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测评A(基础过关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读我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完成第12题。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叙述正确的是()A.A地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小,为平原地形B.纬度位置是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的重要因素C.B地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地区大,为高原地形D.C处纬度高,又是平原地形,气温年较差最大2.东北地区虽然热量不足,但平原面积广大,土壤肥沃,农业发展优势明显。一首歌曾提到“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上根筷子会发芽,栽上块柴禾也开花”图中B、C两地土壤肥沃的主要原因是()A.类型主要是棕壤B.地形平坦,水土流失不明显C.土
2、壤中有机质含量高D.土壤中冻土层保留水分解析:第1题,从等温差线的延伸方向看,可知A地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气温年较差小,因为该地为大兴安岭地区;纬度位置是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年较差的重要因素,气温年较差总的变化方向是随纬度增高而变大;B处为平原地形;C处气温年较差并不是最大。第2题,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是有机质含量高。答案:1.B2.C3.(2012福建高考)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A.10 积温B.日照时数C.太阳辐射量D.年降水量解析:玉米生
3、长受热量条件影响显著,因而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规律应与10 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答案:A黑龙江省黑河市(5015N)是我国现有水稻种植的最北限,也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该地区地广人稀,每个劳动力平均有近2.67公顷耕地。这里曾是种稻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禁区不仅可以种稻,还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据此完成第45题。4.黑河市曾是种稻禁区,其主要的制约条件是()A.劳动力缺乏B.灌溉水源缺乏C.热量不足D.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低5.由“种稻禁区”到“能够持续获得高产、稳产”,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B.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C.全球气候变暖D.农田水利
4、设施的不断完善解析:第4题,依据材料中黑河“是世界水稻栽培的纬度最高限”这一信息可知,限制水稻种植的主要原因与纬度高低有关,而纬度高低又直接与热量有关,故原来制约黑河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是热量。第5题,现在能够发展水稻种植与气温升高以及适应这一纬度的新水稻品种的开发有关,而能够持续高产、稳产等强调水稻品种的优良,故促使其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优良水稻品种的引入和培育。答案:4.C5.B夏日的东北平原,如汐似潮的绿色铺向天际,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二道河农场万亩大田里,齐刷刷的稻苗迎风摇曳,农用银鹰低飞在作物上空喷洒叶面肥在中国的东北角,清晨最早把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农业现代化的曙光初现!读我国东北某
5、区域图,完成第67题。6.关于图中A、B两地区的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A地区荒地、沼泽面积广大,应大规模开垦为耕地B地区适宜建设商品粮和乳肉等农产品基地限制两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盐碱化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是A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措施A.B.C.D.7.下列有关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正确的是()A.突出粮食种植业的地位,扩大耕地面积B.限制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养殖业C.以粮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D.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解析:第6题,A地区为三江平原,对其范围内荒地、沼泽等具有生态意义的土地应加以保护,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主要表现为冷湿,当地面临土地退化等生态
6、环境问题,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第7题,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限制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大牧场放牧业都不符合东北地区实际。而农、林、牧、工全面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答案:6.B7.D8.我国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的好处是()有效地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实现“立体开发”使中部产粮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地区建立密切的协作关系,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利于大规模专业化生产A.B.C.D.解析: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改变了单一的种植业或畜牧业模式,既有利于增加收入,又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答案:C(2014河北石
7、家庄高二检测)下图为我国各大农业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910题。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不同的农业区B.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C.地区最主要的农业类型是绿洲农业D.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10.关于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土地荒漠化严重B.地水土流失严重,地土壤盐碱化严重C.地水土流失严重,地石质荒漠化严重D.地酸雨危害严重,地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解析:第9题,为西北牧业、灌溉农业区,为东北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为华北平原地区,为青藏高寒牧业区,为西南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华南地区。属同一农业区;为我国重要茶叶产区;地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河谷农业
8、);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第10题,地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地因降水集中,开垦后的黑土地受雨水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地水土流失严重;地旱涝、风沙、盐碱化是农业生产的三大障碍;地生态环境脆弱;地主要为喀斯特地貌,地形崎岖,地表水渗漏严重,是我国石质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地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酸雨危害严重;土壤次生盐碱化主要发生在较干旱地区,而不是发生在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的地区。答案:9.D10.B11.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
9、展工业化城市化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解析: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都是通过工业化来带动城市化的。答案:D深圳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兴建产业园吸引企业入驻;第二阶段:原有产业逐步置换为高端产业,如下图。读图,完成第1213题。12.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A.共用基础设施B.加强相互竞争C.靠近原料产地D.获取邻厂信息13.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A.管理经验B.资金C.科技D.廉价劳动力解析:第12题,图
10、中的第一代产业园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先“筑巢”,即建设工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服务设施;然后引来外资的“凤”。第13题,第二代产业园要换“鸟”,即将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换成技术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会上升。答案:12.A13.D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深圳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完成第1415题。14.深圳经济特区建立的主要区位条件有()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优越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位于珠江三角洲,科技力量雄厚A.B.C.D.15.1990年以前深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主要原因是()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力相对不足工业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A
11、.B.C.D.解析:第14题,深圳位于东南沿海,毗邻港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口,水陆交通便利;经济特区建立时,该地科技力量并不雄厚;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气候关系不大。第15题,1990年以前,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较小;产业转移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品附加值低;该区为出口加工区,依靠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外资。答案:14.B15.D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完成第1617题。16.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B.经济腹地较小企业间过度竞争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12、17.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解析:第16题,B地位于福建南部,C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B地受地形的影响,经济腹地较小;C地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众多,相互间存在过度竞争现象。第17题,根据题中对“内含式”发展模式的解释可知,这样发展主要是考虑用地紧张的状况。答案:16.B17.C有人提出要把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优化城市布局相结合,使城市规划更好地服务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读下图,完成第1819题。18.下列工业基地与其所在三角洲的组合,正确的是()
13、A.京津唐工业基地甲三角洲B.沪宁杭工业基地乙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乙三角洲D.辽中南工业基地甲三角洲1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轻工业和微电子工业不发达,严重制约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B.该地区正在以广州为基础,发展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C.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D.中山市将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石化、钢铁和造船基地解析:第18题,我国四大工业基地: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图甲东临东海,紧接黄海,可判断为长江三角洲,图乙临南海,是珠江
14、三角洲。第19题,珠江三角洲地区过去轻工业发达,重工业薄弱,现在适当发展了重工业。答案:18.C19.B20.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陆转移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加快发展第三产业A.B.C.D.解析: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应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内陆转移,进行产业升级,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答案:B二、综合题(共40分
15、)21.(13分)读东北地区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1)季节性冻土在东北地区普遍存在,从南向北冻结厚度逐渐,冻结时间逐渐。(2分)(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的地形特点为,东北地区自西向东对应的地形是、,其适宜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7分)(3)如今以口感绝佳、味道香甜著称的东北大米地位日益攀升,在国内粮食市场上价格一路上涨,试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大米质量好的原因。(2分)(4)目前北大荒已全面停止开荒,耕地不再增加,该地发展农业的出路何在?(2分)解析:本题以东北地区的地形、水系图为背景,主要考查了山脉、平原等地形单元的分布、地形总体特征,当地的生态环境、农业的布局及成因以及商品粮基地
16、的特点与成因。第(1)题,由南至北随着纬度的升高,热量条件越来越差、冻土越来越厚、冻结时间逐渐增长。第(2)题,自西向东依次为高原、平原和山地,分别适合发展畜牧业、耕作业和林业。第(3)题,从昼夜温差、病虫害等角度分析其原因。第(4)题,在耕地面积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粮食产量,通过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农产品的深加工来提高收入。答案:(1)增大变长(2)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高原平原山地畜牧业耕作业林业(3)夏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多;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施用农药量小,污染小。(4)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继续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
17、加工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路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2.(8分)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地区农业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中国东北部和美国中部及东北部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共同之处是,不同之处是。(3分)(2)影响两个地区小麦种植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主要有。(2分)(3)我国东北地区种植水稻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是。(2分)(4)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于美国,但总产量不如美国。造成此生产差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1分)A.气候条件B.土壤条件C.水源条件D.机械化水平解析:此题考查美国和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比较。答题时,要善于将区域地理与人文地理进行有机整合,比较出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利条件与
18、不利条件。答案:(1)都有大面积的小麦和玉米种植美国东北部除有小麦和玉米生产外,还有大面积的乳畜业分布,我国东北地区还有大面积的水稻种植(2)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气温高且多降水(3)热量不足(4)D23.(9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分)(2)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面临困境,许多外资企业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试从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3)据图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
19、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第(1)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主要由于经济迅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大,但污染处理跟不上。第(2)题,可从影响两地工业布局的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经济腹地等因素的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全面分析。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市场、信息、交通、金融等服务业。答案:(1)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
20、迅速发展,“三废”排放量大;污染物处理量小。(2)珠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的变化:政策优势明显下降;市场萎缩;环境污染严重;南岭的阻隔,使其腹地范围小。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位优势:浦东新区的开发,吸引了大量投资;有产业基础、科技与人才优势;经济腹地广阔;水陆交通发达。(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信息、交通、金融等服务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4.(10分)近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迅速发展,但苏南、苏北存在地域差异。同时,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江苏南通市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以“江苏省城市化特点、问
21、题及对策”为课题开展探究。下图为该小组确定的课题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与研究计划调查搜集资料,获取数据分析资料,探讨原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形成结论,撰写课题报告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材料如下:材料一: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下图)。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材料二: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下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材料三:江苏省小城镇
22、分布示意图。阅读上述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2分)(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3)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分)解析:第(1)题,对比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看出,改革开放前江苏省城市化缓慢,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第(2)题,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呈现出类似发展中国
23、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差异。第(3)题,需要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只要逐一解答即可。第(4)题,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答案:(1)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发展迅速(2)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快慢)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长。(3)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4)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卫星城市,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