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460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66.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语意规范与创新》讲练:专题 守望精神文化家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趣味导引据说,有一次苏轼专程上门拜访秦观。家人告诉苏轼,他外出游玩,很可能到佛印和尚寺里去了。于是苏轼写信去询问他的情况。秦观见苏轼来信后,便写了一封只有14个字的怪信遣人带回给苏轼。苏轼看后,连声叫好。原来,秦观写的是一首回文诗,诗中描述了他外出游玩的情景和情趣。来看看诗人秦观写给好友苏轼的一封“信”(回文诗):此诗可读成: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14个字组成了一首七言绝句,每个字出现两次,文字处理技巧高超。回文诗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世界上仅为中国所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回文诗是既可顺读又可倒读的诗体,无论怎样读意思都大同小异,颇具欣赏价值。它将

2、汉字遣词造句的独特奇妙之处发挥得淋漓尽致!可见汉语的妙处!目标导航1.阅读文本,认识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经济性和艺术性。2.培养我们对母语的深切情感,激发我们学好母语、用好母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1阅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汉语的经济性”,说一下“汉语的经济性”指的是什么?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说“汉语的经济性”的?明确(1)汉语的经济性指的是它的简约和简明。(2)文章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说的:汉语音节的简约和简明。汉语语音的基本感知单位是音节,“声、韵、调”是构成汉语音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结合紧密,不可分离。汉字的简省性。汉语仅仅用1 300多个音节来表达词义,当然要造出许多同音

3、字(词)和近音字(词)。汉语构词的简洁性。汉字对词语具有强大的统摄力。短小精悍的“四字格”里浓缩了丰富的语义。语法的简洁性。汉语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不少虚词的使用富于弹性,只要不妨碍意义的表达,虚词能省则省。2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汉语的艺术性”,说一下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说“汉语的艺术性”的?明确(1)汉语的语音和音乐结合得浑然天成。词语的声调抑扬高下,起伏波动,确实给人以音乐的美感。(2)汉语语音的音乐美特性好像非常适合作诗。古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因而有平仄之分,朗诵起来既音韵铿锵,又抑扬顿挫。(3)汉语词汇的艺术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叠音词、拟声词、双声叠韵词特别丰富,比

4、如“依依”“慢慢儿”等叠音词。有很多形象、生动的词语,它们大都是采用修辞造词法形成的。比如,“鲸吞”“雪白”等。汉语的颜色词更是异常丰富。汉语比印欧语多出了一类量词,这类量词又具有形象性的作用。形容词可以直接充当谓语,使文字描述直接进入情景的介绍。1请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量词。一()花生米一()图钉一()骆驼 一()石头一()蛋糕 一()明月一()匕首 一()墨汁一()棉花 一()客机答案粒颗头块块轮把瓶朵架2请为下面这首诗填上恰当的量词,并分析数量词在这首诗中的表达效果。一去二三_,烟村四五_。亭台六七_,八九十_花。表达效果: 答案(1)里家座枝(2)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

5、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得该诗形象丰满,朗朗上口。3为什么只能说“您几位请里边坐!”而不能说“我们几位坐里边”?答: 答案有的量词具有感情色彩。如量词“位”具有尊敬的感情色彩,所以只能说“您几位请里边坐!”而不能说“我们几位坐里边”。解析当然,有的量词还有贬义色彩,如“两位青年工人协助民警抓住了一伙歹徒”。此句中的量词“伙”,就具有鄙视的感情色彩。大多数量词没有什么感情色彩,它们跟哪个名词相搭配,完全是根据说话的习惯,例如“把”,可以说“一把刀、一把米、一把锁、一把扇子、一把年纪”等等。4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俗语换成一个意义相当的四字格成语。凡遇院中公文,送府用印,孙大人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

6、当即驳回。_“豪强”与“官家”,历来一个鼻孔出气,狼狈为奸。_我一介书生,而且无家室之累,打开天窗说亮话,又有何妨?_况且列强虎视眈眈,吃着碗里瞧着锅里,正是蚕食鲸吞的时候。答案吹毛求疵沆瀣一气(或臭味相投)直言不讳(或直言无隐)贪得无厌(或贪心不足、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解析本题考查俗语和成语的应用。所谓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汉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

7、,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多数为四字格式。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含义深刻,语义凝练。5根据材料概括出成语,体会成语言简意赅的特点。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_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_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_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_孟子滕文公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_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_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_

8、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擢(须)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_资治通鉴唐纪:“(周)兴曰:此甚易尔!取大瓮,令囚入中,何事不承!(来)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_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_答案扑朔迷离瓜田李下汗牛充栋邯郸学步一傅众咻米珠薪桂罄竹难书擢发难数请君入瓮七纵七擒解析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从典故中浓缩出来,含义深刻,语义凝练,多为四字格。6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例如谜面:头重脚轻。谜目:打一字。谜

9、底:炭。其中的字谜,更能展现汉语的艺术魅力。请写出下面谜语的谜底。指头触电。(打一字)谜底:()庄稼人。(打一作家名)谜底:()归心似箭。(打一称谓)谜底:()留发。(打一成语)谜底:()刘邦见了笑,刘备见了跳。(打一字)谜底:()论历史一半在春秋,论文字一半是春秋。(打一字)谜底:()二小二小,头上长草。(打一字)谜底:()兄弟七八个,围着柱子坐,大家一分手,衣服就扯破。(打一蔬菜)谜底:()答案摩田汉思想家置之不理翠秦蒜蒜解析刘邦看到的是“(项)羽卒(死)”,刘备看到的是“(关)羽卒(死)”。“春秋”两个字的各一半就是“秦”字,“秦”国的前期属于“春秋”时代。抛开了蒜本身的各种特征不去管它

10、,只是着眼于“蒜”字的字形、写法。“二小二小”就是“祘”,再“头上长草”,就成了“蒜”字。而是抓住了蒜的特征,用拟人的手法把蒜瓣比作兄弟,把蒜皮比作衣服,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至于蒜的写法,根本不去考虑,使我们一看谜面,眼前就出现了蒜的形象。本专题阐述汉语的经济性和艺术性,“经济性”实际上对应的是语音、文字词汇及语法等的熟练使用,要讲求简明;“艺术性”实际上对应的是汉语运用要求讲究美感,汉语艺术性的考查具体体现在“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和对各类文学作品的鉴赏评价上。这两点其实是对汉语使用的总体要求,也算是全书的总纲。因为本章在全书中处在总纲的位置,所以后面章节的很多内容在本章中都有所体现

11、,所涉及的考点也比较多。汉语的经济性对接考试说明中的“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汉语语音的音乐美一般在“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考点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点里考查。“仿用句式”要求根据提供的语句句式特点,仿写一个或几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变换句式”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将所提供的句子进行改写,以满足一种表达效果;“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考查热点是仿写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对汉语的绘画美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古诗文阅读和选做题中的文学作品阅读中,主要采用评价、鉴赏诗歌语言的表现力,理解揣摩作品语言创设的融情于景的优美意境、氛围,分析诗

12、歌的表现手法的作用等题型。文学作品阅读中主要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本章重点讲“仿用句式”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一、仿用句式1(2014重庆)仿照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个句子。要求:与示例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致;个别词语可与示例重复,字数也可略有增减。示例: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仿句:_,_,_;_。答案(示例)就像盖高楼打地基一样如果第一处地基打不好后面的地基就不稳固人生的地基从一开始就要打好解析本题考查仿用句式。解答仿写题目,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既要考虑写作内容,又要考虑句式和修辞手法。本题例句以“

13、人生的扣子”为中心,写了一个比喻句,先是作比,后是总结说明“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重要性。另选话题时,也要照此顺序,用此形式。2(2013浙江)仿照下面的示例,用比喻的手法描述一组事物。要求合乎事理,句式和结构与示例相似,不得选择“青天”“月亮”“芭蕉叶”“露珠”作为描述对象。示例青天,是一片芭蕉叶。月亮是一滴露珠。 手指,轻轻一点,它就落了。答: 答案人生,像一把火炬。挫折像一阵烟雾。绣口,轻轻一吐,它就散了。解析仿句是近几年来高考必考的一个题型,这类题往往涉及句式结构、语言表达、特点同一、语意连贯等方面。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仿句的解题思路有以下5个步骤:(1)仔细审清题目,

14、看清重要字词;(2)认真分析例句,找准关键词语;(3)根据例句特点,定下仿句范围;(4)参照例句句式,注意仿句结构;(5)联系例句语言,选造美词美句。3(2012新课标全国)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答: 答案(示例一)花瓣在生命旺盛的初夏凋零,意在教导我们:学会放下。树叶于五彩绚烂的深秋飘落,意在提醒我们:不要逞强。(示例二)山泉在崎岖险峻的石缝叮咚,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快乐。青苔于阴暗潮湿的山下翠绿,意在提醒我们:不要放弃。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

15、子,要求自选话题,必须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4(2014重庆)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潮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注。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答: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剥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这道题只要求写出

16、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比较简单。要正确解答这道题,需要先找出描写燕子的内容来。第一处“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燕子仿佛也有了人的思想,有了人的感情。第二处“最难消王谢堂前憾”,化用了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句子,可以说是用典。第三处“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这是作者想象之景,是假设之景,是虚写。如果说第一处是实写,这里就是虚写,虚实结合。(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要去修补画栋上面斑剥的花朵,目的是来表现雕梁画栋的破落,从而表现一种昔盛今衰的景况,进而抒发一种惜花伤春、感伤衰败的思想情感。5(2013安徽)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斋独宿唐韦应物山月皎如烛,

17、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和韦苏州秋斋独宿金赵秉文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注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1)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答:答案同: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在秋夜的孤独之感。韦诗以风动竹、鸟惊栖、人独宿表现内心孤独;赵诗以惊鸟无宿暗寓诗旨,含蓄地道出诗人心境的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中体现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抓住题目中的“异同”,在读懂两首诗、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要抓住

18、关键词语“孤独”“恬淡”“凄冷”等。(2)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答: 答案“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清冷。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除了指出修辞手法之外,还要对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加以赏析,也就是要回答将什么比喻成什么,有何妙处或作用。6(2013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

19、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全诗并没有直接写“梅”,而是采用了烘托、渲染的手法来进行表现,如“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就用大雪来对梅进行烘托。回答此题应该先答出所用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是如何运用的,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

20、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回答此题,要从“梅”这个意象切入,思考“梅”在抒发情感上的作用,再结合具体的诗句“惆怅江头几树梅”“相思应恨劫成灰”进行理解。一、句式仿写解题注意点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的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含意;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和想像。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的句意一致。(2)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

21、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3)注意原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相同。(4)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5)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二、古诗词表现手法题的审题答题技巧1审题“表达技巧”题的审题要审清以下几个方面:(1)是明考题还是暗考题明考题型,是直接要求答出表达技巧。暗考题型常见的题干用语:联(句)是如何写景(抒情)的;请赏析句(联/片);分析前人评点(前人评点往往不直接说出具体表达技巧)。(2)答题答到哪一步表达技巧题按步骤分为简单型、完整型。简单型就是只要答出运用表达技巧的名称即可。完整型包括三个步骤:指(指出表达技巧)析(

22、分析表达技巧)点(点明表达效果)。(3)答案数量要分清“一”与“多”:“哪种”只能写出一种,“哪些”要多角度切入。要分清“主”与“次”:“主要”一般写出一种,至多两种;“哪些”要多写,先主后次。(4)答题范围是分析的全篇还是局部(某联、某句、某片)。2答题(1)一定要答准答好最重要的一步:点明所用的表达技巧。(2)表达技巧必须用术语作答。(3)“分析表达技巧”一般要写出三个要点。如“借景抒情”,答出什么景,什么情,情景如何结合。分析对比手法要答出对比的双方事物(将什么与什么对比)和关系。(4)分析前人评点题答题步骤:领会前人评论的内涵并加以阐述。结合诗词内容、评论答题。一、仿用句式1(2013

23、辽宁)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树叶掬起湿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仿写: 答案略。解析注意内容合理,拟人贴切,句式相同。2仿照下面的示例,以“真诚”和“虚伪”为话题,写一段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的句式基本相同。示例:真诚是一潭纯净的湖水,虚伪则是一团小小的泥块。尽管湖水有时会遭到泥块的袭击,但泥块永远改变不了湖水的纯净。答: 答案(示例)真诚是一簇芬芳的鲜花,虚伪则是一丛小小的荆棘。尽管鲜花有时会遭到荆棘的侵占,但荆棘永远改变不了鲜花的芬芳。解析本题考查仿用

24、句式的能力。在解题时,首先,要明确示例的结构特征:前一个句子是两个“主语谓语宾语”的分句构成的并列结构,后一个句子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其次,要明确示例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连贯。3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成长”为话题,根据语境仿写两组适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例句相同。例句:毛毛虫在艰难中挣扎,终于破茧成蝶,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成长。答: 答案(示例)河蚌在痛苦中磨砺,终于育出明珠,那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成长。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终于涅槃重生,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成长。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4(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九日和韩魏公苏洵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25、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注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金罍:泛指酒盏。曲台: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 答案(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是不喜反忧,

26、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两相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第一小题时,可先说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然后再结合诗歌内容加以简要分析。解答第二小题时,可先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然后再分析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点绛唇林逋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注金谷: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的一座奢华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因而此地成为送别、饯行的代

27、称。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这首词为“咏春草绝调”,词中借咏春草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片简要赏析。答: (2)这首词运用了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请选择两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答: 答案(1)借咏春草抒发离愁别绪。上片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无一字写草,却令人自然联想到草:园既无主,草必与花争春;花随雨去,草便更盛。如此荒芜之状渲染了浓郁的离别氛围。下片“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一句描绘了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表现了绵绵不尽的离愁。(2)前两句用典,写人去园空,草木无情、年年逢春而生的情景。“谁为主”设问,点明园的荒凉无主,蕴含着词人对

28、人世沧桑的慨叹。三、四句渲染烘托,虽写雨中落花,却含草盛人稀、无可奈何的惆怅,为写离别奠定感情基调。“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情景交融,词人抓住特定时刻,刻画出黯然销魂的长亭送别画面。结尾以景结情,烘托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解析(1)因草的柔蔓复生,“凄凄芳草尽显离情”,更显剪不断理还乱的不舍之情。写荒园、暮春、残花、细雨,如此荒芜之状,描绘草接天涯、蔓连阡陌的情景,均有渲染气氛,凸显离愁的作用。(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写作技巧鉴赏能力。诗歌写作技巧主要为:抒情技巧、描写技巧、修辞技巧和特殊表达技巧。分析诗歌时可按描写叙述层次逐一分析。技巧题答题模式为:点明手法名称,结

29、合诗句分析具体手法运用,最后写出手法效果。关键在于能分别结合具体句子作赏析,言之成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青州兴龙寺老柏院张在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答: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答。答: 答案(1)一层意思是就老柏树而言,表现老柏树不受自然条件的干扰,无论春风来还是不来,它都始终保持自己原有的四季常青的风姿;另一层意思是兴龙寺主人从容淡定,荣宠(春风)不惊。(2)主要运用了反衬(衬托、对比)的表现手法。这首诗用世人对牡丹趋之若鹜来反衬(衬托

30、、对比)老柏树在春风到来之时保持着原有的姿态,突出了老柏树的超然物外、从容淡定,表达了作者对老柏树不受环境影响,淡定从容精神品质的赞叹。或:双关,“春风来似不曾来”既写老柏树四季常青,不受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又突出了寺院主人淡定从容的高尚品质,一语双关。或:象征(以物喻人)。如牡丹象征富贵,寻芳牡丹象征追求功名富贵,老柏树象征寺院主人等。或:托物抒怀。如借老柏树在春风到来时依然保持自己原有的风姿,抒发了对超然物外、淡定从容品质的歌颂和向往。一、仿用句式1(2013重庆)依照下面的示例,自选两种自然景物,另写两句话。要求:运用拟人手法,句式与例句相同。例句:身后的那片鲜花,可能是听了小草讲的笑话

31、,乐得咧开了嘴,嬉闹在明媚的阳光里。答: 答案(示例)(1)小溪里的浪花,可能是看到了石头的招手,高兴得手舞足蹈,奔跑在湍急的河流里。(2)清晨的小鸟,可能是嗅到了玫瑰的花香,欢快地展开翅膀,徜徉在翠绿的竹林里。2(2012天津)请补写出空缺处的语句,与前两句构成排比,使语段意思连贯,风格统一。作一次心灵旅行,就以那一本本零落的古卷残页为车票,感受着穿越时空的欣喜。我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_,_。无论是漠北黄沙,还是江南水乡,我都一一留下足迹。答案与岑参同赏“梨花”与柳永泛舟钱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仿用句式的能力。首先要做到跟原句的“与李白共攀蜀道,与辛弃疾拍遍栏杆”的句式相符,其次要

32、做到与后文的“漠北黄沙”和“江南水乡”呼应。3仿照下面例句的句式,以“单纯”“成熟”作为开头,各仿写一个句子。例句:稳重绝不是怯懦的近义词,怯懦是心智无力的外显,稳重是心智强盛的内敛。答: 答案(示例)单纯绝不是幼稚的同义语,幼稚是童气未脱的胎记,单纯是童年留下的财富。成熟绝不是圆滑的代名词,圆滑是人生柔弱的世故,成熟是人生练达的从容。解析句式特点:绝不是,是,是。4请运用“恪守与改变”这组词语,仿照例句写一句话。可适当增减、更换个别词语,句式相同或相近。例句:幸运所需要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要的美德是坚忍。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绝非没有希望。答: 答案(示例)恪守所需要的美德

33、是忠诚,而改变所需要的美德是创新。一切恪守都并非没有愚蠢,而一切改变也绝非没有聪明。5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示例相同。如果你是花朵,何必为还没有结出果实着急;如果你是大海,何必在乎别人把你说成小溪;如果你是春天,何必为一瓣花朵的凋零而叹息。答: 答案(示例)如果你是种子,何必为还没有破土而生忧虑;如果你是峰峦,何必在乎别人把你当成平地;如果你是太阳,何必为一抹乌云的遮盖而抑郁。解析本题考查选用、仿用句式的能力。例句借助形象的语言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仿写时要注意把握例句的句式特点和其中蕴涵的哲理。6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微笑”“奋斗”“淡泊”中任选一个词语,另写两句话,

34、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示例: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答: 答案(示例)微笑是一缕和煦的春风,它吹去人们心底的严寒;微笑是一座不朽的桥梁,它架起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通道。奋斗是一块牢固的柱石,它支撑起你理想的大厦;奋斗是一张鼓起的风帆,它帮助你到达成功的彼岸。淡泊是一泓清澈的秋水,它体现着你生命的颜色;淡泊是一座沉着的山峰,它昭示着你人生的态度。7在下面句子的横线处,另选两个人物,并化用其作品(不必完全引用)补写两个句子,做到内容连贯,句式一致。是中国人,就有权利向上帝要一座山。杜甫需要一座泰山,让他领略“一览众山小”

35、的豪迈;_,_;_,_;毛泽东需要一座井冈山,让他胸有“凌云志”,夺取建立新中国的胜利。答案李白需要一座天姥山让他追求“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光明与自由苏轼需要一座庐山让他认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8在横线上补写出恰当的句子。一口井,望不到底,不一定是其深。如果井水浑浊,浅井也望不到底。一口井,一眼见底,不一定是其浅。 。一个人,看上去复杂,不一定是深刻。如果内心是一片浑浊的城府,浅薄的人,看上去也复杂。一个人,看上去简单,不一定是浅薄。 。答案(示例)如果井水清澈,深井也一眼见底如果内心是一片清澈的单纯,深刻的人,看上去也简单二、古诗词的表现手法9(2013重庆)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36、鹧鸪天酬孝峙清钱继章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注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熏风:东南风。(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答: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答: 答案(1)词人自我形象是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手法是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2)(示例)此句意谓: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

37、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10(2013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宋 张炎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注 (1)作者在词的上片是怎样借景抒情的?答: (2)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答: 答案(1)先写因笛声引起思乡之情,奠定思乡的情感基调;然后写眺望故乡而不得,再写眼前之景,燕子觅食、筑巢,雨中梨花,思乡之情,孤苦之愁,油然而生。(2)“不是苏堤也皱眉”写自己清明时节因思乡而夜晚无眠,漫步江头,折柳而归,虽非故乡苏堤之柳,也足以

38、撩动思乡之愁,且更令人愁眉不展。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将自己的思乡愁绪更加强烈地表达出来。解析本题考查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对重要词句的理解。(1)先由下片“故乡惟有梦相随”一句得出这首词表达的感情:思乡之情。然后找出上片写到的意象楼上笛声、迷蒙山水、千里燕子、雨中梨花,从中分析是如何表现思乡之情的。(2)解题要结合前句“夜来折得江头柳”,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而远在异乡折柳,更添愁绪。1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黄钟人月圆客垂虹(元)张可久三高祠下天如镜,山色浸空蒙。莼羹张翰,渔舟范蠡,茶灶龟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白发秋风。注三

39、高祠:在吴江垂虹桥东,祀越范蠡、晋张翰、唐陆龟蒙。此三人皆功成名就后退隐。(1)这首散曲的结尾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描绘出一个怎样的游子形象?请分别进行简要概括。答: (2)这首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抒发思想感情?请选取其中两种手法,结合作品进行简要赏析。答: 答案(1)作者以“黄花”“庭院”“青灯”“夜雨”“秋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秋风萧瑟、夜雨凄凉的孤寂图景。这三句描绘了一个人生失意、客居异乡、孤寂凄凉、年华老去的游子形象。(2)用典。作者以范蠡、张翰、陆龟蒙三人功成身退的典故,表达了对古贤的追慕以及由此引起的感慨自伤之情。直抒胸臆。作者以“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谁同”三句反

40、问,直接表现了知音难觅、前途渺茫、无人理解的悲凉心境和孤寂情怀。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丛菊满院、夜雨青灯、瑟瑟秋风的凄清景象收束全曲,表现了客居他乡、白发穷途的孤寂凄凉。(任选两点作答即可)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1)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答: (2)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1)(示例一)“断香残酒情怀恶”,这一句直接写词人“情怀”,贯穿笼罩全篇的

41、感情。“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梧桐落”“又还寂寞”的萧索冷落和无尽苦衷(或“道出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示例二)“又还寂寞”是直接抒情。突出表现了词人失去亲人、远离故乡长期郁积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等复杂难言的心情。“又还”一词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使全词意蕴深广)。(2)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落叶片片,像无边的愁绪一样,飘落在她的心上;风声阵阵,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脆弱的心灵。词人触景伤怀,引出后句“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国破家亡的伤痛,背井离乡的愁绪一下子涌上心头。13阅读下面一

42、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十月二日初到惠州苏轼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 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注本诗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苏轼第二次遭贬谪初到惠州时所作。广东新丰,在惠州北。管宁,三国人物,东汉末年避黄巾乱于辽东。苏轼自注:酒名,即岭南万户酒。(1)本诗运用了多种手法来传情达意,请选择其中的一种进行赏析。答: (2)苏轼初到惠州,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产生了归属感。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分析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答: 答案(1)拟人。新丰的鸡犬看到我好像认识我一样,欣然相迎,“欣然”“识”均是拟人化的动

43、作,反映了苏轼感受到的热烈气氛,表达了诗人初到惠州的喜悦之情。用典。字面的意思是说,苏武怎么会知道从漠北回到中原去?管宁自然想要在辽东终老。苏轼借这两个典故,抒发了他想在惠州安家终老的感情。双关。“岭南万户”既可指岭南万户酒,亦可指千家万户惠州人。“皆春色”,用春色写酒的温暖、醇美,用视觉来形容味觉,形象生动。另外,亦可借春色来形容诗人所到之地家家户户的热情好客。(2)客观上,天时地利和人情之淳朴热情让苏轼有了家的感觉,也让远谪蛮荒的他有了归属感。主观上,诗人想到此地会有精神和他相通的“幽人”陪伴,有美酒可寄托情怀,让他对谪居生活充满期待,因此随遇而安,不以谪为患,有了归属感。14阅读下面这首

44、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乡子朱熹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答: 答案这首词开篇写景,景中含情,景物是壮观之景,情感是豁达之情。写景貌似与词人的离情别绪无关,实则为写离别做好了铺垫。解析通过对“落日”“楼船”“稳过”等词语的解读,不难得出答案。(2)请简要分析画线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的思想情感。答: 答案“明日”句为虚写,词人设想第二天自己回头时江树渺远,表明词人送别友人的路途之遥、时间之长以及两人的情意之深,表现了词人与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目断晴空”这个特写镜头表达了词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雁字连”则反衬出词人思念友人而不得与之相见的惆怅。解析“明日”句是虚写,“江树远”“雁字连”是衬托。“目断晴空”是细节描写,也就是特写镜头。明确了哪些句子或者词语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就不难组织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