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 年高考历史中等生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 15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构建知识体系】(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背景:(2)内容:两个体系、三大支柱(3)影响:(二)区域集团化的出现(四大区域集团)(三)经济全球化(原因、发展历程、表现、实质、影响)【细化考纲预测】考纲 细化 高考命题预测(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着重考查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国
2、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突出考查三大区域集团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重点考查世界贸易组织的由来和性质,同时考查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双重作用(“双刃剑”),还要考查1、从概念内涵、特征、本质、属性角度命题如:世界银行的职能属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本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属性2、从历史起因、条件、规律、趋势、影响、意义角度命题如:布雷顿森林体
3、系的影响、条件、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对世界贸易的影响、欧洲一体化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3、从知识比较、联系、概括、归纳等综合能力角度命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的联系4、从认识、启示、评价、评述、新史观、新情境创设角度命题如:创设新情境,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史实及正确应对全球化的策略。【剖析高考真题】熟悉高考命题方向特点 考点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01.(2015 年新课标卷文综 35)世界银行在 1968 年的贷款项目为 62 个,贷款总额为 95亿美元;1981 年贷款项目为 266 个,贷款总额为 124 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
4、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答案】A 【考点定位】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世界银行贷款数额的增加为切入点,考查世界银行的职能。本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题目不难。很显然,本题契合了当今的热点问题亚投行(可能大多老师都押对题了),体现了历史为现实服务的功能,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关注时事热点,每年高考都有题目契合热点问题。02.(2015 年浙江卷文综 23)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休休戚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欧元的问世反映了欧
5、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C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D美元等同黄金标志其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世界银行的建立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不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其他三个选项的描述均是正确的描述,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 C,例如,欧元的问世是欧盟一体化具体表现,说明欧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有助于经济的稳定,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美元
6、等同于黄金的地位,说明美国在金融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考点定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名师点睛】从命题角度来看本题是在考查“国际货币体系与世界经济的关系”,选取了考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欧元的问世、国际货币基金组、世界银行的建立”等很常见的史料,也没有采用像其他的高考试卷那样玩弄一些苦涩难懂的经济学术语,这样的试题是很接地气的,是很受考生欢迎的,“世界银行的建立其实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这样也更便于考生们做对题,这就要求考生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其实基础有多好,考分就有多
7、高。03.(2015 年安徽卷文综 37)(3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有学者认为,在 1619 世纪中叶的世界经济发展中,英国的地位步步上升,最终独占鳌头,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最大的剥削者。表 2 所列为英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历史事件。表 2 英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材料二“二战”后,世界经济的演进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债务的盟国间的金融协定所决定的。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了外交家的会议室里。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美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材料三任何国家和民族在追求自身发展时,若一直忽视
8、甚至无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则不仅危害自己,更要殃及全人类。1562 年英国的非洲奴隶贸易开始1583 年英国开始在北美殖民1600 年伦敦商人开始组建东印度公司1651 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7 世纪中后期三次英荷战争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1742 年英国与西班牙发生贸易战争1825 年斯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运行成功1840 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贺金瑞全球化与交往实践(1)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一中“英国历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8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中是如何胜出的。(12分)(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和美国确
9、立各自经济地位主要方式的不同及其启示。(12 分)【答案】(1)答案示例:1588 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理由: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有利于其海外扩张;1785 年,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理由: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2)二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协定,加强其在国际金融和贸易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3)不同: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商品输出和不平等贸易,在 19 世纪中后期成为世界工厂和贸易中心;美国:利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谈
10、判协商,在二战的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占主导地位。启示:世界经济体系的中心不是一成不变的;促使世界经济体系变化的因素是多样的;世界经济日益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各国追求自身发展时,应注重全人类共同利益,追求互利共赢。【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为中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本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如世界经济发展与美国、英国强大的相关史实,时间夸大大,且设问角度较新,如第一问,没有直接考查英国
11、的相关史实,而是通过史料的罗列,给予暗示,让学生去调用相关史实,还是重在基础知识。为此本题一方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点的准确掌握,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准确理解与归纳分析的能力,试题的综合性与知识性较强。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01.(2014 年福建文综 24)表 1 是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 年 38%43%42%30%1996 年 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答
12、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02.(2014 年新课标 2 文综 35)图 6 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图 6【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识记能力。本题的解决关键是图上欧盟的标志,依据这个可以排除 ABC 三项内容。AB 两项内容在欧盟成立前有,所以时间不符合。北约是军事同盟,而欧盟是政治经济联盟,所以排除 C 项。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扩大 03.(2014 年北京文综 37(1)(
13、2)(22 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1)概括材料一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材料二(2)阅读图 16 至图 19,以世界洲际贸易的发展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14、。(14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答案】(1)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2)示例 1:公元 1400 年之前,古代人类活动分为若干区域,彼此虽有联系但不密切。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但欧亚与非洲、美洲的直接交往较少;贸易以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为主;世界各地以局部性贸易为主,缺乏稳定的洲际贸易路线,这与生产力水平低下关系密切。14001800 年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欧洲人的贸易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他们通过三角贸易从美洲和非洲掠夺大量白银、黄金,
15、并用来购买亚洲商品运回欧洲。中国和印度曾经成为白银汇集的中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920 世纪,在工业革命推动下,新的交通手段和贸易路线出现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世界贸易中居于支配地位。印度河中国等地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起来。20 世纪 90 年以来,信息化革命使得世界联系有了突破性发展。网购让洲际贸易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这一时期美国在世界贸易中保持了领先地位。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迅速发展壮大。示例 2:从发展程度看,世界贸易经历了从局部、间断、缓慢逐渐向全局、密切、快速的发展过程。古代亚欧大陆间有陆上和海上丝路,贸易以地方物产交换为主,与其他地区联
16、系较少。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这与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等因素密不可分,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全球化趋势。20 世纪 90 年代后,互联网成为更先进的联系方式。从贸易过程中反映的科技进步看,古代贸易借助人力和自然力,近代则以工业文明成果为主,如轮船、火车等,20 世纪 90 年代后,网购成为更便捷的贸易方式。从贸易中心的变化看,古代以区域贸易为主,没有世界性贸易中心。14001800 年间,中国和印度是白银流向的中心,西班牙和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西洋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后来美国又取而代之。如今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考点
17、: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考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01.(2014年江苏单科20)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
18、济全球化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02.(2014 年广东文综(3)(6 分)历史发展阶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述、标识或划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1978 年以来的中国历史,有的学者以 1992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有的学者以2001 年为界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3)推断材料三中两种历史分期各自所用的角度,并结合史实分别加以说明。(12 分)【答案】(3)以 1992 年为界:经济改革角度。1992 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和中共十四大后,中国改革进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阶段;(6 分)以 2001 年为界:对外开放的角度。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进入全方位开放、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阶段。(6 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试题分析:(3)角度:根据时间断限所给定的两个时间前后的史实去推断,分析每个时间点前后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从而确定划分历史分期的角度。说明:需要从材料所述的 1992 年和 2001 年两个时间点去思考,将两个时间点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意义写出即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
20、十四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03(2015 年北京卷文综 37)(36 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 1 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 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
21、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学发展演变的异同。(8 分)材料二16 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 18 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12 分)材料三20 世纪 10 年代,新青年杂志有过一场汉字存废的讨论,主张废除汉字的学者认为:汉字难识难写,不便推广;“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欲使中国
22、民族成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下表内容为新词汇示例。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 年后推行的简体字音译外来词沙發、牛頓、布爾什維克、麥當勞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麦当劳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計學、總統共和、科学(格致学)、经济学(计学)、总统其他西學、洋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废汉字”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6 分)以“挑战与应对百年来汉语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10 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
23、逻辑清晰。【答案】(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2)英语由单一民族语言演变为国际通用语言,是近代以来英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政治:英国通过殖民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了政治优势。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经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确立了主导地位,成为“世界工厂”。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和技术领域的主导者。文化:英语文化首先在英属殖民地传播,并逐渐
24、扩展到全球。二战后,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强化了英语文化的优势地位。(3)时代背景:20 世纪 10 年代中国兴起了“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提出了“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文学革命”等口号,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其中更激进的人士认为,汉字是一切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化的载体,成为中国变革图存、融入世界的障碍,因此提出了“废汉字”的主张解读:(略)(这是官方正式公布的答案,可以理解为“言之有理,酌情给分”)(3)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20 世纪 10 年代”和新青年可以推断出 1915 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史实,由此出发去思考,可以考虑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之一,即主张
25、否定传统文化来宣传西方新文化,由此出发得出答案即可。解读: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汉字出现新词汇的角度来提取出汉字面临的挑战与应对,说明汉字的发展演变是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的,与时俱进使得汉字和汉语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例如,从音译外来词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发展过程一直在关注西方文化;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变化可以得出我们汉语和汉字在不断地自身进行革新;从音译外来词到孔子学院则可以得出我们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输出我们的文化,扩大汉文化的影响;等等。只要言之成理,表达符合逻辑即可。【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第二次
26、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名师点睛】第一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解读的能力,考查的形式是对材料信息进行比较。第二小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三小题第一问主要是考查考生准确提取信息并和所学知识对照的能力;第二问则考查对表格信息进行准确提取和解读以及总结归纳、逻辑分析的能力,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这一题考查了传统文化在现代需要继承与创新的社会热点,是对当今社会热点的显性考查。所以关注特点社会问题,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现实,应该成为师生的共识。我
27、们每学一个知识点或者复习一个知识点,都可以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就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了。【突破核心考点】课堂讲解重点难点突破 考点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归纳总结】(一)体系形成的背景:1、大危机及二战使原有的世界经济体系遭到重创,需要重建2、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使各国认识到为了世界和平,需建立协调机制,重建经济秩序3、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欧洲实力下降,失去主导世界的能力4、战后美国实力最强,欲按自己的意愿重建世界经济秩序,确立世界经济霸权。(二)体系的内容: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确立:1944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2)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8、提供短期贷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通称世界银行)提供长期贷款(3)本质: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4)作用:标志以美元为中心的国家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的对外经济扩张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5)瓦解:时间:20 世纪 70 年代表现:美国放弃固定汇率,才有浮动汇率,宣布美元贬值原因:西欧、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衰退,体系内部不稳定性2、国际贸易体系(即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原因: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积极倡导(2)经过:1947 年,美中等 23 个国家签订了官帽总协定。(3)宗旨:降低
29、关税,较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4)性质:是一个多边协定,但实际是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国家经济贸易组织。(5)作用:建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是美国对外扩张的一个工具(三)体系的影响:1、积极:(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使世界经济朝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2、消极:美国拥有特殊地位,有利于美国经济对外扩张。【方法技巧】(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可归纳为三个“二”两个固定: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两大机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两大影响:满足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促进
30、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可归纳为“一、二、三、三”一中心:以美元(国)为中心。两大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和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三大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系化、制度化。(三)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二战”后,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美国趁机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金融:美国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2、国际贸易: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及
31、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3、工业:美国拥有了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4、科技: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典题探究】1“从一定程度上说,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美国进行冷战的工具。这是因为该体系的建立A结束了国际金融秩序混乱的状态B便利于美国实现经济霸权C加速了东西方对峙局面的形成D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答案】B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
32、系 2“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就是国际经济学界有名的“特里芬难题”,它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自身的缺陷。据此理解错误的是 A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不利于“二战”后各国发展国际贸易 B国际储备资产美元的供应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C如果美国纠正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
33、产美元就会不足 D如果美国听任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国际储备资产美元就会过剩【答案】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考点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归纳总结】(一)背景:1、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达到非一国所能控制的程度;、2、世界经济多极化日趋发展3、国际政治走向缓和,经济竞争日益加剧,促使一些国家或地区在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较为稳定的经济联系,组成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以应对国际竞争。4、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打破国界限制,消除内部的分歧和障碍,加速生产要素(商品、资本、劳务等的自由流通,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促进整个地区经济发
34、展的目的。(二)主要经济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欧洲联盟(1)成立过程:1951 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年,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67 年,这三个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推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外贸政策,共同体还实行了共同的农业政策。还朝着单一的欧洲货币体系和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1991 年,欧共体通过欧洲联盟条约,欧共体更名为欧盟。1993 年欧盟正式诞生。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扩大到政治和军事领域。2002 年欧元正式启用。(2)性质: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
35、质的区域经济集团组织。(3)影响: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洲一体化也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2、北美自由贸易区(1)形成原因:20 世纪 80 年代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欧洲一体化对美国的挑战;美、加、墨三国为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实现自身的发展(2)形成标志:1992 年,美、加、墨三国签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组织。该协定从 1994 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3)性质: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经济集团。(4)影响:三国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便于它们充分发挥优势,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推动了三国的经济发展,为
36、三国贸易的扩大和生产的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对发展中国家墨西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美洲国家在其影响下认识到经济合作的重要性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形成原因20 世纪 7080 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2)形成扩大:1989 年,在澳大利亚首箸都堪培拉,亚太经合组织建立。1991 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加入该组织。(3)合作方式: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 APEC 方式。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之间差异较大【方法技巧】(一)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可归纳为“四、三、二”四大背景:社会背景、历史教训、外部威胁
37、、欧洲觉醒。三大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两大影响:对世界,改变了世界格局;对欧洲,有利于欧洲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特点(1)由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2)参与国家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3)由经济一体化向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方向发展。(4)欧盟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集团组织。【典题探究】1.表 1 是 1980 年、1996 年世界不同类型国家进出口依存度表。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国家类型 时间 高收入国家 中等收入国家 中低收入国家 低收入国家 1980 年 38%43%42%30%1996 年 40%52%52%42%A国际贸易总体发展缓
38、慢 B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区域经济集团化削弱 D各类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图 6 为波兰开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答案】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的扩大 考点三、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归纳总结】(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和建立1、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形成:1947 年英法美中等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目的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图 6(2)性质:既是一项临时适用的多边协定
39、,还是一个由各缔约国组成的组织(3)作用: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2、世界贸易组织(1)成立:1995 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取代关贸总协定开始动作,是由关贸总协定发展而来的世界性多边贸易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之外的全球性经贸机构。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2)世界贸易组织的决策:是采取“完全协商一致”方式作出的。(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促使各成员国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贸易更加自由地运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各国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
40、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它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建立起来的,它的成立有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它为经济全球化制订规则,为国际经济提供交流合作的舞台,有利于经济全球化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过程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 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 年 12 月正式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意义:(1)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
4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3、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挑战:对我国弱势产业带
42、来压力和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域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各国都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权力权。【方法技巧】(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面临着哪些机遇和挑战?1、机遇:(1)有利于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
43、2)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世界竞争;(3)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有利于直接参与 21 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订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5)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挑战:(1)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地区或集团的经济贸易保护主义壁垒,使中国的对外经济面临着激烈的竞争。(2)正面临着新科技革命的挑战。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军备竞赛的作用相对下降,综合国力的竞争提到了首位。各国都在调整国家战略,把发展科技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各国都
44、把科技开发作为综合国力一个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应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并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迎接和战胜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是当今时代向中国提出的新课题。(3)正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历史进入 21 世纪,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按国际经济惯例办事,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任何国家已很难保持封闭的经济模式,所以,中国的唯一选择,是适应这一趋势,争取经济发展的主动权。(4)正面临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考验。在两极格局解体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它在推行强权政治时减少了前苏联的牵制,对中国等
45、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典题探究】1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 WTO 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 10000 次。进入 21 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 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日益加深人们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加入 WTO 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 10000 次,是因为中国再加入 WTO 所面
46、临的挑战居多,国人有种民族情绪高于融入全球化的现象,后来这类词汇很少使用,变得容易接受,这也是符合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的,在国人逐渐接受和融入全球化过程中,变得更为理智,认识也更深入,故选 C。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 WTO的变化。2世贸组织第九届部长级会议于2013年12月7日上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闭幕,会议达成“巴厘一揽子协定”,其内容涵盖了简化海关及口岸通关程序、允许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具有更多选择权、协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贸易等。从协定内容可以看出世贸组织 致力于促进世界各国市场的开放 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重视发展中国家和贸
47、易小国的利益 根除了大小国家之间贸易纷争 A B C D【答案】A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考点四、经济全球化【归纳总结】(一)内涵:是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规模的流动趋势,主要包括生产,贸易,资本,消费的全球化。(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1、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冲动是经济全球化的原始动力。2、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3、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4、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5、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6、跨国组织和各种国际组
48、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者。7、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三)发展进程: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高度发展的结果。1、从新航路的开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2、殖民扩张以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得到拓展。3、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5、一战到二战中,出现了许多不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因素;6、二战后期国际经济交往制度化,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各国各地区经济联系的组织,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7、二战后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
49、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分歧而相互隔绝;8、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9、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到 80 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不断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四)主要表现1、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2、国际分工日趋成熟,更加精细;3、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五)本质: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六)影响1、积极: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2、消极:
50、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方法技巧】(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可归纳为“一、二、三”一个展望: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两大问题:拉大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性的经济风险、生态危机和文明冲突。三个原因:科技的发展提供根本推动力;新型交通、通讯方式提供技术手段;两极格局结束提供了政治保障。(二)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之所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因为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但总的来说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1)从积极作用来说,经济全球化有效地利用世界各地的资源,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发展的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51、(2)从消极作用来说,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问题,引发全球性的经济金融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挑战。2、态度:(1)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因此,反对全球化是不正确的,也是无济于事的。(2)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全球化这一机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全球化之外是没有出路的。(3)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安全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要努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
52、。(三)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直接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2、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从不利方面看,发展中国家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的压力和挑战。(四)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发达国家。1、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2、发展中国家:(1)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2)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3)对策保
53、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参与中谋求发展。(六)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关系 1、相互促进:(1)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途径。(2)全球化是区域化的最后归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大趋势。2、相互矛盾:经济区域集团化具有浓厚的地区保护主义色彩,具有排他性,会阻碍经济全球化【典题探究】1.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C 使
54、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2.(10 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图 3(1)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的趋势。参照图 3,结合所学知识叙述这一趋势。(10 分)【答案】(1)(10 分)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显示出全球化开始时的无序状态。18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确立了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19 世纪后期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
55、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20 世纪中叶,世界银行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体系化、制度化。20 世纪末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全球有序的自由贸易新时期的开始。【解析】试题分析:(1)本问考查经济全球化发展历程与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点。解答本问应依据材料一呈现的从新航路开辟至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五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六个阶段的主要史实对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分析五个阶段特征。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
56、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经济全球化;【巩固微练习】查漏补缺、检验复习效果 1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斯基在日记里写道:“1922 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B.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来源】【百强校】2016 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A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改革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洗洁剂政策【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
57、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1930 年秋,泰戈尔对苏联进行访问,他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B苏联工业落后制约了农业的持续发展C新经济政策中允许
58、外国资本经营引发社会动荡D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来源】2016 届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30 年秋,泰戈尔指出苏联经济建设的办法是治病的办法,短期是有效的,但“这种疗法不能持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能持久”主要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因此选 D。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3斯大林说:“苏维埃经济制度则具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是任何一个资产阶级国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全民性的资产阶级国家所不敢梦想的。”这一制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 加强了政府对经
59、济绝对领导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化模式 确保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A BC D【来源】2016 届江苏省宿迁沭阳国际学校高三上期初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41928 年 9 月,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在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中认为,“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他认为苏联应当A继续大力实施新经济政策B优先发展建筑原料产业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注重发展商品货币市场关系【来源】2016 届湖北省优质高中高三 2 月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25 年,随
60、着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可知,布哈林主张二者同时进行,故 B 项错误;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可知,布哈林主张在进行工业化建设时,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不能盲目求快,故 D 项正确。51917 年俄国二月革命中,红旗取代了三色旗。74 年后,这一幕又重演了一次。有所不同的是,带有镰刀和锤子图案的红旗徐徐下降,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冉冉升上克里姆林宫。这反映了俄国人民A对十月革命的彻底否定 B对传统
61、政治体制的认同C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制度 D追求民主政治与民生幸福【来源】【百强校】2016 届海南省文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苏联解体6下图是 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B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C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来源】2016 届湖北省松滋一中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C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两极世界的
62、形成美苏争霸7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光明日报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梁氏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1902 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全 球 文 明 史(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19 世纪末,一位参观美国白宫的日本游客在自己极为满意的一首诗中表达了这种民族情绪:“我们使蛮夷痛苦地仰望,我们伟大日本东方帝国的荣耀。”民族主义幽灵与苏联裂变(吴楚克著)无产阶级革命是在抛弃了民族偏见提升到阶级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革命,
63、这在人类革命史和国家史上是从来没有的。但是矛盾的转化绝不意味着矛盾的消失。(苏联的)问题就出在一些人简单地用社会主义革命代替了民族解放运动,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了民族自身的发展。(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来源】2016 届湖北松滋二中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答案】(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原因:中国: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3 分)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3 分)影响: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人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2 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侵略扩张道路。(2 分)(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4 分)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离运动。(2 分)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民族问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