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市浦东新区上海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此中有真意,_。(陶渊明饮酒其五)(2)_,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_)(3)终南山中,运用远景描绘山势的一联诗句是“_,_。”【答案】 (1). 欲辨已忘言 (2). 想佳人、妆楼颙望 (3). 八声甘州 (4). 太乙近天都, (5). 连山到海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和文学常识的背诵、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本体属于情景默写。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
2、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写错字、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辨、颙、隅。【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按要求选择。2. 小李的作品缺乏原创性,他想找一句名言提醒自己,以下合适的一项是()。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B.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C.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D.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3. 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有些哲学著作, , , ,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它们还是不够明晰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A. B. C. D. 【答案】2. C 3. D【解析】【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本题第一小问主要考察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小李的作品缺乏原创性,他想找一句名言提醒自己,以下合适的一项是”应选取突出“原创性”的一句。A项,“他山之石,可以
4、攻玉”意思为: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强调学习他人的好处,强调借鉴; B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意思为:文学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样自然清新。强调简洁,去掉过多的“装饰”;C项,“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意思为:文学创作是与时代的命运密切相连的,没有一天不向着新的方面发展。说明文学创作与时代的关系。强调 “创新”,“原创” ; D项,“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意思为:长长的丹山道上,美丽的桐花覆盖原野,花丛中传来一阵阵雏凤的鸣声,这清脆嘹亮的声音比老凤的鸣声来得更悦耳动听。用来夸奖晚辈,表达对后辈的真切情意
5、。故,本题选C项。【3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运用能力,属于补写句子,具体而言也可以归为衔接题。根据前文语境确定话题为“有些哲学著作”,再结合选项。“像孟子的和荀子的”是对前文的解释,故第一空是;根据空后“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是对中国哲学著作的否定,因此最后一空连接“它们还是不够明晰”;根据“它们还是不够明晰”前文,填写“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答案显而易见。故本题选D项。【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题,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形式,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和主动句的选择。语言表达要注意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阅读下文,
6、完成各题。资治通鉴是部怎样的书?姜鹏作为一部篇幅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煌煌巨著,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事实却并非如此。举一个例子,资治通鉴对前代的历史记载,以叙述唐朝的内容最为丰富。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但当一位读者尝试着在资治通鉴中寻找李白的踪迹时,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资治通鉴中居然没有李白!那可是唐朝最著名的人物之一,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你会发现杜甫的运气比李白好一点点。因为杜甫的名字至少在资治通鉴中被提到了一次这也就意味着杜甫事实上在资治
7、通鉴中也没有出现过,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这当然不是司马光的疏忽。如果真像清代学者李光地所讽刺的那样,资治通鉴的疏旷网漏吞舟”,那它也不可能成为屹立千余年不倒的经典著作,更不可能和史记一起构成中国传统史学的双峰。显然,粗心出错的是李光地这样的读者,而不是司马光。司马光在进资治通鉴表中的一段话:“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表,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8、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中国古人重视历史,其实被我们称之为“二十四史”的正史,在资治通鉴开始编修之前,已经完成了十九部。仅这十九部历史著作加起来,字数就达到一千五百万左右。这就是司马光在前段引文第一句话中所描述的情况,“迁固以来,文字繁多”。对于日理万机的皇帝,以及宰相等高级官员,怎么有时间把这些书读遍?所以,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但对于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事件,司马光同样会抱着极为审慎的态度,予以重新检查。检查的目的,除了进一步核对历史真实性之外,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
9、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李白、杜甫不见载于资治通鉴,符合这个标准,因为他们不是政治人物。司与相如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子虚赋上林赋不见载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只选取他一篇短短的谏赋,也符合这个标准。因为子虚上林辞藻再华丽,也与治国无关:谏猎赋的文字虽然相对平实且篇幅短小,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当然,作为“史学双壁”之一的资治通鉴,人们总会将他与司马迁的史记相比较。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
10、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也正因为这样,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中写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这也就是资治通鉴最大的特点。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以这样说:史记是【A】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是【B】笔下的历史。资治通鉴成书后,模仿、续写的作品很多,但没有一部能像资
11、治通鉴那样成功。原因即在于,那些作者没有一个像司马光那样,有丰富的从政经验,以及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所以,在浩若烟海的传统史学著作中挑一部最适合于提炼治国理政经验的史书,那没有比资治通鉴更合适的作品了。(有删改)4. 第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_5. 根据第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是_和_(各填四字)。6. 对第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好奇”一词,在这里褒词贬用,写出了司马光对司马迁含蓄委婉批评。B. “好奇”是指司马迁选材会对传奇动人的故事充满兴趣,却忽略了真实性。C. 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的原因在于史记常常记载华而不实的故事。D. 从政治
12、角度而言,司马光认为正史的记载不应仅仅沉溺于精彩离奇的故事。7. 第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8. 本文说理充分,体现了学术论证的严谨性。请从论证方法角度简析第段的说理效果。9. 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B】屈原国殇【答案】4. 资治通鉴遗漏了很多历史名人。 5. (1). 重新检查 (2). 专写治国 6. C 7. 文学家、史学家 8.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通过对资治通鉴对唐朝、两汉的记载加以对比论证,从而使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并不是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的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
13、,也更加强调、突出。通过资治通鉴唐朝、两汉数据的引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9. A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符合资治通鉴编写“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把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第段加点词语“网漏吞舟”,所指的具体内容是。题干中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漏吞舟”意思是:网里漏掉吞舟大鱼。由文本“其实在资治通鉴里失踪的,不仅仅是李白、甫,还有很多跟他们同样大腕的中国历史名人。其他历史小名人,被资治通鉴遗忘的更是不计其数。”整理即可。【5题详解】本题
14、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第段内容,概括资治通鉴编修史书的量大原则。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文第四段引用司马光的一段话。结合第五段“司马光这段话包含两层意思,其实也已经能解答我们之前的疑惑,亦能反驳李光地的评价了”可知司马光的写作原则在第六、七段进行了分析。第六段“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内容,绝大多数已被之前的十几部王朝史,和其他各类史学著作叙述过。还要考虑以往的历史叙述,对一些重大政治事件的解读是否正确,是否真的有利于后人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体现原则:重新检查。由第七段“所以,司马光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
15、、艺术以及名人事。却从一个角度提出了与治道有关的问题,故能被资治通鉴相中。”可知,专写治国。【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对第段划线句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找到画线的句子,然后结合上文“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其中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但从史学角度讲,其真实性如何,却历代均有质疑。比如,今天人们所熟知的“赵氏孤儿”,故事蓝本也出自史记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基本上已经被后来的史学家们否定,因其内在矛盾太明显,也与更早的典籍左传所记载的内容出入太大”,可知C项错误,故本题选C项。【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16、的分析把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第段AB两处空缺了词语,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合适的词语。找到要填空的位置的句子,然后结合上“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区分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差别”可知是对上文“史记文学性之强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司马光批评司马迁“好奇”,无疑,在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历史学家里面,他是最懂政治的”的总结。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由“举一个例子”可知举例论证。由“两汉四百余年,资治通鉴不过给了六十巻篇幅,唐朝不到三百年,却占据了八十一卷篇幅”和“资治通鉴给予唐朝历史
17、如此高的关注度,却为何只字不提李白?当你又试图寻找另一位唐代大名人杜甫只不过被别人提到了一次。”为对比论证,突出资治通鉴对历史的记载并不是通常被人们认为是详尽。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本题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文意,推测下面两篇名家作品,哪一篇收录进了资治通鉴?请简要说明理由。屈原的国殇文学性更强,由“只记录那些影响到国家兴成败、百姓幸福指数的人和事,没有多余的篇幅留给文学、艺术以及名人事。”可知,选A项。理由直接引用原文即可。【点睛】学生应明确论证方法:1、 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2、道理论证:通
18、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5、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李娟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
19、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
20、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铁骨,掷地有声,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平视那些文学巨匠,平视现在和未来的读者,平视一切大家,解读他们不寻常的人生。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猪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灵、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
21、比悲伤和苍凉。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
22、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
23、,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电视中播放着他的录像,他坐在老屋里,谈笑风生,语声朗朗。他说话时声音不大,但是一出口就有惊世之语,醍醐灌顶,如大雪天忽然遇见太阳。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
24、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细雨如丝,思绪如雨。10. 分析第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用意。11. 作者在第段和第段两次提及梵高,试结合具体内容,对此加以分析。12. 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13.
25、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10. 画线句营造了一个寂静、清冷、迷蒙的意境;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11. 第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12. “平时沉睡着”是指平时很多人看他的画并不理解作品的真正价值(没有人理解他),“善良的人”“注视它”“醒了”是指
26、只有知音才能唤醒他的画作,理解他作品的真正含义。表现了木心对知音的渴望。 13. 结构上,首尾呼应,“细雨如丝”呼应了首段“烟雨迷离”,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上,(1)含蓄地表现了木心坎坷一生和艺术创作上的追求及成就深深感染了作者,引起了作者无尽的思考。(2)末段以景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情感体会的广阔空间。【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首先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中划线句子要注意: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本句话“一弯晓月挂
27、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从内容上来说即绘画内容的描写。结合上下文“我”站在木心先生画作前的一句感叹 “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可见作者通过展现木心先生画作的特点:具有空灵飘渺的特点。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画作的态度。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本类题首先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中划线句子要注意: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
28、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一次,由“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结合上文“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可得出答案。第二次由“他喜欢画家梵高,木心的诗: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整理可知
29、。【12题详解】本题学生对句子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作答本类题,首先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本题中划线句子“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需要注意人们在看我的画的时候,具体解释“醒着”“睡着”的含义,结合下文“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说木心的画和灵魂都是醒着的,形象的表达了木心画的不朽。也强调木心灵魂的高贵及其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进行整理即可。【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作用的分析理解能力。本题中对于句子的含义,主要通过抓关键词来进行解释,同时还要结合从句子在文中所处的位置
30、考虑其作用。从句子的表现形式考虑其表达效果。从文章的内容,结合句子考虑主旨,人物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细雨如丝,思绪如雨”运用手法,比喻,再结合修辞的作用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应结合关键词“思”进行解释。【点睛】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总领下文,统摄全篇;为下文作铺垫;揭示主题;上下文形成对照、呼应;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写景);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31、小说);中间段: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结尾段:照应开头;呼应前文;使结构首尾圆合;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画龙点晴,升华感情;含蓄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送何遁山人归蜀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14.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押韵的情况看,本诗共有四个韵脚。B. 从诗歌的题材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C. “下马浣征衣”指结束在外征战、回到家乡。D. “应知已息机”指摆脱琐事、停止世俗活动。15. 以下评价适用
32、于本诗的一项是A. 含蓄隽永B. 豪放洒脱C. 简洁明快D. 深沉哀婉16. 请从“虚实结合”这一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答案】14. C 15. A 16. 首联通过想象虚写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颔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颈联通过想象虚写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尾联设想虚写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题目送别为实写,虚实结合,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然后
33、结合选项进行分析。本题C项,“下马浣征衣”指下马来浣洗好衣服,不涉及征战,故本题选C项。【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风格的鉴赏能力。本诗是北宋诗人梅尧臣的临别赠诗,作者没有直接写对离别友人的祝福,而是含蓄的想象友人归家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轻松愉悦,诗中诗人设想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故本题选A项。【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于诗歌表达技巧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然后通读诗歌,圈画出相关诗句进行分析。题目为实写,作为送别诗,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
34、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结合题目故虚实结合,学生根据原诗句进行总结即可得出答案。【点睛】古诗词鉴赏常见考查角度有:1、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无论考查什么都离不开句意及情感主旨等信息,至少占一半分数,所以要做好鉴赏题,能疏通文字障碍,即准确翻译是前提条件,会翻译才能更准确地解读情感把握观点态度。阅读下文,完成各
35、题。陈丞相平者,阳武户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t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荣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荣阳以西以和,项王不听。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
36、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其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注】宰:主持割肉的人。恶草具:粗劣的饭食。17.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
37、中的意思。(1)陈涉起而王陈 (2)使使归项王(内心)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1)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A.放弃B.捐税C.捐赠D.收集(2)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A.满意B.意外C.意图D.怀疑19.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20. 用“/”为第段画线部分断句。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21. 概述陈平的离间计谋的实施过程。22. 分析陈平的人物形象。【答案】17. 称王 使者 18. A D 19. 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 20. 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
38、 21. 第一步,向汉王索要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使项王怀疑钟离昧等人。第二步,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使项王怀疑亚父。 22. 陈平是一个为人公正、贪生怕死、足智多谋的谋士形象。通过写分肉及陈平的言行可分析出陈平为人公正;通过写魏王不信任重视陈平,被挤兑逃跑,害怕项王的强
39、暴逃跑,写出了他的贪生怕死;由对项王实行离间计体现它足智多谋。【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词语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词的意思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陈涉起而王陈,王,名词作动词,称王;使使归项王(内心),使,名词,使者。【1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词语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词的意思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翻译为: 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等”翻译为: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故本题
40、选AD.【19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至于,到了这时候;行功爵邑,按功劳行赏、授爵封邑;重,意动用法,看重;以此,因此;附,依附。【2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使使至汉”省略了主语“项王”。“汉王为太牢”主语为“汉王”和前面的主语又不一致,前面
41、断开翻译为汉王准备太牢,“太牢”为名词中间不断开,故太牢后面断,“具举”和“进见楚使”主语一直又省略主语,故中间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首先根据题干,去文章中划定答题区间,由“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眛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眛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学生翻译总结即可。【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
42、生应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先概括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由“里中社,平为,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久之,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学生进行分析即可。【点睛】宰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中贫穷,喜欢读书。乡里社日,陈平当主持,把肉分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啊,陈家的孩子做主持!”陈平说:“唉呀,假使让我掌管天下,我也会像分肉这样啊!”陈胜起兵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平定了魏地,立魏咎为魏王,在这以前
43、陈平和一些年轻人到临济投奔魏王咎。陈平向魏王进言,魏王不听,有的人又说他的坏话,陈平就逃离了那里。过了多时,项羽攻占土地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往投奔项羽,跟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项王赏给他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自己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陈平于是到修武投降汉军。后来,楚军加紧进攻,截断了汉军的运粮甬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日子一长,汉王忧虑起来,请求割让荥阳以西的地区来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乱纷纷的,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呢?”陈平说:“项王为人,谦恭有礼爱护他人,具有清廉节操、喜欢礼仪的士人多去归附他。到了论功行赏、授爵封邑时,他却又十分看重,总舍不得给,士
44、人因此又不愿归附他。但是楚军方面存在着可以致乱的因素,那项王身边正直的臣子像亚父范增、钟离味、龙且、周殷之类,只不过几个人罢了。大王您如果能舍得拿出几万斤黄金,用来施行反间计,离间楚国的君臣,使他们产生怀疑之心,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可趁机发兵攻打他们,击败楚军是一定的了。”汉王认为陈平说得对,于是拿出黄金四万斤给陈平,听凭他支配,不过问支出情况。陈平用了很多黄金在楚军中放手进行离间活动后,便在众将中扬言:钟离味等人作为项王的将领,功劳很多,但始终不能划地封王,他们想和汉王联合起来,消灭项王,瓜分他的土地,各自为王。项羽听了,果然心怀猜忌,不再信任钟离昧等人。在
45、怀疑上钟离昧等人以后,项王派遣使者到汉军那里。汉王让人备下丰盛的酒宴端进去。见到楚王的使者,汉王就佯装吃惊地说:“我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竟是楚王的使者!” 又让人把酒肴端走,换上粗劣的饭菜端给楚王的使者。楚王使者回去以后,把这些情况统统禀告给项王。项王果然对亚父大起疑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游灵岩记姚鼐(清)泰山北多巨岩,而灵岩最著。余以乾隆四十年正月四日自泰安来观之。如垒石为城墉,高千馀雉,周若环而缺其南。重嶂蔽之,事溪络帝自岩至溪,地有尺寸平者,皆种柏,翳高塞深。灵岩寺在柏中,积雪林下,初日澄澈,寒光动寺壁。寺后凿岩为龛,以居佛像,度其高,当岩之十九,峭不可上,横出斜援乃登。登则周
46、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回视寺左右立石,多宋以来人刻字,有墁入壁内者,又有取石为砌者,砌上有字日“政和”云。余初与朱子颍约来灵岩,值子颍有公事,乃俾泰安人聂剑光偕余。聂君指岩之北谷,溯以东,越一岭,则入于琨瑞之山。盖灵岩谷水西流,合中川水入济琨瑞山水西北流入济,皆泰山之北谷也。世言佛图澄之弟子曰竺僧朗居于琨瑞山,而时为人说其法于灵岩。故琨瑞之谷曰朗公谷,而灵岩有朗公石焉。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余不
47、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张峡夜宿,姚鼐记。【注】: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殊骛而诡趣:山势如万马奔驰般奇形怪状。诡,怪异。趣通趋,急速地奔驰。政和:北宋徽宗年号。23. 赏析第段画线句的描写手法。24. 对第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岩山很高大,群峰环绕像个玉环,在南面有个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B. 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而灵岩寺就在这片茂密的柏林中。C. 灵岩寺后的山崖极其陡峭,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D.
48、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还有泉水,皇帝巡视时,亲自命名为“甘露之泉”。25.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且B. 故C. 而D. 其26. 给第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B. 复溯朝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C.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D. 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麓以反平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27. 分析第段在文中的作用。【答案】23. 以动写静,“寒光动寺壁”写出了随着太阳的升起,光线移
49、动,寒光折射在墙壁上,仿佛墙壁在动,给人一种动态美。 24. D 25. C 26. B 27. 内容上交代了灵岩的具体位置,游览者情况,并告诉了子颍游览路线及写作时间、地点人物。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成。结构上,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也是对上文的总结。【解析】【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首先明确确定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本句话进行分析,本句话的意思为: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清澈透明,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点明手法,从动静的角度,对手法进行解释分析即可。【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作
50、答本类题首先明确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本题D选项,由“登则周望万山,殊骛而诡趣,帷张而军行。岩尻有泉,皇帝来巡,名之曰甘露之泉僧出器,的以饮余”可知,“灵岩山崖下有军队驻扎行动”错误。“帷张而军行”这是一个比喻。故本题选D项。【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首先明确所需填空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对结合上下文内容进行分析。上文写“当苻坚之世,竺僧朗在琨瑞大起殿舍,楼阁甚壮,其后颓废至尽”,中间用分号,可知为并列结构。前文写到“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后文写“灵岩自宋以来,观宇益兴”,可知为转折关系,故
51、本题选C项。【26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复溯”修饰“朝公谷东南”,“缘”修饰“泰山东麓”中间不能断开;本题前后两句句式相同,结构相似,故选B项。【2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作用把握能力。作答本类题型,从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近大路”写出了灵岩的位置;“来游者日众然至琨瑞山” 记述了游览者情况;“其岩谷幽邃,乃益奇也”记述了景色。“余不及往,书以告子颍:子颍他日之来也循泰山西麓,观乎灵岩,北至历城。复溯朗公谷东南以抵东长城岭下缘泰山东簏以
52、反乎泰安则山之四面尽矣。”记述了游览路线。“张峡夜宿,姚鼐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点睛】泰山以北大山很多,而灵岩最有名,我于乾隆四十年正月初四从泰安来灵岩游览。灵岩的形状象石砌的城墙,高千余丈,周围环抱着的群山像个玉环,南面为群山的缺口。缺口南面有重迭的山岭遮蔽着,条条的溪流环绕着。从山岩到溪流,几有一点平地都种植着柏树,柏树覆盖着高高的山岭,塞满了深深的崖谷,树林中积满了白雪,初升的太阳照在上面,清澈透明,积雪的寒光反射在寺庙的墙壁上,墙壁都好像在晃动了。寺后的山崖上,有供佛用的石龛,估量它的高度,大约在接近崖顶的地方,陡峭壁立,不可直上,只有有时横行,有时侧身攀援才能上去。登上灵岩山山顶
53、眺望,只见四周的群山竞相奔驰,姿态非常奇异,又像军队移动,搭起了行军的帐篷。山崖脚下有泉,乾隆皇帝来巡游时,命名为“甘露泉”。寺的和尚拿出碗勺,让我们尝尝甘露泉的水。扭头去看寺院左右的石碑,大多是宋代以后建立的,有的镶在墙上,有的用石块砌成,上面有字,刻着北宋末年徽宗政和的年号。原来我打算与泰安知府朱子颍一块来游,恰好子颍有公事,他派泰安人聂剑光陪我。聂剑光指着灵岩山的北谷说:迎着山谷流水东行,越过一道山岭,可达琨瑞山。灵岩诸山的溪水西流,汇集中川,流入济水,琨瑞山山水西北流,也流入济水,都属泰山北谷的溪流。据传说晋代名僧佛图澄的徒弟竺僧朝,曾住在琨瑞山,有时到灵岩寺讲说佛经,所以琨瑞山的山谷
54、叫朗公谷,而灵岩则有一块大石叫朗公石。当前秦苻坚时期,竺僧朗在琨瑞山大建殿阁楼房,十分壮丽,后来逐渐倒塌废弃。而灵岩寺自宋代以来,庙宇修建更加兴盛。灵岩在长清县东七十里,西靠大路,来游玩的人一天多似一天。然而至于琨瑞山,岩谷更加幽深,景色更加奇丽。我来不及去。写信告诉朱子颍。子颍以后来游,可沿泰山的西坡,观赏灵岩,北至历城,然后沿朗公爷东南行,到达长城岭下,由泰山的东坡返回泰安,这样山的四面都可游赏了。夜晚住在长清县的张峡。姚鼐记。三、写作70分28.根据要求作文。玉帝召一干诗人把话。问:“尔等人间一行,想必感慨颇多。既皆为诗家,请一言以蔽之。”李白率然而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空对月。”
55、对待人生,李商隐幽然低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朱熹微微一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天祥挥袖而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弃疾扼腕长啸:“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王勃奋臂击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杜甫捻须慢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听此,玉帝笑了:“哈哈,莫非浮生若梦,浮尘如空?”听了以上议论,你有何看法?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作文一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答案】穷且益坚益,不坠青云之志“穷且益坚益,不坠青云之志。”出自初唐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穷”意指“不得志,处境艰难、窘迫”,“益”的意思是更加,“坠”,失去;“青
56、云之志”,有高尚的志向,全句的意思是,虽然贫穷,但意志更加坚定,不能丧失高尚的志向、奋起向上的气概。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贝多芬,他双耳失聪后,不是一味的怨天尤人,而是坚持他的 音乐创作 , 耳朵聋了 又听不见,就用筷子插进钢琴的发声器,以震动来辨别音调,最终创作出了著名的第九交响曲。是什么,使这些人走向成功?是什么,使那些人为世人所称赞?答案除了汗水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有远大的志向。正是志向敦促他们努力,努力,再努力!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
57、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无数次的历史证明,一个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必定是一个志向远大的人。只要你有梦想,有志向,并且能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抓住一切机会,就能通向成功,穷不是人生的低谷,而是通往成功的阶梯,穷且益坚,不堕青云之志。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何愁山不摇,地不震。何惧抛头颅,洒热血。志也,催人奋进也!【解析】【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审题要点: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58、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每个诗句的含义进行立意。具体过程:抓住材料关键词:人间一行,感慨,一言以蔽。分析每个诗人诗句的含义,即每个人对人生的感悟: 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空对月。”面对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要尽情欢乐,不辜负时光。李商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周翩翩起舞睡梦中化为蝴蝶,望帝把自己的幽恨托身于杜鹃。人生如梦。朱熹微微一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天祥挥袖而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忠于国家。弃疾
59、扼腕长啸:“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腔爱国热血,无人能懂。王勃奋臂击案:“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坚忍不拔愈加坚定,为理想志向奋斗。杜甫捻须慢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最高峰,看到最广阔的风景。玉帝笑了:“哈哈,莫非浮生若梦,浮尘如空?”人生就是一场梦吗? 可以将面对人生态度分积极消极。综合分析各种人生态度,选取积极向上的一种。【立意】(注意不同的角度)。1、文天祥的角度,热爱国家,忠于国家2、王勃的角度,坚忍不拔愈加坚定,为理想志向奋斗。3、杜甫的角度,勇攀高峰,登上最高峰,看到最广阔的风景。【素材】1、梦想是一眼泉水,一眼长流不息的泉水。朱熹有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60、头活水来。”所以说:梦想如泉是纯洁的,不加一丝功利色彩。2、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3、没有梦想,即没有某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永远不会有美好的现实。4、人类最可宝贵的财富是希望,希望减轻了我们的苦恼,为我们在享受当前的乐趣中描绘出来日乐趣的远景。如果人类不幸到目光只限于考虑当前,那末人就不会再去播种,不再去种植,人对什么也不准备了:从而在这尘世的享受中,人就会缺少一切。5、梦想就像星星,我们永远到不了那里,但是像水手一样。我们用它们指引航向。6、梦想是指路明灯。没有梦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7、人应当向着美丽的未来去想象,只有崇
61、高的理想才能引导自己前进。8、信仰是心中的绿洲,思想的骆驼队是永远走不到的。【结构】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穷且益坚,不知青云之志”这一中心论点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论述;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点睛】考场作文,首先要审清要求,把握好关键词,弄明白作文的立意。保证不偏离,不跑题。其次列提纲,对考场作文来说,这项很重要。最后表述成文。要想文采飞扬,逻辑缜密还需平时多读多练、多留心,多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