自尝百草开创了中国古代的医药学。(3)可以看出农业在中国古代经济占主导地位。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小结: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获得的。(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 1 原始农业的产生 “
7、刀耕火种”、“火耕” 由于长期采用中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南方地区无法摆脱贫困。2 牛耕技术的推广:春秋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作用:(秦国)由于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富国强民,具有列国难以与之抗衡的实力。 汉代,牛耕普及全国,铁制农具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一牛挽犁的出现。并推广到偏远地区。小结:农耕技术的进步,使农产品的亩产量有所提高。3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二)沉重的赋役与力役问: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沉重的赋役和力役,还有土地兼并。 1 泰半之赋 古代国家通过赋税剥削农业生产者的经济收入,为政府的
8、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阅读以上诗歌,说明农夫犹饿死的原因:泰半之赋。2 沉重的力役 徭役的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徭役按用途分: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包括: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国防工程,城市建设等公共设施 二是兵役,如石壕吏描写的就是,丁壮都已从军,老弱妇女被迫服役的情形。 影响: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凋残的直接原因。 请举例说明因为过度征发徭役而引起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史实。(三)难以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
9、 1 古代社会的基本土地制度 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传统社会的基本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正是因为这种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各朝代的土地兼并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朝代还十分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2 土地兼并的危害:(1)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 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3 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的努力(1) 许多开明的政治家:历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根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阶级基础。(2) 历代的农民起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就包含了平均地权的
10、内容问题:我们对“平均”这个口号应该如何看待?小结:沉重的赋税,徭役负担,和无法从根本上抑制的土地兼并现象,成为中国古代阻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农民暴动的主要原因。(四)中国古代水利的兴修1 大禹治水 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建设。2 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郑国渠 3 汉代:井渠法 治理黄河 王景4 唐代:设立了渠堰使一职 5 明代:灌派工具的改进上。五、探究学习中国古代帝王为了体现对农业的重视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往往亲为表率,在初春时亲自率百官进行表演式的农耕活动。清朝康熙还曾专门试种田地亲自收取良种并在全国推广,皇家园林颐和园内还专门铸有铜牛和题为“乐耕”的
11、茅庐,以示重农。请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帝王“春耕”的由来、过程,并以你自己的观点评价统治者的目的和这种活动的实际效用。六、实践活动生产工具的革新是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重要因素,但长期以来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而且许多传统的工具到今天还在广泛使用,如镰刀、铁犁、连枷、翻耙等。你见过、使用过吗?请你利用身边的资源,到农村的亲戚家走访一趟,或在假日郊游、社会实践时到农家观察一下今天农村的生产状况,问问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变化。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比如你认为与西方国家的农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前景如何、应向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出什么样的改进?在这样的活动中可以锻炼你对社会的思考能力、对
12、世界整体发展的感知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七 巩固性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孔子的学生冉伯牛名耕、司马耕字子牛,由此得出的历史结论确切的是A、孔子有教无类,学生多是贫家子弟 B、孔子非常重视教育学生参加农业劳动C、春秋人物多取贱名 D、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可能已有牛耕2某学生搜集和探究古代传说,有一个传说提到二郎神是秦国李冰的次子,因与父亲一起修筑水利工程造福一方而受到人们的建庙崇拜,则他们父子修筑的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灵渠3唐代均田制规定:成年男子授口份田八十亩,死后由政府收回,除非地广人稀的地区,不得过限占田。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可能存在着土地国家所有制 B.均田制有利
13、于小农经济的发展C.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平均地权” D.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土地与劳动者分离的问题4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 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回答:材料一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荀悦汉纪武帝纪四材料二 汉哀帝时左将军师丹等提出“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国中,列侯在长安、公主名田县道,及关内侯、吏民名田毋过三十顷。” 汉书食货志
14、材料三 北魏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魏书食货志(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现象,对社会经济有什么消极影响?(2)为解决材料一反映的问题,材料二中师丹等人提出了什么方案?(3)材料三又提出什么方案解决这一问题?为什么说这种方案对地主和贵族有利?(4)上述方案能不能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什么?6读右图回答(1)右图反映的牛耕方式叫什么?牛耕技术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2)汉代牛耕有哪两个方面的进步?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DBCB 5 (1)地主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2)方案:限止贵族和地主
15、的占田数量。(3)根据人口由政府分配土地。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奴婢占田。(4)不能。因为地主阶级是专制主义王朝的统治基础,他们必然要反对、破坏这种政策。6(1)耦犁。春秋战国。(2)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的牛耕法。影响:有利于山地开垦,扩大了垦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量。七、知识链接神农氏易系辞说:伏羲之后,神农氏兴起,“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是理想的社会,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
16、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东武氏祠汉画像石神农画面有榜题文字,写道:“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神农氏就是炎帝新石器时代远古人类历史上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中国广大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迄今所发现的我国境内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有7000多处,正式发掘的有100多处。磨制石器的大量涌现、陶器的制造以及农牧业的产生,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新石器时代在我国大约延续了56千年,到距今4千年左右的时间结束。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早期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
17、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其中,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北方各地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粱,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我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以各种陶器的遗存最为丰富,也最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红陶居多,常绘有几何形花纹、人面纹和动物花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制造普遍采用快轮制坯,使胎壁厚薄均匀。当时的陶窑温度达1000多度,可以烧制出胎质坚硬的灰陶和黑陶。山东龙山文化的一种黑陶,坚硬细腻,胎壁薄如蛋壳,漆黑光亮,被称为蛋壳陶,是当时陶器中的精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构木为巢或穴居野处了,各种类型的房屋被
18、建造出来。这个时期的原始艺术,如绘画、雕塑、乐舞等,都普遍发展起来,有些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铁制农具的普及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河北易县、河南辉县及陕西等地均发现有V形战国铁犁铧。根据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犁铧以及山西、山东、江苏、陕西、内蒙古等地发现的汉代牛耕图可以知道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总的讲还比较笨重,特别是直长辕,影响耕田时转向等动作,再者,虽可用犁箭上下移动,影响犁辕与犁床之间的夹角张大或缩小,调节耕地的深浅,但还不够简便和规范。这些缺陷待唐代出现曲辕犁后便得到解决。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
19、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大禹治水传说在尧舜禹时代,洪水泛滥于中国,居民困苦不堪。尧命鲧去治水,鲧使用堵塞河道修筑堤防的办法,历时九年以失败而告终,鲧也被“殛之于羽山”。舜命禹去治水。禹总结其父鲧及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江河的办法,凿龙门、辟伊阙、疏九河,终于取得了成功。大禹治水的传说也广泛流传于世。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依旧在灌溉田畴、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
20、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2250多年来,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渠首主要由鱼嘴分不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井渠法也就是坎儿井 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有中国第三大工程之称。(继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之后) 坎儿井起源于汉代的“井渠”,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均有记载。汉武帝时,在陕西大荔一带开龙首渠,引洛水灌田。因为渠岸容易倒塌,水工设计凿井在井下通水。穿井技术和凿井法通过汉朝的军队传到新疆。新疆各族人民根据当干旱、夏季炎热、有高山融雪的自然条件发展了坎儿井,主要流行于吐鲁和哈密一带。 坎儿井的水源,是高山雪水经山麓透入砾石层里的伏流或潜水。坎儿井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暗渠即地下的输水道;第二部分是竖井,每隔20-30米有一个通地面的竖井,作为挖掘暗渠的出土口和通风口;第三部分是明渠,在流经田庄处通过明渠引用灌溉。 坎儿井有很多优点,可减少水流蒸发,可避免风沙理没,可利用地下深层潜水,可自流灌溉,可随地开挖独立成一灌区,施工比较简单,使用期长等等。减少地下水的蒸发,对当地的环境也到了保护作用-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