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6611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五课文详解:《逍遥游(节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逍遥游(节选) 李白有句诗:“大鹏一日腾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毛泽东主席有句诗:“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他就是庄子!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一起欣赏他的逍遥游。感知文本作者简介庄子解读庄子又称南华经,计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庄子散文最富有想像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逍遥游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庄子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庄子(约前369前286),名

2、周,字子休,宋国人,我国战国中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创作背景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

3、面“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夣人不能器之”(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暄追求之歌逍遥渰。知识链接庄子与其他先秦诸子庄与其他诸子不同,其他人能烬衷了都市,热衷于政治,热衷于同诸侯打交遒,并寄希望于他们能重用自己,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哝平天下。庄子则是乡野之人,他一生好像不大去城市不大与诸侯打交道,更多的时候,他“只在僻处自说”(朱熹语),而不是对诸侯说,或是找别人辩论,试锋芒。 庄

4、子是先秦诸子中唯一不对诸侯说话而对平常人说话的人。就是说,他的写作对象是普通人或所有人,而不是像其他诸子那样,是为“有国有家者”写作的。当别人都在对诸侯大谈政治,大谈“治人、治国”之道的时候,庄子则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如何不为时势左右而无所适从,丧失本性,以及如何在“无逃乎天地之间”的险恶中“游刃有余”地养生,以尽天年。简单地说,其他诸子谈的大都是政治、伦理,是社会问题,而庄子谈的是人生、人性、人心,是个人问题,他的哲学,是人生哲学。透析文本文题指津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体现了庄子人生哲学的态度,可以说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理想,也体现了其散文的风格和成就。课文

5、入选的是文章的总论部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即“逍遥游”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文本品读逍遥游(节选)庄子北冥1 有鱼,其 名 为 鲲。鲲 之大,不知其几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千里也。化 而为鸟,其 名 为 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也;怒2 而 飞,其翼 若 垂天3之云。是鸟也,几千里长;奋起而飞时,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运4 则将 于 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海。南海,

6、是个天然的大池。段意: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鹏状似逍遥,但它徙于南冥,有待海运时候的大风,算不得逍遥。齐谐 者,志 怪5 者也。谐之言曰:“鹏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之事的。这本书上说:“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 击 三千里,抟6扶摇鸟飞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翼拍旋风而上者 九万里,去 以 六月息者也7。”野马也,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飞行六个月才停歇下来。”游气,尘尘埃也, 生物 之 以 息 相吹也。天 之 苍苍,其 正色 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所致。天色苍茫,这是它的真正的邪8? 其 远 而 无所至极邪? 其 视下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大鹏往下看也,

7、亦 若是 则已矣。地面的景象,不过也像这个样子罢了。段意: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且夫 水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9大舟也 无力。 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浮载大船。在杯水 于坳堂10之上, 则 芥为之舟; 置 杯堂中的低洼处倒一杯水,可以用小草当船;放上一个杯子就焉11 则胶, 水浅 而 舟大也。风 之 积也不厚,要胶着在地上,这是水浅而船大的缘故。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则 其 负大翼也 无力。 故 九万里,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承负巨大的翅膀。所以,鹏高飞九万作者大笔挥洒,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言其活动天

8、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作者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作者连用了浅水不能飘浮大舟,杯水只能负载芥草而不能承载水杯等比喻,说明形体巨大的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方能图谋南行。这就是“有所待”,即使雄伟如鹏鸟,也没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 1北冥:北海。冥,一作“溟”。 2怒:奋起的样子。3垂天:天边。垂,同“陲”,边际。4 海运: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5志怪:记载怪异之事。志,记载。6抟

9、(tun):回旋而上。7去以六月息者也:大鹏飞行六个月才止息于南冥。一说息为大风,大鹏乘着六月间的大风飞往南冥。8其正色邪: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其,或许。9负:载。10坳(o)堂:堂中低洼处。11焉:相当于“于此”。则 风 斯在下矣。 而后乃今 培风1,背负青天而莫里,那风就在它的下面。然后才乘着风力,背负青天而没有之夭阏2 者, 而后乃今 将图南。什么力量能够阻碍它了,然后才打算飞往南方。段意:本段从反面设喻强调鹏鸟“所待”的条件。蜩3与学鸠4 笑之曰:“我决起 而飞, 抢5 蝉和斑鸠讥笑大鹏说:“我急速起飞,碰到榆树和檀树榆 枋, 时则 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的树枝(就停落在上边),

10、有时飞不到,落到地上就是了;奚6以之 九万里 而 南为?”适莽苍者,三 何必要高飞九万里而到那遥远的南海呢?”到郊外去,带上餐而 反7, 腹 犹 果然8 ; 适 百里 者, 三餐就可以返回,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宿 舂 粮; 适 千里 者, 三月 聚 整夜的时间来准备干粮;到千里之外去,三个月以前就要准粮。 之 二虫 又何知!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段意: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小知9 不及 大知, 小年10不及 大年。奚 以 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赶不上寿命长。凭什么知知 其然也? 朝菌11

11、不知 晦 朔12,蟪蛄不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月初和月末,寒蝉不知 春 秋,此 小年也。楚之南 有 冥灵13 者,懂得什么是春秋,这就是短寿。楚国南边有叫冥灵的大树,以 五百岁 为春, 五百岁 为 秋;上古有大椿14者,以八把五百年当作春,把五百岁当作秋;上古有大椿树,把八千千岁为春,八千岁 为秋。而 彭祖15 乃今 以 久 岁当作春,八千岁当作秋。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长寿而著特 闻,众人 匹16 之,不亦 悲 乎!称于世,人们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可叹吗!段意:用“小知不及大知”承接上文,“小年不及大年”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

12、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彭祖以长寿著称,但只有八百岁,连冥灵和大椿的寿命也比不上,也不是逍遥。1培风:凭借风力。培,凭。2莫之夭阏():无所阻碍。夭,挫折;阏,遏制。3蜩(tio):蝉。4学鸠:斑鸠之类的小鸟。

13、5抢(qing):着落。6奚:什么。7反:同“返”。8果然:饱饱的样子。9知(zh):同“智”。10年:寿命。11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12晦朔: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13冥灵:大树名。14大椿:传说中的大树名。15彭祖:传说中尧的臣子,封于彭,活了约八百岁。16匹:比。汤之 问棘也 是已。 穷发 之 北 有 冥 商汤问棘的话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个很深海 者, 天池 也。 有 鱼 焉, 其 广 数千里,的大海,那是天池。那里有一种鱼,它的脊背有好几千里,未 有 知其 修者, 其 名 为 鲲。有 鸟 焉,没有人能够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种鸟,它其

14、名 为 鹏,背 若太山1, 翼 若 垂天 之云, 抟的名字叫做鹏,它的背象泰山,展开双翅就像天边的云,乘扶摇羊角2 而上者九万里, 绝 云气, 负 青天, 然 后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气,背负青天,这才向图 南, 且 适 南冥 也。 斥鴳3 笑之曰:“彼 且 南飞去,打算飞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讥笑它说:“它打算飞奚 适 也? 我 腾 跃 而上,不过 数 仞 而下,到哪儿去呢?”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翱翔 蓬蒿 之间, 此 亦 之 至 也。 而彼 且 奚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打算飞适也?” 此 小大之辩4 也。到哪儿去?这就是小与大的不同了。段意:

15、本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第一部分:阐明世间万物之间只存在“小大之辩”,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大至鹏鸟,小至蜩与学鸠,都受时间、空间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故 夫 知 效 一官5, 行 比 一 所以,那些才智可以胜任一官之职,行为合乎一乡人心乡, 德 合 一 君, 而 征 一国 者6, 其愿,道德合于一君的要求,而能取得一国信任的人,他们看自视也亦若此矣。 而宋荣子 犹然笑之。且 举 世 而待自己也像是这样。而宋荣子却讥笑他们。世上的人们都赞誉 之 而 不 加 劝, 举 世 而非之 而 不 加誉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

16、沮7, 定 乎 内外 之 分8, 辩 乎 荣 辱 之丧,他清楚地划定自身与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誉和耻辱的界境,斯 已矣。 彼 其 于世 未 数数然9 也。 虽 限,如此而已。他在世上从来不拼命地去追求什么。虽然如然, 犹 有 未 树 也。 夫 列子御风而行, 泠 然此,还是未能达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驾风行走,那样子实这里提出“小大有别”和“小不及大”并不是对“大”的肯定。这里突出“小”和“大”只是量的区别,不是事物之间的质的差别。大如鹏鸟,小如蜩鸠在生命状态上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有所待”。宋荣子也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1太山: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2羊角:一种旋风。3斥鴳:池沼中的小雀。4

17、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5知效一官:才智能够胜任一官的职责。知,同“智”。效,效力,尽力。6而征一国者:能取得一国之人的信任的人。征,信。7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世上的人都夸赞他,他并不感到劝勉;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感到沮丧。8内外之分:自我和外物的区别。9数数然:急迫用世、谋求功名的样子。善 也1, 旬 有 五日 而 后反。 彼 于 致福者,在轻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后方才返回。列子对于寻求幸福,未 数数然 也。 此 虽 免 乎 行, 犹 有没有拼命追求。他这样做虽然免除了行走的劳苦,可还是有所待者也。 若夫 乘 天 地 之正, 而御六气之辩2,以

18、所依凭呀。至于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来游 无 穷 者, 彼 且恶乎待哉3! 故曰:至人无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因此说:至人忘己,神人 无功, 圣人 无 名。我,神人无功利,圣人不立名。段意: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第二部分:“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人类社会,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列子只是随风飘去,又随风飘回,他仍受到外物的限制,因为他仍有待于风力。 1泠然善也:轻妙之极。2御六气之辩:把握六气的变化。3

19、彼且恶乎待哉:他还有什么依赖呢?恶,何。创作思路 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依赖巨风(六月息) 世间万物有所待 野马、尘埃 皆有所待大舟、草芥蜩与学鸠 小知不及大知(斥鴳鹏鸟) (物) 自然界世间万物又有小大之辨 小年不及大年(朝菌、晦朔冥灵、大椿) 汤之问棘 斥鴳之语 “效”、“比”、“合”、“征”四种人自视甚高,不过斥鴳之类 逍遥游 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人)人类社会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字词锦囊1语音积累抟(tun) 坳堂(o) 夭阏()决(错字,原字打不出来)(xu)起 泠(lng)然 蜩(tio) 舂(chng)粮 蟪蛄(hu g) 斥鴳(yn) 恶(w)乎

20、待哉2通假字 (1) 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边际) (2) 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 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往返)(5)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3古今异义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海运,古:海水运动,这里指海涛汹涌。今:海洋上的运输。)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果然,古义:吃饱的样子。今义: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材料相符。)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古义:奋发。今义:生气)穷发之北 (发,古义:毛,指草木,今义:头发。)而征一国者 (征,古义:征信,取信。今义:征求,征战,征收,征兆等

21、)而后乃今培风 (培,古义:凭借。今义:培养,培育,培植等)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劝,古义:奋勉。今义:劝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绝云气,负青天 (绝,古义:超越、渡过。今义:断绝、绝对等)小年不及大年(小年,古义:寿命短的。今义: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大年,古义:寿命长的。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4一词多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名词,志向)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动词,立志)齐谐者,志怪者也(动词,记载) 博闻强志(动词,记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称)名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

22、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名词,名望)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指出) 知 之二虫又何知?(动词,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名词,智慧)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 而莫之天阏者(代词,它)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之二虫又何知(代词,这)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而 而控于地而已矣(连词,就)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连词,表并列)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表转折) 以五百岁为春(介词,把) 以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奚以知其然也(介词,凭)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连词,而且) 且 彼且恶

23、乎待哉(连词,还) 且适南冥也(副词,将要)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用在选择问句中,是 还是) 其 其名为鹏(代词,它的) 其负大舟也无力(代词,它,指水)5词类活用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之事。)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非,形容词用作动词,非难)彼于致福者 (致,使动用法,使到来)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名词用作动词,往南飞)6文言句式(1)判断句南冥者,天池也。 (“者也”表示判断)齐谐者,志怪者也。 (“者也”表示判断)此小大之辩也。 (“也”表示判断)(2)倒装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正常语序应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状语后置。)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之夭阏”

24、,宾语前置)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宾语前置)彼且奚适也? (“奚适”,宾语前置)之二虫又何知! (“何知”,宾语前置)彼且恶乎待哉? (“恶乎待”,宾语前置)(3)省略句翱翔(于)蓬蒿之间 (省略介词“于”) 且举世誉之而(宋荣子)不加劝(省略主语“宋荣子”) 众人匹(于)之 (省略介词“于”) 众人匹之,(众人)不亦悲乎 (省略主语“众人”)(4)固定句式其邪?其邪?(选择句)如: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奚以为?(表反问,那用呢)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恶乎哉?(表疑问)如:恶乎待哉?(凭借什么呢)探究文本重点品读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

25、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2“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

26、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因此,这里不是重复而是反复。3作者是如何阐述真正的逍遥游的? 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作者在末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27、?”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难点突破1逍遥游(节选)中憧憬“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的“无穷”是什么样的时空?通过对这个时空的描写,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庄子憧憬的“无穷”,即是

28、其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不是一个客观的时空存在,而是一个作者构想出来的虚幻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这里时间真正成为无始无终,空间也真正成了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摆脱了外在世界的一切束缚、与天地真正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充分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境界。当然,这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却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渴望精神上摆脱一切世俗羁绊,所以希望游于“无穷”而获得至大快乐。可见一心要飞离人世、超脱现实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本身,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自由执着的探索和

29、追求。2学习了逍遥游,我们应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庄子在逍遥游中阐述了“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即无“待”的境界,给我们的启示是理想的人生应摆脱“己”“功”“名”的现实功利的束缚,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艺术鉴赏庄子的逍遥游写得十分漂亮,文章想象奇特,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说理透彻,代表着他非凡的文学成就。本文的艺术特色如下:(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

30、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看来荒诞无稽,却给人一种开阔的境界。这样奇特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探究创新庄子所说的“逍遥游”的境界存在不存在?我们如何理解和看

31、待庄子的思想观点?庄子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无所待”的境界,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并且认为“至人、神人、圣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实际上,这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对于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人生在世,不应为功名利禄所累,应摆脱“己”“功”“名”的现实功利的束缚,追求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但是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则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我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

32、,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类文品析庄子养生主【原文】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日:“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

33、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34、。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蕲,火传也,不知其尽也。【破题】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赏析】庖丁解牛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如运用了排比:“手之所触,肩之所

35、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相同句式的紧密排列组合,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与节奏感。运用了比喻,比喻中又暗含着夸张:“砉然向然,奏刀马砉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恐怖的声响居然如同美妙的音乐,描写解牛的声响,同是突出庖丁技艺的高超,故引起文惠君的惊叹与好奇。庄子散文最大的艺术特征便是运用高度形象化的寓言阐述高度抽象的哲理。庄子讲庖丁解牛故事的本意是讲养生的方法:认为人们要像庖丁手中的刀一样躲避矛盾,顺应自然中道,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比较消极的人生哲学。【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

36、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

37、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象刚从磨刀石上磨

38、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公文轩见到右师大吃一惊,说:“这是什么人?怎么只有一只脚呢?是天生只有一只脚,还是人为地失去一只脚呢?”右师说:“天生成的,不是人为的。老天爷生就了我这样一付形体让我只有一只脚,人的外观完全是上天所赋与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沼泽边的野

39、鸡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生活在樊笼里虽然不必费力寻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去吊丧,大哭几声便离开了。老聃的弟子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朋友吗?”秦失说:“是的。”弟子们又问:“那么吊唁朋友像这样,行吗?”秦失说:“行。原来我认为你们跟随老师多年都是超脱物外的人了,现在看来并不是这样的。刚才我进入灵房去吊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如此喜生恶死

40、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都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就叫做背离自然的过失。偶然来到世上,你们的老师他应时而生;偶然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顺依而死。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哀伤和欢乐便都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就叫做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倒悬之苦似的。”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开阔视野庄子其人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

41、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

42、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

43、且可能毫无诗意。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

44、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

45、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江苏武进人,清代学者)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46、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此时的庄子,徘徊两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他自己管不住自己,自己被自己纠缠而无计脱身,自己对自己无所适从无可奈何。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中处处是违背常情的怪诞之语)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

47、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问题探讨逍遥游(节选)中憧憬“乘天地之正”,“ 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的“无穷”是什么样的时空?通过对这个时空的描写,表现了庄子什么样的思想境界?知识点拨与梳理透彻分析庄子所说的“无穷”的含义,进而更深刻地把握庄子的思想境界。参考分析庄子憧憬的“无穷”,即是其追求的“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不是一个客观的时空存在,而是一个作者构想出来的虚幻世界。这个世界超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这里时间真正成为无始无终,空间也真正成了无边无际。这是一个摆脱了外在世界的一切束缚、与天地真正浑然一体的精神世界,充分表现了作者追求心灵绝对自由的思想境界。当然,这是一种不能实现的幻想,但却也间接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动乱的社会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作者是由于不满现实,渴望精神上摆脱一切世俗羁绊,所以希望游于“无穷”而获得至大快乐。可见一心要飞离人世、超脱现实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本身,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从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自由执着的探索和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