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631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9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作者作品弗罗姆(19001980),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1934年移居美国,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弗罗姆认为心理学是人性自我理解这一久远努力的延续,它是致力于对人的需要、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的研究。他创立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注重探究经济结构对人的影响,提出社会性格及社会潜意识论,强调社会心理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著作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健全的社会人类的破坏性剖析等。2文题解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父母对孩子

2、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文章的核心内容是讨论母爱与父爱的区别。作者提出“母爱是无条件的”,无论孩子怎样,母亲都会无条件地爱孩子;而“父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辜负父亲的期望和要求就会失去他的爱。3背景探寻在人类历史上,伴随着文明发展的,是人类自身认识困境的加强与道德的蜕化,而爱则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弗罗姆认为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结果都会是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他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

3、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爱是整体人格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爱的艺术是弗罗姆最著名的作品,它阐述了作者关于爱的观点。课文节选自本书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4文体知识爱的艺术爱的艺术是一本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它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罗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弗罗姆认为,爱情

4、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5名句诵读(1)课文名句母亲对婴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2)课外名句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

5、经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冰心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父亲的德行是儿子最好的遗产。 塞万提斯我的母亲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女人。我所有的一切都归功于我的母亲。我一生中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我从她那儿得到的德、智、体的教育。乔治华盛顿1音形识记诞生(dn)归根结蒂(d)渊源(yun)咄咄逼人(du) 幼稚(zh) 休戚相关(q)辜负() 惶恐不安(hun) 履行(l)惩罚(chn)2多音字刹横节给 担3形近字ABC DE F4近义词辨析(1)遵照遵循遵照:指按照;依照。遵循:指遵照。辨析两者都表示依照。“遵照”侧重于遵守照办,不背离。对象多是上级的命令、指示

6、等。“遵循”侧重于依照、顺从,不偏离,语义比“遵照”重。对象多是组织或领导者所制定或提出的方针、政策、路线、原则、方向、道路、规律等,使用范围比“遵照”窄,书面语色彩比“遵照”浓。运用 传统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前应当升级供应链体系,完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_用户市场导向与生产成本的控制平衡点,进行柔性化生产。公立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必须_国家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围绕和遵循国家推广使用的教材开展幼儿早教工作。(2)消失消逝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消逝:消除,失去。辨析 两者都强调没有了。“消失”侧重于“不复存在”,对象多指事物、现象,变化过程历时较短。“消逝”侧重于“过去”

7、或“不见”了,所指对象多是抽象的事物或现象,变化的过程历时较长。运用 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_。火车的隆隆声慢慢_了。(3)休戚相关息息相关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辨析 两个词都强调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强调祸福相连。“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强调关系密切。运用 互联网跟我们的生活_。元末农民起义以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与发展生产_的政策。5词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1)在物质财富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勤俭节约,养成节外生枝的好习惯。()解释:_(2)尽

8、管来头不小、声名显赫,发布会现场的埃里克森却显得十分随和。他讲话时语气平缓,常常露出微笑,完全没有咄咄逼人之势。 ()解释:_(3)一个人老了总是要回家乡的,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归根结蒂吧。()解释:_(4)两人知道事情终将败露,终日惶恐不安,经过几天的煎熬,两人决定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 ()解释:_(5)面对全新而陌生的环境,又无朋友,她感到孤立无援。()解释:_4(1)遵循遵照(2)消失消逝(3)息息相关休戚相关5(1) “节外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2) “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3

9、) “归根结蒂”指归结到根本上。应改为“叶落归根”。(4) “惶恐不安”指内心害怕,十分不安。(5) “孤立无援”指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1母爱和父爱各具有什么特点?母爱和父爱各有什么消极的一面?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本文的题目能否改成“父母对孩子的爱”?4就全文来看,作者阐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有何意义?1母爱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

10、。父爱是有条件的。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可以受人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2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能够对爱作深层次的思考,层次分明地阐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先写孩子对母爱的感知,再写母亲对孩子之爱无条件的性质,又写父亲对孩子爱的特点和性质,最后总述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爱,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所以说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学到的艺术。就文章整体而言,结构条理而严谨。就局部而言,层次分明。如在阐

11、释“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时,分成三个层次作阐释:先写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接着写孩子逐步有爱的意识;又写八岁到十岁的儿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这样,层次分明,思路清楚而论述深刻。3不能。题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方面强调了父母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强调了爱的体现过程。这是理性上进行阐述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论及了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及这两种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问题。4作者在文中阐释孩子对父母爱的发展过程,母亲对孩子爱的无条件,父亲对孩子爱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了不成熟的、幼稚的爱的原则和成熟的爱的原则。读来,对读者至少有两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具有重要的理性认

12、识作用。生活中,大部分人生活在这种亲情和爱之中,却很少有人有这么清晰的理性认识,读来给人茅塞顿开和恍然大悟的感觉。二是作者的结论让人认识到,爱是可以主动争取的、给人爱、爱你所以需要你。这种认识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大的人生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践行,那么人类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原文呈现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但是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同他出生以前并无多大的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体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却不会区别温暖、食物同给予温暖和食物的母亲。母亲对婴

13、儿来说就是温暖,就是食物,是婴儿感到满足和安全的快乐阶段。这一阶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恋阶段。周围的现实,人和物体,凡是能引起婴儿身体内部的满足或失望的才会对他产生意义。婴儿只能意识到他的内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关的才是现实的,与他的要求无关的外部世界的好坏对于他则没有任何意义。段解:初生婴儿不能感知事物的快乐阶段,只有内部要求的阶段。如果孩子不断生长、发育,他就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母亲的乳房不再是唯一的食物来源。终于他能区别自己的渴、能喂饱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亲。他开始知道其他物体有其自己的、与他无关的存在。在这个阶段孩子学会叫物体的名称,同时学习如何对待这些物体;他开

14、始懂得火是热的,会烫人,木头是硬的,而且很沉,纸很轻,能撕碎。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被人爱。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孤立无援。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并能赢得别人的喜爱。简而言之就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有被人爱的资本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母爱的体验是一种消极的体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有缺陷的

15、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段解:孩子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知道“我被人爱”;母亲无条件地给予孩子爱。大多数八岁到十岁的儿童他们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要被人爱,无条件地被人爱。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爱,他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儿童发展到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给母亲(或父亲)一样东西写一首诗、画一张画或者做别的东西。在他的生活中爱的观念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

16、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的儿童最终会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阶段,他人就不会再是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通过爱他就从他的由自恋引起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段解:这一段阐释从儿童到少年,经

17、过一个不会爱到努力去唤起爱,再到爱别人的过程。第一部分(第一至三段):阐释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的爱。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关系在人没出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出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几乎完全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我们上面已经谈到过母爱。母爱就其本质来

18、说是无条件的。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这里提到的母爱或者父爱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到了的或者荣格的方式爱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亲和父亲身上体现的那种本质。)无条件的母爱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最深的渴求。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鉴于这种情况,因此我们所有

19、的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是不足为奇的。段解:从人与母亲的天生的亲密关系,谈人对母爱渴求的原因:母爱无条件。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段解:谈父亲对孩子的作用。同父亲作用紧密相关的是另一个同社会经济发展有关的作用。随着私有制以及财产由一个儿子继承的现象出现,父亲就对那个

20、将来要继承他财产的人特别感兴趣。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得他欢心的那个儿子。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无条件的母爱一样,有条件的父爱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受我努力的支配。段解:阐释父爱的

21、特点、本质和原则。第三部分(第九、十段):成熟的人应该在自己心中拥有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名师赏评婴儿诞生时对外部世界是无感知、无意识的。以上几句重在阐明婴儿初生时只有需要温暖和食物的要求。从全文来说,这是从观察实验的角度,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爱的原始阶段。概述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用具体例子表现孩子的成长,说明孩子开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来面目。“我被人爱”是一种深切的体验,是感知。孩子感知到自我的存在。“消极的体验”,意思是不用主动去体验就能体验到,不用找就能找到。这是从观察实验中得出的,母爱是无私与博大的。孩子

22、爱的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可喜的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送给”是一种主动行为,具体的例子说明孩子爱的能力的进一步发展,由感知爱到付出行动努力唤起爱。给比拿更愉快,付出爱收获的满足与幸福让孩子对爱的认识再进一步。精要地阐释少年时代的儿童走向爱别人、从孤独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过渡句,由对爱的能力的阐释转向对爱的对象的阐释,自然地引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婴儿出生前后对母亲几乎是完全依赖,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能力的发展,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将“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和无条件的母爱相对比,突出母爱的无私和伟大。以故乡、大自然、

23、大地和海洋来比喻母亲。在比较中谈父亲对孩子的作用。父爱与母爱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父爱是有条件的,有原则的。父爱可以通过努力得到,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支配。“我”因为愿意得到,所以“我”就会努力,“我”努力多少就可得到多少。这句话将父母与孩子结合起来说,父母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二者是统一的。以上论述中多次出现“应该”二字,表明这不是观察实验所得,而是从父母的职责上,从道义上讲,应该是这样的。这个假想式推论充分表明母爱的无条件。这个假想式推论表明父爱的有条件和严格。用假设推理阐释父母良知对孩子的重要性。指出成熟的人应具备的条件,收束全文。1结构图解2主旨归纳文章通过论说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母爱

24、和父爱,阐明了母爱和父爱的本质,母爱是无条件的、自然的、无需付出就可得到的,父爱是有条件的、思想性的、秩序性的、需要努力获得的爱;同时指出父母亲应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孩子应综合父母的良知,培养自己的仁义、理智和责任,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这对今天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培养孩子尊敬长辈、独立健康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意义。3文本特色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思想(1)构思巧妙,材料纵横交织。文章对爱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层次分明地阐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谈孩子的爱的能力的发展:婴儿期,母爱是满足与安全,但孩子还不可能懂得爱;八岁前,感受到爱;八至十岁,创造爱。文章整体是横式结构。

25、首先阐述母爱,然后阐述父爱,最后进行总结。(2)思想深刻,辩证全面。谈母爱与父爱都兼及积极性与消极性两个方面。母爱的积极面是: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渴求的。母爱的消极面是:母爱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父爱的积极面是:父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父爱的消极面是:父爱必须靠努力才能赢得,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父爱。这样论述,避免了片面性。1作者在本文中说,母爱是无条件的。真的如此吗?答:_答案关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作者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不错,相对于其他几种性质的爱而言,母爱是最少明确意识到爱的动机和目的的一种形式。母

26、爱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是,弗罗姆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下意识的。母亲并不一定明确意识到这一条件性,但是没有明确意识到并不等于客观上不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这种空虚正是由于她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想法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母爱和父爱在本质上、人生关系上、作用上的区别。答:_答案本质上: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是一种祝福,是一种和平。父爱是有条件的,它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

27、责,因为你同我相像。人生关系上:母亲代表自然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亲代表思想的世界,代表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作用上: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3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这两种原则的区别在哪里?答:_答案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己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他人和社会的存在中才能实现。“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

28、爱是不成熟的幼稚的爱,因为接受了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4作者认为怎样才算是一个成熟的人?答:_答案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立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立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同母亲的良知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5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句中“祝福”和“和平”是什么意思?答:

29、_答案“祝福”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真切关心与爱护,包含有无私的、纯粹的、不求回报的意味,而“和平”一词用得尤为巧妙,韵味颇丰,它不仅指出了母亲温柔、和平的特点,而且有一种博大、宽厚的感受,与第六段的“大自然”“大地”“海洋”等词语结合起来,更能写出母亲的深度。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论述类文章,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如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先论述了人从婴儿到童年时期,对母爱的体验能力是不断发展的;后运用对比论证阐释父爱和母爱的根本区别;最后指出一个成熟的人最终会脱离对母亲的依赖和父亲的权威,走向成熟完整。层层深入,阐明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点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两

30、大主题:爱的呵护和律法的约束。关于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试大纲中的具体内容为: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2018年高考也进行了这方面的考查。1.论点论点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分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前者只能有一个,后者可以有多个。2.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事实,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前者包括代表性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后者包括名言警句等。3.论证方法在明确论证方法之前,可先明确论述类文章的基本结构层次: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并列式、

31、递进式、对照式等。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设问方式】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如: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方法】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结构。2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段落层次。一是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二是寻找标志,如明确“既又”“一方面另一方面”为并列关系标志;“更”“而且”为递进关系标志;“但是”“相反”“与此不同”为转折关系标志;“总之”“由此可见”为总结上文标志。3借助关键词句,归纳内容要点。有中心句的,借助中心句;没有中心句的,要总结归纳,

32、尽量借助文中词句。4注意题文对比。将选项和原文进行对比,排除说法不符合要求的选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

33、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防御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体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利用的权利。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

34、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

35、是由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这种大数据的分类系统并不是客观中立的,而是指向特定的目的。因此,适度的、合理的遗忘,是对这种数字化记忆霸权的抵抗。(摘编自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数字化记忆的发展,记忆与遗忘的平衡发生了反转,记忆变得更加容易。B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C“被遗忘权”和“隐私权”的提出都是为了对抗大数据,不过前者更积极一些。D我们要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就要成为数据控制者并建构他人的数字化记忆。解析B强加因果,“人的主体

36、身份所以被数据化”和“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文章第一段中说:“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也就是说,“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也是大数据时代的一个结果,根本原因是“海量的数字化记忆唾手可得”,而且成本低。C.以偏概全,文章没说“隐私权的提出”也是为了对抗大数据。D.曲解文意,此项说法不符合文意,“对抗数字化记忆霸权”应掌握“被遗忘权”,进行“适度的、合理的遗忘”。答案A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

37、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数字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险。B通过讨论大数据对隐私、记忆及主体身份等的影响,文章把论证推向了深入。C与重视个人隐私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着重论证了大数据对个人权利的影响。D文章通过分析数字化记忆可能带来的问题,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解析D项,张冠李戴,文章不是“对我们的认同问题作出了全新论证”,本文讨论的话题是“被遗忘权”。文章的论述结构如下:首先,介绍在大数据时代,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遗忘变得困难,引出了“被遗忘权”的定义。接着,第二、三段具体阐释“被遗忘权”的重要意义。最后,第四段通过论述“被数据化”的不利影响,从反面进一

38、步说明要“适度的、合理的遗忘”,再次强调“被遗忘权”。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数据时代的个人留在网上的信息太多,如果没有主动权,就难以保护隐私。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C技术有支配和压抑人的力量,这不仅影响个人隐私安全,而且影响整个社会。D大数据的分类系统不是中立的,这将影响数据的客观呈现,使用时应有所辨析。解析B曲解文意。原文第三段说“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并没说“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答案B课后作业(九)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练习1基础巩固一、知

39、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蒂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实际上,雾霾是污染造成的,污染的产生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减少污染排放,每一位市民都有责任。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相濡以沫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进入高中后,孩子们通常会进入自主阅读阶段,学校在此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更个性化的阅读,将会事半功倍。如果可以的话,真希望能一直留在这样的小城

40、生活,闲暇时,看天边云卷云舒,观日出日落,过瓜田李下的生活,好不惬意。A B C D解析归根结蒂:归结到根本上。使用正确。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不合语境,应用“息息相关”。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用正确。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不合语境,应用“休戚相关”。事半功倍:形容花费的气力小,收到的成效大。使用正确。瓜田李下: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望文生义。答案D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母亲热爱新生儿,并不是因为孩子满足了她的什么特殊的愿望,符合她的想象,而且是因为这是她生的孩子。B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生病或者听话、孤立无援。C弗罗

41、姆在文中阐述了孩子对父母爱的发展过程,也指出了不成熟的爱的原则和成熟的爱的原则。D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在工作过程中适当地娱乐可提高幸福感和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提升士气。解析A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而且是”改为“而是”,与前面的“不是”呼应。B项,语序不当,应把“孤立无援”移至“使自己弱小”后。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根据”。答案C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儿童的可贵在于单纯,因为单纯而不以无知为耻,_,_。_。_,_;_,看不到事物的真相。这正是许多大人的可悲之处。这两点正是智慧的重要特征利欲使人顾虑重重,盲从社会上流行的意见相反,偏见和利欲是智慧的

42、大敌因为单纯而又无所忌讳偏见使人满足于一知半解在自满自足中过日子,看不到自己的无知A BC D解析注意句间逻辑关系,还要注意标点符号的作用。答案A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用“仁慈”修饰“命运”,为后文写母亲无私的关爱作铺垫,形象地表现母爱的特点。)B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这段话用排比的句式概括了婴儿成长中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深沉的爱。)C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这句

43、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母爱是一种自然渊源,渲染突出了母爱的伟大、宽广、博大以及它的不可替代性。)D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这里连用几个“应该”,表明这不是观察实验所得,而是从父亲的职责上,从道义上,应该是这样的。)解析结合原文中总领的句子“他也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可知,这里应该是形象地描述了孩子与人最初的交往。答案B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课文节选,回答57题。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婴儿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上都需要母亲的无条件的爱和关怀。在六岁左右孩子就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而

44、父亲的任务是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一个好母亲是不会阻止孩子成长和不会鼓励孩子求援的。母亲应该相信生活,不应该惶恐不安并把她的这种情绪传染给孩子。她应该希望孩子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父爱应该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最后能使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能够脱离父亲的权威。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

45、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论相反,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而是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尽管两者看上去互为矛盾。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达到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

46、和达到成熟的基础。5下列有关“父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爱与母爱一样,都是孩子成长所必需的。B父爱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它不像母爱那样是无条件的。C父爱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D父爱使孩子对自身的力量和能力产生越来越大的自信心。解析C项,对“父爱”的理解不准确,属于偷换概念。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遇到的种种困难”是父亲的任务,而不是“父爱”的内容。答案C6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个人首先要发展母亲的良知,然后再发展父亲的良知,并使两者完善地统一在自己身上。B只要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自己母亲的良知,又具有了自己父亲的良知,他就是一个成熟的人。C成熟不是指人的

47、年龄是否到达了某个阶段,而是指是否具有爱的能力以及理智判断的能力。D成熟的人既同母亲的良知,又同父亲的良知生活在一起,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实际是统一的。解析画线句是文段的一个观点句,同时又是第二段的中心句,因此第二段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述的。所有理解都应该符合这段文字的内容。综合四个选项看,B项不正确,从原文“人不是通过合并父亲和母亲,从而树立起这两个形象”可以看出。答案B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六岁以前主要受母爱的影响,母亲的作用是给予孩子一种生活上的安全感。B孩子六岁左右,就开始需要父亲的权威和指引,这种权威指引主要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判断力。

48、C只有母爱的良知或只有父爱的良知,都是不健全的,都影响人的成长,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D一个人先同母亲有紧密的关系,然后发展到同父亲有紧密的关系,最后达到综合父母的良知。解析从全文看,C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C项,“使人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是缺少“母爱的良知”的表现,而不是“只有母爱的良知”的表现。答案C三、语言表达8请仿照画线句,续写两个句子,表达你对母亲的赞美之情。要求内容与画线句相似,并构成一组排比句。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沁脾的茶香使你神清气爽;_;_。答案示例:母亲是痛苦时的一声安慰,当你痛不欲生时,温柔的话语使你信心倍增母亲是黑暗里的一盏明灯,当你误入歧途时,温

49、馨的灯光使你迷途知返9请从以下7个词语中至少选择4个,写一段话。要求语意完整,合乎情理,不少于80字。父母孩子适应批评挫折教育赏识教育健康心理答:_答案示例:现在很多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父母往往是百依百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一旦遇到不顺,或是一点挫折,往往都无法适应,动辄离家出走。看来,除了多给孩子“赏识教育”,还需多一些“挫折教育”。1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结合课文,写出你对母爱的理解。高尔基说:“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俗语说:“惯子不孝,肥田出瘪稻。”答:_答案示例:作者说,母爱并不是爱的高级阶段,因为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这两则材料都说

50、明了这个观点。母爱是普遍存在于动物界的,在没有理性指导的前提下,母爱往往会流于一种本能;而一味地宠,一味地给,一味地迁就,于是,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所谓慈母败儿。练习2能力提升一、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将为大湾区成长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提供_的支撑。大桥未开通之前,由于珠江口的天然阻隔,香港对珠江西岸的产业辐射能力有限,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存在_。而大桥开通后,香港的经济辐射范围,将从原先的向北、向东,_地向西延伸。有研究机构测算,珠三角城市与香港的陆运距离每减少1%,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外资投入金额能分别增加0.2%和0.7%。就广东而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

51、,将加快香港的金融资本、人才和先进经验向珠江西岸集聚,让珠江东、西两岸的经济发展更加平衡。而从香港、澳门来看,与内地的联通,不仅为港澳拓展了发展空间,也为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契机。天南明珠一线连。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站在珠海滨海大道上,远远就能望见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正如珠江口老渔民所熟知的一句谚语,“开船要趁涨潮”。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_,三地深化合作大势已成,珠江口岸将书写新的繁荣传奇。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港珠澳大桥开通,为让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

52、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B港珠澳大桥开通,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C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D港珠澳大桥开通,为给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域创造了无限可能。解析A项,“让建设成为”句式杂糅;C项,“已无限的可能”前后矛盾;D项,“给建设成为”搭配不当。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口岸外形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B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其寓意是“一地三通,如意牵手”C按照“如意”造型设计口岸外形,“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D口岸外形按照“

53、如意”造型设计,“一地三通,如意牵手”是其寓意解析A项,“口岸外形”“其寓意”分别与前一句构成顶针式衔接,“其寓意”又与下一句开头“正如”构成主谓搭配,故语气贯通。B、C项“口岸外形”后置不能与上句末“口岸”构成顶针式衔接,C、D项“其寓意”后置不能与前句句意构成顶针式衔接。答案A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循序渐进如火如荼B至高无上天壤之别水到渠成日新月异C不可或缺天壤之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D至高无上千差万别循序渐进日新月异解析“不可或缺”形容不可缺少、非常重要,“至高无上”形容权力极大、地位极高,所以第一处填“不可或缺”。“千差万别”形容差异类别多,“天

54、壤之别”形容差异程度、水平极大,所以第二处填“天壤之别”。“循序渐进”形容按计划、次序进行,“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就自然成功,香港向西岸发展是被吸引的,不是预先安排的,所以第三处填“水到渠成”。“如火如荼”形容气势、场面正旺盛热烈,“日新月异”形容面貌变化迅速,前者偏重形容过程,后者偏重形容结果,语境有“建设”正在进行的暗示,所以填“如火如荼”。答案C4下面是某毕业生写给知名文化公司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拜读我的自荐信。我是李明,学习成绩特别棒,曾担任校学生会文艺部部长,爱好写作,大作曾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我认为我很有文艺天才,将来应该能为贵公

55、司服务。看到贵公司的招聘条件时,我觉得基本符合条件。希望贵公司一定不要拒绝我,我会为贵公司竭诚奉献。(1)_(2)_(3)_(4)_(5)_答案(1)将“拜读”改为“阅读”(2)将“特别棒”改为“优秀”(3)将“大作”改为“作品”(4)将“天才”改为“天赋”(5)将“一定不要”改为“不要”5下面是某地楹联协会创作的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两副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请写出相对应的下联或上联。(1)上联:_下联:九万里开放筑新篇章(2)上联:革故鼎新,令江山焕彩下联:_答案示例:(1)四十年改革别旧思想(2)富民强国,让梦想成真二、名句名篇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左传曹刿论战中曹刿分

56、析了敌我之间“_”的形势才建议转入反攻,而他建议谨慎追击的直接原因则是“_”。(2)庄子逍遥游中写到,只有拥有强有力的背与翼,大鹏才得以“_,_”,然后乘着六月的风离开北冥,并生发出观雾如马、问天正色的豪情。(3)杜甫登高中“_,_”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如建瓴走坂、百川东注,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答案(1)彼竭我盈惧有伏焉(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三、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

57、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

58、。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

59、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

60、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因此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但是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却具有很大的不同。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

61、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C中西方美学艺术区别的根本原因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强调抒情;西方文学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强调叙事。D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解析A项,混淆概念,中国美学追求美与善的统一;而西方美学追求美与真的统一。C项,张冠李戴,根本原因是民族文化的不同。D项,无中生有,“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于文无据。答案B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

62、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B文章开篇将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进行对比,说明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C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D文章在谈及中西方文化的区别时,表明西方文化的弊端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破坏自然;中国文化则强调“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解析A项,没有大量运用引用论证。答案A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都属于爱情悲剧,

63、但梁祝化蝶的结尾纯属虚构,让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都大打折扣。B因为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所以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的抒情诗歌主要任务就是表现、抒情和言志。C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D中西方文化本身并无优劣之分,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是因为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解析A项,扩大范围。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梁祝大团圆式的结尾使得认识价值打了折扣,与伦理价值无关。B项,因果关系不当。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C项,无中生有。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但同为叙事文学,表现形式也未必都相同。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