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过关能力提升基础巩固1.某同学在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中看到下图。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最早出现于哪位君主在位时期 ()A.周武王B.秦始皇C.汉高祖D.汉武帝解析:这幅行政区划体系图中既有郡、县,同时还有王国,因此判定是汉高祖时期的“郡国并行制”,故选C项。答案:C2.在中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七国之乱”“藩镇割据”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归根结底是由于()A.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B.地方行政权力过于分散C.地方的行政权力强大D.古代选官制度不够完善答案:C3.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
2、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B4.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答案:C5.“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曰岭北,曰辽阳,曰河南,曰陕西,曰四川,曰甘肃,曰云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广,曰征东,分镇藩服。”材料所反映的制度创立于()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解析:根据材料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这描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度。故选C项。答案:C6.“生发未燥,已拜列侯;身未离襁褓,业披冠带”的现象源于我国哪一选官制度()A.征辟制B.察举制C
3、.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7.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答案:C8.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制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答案: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
4、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宋)朱熹朱子语类(1)根据材料,说明唐初重大事务从决策到执行要经过哪些程序。(2)你认为应如何正确理解上述程序?参考答案:(1)大体上先由中书省决策,再由门下省审议,最后由尚书省执行。(2)精细的分工和严格的程序,有利于提高中央各部门的行政效率,减少决策的失误;同时,也分散了中央各部门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能力提升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A.中外朝制度B.郡县制C.郡国并行制D.察举制
5、答案:C2.宋代政治以“事任”为中心,由“依事系任”为原则使多机构和官职分担政务。该原则对宰相带来的重大影响是 ()A.徒有虚名B.职权明确C.禁足军政D.权力分割解析:“事任”即按照事务来设置官职,这样就使得宰相的许多具体事务被另外的官职负责,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故D项符合题意。答案:D3.下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唐代B.宋代C.元代D.汉代答案:B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理藩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
6、D.宣政院答案:D二、非选择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循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2)根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参考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2)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