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631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与名师对话2014高考语文专题检测:15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检测(十五)古代诗歌鉴赏(时间:90分钟满分:160分,每题8分)1阅读下面的一首汉代民歌,完成文后题目。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注】飙风:暴风。思:悲感,悲伤。(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解说。答:_(2)“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赏析。答:_(3)分析“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两句在刻画人物形象上有何特点?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体现诗歌情感或者诗人思想的词语。这首诗主要表现“我”在外的悲凉,开篇

2、用“秋风”的意象直接表达忧愁,接着写忧愁的原因是“胡地”、“离家”。全诗围绕着“愁”行文,所以诗眼是“愁”。(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联系语境可知,这两句的景物描写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同时交代“我”出入都忧愁的原因是远离家乡。(3)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为了表达“我”的忧愁,先用景物烘托,然后写自身。从“衣带”看,这是“我”忧愁后的外在表现;“心思”,体现的是内心的感受。二者结合表现出“我”是一个落魄的游子。答案:(1)本诗的诗眼是“愁”。诗歌开篇用环境描写渲染诗人的“愁”;“出亦愁令我白头”五句以“愁”为中心,表现“我”的哀愁的深重;“胡地修修”两句说明原因;

3、最后四句继续写“愁”,表现“我”憔悴的形象。(2)诗句的作用有两个:这两句诗把秋风萧瑟的自然景观与胡地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表现出秋天的凄凉。交代“我”忧愁的原因是身在异乡,使开头的愁绪落到实处。(3)“衣带”一句重在写忧愁的外在表现,“心思”一句重在写内在的愁绪。两句诗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内外相应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愁绪满怀的游子形象。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溪居即事zzs唐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注】却关:打开门闩。(1)分析诗人描写景物的手法。答:_(2)简要分析小童的形象。答:_解析:(1

4、)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是要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这种手法,三是要指出此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含着诗人的情感。考生在分析诗歌形象时,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形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考生在解答鉴赏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答案:(1)用白描手法写水中和岸上的场景(生动表现春日河湾景象)。“小童”一句把两种场景连接了起来,动静结合,浑然一体,显

5、示出水乡的宁静、优美,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2)从“疑是”、“急”、“却关”可以看出,小童热情淳朴、天真可爱。3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采桑女唐末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探采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1)诗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中,国教,育出,版网答:_(2)请你谈谈对本诗尾联的理解。答:_答案:(1)本诗刻画了一位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勤劳善良的采桑女子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人物的动作描写和心理刻画(或者“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采桑女的形象。“手挽长条泪如雨”,采用动作描

6、写,写出了采桑女辛勤劳动而又悲切愁苦的形态。“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通过心理刻画,点出采桑女心中忧虑的事,再加上她愁听门外里胥催逼的声音,诗人把形态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2)如狼似虎的里胥(里中小吏)逼上门来,催她二月交新丝。想到此,她手攀着柔长的桑枝,眼泪如雨一般滚下。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写出了采桑女流泪的原因,突出了主题。诗人不着一字议论,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但余意无穷,耐人回味和想象。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思二首(其一)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的第

7、一、二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什么特点?答:_(2)有人认为,全诗侧重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对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题时应注意:一要明确诗人是怎样描写春天景色的,二要明确春天的画面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考生明确了这两点,就不难看出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生机盎然的特点。(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在解题时,一要从表达技巧入手,前两句营造了一种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气氛,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同时也用美好的春色反衬作者内心的忧愁;二要从诗歌的结构特点切入,“东

8、风不为吹愁去”在诗歌结构上叫“转”,具有结构上的跌宕及思路上的转折的作用。答案:(1)通过对“草”、“柳”、“桃花”、“李花”等的描写,写出了春天景色明媚动人、生机盎然的特点。(2)不同意。因为全诗侧重表现的是诗人内心的愁思。景物描写是抒情的基础和依据。诗的前两句选取春天的景物进行描绘,着意渲染春天的绚丽风光;三、四两句抒情,转写诗人的愁思。前两句的景物描写是后两句的春恨之铺垫。全诗用美丽的景色反衬诗人内心的愁、恨,情感表达婉转深刻。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中教网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

9、】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答:_(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答:_解析:(1)回答此类题目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再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现画面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景色营造的氛围,往往是为抒情作铺垫的,所以答题时也可以反过来借诗歌所表露的情感来体会景色所营造的氛围的特点。(2)“孤舟”是作者写景抒情的立足点,既是“舟”,也是“人”;既串联景,又抒发情。所以谈其作用,可从它与其他景物的关系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两个方面来谈。答案:(1)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孤舟联结着

10、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山花子春恨陈子龙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照残红。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注】陈子龙:明末清初爱国名士,史家称誉“生而文章名世,没而忠义传世”。五更钟:亡国丧音。蝶化彩衣:罗浮山志载有“葛洪成仙,遗衣化彩蝶”的故事,此处形容明皇族贵胄死后的萧瑟悲凉。(1)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作用?答:_(2)“唯有无情双燕子,舞东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层寓意?答:_答案:(1)开篇两

11、句呈现了四种意象:弥漫的晓雾,迷离的杨柳,零落的杏花,凄凉的钟声。这些意象形成了一种残败清冷的氛围,令人凄惶惆怅。(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面上写燕舞东风的春景,实则以燕子的无情反衬皇室衰落惨败的凄凉和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感。(亦可答: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隐喻降清旧臣的无义,揭示出他们卖国求荣的嘴脸。他们恍如翩翩起舞的燕子春风得意,哪里还有什么亡国的悲恸。)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雨后池上刘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1)诗的前两句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答:_(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答:_解析:(1)

1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从题目可以读出作品的一、二两句表现的是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默读诗句,考生不难发现“明镜”是个喻体,即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考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了诗歌中所用的技巧,因此考生要将“静”与“动”落实到对诗句的理解上,并指出其表达的艺术效果。考生通读全诗可知,前两句重在写“静”,后两句重在写“动”,两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答案:(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水面如同被轻轻磨过的明镜,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2)一、二两句用“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

13、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本诗既写出了静态美,又写出了动态美,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8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晓行望云山杨万里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1)请简要分析诗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_(2)“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分析本诗包含了哪些哲理。答:_解析:(1)一般情况下,诗人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通过景物或事件含蓄地将其表达出来。因而解答时,考生要先抓住“晓行望云山”

14、这一标题,明确该标题点明了事件及描写的景物。然后再分析“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两句,明确其写出了作者望云山的感受。抓住这两点,考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是一种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2)它要求考生结合本诗分析宋诗“富有哲理”这一观点。考生解题的关键在于分析诗中蕴涵了哪些哲理。结合诗歌内容,考生可以发现诗中蕴涵了世事真假难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等哲理。答案:(1)写作者于雨后初晴、天色拂晓时赶路,远望云山奇峰变幻不定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发现事物真相后顿悟的惊喜之情。(2)本诗主要包含了两个哲理:世界上的许多事物,往往是真假难辨的。人们只有细心观察,用心分辨,才会有拨云见日的时候。只有

15、透过事物的表象,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京师得家书明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语言风格。答:_(3)这首诗和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赏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_解析:(1)整首诗不仅仅表达了收到家书的喜悦,而且融合了家人与自己共同的心情,把家人对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盼望早日还乡的迫切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了一起。(2)唐人的五言绝句佳作,往往自然真切,不加雕饰。后人能达到这种境界的,并不多见。袁凯这一首诗,通篇紧扣家书,纯用白描,增减

16、一字不得,恰到妙处。(3)古代诗歌有一种写法,即假如自己思亲,却不直接写自己,而写对方思念自己。这样转过一层,使意思加深,平添波折。本诗显然借鉴了这种写法,明明客愁无限,归心似箭,却写家书中亲人希望自己回家的急迫心情,寥寥数语,天然淳朴,所凝聚的情感却很浓郁。答案:(1)诗歌不仅写了诗人收到信时的喜悦,还写了自己宦游的孤寂和家人对自己的思念之情。(2)诗歌运用口语化的质朴语言,用语简练,紧扣家书,很好地表现了诗人盼望早归的心情。(3)这两首诗歌都着重写了“思家”,但诗人都不正面描写自己如何想家。袁诗写寄来的家信密密麻麻写满了字,白诗写家中亲人深夜独坐,说的都是希望诗人早日还乡的话,给人以无穷的

17、想象空间。10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青玉案被檄出郊题陈氏山居张榘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身名都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1)请赏析“秋在黄花羞涩处”中“羞涩”一词的妙处。答:_(2)“身名都被儒冠误”写出了词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中炼字的把握。考生在解题时要抓住“羞涩”一词的词性、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及所蕴涵的感情色彩,再联系所描绘的对象“黄花”,就容易组织出答案。(2)题在解答时,考生要抓住词中景物的特点,如词中描写景物的“乱

18、”、“淡”、“荒”等字和“且尽清樽公莫舞”等抒情的句子,就能组织出答案。答案:(1)用“羞涩”一词来状写菊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新颖独到而且巧妙。“羞涩”写出此菊花经过一夜的霜打,无力抬起头来,好像有些羞答答的神态,十分传神。(2)该句写出了词人对进入仕途的悔恨的心理,表达了他对仕途的厌倦的思想情感。中教网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即事夏完淳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2)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最

19、后一句。答:_解析:(1)考查典故的运用。注意典故中人物的经历、命运与精神,使之和诗人思想感情连在一起。(2)考查炼句,分析尾联。诗歌尾联大多卒章显志,本诗以景作结,营造氛围,表达感情深沉委婉。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效。答案:(1)“复楚”“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1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临江仙朱敦儒直自凤凰城破后,擘钗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中教网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

20、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注】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擘钗破镜分飞:比喻夫妻离散。(1)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答:_(2)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考生在解题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炼句”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2)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解题时,考生要明确本词的表达技巧主要表现为以个人之情写兴亡之恨,即以小见大,要明晰个人为“小”,国家兴亡为“大”。答案:(1)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

21、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2)以小见大。词的上阕叙述了金兵攻占汴京后词人与妻子失散、流落江南的痛苦,下阕则写自己对夫妻重逢的向往,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此词明写夫妻离散的痛苦,实则描写了整个时代的社会悲剧;既抒发了词人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亦抒发了对故土的一片热爱之情。13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行香子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1)词人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答:_(2)

22、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答:_解析:(1)从词中的“绕”、“满”、“红”、“白”、“黄”、“远远”、“隐隐”、“啼”、“舞”、“忙”等简明浅显的词语可知,作者运用的是白描的手法,描绘的是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农村田园风光图。中国教育出版网(2)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掌握有关语言特点方面的术语。其次,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答案:(1)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2)这首词的语言特点是朴素自然、通俗易懂。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远远围墙,隐隐茅堂”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田园风光图;“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莺

23、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轻松愉快的美的享受。1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临江仙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渚:水中小块陆地。(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说说这两句妙在何处。答:_(2)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这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的能力

24、。“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画面有着怎样的内涵?命题的意图就在于要考生正确理解作品描绘的景物中所蕴涵的深层内涵。(2)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考生结合上阕展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追求。答案:(1)在历史的时空中,“青山”象征着一种永恒,一种任潮起潮落、盛衰兴亡都不改变的永恒存在;而“夕阳”则象征着时间的变化及人的暮年。词人用自然界的这样一幅画面,传达出生命易逝和人生历尽荣辱的悲哀。(2)“白发渔樵”是隐者

25、的形象。任月圆月缺,任潮起潮落,他总能悠闲自得,把酒临风,笑谈古今,固守着生命的淡泊和宁静。寄托了词人对高蹈出世、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15阅读下面这首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大德歌秋关汉卿中国教育出版网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注】便做陈抟睡不着:思人心切,即使做了陈抟也难以入睡。相传陈抟能一睡百日不醒。(1)“飘飘”、“潇潇”这两个叠音词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2)这首曲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考生解答本题的步骤:第一步,概括运用叠词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二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其

26、营造氛围的意图。(2)本题的解题步骤:第一步,分析诗歌的首尾特点及采用这种结构的好处;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准确表述。答案:(1)这两个叠音词,音韵悠长,倍增空寂之感,进一步表现女主人公愁苦的心境。(2)以秋景切入,又以秋景作结,首尾呼应。全曲由物及人,又由人及物,情境相生,物我交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16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张可久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_(2)作者在该曲中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写出两种

27、并简要分析。答:_解析:(1)曲中的形象是景物形象。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抓住曲中的“柳疏疏”、“武陵花”两个意象。其次,结合标题中的“春日郊行”就可概括出画面。(2)根据“离思满烟沙”一句,考生可知曲中的主人公愁思满怀,进而结合曲中美景可推断作者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考生再由曲中的“陶令家”、“武陵花”都与陶渊明有关可知,作者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中教网答案:(1)描绘了一幅万物披绿、柳条依依、百花盛开的春意盎然的画面。(2)反衬,通过描写春天的繁花似锦、生机盎然来反衬主人公的愁思满怀(思乡之情)。用典,“陶令家”、“武陵花”分别运用了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及桃花源记的典故来描写春天美好的景物。

28、1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1)题目为“夜雨”,但全曲却无一个“雨”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雨”的?请简要分析。答:_(2)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解析:(1)考生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本曲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间接描写);其次,要分析曲中是怎样运用这种表达技巧的,如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来描写夜雨。(2)考生解答此题,一要抓住曲中的关键词语,如“愁”、“忧”等,从而确定全曲的感情基调;二要仔细分析“愁”和“忧”的原因,从“归梦”

29、分析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从“叹新丰逆旅淹留”分析出作者漂泊的孤苦,从“江南二老忧”分析出作者对父母的思念的思想感情。答案:(1)用间接描写的方法,通过“夜雨”落在梧桐、芭蕉上的声音,使人仿佛看见滴滴答答的夜雨。(2)抒发了作者漂泊的孤苦,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父母的思念的思想感情。18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回答问题。中吕红绣鞋客况宋方壶雨潇潇一帘风劲,昏惨惨半点灯明,地炉无火拨残星。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我却是怎支吾今夜冷。【注】地炉:挖地为坑的火炉,坑中熏火以取暖。支吾:也作枝梧,本义为抵拒,引申为应付、挨过。(1)作者不说“半点灯明昏惨惨”,而说“昏惨惨半点灯明”,其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中.

30、教.网z.z.s.tep答:_(2)“薄设设衾剩铁,孤另另枕如冰”两句,虽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情却浸透字里行间。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此句用的是倒装的语言形式;其次,要分析倒装的作用,明确倒装主要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特征,尤其是突出倒装部分事物的特征。(2)考生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紧紧抓住“虽未出现思乡、思亲的字眼,但思乡、思亲之情却浸透字里行间”这一句话,从而明确答题的角度:一是诗歌字面上所表达的意思是“我在旅店中形单影只,被薄枕冷,凸显了衾冷胜铁、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二是诗歌所蕴涵的思念家乡、挂念亲人的感情。答案:(1)通过语

31、序倒装,强化了“半点灯明”的昏暗情景,与上句构成对仗,且押韵。(2)明写主人公在旅店中形单影只,被薄枕冷,凸显了衾冷胜铁、枕冷如冰的凄寒苦楚;暗写对与家中亲人合衾共枕而身心温暖的想念。19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注】漪:水的波纹。林樾:道旁成荫的树。(1)村晚的前两句写景。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为什么?这两句借助哪些意象创设出了怎样的生活情景?答:_(2)两首诗歌均着眼于牧童形象的塑造。诗人分别是如何通过动词来刻画牧童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形象的?请作具体分

32、析。中国教育出版网答:_解析:(1)考生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紧抓住字的本义,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此字对人物塑造、事物描写乃至表达情感的作用。本题的第三问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也是对诗歌手法的赏析。考生在分析时,要结合诗歌意象,用恰当的想象描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具体的模式是“意象画面”,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2)题目已经提示了鉴赏的切入点,也就是人物的动作。考生抓住关键动词,运用想象,还原诗歌所描写的图景,揣摩人物的表情,体会人物的心境和性格特点,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满”字。因为其抓住了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充满生机的景象。借助“草”、“水”、“山”、“落日”等意

33、象,创设出了水草肥美、生机勃勃的美好生活情景,为后两句写牧童的出场布置了背景。(2)村晚后两句写人,通过“横”、“吹”两字写出了牧童归家的举止神态。这样由景到人,把天真活泼、闲适散逸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所见前两句先写牧童的动态,“骑”、“振”两字写出了牧童高坐牛背、大声歌唱的放肆散漫的神态;后两句写牧童的静态,“捕”、“闭口”两词活现出牧童屏住呼吸、专注捕蝉的神情。这样由动到静,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天真活泼、机智聪颖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2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

34、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状态的植物,均以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答:_解析:(1)此题要求考生比较两诗的相同之处,从明处看,即可知其相同之处(诗题中都有“未展”“未开”),第一空答案便是“还未展开”。对这种状态的植物,两作者都用了“芳心”一词。(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抒怀诗,这种诗常用的表现手法是比喻、联想、双关、拟人等。第一首诗多处设喻,委婉寄情,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启人以美丽联想。第二句又以“芳心”巧妙暗喻,并予芭蕉以人格化,达到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境界。三、四句紧承第二句的意绪,以书札设喻、喻示遥想,展示了美好意境。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意,有拟人的成分,后两句用拟人、比喻、对比来写海棠的清新、志趣,赞扬其矜持、高洁的品格,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暗示为人要稳重,要自爱。答案:(1)还未展开芳心中国教育出版网(2)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